运动性疲劳ppt课件

合集下载

运动与疲劳-医学课件

运动与疲劳-医学课件
由于记忆力、集中力降低,以前的职业、教育、社会 、个人的活动能力显著下降
咽喉痛 颈部或腋窝部淋巴结压痛 肌痛 没有发热、肿胀的关节炎 不同于以往模式的头痛 持续24小时以上劳作后的倦怠感
7、体适能
Physical Fitness 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
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 感疲劳 同时有余力享受康乐休闲活 动的乐趣 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
5.4生化检查
血红蛋白
人体运动能力下降或运动性疲劳发生时,血红蛋白 含量下降
适合于个体前后比较
血尿素
尿素是蛋白质代谢产物,运动负荷过大可致机体蛋 白质分解过程加强,血尿素增加
血尿素超过8毫摩尔/升时,疲劳发生
6、慢性疲劳综合征
CF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定义:整日身体疲乏,什么也不想做,思想不集中,
4.1.3时间再生法
随着疲劳的发展,时间再生能力下降, 因而可将此指标用于评定疲劳
具体方法为:(1)让受试者看钟表的秒针 走动1分钟;(2)令受试者闭眼,每隔20 秒举手做信号,共做15—20次;(3)记录 受试者从信号到反应的时间间隔;(4)计 算 出 平 均 数 (M) 及 标 准 差 (S) , 并 根 据 这 二个数据算出动摇度(S/M)2
1. 头沉 2. 头痛 3. 全身懒倦 4. 身体某处无力 5. 肩发酸 6. 呼吸困难, 气短 7. 腿无力 8. 没有唾液,口干 9. 打哈欠 10. 出冷汗
B 精神症状
1.脑子不清醒,头昏眼花 2. 思想不集中,厌于思考问题 3. 不爱动,不爱说话 4. 针扎似的痛 5. 困倦 6. 精神涣散 7. 对事情不积极 8. 记忆力退减 9. 做事没有信心,多出错误. 10. 对事情放心不下,事事操心

体育保健学运动性疲劳ppt课件

体育保健学运动性疲劳ppt课件
16
★第三节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劳逸结合:
1、放松运动(慢跑和呼吸体操或肌肉韧带拉伸) 2、睡眠
物理措施:
1、温水浴:水温40℃左右,时间10分钟左右 2、桑拿浴:运动结束,休息一段时间,补充足够的水 和营养物质后,温水与桑拿交替进行,每次停留5分钟 左右,反复4-5次。 3、按摩:30-60分钟全身按摩 4、吸氧与负离子吸入:吸氧促进乳酸氧化;负离子提 高人体神经系统兴奋性,加速组织氧化,有利于消除疲 劳。
17
第三节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营养补充:
1、运动中和运动后大量补充糖;大强度运动后 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水和无机盐及维生 素。
2、短距离、动力性、高强度以及间歇性运动后, 补充肌酸。
3、运动中补充氨基酸,以延缓中枢性疲劳的产 生。
中草药:“四君子汤”、“补脾1号口服
液”“复方党参液”“益肾口服液”“复方 丹参”等
6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能量耗竭
在运动过程中体内的能源物质(如ATP、
CP、肌 糖原、肝糖原)大量消耗,而得不到
及时补充
代谢产物堆积
运动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如乳酸、氨等)
在体 内大量堆积而不能及时消除所致
自由基学说
大强度运动所产生的过量自由基可使细
胞膜和线粒体膜造成多方面损伤,影响肌纤
维的能量供应,导致疲劳。
• 3、运动后心率:运动后恢复时间
延长,则为疲劳。
14
客观检查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方法
• (二)血压
• 1、晨血压:安静时血压比平时升高20% 左右且持续维持两天以上不恢复,为疲 劳的表现。
• 2、运动状态下的血压:运动时脉压差增 加的程度比平时少,出现无力型反应, 表示已中度或重度疲劳。若出现“无休 止音”或梯形反应表明已过度疲劳。

