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阅读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至三单元综合训练
第一至三单元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
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2.韩愈在《原道》中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由此可知,韩愈对“道”的解释意在()A.复兴儒学B.推动佛教本土化C.传播道教D.阐明天理的内涵3.近代中国在文化反思上,经历了“文化自卑”向“文化自强”的转变,从认为“技不如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搞“洋务运动”,到认为“制不如人”,搞“戊戌变法”,再到认为“文化不如人”,开启“新文化运动”,“古今”“中西”之争异常激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
这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 )A.本土性B.包容性C.连续性D.多样性4.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气节。
对这种民族精神产生影响的思想是()A.黄老之学B.董仲舒新儒学C.佛道思想D.理学思想5.“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A.天人合一的精神B.爱国忧民的情怀C.自强不息的态度D.革鼎创新的思想6.明清射柳运动传承于辽金元,但在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上又与之不同,据史料记载,万历朝“今京师端午节尚有戏柳之戏……令词臣进诗词对联,颁赐优渥”;“观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
【老牟说论语】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老牟说论语】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孔子说:“修身明志,让人生充满激情,当以诗成之;如何立身处世,如何与社会和他人相处时知所进退之道,当以礼成之;养成高尚情操与艺术品质,当以乐成之。
”【解析】本章是孔子老师讲立身成德之法。
“兴于诗”的兴当开始讲,就是最初下手处要先学诗。
为什么学诗?学《诗》是为了要立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以言志,《诗经》里头其实是表达内心中的志向。
所以修身明志,让人生充满激情,当以诗成之。
学诗的好处很多,《论语·阳货》篇中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弟子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用来激发情感,可以了解社会风气民俗,可以结交更多朋友,可以用来讽刺不公和抒发情绪。
近一点儿说,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一点儿说,可以用来侍奉国君。
且能更多地了解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自然界的事物。
诗中大量记载了古人对心性的体悟,以及古圣先贤的盛德伟业,故学诗可以明人生目标和实践之归宿,可充满激情地生活,所以孔子曰“诗言志”“兴于诗”。
什么叫“立于礼”?诗和礼要同时学,人虽然学诗立志了,但如何立身处世,如何与他人相处,其进退应对之道要以礼来完成。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人的情感没有发出来时就是中,是适度的,感情发出来皆中节,中节就是要用礼做为度数,都合礼节,称作和。
这就是中和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诗一般都是任情而发,没有感情很难写诗,所以“诗发乎情,而止乎礼”。
所以礼和诗要同时学,这才能够达到中和。
历史上有名的诗人都很有才,也很自信,但是自信过头没有礼的节制就是狂傲了,也就是所谓的“文人无行”,唐朝有不少诗人都很狂傲,杜审言就是其中的一位。
初唐时期杜审言和苏味道齐名。
对此,杜审言觉得很不平。
可不平又怎样呢?人家苏味道已是宰相了,他还是个白丁。
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己复礼之新说《论语》中“克己复礼"一句,历来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然后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
这种注释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统一,大家就都犯了错误,只有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边缘,抬手拉门,没摸到把手,于是自嘲地笑了笑说,“我不想碰壁”,转身走开了。
即将登台《百家讲坛》的傅佩荣先生说到这个问题,以“克"为“能”,“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
傅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也值得商榷。
钱穆说:“克犹胜也。
有约束义,有抑制义。
克己,约束己身也。
或曰:克己去私。
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
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
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
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
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也。
”克制(约束己身)以外,钱穆又提到“克己"的另一种说法:“克”取“任"义,克己犹曰“任己”,“任己"就是“由己身肩任”。
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很明显,就是“从我做起"。
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的边缘。
但他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任己"与“四勿”不相对应,遂又否定了这种解释.,这是他与真理擦肩而过。
“四勿"是颜回“请问其目”之后,孔子做出的答复。
目,一般解作条目,目还有一解,为要。
“请问其目",钱穆先生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这是钱穆把“四勿"理解成“克己”的具体化,上下读来已经不通顺了。
其实,结合“四勿"“不要如何如何”的语气,“请问其目"就应该是“请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则《论语》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
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
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起学《论语》8.8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白话】孔子说:“兴起于诗,立身于礼,成德于乐。
”【释词】兴:起。
包咸:“言修身当先学《诗》。
”江熙:“览古人之志,可起发其志也。
”刘宗周:“兴也者,始而亨者也。
”《集说》:“诗本人情,有美有刺。
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
”诗:指《诗经》。
李塨(gōng):“《诗》有六义,本于性情,陈述德义,以美治而刺乱,其用皆切于己。
”《毛诗序》:“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论语集注述要》:“其学诗而有所兴,乃诗之教孝者可以兴于孝,教贞者可以兴于贞,兴于善则恶不期远而自远。
兴之为义,因感发力之大,沁入于不自知,奋起于不自已之谓。
是惟诗歌为最宜。
”立:立身。
包咸:“礼者,所以立身。
”朱子:“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
”《集笺》:“季氏篇‘不学礼,无以立’,尧曰篇‘不知礼,无以立’,则立必于礼也。
”礼:恭敬辞让,礼之实也;动容周旋,礼之文也;冠婚丧纪、射乡相见,礼之事也。
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学之而德性以定。
身世有准,可执可行,无所摇夺,礼之所以主于立也。
(李塨)成:成德成性。
陈祥道:“惟其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然后为修之至矣。
”乐: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朱子)。
《正义》:“乐以治性,故能成性。
成性亦修身也。
”钱穆:“乐者,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学其俯仰疾徐周旋进退起迄之节,可以劳其筋骨使不至怠惰废弛,束其血脉使不至猛厉偾起。
”朱子:“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
高中语文孟子6人与文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精炼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基础巩固层]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亦可以弗畔矣夫B.一言以蔽之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解析] A项,“畔”同“叛”。
