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新编版)
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问题反馈与整改措施
问题反馈
建立问题反馈机制,鼓励员工发现和反馈制度执行中存 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整改措施
针对员工反馈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制定相应 的整改措施,并落实整改责任人,确保整改效果。
THANKS
目的
建立规范的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制度,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制度适用范围与对象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煤矿井下所有采煤、掘进、巷修等工作面的支 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工作。
适用对象
本制度适用于煤矿井下所有作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
制度核心内容与特点
• 核心内容 • 明确监测范围和监测内容; • 规定监测方法和监测设备; • 强调监测数据记录、分析和报告; • 要求监测人员培训、资质和管理。 • 特点 • 强化顶板安全管理,预防顶板事故; •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监测效率; • 监测数据实时共享,便于指挥决策; • 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监测质量。
2023
《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 测制度》
目录
• 制度概述 • 支护质量监测 • 顶板动态监测 • 监测设备与维护 • 安全措施与应急预案 • 制度实施与监督
01
制度概述
制度背景与目的
背景
为加强煤矿井下生产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工作,预防煤矿顶板事故,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生产设备安全运 行,特制定本制度。
预案审查
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对预案进行审查,确保预案的可行性和有 效性。
预案修订与更新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更新应急预案,确保预案的时效性和 针对性。
应急演练与培训计划
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技 巧。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确保安全生产,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生产环境的稳定和可靠性,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相关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
第三条定义1.支护质量:指矿井或隧道等地下工程中采取的支护手段和设备,确保工作面或洞口的稳定。
2.顶板动态监测:指对地下工程的顶板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偏差和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二章支护质量管理第四条设计和施工1.工程部门应依据工程实际情况,订立认真的支护方案和支护施工工艺,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2.支护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资质和培训合格证,严格依照支护方案和工艺要求执行施工工作。
第五条支护质量检测1.支护质量检测应由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内容包含支护结构的强度、稳定性等。
2.检测结果应及时上报工程部门,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支护结构需要立刻进行整改或调整。
第六条日常维护和保养1.工程部门应建立支护质量日常巡检制度,定期对支护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并做好维护记录。
2.支护设施显现问题时,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维护和修理,确保支护质量的稳定和可靠。
第七条应急处理和事故调查1.对于支护设施显现严重问题或发生事故的情况,应及时启动应急处理程序,并成立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和分析。
2.依据事故调查结果,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仿佛事件再次发生,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第三章顶板动态监测管理第八条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1.工程部门应依据地下工程特点和实际需求,选用适合的顶板动态监测设备,并确保设备的安装位置、角度等符合监测要求。
2.监测设备的安装过程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做好安装记录和标识,以便后续维护和管理。
第九条监测数据的手记和存储1.监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数据手记,手记频率依据工程情况和要求进行设置。
2.手记到的数据应及时上传至监测信息系统进行存储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3篇)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一、引言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以及矿山工作面的扩大,矿山顶板的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证矿山工作面的安全和高效运营,建立和完善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针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制度1. 观测参数的确定支护质量和顶板的稳定性是通过观测参数来评价的,因此在建立观测制度前,需要确定一些关键的观测参数,如顶板下沉、位移、变形以及支护结构的应力和变形等。
这些观测参数的选择应考虑到地质条件、开采方法和工作面的特点等,确保能够准确刻画矿山顶板的状态。
2. 观测设备的选择和布设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观测参数,需要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并合理布设观测点。
观测设备的选择应考虑到安装和维护的方便性,同时要确保能够满足对不同观测参数的测量需求。
观测点的布设应密集于矿山工作面周围,以便及早发现顶板的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观测数据的采集可以采用现场观测仪器实时采集或定期采集的方式进行,具体的采集频率可以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包括数据存储、分析和绘制图形等工作,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三、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分析制度1.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支护质量和顶板的动态分析是依靠观测数据进行的,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
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频谱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可以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 支护质量和顶板稳定性评价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对支护质量和顶板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顶板的下沉量、位移和变形程度等。
