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对比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对比作为诞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同作家笔下的两个人物,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既拥有着同样被时代背景所打上的人文主义思想者的烙印,又彰显了不同的人格魅力,而同样的,从人物的悲剧结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的覆灭。
堂吉诃德,清醒的时候他是个人文主义思想的拥护者和传播者,他主张破除建等级观念,追求思想自由,妇女解放,这些是典型的,首先来说两个形象的不同之处,读者眼中,这是显然的:一个是忧郁,谨慎,有些优柔寡断的丹麦王子,被莎士比亚或多或少的赋予了英国人的特质,而另一个则是热情,冲动的西班牙骑士。
两人不同的性格也是以不同的经历作为背景的,哈姆雷特是出身贵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远大的报复,但是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让他陷入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这也是本剧特点,即人物的内心冲突),他所要对抗的是污秽不堪的一切,篡位的叔父,丧失廉耻心的母亲,阿谀奉承与阴谋并行的权力阶层。
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则是一个深受骑士小说影响的穷乡绅,他渴望看到改变,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过着游侠生活,但确实与风车作战,和狮子搏斗这样在别人眼中疯狂的举动。
我们读堂吉诃德,看哈姆雷特,有感于这两个人物巨大的性格反差,感受这两个同是疯狂的人的行为被作者赋予的意义是有差距的,一个是处于贵族阶级的自上而下的抗争,关乎生死;另一个就是处在底层人民自下而上的呐喊,为理想而呐喊。
,而最后一个以死亡结束,一个以狼狈收场。
堂吉诃德,清醒的时候他是个人文主义思想的拥护者和传播者,他主张破除建等级观念,追求思想自由,妇女解放,这些是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希望与理想。
不清醒的时候,他是个疯子,为骑士道而丧失理性,以风车为敌,向狮子挑战。
哈姆雷特,希望做一位开明君主的希望破灭之后,他开始理性的复仇计划,虽说有些踌躇,抑或分析归结为他的软弱性,但是无疑与堂吉诃德相比,可以说这是一个更加具有智慧与头脑的人物。
然而我认为,在说这些相异之处的时候,两个人物那不可忽视的相同点在逐渐显现。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比较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典型性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和混乱,提倡人文主义,高扬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等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
但是在人物塑造方面,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既存在着相似之处,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就相似性而言:第一,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都属于知识分子,他们知识渊博,谈吐文雅,受过正规的教育,并且都从书本中走出来,回到了现实之中。
第二,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对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认识。
堂吉诃德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懒惰压倒了勤快,闲散压倒了工作,罪恶压倒了美德,傲慢压倒了勇敢”的时代;而哈姆莱特生活的丹麦则是世界监狱中“最坏的一间”,国家上下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第三,在表达人文主义理想和追求方面,堂吉诃德向往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欺骗的“黄金时代”,这和中国儒家的“大同”社会是一样的,他认为“天叫我生在这个铁的时代,是要我恢复金子的时代”,他说:“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太残酷了”。
哈姆莱特在得知父亲死去的真相后,虽然不情愿,却也决心肩负起为父报仇和“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以上三点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向往和追求。
但是在具体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主人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
屠格涅夫在其演讲稿《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1860中说,“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是永久的典型”,“这两个典型体现着人类天性中的两个根本对立的特性,就是人类天性赖以施转的轴的两极”。
具体而言,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从行动和思想的一致性及其引发的后果而言堂吉诃德在决心做骑士后,他毫无顾忌地为自己准备了关于“骑士”应该具备的一切---破烂不堪、发霉生锈的铠甲,骨瘦如柴、四蹄绽裂的老马,意中人“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并请求旅店老板为他举行了授封骑士的仪式(虽然过程很讽刺),成为了“真正”的骑士。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人教版高二选修)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人教版高二选修)《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单纯,有着高贵的天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品行纯正,善于思索,曾对人性怀有美好的期望,相信世界原本就是善的。
