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学第七章 免疫损伤与疾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11/5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发生过程 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分两个阶段, 即致敏阶段和效应阶段。
(1)T细胞致敏阶段 (2)致敏T细胞效应阶段
① 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② CD8+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2017/11/5
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017/11/5
2017/11/5
二、AID的分类
1.按自身抗原分布的范围分类
器官特异性:自身抗原为某一器官的特定成分,其病变常 局限于该器官。
2017/11/5
(二)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类风湿关节炎 (4)系统性红斑狼疮
2017/11/5
2017/11/5
2017/11/5
类风湿关节炎
2017/11/5
2017/11/5
四、Ⅳ型超敏反应 P93-94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其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 关,是抗原诱导的一种细胞免疫应答。
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主要特征
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抗原的24 h出现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的炎症反应
2017/11/5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抗原 引起Ⅳ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有①病原体,如胞内 寄生菌、真菌、病毒、寄生虫。②化学物质,如药物、化妆 品、染料、油漆等③细胞抗原,如肿瘤细胞、移植组织细胞 2.相关细胞 Ⅳ型超敏反应由T细胞介导,主要是CD4+Th1细 胞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CD8+CTL细胞通过直接杀伤靶细 胞而发挥作用。
(一)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1)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 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均可成为II型超敏反应中被攻击杀伤的靶细胞。 (2)主要靶细胞表面的抗原 : ① 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 ② 正常组织细胞上的与外源性抗原相同或相似的共同抗原; ③ 由于感染、理化因素改变了的自身抗原; ④ 吸附于组织细胞上的外来抗原、半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敏
反 应
刺激机体 产生
的 发
IgG/IgM抗体
生
机 制
抗体与靶细胞上的抗原或半抗原特异性结合
激活补体 C3a、C5a MAC 中性粒细胞
2017/11/5
吞噬细胞 调理吞噬
NK细胞、吞噬细胞 ADCC
溶解破坏靶细胞
刺激或阻断作用 靶细胞功能紊乱
2017/11/5
(二)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吸入性变应原: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粉尘、动物皮屑等某些药物或 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以及食品添加剂、海产类食物等。 化学物质:青霉素、磺胺、有机碘等 经接触方式进入体内的:蜂、蚂蚁的毒素及异种动物血清、疫苗等
2.抗体 IgE 特应性个体 3.主要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IgE Fc受体,高亲和力受体 4.细胞因子 IL-4、IL-13
4.免疫生物疗法( P88): 基因手段、免疫诱导、免疫反应
2017/11/5
二、II型超敏反应(自学) P89-90
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特点
①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 ②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等参与 ③细胞裂解死亡为主要表现的病理性损伤
2017/11/5
输血反应 多发生于ABO血型不符的输血。如将A型供血者的血液输给B型受血
者,由于A型血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受者血清中有天然抗A抗体,两者结合后激 活补体可使红细胞溶解破坏,引起溶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母胎Rh血型不符;母胎ABO血型不符
2017/11/5
新生儿溶血症
2017/11/5
(二)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 效应阶段
早期反应:发生在再次接触同一变应原后数分钟内,可持续数小时 晚期反应:发生在再次接触变应原后数小时,可持续数天或更长时间
2017/11/5
2017/11/5
2017/11/5
(三)临床常见疾病
1.全身过敏性反应 :是在应用药物及生物制品之后发生的最迅速
2017/11/5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 抗原 2. 免疫复合物(IC)的形成和沉积
中分子可溶性IC的形成和沉积是Ⅲ型超敏反应的初始环节, 受下列因素影响。 (1)抗原在体内长期滞留:IC形成的先决条件 (2)中分子可溶性IC的形成与抗原抗体比例有关 (3)IC的电荷、亲和力等可影响IC的沉积
2017/11/5
(四)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查明变应原 可通过询问病史和变应原皮试查出引起I型超敏 反应的抗原,并避免与之接触。方法:皮肤试验
2. 脱敏治疗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法 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 采用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