评价结果可以用来判断矿山顶板的稳定状况,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依据。
3. 预警和预测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顶板异常变化的趋势,并进行预警和预测。
预警和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尽早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避免矿山事故的发生。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是指在矿山、隧道等地下工程中,为了确保工程安全、减少事故风险,对支护设施质量和顶板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估的一套制度。
该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支护质量监测:对矿山、隧道等地下工程中的支护设施进行质量监测,包括支架、锚杆、锚索等的安装情况、固定效果、变形情况等。
可以通过常规测量、现场观察、无损检测等手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修复或加固措施,确保支护设施的安全稳定。
2. 顶板动态监测:对矿山、隧道等地下工程中的顶板进行动态监测,包括顶板的位移、变形、裂缝等情况。
可以利用传感器、测量仪器等设备对顶板进行实时监测,预测顶板运动趋势,及时发现顶板不稳定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防止顶板塌陷或垮落事故的发生。
3. 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估,包括对支护设施质量和顶板动态变化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结合工程设计要求和安全评估标准进行评估。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支护设施和顶板的安全状况,及时制定相应的措施,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
4. 报告与整改措施:根据监测数据的评估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报告内容可以包括支护设施和顶板
的监测数据、问题分析、综合评价等。
整改措施可以是加强对支护设施的修复和加固,采取更严格的安全措施等。
通过建立和执行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可以有效监控地下工程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减少事故的风险。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矿井开采难度加大,安全风险加大,特别是煤炭多层次、高瓦斯、厚煤层、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开采中,由于同采煤层煤柱的影响,顶板变形不稳定等因素,矿井顶板的事故频发,直接威胁了工人的生命安全。
为减少这种安全风险,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我国煤炭行业引入了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一、支护质量监测支护质量是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支架使用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矿井生产效益和安全生产。
支护质量监测包括支架的架设,支架的密实度、稳定性、支架防止顶板坍塌的预警能力等的监测。
支护质量监测要求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前支护质量,为工作面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支护质量监测的具体措施有:1. 钢架架设监测因为钢架的架设质量和固定牢度是之后支护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现场人员需要监测钢架架设质量和固定程度的情况。
同时,需要了解每个钢架之间的距离、位置及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评估支架的密实度情况。
在架设过程中,还要记录操作人员是否按照标准操作步骤架设,保证钢架的架设质量。
2. 支架密实度监测钢架之间的间隙应该严格把握,需要在架设完成后进行密实度监测,并对不合格的钢架进行调整和整理。
3. 支架稳定性监测在煤壁产生变形的区域进行支架稳定性监测,以便及时整合不稳定的支架或钢架。
4. 支撑顶板分配及支架预警当意外情况发生需要进行应急处理时,支护预警可以提供即时反馈。
使用预警系统可以迅速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切断电源,以免事故扩大化。
二、顶板动态监测制度顶板动态监测制度是通过地质雷达测量、预测顶板岩体运动的一种方法,以及对顶板的监测,及时掌握顶板的变化规律,并及时采取措施来保障矿工的安全。
顶板动态监测制度主要包括顶板变形监测、顶板位移监测、岩体运动预测、动态安全评价等。
顶板动态监测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顶板变形监测顶板变形监测是通过地质雷达测量分析顶板中的构造,确定顶板的均匀性,便于后续工程的规划和掌握顶板的变化趋势。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范本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掌握支护质量和顶板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探矿、煤矿、金属矿山等各类矿井,适用于井下支护和顶板工作。
第三条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是确保井下人员安全的重要环节,是矿山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
第四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确保制度执行有效。
第五条矿山企业应当配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负责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工作。
第六条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工作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矿山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纪律。
第二章支护质量观测与处理第七条矿山企业应当设置支护质量观测点,定期进行观测和记录。
第八条支护质量观测应当包括支架变形、支护层位变化、支护层稳定性等内容。
第九条支护质量观测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记录准确可靠。
第十条支护质量观测记录应当包括观测时间、观测点位、观测内容、观测结果等。
第十一条支护质量观测发现存在问题时,应当立即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支护质量处理应当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预警、加固或更换支护设施。
第十三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支护质量统计和分析制度,对支护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第三章顶板动态观测与处理第十四条矿山企业应当设置顶板动态观测点,定期进行观测和记录。
第十五条顶板动态观测应当包括顶板裂缝、顶板下沉、顶板移动等内容。
第十六条顶板动态观测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记录准确可靠。
第十七条顶板动态观测记录应当包括观测时间、观测点位、观测内容、观测结果等。
第十八条顶板动态观测发现存在问题时,应当立即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顶板动态处理应当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预警、支护或采取回采方案调整等措施。
第二十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顶板动态统计和分析制度,对顶板动态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第二十一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的责任制度,明确各级责任。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模版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模版一、引言支护质量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基础,而顶板动态监测是保障矿井顶板稳定的重要手段。
