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心力衰竭)

合集下载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第一篇: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心衰病心衰病诊疗方案(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病是以心悸、怔忡、气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是本虚标实之证。

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慢性心力衰竭”范畴。

一、病名:1、中医病名:心衰病2、西医病名:慢性心力衰竭二、诊断(一)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中有关标准执行。

(二)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诊断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并对功能状态、容量状态以及患者预后作出评估。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25g、黄精15g、玉竹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加减法:气虚甚者加人参、白术;阴虚重者加太子参、生地、天门冬;瘀血重加丹参、益母草;兼痰热内阻加枳实、竹茹、瓜蒌;便秘者加郁李仁、大黄。

失眠甚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

辨证使用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血府逐瘀汤口服液;生脉注射液。

(2)阳气亏虚、血瘀水停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慢性肾衰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慢性肾衰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 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 2002 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

如:浮肿、贫血貌、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

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gl ome r ul a rf i l t r a t i on r a t e , GFR)持续<60 m l/mi n/1. 73 m2≥3个月。

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1 .代偿期:肾单位受损超过50%( GFR50- 80ml /mi n ),血肌酐维持在133- 177umol /L,临床上无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之 50%(GFR50- 20ml /mi n),血肌酐达 186- 442umol /L,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3.衰竭期:血肌酐升至 451- 707umol /L,病人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 707umol /L, 肌酐清除率在 10ml /mi 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本病可分为正虚证及邪实证,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1. 正虚诸证:①脾肾气虚证:主症: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心衰病住院临床路径

心衰病住院临床路径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Ⅲ级的慢性稳定期患者。

一、心衰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 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 I50.9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2.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疾病分期(1)慢性稳定期(2)急性加重期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临床常见证候: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慢性稳定期。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TCD编码为: BNX030)和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为: I50.905)的住院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的患者。

3.NYHA功能分级Ⅲ级。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合并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血液透析临床路径及表单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血液透析临床路径及表单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临床路径一、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1fai1ure,CRF)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ICD-10:N18.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慢性肾脏病史超过3个月。

所谓慢性肾脏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包括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

2.不明原因的或单纯的GFR下降<60m1∕min(老年人GFR<50m1∕min)超过3个月。

3.在GFR下降过程中出现与肾衰竭相关的各种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1.坚持病因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等)。

2.避免或消除CRF急剧恶化的危险因素。

3.血管通路建立。

4.血液透析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IoT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0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2-7天(工作日)完善检查。

(1)血常规(嗜酸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包括钙、磷、镁、HCO3-或C02CP)、血糖、Ccr,血型、输血系列、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免疫指标(ANA谱、ANCA、抗GBM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CRP、ASO、RF、ESR、iPTH);(3)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电解质、尿肌肝、尿红细胞位相、尿白细胞分类、尿渗透压或自由水清除(4)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心脏超声,前臂血管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检查:(1)NGA1.KIM-hI1-18、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2)血和尿轻链定量、血培养、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血和尿免疫固定电泳;(3)双肾动静脉彩超、同位素骨扫描、同位素肾功能测定、逆行性或下行性肾盂造影、肾血管造影、CT、MRI;(4)骨髓穿刺等。

269.慢性肾衰竭(CKD 5期)临床路径

269.慢性肾衰竭(CKD 5期)临床路径

慢性肾衰竭(CKD 5期)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慢性肾衰竭(CKD 5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肾衰竭(ICD-10:N18.902),无透析指征,暂不需要行动静脉内瘘手术/腹膜透析置管术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慢性肾脏病史超过 3 个月;(2)GFR 下降<15ml/min;(3)在GFR下降过程中出现与肾衰竭相关的各种代谢紊乱和临床表现。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902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0-14天(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铁代谢、钙磷代谢、iPTH;(3)胸片、心电图、泌尿系彩超、腹部彩超、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淋巴细胞免疫分型、CMV抗体测定;(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HIV、梅毒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病情,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2.控制高血压;3.纠正贫血;4.治疗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和肾性骨病;5.口服肠道吸附剂、结肠透析治疗;6.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七)出院标准。