机制:致敏细胞上的IgE 脱落脱敏。 (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 对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可采 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6~10d)、多次反复皮下注射达到脱敏治疗的 目的。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常与感染相伴随,故称传 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参与的其他疾病 迟发型超敏反应在移植排斥反应、I型糖尿病、慢性甲状腺 炎、过敏性脑脊膜炎等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中 也起重要作用。
2017/11/5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自身免疫学溶血性贫血 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脏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又称Goodpasturs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又称Graves病 重症肌无力
2017/11/5
2017/11/5
三、Ⅲ型超敏反应 P91-92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或血管炎症超敏反应。是由 血清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分子大小可溶性 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管基 底膜及组织间隙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 及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 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017/11/5
2017/11/5
2017/11/5
2017/11/5
2017/11/5
(2)血清过敏性休克 目前临床上常用疫苗、抗毒素血清、抗蛇毒制品、 细胞因子、脑活素等多种生物制剂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017/11/5
注射异种血清
2. 局部过敏性反应
(1) 呼吸道过敏反应 :常由吸入尘土、花粉、真菌、动物皮屑或呼吸 道感染等引发。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又称花粉症;
2017/11/5
三、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过敏性哮喘:由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引起的哮喘和呼吸困难,有早期 和晚期反应两种类型;
2017/11/5
三、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2)消化道过敏反应:表现为过敏性胃肠炎; (3)皮肤过敏反应:摄入或接触某种抗原后,或冷热刺激、日光照射、 肠内寄生虫感染等可引起荨麻疹、湿疹、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 反应。
2017/11/5
2017/11/5
2017/11/5
案例分析
• 某日,一对年轻夫妻带小孩到医院就诊,小孩表现 为阵发性连续喷嚏(每次多于3个)、清水样鼻涕 、偶尔不自觉从鼻孔滴下,鼻塞,小孩手抓鼻子, 揉眼睛,表现为鼻痒、眼痒,问诊表明刚带幼儿外 出游玩观花,并在花地奔跑后出现该症状。请问从 免疫学角度分析,该小孩该症状可能什么原因引起 的,初步诊断为什么疾病?防治原则是什么?
2017/11/5
一、I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也称过敏反应,主要由特 异性IgE抗体介导,可发生于局部及全身。
特点
① 发生快,消退也快 ② 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 损伤 ③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2017/11/5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1.变应原
和最严重的I型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恶心 呕吐、四肢厥冷及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常见的有两类:
(1)药物过敏性休克 化学药物常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质结合成为 完全抗原;也可能是药物中含有的大分子杂质引起。
以青霉素被分解为青霉噻唑醛酸和青霉烯酸,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成 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从而启动I型超敏反应的整个 过程。释放的活性介质若作用于周身毛细血管,使血管扩张,通透性 增加,大量血液积聚于毛细血管床并渗出至组织间隙,使有效血容量 急剧下降,而致休克。
2017/11/5
(一)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抗体介导的靶细胞损伤机制
介导Ⅱ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抗体与靶细 胞膜上的抗原或半抗原特异性结合后,抗体本身不损伤细胞, 必须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通过以下作用机 制使靶细胞损伤。
2017/11/5
Ⅱ
型 超
①细胞表面固有的:同种异型抗原、共同抗原、自身抗原 ②吸附组织细胞上的:抗原、半抗原、抗原-抗体复合物
2017/11/5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4)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是IC沉积的重要条件: (5)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的作用:
IC易沉积在血管内高压、血管迂曲形成涡流的组织
(6)机体清除IC的能力:IC的清除由单核-吞噬系统和补体功能决定
2017/11/5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IC沉积引起机体损伤的机制
4种类型超敏反应综合比较
2017/11/5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 (自 学)
2017/11/5
概一念、自身免疫病的共同特征与分类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己”和“非己”的能 力,但在一定条件下,自身免疫耐受为某些原因所破坏时, 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引发正性免疫应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1.自身免疫 是集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产 生自身抗体及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生理现象。 2.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 AID)当机体免疫系统在 某些内因和外因诱发下,对自身抗原产生过度的免疫应答, 以致损伤自身正常组织或器官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病理状 态。