然而,命运多舛,正当年的父亲——丹麦国王,被他亲叔叔谋害了。
他在父亲去世后,要承当起为父报仇的责任,但由于他是王子,在为父亲报仇的同时必定还要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此时,他蓦然发现,世界原不是他想像那样美好,人性也有及其丑陋的一面。
为此,他感到痛心和绝望。
他一面准备向仇人复仇,一面思索起人类最终的命运——“去忍受那狂暴命运的无情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除干净?”然而,思虑会阻碍行动,正如善良会遭受磨难一样,哈姆雷特在深入思考中逐渐变得疯狂。
他天性是优雅的,而非暴烈勇猛,为此,他在复仇行动的延宕与阻隔中内心倍受折磨与煎熬。
戏剧非常细腻丰富地展现了哈姆雷特整个内心变化过程,以及他的人格的转变与发展过程。
历来,《哈姆雷特》戏剧被无数人解读。
莎士比亚丰富想像,哈姆雷特的高贵英姿(“像降落在高吻苍穹山巅上的神灵那样身姿矫健”)令人们长久喜爱。
而最富意味的是,哈姆雷特那复杂丰富的灵魂,犹如使人们进入悠长深邃的丛林,其中林木幽深,小径蜿蜒,绿荫蔽日,经得起人们不断探询、阐发。
(二)《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几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令人发噱。
这位高贵的骑士用锈蚀的盔甲套在枯瘦的身上,头扣水盆,披挂佩剑,手拿长矛,驱使着那匹干瘪的老马冲锋陷阵。
他将村妇想像成公主,将客栈当作宫殿,将风车作为妖魔。
他深怀信念和冒险精神,在现实的大地上驰骋梦想。
而他的仆从桑乔,则正好与他相反,不仅生得肥胖矮小,还贪婪胆怯。
他们相互映衬,妙不可言。
这是一对奇人。
在庞大世界小说史人物谱系中,成为悬挂小说著名人物长廊中一对令人注目的画像。
而海涅更是愿意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头把交椅交给创造这一对人物的作者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较《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两部杰出作品,它们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各自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比较这两个形象。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都是非常聪明的人。
然而,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运用中却有所不同。
堂吉诃德是一个充满幻想和狂热的骑士,他的思维方式深受骑士小说影响。
因此,虽然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却常常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而做出荒唐的事情。
相反,哈姆雷特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他的思维更加审慎和理智。
然而,这也导致他在行动上相对犹豫不决,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两个人的行为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堂吉诃德非常执着,一旦他决定要做某件事,他就会全力以赴,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轻易放弃。
这种精神虽然让他在某些时候显得很可笑,但也反映出他坚定不移的追求。
哈姆雷特则常常因为过于审慎而犹豫不决,错过了很多机会。
他的思维方式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思想家,但却常常让他在行动上落后于他人。
在个人情感上,两个人也有很大的不同。
堂吉诃德对骑士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深信不疑,这也导致他在现实中对爱情的看法非常浪漫和理想化。
相比之下,哈姆雷特更加现实和理智。
虽然他对父亲和国家的忠诚让他在某些时候显得很坚定,但他在面对爱情时却表现得犹豫不决。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虽然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个人情感却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命运和人生选择。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他们的形象也反映出不同作家对于人性和社会的看法和理解。
无论是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还是哈姆雷特的现实主义,都为读者呈现出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启示。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两个角色,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中的一位骑士,而哈姆雷特则是英国文学中的一位王子。
两位角色都有各自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本文将对他们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堂吉诃德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绅士,身体瘦弱,面容憔悴。
高中语文1.3《哈姆莱特》《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1.3《哈姆莱特》《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单纯,有着高贵的天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品行纯正,善于思索,曾对人性怀有美好的期望,相信世界原本就是善的。
然而,命运多舛,正当年的父亲——丹麦国王,被他亲叔叔谋害了。