1.临床病情缓解,肾功能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紧急透析指征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需要紧急透析,不进入本路径。

2.伴有合并症时,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3.有明确急性加重可疑因素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二、慢性肾衰竭(CKD 5期)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肾衰竭(ICD-10:N18.902),无透析指征,暂不需要行动静脉内瘘手术/腹膜透析置管术者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4日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心衰病住院临床路径

心衰病住院临床路径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Ⅲ级的慢性稳定期患者。

一、心衰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 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 I50.9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2.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疾病分期(1)慢性稳定期(2)急性加重期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慢性稳定期。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TCD编码为: BNX030)和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为: I50.905)的住院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的患者。

3.NYHA功能分级Ⅲ级。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合并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四项(3)心电图(4)X线胸片(5)心脏彩超(6)B超(肝、胆、脾、胰、肾等)(7)24小时动态心电图(8)6分钟步行试验注:根据临床治疗和疗效判定需要出院前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电解质、肝肾功能和其他出现异常的指标。

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患者。

一、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慢性肾衰(编码: 14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10 编码: N18.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年)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 年制订的“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2. 病期诊断:(1)代偿期:肾单位受损超过50(50-80),血肌酐维持在133-177,临床上无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之50%(50-20),血肌酐达186-442,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3)衰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病人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707,肌酐清除率在10 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主要证候:本虚标实证正虚诸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邪实诸证: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血瘀证浊毒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06-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肾衰。

2.患者符合慢性肾衰中医证型,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慢性肾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肾衰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诊疗指南》第3版、《肾脏病学》第4版、《实用内科学》第16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主要证候:(1)脾肾气虚证:症候: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2)脾肾阳虚证:症候:形寒怕冷,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五更泻,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3)气阴两虚证:症候: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阴阳两虚证:症候: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3.分期(1)偿期:肾单位受损超出代50%,血肌酐保持在133-177umol/L ,临床上无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节余肾单位低于正常之50%,血肌酐达186-442umol/L,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3)衰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umol/L,病人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杂乱;水电解质杂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707umol/L,肌酐除去率在10ml/mi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显然,浑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慢性肾衰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2.病期诊断属于慢性肾衰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的病人。

3.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但在住院时期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范文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范文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范文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22-心衰病心衰病诊疗方案(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病是以心悸、怔忡、气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是本虚标实之证。

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慢性心力衰竭”范畴。

一、病名:1、中医病名:心衰病2、西医病名:慢性心力衰竭二、诊断(一)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中有关标准执行。

(二)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诊断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并对功能状态、容量状态以及患者预后作出评估。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22-心衰病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25g、黄精15g、玉竹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加减法:气虚甚者加人参、白术;阴虚重者加太子参、生地、天门冬;瘀血重加丹参、益母草;兼痰热内阻加枳实、竹茹、瓜蒌;便秘者加郁李仁、大黄。

失眠甚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

辨证使用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血府逐瘀汤口服液;生脉注射液。

(2)阳气亏虚、血瘀水停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慢性肾衰临床途径

慢性肾衰临床途径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患者。

一、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慢性肾衰(TCD 编码: BNS14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ICD-10 编码: N18.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慢性肾衰是指由肾病日久,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以少尿甚或无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等为常见症状的肾衰病。

(2)西医诊断标准: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法力、嗜睡等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有该系统的体征。

如负重、贫血貌、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

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2. 病期诊断:血肌酐维持在133-177umol/L,临床上无肾单位受损超过50(GFR50-80ml/min)代偿期:(1)症状。

,血肌(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之50%(GFR50-20ml/min)酐达186-442umol/L,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3)衰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umol/L,病人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707umol/L,肌酐清除率在10ml/mi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3.证候诊断脾肾气虚证证候: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脾肾阳虚证证候: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脾肾气阴两虚证证候:倦怠乏力,膜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肝肾阴虚证证候: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脉沉细或弦细。

