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动的孩子》幼儿个案分析范文
个案分析“好动的孩子”
个案分析:好动的孩子
观察时间:第12周
观察地点:大二班教室
观察对象:朱梓辰
观察记录:
梓辰是一个及其好动的小男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身边事物的影响,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做事大都半途而废。
喜欢一个人玩,玩的时候喜欢自言自语,通常玩一下子就不玩,而且不会收拾玩具。
案例分析:
1、家庭教育的原因,由于父母老人的宠爱倍至,尽其所能满足其要求,从小吃饭都是孩子
在前面跑,大人在后面追着喂,很少能安安静静做一件事。
2、缺少玩伴,由于是独生子女,与其他孩子玩耍机会少,导致他常常一个人在家里玩,难
以体会到与他人合作游戏的快乐。
采取措施:
1、与家庭合作,进行一致性教育。
家长与孩子签订协议:不准边玩边做事情,做事情时手
里不准拿东西,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这方面的表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什么问题及时和老师交流沟通。
多带孩子与人交往,多和孩子共同游戏,体会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3、让孩子清楚一日常规要求,知道自己怎么做才是对的,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帮助改善
他的小毛病。
4、有了改变、有了进步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矫正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帮助、引导,梓辰小朋友已经慢慢学会了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控制自己,基本改变了好动的行为,,现在他常规意识、合作意识增强了,在活动中乐于和同伴交往,也变得更自信了,他的家人也反映在家听话、懂事多了。
小班个案分析:好动的孩子该怎么办
小班个案分析:好动的孩子该怎么办一、研究前个案分析今年带小班,我发现我班有一四岁幼儿小宇行为与其他幼儿有所不同,他极其好动,上课从不会集中精神,最多两三分钟注意力就会转移,容易受身边的事物所影响,窗外的脚步声就能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且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并常伴有某种习惯性小动作,如咬指甲、吸手指、抠鼻子等,做什么事大都半途而废,有头无尾。
而且他从来没有守纪律的概念。
二、个案观察记录发现该幼儿行为有异常以后,我开始对他的行为进行观察。
在两周的观察后,我发现有如下一些明显性的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总是离开自己的小椅子,下位这边跑跑,那边晃晃,想上厕所,就去,从没有约束,大家一起唱歌时,他不唱,等大家唱完了,他便扯着喉咙唱起来了,真是拿他没有办法。
做操时手脚都在不停的动,但没有按照课间操的要求做,完全是他自己在自由的手舞足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他总是显得走不稳站不稳,摇摇晃晃的,也容易被其他东西吸引,天上飞来几架飞机,他就一直望着飞机,不再做操,老师提醒他也完全没有反应。
其他小朋友虽然也被飞机吸引但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没有他那样分散精力。
总是站不到自己的点上,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课间操做完,他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不合群,其他小朋友都回活动室去了,他还站在那里,看着电脑和音响,我问他你为什么不走啊,他很可爱的说:“我有事情的。
”“什么事情啊?”他又说“我有事情的。
”说完跑到我前面去了。
吃饭比较快,但是喜欢做些小动作,例如用勺子靠近右边小女孩的头发,习惯性地到处望来望去,饭粒经常掉到桌子上、衣服上、地上,想喝水了就叫着要喝水,倒水倒一杯,看着满了,就走到教室门口自己倒掉一些,看着又好气又好玩。
在玩玩具时,他总是喜欢到别人那里去抢玩具,这时只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他又会把玩具还回去。
每次收玩具,他还会把别人的玩具一起收上来,小班的孩子都愿意自己送自己的玩具,这时又传来一阵告状声。
他睡觉有个习惯,每次都要脱掉袜子,还喜欢玩袜子,老师怎么一再强调想纠正都没有办法,最后也就不管他了。
好动的孩子舞蹈教案
好动的孩子舞蹈教案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好动的孩子通过舞蹈活动释放能量,培养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
2. 培养孩子的舞蹈基本功,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活性。
3. 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同创作舞蹈作品。
二、教学重点。
1. 帮助好动的孩子通过舞蹈活动释放能量,培养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
2. 培养孩子的舞蹈基本功,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活性。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好动的孩子在舞蹈活动中保持专注和耐心。
2. 如何让孩子在舞蹈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场地,宽敞明亮的舞蹈教室。
2. 教学道具,音乐播放器、舞蹈道具(如彩带、绸带等)。
3. 教学材料,适合儿童的舞蹈教材。
五、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10分钟)。
为了让孩子们放松身体,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热身活动,如摇摆手臂、踢腿等。
同时,可以播放一些轻快的音乐,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做动作。
2. 基础舞蹈动作教学(20分钟)。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基础舞蹈动作,如转圈、弯腰、跳跃等。
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孩子们学会这些基础动作,并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练习。