多基因遗传病
2017/11/5
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 致敏阶段
2017/11/5
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 致敏阶段 2. 激发阶段
(1)主要储存介质: ①组胺;②激肽原酶;③ECF-A。
(2)主要新合成介质: ①白三烯; ②前列腺素D2; ③ PAF(血小板活化因子)
2017/11/5
2017/11/5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IC沉积引起机体损伤的机制
(3)血小板的作用 IC引起血小板聚集和活化使局部组织缺血、失血坏死。
2017/11/5
Ⅲ
型 超 敏 反 应 的 发 生 机 制
2017/11/5
(二)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实验性局部过敏反应) (2)类Arthus反应
(1)补体的作用 IC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的裂解片段与C3a和C5a 受体结合,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致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 出现水肿。。
2017/11/5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IC沉积引起机体损伤的机制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IC的同时,还释放许多 溶酶体酶,使血管基底膜和周围组织发生损伤。
机制:机体产生IgG,包裹抗原,与IgE竞争,减少抗原与IgE的接合。
2017/11/5
(四)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3. 药物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阿司匹林、肾上腺素、前列 腺素E等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异丙嗪等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肾上腺素不仅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 挛,还可使外周毛细管收缩升高血压,因此,在抢救过敏性休克时具有 重要作用。 (4)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可抑制T、B细胞功 能,减少抗体的产生。
第七章 免疫损伤与疾病
2017/11/5
第一节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或持续接触同一抗 原后,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
根据超敏反应的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4型。
① I型,即速发型超敏反应(重点讲解) ② Ⅱ型,即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③ Ⅲ型,即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④ Ⅳ 即迟发型超敏反应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发生过程 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分两个阶段, 即致敏阶段和效应阶段。
(1)T细胞致敏阶段 (2)致敏T细胞效应阶段
① 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② CD8+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2017/11/5
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017/11/5
2017/11/5
二、AID的分类
1.按自身抗原分布的范围分类
器官特异性:自身抗原为某一器官的特定成分,其病变常 局限于该器官。
2017/11/5
(二)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类风湿关节炎 (4)系统性红斑狼疮
2017/11/5
2017/11/5
2017/11/5
类风湿关节炎
2017/11/5
2017/11/5
四、Ⅳ型超敏反应 P93-94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其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 关,是抗原诱导的一种细胞免疫应答。
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主要特征
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抗原的24 h出现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的炎症反应
2017/11/5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抗原 引起Ⅳ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有①病原体,如胞内 寄生菌、真菌、病毒、寄生虫。②化学物质,如药物、化妆 品、染料、油漆等③细胞抗原,如肿瘤细胞、移植组织细胞 2.相关细胞 Ⅳ型超敏反应由T细胞介导,主要是CD4+Th1细 胞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CD8+CTL细胞通过直接杀伤靶细 胞而发挥作用。
(一)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1)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 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均可成为II型超敏反应中被攻击杀伤的靶细胞。 (2)主要靶细胞表面的抗原 : ① 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 ② 正常组织细胞上的与外源性抗原相同或相似的共同抗原; ③ 由于感染、理化因素改变了的自身抗原; ④ 吸附于组织细胞上的外来抗原、半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敏
反 应
刺激机体 产生
的 发
IgG/IgM抗体
生
机 制
抗体与靶细胞上的抗原或半抗原特异性结合
激活补体 C3a、C5a MAC 中性粒细胞