为了确保矿井的安全运营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制定本制度模板,旨在规范矿井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工作。
二、支护质量监测1.监测目标矿井支护质量监测的目标是评估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支护质量问题,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
2.监测方法(1) 定期检查:按照规定的周期对支护结构进行检查,重点关注支护材料的损坏、脆化、变形等情况。
(2) 化验分析:通过取样检测并对支护结构材料进行化验分析,确保其质量合格。
(3) 物理试验:对支护结构进行物理试验,如强度试验、变形试验等,评估其力学性能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 数据记录:将监测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和归档,以备查阅。
3.监测内容(1) 支护材料的质量状况。
(2) 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3) 支护结构的变形和损伤情况。
(4) 支护结构对顶板的传力状况。
4.监测频率(1) 日常巡查:每日至少巡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上级。
(2) 定期检查: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定期检查,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5.监测报告(1) 检测数据统计表:将每次巡查和定期检查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汇总,编制检测数据统计表。
(2) 监测报告:每次定期检查后,编写监测报告,详细记录检查情况和发现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建议。
三、顶板动态监测1.监测目标顶板动态监测的目标是及时了解矿井顶板的运动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预警,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2.监测方法(1) 传感器监测:利用应变传感器、变形传感器等对顶板进行实时监测,获取顶板运动的数据。
(2) 成像监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矿井顶板的影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分析,获得顶板的运动情况。
(3) 声波监测:通过声波传感器获取顶板产生的声波信号,分析声波信号的变化来评估顶板的稳定性。
3.监测内容(1) 顶板的变形情况。
(2) 顶板的位移速度和方向。
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
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一、前言为了保障矿井安全生产,保证顶板稳定,保护矿工人身安全以及矿井设施的安全完好,加强矿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针对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提出了以下制度。
二、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煤矿行业的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管理。
三、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的要求1.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锚杆支护巷道是矿井进出口和主要运输通道。
支护质量直接影响矿井安全生产和巷道运行。
因此,应重视巷道支护质量,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2.顶板动态监测巷道顶板是矿井煤层的上部,具有一定强度和稳定性。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由于颓塌、破碎等因素,顶板可能发生变形,从而造成严重的灾害。
因此,矿井应该对顶板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矿工的安全。
四、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的责任1.施工人员应当遵守相关规定,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巷道支护施工前,应进行巷道支护质量评估,确保巷道支护质量合格。
2.矿井负责人应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矿井顶板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顶板变形情况,制定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
3.当发现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或矿井顶板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及时组织人员制定应急预案,避免人员伤亡和严重设备损坏。
五、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的执行方式1.对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应建立档案,并在巷道口张贴方案,以供矿工查阅。
如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应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安全。
2.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评估、顶板动态监测等,应按照标准要求图表化进行,建立数字模型,并定期汇总数据,制定分析报告,为矿井相关人员提供数据分析的参考依据。
3.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应在施工后进行测量,检查锚杆支护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并随时根据实际工作调整方案。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背景在煤矿生产中,矿井井下支护质量直接关系到生产安全。
目前,国内大部分煤矿井下支护安装完善,但在日常生产中往往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监测需求为了确保煤矿生产安全,需要对矿井井下的支护质量进行动态监测。
监测需满足以下要求:1.实时性:监测数据需要实时采集,通过数据分析反馈给相关人员,能够迅速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做出处置措施。
2.精度:监测数据需要准确,并且能够体现出支护质量的差异性。
3.规模化:监测系统需要能够适应煤矿井下的不同情况,并具备规模化推广的可能性。
监测技术目前,煤矿井下支护质量的动态监测技术主要有:1.微震监测技术:通过对井下岩体微震信号的采集与分析,判断矿井的稳定性和可能的矿山地震等问题。
2.激光扫描监测技术:利用激光扫描仪采集岩体表面的三维数据,通过计算出岩体的形态特征,评价矿井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3.应变监测技术:应变监测技术主要是用于监测煤矿井下的支柱变形,以及井道内部的变形和振动等情况。
监测流程监测流程主要包括监测设计、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监测设计在进行监测之前,需要对监测区域进行设计。
监测区域一般以煤巷为单位,按照煤巷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
监测区域内需要设置监测点,并进行布线,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采集在采集监测数据时,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采集。