3. 创意舞蹈活动(30分钟)。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己创作一段舞蹈。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舞蹈道具,如彩带、绸带等,让孩子们在舞蹈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儿童的音乐,让孩子们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舞蹈创作。
4. 舞蹈表演和总结(10分钟)。
在这个阶段,每个小组可以轮流表演他们创作的舞蹈。
教师可以给予每个小组一些鼓励和肯定,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教师可以对整个舞蹈活动进行总结,鼓励孩子们继续努力学习舞蹈。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舞蹈课的教学,我发现好动的孩子在舞蹈活动中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和活力。
他们在舞蹈中释放了自己的能量,同时也学会了一些基础的舞蹈动作。
在创意舞蹈活动中,他们展现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幼儿园个案记录好动的小杰
幼儿园个案记录好动的小杰个案信息:孩子姓名:小杰年龄:4岁性别:男家庭情况:独生子女,父母忙于工作个性特点:好动,喜欢运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案例描述:小杰是一名4岁的男孩,他是我们幼儿园中一个非常好动的孩子。
从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发现小杰特别喜欢活动和运动。
无论是上课时还是在户外运动时,他总是充满活力,难以坐定并专心听讲。
小杰经常在课堂上坐不住,他会不停地走来走去,偶尔会打断老师的讲解。
他还经常跑到其他孩子身边,与他们交谈,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
他的好动行为不仅出现在课堂上,也表现在其他活动中,比如上体育课、参加户外游戏等。
小杰的好动不仅给老师带来困扰,也对他自己的学习和安全带来了问题。
他的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分心,导致他在日常学习和活动中错过了很多重要的信息。
此外,他的好动也使他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地坐着,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针对小杰的问题,我们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
了解到小杰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忙于工作,平时很少陪伴他。
在幼儿园之外,小杰常常独自玩耍,没有与同龄孩子进行过多的互动。
这也是他过度活跃的一个原因。
针对小杰的好动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他。
首先,我们加强了与小杰的互动和关系。
老师定期与他进行交流,给他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我们还建议他的家长多参与他的学习和成长,在家庭中创造更多的互动和游戏的机会。
其次,我们在课堂上采用了一些帮助小杰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比如,我们设置了一些专门吸引小杰注意力的教具和游戏,使他在参与活动时更专注。
同时,我们也鼓励他参与一些能够发泄精力的户外运动,如跑步、游泳等,以满足他的活动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小杰的表现逐渐有所改善。
虽然他仍然是一个好动的孩子,但他与老师的互动更密切了,在课堂上也能坚持更久的时间。
他的注意力有了一定的提升,能够更好地聚焦于老师的讲解和活动的内容。
通过与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小杰的好动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缓解。
他的学习和发展也开始逐渐与其他同龄孩子一致。
大班个案追踪分析与措施范文
大班个案追踪分析与措施范文一、个案基本情况。
1.1 这个大班的孩子叫小明,是个活泼好动的小家伙。
他呀,在班上就像一颗小太阳,精力旺盛得很。
不过呢,这也带来了一些小麻烦。
1.2 小明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总是这儿摸摸,那儿看看。
老师在上面讲得绘声绘色,他在下面就像屁股上长了刺一样,坐不住。
二、问题分析。
2.1 家庭环境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方面。
据了解,小明的家庭氛围比较宽松自由,这是好事,但可能导致他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
在家里他想干啥就干啥,到了课堂上,也一时改不过来这个习惯。
这就好比一匹在草原上自由驰骋惯了的小马驹,突然要被缰绳束缚住,肯定不适应。
2.2 从孩子自身的发展特点来看,大班的孩子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毕竟还是处于发展阶段。
小明可能就是那种精力特别充沛的类型,多余的精力无处释放,就会在不合适的时候表现出来。
就像一个充满气的气球,你得给他找个合适的出口,不然就会乱爆。
2.3 还有就是教学方式可能没有完全吸引到他。
如果老师的教学就像一潭死水,平淡无奇,对于像小明这样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来说,确实很难让他乖乖听话。
三、措施。
3.1 家庭方面呢,要和家长好好沟通。
告诉家长在家庭中也要适当建立规则,不能让孩子过于散漫。
比如说,可以制定一个简单的家庭作息时间表,像什么时候起床、吃饭、玩游戏、看书等,都明确规定好。
这就像给孩子画一个小圈圈,在这个圈圈里他可以自由活动,但也知道边界在哪里。
家长还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玩一些专注力训练的小游戏,像搭积木啊,在规定时间内看谁搭得又快又好。
3.2 在学校里,老师可以调整教学方式。
把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就像变魔术一样。
比如在讲数学的时候,可以用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卡片来做加减法,让小明这样的孩子能够参与其中。
还可以专门为像他这样精力过剩的孩子安排一些小任务,像小班长助理之类的,让他帮忙分发作业或者管理班级的小植物角,这样他的精力就有了正当的释放途径。