C项,“销”同“消”。
D项,“说”同“脱”。
[答案] B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约:约束B.一言以蔽.之蔽:概括C.与其易.也易:改变D.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面:面对着[解析] 易:同“益”,太过,过分。
[答案] 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谨而.信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B.①君子博学于.文②受制于.人C.①钟鼓云乎.哉②礼后乎.D.①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②约之以.礼[解析] A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假设。
B项,①介词,对;②介词,被。
C 项,①②均为句末语气词,吗。
D项,①动词,认为;②介词,用。
[答案] C4.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谨而信B.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C.则以学文D.泛爱众,而亲仁[解析] A项,信:名词活用作动词,讲信用;B项,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D 项,仁:形容词作名词,仁善的人。
[答案] C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一言以蔽之B.何谓也C.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D.小子何莫学夫诗[解析] A项,宾语前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一般疑问句。
[答案] D6.名句填空。
(1)礼,____________,宁俭;丧,__________,宁戚。
(2)子在齐闻《韶》,____________。
(3)质胜文则野,________。
________,然后君子。
(4)子曰:“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___,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答案] (1)与其奢也与其易也(2)三月不知肉味(3)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4)出则悌谨而信[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论语》中的选段,完成7~9题。
九江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九江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2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
《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
"这是符合事实的。
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唯仁者能之。
"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
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
《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
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
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材料二: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
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
”(《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见得思义。
”(《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
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86)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86)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以下各题:尽管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工作相当古老——有两个例子,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或北非学者阿拉伯·英布·卡尔顿,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14世纪撰写的对他人的描述——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人类学是相对较晚的西方文明的产物。
例如,在美国,学院或大学(罗彻斯特大学)普通人类学含学分的第一次课程直到1879年才开设。
倘若人们一直关心他们自己及其起源,以及其他人,那么为什么成体系的人类学学科这么长时间才问世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像人类历史一样复杂。
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与人类的技术局限有关。
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
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冒险。
大范围的旅行通常是少数人独享的特权;只有当适当的运输和通信方式得到发展,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研究才可能盛行。
这并不是说,人们一直没有注意到世界上与他们自己在看法和行为上不同的其他民族的存在。
例如,圣经《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充分提到各种各样的民族,其中有犹太人、埃及人、赫梯人、巴比伦人、埃塞俄比亚人、罗马人等等。
这些民族之间的差异,比起他们中任何人与澳大利亚、亚马逊森林、北极的北美原住民等的差异,就显得逊色了。
借助于向真正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人们有可能第一次遇到这类根本不同的民族。
正是与迄今未知民族的大量接触——这开始于欧洲人试图把其贸易和政治统治扩大到世界各地之时——人们的注意力才集中于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
使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人只是逐渐认识到,在所有这些差异的掩饰下,他们可能与任何地方的人共享基本的“人性”。
不与欧洲人共享基本文化价值的社会被贴上“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标签。
直到18世纪中叶,相当多的欧洲人才开始认为这类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是完全相关的。
这样一个时代到来了:人们越来越努力根据自然法来解释事情,对以权威文本为根据的传统解释表示怀疑,对人类多样性的兴趣日渐浓厚。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阅读五-六基础练附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阅读五-六基础练《“三礼”第五》基础练习一、填空1、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的大牌位。
代表生命的本源。
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
是政教的本源。
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
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
2、荀子是大师。
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
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
3、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
这个天是个能视能听的上帝,管生杀,管赏罚。
在地上的代表,便是。
4、天子,和子孙祭祖先一样。
生万物是个事实。
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
天子诸侯祭,祭,都是这个来由。
5、王道不外乎,是王道的一部份,按儒家说是的。
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
6、《老子》里攻击礼,说“”;后世有些人攻击礼,说“”;近来大家攻击礼教,说“的”。
这都是指着那些个说的。
7、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
乐有的功用,所以与是相通的。
按儒家说,礼、,到头来只是一个道理;这四件都顺理成章了,便是王道。
8、孔子教学生要“”;那时要养成一个人才,必需学习这些。
9、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
那三种经是《》、《》、《》。
《》已亡佚,《》和《》相传都是作的。