运动生物化学第六章PPT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运动生物化学第六章PPT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 锥体系及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是胆碱敏感细胞, 脑干和脊髓发出的神经元属于胆碱能神经。
• 神经肌肉接点处乙酰胆碱的合成、释放和重吸收 对产生肌肉力量至关重要,突触前释放乙酰胆碱 不足,突触间隙乙酰胆碱堆积可引起运动性疲劳。
第三节 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 从生化角度来看: 一是运动时能量体系输出的最大功率下降; 二是肌肉力量下降或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维持运 动强度。 • 力竭:力竭是疲劳发展的最后阶段,在疲劳的基础
上降低运动强度和改变运动条件,使机体继续保持 运动,直至完全不能运动既为力竭。
• 体育健身可以出现一定程度的疲劳,但不宜达到力 竭的程度,机体恢复在进行下一周期的锻炼,可使 机体机能不断提高。
外周疲劳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4 肌肉的收缩蛋白 • 肌肉收缩调节蛋白异常:钙-肌钙蛋白-原肌球蛋
白。
运•动肌特肉别收是缩离蛋心白运的动机导能致下肌降肉。收 缩蛋白的结构异常,且与延迟性 肌肉酸痛有关,这些变化包括: A带破坏,I带不变或消失,肌节 被拉长;A带异常,Z线流或Z线 消失(Z线是对理化因素最敏感 的部位);肌丝卷曲排列混乱; 肌纤维呈块状。
+
谷氨酰胺合成酶
+H2O
谷氨酸与NH3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下结合生成谷氨 酰胺,谷氨酰胺容易透过透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经血液
运送到肝,在肝内分解氧化。
• 神经递质是一类在人体内负责传递神经信息的物 质。
• 正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和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代谢பைடு நூலகம்于平衡状态。
• 一旦这种平衡状态被破坏,就可能导致中枢疲劳 的发生。
中枢疲劳发生的部位起于大脑、止于脊 髓运动神经元。
运动导致机 体供能物质 的大量消耗, 血糖浓度的 下降,脑内 能量代谢也 会因此受到 影响,能量 供应不足势 必造成脑功 能的改变。

运动性疲劳PPT课件

运动性疲劳PPT课件
第11页/共38页
五、突变理论
运动性疲劳是机 体内部许多生理、 生化变化在肌肉 活动中的综合反 映。
注:①单纯的能量消耗,不存在兴奋性下降时,会引起持续的 肌肉强直收缩;②突变的综合性疲劳--突然丧失兴奋活动的力 量;③能量消耗和兴奋性同时受损,但没有突变;④单纯的兴 奋性/活动性下降,没有能量消耗。
如剧烈运动时呼 吸表浅、胸闷、 通气量减少等。
心血管疲劳是指 运动引起的心血 管系统及其调节 机能下降而产生
的疲劳,
如运动后心输出 量减少、心率恢 复速度减慢、心 电图S-T段下降、
T波倒置等;
第4页/共38页
骨骼肌疲劳是指 运动引起的骨骼 肌机能下降而产
生的疲劳
如力量训练引起 的肌肉酸痛、肌 肉僵硬以及肌力
第33页/共38页
自我感觉 根本不费力 极其轻松
很轻松
轻松
稍费力
费力
很费力
极其费力 尽最大努力
五、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基础心率是指清晨、清醒、起床前静息状态下的心率。
如果大运动量训练后,经过一昼夜恢复,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 上,可认为疲劳尚未恢复,即有疲劳积累现象;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 表明运动量过大,疲劳较深,应调整运动量。
肌内离子变 化
磷酸原 型 30
90以上 少 少
-
-
磷酸原-糖酵解 型 90 90 中 少
-
糖酵解 型
20~30 75~90 最多 6.6