而且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哪怕是一点点小进步,都要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大肆表扬。
好动幼儿的个案分析
好动幼儿的个案分析引言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幼儿学习的根本保障,现代独生子女,平时娇宠惯了,想干嘛就干嘛。
手脚动的多,思维动的少,有意注意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对我们来说,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观察幼儿,分析幼儿,是我们完成有效教育的首要保证。
今天集体活动是做实验“糖到哪里去了?”因为是人手一套材料,物品比较多,幼儿在操作中动是很自然的,所以对幼儿倾听不乱动要求,没有刻意强求。
在实验后,为了保证交流讨论的质量,我们收拾好物品,按倾听习惯的要求进行,徐雁楠边听边动手的现象又出现了,她一会儿两只手无意识地转动,一会儿伸出一只手摸一摸旁边的小朋友的头和身体,一会儿又转动身体与同伴交流式的互动手势;不过教师的教学她都参与了,也听了,思维似乎也跟了,只是不能反映敏捷的回答提问。
以她的年龄,掌握幼儿园的教学目标,还是可以的,但是良好的习惯养成已成为她目前个性化教育的重点。
〔分析与措施〕:徐雁楠小朋友自插入我班的一个多学期,从全身运动、危险运动,到现在在教学活动中只动手,自身的变化是真实的。
在与家长的交流当中,感觉到孩子的习惯与家长的教育理念,教养习惯有关,家长认为:教养孩子要尊重其个性特点,让她自由成长。
所以,此幼儿进餐很差,人很瘦,运动量却很大,动作发展非常好。
(因为她动的多,什么都敢去尝试)但是,在我国以集体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安全责任非常之大,过分的自由也无法保障教学的效益。
所以我们特别关注修正她的行为,希望能与集体的行为要求得以一定的统一。
保障全体幼儿的安全。
本学期我们进行倾听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她来说又进入一个新起点。
我们要继续与家长沟通交流争取理解和认同,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和教养孩子的言行,养成好的倾听和学习习惯.。
好动男孩个案观察(一篇)
好动男孩个案观察(一篇)好动男孩个案观察1班级:中(2)班泽泽活泼好动,上课__难以集中,为此其父母以为他有多动症,带他到医院检查。
因为爱动,可能有时对知识接受的不太好,所以上课从不见他积极举手发言。
有时还采取抵触情绪;动手能力强,但不愿意学。
观察一:户外活动时老师带小朋友从走廊到院子里去玩,在不到十米的距离内,泽泽跳起来把梦婷压在地上三次,要下长廊台阶的时候,泽泽故意停了一会儿,突然小跑几步,从后面猛推了梦婷一下,梦婷趔趄了一下子,差点摔倒在地上,梦婷眼里含着泪到一边,不理睬泽泽了.分析:泽泽有时喜欢来点恶作剧,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泽泽完全以自己的意愿为中心考虑各种问题,他对自己的行为不认为是错的。
观察二:自选活动时泽泽选择了堆积木,他是个心灵手巧的孩子,非常具有创造力。
不一会他就插好了一支长长的功能复杂的枪,他拿着枪对着身边的洋洋嘴里说:“哒哒哒,我打死了一个__。
”洋洋没理他,泽泽一把抢过洋洋手中的积木,到一边自己玩去了,“泽泽,不能抢人的玩具”,“他已经死了,我要用这些积木插一支新枪”。
分析:独生子女的“任性”这一个毛病在泽泽身上又表现出来了。
他又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观察三:这些天,泽泽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战胜了自己,事事敢抢先了。
午睡了,老师到处找泽泽,原来泽泽在教室帮小朋友整理被碰倒的学具,老师表扬他,他越干越有劲,喜欢听老师的表扬,说明他有上进心和自信心了。
分析:曾让老师费心的泽泽变化很大,已经跃居“优秀孩子”之列。
老师把动手操作作为切入点,让孩子们都参与进来,让每个幼儿都产生成功感的机会。
同时依据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对策:1.对于泽泽上课爱做小动作的毛病,我曾经和他谈话,但没起什么做用,批评他作用也不大,我知道对他需要耐心,只能心平气和的反复对他多说几次,慢慢改变他。
2.其次,对他奖罚分明,他有进步时,给予表扬,让他体验快乐的喜悦,他做错时,给予批评,并取消他一些游戏的__,减少一些游戏的时间,等他有不快的体验后,再告诉他那里做的不好。
教育案例小班好动的孩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小班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他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出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的特点。
在游戏和活动中,小明虽然热情参与,但往往因为冲动和缺乏耐心而无法完成。
这让小明在班级中的表现并不突出,也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困扰。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原因:小明的家庭结构较为复杂,父母工作繁忙,较少陪伴小明。
这导致小明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从而表现出好动的特点。
2. 学校原因:小明的班级活动较少,课堂氛围较为严肃,缺乏趣味性。
这使得小明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
3. 个人原因:小明性格活泼,好奇心强,对新事物充满兴趣。
但他的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三、教育策略1. 家庭教育:建议家长多陪伴小明,关注他的成长需求,培养他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同时,家长应引导小明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学校教育:教师应创设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节奏,让小明有机会参与讨论和互动。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开展游戏、竞赛等形式,培养小明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3. 个人培养:针对小明的好动特点,教师和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1)培养小明的耐心:通过讲述故事、观看动画等形式,让小明了解耐心的重要性。
