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
·28·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5月Ind ustry行业聚焦行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需求增长,许多新兴的产业和物种不断产生,在满足条件的同时一个隐形的杀手——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为确保参与微生物实验人员身体健康,环境不受污染,能够正常开展微生物实验,确保出具的数据准确、有效,需要对微生物实验室所有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1]。
实验室应建立并维持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
生物因子危害及风险控制措施生物因子危害实验室使用的菌种基本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副溶血性弧菌、产气荚膜梭菌、粪链球菌等,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菌种保存不当、未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菌株传代、操作时菌液溅洒、废弃物处理不当等。
风险控制措施菌种保存不当:菌种保存应设置生物安全员专人负责保管,保存菌种的低温冰箱设置双人双锁。
每次拿放菌种需要做相应的登记,由实验室人员和生物安全员双方签字确认。
菌株传代:菌株传代应有完善的作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业指导书和菌株传代记录,标准储备菌株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转种传代,并做相应的确认试验,记录相关原始数据存档保存。
菌液溅洒:实验室应具备防菌液溅洒措施,出现菌悬液溅洒时用消毒液进行处理,防止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和污染。
废弃物处理不当:对于实验室用过的带菌的、污染过的培养基、试剂条、枪头、接种环、玻璃器皿等废弃物要采用相应的消毒剂灭菌或者121℃,30min 以上高温高压灭菌,废弃物的处理应有相应的制度和废弃物处置记录。
人员风险及风险控制措施人员风险 由于微生物检测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数据的不准确,甚至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风险控制措施 参与微生物检测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相关专业知识,学历、工作经验应符合检验检测要求,实验室人员应熟悉生物检测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灭菌知识。
检测科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风险评定
检测科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风险评定1. 引言生物安全风险评定是检测科学实验室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止实验室生物事故的发生,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的安全。
本文件提供了生物安全风险评定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2. 生物安全风险评定流程2.1 风险识别- 病原微生物清单:列出实验室使用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包括其分类、危害等级和储存条件。
- 实验活动清单:详细记录实验室进行的各种生物实验活动,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流程和所用材料。
2.2 风险评估- 危害分析:对识别出的病原微生物和实验活动进行危害分析,评估可能产生生物安全风险的程度。
- 暴露评估:评估实验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可能遭受的暴露风险。
2.3 风险控制- 生物安全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实验室设施、设备和操作程序。
- 个人防护装备: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口罩和手套等。
2.4 风险监测与沟通- 监测计划:制定生物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包括定期检查和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状况。
- 沟通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定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所有相关人员。
3. 生物安全培训与教育- 培训计划: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具备必要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
- 教育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生物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
4. 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制定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包括生物事故的报警、应急响应程序和事故处理措施。
- 应急演练:定期进行生物安全应急演练,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熟悉应急响应程序和事故处理措施。
5. 生物安全持续改进- 定期评审:定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定进行评审,以适应实验室发展和变化。
- 改进措施:根据评审结果,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6. 参考文献- GB/T 27406-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术语-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规范》7. 附录- 附录A:病原微生物清单- 附录B:实验活动清单- 附录C: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微生物室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微生物室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报告名称:微生物室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报告目的:
本报告旨在对微生物室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以识别和评估微生物室中潜在的安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确保微生物室的安全运行。
报告内容:
1. 微生物室概况
1.1 微生物室的位置和布局
1.2 微生物室的使用目的和工作流程
1.3 微生物室相关设备和工具的介绍
2. 安全风险识别
2.1 微生物室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
2.2 微生物室可能存在的化学安全风险
2.3 微生物室可能存在的物理安全风险
3. 风险评估与分级
3.1 对每种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3.2 将每种风险分级,确定风险的严重性和优先级
4. 风险管理措施
4.1 针对不同风险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4.2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指导手册
4.3 提供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
4.4 建立安全检查和监管机制
5. 应急响应计划
5.1 制定微生物室紧急情况应对的应急响应计划
5.2 制定相关的紧急联系人名单和应急联系方式
6. 安全意识培训
6.1 对微生物室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并确保每位员工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7. 报告总结与建议
7.1 对微生物室的整体安全风险进行总结和评估
7.2 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以减少和控制微生物室的安全风险
