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二、“一五”计划的实施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955年7月颁布实施“一五”计划
指导方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 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 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 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1954年6月,周恩来同印度和缅甸两国总理分别发 表了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 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逐 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五、倡导“求同存异”原则,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亚非国家第一次召开的没 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会议公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提出了促进世 界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
朝鲜战争是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一次严重Leabharlann 抗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一、稳定物价与统一财经工作 发行公债、整顿税收、紧缩通货、成立统一的内外 贸易专业公司等,以加强国营经济力量。 《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贸易和物资调度;统 一全国现金管理
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 毛泽东称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1956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大多提前完成。 到1957年底,计划的多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 全国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 学、文化、卫生事业都有较大的发展
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案)学年上学期高一政治同步精品课堂(新教材部编版必修1)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案)一、教材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回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路,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明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步探索的艰辛、成就和走过的曲折的路。
二、教学目标【必备知识】识记:(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3)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历史意义。
理解:(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的?(3)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4)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中的前进?【关键能力】能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评价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中的前进?【核心价值】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在中国确立的过程,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认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巨大历史意义,以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从而增强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信心,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辩证的看待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意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
上海工商界代 表荣毅仁等带着申 请书参加公私合营 大会。 大会。
上海 永安公司董 事长郭琳爽 在全国政协 二届二次会 议上表态: 议上表态: “企业向国 营商业看齐, 营商业看齐, 个人向工人 阶级转化。 阶级转化。” 毛泽东接受工商界 代表乐松生呈献的 报喜信。 报喜信。
•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造”。“一 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 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 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 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 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 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 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 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 渡形式。第三, 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 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 年到1956年短短的七年内,我国基本上实现了 年短短的七年内, 从1949年到 年到 年短短的七年内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上结束了长达几千 年的阶级剥削制度, 年的阶级剥削制度,宣布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进 入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入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 这时开始的。 这时开始的。 1、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 、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有制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 2、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 3、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4、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高一政治课件(统编版必修1)
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时间:1956年
2. 标 志 : 生 产 资 料 私 有 制 的 社 会 主 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 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提示: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 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 会主义革命。
答案 C 解析 “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化”是指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选C。
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一个几亿人口 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 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其中“深 刻的社会变革”是指(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③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 ④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主要任务: 发展社会生产力, 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探索结果⚘】
1964·原子弹
1960·导弹
铁人王进喜
【 ⚘探索结果⚘】
1967·氢弹 1970·人造卫星
【 ⚘②重要成就⚘】
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 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基础设施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教育医疗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 精神面貌 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科学技术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取得的重要成就
社会主义的确立(毛概课件)
• 第五,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重要任 务也发生了变化。
三大改造的完成
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 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 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对手工业的改造 对农业的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一五期间工业建设成就辉煌
一九五六年我国 第一架喷气式飞 机试制成功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轧钢厂, 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典礼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6年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Nhomakorabea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时间: 1954年9月
机构: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名称:
工业总产值
100 %
——
商品零售额
95.8 %
4.2%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 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 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
“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 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 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 化的初步基础。
家
地主、资本家、富 农
家的领导阶级 农民和其他个体
和 社 会 的
劳动者——社会
主
主义的集体劳动
掌
者
握 自
自食其力的劳动 者
知识界——社会 的服务的队伍
己 命 运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第一单元第四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同步训练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又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其中,“一化”是指 ( ) 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集体化C.农业机械化D.工业电气化答案:A知识点:工业化起步解析:分析:一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为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因此选A。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结合教材。
2.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的方式是 (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B.采用合作化运动C.开展公私合营D.组织生产合作社答案:C知识点:三大改造解析:分析:1953到1956(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走集体化道路,参加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走公私合营道路,采取赎买政策。
因此选C。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结合教材得出。