(2)锻炼小明的自控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可适当设置规则,让小明学会自我约束。
(3)引导小明发现自身优点:鼓励小明在课堂和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
四、预期效果通过以上教育策略的实施,预计小明在以下方面取得进步:1. 注意力集中:小明在课堂上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参与学习活动。
2. 自控能力提高:小明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地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
3. 自信心增强:小明在班级中的表现逐渐突出,获得更多认可和尊重。
4. 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小明在团队活动中能发挥积极作用,为班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篇案例:小明是幼儿园小班的一个孩子,他非常活泼好动,经常在课堂上跑来跑去,打扰其他小朋友。
一个“好动孩子”转化个案分析
一个“好动孩子”转化个案分析作者:黄建丽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第53期一、幼儿基本情况小梁是一名比较好动的男孩子,2017年9月份入读本园,刚入园时他只会说一些简单的单音,不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家长反映入园前三年,孩子是完全不会说话的,还曾被误以为是哑巴而带去医院就诊过。
经过小班一个学期的集体生活,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孩子语言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接受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
二、行为问题概述经过老师的细心观察,发现小梁的行为习惯及与同龄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上,存在一些问题,问题行为如下:1.五大领域的活动:(集体活动)不论是站在原地或者是坐在原地,他都没办法控制好自己,眼神没办法聚焦在组织者身上,游戏时不能遵守游戏规则,动作幅度较大的游戏活动表现得异常兴奋,并且不时的发出尖叫声。
2.户外活动:一走出课室,就开始到处乱摸,走廊上的各种活动器材都要敲一敲、打一打,不拉住他就一个劲的往前冲,同时会伸手或伸脚去绊倒身边的同伴,到户外场地,就更加肆无忌惮,疯跑和尖叫不断,并且完全没有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问题行为分析我们对他的情况进行多方面了解后,分析并总结出造成他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1.平时小梁父母上班工作忙,无暇教育孩子,疏忽与孩子的沟通,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加上自小跟外婆长大,老人过分地溺爱,造成他养成了任性、乱发脾气的坏习惯。
碰到小梁的行为太过分时,他爸爸的教育方法都是打和骂。
2.生活环境单一,由于是独生子,小梁经常一个人在家里玩,较少机会和同龄伙伴接触,孩子不懂得如何与别人交往,经常会推人,不高兴时甚至咬人或打人,导致同伴都不跟他一起玩,他就更加暴躁,不断地发脾气了。
四、制定实施教育计划小梁不遵守规则,经常尖叫,还动不动就推人打人,这不是他故意要跟老师作对,只是他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认识小梁的行为,理解他的表现,包容他的过错,同时,更要寻求良好的教育对策,帮助孩子逐步改变自己的行为。
《好动的孩子》幼儿个案分析范文
《好动的孩子》幼儿个案分析范文导读:本文《好动的孩子》幼儿个案分析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马上就要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了,孩子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师开始讲述今天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明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在仔细听,他正用手撩旁边可儿的小辫子。
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好动的孩子》幼儿个案分析范文,仅供参考。
文章尽在。
《好动的孩子》幼儿个案分析范文我们班有一个叫明明的男孩,他是这个学期到我们班的。
明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教师正在进行的活动;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参与同伴的活动,却因为不适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绝。
周围的小朋友实在驱逐不了他的情况下还会去告状。
教师对于这个经常惹麻烦的孩子也伤脑筋,经常当众批评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
但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并不好,时间一长,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个调皮、只知道惹老师生气的坏孩子。
场景一:马上就要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了,孩子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师开始讲述今天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明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在仔细听,他正用手撩旁边可儿的小辫子。
可儿皱了皱眉,将自己的小椅子往旁边挪了挪,明明想将可儿的椅子向自己这边拉近一点,于是两个孩子开始拉拉扯扯起来,发出了一些声音。
老师向他们这边瞟了几眼,有点不高兴但没有说什么,这时可儿突然叫了起来:“老师,你看明明。
”老师终于大声地对明明说道:“明明,你给我坐好,再不听话,就让你出去!”本来和可儿僵持着的明明被老师的呵斥镇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体,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脸上流露出内疚的表情。