采集数据时需要注意采样点的选取,采集频率等参数的确定,以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准确、全面。
数据传输监测数据需要及时上传到监测系统中,以便分析人员能够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传输中需要注意数据传输加密、数据传输速度等问题。
数据分析监测数据的分析非常重要。
通过分析监测数据,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监测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数据处理、趋势分析、异常监测等内容。
监测管理在矿井井下的支护质量动态监测中,监测数据的管理非常重要。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范本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支护质量的监控,提高顶板动态监测的效果,保障施工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支护作业的项目,并包括较大规模的地下工程、城市地铁、矿山等。
第三条支护质量的监控应当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方案。
第四条顶板动态监测的目的是实时了解施工现场的顶板位移变形情况,避免发生危险事故。
第五条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内容应当包括监测设备的选用、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监测报告的编制等。
第二章监测设备的选用第六条支护质量监测设备的选用应当满足以下要求:(一)准确度高,能够实时监测支护结构的变化。
(二)稳定性好,经久耐用,能够适应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工作。
(三)易于安装和维护,操作简便。
第七条顶板动态监测设备的选用应当满足以下要求:(一)能够实现对顶板位移、破裂等情况的实时监测。
(二)能够自动记录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
(三)具备报警功能,能够及时提醒工作人员采取应急措施。
第八条监测设备的选用应当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设备品牌和型号。
第三章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第九条监测数据的采集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前应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
第十条监测数据的采集应当按时、定点、定期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十一条数据采集后应当及时上传至监测中心,并备份保存在合适的地方,以备后续分析或查阅。
第十二条监测数据的处理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包括数据的比对分析、异常数据的筛选和处理、监测报告的编制等。
第四章监测报告的编制第十三条监测报告的编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监测数据的汇总和分析结果。
(二)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的变化趋势。
(三)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以及相应的处理意见。
第十四条监测报告应当按时编制,及时发布给有关工程部门,并存档备查。
第五章附则第十五条对于不符合监测要求和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上报有关部门。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范本(2篇)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范本一、引言本制度旨在加强对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的监测,确保矿山工作面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详细规定监测的内容、方法和频率,以及监测结果的处理和应对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工作面的地质灾害,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本制度适用于各类矿山及其工作面的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
二、支护质量监测支护质量监测是指对矿山工作面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进行监测。
具体监测内容包括支架倾斜、锚杆受力、锚网负荷、锚杆松动等。
监测方法主要有现场观察、测量仪器监测和图像监测。
监测频率由安全主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得低于每周一次。
1. 现场观察在矿山工作面附近设置观测点,通过人员巡视观察支架是否倾斜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
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并及时上报。
2. 测量仪器监测使用合适的测量仪器对支架、锚杆等进行定期监测,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监测设备要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准确可靠。
3. 图像监测在矿山工作面设置摄像头或安装监测设备,实时记录和传输图像信息。
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
三、顶板动态监测顶板动态监测是指对矿山工作面顶板的运动和变形进行监测,以预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
具体监测内容包括顶板下沉、裂隙变化、煤层位移等。
监测方法主要有测量仪器监测和地质雷达监测。
监测频率由安全主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得低于每天一次。
1. 测量仪器监测使用合适的测量仪器对顶板进行定期监测,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监测设备要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准确可靠。
2. 地质雷达监测使用地质雷达对顶板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地下结构及顶板裂隙等信息。
监测结果要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四、监测结果处理和应对措施1. 监测结果处理监测结果应及时处理和分析,评估工作面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的状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监测结果要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2. 应对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和矿山地质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2024年采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制度(三篇)
2024年采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制度一、采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主要内容、指标、测站布置、方法1、采工作面日常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液压支柱支撑有力与铰链梁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减少冒顶事故,提高工作面支撑功效,保证安全生产。
2、主要监测指标分为支护监测指标、围岩状态指标和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
(1)支护质量监测指标:①关键指标:1、初撑力2、端面距②辅助指标:1、支柱工作阻力2、液压支柱与铰链梁工作空间几何状态。
3、液压系统工况(泵站压力、液压管路和密封件完好状况)4、采高。
(2)采工作面围岩状态指标:端面顶板冒高、冒宽、冒区长度,煤壁片帮深度,片帮区长度。
