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

合集下载

壮族ppt

壮族ppt

婚俗
❖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 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 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 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 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 这种习俗。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 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 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 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 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 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 财物。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年多且巾的银成梳辫辫用边(未统壮
龄戴喜,已制鸡龙盘尾发头以婚,族
而黑欢梳少或(凤上扎卡发此女多女
异色戴髻见骨凤髻头一固梳区子见子 银
。绒绣多,质),顶条定绕分喜小有 线花是多横臀将固彩,到婚爱女带

帽勒中用簪般头定巾或右否长孩银
,额年黑。的发。,扎边)发、手 辟
帽,以帕裹式由已劳长(,,少镯 边冬上或青样后婚作辫约通留女辟
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以及附近的壮族人 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相传这个 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 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相传在北宋年间,为了 抵制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侬智高率广西壮族揭竿而起, 取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 钦州,打广州,势力很大。后来起义军失利,退守富宁。北宋统 治者为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人民遣散到贵州 等地。临别前,壮族人民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 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 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 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 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 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 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 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 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壮族介绍

壮族介绍

头饰
建 筑
壮族的传统民居,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
•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 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 ,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 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
建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
傍水,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 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
桂南壮族的春节大粽
,大者十多斤,粽中
包夹猪肉、板栗、绿 枕
豆、芝麻、冬菇等, 用锅头炖煮得十分软

熟。一般先敬祖宗而 粽
后食用,也拿来送给
亲友。
枕头粽
糍 桂北的糍粑,也是用上好糯米
浸泡后先蒸熟,再捣烂,做成
粑 或大或小的圆饼,有无馅的素
糍,有加上芝麻、黄糖作馅的 甜糍,送亲友的再于中央点染 红色印记,表示美好的祝愿。 糍粑要趁热食用,吃来柔软芬 香;如已冷硬,则用火再烤, 会变得皮脆心软,口感极佳, 确是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
建筑


“哭嫁”是流传于壮族农家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壮 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 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 别难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 。“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 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 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 种形式。
糍粑
岜 夯 鸡
• 岜夯鸡是壮族独有的一道传统美味 菜肴。“岜夯”为壮语,意为酸汤 ,是用红青菜或野菜制作的一种酸 菜汤。

壮族、彝族文化

壮族、彝族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调研——壮族、彝族文化调研中西服装史随堂作业B1203班0716120304张振彬前言壮族一、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二、人口:1700万三、分布: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壮族历史文化保留最鲜明最完整的地区)四、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壮语”和文字“壮文”。

五、信仰:摩教、祖先崇拜、自然崇拜。

六、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早在先秦时期的百越就是壮族的先民。

七、壮族文化代表:铜鼓、布洛陀、崖壁画、山歌。

壮族)节日:春节: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节期。

它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作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装。

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

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

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

(与汉族大体相同)陀螺节: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

时间(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比赛打陀螺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

陇端节: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

陇端街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以及邻近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

)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男装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 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
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 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 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 扣纽,再束上长腰带。 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 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
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 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 近尺,长至膝盖,镶嵌 绲边,边条有宽细,一 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 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 线,名叫“反膊衫”。
2、饮食方面的世界之最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 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了15000年前的人工 栽培稻,尽管它还只具备了人工驯化的一些 痕迹,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 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个农作物品种, 是全世界耕作农业的萌芽。而陶器的出现, 又是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 入“熟食烹饪”的文明时代的第一个标志。
民族历史
旧、新石器时代 秦以前,部分地区属楚国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王朝统一岭南地区,设置桂
林、南海、象三郡。 唐代,封建王朝在岭南西部的壮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
“以夷治夷”,进行间接统治。 宋元时期,是壮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封建王朝在壮
族地区原来羁縻统治的基础上,推行土司制度。 明清时期,壮族地区的土司制由发展到衰落。 1949年以后,壮族地区先后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
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壮族
黎靖江
简介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 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 百色、崇左等地区。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 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广东的连 山、肇庆怀集、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 族。
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 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僮) 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 等20多种,云南汉称主要有“侬人”、“沙人”、 “土僚”、“土佬”,自称濮侬、濮土、蒲岱/傣、 布瑞/布雅依。