临床路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路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维普资讯

7 ・ 4
中 国实 用 医刊 20 0 8年 6月 第 3 5卷 第 1 期 1
Chn s o r a fP at a eiieJn .0 8 o.5 旦 1 ieeJ un l o rc cl dcn u e2 0 ,V 13 . i M
( U ) 血肌 酐 ( c) 血 红 蛋 白 ( b 、 固醇 ( c )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 D ) 尿 微 量 白蛋 白 ( L ) 。结 论 BN 、 Sr 、 H )胆 Th 、 LL、 AB等 慢 性 肾 衰 竭
非替代 治疗 中西 医结合 临床路径有明显的 临床疗效 , 值得 临床进 一步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中西医结合 ; 临床路径 ; 性 肾功能不全 慢
慢性 肾功能 衰竭 ( R ) 各种原 发及继 发 肾脏病 发展 的 CF是 最终结局 , 病情常进 行 性 发展 至 尿 毒症 期 而需 替 代治 疗 。因 此, 积极寻求延缓 C F病情 进展 , R 延迟 进入尿 毒症期 的治疗 方
研究 , 证实无线视频喉镜 引导下对气管全麻病人进行 胃管置入 的
方法成功率高 、 损伤小、 安全性高 , 操作更简便合理 , 更具实用性 、
先进性、 创新性和科学性 ,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 考 文献
的体会[ ] 护理学报 ,0 6 1 ( ) 6 . J. 20 ,3 2 :4 理学杂志 ,0 6,(2 20 1— 3 . 2 0 3 2 ): 3 202
( 稿 日期 :0 8— 3一 1 收 20 0 O )
加大 , 易在咽部打折成 团或反 入 口腔 内 , 咽部可 因反复置 胃 鼻 管致 鼻咽部 黏膜受损… ; 在普通喉镜直视下 留置 胃管较常规 插 胃管 法成 功率高 , 但麻醉气管 内导管 的影响及需 特殊手术体 位

慢性肾衰竭临床路径

慢性肾衰竭临床路径

慢性肾衰竭临床路径一、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肾衰竭(ICD-10:N18.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慢性肾脏病史超过3 个月。

所谓慢性肾脏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包括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

2.不明原因的或单纯的GFR 下降<60ml/min(老年人GFR<50ml/min)超过3 个月。

3.在GFR 下降过程中出现与肾衰竭相关的各种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1. 坚持病因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等)。

2. 避免或消除CRF急剧恶化的危险因素。

3. 阻断或抑制肾单位损害渐进性发展的各种途径,保护健存肾单位。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0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2-7天(工作日)完善检查。

(1)血常规(嗜酸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包括钙、磷、镁、HCO3-或CO2CP)、血糖、Ccr、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HIV、梅毒等)、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免疫指标(ANA谱、ANCA、抗GBM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CRP、ASO、RF、ESR、iPTH);(3)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电解质、尿肌酐、尿红细胞位相、尿白细胞分类、尿渗透压或自由水清除率;(4)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检查:(1)NGAL、KIM-1、IL-18、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2)血和尿轻链定量、血培养、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血和尿免疫固定电泳;(3)超声心动图、双肾动静脉彩超、同位素骨扫描、同位素肾功能测定、逆行性或下行性肾盂造影、肾血管造影、CT、MRI;(4)骨髓穿刺、肾脏穿刺活检等。