备注:本报告仅为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对具体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和执行不在本报告范围内,请在报告完成后,根据本报告的建议和指导,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1. 评估目的本评估报告旨在评估实验室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2. 评估范围本评估报告涵盖实验室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危害,包括但不限于细菌、病毒、真菌等。
3. 评估内容3.1 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列出实验室内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并对其潜在的危害进行评估。
3.2 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评估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并分析其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3.3 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评估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包括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等因素,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
3.4 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的防护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内的通风设施、个人防护装备、消毒措施等,以降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
3.5 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的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事故应急预案,包括事故的报告和处置流程、人员的撤离和隔离措施、事故后的清理和消毒措施等,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病原微生物事故。
4.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内容,得出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的评估结果,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
5. 结论根据评估结果,总结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的主要特点和风险,提出改进和加强的建议,并强调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
6. 参考文献列出本评估报告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备注:本评估报告仅供参考,具体的评估内容和措施应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一、摘要本评估报告针对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风险进行评估,识别实验室潜在的风险,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本报告旨在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参考,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二、评估背景微生物实验室在进行科研实验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致病性微生物的研究,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周围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对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识别和控制潜在风险,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至关重要。
三、评估方法本评估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实验室相关信息,如实验室规模、实验项目、微生物种类等;2. 分析实验室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如意外释放、实验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3. 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4. 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四、评估结果根据评估过程,本报告识别出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意外释放风险:实验室微生物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因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意外释放,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造成危害;2. 实验操作失误风险: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因操作不规范、缺乏培训等原因导致实验失误,引发生物安全风险;3. 生物恐怖主义风险:实验室可能面临生物恐怖主义的威胁,如恶意破坏、窃取微生物等;4. 环境污染风险: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废弃物,如培养基、实验器材等,若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污染。
针对上述风险,本报告对其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评估。
具体评估结果如下:五、风险控制措施针对评估结果,本报告提出以下风险控制措施:1.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2.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提高其生物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3. 加强实验室设施设备建设,确保实验室设备安全可靠,降低意外释放风险;4. 建立健全实验室微生物监管制度,对微生物的储存、使用、处置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5. 加强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规范废弃物分类、包装、标记和运输,防止环境污染;6. 建立生物恐怖主义防范机制,提高实验室安全防护水平,防范生物恐怖主义威胁。
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风险评估报告制度
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风险评
估报告制度
一、目的、为了保证实验室涉及的病原微生物对实验室的环境、人员、仪器等诸多因素危害时,应及时做出评估,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等有关检测活动的危险评估,或者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后对病原微生物可能给人或环境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估。
三、职责:三、职责:
1.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组织本科室开展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险度评估,对危险度评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修订。
2.进行危险评估的人员负责收集相关的新资料和来自科学文献的新信息,跟踪评估的结果的有效性。
3、负责任并负责将此项制度上报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通过委员会讨论并通过、批准此项制度,下发并执行。
负责任要对实验室人员对此项制度进行培训,使实验室人员掌握此项制度,并落实实施。