壮族文化与民间风俗

壮族文化与民间风俗

壮族文化与民间习俗℅一、壮族族源及社会历史的发展(一)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现有1700多万人(2001年),其中,92%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江华县清塘壮族乡和贵州省从江县的几个壮族乡境内,尚有少部分散居于全国各地,形成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格局。

壮族是一个据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

她源于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部族。

“百越”亦称“百粤”,是越族支系众多之意。

据《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

”《汉书·地理志》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其中,先秦时期分布于华南——珠江流域的是西瓯、骆越部族,秦汉时又有“南蛮”、“蛮越”、“蛮夷”、“蛮僚”、“蛮里”之称。

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僮(壮)即旧越人也。

”实际上,古籍中如《礼记》所说的“南方曰蛮”、《汉书·地理志·南蛮传》等冠以“蛮”字的族类名称,只不过是用音译汉字所记而并非“野蛮”之字义。

壮人旧时自称“布蛮”,讲壮话叫“讲蛮”。

壮语“蛮”(国际音标ban)含耕作区、居住地、家之意。

在与壮族同源的泰语、老挝语中,就保持着“蛮”的原义,“回家”叫“贝蛮”(bai ban)。

壮语的“蛮”(ban ),作为地名又写作板、曼、晚、番等近音字,现多指称“乡村”,这是在出现城镇之后的泛称。

广州古称“番禺”(ban yon),就是秦末汉初佗建立的以越人为主体的南越国都城。

对汉文古籍中作为族称的“蛮×”的误解歧义,应当加以澄清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壮族的先民就以瓯邓、桂国、苍梧、产里、乌浒、俚、僚等名见称于古籍,宋代始在局部地区出现“撞”、“僮”的称谓,明代又有“亻良”、“仲”等类称。

这些名称,大都被封建统治者加上反犬(犭)旁予以侮辱和歧视。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壮族族称来源于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

建国后,统称为僮族。

1965年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

壮族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1982年又做了适当修改,并推广使用壮文。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是由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

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

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饭。

风俗习惯: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是自由的。

富有人家纳妾,劳苦人民是一夫一妻。

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

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

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后来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会被处死。

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

部分地区居民住“干栏”(又称“麻栏”),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近三、四十年来,这种建筑形式已有改变,实行人畜分居。

壮族服饰各地不一,广西西北部,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妇女,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包方块形状的黑帕,穿黑色宽脚裤子。

男子多穿唐装。

衣料过去多是自织的土布,现多用机织布。

过去有凿齿(即打掉一两颗牙,再装上金牙)、文身习俗,现已改变。

饮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

主食是大米和玉米。

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粉、糕。

妇女有嚼槟榔(也称吃蒌)的习俗。

结婚送聘礼时,榔槟是必需赠送的礼物。

广西壮族概述

广西壮族概述

广西壮族概述: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2007年末,广西约有壮族1650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3%,占全国壮族人口的90%以上。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

历史上,壮族曾仿汉字创造了方块壮字,称“土俗字”。

新中国建立后,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壮文。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据古籍记载,最早居住在今广西境内的有“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等部落,今天的壮族就是由这些部落发展而来的。

壮族的自称有20多种,新中国建立后,统一称为“僮”,后改为“壮”。

壮族依山而居,以稻作农业为主,崇尚铜鼓,喜唱山歌,擅长织绣,壮锦、绣球工艺久负盛名,传统服饰布料均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

壮族的重大节日有“三月三”“中元节”“牛魂节”等。

壮族信奉多神,崇拜始祖布洛陀。

建筑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风格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

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

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男装与女装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