10、《》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
《》可以说是和的混合物;11、《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
12、“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又叫作《》。
13、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和四十九篇《》。
后世所称《》,多半专指《》说。
大戴是;小戴是,戴德的侄儿。
相传他们是这两部书的编辑人。
但二戴都是的《仪》、《礼》专家。
二、简答:1、“三礼”指的是那“三礼”?作者分别是谁?2、请同学们谈谈《礼记》的发展史。
全国自考美学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美学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审美理解的特点是【】A.直观性B.随意性C.非理性D.多义性正确答案:D解析: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和多义性的特点,根据选项,故选D。
2.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他把乐的感化作用看成是育人的【】A.最高境界B.现实途径C.基本手段D.根本目的正确答案:A解析:孔子将礼、乐并重,将乐的感化放在人的最高境界造就的位置上,与礼相辅相成。
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乐”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3.艺术的形式符号层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A.情趣世界B.趣味世界C.意象世界D.意境世界正确答案:C解析:形式符号层的重要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在艺术品的整体结构中,形式符号层指示、负载意象的功能远大于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4.倡导“心理距离说”的美学家是A.康德B.席勒C.布洛D.叔本华正确答案:C5.游戏说和集体无意识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A.艺术的功能B.艺术的本质C.艺术的起源D.艺术的存在正确答案:C6.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系统理论总结的著作是A.《诗学》B.《理想国》C.《诗艺》D.《论崇高》正确答案:A7.强调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美育”功能的是A.王夫之B.叶燮C.梁启超D.鲁迅正确答案:C8.艺术的首要功能是A.娱乐功能B.政教功能C.文化交流功能D.审美功能正确答案:D9.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的审美形态是A.优美B.崇高C.荒诞D.乖巧正确答案:A10.被定义为“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的是A.艺术想象力B.艺术敏感C.艺术灵感D.艺术技巧正确答案:B11.鲍姆加登用于命名自己著作的“Aesthetics”原意是A.艺术学B.自然学C.理性学D.感性学正确答案:D12.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个体内在性和【】A.外在性B.对象性C.生成性D.合成性正确答案:C解析: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五月高考语文适应性练习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五月高考适应性练习(二)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
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
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
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
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
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
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
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
“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
“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
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论语》十二章 上课用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
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 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
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第六章
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雍也》)
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
则不会真正遵守礼乐,也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
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
研读文本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
伯》)(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 成于学乐。
➢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 德。”(《孟子·公孙丑上》)子贡说:“看见一国的礼 制,就知道它的政治;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它的 德教。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为:堆积。 篑:筐。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 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 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 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 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研读文本
士要以“仁”为己任
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 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 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 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 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 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校级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校级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立儒学,培养儒生,进而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方向,肇始于孔子。
孔子私人办学,招生授徒,要求学生儒服委质,服膺儒教,“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将“君子儒”作为学校培养目标,完全跳出了春秋之前以社会身份地位区分“君子”“小人”的传统认知,转而从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来区分“君子”与“小人”,也用以区分“君子儒”与“小人儒”,实现其教育目标。
因此,孔子儒学教育不是一般地培养儒生,而是要培养“君子儒”,这是毫无疑问的。
“君子儒”的性格虽然可从多方面加以描述,但其性格特质是“快乐”,这可从孔子教育实践中得到证明。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实现了孔子教育培养目标,可称为“君子儒”。
孔子赞许颜回之贤,是因为颜回养成了快乐的君子人格。
在孔子看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必然导向快乐,而快乐正是“君子儒”的性格特质。
孔子将“乐以忘忧”作为自己的人格特征,认为自己是个“快乐”的人,这便为我们认识“君子儒”的性格特质指明了方向。
“孔颜乐处”的确是可以寻觅而得的,因为它有具体的为学进路让求学者能够通达。
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是对这一为学进路的凝练概括。
孔子所云“诗”“礼”“乐”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数术”层面,即作为语言形态的“诗(言)”,作为仪式形态的“礼(仪)”。