四、本制度具体要求有
(一)掌握初筛实验室需要评价的内容,HIV的病原学、传播途径、危险程度分级、实验室感染的原因及预防因素阐发,
安全保障措施,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确定实验室风险评价的目的,掌握评价规模涉及到的病原微生物、物理、化学、辐射、防护用品、环境等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同时结合实验室的工作特点、仪器使用,打包评价。
(三)、在做实验室危害评估时,应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之前实施实验活动之中,在使用之后还要进行定期的阶段性评估。
(四)、制定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风险评估报告单,并对存在的风险及时填写报告单。
生物技术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生物技术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1. 引言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是生物技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识别、评估和控制生物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
本评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相关标准要求,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对生物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和管理建议。
2. 生物安全风险识别根据实验室生物实验活动的特点,从生物因子、设备、环境、人员等方面识别潜在风险。
2.1 生物因子风险实验室使用的病原微生物、生物制品、实验动物等生物因子可能具有致病性、传染性、致畸性等危险特性。
应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对生物因子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2.2 设备风险实验室生物实验设备可能存在故障、泄漏、失效等风险,如生物安全柜、高压蒸汽灭菌器、离心机等。
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检查和验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3 环境风险实验室环境可能存在生物因子污染、空气质量不良、火灾等风险。
应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相关标准对实验室进行合理布局,设置有效的通风、净化和防护设施。
2.4 人员风险实验室人员操作不规范、培训不足、应急处理能力不足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实验室应加强人员培训、制定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程序,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3.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识别结果,采用定性、定量或半定量方法对生物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本评估可采用风险矩阵法,将风险分为可接受、需要关注和需要立即处理三个等级,以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
3.1 病原微生物实验风险评估以实验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致病性、传播途径等为评估依据,综合考虑实验操作、生物安全柜等级、个人防护等措施,对病原微生物实验风险进行评估。
3.2 实验动物风险评估根据实验动物的物种、致病性、传播途径等,评估实验动物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应依据《实验动物福利与实验动物标准化》(GB/T 8371-2009)对实验动物进行合理管理和使用。
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
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措施随着微生物实验室在医药、生物科技、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其安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需要对实验室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应从实验室内的微生物、实验条件、实验器材、实验人员等多个方面考虑。
其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核心的评估因素,应该根据其病原性、传染性、毒性等特点进行评估。
同时,实验条件和器材的安全性也需要考虑,比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服、消毒设备等。
实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也是评估的重要因素。
为了控制实验室的风险,应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实验室应有明确的操作规程和安全培训制度,并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
其次,实验室应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微生物的危险程度进行分区,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另外,实验室应设置完善的安全设施,如生物安全柜、消毒器等,确保微生物的安全处理和消毒。
还应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其环境的卫生。
总之,微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对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综合评估和多种控制措施的实施,才能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 1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沙门式菌无芽胞,一般无荚膜,大多有周身鞭毛。在人类身上造成的症状一般是食物中毒,出现发烧、腹泻、腹痛等症状。
4.1.6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位圆形或卵圆形革兰阳性,但着色不均匀,出芽方式繁殖。能引发有肺炎、肠胃炎、阴道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
4.1.7黑曲霉:子囊菌亚门,丝孢目,丛梗孢科,分生孢子头球状,褐黑色,蔓延迅速。有的能产生致癌性毒素。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二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重庆医工院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QC微生物实验室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实验室布局分为培养室、清洗间、灭菌间、准备间、培养基存放间、细菌内毒素室、微生物限度检测室、阳性菌检测室。实验室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氏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7种。实验室从事菌种的相关活动包括菌种的复苏、传代、保存、培养使用及灭活。因此评估所涉及到的仪器设备、操作环境、标准规范等能否符合法规要求,达到保护操作人员,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3.风险评估概述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4.2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
我公司菌种从接收后,有以下几项活动:传代,保存,使用,销毁。 所有的实验活动均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实验完成后,在培养室完成菌种的计数观察。培养完成的带菌样本通过高压灭菌后集中处理。整个过程可能会存在菌种的泄露、感染,菌种的数量不对,菌种污染环境等风险。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完整版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这两天忙于准备迎接卫生部“质量万里行”检查。