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

壮族简介

壮族简介

三、壮族的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 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 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 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 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 用鱼塘深可染 成黑布,用薯莨 可染成棕 色布。 壮 族服饰 各有不同, 男子、女子 的服饰,男子、 妇女、未婚女 子的头饰, 各具特色。
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
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
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
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
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
五、壮族的文化艺术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 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 “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 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 月 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 万人以上参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 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四、壮族的建筑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 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 族,其村落广西龙脊的壮族山寨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 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 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 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 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 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 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 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
6、壮年
也叫"将也益",春节叫"将昆",即汉族节。壮年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 月末日为除夕,习惯叫"崴谊久",意为过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称 谓)。是日,全寨集资买猪,(有的村寨按户轮流专门喂养社猪)宰杀敬祀 社王,祈求保佑五谷丰登。相传古时曾杀人祭社,后来以猪代之,社王棚一 般设于村边大树脚下,祭时,由魔公主持,妇女和家有孕妇的男子均不能参 加,在社棚前宰猪敬供,集体叩拜,庄严肃穆,不许喧哗 说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则当 年收成不好,禽兽为患。祭毕,将 煮熟的猪肉按户均分,各得一串, 带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 从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严 禁内外人出入。过年十天之内为节日 活动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吹笛弹 琴,纵情欢娱。亲友互访道贺,青年玩山 串寨对歌作乐。有的还给周围兄弟民族送 年礼,近邻的苗、侗、瑶、汉等族,前来作 客,有的还鸣炮、击鼓、吹笙,表示庆贺,到 处喜气洋洋,充满着民族团结气氛。

壮族不同的礼仪

壮族不同的礼仪

壮族不同的礼仪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人们把广西壮族自治区誉为“铜鼓之乡”,铜鼓是壮族人的传统文化遗产,更是壮族图腾崇拜的标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壮族不同的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壮族不同的礼仪壮族的语言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

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

壮族传统文字是在汉字基础上创造的“土俗字”。

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土俗字”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

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一直为壮族巫师、艺人多用于书写经书、编山歌、记事、记录壮语地名等,大量的壮族《布洛陀经书》就是古壮字手抄本。

1950年代,中国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壮族的礼仪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

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

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

解放后称"僮"。

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

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铜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铜鼓铸造精致,音响宏亮。

人们常在喜庆的节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

在宗教的活动中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人安粮丰。

壮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

创造了很多内容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如神石、传说故事、山歌、舞蹈、戏剧等。

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手帕舞"、"棒棒舞"、"纸马舞"等等。

节奏鲜明,舞步雄健,表情细腻。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壮族 风俗文化

壮族 风俗文化
壮族
1 民族简介 2 壮族的衣食住行 3 节日风俗
4 旅游资源及开发
一、民族简介
壮族,中国少数民族中 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广 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 地
二、壮族的衣食住行 壮族男装 分为右襟和对襟
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 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 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
房屋建筑
广西西南和西 北部分地区的壮族 村寨,还保持着古 老的传统住房形式 “干栏”,又称“麻栏”
三、节日风俗
歌圩节(三月三歌节)
壮族最隆重的传统歌节、 有对歌谈情、碰彩蛋、抢花 炮、抛绣球等传统习俗
歌圩节
对歌谈情 放花炮
碰彩蛋 抛绣球
中元节
农历7月14,重要程度仅次 于春节,祭祀祖先、全家聚餐。 所以也被称为壮族团圆节。
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 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 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 分布量最广。
壮锦
壮锦,与云锦、 蜀锦、宋锦并称中 国四大名锦,利用 棉线或丝线编织而 成的精美工艺品, 图案生动,结构严 谨,色彩斑斓,充 满热烈、开朗的民 族格调。
绣球
绣球乃广西壮家人 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 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 艺品之一,原为壮族青 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 先多为人们当作馈赠亲 友之礼品,家庭中的装 饰品
商品类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以传统工艺为主,缺乏时代特色 2、缺乏品牌意识 3、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 4、宣传力度差 5、旅游商品销售手段落后
商品类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政府支持旅游商品开发 2、旅游商品要不断创新 3、销售方式要改革 4、注重游客参与度
感谢观看
祭祀祖先
牛魂节
人放锄、牛脱轭,酿制甜酒、 蒸五色糯饭,并给牛吃甜酒和五色 糯饭。这一天,绝对不能打牛。因 为倘若打牛,把牛魂掠走,就会影 响农事。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风俗介绍课件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风俗介绍课件
ZHUANG ZU REN KOU DE FEN BU YU JING JI FA ZHAN
壮族的文化与科技常识
ZHUANG ZU DE WEN HUA YU KE JI CHANG SHI
壮族的艺术形式及习俗
ZHUANG ZU DE MING CHENG JI LI SHI
壮族的名称及历史
壮、布壮,见于宋代文献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 写为“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以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 分兵五路,进军岭南,在越城岭 一带曾遇到西瓯人的强烈抵抗。
据考古资料和史书记载,战 国时期的西瓯、骆越人已经 使用铜铁器,开始步入了文 明时代。
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社会 动荡不安,不少大姓豪族为 避乱而迁居岭南,从而促进 了岭南地区封建化的发展。
佛教由于其教义教规,如极乐世 界、禁欲素食等,与壮族价值观 念和生活习俗相牴牾,故对壮族 社会的影响并不大。 壮族地区虽有零星佛寺,但规模 及住持僧尼人数均远在中原一般 寺庙之下,其信徒也多是南居的 汉族人。
19世纪中叶以后,基督教、天主 教等也相继传入壮族地区,并在 壮族地区的一些城镇建立基督教、 天主教教堂,发展教徒,但影响 主要局限于部分城镇居民。
《同根生的民族》有越 南岱依族和侬族的相关 记载。
越南共有54个民族,其 中岱侬族人口总共270 万(2013年),是越南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随着中越壮族文化交流 日趋频繁和深入,诸如 天琴等民族艺术形式逐 渐在两国发扬光大 。
唐宋时期
唐宋时候的壮族先民,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农业以稻田为主,已大量使 用牛耕,耕作技术已发展到“深耕溉种,时耘时籽,却牛马之踏履,去螟螣 之戕害,勤以朝夕,滋以粪土” 的程度。
明清时期 元明时期 宋代时期 唐五代时期