可儿接着又说道:“他刚才使劲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许说了,你们以后听好了,从今天开始谁都不许惹明明,谁去惹他我就找谁,听见没有?”老师厉声说完这些话后严肃地看着全班的孩子。
对于老师的命令,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了。
好动孩子的案例分析
好动孩子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个好动孩子的另一面
案例背景
涵涵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平常最喜欢问问题了。
吃早饭时会问:
“老师,这是什么?”看图书时会问:“老师,这是什么?老师它在做什么……”玩玩具时也跑过来问“老师,这是什么?”等等,经常看到他在
教室里跑来跑去,停不下来的样子。
案例描述
场景一:
午餐后老师要带着孩子们去散步了,小朋友们要把自己的椅子叠放起
来才能去排队。
涵涵很快放好椅子站到老师跟前,可是一转身他却跑开了,我大喊一声:“涵涵回来,你又干嘛去呀?”看到他正在帮同组的楠楠架
高椅子,放好椅子以后便又回来排队了。
场景二:
区角游戏时间了,涵涵选择在小羊家动动手玩游戏。
他选择了给小鱼
穿衣服的游戏材料,坐下来开始游戏了,一旁还有三个小朋友也在各自玩
着各自的游戏。
涵涵取出第一条小鱼,然后从一旁的盒子里取出鱼鳞卡片,一片一片插入小鱼身上的缝隙处。
他独立地有序完成了一条鱼,老师走到
他身体时,他举起小鱼给老师看,并说:“老师看,小鱼”。
然后又高兴
地给第二条小鱼穿衣服了。
就这样在整个区角游戏时间内,涵涵一直专注
地给小鱼穿衣服,没有跑开过座位一次,也没有与一旁的幼儿发生任何交
流与争执。
分析与评价。
特殊儿童多动个案分析及记录范文
特殊儿童多动个案分析及记录范文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特殊儿童多动的个案分析及记录。
我遇到的这个孩子是个小男孩,特别好动。
在课堂上,那简直就像个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
一会儿摆弄铅笔盒,一会儿又去扯旁边小朋友的衣服。
我当时就想,这可咋整呢?这孩子这么好动,肯定会影响他的学习和社交呀!首先呢,我们得仔细观察这个孩子。
我就花了好几天时间,专门盯着他看(哈听起来有点怪,但真的很必要)。
我发现他动的时候并不是毫无规律的。
比如说,当老师提出比较难的问题,或者周围环境突然变得很嘈杂的时候,他就会动得更厉害。
这说明了啥呢?我觉得啊,这可能是他应对压力或者外界干扰的一种方式。
然后呢,我就开始做记录啦。
这个记录可不能随便乱写,要有条理。
我就把他每天不同时段的表现都记下来,像早上刚到学校的时候,课间休息的时候,还有上不同课的时候。
你知道吗?这样做可有用了!从这些记录里,我就能看到一些模式逐渐浮现出来。
我还跟他的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呢。
家长也很无奈,说在家也是这样,根本坐不住。
不过呢,从家长那里我了解到了一些小时候的情况,原来这孩子小时候受过一点小惊吓,这会不会是导致他多动的一个潜在原因呢?我心里就在琢磨这个事儿。
那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我觉得我们得采取一些措施。
比如说,给他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简单的学习环境。
教室里那些花花绿绿的装饰,对他来说可能就是干扰源呢。
我就试着把他周围的环境弄得简洁一点,嘿,你还别说,真有点效果!他动的频率好像稍微降低了一些。
还有啊,我们不能总是批评他。
每次他一动,就批评他,只会让他更紧张,动得更厉害。
我就尝试着在他安静一小会儿的时候,赶紧表扬他。
“哇,你现在坐得好端正呀!”这孩子听到表扬,眼睛都亮了呢。
这让我深刻感觉到,正面的激励对于特殊儿童是多么的重要啊!那关于这个个案的记录呢,我觉得要保持持续性。
不能说今天记了,明天就忘了。
要把他的每一个小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都记录下来。
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他整个的发展轨迹,也能及时调整我们的帮助策略。
幼儿园个案观察记录:好动的孩子
个案观察记录:好动的孩子观察人:观察时间:观察地点:大四班教室观察对象:XX观察记录:XX小朋友极其好动,上课两三分钟注意力就会转移,容易受身边的事物所影响,窗外的脚步声就能转移他的注意力。
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并常伴有某种习惯性小动作,如咬指甲、吸手指、抠鼻子等,做什么事大都半途而废,有头无尾。
有点口吃,与老师小朋友语言交流有障碍。
在上分享阅读课时,小朋友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XX老是站起来,咬着手指头,一下又望望黑板,一下又望望其他小朋友,或是望着地板,神情游离不定,又像关注某个东西,又似在沉思,但他什么也没做,也不说一句话。
其他小朋友在朗读时他并没有读,而且常常被外面其他事物所吸引,总把一只腿搭在旁边小朋友的椅子上,一下又去与旁边的小朋友嬉戏,或是打扰其他小朋友,当我提醒以后他才停止嬉戏,但眼神还是没有关注老师和黑板。
XX吃饭比较快,但是喜欢做些小动作,例如用勺子靠近旁边陈丁杨的头发,有时把不爱吃的东西放在别人的碗里,他还是习惯性地到处望来望去,饭粒经常掉到桌子上、衣服上、地上。
XX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做游戏,但是常常注意力不集中,一下就到处望望,打扰其他的小朋友。
在玩玩具时,其他小朋友都是安静的靠墙坐着玩,他总是喜欢一个人站着在窗前把玩具摆上去。
每次收玩具时他从不会主动交过来,而且老师叫了很多次他就是不肯交,后来不想玩了他就随便乱放个地方跑了。
1措施:1.对父母的指导方案:孩子多动不是有意的顽皮而是对自己的行为难以控制,因此要对孩子有耐心,对缺点要反复帮助改正,对优点要及时表扬巩固。
不管工作多忙都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平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也要关心孩子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尤其是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方面。
要营造一种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的心理产生安全感。
同时及时的与老师联系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听取老师的意见。
2.对教师的指导方案:老师的教育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仔细耐心的帮助他,对他微小的进步要加以肯定。