其中有内容要求有:微生物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内容,这很是让我头晕。
好在我以前看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培训教材相关内容。
并找到这样一份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生物安全评估管理规定(试行)》,具体上就明确了评估报告的框架,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哦!生物风险评估依据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风险评估要素1)病原微生物特征;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3)实验活动人员;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生物风险评估实施4.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6)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通过水和食物等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媒介传播等;传播结果包括一种病原可有多种传播途径和多种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
微生物室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微生物室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根据对微生物室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以下是报告的内容:一、背景介绍:微生物室是一个专门用于进行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主要涉及微生物培养、实验操作和样品分析等工作。
微生物室中存在一定的潜在安全风险,因此需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以确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二、潜在的安全风险:1.微生物感染:微生物室中常常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操作,容易导致工作人员暴露于病原微生物,从而引发感染。
2.化学品风险:微生物研究中常常使用一些化学试剂和溶液,如酸碱溶液和有机溶剂等。
这些化学品如果不正确使用、储存或处置,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或污染环境。
3.生物安全性风险:微生物室中可能会进行一些具有潜在生物安全性风险的实验,例如基因工程实验或病原微生物的转染等。
这些实验可能会导致生物材料的泄漏或意外释放,对人员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4.放射性材料风险:微生物室中有时会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实验或与放射性同位素相关的实验。
这些实验如果不正确操作,可能会导致辐射泄漏,对人员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5.火灾和爆炸风险:实验室中使用的一些设备和试剂可能具有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例如,易燃的溶剂或化学品与高温设备的接触可能引发火灾。
三、评估结果和建议:1. 人员防护:实验室人员应受过相关安全培训,并使用符合规定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护目镜和口罩等。
此外,实验室应建立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明确人员在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2. 实验室设计和设备安全:实验室应有合适的通风系统,以确保空气质量和防止空气传播的微生物。
实验室的设备应定期进行维修和检测,并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易燃和爆炸性物品应储存在专门的安全柜中,定期清理过期的化学品。
3. 废物处理和储存:微生物室中产生的废物应正确分类、储存和处理。
化学废物应安全储存于合适的容器中,并定期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处理。
生物废物应按照相关法规妥善处理,如进行高温灭菌或专门处理。
关于细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关于细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一、背景介绍细菌室是进行微生物实验研究的专门实验室,但由于微生物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因此对细菌室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
本报告将对细菌室的生物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二、风险评估1.动力系统风险:细菌室使用一些设备和仪器进行实验和研究,这些设备和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故障、短路、电源不稳定等问题,从而带来安全隐患。
建议对设备和仪器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避免因动力系统问题导致的生物安全风险。
2.实验操作风险:细菌室进行的是微生物实验研究,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生物样本泄露、感染、风险物质外泄等潜在风险。
应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加强实验室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3.实验室设施风险:细菌室的实验室设施包括通风系统、工作台、实验室平台等,这些设施存在老化、破损、污染等问题,可能引发生物安全风险。
建议对实验室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避免因设施问题导致的生物安全风险。
4.生物废物处理风险:细菌室的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生物废物,包括细菌培养物、实验用品等,这些废物若没有妥善处理,可能会导致生物安全风险。
应建立生物废物分类和处理制度,对生物废物进行集中收集、消毒处理和安全处置,确保生物废物不会对环境和人员带来潜在的风险。
5.实验室人员风险:细菌室的工作人员直接接触实验样品和实验设备,存在被感染、伤害的风险。
应建立健全的劳动保护措施和个人防护装备制度,及时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设备和培训,保护实验室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三、风险管理措施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细菌室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内操作规程、安全操作流程、应急预案等,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2.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对细菌室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加强实验室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和演习,提高实验室人员对生物安全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实施计划方案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实施计划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实验室进行的生物实验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环境和社会公众的安全保护,以及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泄漏和传播。