糖酵解-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


30
不变
65
50
较多

6.6

75%~90%以 中

Ca2+下降

体育保健学课件

体育保健学课件
总结词
合理的训练计划应包括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训练内容,以促 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和适应。
详细描述
多样化的训练内容可以刺激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群,提高 身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同时,不同类型的训练也可以促 进身体不同方面的素质发展,如力量、耐力、速度和柔韧 性等。
营养补充与饮食调整
总结词
合理的营养补充和饮食调整对于预防和恢复运动性疲劳具 有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的训练计划、良好的睡眠和 恢复措施、有效的心理辅导等手段预 防心理疲劳的发生。
干预措施
针对心理疲劳的原因和表现,可以采 取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积极性 强化等干预措施来缓解心理疲劳。
04
运动性疲劳的预防与恢复
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
总结词
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是预防运动性疲劳的关键措施之一。
详细描述
解析一
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案例解析。本案例中,运动员因为训练计划和比赛安排过于紧凑,缺乏足够 的休息和恢复时间,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解决方案是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增加休息和恢复时间, 以及采取其他有效的恢复手段。
解析二
一般人群的运动性疲劳案例解析。本案例中,中年妇女因为长期坚持高强度跑步锻炼,缺乏合理的休 息和恢复,导致关节损伤。解决方案是适当降低运动强度和频率,增加休息和恢复时间,同时进行适 当的关节保护措施。
详细描述
在运动前后和运动过程中,应适当补充能量和营养素,以 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和促进肌肉恢复。应注重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以确保身体的 正常代谢和修复过程。
总结词
饮食调整应结合个人的营养需求和饮食习惯进行个性化定 制。
详细描述
每个人的营养需求和饮食习惯都不同,因此应结合个体差 异进行饮食调整。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保证摄入足够 的能量和营养素,同时避免过度摄入或缺乏某些营养素。

运动性疲劳PPT课件

运动性疲劳PPT课件


运动性疲劳对健康并无损害, 通过休息调整可以消除。体育 锻炼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疲劳, 才能获得超量恢复。超量恢复 的不断积累,体质才能逐渐增 强。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生理性疲劳 心理性疲劳
生理疲劳
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工作而引起的疲 劳,又称身体疲劳或肌肉疲劳 主要表现为人体活动、工作能力的下降
突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疲劳时在能量物质和兴奋性不断 丧失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 使兴奋性突然崩溃,这可避免能量储备进一步 下降而产生破坏性的变化 特点:将疲劳看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 把运动时细胞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肌肉力量下 降、肌肉兴奋性和活动性改变等综合起来,当 这些因素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以保护机体免于 衰竭,以疲劳的形式表现出来
代谢产物堆积
主要是乳酸堆积,血乳酸 升高,导致脑细胞工作能 力下降,引起疲劳感 乳酸的三个作用(减少 ATP再合成、减慢糖及糖 原分解和酵解、H+置换 Ca2+ )