案例分析《好动的孩子》
教育教学案例好动的宝宝安静了案例背景:刘宝森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子,一日活动中,总是和旁边的小朋友打闹,老师多次暗示和提醒都无效。
我们也多次和家长沟通,了解到孩子本身就好动、顽皮。
案例实录:10月9日上午,如厕时,刘宝森不愿意排队,故意在最后推前面的小朋友,使前面三个小朋友摔倒。
事后,我利用空余时间和他单独交流,帮助他对自己行为进行反省,让他知道自己错了、错在哪里?10月17日上午,教育活动中,不能坐下来,在室内地上打滚,做武打动作,影响集体教育活动。
薛老师利用集体环境的影响来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行为,当发现他打闹时,薛老师就停下教学活动,一直等待他玩的停下来,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影响了集体活动的进行。
10月25日下午,户外游戏《有趣的轮胎》中,刘宝森又故意站在队伍的最后,故意把轮胎推到别人身上,胡老师发现后,就让他做领队,来提高他的注意力。
11月14日上午,在舞蹈活动中,我发现他比较喜欢音乐,一听到音乐就会舞蹈,发现他有这些爱好后,我就适时给他鼓励,让他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的优势,利用他的优点帮助他树立自信心。
11月份以来,我们让刘宝森每餐都帮小朋友分发碗和勺子,引导他用积极的行动来自律,同时弥补自己的过错,重塑他在小朋友心目中的位置。
效果分析与反思: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类孩子很多,他们犯错误是正常的,天生好动,他并不是存心捣乱,只是约束不了自己的行为,对于此类孩子,就得多花点心思。
首先是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只有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为了帮助刘宝森对自己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我和班里的另外两个老师商量,用多种方式来帮助他克服这个弱项。
以尊重个体差异为原则,循序渐进地改变刘宝森的不良习惯,帮助他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以表扬为主,帮助他树立自信;家园配合,多注意孩子的表现;多观察他,抓住教育契机随机教育。
首先与他奶奶沟通,让家长多注意孩子在家的表现,然后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帮助改善他的“小毛病”。
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好动的孩子该怎么办
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好动的孩子该怎么办一、研究前个案分析今年带小班,我发现我班有一四岁幼儿小宇行为与其他幼儿有所不同,他极其好动,上课从不会集中精神,最多两三分钟注意力就会转移,容易受身边的事物所影响,窗外的脚步声就能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且好奇心强,自控水平差,并常伴有某种习惯性小动作,如咬指甲、吸手指、抠鼻子等,做什么事大都半途而废,有头无尾。
而且他从来没有守纪律的概念。
二、个案观察记录发现该幼儿行为有异常以后,我开始对他的行为实行观察。
在两周的观察后,我发现有如下一些明显性的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总是离开自己的小椅子,下位这边跑跑,那边晃晃,想上厕所,就去,从没有约束,大家一起唱歌时,他不唱,等大家唱完了,他便扯着喉咙唱起来了,真是拿他没有办法。
做操时手脚都在不停的动,但没有按照课间操的要求做,完全是他自己在自由的手舞足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他总是显得走不稳站不稳,摇摇晃晃的,也容易被其他东西吸引,天上飞来几架飞机,他就一直望着飞机,不再做操,老师提醒他也完全没有反应。
其他小朋友虽然也被飞机吸引但是很明显的能够看出没有他那样分散精力。
总是站不到自己的点上,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课间操做完,他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不合群,其他小朋友都回活动室去了,他还站在那里,看着电脑和音响,我问他你为什么不走啊,他很可爱的说:“我有事情的。
”“什么事情啊?”他又说“我有事情的。
”说完跑到我前面去了。
吃饭比较快,但是喜欢做些小动作,例如用勺子靠近右边小女孩的头发,习惯性地到处望来望去,饭粒经常掉到桌子上、衣服上、地上,想喝水了就叫着要喝水,倒水倒一杯,看着满了,就走到教室门口自己倒掉一些,看着又好气又好玩。
在玩玩具时,他总是喜欢到别人那里去抢玩具,这时只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他又会把玩具还回去。
每次收玩具,他还会把别人的玩具一起收上来,小班的孩子都愿意自己送自己的玩具,这时又传来一阵告状声。
他睡觉有个习惯,每次都要脱掉袜子,还喜欢玩袜子,老师怎么一再强调想纠正都没有办法,最后也就不管他了。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好动的孩子》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好动的孩子辰辰是我们班的活跃分子,说他是活跃分子主要是上课的时候屁股老坐不到椅子上,老是翘来翘去的,下课也是动个不停,一点也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可是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特别喜欢帮老师做事情。
很喜欢老师叫他做小老师,每到我们要请哪个乖的小朋友做小老师的时候,辰辰就坐的非常好,把小脑袋抬的高高的,小眼睛期盼的盯着你的眼睛,这个时候如果仔细看,还能看见瑞阳眼睛里闪闪的星光,让你不请他也不行。
请到他做小老师时,他就非常高兴,一个劲的对别的小朋友说:今天老师请我做小老师,请我做小老师。
让人忍俊不禁。
做老师的时候,他也做的特别认真。
不过,做小老师的时候很乖,但是一到没请他做小老师的时候他的好动的个性就又出来了,上课又要晃来晃去,跟他说过好多遍,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老是动来动去,每次都记住了,可过一会就忘记了。
真的得想个好办法,改改他的这个习惯。
后来,我们想,既然他那么喜欢做小老师,下次就跟他说如果表现好就请他做,表现不好就不请他做。
刚开始,他在小椅子上动个不停的时候我们就提醒他,辰辰,如果上课不乖,坐的不好可就不请你做小老师咯。
喝水时,我根据幼儿的表现请了一个表现很好的小朋友做小老师,没请辰辰。
这下,辰辰可不开心了,一个劲的问老师怎么不请我呀。