35.慢性肾衰竭临床路径

35.慢性肾衰竭临床路径

慢性肾衰竭临床路径一、慢性肾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梗阻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其他的、慢性肾衰竭(肾功能不全)合并感染、慢性肾衰竭(肾功能不全)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衰竭(肾功能不全)合并肾性骨病、慢性肾衰竭(肾功能不全)合并营养不良、慢性肾衰竭(肾功能不全)合并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慢性尿毒症、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ICD-10:N18. 000x001.N18. 800、N18.800x014 . N18. 800x015 . N18. 800x018 . N18. 800x019 . N18.800x020、N18. 900、N18. 900x001、N18.900x003、N18. 900x007. N18. 900x012. N18. 900x013),无透析指征,暂不需要行动静脉内痿手术/腹膜透析置管术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慢性肾脏病史超过3个月;2.GFR 下降<15ml/min;3.在GFRT降过程中出现与肾衰竭相关的各种代谢紊乱和临床表现。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 000x001. N18.800、N18.800x014 . N18. 800x015 . N18. 800x018 . N18. 800x019 . N18.800x020、N18. 900、N18. 900x001、N18. 900x003、N18. 900x007. N18. 900x012. N18. 900x013 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10-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铁代谢、钙磷代谢、iPTll;(3)胸片、心电图、泌尿系彩超、腹部彩超、超声心动图。

心衰病住院临床路径

心衰病住院临床路径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Ⅲ级的慢性稳定期患者。

一、心衰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 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 I50.9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2.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疾病分期(1)慢性稳定期(2)急性加重期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临床常见证候: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慢性稳定期。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TCD编码为: BNX030)和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为: I50.905)的住院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的患者。

3.NYHA功能分级Ⅲ级。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合并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心衰病住院临床路径

心衰病住院临床路径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Ⅲ级的慢性稳定期患者。

一、心衰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中医诊断 : 第一诊断为心衰病 (TCD编码 : BNX030) 。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 (ICD10 编码: I50.905)。

( 二) 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 2007 年公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1 年中华医学会编著 ?临床诊疗指南 -心血管内科分册?和 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疾病分期(1〕慢性稳定期(2〕急性加重期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慢性稳定期。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 ) 标准治疗时间≤ 21 天。

〔五 ) 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 (TCD 编码为 : BNX030) 和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为: I50.905)的住院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的患者。

功能分级Ⅲ级。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合并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 六) 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269.慢性肾衰竭(CKD 5期)临床路径

269.慢性肾衰竭(CKD 5期)临床路径

慢性肾衰竭(CKD 5期)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慢性肾衰竭(CKD 5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肾衰竭(ICD-10:N18.902),无透析指征,暂不需要行动静脉内瘘手术/腹膜透析置管术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慢性肾脏病史超过3 个月;(2)GFR 下降<15ml/min;(3)在GFR下降过程中出现与肾衰竭相关的各种代谢紊乱和临床表现。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902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0-14天(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铁代谢、钙磷代谢、iPTH;(3)胸片、心电图、泌尿系彩超、腹部彩超、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淋巴细胞免疫分型、CMV抗体测定;(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HIV、梅毒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病情,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2.控制高血压;3.纠正贫血;4.治疗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和肾性骨病;5.口服肠道吸附剂、结肠透析治疗;6.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七)出院标准。

1.临床病情缓解,肾功能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紧急透析指征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需要紧急透析,不进入本路径。

2.伴有合并症时,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3.有明确急性加重可疑因素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二、慢性肾衰竭(CKD 5期)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肾衰竭(ICD-10:N18.902),无透析指征,暂不需要行动静脉内瘘手术/腹膜透析置管术者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4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
诊疗术语疾病
部分》(G 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 2002 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

如:浮肿、贫血貌、心
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

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gl ome r ul a r
f i l t r a t i on r a t e , GFR)持续<60 m l/mi n/1. 73 m2≥3个月。

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包
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
1 .代偿期:肾单位受损超过50%( GFR50- 80ml /mi n ),血肌酐维持在133- 177umol /L,临床上无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之 50%(GFR50- 20ml /mi n),血肌酐达 186- 442umol /L,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3.衰竭期:血肌酐升至 451- 707umol /L,病人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 707umol /L, 肌酐清除率在 10ml /mi 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本病可分为正虚证及邪实证,临床上多表
现为虚实夹杂。

1. 正虚诸证:
①脾肾气虚证:主症: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②脾肾阳虚证:主症: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