作为声音形态的“乐(yuè)”;一是“义理”层面,即作为意志品质的“诗(志)”,作为理性人格的“礼(理)”,作为快乐精神的“乐(lè)”。
孔子所云“诗”“礼”“乐”虽不排斥“数术”,却主要不从这一层面立论,他所注重的是“君子儒”的人格养成。
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来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应该是“君子儒”人格养成的几个阶段,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思维习惯、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而不是某种具体文本或若干技艺,尽管这些文本和技艺在君子人格养成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一段话,不知孔子是在什么场合和对什么人说的,由于没有上下语境,给后人留下了困惑。
何晏《集解》引东汉包咸说:“兴,起也。
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者所以成性。
”意思是说,孔子这段话是讲进学修身的次序。
而王弼《论语释疑》,则认为孔子的话是讲“为政之次序”:“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
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
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声乐,以和神也。
”孰是孰非?“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究竟是讲什么?诗、礼、乐三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关系呢?孔子的三句话,与“为政”是不沾边的,所谓“陈诗采谣”、“因俗立制”、“矫俗检刑”云云,纯属王弼个人的臆想发挥,“为政次序”之说是不值一驳的。
包咸的诠释,言修身由学诗开始,然后依次学礼、学乐,以礼立身,以乐完成心性的修养。
若据一般字面理解似乎没有错,问题在于它把诗与礼、乐完全割裂开来,诗是诗,礼是礼,乐是乐,三者互不相干,诗的作用在这里完全不见了。
事实上,先秦的《诗》与礼、乐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包容,相辅相成。
在孔子的这段话里,诗、礼、乐三者不是并列的对举关系。
孔子是专就学诗而言,给弟子指示学《诗》的门径。
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进学要从《诗》学起,二是学《诗》要立足于礼义,完成于音乐。
《论语》一书,主要记载孔子答弟子有关进学、修身、为政的提问。
进学从哪里开始?学什么?怎么学?这些不仅是初入门的学子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即使对于一些业已在读的学子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孔子对他们的为学问题作答,指示门径,自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进学要从《诗》学起呢?夏、商、周三代文献,遗留到春秋之世的甚少,至于“先王之法制”,更是少之又少,实际上只有《诗》、《书》两种。
春秋晋文公绵上蒐田讲武,问赵衰谁可担任元帅,赵衰亟推郤縠,称他“说(悦)礼乐而敦《诗》《书》。
兴于《诗》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材料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1. 材料一中,孔子说的“礼”具体指________。
孔子认为礼也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他教育儿子孔鲤“______________”22. 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21.(1). 周代的礼仪制度 (2). 不学礼,无以立22. ①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②诗书礼乐是中国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2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词语,及名句背诵能力。
该题两问,第一问要求理解孔子说的“礼”的具体所指。
答题前,要阅读所提供的《论语》二则,理解这个问题的前提背景。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这个“礼”是指周代的礼仪制度。
孔子在礼方面教育儿子孔鲤的句子是,“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做人要有礼,没有礼,怎么来做人啊!。
考生不能背错,也不能写错字。
【2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概括主旨。
答题前,先仔细研读第二则材料,理解其内容,然后加以分析概括。
材料二是说: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这三句话表达的是孔子从三个方面强调人如何成长成熟起来的途径和办法。
就是说,要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从总体上分析,诗礼乐传达的是中国儒家思想,而学习儒家思想,离不开“兴”“立”“成”这一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1.穿针引线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阅读答
案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整齐的步调、集中的意志。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①的
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
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中国人对他的用具,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
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
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
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
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
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
本就是节奏与和谐。
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
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
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注] 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对社会民众的影响深刻而普遍。
B.中国人感受到宇宙是生生不息而具备条理的运行大道,这种精神境界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诗书礼乐的文化就得以成就。
C.诗书礼乐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礼”造就群体生活的秩序,诗与乐则陶冶性灵。
D.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直接进入艺术领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更为深刻。
B.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二者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相辅相成,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C.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
D.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融通和谐。
B.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之本在于音乐的精神,因此,乐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人类社会的礼和乐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凝聚了社会亲爱精诚的团结精神,使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文化理念得以体现。
D.与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的西洋艺术相比,中国艺术则呈现出端庄流丽、雍穆和平的特点。
1 D 解析:“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直接进入艺术领域”表述有误。
2 A 解析:“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理解有误。
3 B 解析:“乐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分析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