近年来,随着实验室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本实验室制定本实施方案,旨在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二、风险评估范围和内容本方案适用于实验室内所有涉及生物实验的活动,包括实验动物、微生物、细胞、基因等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1.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2.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设备的合理性和安全性;3.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4.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5.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风险评估方法和步骤1. 收集信息:收集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实验活动记录等相关信息。
2. 识别风险:根据收集的信息,识别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潜在风险,包括生物因子、设备设施、操作过程、环境因素等。
3. 分析风险: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4. 评价风险: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5. 制定控制措施: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预防措施、监测措施、应急措施等。
6. 实施控制措施:将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纳入实验室日常管理,确保实施到位。
7. 监督和检查:定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8. 持续改进:根据监督和检查的结果,不断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四、风险控制措施1. 建立生物安全管理组织,明确各级生物安全管理职责;2. 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操作规程、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等;3. 配备符合要求的生物安全设施设备,如生物安全柜、防护镜等;4. 加强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培训,提高生物安全意识;5. 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规程,规范实验操作行为;6.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7. 建立生物安全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微生物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
微生物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在微生物实验室里,安全是重中之重。
无论是做简单的培养实验,还是进行复杂的微生物分析,风险评估和控制程序都是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的关键。
接下来,就让我们聊聊如何在实验室中把这些风险降到最低,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1. 风险评估的基础1.1 了解实验室环境首先,咱们得了解一下实验室的环境。
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空间小,有的设备老旧。
这就像是家里的小厨房和大餐厅,条件不同,安全措施也得有所区别。
实验室里的设备、仪器、以及实验材料都要仔细检查,确保没有明显的危险隐患。
1.2 识别潜在的风险接着,要识别出潜在的风险。
比如说,微生物实验室常见的风险有生物危害、化学品危险以及设备故障等。
像细菌、病毒这些小家伙,虽然看不见,但它们的威胁可是实实在在的。
化学试剂也是如此,稍不小心就可能引发意外。
我们得像猎人一样,细致入微地找出这些风险点。
2. 风险控制措施2.1 实施安全操作规程一旦识别出风险,我们就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
这就像在车上系安全带,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却能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包括穿戴个人防护装备(PPE)、正确使用实验室设备和化学试剂等。
比如说,穿实验服、戴手套和护目镜这些基本的保护措施,都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
2.2 培训和教育此外,培训和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咱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天生就懂得如何安全操作,得通过培训把大家的安全意识提升起来。
实验室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需要掌握应急处理技能,这样遇到突发情况时,才能沉着应对,不慌不忙。
3. 应急预案与处理3.1 制定应急预案即使我们做足了所有的预防工作,意外还是可能发生。
因此,制定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好比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准备得越充分,真正遇到问题时处理起来就越得心应手。
应急预案包括火灾、泄漏、事故伤害等各类情况的处理方法,大家都要熟悉这些预案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3.2 演练和检查最后,要定期进行演练和检查。
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
实验室⽣物安全要求实验室⽣物安全要求⽣物安全定义为实验室⼯作⼈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物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使⽤个体防护装置、严格遵从标准化的⼯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采取综合措施,从⽽确保实验室⼯作⼈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
(⼀)实验室⽣物安全管理原则关键是确保⼈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确保周围环境不受污染。
1.科学合理。
设置屏障、消毒灭菌、过滤、个⼈防护。
2.安全⾸位。
⼀切与⽣物安全有冲突的参数设计都应服从安全的要求。
3.管理严格。
病原微⽣物是分类管理,实验室是分级管理。
4.远离病原。
必要的实验必须在不同实验室内进⾏。
5.预防为主。
持续改进,确保达到零泄漏。
6.实⽤⽅便。
功能齐全,合乎要求,讲求实效,不求豪华。
(⼆)实验室⽣物安全管理要求1.符合现有相关的⾏业法律、法规以及规范。
2.进⾏实验室⽣物风险评估。
依据传染性微⽣物致病能⼒的程度、传播途径、稳定性、感染剂量、操作时的浓度和规模、实验对象的来源、是否有动物实验数据、是否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法等诸因素进⾏微⽣物危害评估。
通过微⽣物危害评估确定对象微⽣物应在哪⼀级的⽣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操作。
微⽣物危害评估主要是依据卫⽣部《⼈间传染的病原微⽣物名录》来进⾏,评估结果应写出实验室⽣物风险评估报告,并使每个⼯作⼈员都明确各⾃岗位的⽣物风险,进⾏相应的⽣物安全防护。
3.合理的实验室布局。
4.符合要求的设施设备。
5.建⽴管理⽂件。
包括⽣物安全管理⼿册、管理制度、程序⽂件、SOP、⽣物安全⼿册、记录。
(1)⽣物安全管理⼿册内容。
质量⽅针,质量⽬标;组织结构;⼈员岗位、权限、职责;安全管理体系、体系⽂件规定和描述。
其中安全要求不能低于国家和地⽅的相关规定及标准的要求。
(2)程序⽂件和制度。
应明确规定实施具体安全要求的责任部门、责任范围、⼯作流程及责任⼈、任务安排及对操作⼈员能⼒的要求、与其他责任部门的关系、应使⽤的⼯作⽂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
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这两天忙于准备迎接卫生部“质量万里行”检查。
其中有内容要求有:微生物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内容,这很是让我头晕。
好在我以前看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培训教材相关内容。
并找到这样一份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生物安全评估管理规定(试行)》,具体上就明确了评估报告的框架,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哦!