3.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是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C.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D.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答案:D知识点:三大改造解析:分析: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因此选D。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结合教材识记三大改成的历史意义。
4.中国共产党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A.1950年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答案:D知识点:工业化起步解析:分析: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时间的了解。
可以用时间比较法来解答此题,如1950年的大事,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抗美援朝战争开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点评:此题可以采取排除来选择,也可结合教材记住时间。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摘要:一、引言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1.新中国成立前的探索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3.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展开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意义1.政治意义1) 确立党的领导地位2) 保障人民民主权利2.经济意义1)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 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3.社会意义1)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文化意义1)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1.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2.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与目标3.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随后,我国逐步迈向社会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它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1.新中国成立前的探索自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经过长期奋斗,我国成功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3.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展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此过程中,我国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国家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意义1.政治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它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使全体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2.经济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了国家主导作用,通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使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此外,社会主义制度还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了有利地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3.社会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革命史》第一章内容概括
《中国革命史》第一章内容概括
中国革命史第一章主要是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到近现代的历史背景。
章节主要内容包括:
1.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如社会等级制度、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封建政权的统治等。
2. 西方列强的入侵:讲述了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的侵
略和压迫,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人民进行的不平等条约、领土割让、侵占中国市场等方面的统治。
3. 农民起义和反抗:介绍了清朝末年民间农民起义的兴起和发展,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以及这些起义对封建统治的冲击。
4. 维新运动:讲述了晚清时期一些思想家和改革者的兴起,推动中国进行维新旧体制改革的尝试,如戊戌变法等。
5. 辛亥革命:详细介绍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发展过程,以及革命党人在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后建立中华民国的努力。
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概括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实践,如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
总体来说,第一章主要叙述了中国近现代革命的背景和起点,使读者对中国历史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教学设计6: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2.能力目标: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本课,能够认同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
2.科学精神: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得与失,用发展法的观点去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教学难点: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四、课前准备教具:1、常规教具:黑板、粉笔2、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新中国初期百废待兴的图片2.新课讲授(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中的总路线。
早在全国解放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基本完成,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党中央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过渡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南。
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庆祝国庆四周年的口号中,正式公布了这条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问题:根据材料总结出过渡时期是哪一时期?并阅读课本26页总结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并回答。
教师总结: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2019新教材)必修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时练习(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30分钟70分)基础对点练基础考点分组训练知识点1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4分)社会主义革命也即社会主义改造。
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主要任务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B.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C.个体农业成为国营经济的主导D.成果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解析:社会主义改造的直接成果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符合题意;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B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之一;个体农业最终改造成集体农业,C错误。
2.(4分)党的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国营经济成为主导性因素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D.过渡时期的开始C解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正确;排除A、B、D。
3.(4分)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就其深远影响而言,主要表现在()A.完成了“一化三改”B.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加速了过渡时期的结束D.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D解析:设问指向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深远影响,D符合题意;A、B、C 均不是从“深远影响”角度分析。
知识点2在艰辛探索中前进4.(4分)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多次提过向苏联和其他国家学习的问题。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复制苏联模式有利于我国发展B.借鉴苏联模式应考虑我国国情C.国情不同,不应借鉴D.社会制度不同,不宜借鉴B解析:我国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符合题意;A中“复制”的说法错误;C、D否认了借鉴的必要性,且中苏实行的都是社会主义制度。
5.(4分)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史)第一章+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
主要内容:
A、关于国体和政体 : 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 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1948年6月,中共中央文件开始使用“人民民 主专政”这个概念。 政体: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B、关于经济形态和经济方针。
经济形态:五种经济成分。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 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 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 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 经济成分,这些就是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 态。 经济方针: “四面八方”政策。“公私兼顾、 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新民主主 义经济政策。
定义:在党政军机关中进行的反对贪污、浪费
和官僚主义的斗争。
1952年2月10日公审中共高级干部 刘青山、张子善,并以贪污罪判处死刑。
(3)意义及经验教训
意义:(见教材) 经验教训:
A、反腐败要靠法制。 B、反腐败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但不能
运用群众运动。 C、社会主义时期的反腐败斗争应长抓不懈。
1.对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1)为什么要调整工商业:
地位重要;遇到暂时困难. (2)其基本环节: 调整公私关系 劳资关系 产销关系 (3)成效:
2.“三反”“五反”运动
(1)背景:
“五毒” “三害”
(2) 过程:
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国家经 济情报的斗争。
定义:在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中进行的反对行贿、
对“一边倒”的认识与评价
认识:实行“一边倒”的方针,并不是放弃自己 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而是在坚持独立自主 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在政治上同苏联和其他 社会主义国家站在一起,共同反对以美国为首 的帝国主义。 实行“一边倒”方针,是新中国在对外关 系方面,把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外 交关系放在第—位,并不是不与社会制度不同 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评价: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比较合理的选择, 但也有其局限性。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共23张PPT)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年版)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二课课程内容要求 :