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

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

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关于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也是中国第二大民族,人口1700万以上。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篇1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一、建筑居住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

壮、侗、瑶、苗、都有。

多为两层。

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

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

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

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

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

主妇房在右角。

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

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

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

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二、服饰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

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

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

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

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

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

试论壮族文化的主要特征

试论壮族文化的主要特征

试论壮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有1617万万多人。

在亚州和世界民族人口中分别占第23位和45位。

广西壮族主要聚居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等。

作为中国人口第二多的民族,壮族有其自己的文化,从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看出一个名族各种生活习惯,看出她区别于其他民族本质。

她的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土俗字始见于唐代,宋代广泛使用。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她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民族的主要标志。

民族文化与民族同生共源。

壮族是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壮族先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显示出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地域性文化的特征。

(一)、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的文化形态及特点1.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话壮0[va6u:6](壮语)的民族语言文化。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民族文化的活载体,是维系民族存在的重要纽带,也是人们区分不同民族最明显和最常用的标志之一,壮族是土著民族,壮语与壮族文化同源共生,壮族的文化特征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当中。

2.形成以那[na2](水田,即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

壮族先民适应江南主要是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是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生产方式决定文明类型,壮族是稻作民族。

3.以咽[en3](铜鼓)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壮族地区的青铜铸造业发端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铸造的器物除了早期的钺、斧、镞、镦外,还有刀、剑、矛、钟、鼓、鼎、首柱形器、形器等,形制和装饰的花纹图案丰富,具有明显的地方民族特色,中最具代表性的首推铜鼓。

4.以岜莱[phja1la:i2](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先秦时期西瓯骆越先民的绘画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用色彩(即赭红色矿物颜料)绘制的崖壁画"在延绵二百多公里的广西左江流域,有178处造型古朴、格粗犷的崖壁画,形成规模宏大的崖壁画长廊,其气势磅礴,堪称世界奇观,中又以左江支流明江畔耀达岜莱,phja1la:i2](壮语,意为绘有花纹图像的山,译称花山,为壮观,其人像之众,物像之多,场面之大,在我国已发现的崖壁画中首屈一指,国外亦为罕见。