这个时候我们就跟他说“辰辰,你自己说说看上课表现的好不好,有没有认真听老师上课,回答问题呀?”辰辰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第二次表现还是不太好,我们还是没请他,这下张阳知道我们是来真的了,表现的不好以后就真的不请他做小老师。
他就跟我说:“老师,以后我上课认真听,不乱动了,以后还请我做小老师好不好?”“好啊,如果辰辰以后上课能乖乖的,还请你做小老师。
”那次以后,我们明显感觉到辰辰上课动来动去的时间少了,比以前好多了。
为了表扬他,下课后就请他做了小老师。
辰辰咧开嘴开心的笑了。
教师文案观察记录幼儿园个案观察:好动的幼儿
教师文案观察记录《幼儿园个案观察:好动的幼儿》幼儿情况:龙龙小朋友是我班一名比较特殊的孩子,刚来园时我便发现他上课不专心、好动,爱做打斗的行为,我查过了很多资料,也向一位儿童心理精神病专家询问,这种例子被诊断为患有好动症,他的各项检测分析,其症状属于比较轻的一种,矫正好的可能性较大。
二、方法与措施幼儿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大多出现在学龄前期,对幼儿早期智力发育和心理发展不良影响,2~5岁是治疗多动症的关键期,应及时采用干预措施。
龙龙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视、关爱。
家人定期与老师交谈、讨论,并共同制定矫正方案。
(一)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包容。
幼儿是弱小的,须依附成人,成人对他们的热爱和关怀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爱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龙龙来园是规则意识较差,常做出一些异常的事,甚至影响老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但我没有因他经常"添乱"就歧视他,而是给予更多的关爱与支持。
(二)逐步进行自制力的培养。
在一日活动中,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其自制力。
如龙龙常把玩具扔在地上,不会归位放好,我就请同伴与他一起拣,并督促把玩具整理好。
有意识的让他当"小班长",利用角色约束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他乱扔玩具的毛病有了很大的改善。
多让他担任"值日生",为集体做事。
通过履行角色来锻炼他的自制力。
龙龙喜欢听音乐,在区域活动中,我有意的安排他在音乐区,让他安静。
慢慢的他的自制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有意培养其注意力。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还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正常活动,是龙龙的最大毛病。
因此我把他安排在我容易顾及的地方。
在区角活动中培养他的注意力,如拼图、系鞋带等活动来督促他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四)做好家长工作。
指导家长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注意生活规律。
即使是在双休日或节假日,也要让孩子按时休息,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在家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自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班有一个叫明明的男孩,他是这个学期到我们班的。
明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教师正在进行的活动;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参与同伴的活动,却因为不适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绝。
周围的小朋友实在驱逐不了他的情况下还会去告状。
教师对于这个经常惹麻烦的孩子也伤脑筋,经常当众批评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
但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并不好,时间一长,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个调皮、只知道惹老师生气的坏孩子。
场景一:
马上就要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了,孩子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师开始讲述今天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明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在仔细听,他正用手撩旁边可儿的小辫子。
可儿皱了皱眉,将自己的小椅子往旁边挪了挪,明明想将可儿的椅子向自己这边拉近一点,于是两个孩子开始拉拉扯扯起来,发出了一些声音。
老师向他们这边瞟了几眼,有点不高兴但没有说什么,这时可儿突然叫了起来:“老师,你看明明。
”老师终于大声地对明明说道:“明明,你给我坐好,再不听话,就让你出去!”本来和可儿僵持着的明明被老师的呵斥镇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体,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脸上流露出内疚的表情。
可儿接着又说道:“他刚才使劲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许说了,你们以后听好了,从今天开始谁都不许惹明明,谁去惹他我就找谁,听见没有?”老师厉声说完这些话后严肃地看着全班的孩子。
对于老师的命令,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了。
”明明使劲地绞着自己的手指,有些难过的样子,但随着老师话题的转移,他又恢复了原貌,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东张西望,不知道在想什么。
分析:
一、教师教育方式产生的消极后果
首先,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添新的问题。
教师想通过孤立的方式迫使明明“改邪归正”,不再违反纪律,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
反而对明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明明在自己善意的行为受到同伴的误解并遭到拒绝之后产生了破坏性的行为