1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本节课课程框架: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 国的确立
从新民主主 义向社会主
义过渡
中共八大
1.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和意义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历史必然性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和 意义
1.主要矛盾
2.主要任务
3.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新中国一 系列探索的历史意义
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 人民政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 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 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 要 根据求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中“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分别是什么?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对我国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有什么影响? ③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知识分析为什么我国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
1 电视剧:《开国》、《海棠依旧》 2 历史教材与本课相关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时期划分
过渡时期
1949-1956
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2
土地改革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3-1956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
1956年1月工商界代表乐松生 向毛泽东送喜报。
社会主义改造 带来的变化
社会经济机构
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阶级关系
社会经济结构
•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 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 国民收入结构的变化: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赎买的形式有两种
•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实行利润分配, 就是“四马分肥”,大致是资本家的红利占 20.5%,国家占34.4%,工人福利占15%,公积 金占30%。 •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采取定息制度: 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 额,发给股息,年息为5%,这一方式减少了资 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 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资产阶级 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时间:1954年 • 形式:公私合营及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 成就:1956年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 高潮 • 政策:和平赎买
公私合营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 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 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司合 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司合营,企业的 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 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 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 收归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 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社会阶级关系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被清除出中国大陆
地主和富农
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民族资产阶级分子
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 者
工人阶级
国家的领导阶级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 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 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 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 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 了工人、农民、知识分 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 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 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 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 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 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我们的社会主义, 主要靠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实行对 内改革,对外开放, 通过充分利用本 土资源,不断完善 和发展自己。
基本路线是中国社会主义发 展道路的基本标志。
基本纲领则是基本路线在经 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 从狭义的层面来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
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路线。
行动路线,是指为了达到奋斗目标,开发和利用各 种社会自然资源,在时空顺序展开的切入点和有机 结合点,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与本国发展特殊 规律相统一的最高境界,决定着一个国家改革、发 展的前途和兴衰成败。
课文学习
从广义的层面来说,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所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有自己民族特色的 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
• 从中义的层面来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
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 纲领所反映的社会主义实现形式。
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国 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 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 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 生了积极影响
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丰富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6.1.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改)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
建国初,毛泽东曾经这样说:“现在我们 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 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 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 能制造。”
请你根据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一五计划的背景
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缺乏大机器制造 业和现代技术装备。
“一五”计划
时间: 1953-1957年
(1)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竣工
一 重工业:(2并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计
(3)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
划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的
具
体
公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
成 交通 康藏公路 就 运输业 大桥:武汉长江大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 1954年9月 内容: ①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
基本任务:防集现中代主化要的力初量步发基展础重;工相业应,地建发立展国交家通工运业输化业和、国轻
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 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
报频传,工业布局得到改善。
影响(意义):
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 主义工业化迈进。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 合作社。
个体所有制(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公有制)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公私合营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一种形式。是指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 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 收归国有。(赎买)
赎买政策
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高一【思想政治(统编版)】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
学期
秋季
学期
课题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科书
书名: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 年7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明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器、发电设备、冶金和矿山设备、精密仪器、新式机床、塑料、无线和有线电器材的制造等。我国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构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2.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认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增强道路自信
课前学习任务
(1)搜集有关“一化三改造”的影视资料,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2)通过网络资料搜集和对家中老人的访谈,了解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回顾与分享:
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是什么?两者有何关系?
学习
1.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三集大业奠基;
2.纪录片电影:《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联欢》
3.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学习任务二】观点辨析:
观点1: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观点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第一章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1949.10—1952.12)✹一、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重点)✹二、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重点)✹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制度的建立✹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初步繁荣(二)新中国的诞生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年9月21日)会议主要内容:(1)通过了《共同纲领》《政府组织法》《政协组织法》(2)举行了两项选举(3)通过《国都、纪年、国徽、国旗的决议》(4)通过在天安门前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伟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宣告就职,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下午3时,首都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中国开国大典(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形势和任务1.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
2.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3.军事上已取得基本胜利,还没有完全胜利。
4.经济凋敝,物价飞涨。
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
✹二是动员全国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不堪的国民经济。
(四)全国大陆的解放和政权统一✹1、将革命进行到底(领土统一)(P15-17) 1)解放华南(1949年9月—12月)2)解放大西南(1949年11月—12月)3)解放东南地区(1949年9月—12月)4)解放大西北(1949年10月—12月)5)西藏的和平解放(1)昌都战役(1950年10月)(2)《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1951年4月-5月23日)(3)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1951年10月26日)✹2.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政权统一)(P16-17)军管会(过渡)地方人民政府(自上而下委任)地方人民政府(民主选举)✹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至1952年底除台湾外全国所有省、市、区、乡都已召开。
✹民族区域自治:至1953.3已有县级以上自治区。
✹✹3.人民政权的巩固✹1)抗美援朝战争(P33-36):✹①战争的爆发:爆发的原因是什么?✹②中国要不要出兵参战?党内有不同意见:不赞成:赞成:如何看待抗美援朝战争的结局?③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戳穿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沉重地打击了美帝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维护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保卫了我国的安全,捍卫了远东和世界和平,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的信心。
✹抗美授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推动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运动和各项社会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加速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使我们的军队和人民经历了现代化战争的考验,取得了现代化战争作战的军事经验,这对于我国建设起一支现代化的海陆空军和其他兵种有着重大的意义。
2)镇压反革命运动(P38-39)(50年冬-51年10月)(1)原因: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日益猖狂;部分干部产生了和平麻痹思想。
(2)镇压重点:土匪(匪首、惯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3)过程1950.12-1951.4:在全国发动1951.5:进入高潮,出现过左现象,采取“谨慎收缩”政策1951.10:基本结束3、意义: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平息了历史上从未平息过的匪患,纯洁了国家机关,使我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使抗美援朝有了安全可靠的后方,保证了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各项社会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为我国即将开始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建国初期战略策略方针的确定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三中全会1.内容:工作纲领:三个条件、八项工作战略策略总方针:不要四面出击2.意义:为党和政府政治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指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之对于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步的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中国经济基础的建立✹1、没收官僚资本✹2、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3、国营经济的建立和稳定物价的斗争1)国营经济的建立组成: 官僚资本国外在华垄断企业根据地的公有经济✹2).稳定市场物价的斗争✹(1)物价上涨原因:✹物资缺乏。
✹投机资本的操纵。
✹庞大的财政赤字的存在的。
✹(2)措施:其一打击投机资本,把物价稳定下来✹首先,加强金融管理,即”银元之战”✹其次,控制主要商品✹再次,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其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解决财政赤字✹A、统一全国财政收支。
✹B、统一全国物资调度✹C、统一全国现金管理3)意义:✹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财政经济战线—上取得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自抗战以来连续十二年使人民深受其害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局面✹结束了旧中国几十年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局面,✹(三)土地制度改革的完成✹1.必要性:✹(1)土地改革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2)进行土地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政权的民主✹2.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3.步骤:第一步:发动群众。
第二步:划分阶级。
第三步:没收和分配土地。
第四步:复查总结。
4.意义:✹(1)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彻底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挖掉了我们民族贫困落后的一条重要根子,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土地改革,确立了贫雇农在农村中的优势,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并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也是历次土地改革运动中进行得最顺利,搞得最好的一次。
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三)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与“三反”“五反”运动✹1.对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1)为什么要调整工商业:地位重要;遇到暂时困难.✹(2)其基本环节:调整公私关系:这是调整的重点,即调整国营工商业与私营工商业的关系和负担。
私营工业——加工订货和统购包销;私营商业——经销、代销。
调整公私关系的实质是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有利于国计民生得到发展劳资关系:坚持劳资两利原则,实质上是确立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产销关系:主要是在流通领域召开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以销定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逐步走上计划产销的轨道。
✹(3)成效:使濒临歇业、倒闭的许多私人工商业得以复苏,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且为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三反”“五反”运动✹(1)背景: “三害”“五毒”的出现✹定义:“三反”运动是1951年12月在党和国家机关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五反”运动1952年1月在✹定义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
✹(2) 过程:三反运动从1951年冬开始经过三个阶段:1951年12月-1952年3月是发动群众打虎阶段1952年3-5月份是处理阶段1952年6月是建设阶段三反与五反图片1三反和五反图片5(3)意义及经验教训✹意义:✹三反运动:对于加强建国初的执政党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它清除了革命队伍中的贪污腐化份子,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教育了大多数干部,在全党、全社会开创了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作风。
✹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严重违法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开始造成我们国家有可能完全控制私营工商业的局面,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制度的建立✹(一)新中国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的制定文化教育方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具体方针✹(1)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坚持向工农开门的总方针。
普及和提高。
✹(2)科学事业的方针:“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3)文学艺术方针: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奖励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4)、医疗卫生:“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新中国的教育新中国的教育新中国的教育新中国的教育(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1)电影《武训传》的上映(50年底、51年初)“千古奇丐”——武训“行乞兴学”孙瑜编导赵丹主演✹(2)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毛泽东:诬蔑了农民革命斗争,诬蔑了中国历史,诬蔑了中华民族,进行了反动宣传。
✹(3)如何评价电影《武训传》和对它的批判✹第一,《武训传》是一部有严重缺点的电影,从总的倾向上来看是不好的。
✹第二,对电影《武训传》开展讨论是必要的。
✹第三,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出现了许多极端片面和过火的做法。
运动的后果:开了建国以来诸多方面的恶劣先例。
褒扬暴力革命,否定渐进改良;对文艺创作和学术论争横加干涉;严重束缚了文学和学术研究。
✹2.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1951年9月-1952年秋)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初步繁荣✹(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1.成就(P28-31)✹(1)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2)交通运输、水利、贸易、文化教育得到巨大发展✹(3)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4)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交通事业的发展图片水利建设的图片水利建设图片✹2.成功经验✹首先,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环节。
✹其次,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运用“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坚持建立经济上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稳妥地有步骤地变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关系。
✹第三,中国共产党加强了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第四,经济理论上的充分准备是恢复经济的重要前提。
(二)社会风气的基本好转✹1.革除陋习✹(1)禁娼。
(2)禁毒、禁赌。
(3)废除封建婚姻制度。
✹2.倡导新风✹首先,注重执政党的党风和国家机关的政风建设。
✹其次,鼓励人民为新中国建功立业。
再次,大力提倡勤俭节约。
取缔旧社会的丑陋风习图片颁布《婚姻法》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