南方的少数名族

南方的少数名族
家族的禁忌有: 禁食狗肉; 不能扛锄穿蓑衣; 不能担空水桶进屋; 不能用脚踏火坑及三角架; 在室内不能吹口哨; 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条长凳上。
黎族约有111万人,主要分布在海南黎族 苗族自治州9个县境内,少数散居于琼海、 万宁、澄迈、屯昌等地。是由古代“百 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黎族有自己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 系。 黎族的宗教信仰属于原始宗教的范 畴,以祖先崇拜为主,其次是自然崇拜。 此外,黎族的宗教信仰还受汉族道教的 深刻影响。 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 养业和商业。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 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橡胶生 产基地之一。
民俗:服饰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 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 享有盛名。 苗族男子多穿大襟或左衽长衫,下穿长 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多 缠裹腿。 苗族女子服饰各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 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一的百褶 裙,或着宽脚裤,衣袖和裤脚边缘有宽 大花边,头缠布头巾,戴耳环、项圈、 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盛装多达四五 十种,色彩斑斓,风采独具,其中仅各种 白银饰物就重达200多两.
概况:文化艺术
壮族具有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壮族铜鼓是 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在广西发现和 收藏的铜鼓共500多面.它们铸造精致,音响 洪亮。在一些盛大活动中,壮族人民常常敲 奏铜鼓,以伴歌舞。 壮锦是壮族最为瑰丽的手工艺品。它色 泽鲜艳,品种多样,用途广泛,可用作床毯、 手提袋、挎包、头巾、衣物装饰等。现在, 壮锦已走出国门,飞洋过海。
民俗:饮食
苗族以大米、玉米、小米为主食,喜食酸,有丰富多 彩的酒文化。
民俗:居住
苗族房屋建筑的形式,各地不尽相 同。山区为吊脚楼,利用山坡的自 然地势于下方竖立较长的木柱来支 撑,上盖房屋,供人居住,楼下堆 放杂物或关养家畜。

壮族ppt

壮族ppt

未 婚 女 子
银 饰
已婚妇女
年多且巾的银成梳辫辫用边(未统壮 龄戴喜,已制鸡龙盘尾发头以婚,族 而黑欢梳少或(凤上扎卡发此女多女 异色戴髻见骨凤髻头一固梳区子见子 。绒绣多,质),顶条定绕分喜小有 线花是多横臀将固彩,到婚爱女带 帽勒中用簪般头定巾或右否长孩银 ,额年黑。的发。,扎边)发、手 帽,以帕裹式由已劳长(,,少镯 边冬上或青样后婚作辫约通留女辟 花季妇花纱,向妇时一三常刘佩邪 式妇女帕白插前女把条七把海戴的 因女,头帕上拢则发,分左 。传 )
山 壮族歌圩习俗源远流长。传说很早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 歌 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 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以期望被老 好 歌手和姑娘挑中。从此,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歌圩。定期歌 比 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 春 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进行。 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理想为主题。 江 其内容一般为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 水 送别歌等。歌圩一般为期一天,也有连续两三天的。参加歌圩的

状语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 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壮语与同语 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 度相当高.壮文是以拉丁文字为基 础创制的文字,已在壮族地区全面 推行使用。现今在壮族地区,还专 门设有学习状语的学校。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 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 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 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 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 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 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 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 走动时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 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 到了现代,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仍普遍以 穿蓝、黑两色为主。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壮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壮

• •

琤尼 琤尼是壮族拉弦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凤山、巴马等地。“琤” 为壮语“七”的语音,“尼”是壮族民间对乐器的统称。也称“壮族七弦琴”或“瓦琴 ”。明初已在广西西部流行,至今已有600年历史。 壮族三弦 壮族三弦,是壮族弹拨弦鸣乐器。形制与汉族、拉祜族小三弦相仿,音色脆亮 ,主要用于壮族八音合奏或为壮剧及说唱伴奏,深受壮族人民喜爱。流行于广 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乐业、凌云、百色、田阳、田东、德保、靖 西等桂西和桂南各地。 天琴 天琴,是壮族支系偏人的弹拨弦鸣乐器。偏语称鼎叮。由乐器发声谐音而得名 。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深受偏 人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宁明和龙州等地。至今已经 有上千年历史。 二百年前已在壮族支系偏人中流传。原为天婆(巫婆)为人禳灾治病时所 用。