(3)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煤壁超前20m范围内支护完整,巷高不小于1.6m,有0.8m行人通道。
按照作业规程规定加强端头及超前支护。
3、采面矿压及支护质量观测测站布置:每隔20液压支柱安____台矿压观测表。
4、采工作面日常矿压观测方法:(1)支架阻力观测:直接读取压力表读数。
(2)顶板动态观测:在各测线处对顶板状态作统计观测,记录采高、初撑力、二次补液状况等。
(3)支柱几何参数观测:采用目测普查,超标明显处用工具进行测记,包括顶梁走向角及倾角、顶梁错差。
(4)两巷超前支护质量监测测量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或工作阻力。
二、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1、采煤队负责进行现场支护质量与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工作,每天监测一次。
监测数据表内容主要包括支架初撑力,两道超前支护初撑力、二次补液后压力。
2、工作面安装、撤面必须对液压支架初撑力进行动态监测,对液压系统完好情况进行统计观测,并将监测记录保存。
三、回采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处理1、锚网巷道回采时,在采动压力影响区内,采煤队对采煤期间安设的顶板离层仪,安排专人(兼职)每十天测读一次。
观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观测期间还应对巷道支护状态进行统计观测。
2、超前支护范围内,每天选测超前支护及密集切顶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或工作阻力。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数据收集:对 顶板动态监测 数据进行实时
收集和整理
数据处理:对 收集到的数据 进行处理,包 括去噪、滤波 等预处理操作
数据分析:对 处理后的数据 进行分析,包 括顶板应力分 布、变形规律
等
监测结果应用: 将分析结果应 用于支护设计 和施工,提高 支护质量和安 全性
顶板动态监测
监测目的:及时发现和预测顶板失稳征兆,确保施工安全 监测意义:为支护设计提供依据,优化支护参数,提高支护效果 监测范围:包括工作面、巷道、硐室等顶板 监测方法:采用顶板动态仪、钻孔应力计等设备进行监测
添加标题
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对监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责任心,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加强现场管理和监督,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包括监测范围、监测频率、监测方法等,确保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全面 性和准确性。
加强监测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 数据的准确性。
和适用性
为支护质量顶 板动态监测制 度的改进和完
善提供依据
提高支护质量 顶板动态监测 制度的实施效
果和效率
评估内容:支护质量、 顶板稳定性、监测数据 准确性等方面
评估方法:采用现场观 测、数据分析、专家评 审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 评估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识别异常情况 原因分析:分析异常情况产生的原因,确定影响因素 采取措施: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支护加固或调整监测方案 效果评估:对采取的措施进行效果评估,确保支护质量和顶板安全
监测结果 报告和反 馈要求
制度执行 和监督要 求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的实施 流程
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规范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前言煤矿等采掘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采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煤矿采掘需要采用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来确保采掘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的相关内容。
支护质量监测支护质量监测是指对支护结构在采掘过程中所受的力学作用以及其变形的观测与分析。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了壁岩位移、支架应力、变形等指标的监测。
这些指标的监测对于采掘过程严谨且安全的实现非常重要。
支护质量监测的意义•提高煤矿采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预防由于失控地压产生的事故;•优化支架材料的使用和成本控制;•监控策略的组织和执行;•优化煤矿的生产效率。
支护质量监测的方法支护质量监测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监测方法:岩体变形监测岩体变形监测是通过在岩体中埋设测点,使用位移传感器、监测仪器等对岩体的变形、位移等指标进行监测。
支架应力监测支架应力监测是通过安放应力传感器等监测仪器,在支架结构内或表面测量支架受力指标。
检查巡视法检查巡视法是通过指定巡视人员对支架进行实地检查,记录数据和照片,并通过分析数据找出异常,采取对应的措施。
支护质量监测工作的要点•监测方法的选择;•监测参数的设计;•测量仪器的选择;•监测人员的培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顶板动态监测顶板动态监测是对于顶板的位移、破断、塌陷和裂隙等情况进行监测与分析。
下面让我们看看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的相关内容。
顶板动态监测的意义•预防由于顶板失控产生的事故;•保证顶板的稳定状态,提高采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采掘策略的制定提供实时的辅助信息。
顶板动态监测的方法顶板动态监测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顶板裂隙和位移监测通过对顶板裂隙和位移进行监测,即可进行安全的顶板预警,防止顶板破碎,确保煤矿采掘的安全和可靠性。
一般采用安放位移传感器、应变计或压力传感器等监测仪器来监测顶板的变化情况。
顶板压力监测监测顶板压力,需要选用较小尺寸的压力传感器、应变计等传感器,采用数值化高精度多点数据采集系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范文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支护质量和顶板稳定性的监测和控制,确保矿井和隧道工程的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矿井和隧道等地下工程的支护质量和顶板稳定性监测和控制。
第三条支护质量和顶板稳定性的监测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监测计划和监测点布置方案。
第四条监测结果应及时上报,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五条制定本制度是为了做到科学规范、全面细致地监测和控制支护质量和顶板稳定性,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第二章监测内容和方法第六条支护质量的监测内容包括:锚杆或支柱的张拉力、锚杆或支柱的锚固质量、固定钢架的稳定性等。
第七条顶板稳定性的监测内容包括:顶板的位移、变形、裂缝情况等。
第八条支护质量的监测方法包括:张拉力的监测应采用拉力计或张力锚的方法;锚固质量的监测应采用超声波检测、视觉检测等方法;固定钢架的稳定性监测应采用应变测量、轴力测量等方法。
第九条顶板稳定性的监测方法包括:位移的监测应采用GPS 测量、裂缝的监测应采用激光扫描仪或测距仪等方法。
第十条监测方法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选择,并经专业技术人员验证和确认。
第三章监测设备和仪器第十一条监测设备和仪器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的产品,并经过计量认证。
第十二条监测设备和仪器的选用应根据监测内容和方法进行选择,并满足工程的实际需求。
第十三条监测设备和仪器的维护应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定期进行检修和校准。
第四章监测控制和报告第十四条监测数据的采集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并记录在监测台账中。