他在父亲去世后,要承当起为父报仇的责任,但由于他是王子,在为父亲报仇的同时必定还要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此时,他蓦然发现,世界原不是他想像那样美好,人性也有及其丑陋的一面。
为此,他感到痛心和绝望。
他一面准备向仇人复仇,一面思索起人类最终的命运——“去忍受那狂暴命运的无情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除干净?”然而,思虑会阻碍行动,正如善良会遭受磨难一样,哈姆雷特在深入思考中逐渐变得疯狂。
他天性是优雅的,而非暴烈勇猛,为此,他在复仇行动的延宕与阻隔中内心倍受折磨与煎熬。
戏剧非常细腻丰富地展现了哈姆雷特整个内心变化过程,以及他的人格的转变与发展过程。
历来,《哈姆雷特》戏剧被无数人解读。
莎士比亚丰富想像,哈姆雷特的高贵英姿(“像降落在高吻苍穹山巅上的神灵那样身姿矫健”)令人们长久喜爱。
而最富意味的是,哈姆雷特那复杂丰富的灵魂,犹如使人们进入悠长深邃的丛林,其中林木幽深,小径蜿蜒,绿荫蔽日,经得起人们不断探询、阐发。
(二)《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几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令人发噱。
这位高贵的骑士用锈蚀的盔甲套在枯瘦的身上,头扣水盆,披挂佩剑,手拿长矛,驱使着那匹干瘪的老马冲锋陷阵。
他将村妇想像成公主,将客栈当作宫殿,将风车作为妖魔。
他深怀信念和冒险精神,在现实的大地上驰骋梦想。
而他的仆从桑乔,则正好与他相反,不仅生得肥胖矮小,还贪婪胆怯。
他们相互映衬,妙不可言。
这是一对奇人。
在庞大世界小说史人物谱系中,成为悬挂小说著名人物长廊中一对令人注目的画像。
而海涅更是愿意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头把交椅交给创造这一对人物的作者塞万提斯。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是文学中的两个经典形象,他们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故事和特点。
首先,从品格方面来看,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都是正直、勇敢的人。
哈姆雷特为了揭露父亲谋杀案的真相,毅然决定追查真相,不畏权势,即使最终被牺牲,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
堂吉诃德则是一个心怀正义的骑士,为了保护弱者,敢于挑战权威,即使面对全世界的嘲笑和反对,他也坚持自己的信仰,奋斗到最后。
其次,从性格特点来看,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也有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哈姆雷特是一个思想深刻、内向的人,他对自己和他人的矛盾、缺陷和思想问题都非常敏感。
堂吉诃德则更为开朗、豁达,他喜欢想象、幻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力。
但是,他们的本质都是善良、正义的,他们都追求真理、正义和自由。
最后,从故事情节来看,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相似和不同也非常明显。
哈姆雷特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主要描写他为揭露敌人罪行而展开的复仇行动,但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悲惨命运。
堂吉诃德的故事则更像是一个喜剧,虽然他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最终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改变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象,他们的品格、性格和故事情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无论是哪个时代的读者,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
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人物比较
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人物比较《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都是人文主义文学发展时期的经典之作。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
主要写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的故事。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这两个典型人物既是矛盾的综合体,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点,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性。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一方面,他们都是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形象,都对现实中恶的一面做出了激烈反映。
其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怀有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起初他是一位“快乐的王子”,但是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一夜间精神颓废,痛苦与忧郁使他成了一位“忧郁的王子”。
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进而成为了“延宕的王子”。
虽然他的复仇计划得以实现,但他改变现实的宏伟理想却没能实现。
而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追求那种理想中的“骑士”精神,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他要伸张正义,并为此奋不顾身。
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他几次出游也都是为了实现他的美好理想。