师公舞

扁担舞

捞虾舞

纸马舞
• 壮族文化——乐器
蜂器
蜂鼓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细腰鼓,因鼓身形似蜂腰而 得名,又以横置胸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其式样和演奏方法与朝 鲜族长鼓相似,两者同出一源。 马骨胡 马骨胡 马骨胡在壮语中称“冉督”、“冉列”。“冉”为胡琴统称,督,为 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
春牛舞、贺新年舞等。
• 火猫舞
子收割后的颗粒归仓、稻谷不发生霉烂和不被可恶的老鼠偷吃,
是农家丰收后最担心的事情。猫是老鼠的天敌,为了保证粮仓中的 稻谷安然无恙,集聚在广西梧州地区的壮家便要举行独特的祭祀仪
式《火猫舞》,来求助猫神为人们消灭鼠类、扞卫丰收果实。
届时,扮演众“猫咪”的20来个青年男女,身着颜色鲜艳、饰有层层 流苏似花猫毛皮的衣裙,头戴用稻草扎成的头箍和延长下来、垂于 身后,形如猫尾的长稻草辫子,并在“从头到尾”的稻草辫子上,插 上根根“燃香”,每人的前额上方再缚上一张事先绘制好的面具“大 猫头”。

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

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

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最大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下面店铺为你带来资料。

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1520.71万人,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主要聚居于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防城港市等地,全区均有分布。

分布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有98.1万人,散居在云南地区的有12.9万人;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有4.2万人,另有4000余人居住在与连山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有1.6万人;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有5000余人。

壮族居住地基本上连接成一片,大部分聚居,也有相当一部分和汉、瑶、苗、侗、仫佬、毛南、水等族杂居。

[7]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

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

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

壮族地区气候温和,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

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

壮语与贵州的布依语、海南的临高话、越南的` 岱依语和侬语基本相似大同小异,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壮语国际上普遍划分属澳台语系或台-卡岱语系,国内一般划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语支, [7] 分南北两种方言,方言下有大约20多种次方言(土语)。

壮族服饰简称“壮服”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

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

用大青(一种草本),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壮族族称来源于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

此外,还有自称布侬、布土、布样、布斑、布越、布那、侬安、布偏、土佬、高栏、布曼、布岱、布敏、布陇、布东等20多种。

建国后,统称为僮族。

1965年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

壮族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南宋时已出现用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

土俗字使用面不广,会使用的人也不多,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

1955年国家帮助壮族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得到了推行。

1982年又做了适当修改,并推广使用壮文。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壮族是由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

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鸟浒,宋以后的僮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当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在祖国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主要居住着属于百越系统的西瓯和骆越两族群,这两个族群就是壮族的先民。

根据出土文物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已普遍使用铜器,这些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壮族社会无阶级的原始公社进入到奴隶社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5路,进军岭南。

秦军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设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置于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之下。

又派监禄在广西修筑灵渠,把湘江与漓江连接起来,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接着,从中原迁来大批汉人“与越杂处”。

这些汉人在与瓯、骆越的交往、通婚过程中,部分成为壮族,同时加速了越人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汉至唐初,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

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

两宋、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给壮族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

壮族人民不堪奴役,多次反抗。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起事于岭南的壮族地区。

但历次起义都遭到了反动统治者的血腥镇压而告失败。

壮族人民在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壮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社会经济建国前的壮族社会基本上还是封建社会,封建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县制度,封任壮族寨主、大姓为地方官吏,以加强对壮族人民的统治。

而富于革命传统的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奋起反抗暴政,不断冲击着封建统治政权,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在距今数千年前,壮族的先民就开始使用石斧、石凿、石刀、石锛等磨光石器进行狩猎和耕种。

秦汉时,广西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播种水稻,并开始使用耕牛和铁器发展农业生产。

以越人为主体的“南越国”,其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隋唐以后,许多地方的壮族人民已使用铁犁和铁质脚踏犁,还发展了矿冶业、家庭纺织业和其它手工业。

如宋代广西龙州(壮人聚居区)打制的“扁刀”,可以连斩数牛而锋刃不钝,工艺高超,远近闻名;南宋初叶,广西有吃不完的贱价米运往广州等地出售。

到了明代,壮族地区社会生产,即使是边远地区,也呈现出“益比内地”的新面貌。

至清代,壮族地区的社会生产水平与当地或附近汉族地区已大体一样了。

在民国时期,由于国民党政府不重视发展社会经济事业,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壮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省西部壮族聚居区建立了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改称自治州),辖41个县。

1958年3月15日,在广西省的辖境范围内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撤销了桂西壮族自治州建制。