其次,教师在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妥之后,想立即改变这种孤立教育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于:其一,年龄越小的孩子向师性越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阶段,教师作为孩子眼中的权威,她的话尤其是命令性的语言对孩子的话就是判断事物的标准。
教师经常当众批评明明,甚至动员其他孩子“不要理明明”的命令,很快被孩子接受并坚决地执行。
其二,明明给同伴的坏印象部分是由于他自己调皮经常受批评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即使是明明善意的动机和行为也会被其他孩子误解并拒绝,面对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显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采取了消极的行为方式予以反击。
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一种恶性循环,即明明的负面行为反应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个捣乱的坏孩子,也会越加排斥他,同时强化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对明明的消极态度。
最后,孤立的教育方式使明明被迫陷入与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场景三中反映的情形),教师没有利用集体力量中积极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让其他孩子孤立明明,不仅不帮助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师的这种做法无形中在明明和其他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而学前期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认知、交往技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明明始终被同伴这样孤立,将会失去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对明明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调节器,会让人心情舒畅地从事各种活动,明明与同伴这种敌对的状态不改变的话也会干扰他正常的探索活动,降低他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
二、解决方式
1.教师首先要清楚明明的特点
从明明的日常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调皮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新鲜事物好奇心比较强,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却不知道该怎么样被同伴接纳。
从明明园外背景来看,他是从其他幼儿园转过来的,并且据笔者的了解,明明的父母为孩子转园的目的是觉得他原先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不太
好,孩子过于自由散漫,学到的东西也比较少,现在明明所在幼儿园里受到的约束比以前要多也要严格;另一方面,明明转园之后很快升入大班,由于大班与小学的紧密衔接,教师会在平时的要求中考虑到孩子对小学环境的适应问题,为孩子顺利地入小学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集体教学的时间加长,会提出一些与小学教学要求相接近的要求,所有的这些对明明来说,都要去适应。
2.帮助明明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宜的秩序感
(1)教师一方面要多关注明明的举动,同时对于明明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教师此时不适合说一些反话或是隐语,因为年幼的孩子有时并不清楚教师话中暗含的意思,所以对孩子要说大白话,尤其是对明明来说,他对新环境的熟悉程度还不够,对新班级一些具体要求还没有清楚的意识,并且相比他以前所在的班级环境,现在班级的要求要严,这样对他来说适应就更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同伴中给明明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鼓励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学习,实际上是把抽象的要求具体化。
(2)对于明明时常因为好奇心而违反了纪律.一方面不妨告诉他,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答应明明,等老师上完课之后,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玩具,但是前提是他必须要认真听讲。
在这里笔者想提及的是,玩具是给孩子玩的,只是作为纯粹的装饰品就失去它对儿童的意义了。
(3)教师要有耐心,明明的特点使得他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对明明违规要不厌其烦,反复提醒,不能因为急躁而时常出言不慎。
(4)对于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经产生的消极后果,即明明在同伴中的不良形象,一方面教师要有勇气寻找合适的机会,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向孩子解释是自己太生气才会这么说,这样说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不理睬明明,应该想办法帮助他才对。
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减少明明在同伴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同时,让孩子学会去关心别人。
(5)教师要善于将集体力量用到积极的方面,可以鼓励孩子们帮助明明取得进步,让大家一起监督明明,在明明取得进步时为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错误时指出错误之处,并帮助他改正。
让明明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伴的友爱,逐渐被新集体所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