第十五条监测数据应及时传输到监测中心,并由监测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十六条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形成监测报告。
第十七条监测中心应能实时地监测和分析数据,并做出相应的预警和报警。
第十八条监测报告应及时上报,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五章监测安全和应急措施第十九条监测设备和仪器的安装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为杜绝我矿井下掘工作面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发生大面积冒顶和垮面压架事故的发生,切实加强现场矿压观测和支护质量监测工作,搞好我矿工作面的顶板安全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完善矿压观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
一、制定矿压观测、支护质量监测所用仪器仪表、设备配备数量和维修检测资金计划。
二、组织实施工作面矿压观测与支护质量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实施。
三、对相关的矿压观测、支护质量监测技术资料、总结报告和监测数据等进行存档管理。
第二条、掘进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
一、掘进巷道顶板动态监测主要仪器为顶板离层。
2023年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2023年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1. 引言随着煤矿行业的发展和安全生产要求的提升,支护质量和顶板稳定性的监测成为了煤矿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2023年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的设立,以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和效益。
2. 支护质量监测制度2023年,应当建立完善的支护质量监测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支护体系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减少支护体系的失效和事故的发生。
具体的措施包括:a. 支护材料质量监测:在煤矿生产中,支护所使用的材料应当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2023年,应当建立支护材料质量监测制度,对支护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和验收,并建立相应的档案记录。
b. 支护体系安全评估:煤矿应当对支护体系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估,评估结果应当反映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评估结果应当为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c. 支护设备运行监测:煤矿应当建立支护设备的运行监测制度,对支护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如果发现设备存在故障或者异常,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修复或更换措施。
d. 人员培训和管理:煤矿应当加强对支护质量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在确保人员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激励和约束他们开展工作。
3. 顶板动态监测制度顶板的稳定性是煤矿生产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2023年,应当建立顶板动态监测制度,加强对煤矿顶板的监测和管理。
具体的措施包括:a. 顶板监测设备的安装:煤矿应当配备先进的顶板监测设备,对顶板的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并及时发现顶板的变形和裂缝等异常情况。
b. 顶板变形预警系统的建立:煤矿应当建立顶板变形预警系统,根据顶板监测数据对顶板的变形趋势进行分析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c. 顶板支护方案的优化:煤矿应当根据顶板监测数据不断优化顶板支护方案,提高顶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优化方案应当科学合理,并防止对煤矿生产效益的不利影响。
d. 人员培训和管理:煤矿应当加强对顶板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素质。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范本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范本一、引言在煤矿工作中,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的观测、分析和处理是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为了规范这一工作,制定相应的制度很必要。
本文将就制定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进行探讨。
二、制度的目的和背景制定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矿井的安全稳定运行,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保障。
三、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制度1.观测任务的确定和划分(1)根据矿井的具体情况,确定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的任务范围和频次。
(2)明确责任人员和观测工具的使用要求。
2.观测方法和技术规范(1)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观测,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根据观测数据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规范操作流程。
3.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管理(1)明确观测数据的收集和传输方式,确保数据的即时性和可追溯性。
(2)建立观测数据的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和备份。
四、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分析制度1.分析指标的确定(1)明确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分析的关键指标。
(2)建立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对指标进行权重分配。
2.分析方法和工具的应用(1)采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准确的分析结果。
(2)利用先进的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分析结果的评估和判定(1)根据分析结果,对矿井的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进行评估。
(2)根据评估结果,判定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五、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处理制度1.处理方案的制定(1)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2)确保处理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处理措施的实施(1)明确责任分工,各相关人员在处理过程中负责相应的工作。
(2)确保处理措施的实施顺利进行,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3.处理效果的评估和总结(1)对处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判断处理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2)总结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类似情况提供参考。