但他出游的经历和遭遇,在他的行为上都表现得比较滑稽可笑。
他所崇尚的骑士精神和骑士制度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合时宜的。
这反映的则是堂吉诃德所处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境地。
另一方面,他们都忠于自己的理想,具有疯狂、特立独行的一面,他们的行为常常与现实格格不入,并且不被人理解。
其中,哈姆莱特极端的乐观思想导致他疯狂地认为,父亲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君王,但现实的写照却不是如此,进而导致了他无法接受父死母嫁的现状,使他逐步走向忧郁。
而他的复仇计划的延宕,说明的是他渴望用一种高尚的行为来完成复仇的使命,在很多人看来,他的所作所为是不被人接受和理解的,这又体现出他特立独行的一面。
而堂吉诃德极度地崇尚骑士精神,为了追求理想,不顾身边仆人的劝告,疯狂地与现实中的事物进行斗争,他的行为往往是背道而驰的,每次都以失败结束。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14 世纪至17 世纪初,欧洲出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反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这期间,一大批文学家都在他们的创作中凸显人文主义思想,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正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褒贬不一。
他们都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充满道德感和责任感,都对现实中的恶做出激烈反映。
正因如此,他们在捍卫生命的尊严不受恶俗践踏时,都表现出了一种非凡的胆识和勇气。
他们都是追求理想的孤独者,特立独行,与现实格格不入,孤独、不被人理解。
在一个黑暗势力当道的社会,英雄总是孤独的。
他们的命运都具有悲剧性,哈姆雷特为了复仇重整乾坤,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
堂吉诃德则在他自己虚构的骑士道路上身心俱惫。
他们都有疯狂的一面,哈姆雷特装疯以保护自己不受敌人的伤害,堂吉诃德则是因为读骑士小说入迷而疯癫。
这促使他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在旁人看来却是可悲又可笑的。
哈姆雷特看似集各种宠爱于一身,但是身边却连一个能够真正交心的对象都没有;堂吉诃德身边的人虽然都是真心爱他的但是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他。
屠格涅夫把这两个享誉世界的文学形象进行了比较。
他认为堂吉诃德富有激情、敢于行动,而哈姆雷特则忧郁、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一生冥想,怀疑,以致什么也不做”。
然而,尽管他一再延宕,哈姆雷特却不是一个缺乏行动能力的人。
就对待自我和自我的之外的信念或理想的态度而言,堂吉诃德身上表现出的是一种信念,“对某种永恒的、毫不动摇的东西,对真理的信念”。
堂吉诃德全心全意地忠诚于他的理想,为此他准备忍受一切苦难,牺牲生命。
” 而哈姆雷特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光是为自己活着,没有什么信念,甚至对自我也充满怀疑,他一直在为自己张罗和奔忙,却不是因为自己的责任,而是因为自己的处境。
[精品]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精品]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是西方文学中经典的两部作品。
两篇作品都通过对主角的塑造,呈现出对人性、社会和命运等问题的不同探讨。
本文将从主角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入手,进行比较,探讨两篇作品的异同点。
一、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堂吉诃德是一个热情奔放、豁达大度的人。
他热爱骑士精神,认为自己就是理想中的骑士,为此不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喜欢幻想,往往一心扑在自己的想象中,不顾世俗的看法和现实的束缚。
如他为追求被他幻想成理想女性的银盘女,而不顾身份和现实的差距,发动一系列可笑的行为。
但他的热情和豁达大度,也使他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保持镇定和乐观,直至最后一刻。
哈姆莱特则是情感复杂、思想敏锐、反应敏捷的人。
他深刻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与社会的关系,他的内心规划着种种未来,却又被外部环境所限制。
他天性善良,但却往往让犹豫和拖延占据上风,他的忧虑心态让他不仅在现实中动弹不得,思虑上则让他是名副其实的丧家之犬。
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让他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形象。
堂吉诃德的爱情观是浪漫至极的。
他把爱情看作是值得追求的理念和行为,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情感。
即使在被银盘女所拒绝的时候,他依然坚信自己的爱情是完美无缺的。
堂吉诃德的爱情观,是对感性的、自我中心的爱情追求。
哈姆莱特的爱情观则是更加成熟、全面的。
他把爱情看作是社会、政治、个人命运和道德的混杂体,即使遭受重挫的时候,哈姆莱特对奥菲莉娅的爱情,也表现出现世在美好和不美好之间的复杂价值判断。
同时,他对父亲被谋杀的忿恨和对国家道德败坏的责任感,也制约了他对爱情的追求。
堂吉诃德的正义观是赤裸裸的个人英雄主义。
他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正义,而无视了国家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权威性。
他在保持自己骑士观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权威的一定程度的嘲讽。
他的正义观念基于骑士荣誉感和对人性无限的信仰,而并不是基于对社会和国家制度的责任和爱护。
比较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