2017/11/5
吞噬细胞 调理吞噬
NK细胞、吞噬细胞 ADCC
溶解破坏靶细胞
刺激或阻断作用 靶细胞功能紊乱
2017/11/5
(二)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吸入性变应原: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粉尘、动物皮屑等某些药物或 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以及食品添加剂、海产类食物等。 化学物质:青霉素、磺胺、有机碘等 经接触方式进入体内的:蜂、蚂蚁的毒素及异种动物血清、疫苗等
2.抗体 IgE 特应性个体 3.主要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IgE Fc受体,高亲和力受体 4.细胞因子 IL-4、IL-13
4.免疫生物疗法( P88): 基因手段、免疫诱导、免疫反应
2017/11/5
二、II型超敏反应(自学) P89-90
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特点
①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 ②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等参与 ③细胞裂解死亡为主要表现的病理性损伤
2017/11/5
输血反应 多发生于ABO血型不符的输血。如将A型供血者的血液输给B型受血
者,由于A型血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受者血清中有天然抗A抗体,两者结合后激 活补体可使红细胞溶解破坏,引起溶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母胎Rh血型不符;母胎ABO血型不符
2017/11/5
新生儿溶血症
2017/11/5
(二)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 效应阶段
早期反应:发生在再次接触同一变应原后数分钟内,可持续数小时 晚期反应:发生在再次接触变应原后数小时,可持续数天或更长时间
2017/11/5
2017/11/5
2017/11/5
(三)临床常见疾病
1.全身过敏性反应 :是在应用药物及生物制品之后发生的最迅速
2017/11/5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 抗原 2. 免疫复合物(IC)的形成和沉积
中分子可溶性IC的形成和沉积是Ⅲ型超敏反应的初始环节, 受下列因素影响。 (1)抗原在体内长期滞留:IC形成的先决条件 (2)中分子可溶性IC的形成与抗原抗体比例有关 (3)IC的电荷、亲和力等可影响IC的沉积
2017/11/5
(四)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查明变应原 可通过询问病史和变应原皮试查出引起I型超敏 反应的抗原,并避免与之接触。方法:皮肤试验
2. 脱敏治疗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法 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 采用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
机制:致敏细胞上的IgE 脱落脱敏。 (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 对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可采 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6~10d)、多次反复皮下注射达到脱敏治疗的 目的。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常与感染相伴随,故称传 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参与的其他疾病 迟发型超敏反应在移植排斥反应、I型糖尿病、慢性甲状腺 炎、过敏性脑脊膜炎等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中 也起重要作用。
2017/11/5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自身免疫学溶血性贫血 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脏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又称Goodpasturs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又称Graves病 重症肌无力
2017/11/5
2017/11/5
三、Ⅲ型超敏反应 P91-92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或血管炎症超敏反应。是由 血清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分子大小可溶性 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管基 底膜及组织间隙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 及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 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017/11/5
2017/11/5
2017/11/5
2017/11/5
2017/11/5
(2)血清过敏性休克 目前临床上常用疫苗、抗毒素血清、抗蛇毒制品、 细胞因子、脑活素等多种生物制剂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017/11/5
注射异种血清
2. 局部过敏性反应
(1) 呼吸道过敏反应 :常由吸入尘土、花粉、真菌、动物皮屑或呼吸 道感染等引发。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又称花粉症;
2017/11/5
三、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过敏性哮喘:由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引起的哮喘和呼吸困难,有早期 和晚期反应两种类型;
2017/11/5
三、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2)消化道过敏反应:表现为过敏性胃肠炎; (3)皮肤过敏反应:摄入或接触某种抗原后,或冷热刺激、日光照射、 肠内寄生虫感染等可引起荨麻疹、湿疹、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 反应。
2017/11/5
2017/11/5
2017/11/5
案例分析
• 某日,一对年轻夫妻带小孩到医院就诊,小孩表现 为阵发性连续喷嚏(每次多于3个)、清水样鼻涕 、偶尔不自觉从鼻孔滴下,鼻塞,小孩手抓鼻子, 揉眼睛,表现为鼻痒、眼痒,问诊表明刚带幼儿外 出游玩观花,并在花地奔跑后出现该症状。请问从 免疫学角度分析,该小孩该症状可能什么原因引起 的,初步诊断为什么疾病?防治原则是什么?