六、结论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观测、分析、处理制度的制定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制度
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制度为掌握矿压的基本规律,加强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管理,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意识,突出支护质量是采掘工作面安全生产的保证,杜绝支护事故的发生,综合分析矿山顶板控制问题,建立健全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和处理责任制,特制定制度如下:回采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监测内容(1)支架阻力观测利用矿压监测系统,对工作面进行矿压监测。
工作面每10组支架布置一台压力监测分站,其它支架上安装压力表,由区队派专人进行监测支柱的的初撑力、工作阻力,并做好记录。
(2)支架活柱缩量观测用钢卷尺测量支柱的活柱下缩量。
(3)顺槽的矿压观测顺槽利用顶板离层仪观测顶板情况,掌握顶板变化情况。
3 、监测要求及标准(一)工作面支护1)工作面控顶范围内,顶底板移近量按采高不大于100mm/m。
2)工作面顶板不出现台阶下沉,接顶不实。
3)梁端至顶板冒落高度不大于300mm。
4)不准随意留顶、底煤开采。
5)支柱初撑力不低于规定值的80%(不低于24MPa)。
6)支架及支柱要排成直线,垂直于顶、底板,迎山有力。
(二)安全出口与端头支架1)机尾铰接梁必须铰接使用,上下端头严禁空顶。
超前支护距离距煤壁不小于20m。
2)主、辅运顺槽自工作面煤壁超前20m范围内,有0.7m宽人行道,端头支架前移完成后,应及时打好护帮板,防止片帮、掉顶。
4)超前支护支柱支撑力不低于90KN。
(三)煤璧机道1)煤壁平直,与顶底板垂直。
伞檐长度超过1m时,其最大突出部分不大于200mm;伞檐长度在1m以下时,其最大突出部分不大于250mm。
2)及时跟机移架,停机时要及时跟上,端面距符合要求;前梁接顶严实。
3)当端面距超过800mm时,要超前移架。
4. 监测内容及分析1)采煤工作面必须进行顶板动态监测。
2)测压人员应分别对工作面的顶板移近量、支架阻力、活柱下缩量及顶板破碎度等进行监测并进行记录。
3)监测人员应配备必要的工具及仪表,并负责对仪表及监测工具的维护保养,保证仪器、仪表的灵敏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新编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新编版)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顶板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不断提高顶板管理水平,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结合我矿顶板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是煤矿企业井下顶板安全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煤矿企业各部门、各相关专业管理机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把此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
第二章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机构及职责第3条为进一步做好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工作,矿成立专业领导小组,以矿长为组长,总工程师、分管生产、安全的副矿长为副组长,分管副总工程师以及生产技术科、地测科、通防科、机电科、安全质量监察科、调度指挥中心及采煤区队单位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成员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专业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
第4条顶板管理专业领导小组成员在组长的领导下,负责研究制定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落实上级指示、指令;负责全矿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协调;做好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管理;对各区队的日常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责检查、监督、指导、考核,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信息。
第三章责任分工第5条总工程师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负主要技术责任。
1、负责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的制定及修订。
2、健全机构,配齐人员,落实岗位职责。
3、组织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及时分析观测资料。
4、组织开发和推广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第6条生产副矿长对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1、检查和督促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开展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及时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分析结果做出决策和指令。
2、组织对监测出的隐患进行排除。
第7条安全副矿长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监督检查责任。
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和《运河煤矿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的要求,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现场。
第8条分管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做好分管范围内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对分管范围内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技术责任。
第9条有关职能部门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专业管理责任。
1、生产技术科是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主管部门,负责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工作,要监督责任单位按规定开展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并拿出分析意见。
地质情况或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要及时安排责任单位根据分析结果编写相应的加强顶板管理措施2、地测科要及时查清采煤工作面地质构造变化情况,及时填图分析,提供地质资料,除每月至少要进行一次地质预报外,对可能或已出现的地质构造要及时通知相关单位,提出合理建议。
协助生产科制定切实可行的顶板管理措施。
3、调度指挥中心要按时调度各类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后分析出的顶板隐患处理情况及初采工作面和老面撤除的顶板管理措施落实情况,同时负责各生产区队生产现场素描的收集。
4、安全质量监察科要严格按规程措施规定,认真检查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措施的落实情况,严格把住安全检查关,不安全不准生产。
对存在的问题隐患要督促有关部门进行整改,重大顶板隐患问题,要专门安排安监人员盯现场处理。
组织对顶板事故的分析处理,提出防止顶板事故的措施。
5、机电科、物资采购部门、要保证及时向采煤工作面供给合格的、足够数量的支护材料、设备机具和检测仪器。
要求各支护材料及设备仪器必须有合格的煤安标志。