叔父篡位、母亲改嫁的残酷现实下,感到昔日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面对外部的强大势力和内部的软弱性,终究斗争失败。
对于一心想成为游侠骑士的堂吉诃德所坚持的骑士与现实则是严重脱节的,于是他受尽欺负,弄得遍体鳞伤。
③他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疯癫。
堂吉诃德一味沉溺幻想,甚至把风车当成巨人。
哈姆莱特的疯癫则更多是出于自我保护的伪装,而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一乏思考。
哈姆莱特则忧郁又优柔寡断,以致什么也不做,一再延宕。
总结: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实质上就是两个殊途同归的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典型。
AQ和堂吉诃德类似:一、性格的相似性阿Q和堂吉诃德都具有质朴、直率的性格特点。
鲁迅认为,“真正的堂吉诃德”并非如中国的“江湖派和流氓种子,”他是“十分老实”的。
[1]他心口如一,毫无伪饰,往往把自己所思所行,和盘托出,使自己成了没有任何遮蔽的靶标,因而处处受辱、被人愚弄。
他不是那种“阴柔人物”,所以总是吃亏。
阿Q呢?这是一个具有“农民式质朴”的老实人,老实得简直有些愚蠢,虽然有时不免有些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
”[2]他不谙人情世故,为人坦率正直,其喜怒哀乐之情总是溢于言表,“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
这样,他总是未庄闲人嘲弄撩惹的对象、侮辱攻击的目标。
二、借助于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既是阿Q性格和气质的核心,也是堂吉诃德性格和气质的核心。
阿Q的“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我的儿子会阔得多”,“你还不配”,“孙子才画得很圆”,固然是自轻自贱,但却是“第一个”,和状元一样,乃至“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使自己“立刻转败为胜”等等,都是人们熟知的阿Q精神上获得胜利的法宝。
而堂吉诃德的“精神胜利法”则不大为人们所道及,其实在这方面,较之阿Q也并不逊色。
你看:他在遭到痛打,抚摩伤痕之际,还在“私自庆幸,觉得这种灾殃是游侠骑士分内应有的”;他的“惯技”是把自己的失败和不幸,同骑士小说里英雄们的遭遇加以类比,一比便不觉得特别不幸,又何况自己是骑士中的“第一”,而“‘第一’究竟是表示出人头地的词儿”,于是更加心安理得,甚至有些沾沾自喜起来。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人教版高二选修)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人教版高二选修)《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单纯,有着高贵的天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品行纯正,善于思索,曾对人性怀有美好的期望,相信世界原本就是善的。
然而,命运多舛,正当年的父亲——丹麦国王,被他亲叔叔谋害了。
他在父亲去世后,要承当起为父报仇的责任,但由于他是王子,在为父亲报仇的同时必定还要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此时,他蓦然发现,世界原不是他想像那样美好,人性也有及其丑陋的一面。
为此,他感到痛心和绝望。
他一面准备向仇人复仇,一面思索起人类最终的命运——“去忍受那狂暴命运的无情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除干净?”然而,思虑会阻碍行动,正如善良会遭受磨难一样,哈姆雷特在深入思考中逐渐变得疯狂。
他天性是优雅的,而非暴烈勇猛,为此,他在复仇行动的延宕与阻隔中内心倍受折磨与煎熬。
戏剧非常细腻丰富地展现了哈姆雷特整个内心变化过程,以及他的人格的转变与发展过程。
历来,《哈姆雷特》戏剧被无数人解读。
莎士比亚丰富想像,哈姆雷特的高贵英姿(“像降落在高吻苍穹山巅上的神灵那样身姿矫健”)令人们长久喜爱。
而最富意味的是,哈姆雷特那复杂丰富的灵魂,犹如使人们进入悠长深邃的丛林,其中林木幽深,小径蜿蜒,绿荫蔽日,经得起人们不断探询、阐发。
(二)《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几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令人发噱。
这位高贵的骑士用锈蚀的盔甲套在枯瘦的身上,头扣水盆,披挂佩剑,手拿长矛,驱使着那匹干瘪的老马冲锋陷阵。
他将村妇想像成公主,将客栈当作宫殿,将风车作为妖魔。
他深怀信念和冒险精神,在现实的大地上驰骋梦想。
而他的仆从桑乔,则正好与他相反,不仅生得肥胖矮小,还贪婪胆怯。
他们相互映衬,妙不可言。
这是一对奇人。
在庞大世界小说史人物谱系中,成为悬挂小说著名人物长廊中一对令人注目的画像。
而海涅更是愿意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头把交椅交给创造这一对人物的作者塞万提斯。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比较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比较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与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典型人物形象,也是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人物,在世界文坛上具有相当高的声誉和极广的传播度。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无论从精神特质、性格特征还是从心理特点、人文情怀,都具有可资研究差异性和同一性的价值,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也有益于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深入体悟。