同年4月1日,建立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1962年9月26日,又建立了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壮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培养壮族干部和发展壮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开拓进取,发展壮大了农村经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铺设了四通八达的交通和通讯网络,繁荣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广大人民正在向现代化迈进。

1990年广西农业总产值达252.22亿元,比1950年增长4.3倍,比1978年增长74.6%。

工业总产值达353.43亿元,比1950年增长117·8倍。

国民收入335.98亿元,比1950年增长9.8倍。

广西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目前,广西已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

一个开放的广西正在中国的南部崛起。

文化艺术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

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

歌圩日期各地不同。

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

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

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

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饭。

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

过去,壮族一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

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以敲击声伴舞。

宋代有扁担舞、采茶舞、捞虾舞、春牛舞等。

男的舞姿刚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

这舞蹈流传至今。

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

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

壮剧又分为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带的“北路壮剧”,是在滇戏的影响下,于民间说唱曲艺“板凳戏”的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滇戏的唱腔,伴奏的乐器有壮族的马骨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二胡。

流行于青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壮剧”,是在马隘土戏的基础上,受邑剧影响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戏曲形式,伴奏乐器除本民族的马骨胡]、葫芦胡外,还采用了邑剧的文锣、武锣、大钹、小钹、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

古代壮族先民在今广西宁明、龙州、凭祥、崇左、扶绥五县市境内的断崖陡壁上,绘制了众多的崖壁画,仅在明江、左江沿岸连绵200多公里的地段上就有60多处。

画面有人形、兽形和圆形图案等,人物画像最多。

人形多为正面绘制的蹲式,有的斜挂腰刀,有的在平伸的手下方、曲腿的上方有圆环。

另一种是侧面绘制的双腿弯曲式,双手向面部前方斜伸,并有圆环。

宁明县明江畔花山崖壁画绘制集中、典型,其中一陡壁上绘制有1300多个人物形象,大的有约1.5米高,小的仅50至60厘米。

此外,还有似狗的形象。

笔画古朴粗犷,给观众一种热烈欢乐的感觉。

壁画多在河流急弯险滩岸边陡壁中间,离江面30至40米以上,要攀登上去绘画是十分困难的。

壁画的绘制年代,画面表现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登高绘制以及使用的绘画工具、原料等问题,还在深入研究中。

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迄今,在壮族地区的绝大多数县份已发掘出不同时期的铜鼓。

铜鼓的类型很多,大小不一。

鼓面圆平,鼓身中空无底,装饰着各种图案花纹。

在历史上,铜鼓既是乐器,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从冶炼技术和造型技术来看,在广西田东县锅盖岭出土的属于战国时期的铜鼓,在广西贵县、西林县出土的属西汉时期的铜鼓,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

它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花纹图案别致,结实耐用。

壮锦的生产,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代已有记载。

到了清代,壮锦生产已遍及壮族地区,成为壮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场的畅销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锦得到新的发展,花纹图案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如壁挂、台布、坐垫、沙发布、窗帘等。

现在广西靖西、宾阳等地生产的壮锦,畅销国内外。

武术活动在壮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有独特的习俗。

如明代桂西壮人,男孩长到十来岁,就要教他练武。

当地土司提倡群众习武,群众也崇尚武术,每年冬闲时节,壮乡的各个村寨都延聘师傅传授武艺。

这种习俗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

而今壮乡的传统武术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风俗习惯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是自由的。

富有人家纳妾,劳苦人民是一夫一妻。

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

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

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后来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会被处死。

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

部分地区居民住“干栏”(又称“麻栏”),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近三、四十年来,这种建筑形式已有改变,实行人畜分居。

壮族服饰各地不一,广西西北部,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妇女,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包方块形状的黑帕,穿黑色宽脚裤子。

男子多穿唐装。

衣料过去多是自织的土布,现多用机织布。

过去有凿齿(即打掉一两颗牙,再装上金牙)、文身习俗,现已改变。

饮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

主食是大米和玉米。

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粉、糕。

妇女有嚼槟榔(也称吃蒌)的习俗。

结婚送聘礼时,榔槟是必需赠送的礼物。

宗教信仰壮族除祭祀祖先外,还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土地神、灶神、太阳神等。

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

近代以来,一批传教士到壮族城镇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发展教徒,但影响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