脉沉弱。

③气阴两虚证:主症: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
热。

次症: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④肝肾阴虚证:主症: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
烦热。

次症: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⑤阴阳两虚证:主症: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
燥,腰酸膝软。

次症: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
齿痕,脉沉细。

2. 邪实诸证:
①湿浊证:主症: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食少纳呆。

次症: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厚腻。

②湿热证:主证:恶心呕吐,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苦。

次症: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黄腻。

③水气证:主证:全身浮肿,尿量少。

次证:心悸、气促,甚则不能平卧。

④血瘀证:主证:面色晦暗,腰痛。

次症: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涩。

⑤浊毒证:主证:恶心呕吐、口有氨味、纳呆、皮肤搔痒、尿量
少。

次症:身重困倦,嗜睡,气促不能平卧。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医辨证治疗主要针对慢性肾衰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患者,依据中医
辨证原则,一般在本虚辨证基础上,结合标实证进行药物加减,药物加减不超过3 味。

医生需根据中成药的组成,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重复用药,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酌量使用。

1.正虚诸证
(1)脾肾气虚证
治法:补脾益肾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北芪、白术、淮山、茯苓、山萸肉、
首乌、春砂(后下)、陈皮等。

中成药:金水宝、百令胶囊、
海昆肾喜胶囊等。

(2)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实脾饮合肾气丸加减。

白术、茯苓、党参、草果、仙灵脾、山萸肉、熟地、菟丝子等。

中成药:金水宝、百令胶囊、海昆肾喜胶囊、尿毒清颗粒等。

(3)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

北芪、山萸肉、太子参、熟地、淮山、茯苓、丹皮、首乌、菟丝子等。

中成药:肾炎康复片、金水宝、百令胶囊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

山萸肉、熟地、淮山、茯苓、丹皮、女贞子、旱连草、白芍、泽泻、枸杞等。

中成药:金水宝、百令胶囊等。

(5)阴阳两虚证
治法:阴阳双补
推荐方药量:金匮肾气丸合二至丸加减。

肉桂(另焗)、仙灵脾、山萸肉、熟地、茯苓、泽泻、淮山、女贞子、旱连草、熟附子(先煎)等。

中成药:金水宝、百令胶囊、尿毒清颗粒等。

2.邪实
诸证
(1)湿浊证治法:
祛湿化浊
推荐药物:法半夏、白术、陈皮、白蔻仁、春砂仁(后下)等。

中成药:海昆肾喜胶囊、尿毒清颗粒等。

(2)湿热证治法:
清热利湿
推荐药物:黄连、黄芩、大黄、枳实、竹茹等。

中成药:
黄葵胶囊等。

(3)水气证
治法:行气利水推荐药物:猪苓、泽泻、茯苓皮、薏
苡仁等。

中成药:海昆肾喜胶囊、尿毒清颗粒等。

(4)血瘀证治法:
活血化瘀
推荐药物:丹参、桃仁、当归、红花、赤芍、泽兰、田七(冲服)等。

中成药:阿魏酸哌嗪片等。

(5)浊毒证治法:
泄浊蠲毒
推荐方药:大黄、崩大碗(积雪草)等。

中成药:尿
毒清颗粒等。

(二)肠道给药疗法根据病情,选用大黄、牡蛎、蒲公英等药物,水煎取液,适宜温度,保留灌
肠。

亦可采用大肠水疗仪、中药结肠透析机等设备进行治疗。

(三)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可选择中药离子导入等疗
法。

(四)内科基础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病,消除可逆因素,如控制血压、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
纠正血容量不足、心衰、解除尿路梗阻等。

可参考《肾脏病学》第 3 版(王海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

(五)护理
1. 饮食护理:优质低蛋白饮食、低盐、低脂、低磷饮食。

2. 生活护理:慎起居、适劳逸、避风寒。

3. 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稳定:临床症状有
所改善,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
重。

2.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