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 因 自由基有较强的活性,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适量的自由基对机体可产生积极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产生和清除系统处于动态平衡 当体内自由基生成过多即产生负面影响
运动性疲劳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主讲人:门 杰
内 容
运动性疲劳的概述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 体工作(运动)能力暂时 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 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 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 生理现象
力竭
是指肌肉或器官完全不可能维持运动 出现运动性疲劳以后继续保持原有的运 动,使疲劳加重会导致力竭(极度疲劳), 使运动性疲劳演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 而危害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判断方法: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刺激 感受器 +
AP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AP
传出神经
效应器
3.血压体位反射
▪ 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 静时血压,随即仰卧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 扶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 立即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共测2分钟。
▪ 判断方法:若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明没 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 能恢复为重度疲劳。
2 中枢内代谢功能失调
运动性中枢疲劳存在着非常复杂的调 控机制。不仅5 - HT,DA ,Ach ,氨基酸类 神经递质,氨、NO 等神经调质是引发中枢 疲劳的生化基础,并且TH ,TPH 等一些酶类 及MCT,BNDF ,GFAP ,细胞凋亡等也与运动 性中枢疲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
(七)主观感觉法
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 (Borg,1973)
1.主观感觉
自我感觉
等级
通过自我感觉评定疲 劳程度。
评定指标:心情、食 欲、睡眠、兴趣等。
2.主观体力感觉等级
非常轻松 很轻松 尚轻松 稍累
6
7
8
9
10
11
12
13
运动时自我体力感觉 是判断运动性疲劳的重要 依据。
累 很累 精疲力竭
14
15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按任意键 飞入横桥摆动动画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测定肌肉评价疲劳
1.背肌力与握力 ▪ 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 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 肌力明显下降而且不能及时恢复,可视为肌肉
(1)ATP浓度下降,脑中某些氧化酶活性出 现抑制。
(2) 血 液 中 色 氨 酸 和 支 链 氨 基 酸 比 值 下 降 , 会影响到脑中5-羟色氨水平上升,造成对大脑 的抑制。
(3)运动时造成体内氨基酸和嘌呤核苷酸 循环加强,增加脑中氨含量增加。
肌丝滑行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16
17
18
19
(八)一般观察法
疲劳自觉症状测定表
A 全身症状
B 精神症状
C 神经感觉的症状
1. 头沉
2. 头痛 3. 全身懒倦
1.脑子不清醒,头昏眼花
1.眼睛疲劳,眼冒金星,眼无 神
2. 思想不集中,厌于思考问题 2.眼发涩,眼发干
3. 不爱动,不爱说话
3.运动不灵活,动作出错误
4. 身体某处无力 4. 针扎似的痛
(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
1.皮肤空间阈
判断方法:运动后皮肤空间阈(两点阈)较安静时增 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2.闪光融合频率
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 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 光融合频率,测三次取平均值。 判断方法:轻度疲劳时约减少1.0-3.9Hz;中度疲劳 时约减少4.0-7.9Hz;重度疲劳时减少8Hz以上。
4. 脚跟发软,脚步不稳
5. 肩发酸
5. 困倦
5. 味觉改变,嗅觉厌腻
6. 呼吸困难, 气短 6. 精神涣散
6. 眩晕
7. 腿无力
7. 对事情不积极
7. 眼皮和肌肉跳动
8. 没有唾液,口干 8. 记忆力退减
8. 听觉迟钝,耳鸣
9. 打哈欠
9. 做事没有信心,多出错误. 9. 手脚发颤
10. 出冷汗
10. 对事情放心不下,事事操 10. 不能安静下来 心
疲劳。
2.呼吸肌耐力 ▪ 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 ▪ 判断方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3.肌肉硬度 运动后即刻或次日,自我感觉肌肉酸胀、
僵硬和疼痛,表示肌肉硬度增加。
4.肌围 疲劳时下肢围度增加。
(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
1.膝跳反射阈值
判断方法:疲劳时阈值升高。
2.反应时
(四)用生物电评价疲劳
1.心电图
判断方法: 疲 劳 时 S-T 段
下移,T波移,肌 电图振幅不规则
3.脑电图:疲劳时快波明显增多
(五)心率
(1)晨脉 运动后次日晨脉较平时增5-10次/分,可认为有疲 劳累积。
(2)运动心率 完成相同强度运动,运动心率增加,表示身体机能 状态不佳。
(3)恢复心率 运动后恢复到安静心率时间延长,表示运动所致疲 劳程度增加。
(六)血液指标诊断运动性疲劳
1.血红蛋白 人体运动能力下降或运动性疲劳发生时,血红
蛋白含量下降。 适合于个体前后比较。
2.血尿素 尿素是蛋白质代谢产物,运动负荷过大可致机
体蛋白质分解过程加强,血尿素增加。 血尿素超过8毫摩尔/升时,疲劳发生。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其特点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 (注意区分力竭) 运 动 性 疲 劳 : 1983 年 第 五 届 国 际 运 动 生 化 会 议 将 疲 劳 (fatigue)定义为: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 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 力竭(exhaustion)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疲劳发展的最 后阶段。
(二)分类 心理疲劳与身体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疲劳 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
二、中枢性疲劳
指发生于脑至脊髓部位的疲劳
中枢神经系统是机体产生兴奋、发放冲动、调节 肌肉收缩的机能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会使整 体机能下降。疲劳发生在中枢的可能部位为脑细胞和 脊髓运动神经元。
1 CNS系统功能紊乱,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