生物风险评估依据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风险评估要素
1)病原微生物特征;
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
3)实验活动人员;
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
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生物风险评估实施
4.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
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6)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通过水和食物等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媒介传播等;传播结果包括一种病原可有多种传播途径和多种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
7)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
8)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的药物、有效疫苗、疾病监测手段、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手段。
1)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人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培训、检测等活动。
2)实验活动的类型包括:标本或样品处理、离心、匀浆、超声、移液操作、锐器的使用、生物安全柜使用、医疗废物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等。
3)实验活动风险影响因素:
3a.气溶胶产生:离心、旋转、匀浆、接种环等。
b.潜在伤害:注射器等锐器、酒精灯、玻璃器皿等。
c.标本的浓缩:来自临床、现场、培养、浓缩等。
d.毒株和细胞:野毒、减毒、疫苗株、毒素产生等。
e.操作指导书。
4) 病原微生物动物实验风险因素
a.标准的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程序。
b.化学消毒剂选择、配置和使用。
c.物理消毒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d.各种实验材料、器具,尤其是锐器处理。
e.动物实验动物及其排泄物处理。
5) 废弃物处理风险影响因素
:a.标准的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程序。
b.化学消毒剂选择、配置和使用。
c.物理消毒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d.各种实验材料、器具,尤其是锐器处理。
e.动物实验动物及其排泄物处理。
1)健康状况和健康历史、耐药和过敏。
2)人员资质和心里素质。
3)生物安全知识。
4)微生物学专业知识。
5)操作设施设备技能。
6)免疫状况。
7)培训状况。
8)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1)生物安全实验室相应等级的设施。
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设备。
3)实验室检测相关设备。
4)应急设施。
5)设施设备管理、维护、校准和检验。
1)病原微生物风险分类
2)实验活动与相应的设施设备要求
3)个人防护装备要求
4)人员生物安全和专业技术资质要求
5)人员健康和素质要求
6)预防和治疗措施要求
7)菌(毒)种和实验活动等风险管理要求
8)应急预案和措施要求
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审核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的适宜性与科学性,并做出评估结论。
所长负责批准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attach]17076[/attach]
给一个简化本的安全评估报告:阴沟肠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阴沟肠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阴沟肠杆菌广泛分布于环境中,土壤、水、污水、腐烂蔬菜和乳制品亦可发现,在阴沟污水中含量可高达107/g。
它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条件致病菌,易致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它也可发生伤口感染、菌血症和败血症,尤其易发于下列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长期住院(特别是在ICU)、患严重疾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进行侵袭性操作、应用放疗或化疗及免疫抵制剂等患者。
据报道: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革兰阴性菌感染中,肠杆菌属细菌的感染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居第二位。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阴沟肠杆菌属于肠杆菌科肠杆菌属,为革兰氏阴性粗短杆菌,有周身鞭毛、无芽胞,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能够形成大而湿润的粘液状菌落。
在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在肠道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发酵乳糖形成红色菌落。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如粪便、血液、尿液等;
2.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粗短杆菌
3.分离培养可选用血平板、MAC、EMB等;
4.生化鉴定是主要的鉴定依据。
IMViC试验呈++;动力和鸟氨酸脱羧酶试验均为阳性——此可以与IMViC试验同为++的肺炎克雷伯菌相区别;在同属菌种之间:阴沟肠杆菌对赖氨酸/精氨酸/鸟氨酸的反应为++。
四、细菌的防治
由于阴沟肠杆菌为条件致病菌,所以要加强院内感染的监测,对于久病,特别是合并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基础病患者,应规范操作,特别是侵袭性操作患者,应重视该菌的培养,
鉴于该菌耐药性较高,临床应首选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抗菌药尽可能减少青霉素类及一、二代头孢抗生素应用,对重症患者可选用亚胺培南。
同时应重视避免或缩短侵入性操作,加强消毒隔离,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扩散。
五、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阴沟肠杆菌属于三类,BSL-2。
在实验室操作上对于有高风险的人员,如免疫缺陷者,要严格限制进入。
对于针头和锐器要有警示,要用专门存放锐器的容器盛装。
在个人防护上,要求穿隔离衣,出实验室时应将隔离衣脱下;在可能接触病原时要戴一次性使用的手套,但不要戴手套接触清洁表面(如电话等),脱去手套后要洗手;在BSC外面进行操作时,要进行面部保护,如套口罩、眼罩、面罩等。
要有泡手消毒缸和洗眼台,还要有高压消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