2017/11/5
一、I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也称过敏反应,主要由特 异性IgE抗体介导,可发生于局部及全身。
特点
① 发生快,消退也快 ② 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 损伤 ③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2017/11/5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1.变应原
和最严重的I型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恶心 呕吐、四肢厥冷及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常见的有两类:
(1)药物过敏性休克 化学药物常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质结合成为 完全抗原;也可能是药物中含有的大分子杂质引起。
以青霉素被分解为青霉噻唑醛酸和青霉烯酸,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成 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从而启动I型超敏反应的整个 过程。释放的活性介质若作用于周身毛细血管,使血管扩张,通透性 增加,大量血液积聚于毛细血管床并渗出至组织间隙,使有效血容量 急剧下降,而致休克。
2017/11/5
(一)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抗体介导的靶细胞损伤机制
介导Ⅱ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抗体与靶细 胞膜上的抗原或半抗原特异性结合后,抗体本身不损伤细胞, 必须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通过以下作用机 制使靶细胞损伤。
2017/11/5
Ⅱ
型 超
①细胞表面固有的:同种异型抗原、共同抗原、自身抗原 ②吸附组织细胞上的:抗原、半抗原、抗原-抗体复合物
2017/11/5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4)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是IC沉积的重要条件: (5)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的作用:
IC易沉积在血管内高压、血管迂曲形成涡流的组织
(6)机体清除IC的能力:IC的清除由单核-吞噬系统和补体功能决定
2017/11/5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IC沉积引起机体损伤的机制
4种类型超敏反应综合比较
2017/11/5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 (自 学)
2017/11/5
概一念、自身免疫病的共同特征与分类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己”和“非己”的能 力,但在一定条件下,自身免疫耐受为某些原因所破坏时, 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引发正性免疫应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1.自身免疫 是集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产 生自身抗体及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生理现象。 2.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 AID)当机体免疫系统在 某些内因和外因诱发下,对自身抗原产生过度的免疫应答, 以致损伤自身正常组织或器官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病理状 态。
多基因遗传病
2017/11/5
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 致敏阶段
2017/11/5
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 致敏阶段 2. 激发阶段
(1)主要储存介质: ①组胺;②激肽原酶;③ECF-A。
(2)主要新合成介质: ①白三烯; ②前列腺素D2; ③ PAF(血小板活化因子)
2017/11/5
2017/11/5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IC沉积引起机体损伤的机制
(3)血小板的作用 IC引起血小板聚集和活化使局部组织缺血、失血坏死。
2017/11/5
Ⅲ
型 超 敏 反 应 的 发 生 机 制
2017/11/5
(二)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实验性局部过敏反应) (2)类Arthus反应
(1)补体的作用 IC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的裂解片段与C3a和C5a 受体结合,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致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 出现水肿。。
2017/11/5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IC沉积引起机体损伤的机制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IC的同时,还释放许多 溶酶体酶,使血管基底膜和周围组织发生损伤。
机制:机体产生IgG,包裹抗原,与IgE竞争,减少抗原与IgE的接合。
2017/11/5
(四)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3. 药物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阿司匹林、肾上腺素、前列 腺素E等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异丙嗪等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肾上腺素不仅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 挛,还可使外周毛细管收缩升高血压,因此,在抢救过敏性休克时具有 重要作用。 (4)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可抑制T、B细胞功 能,减少抗体的产生。
第七章 免疫损伤与疾病
2017/11/5
第一节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或持续接触同一抗 原后,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
根据超敏反应的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4型。
① I型,即速发型超敏反应(重点讲解) ② Ⅱ型,即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③ Ⅲ型,即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④ Ⅳ 即迟发型超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