6、生产技术科、安全质量监察科负责有计划的定期对工人进行关于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所涉及的顶板管理及安全方面的培训学习。
第10条区队干部对现场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直接责任。
1、有采煤单位设立专门台账并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监测并记录,并要求工区技术员每旬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交由生产科审批签字。
遇特殊情况应及时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
2、工作面过断层、二合顶、老巷、冒落区、压力集中区,或遇托伪顶回采、大倾角、超高、处理悬顶等,要严格按规定进行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
按规定编制专项措施,严格按措施加强顶板管理,对存在的问题隐患必须有区队管理人员紧盯现场处理。
3、对初采面和老面回撤、采煤面上下两巷和端头、煤壁线和放顶线、采煤机前后、支架(柱)质量与支设质量、泵站压力、支架(柱)初撑力、二次注液、支护材料数量与质量、掘进贯通、交岔门口、临时支护等,都要作为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重点,按有关规定、要求和措施,抓好现场落实。
4、严格按支护质量、顶板动态观测规定进行操作,严格执行各标准制度,发现不合格的工程,要立即组织整改。
第11条工区技术员及质量工长对现场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负直接责任。
1、按照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组织监测,任何情况下都不准篡改现场监测资料或遗漏监测。
2、按规定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出的主要环节、薄弱地点等,重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对威胁安全的隐患,一要立即汇报跟班管理人员并组织力量排除,二要及时向工区汇报。
3、具体组织人员进行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落实制度和责任。
第12条验收员、班组长负现场操作直接责任:1、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技术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和《运河煤矿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及各项措施的规定,客观正规操作,按章作业。
2、严格按标准进行观测,客观填写各项监测记录,监测作业做好自主保安。
3、根据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分析的结果,现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要向班长、跟班管理人员提出先排除隐患再施工的建议,严禁强行生产和施工。
4、有权利和义务拒绝违章指挥及违章作业。
第四章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制度第13条矿利用每月召开一次的顶板管理会议,总结交流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经验教训。
矿每月组织一次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现场及内业资料检查。
区队每天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隐患及时处理并汇报相关科室部门,相关科室部门提出解决的方案进行处理。
第14条采煤单位与地测、通防、掘进、调度、安监、机电、运输、生产等部门应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有业务联系时,应通过协调会、上级领导协调或签审批意见等方式进行。
第15条严格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制度。
工作面因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顶板事故的,由生产矿长、总工程师或安全矿长组织分析。
第16条建立健全汇报制度。
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情况,现场监测人员必须按周期要向区队汇报。
区队必须根据按周期向相关科室汇报。
相关科室根据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分析结果及时向工区反馈,需采取卧底、加强支护等措施的要及时安排到工区。
第17条采煤单位提供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资料等,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及技术负责人严格把关。
第五章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第一节、一般规定第18条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由矿总工程师及各分管副矿长组织,各专业副总负责实施,技术业务部门主管。
业务部门不定期抽查指导、总结分析,提出建议及改进意见。
第19条矿压观测仪器仪表由分管领导负责安排购置、维修和更新。
第20条工作面必须开展矿压监测工作,新投产矿井首采工作面、新采煤层采煤工作面或地质条件有异常变化的采煤工作面必须开展矿压规律研究,由矿总工程师牵头,技术业务部门组织实施,必要时与科研部门合作,掌握矿压显现规律,有效指导安全生产。
第21条矿压监测要纳入日常生产技术管理。
工作面回采前必须编制矿压监测设计,区队按规定班班设观测人员,积极认真地开展监测工作;区长全面负责,技术人员具体落实,切实做到面面实施监控,使监控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体系,确保监测工作落到实处。
管理人员应亲自抽测、组织现场整改、严把质量关。
第22条采煤单位开展工作面班评估工作,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情况、工程质量、顶板管理、规程落实、隐患整改等进行评估。
第23条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排除隐患。
区队监测人员验测后填写原始记录表,上报工区及技术业务部门,审阅后有工区技术人员存档管理。
第24条采煤单位建立支护材料基础台账,所有支护材料的规格型号、供货渠道、数量、合格证、MA标志、检修日期记录要齐全。
由生产技术科和综机科材料管理员对相应归口管理材料建立相应台账并负责调配管理。
第25条单体支柱入井前、采煤工作面结束或使用时间超8个月的支柱,必须逐根进行压力试验。
有生产技术科负责对单体支柱使用情况建立台账,并委托相应单位按要求做好压力试验。
第26条采煤工作面支护材料符合规定要求,支护材料(包括备用材料)、支护方式、支护质量、特殊条件下的加强支护方式以及控顶距必须与作业规程相符,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采煤工作面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备用支护材料,其数量、规格、存放地点和管理方法必须在作业规程中规定(其中:单体液压支柱、金属铰接顶梁和坑木各不少于20根)。
采煤工作面严禁使用折损的坑木、损坏的金属顶梁和失效的单体液压支柱。
采煤工作面不得使用木支柱、金属摩擦支柱、巷道式采煤等淘汰的设备、工艺。
在同一采煤工作面中,不得使用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能的支柱,综采工作面一般采用单面布置。
第27条单体液压支柱必须要棵棵穿柱鞋,保证其达到规定的初撑力。
第28条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悬顶面积不得超过作业规程规定。
第29条生产过程中煤层赋存条件发生变化、出现地质构造等,采区技术人员要及时向矿技术业务部门汇报处理。
第30条坚持“初撑力第一”观点,思想上、组织上、措施上、技术上、装备上重视矿压监控,严格按规定执行。
第31条工作面所用支柱(支架)要确保不漏液、不串液、不卸载。
在用及备用的液压支柱完好,不漏液、不自动卸载,无外观缺损。
第32条工作面,必须存有一定数量的备用支护材料。
单体支柱、铰接顶梁、坑木等材料的数量、规格、存放地点和管理方法必须在作业规程中规定。
第二节、支护质量规定第33条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的规定及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
对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要严格按质量标准要求安排专人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