一、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精神特质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代表者,具有极高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污浊的社会现实都有过激烈的反应,为了捍卫自我尊严,面对恶俗势力,他们都表出了非常的勇气。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物都是追寻理想的孤独者,在现实社会中,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特立独行、格格不入的。
哈姆雷特是一位孤独的王子,他所挚爱的母亲在父王死后便与他的叔叔迫不及待地上演了乱伦事件;他所热恋的奥菲莉娅也只不过是她家人、她父亲手中的棋子;他身边的朋友、周边的朝臣,也都是些见风使舵、真心难留的权谋争利之徒;即使有霍拉旭这样一位可以交谈的朋友,但也只能是可与之交谈、不可与之交心之人。
哈姆雷特的孤独是现实与精神双重失落的孤独。
相较之,堂吉诃德的孤独似乎更带有一种悲凉的意味。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不同,他的现实生活平静而友爱,他身边的人都是真心爱他,无论桑丘还是外甥女,无论神父还是参孙学士,无论管家婆还是尼古拉斯理发师,他们的爱是主仆之爱、亲情之爱、朋友之爱,独独缺乏了精神理解之爱,堂吉诃德周边的人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他的理想和追求,即使天天侍奉在旁的桑丘也无法触及堂吉诃德理想追求的高度,无法给予其精神的支持和鼓励,他们都是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人。
孤独成为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共有的精神特征,正因为如此,两位人物在精神追求深陷困窘时,都选择了关闭心门,不再试图通过各种努力与世俗世界沟通,而是以自我特立之精神、孤独地追求理想之路。
而在外在表现上,他们也都呈现出了所谓“疯癫”“疯狂”的一面。
关于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人物的形象比较分析
关于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人物的形象比较分析欧洲在十四到十七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以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作为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他们是如此的不同,然而,他们的性格都是矛盾的集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的元素。
这两个不朽的文学典型同时也是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两幅悲剧缩影,反应了同一时代悲剧的两个艺术典型。
他们的形象有着深刻的可比性。
标签: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堂吉诃德人物性格形成原因形象比较一、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的人物性格研究背景《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
主要写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俠仗义的骑士的故事。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这两个典型人物既是矛盾的综合体,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点,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性。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一方面,他们都是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形象,都对现实中恶的一面做出了激烈反映。
其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怀有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起初他是一位“快乐的王子”,但是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一夜间精神颓废,痛苦与忧郁使他成了一位“忧郁的王子”。
另一方面,他们都忠于自己的理想,具有疯狂、特立独行的一面,他们的行为常常与现实格格不入,并且不被人理解。
其中,哈姆莱特极端的乐观思想导致他疯狂地认为,父亲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君王,但现实的写照却不是如此,进而导致了他无法接受父死母嫁的现状,使他逐步走向忧郁。
因为这两方面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成为了悲剧人物,他们真正的的理想也并未实现,因此他们的命运都具有悲剧性。
二、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的思想性格及形成原因哈姆雷特:认为人和世界都是完美的,遇到变故就不知如何应对。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单纯,有着高贵的天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品行纯正,善于思索,曾对人性怀有美好的期望,相信世界原本就是善的。
然而,命运多舛,正当年的父亲——丹麦国王,被他亲叔叔谋害了。
他在父亲去世后,要承当起为父报仇的责任,但由于他是王子,在为父亲报仇的同时必定还要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此时,他蓦然发现,世界原不是他想像那样美好,人性也有及其丑陋的一面。
为此,他感到痛心和绝望。
他一面准备向仇人复仇,一面思索起人类最终的命运——“去忍受那狂暴命运的无情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除干净?”然而,思虑会阻碍行动,正如善良会遭受磨难一样,哈姆雷特在深入思考中逐渐变得疯狂。
他天性是优雅的,而非暴烈勇猛,为此,他在复仇行动的延宕与阻隔中内心倍受折磨与煎熬。
戏剧非常细腻丰富地展现了哈姆雷特整个内心变化过程,以及他的人格的转变与发展过程。
历来,《哈姆雷特》戏剧被无数人解读。
莎士比亚丰富想像,哈姆雷特的高贵英姿(“像降落在高吻苍穹山巅上的神灵那样身姿矫健”)令人们长久喜爱。
而最富意味的是,哈姆雷特那复杂丰富的灵魂,犹如使人们进入悠长深邃的丛林,其中林木幽深,小径蜿蜒,绿荫蔽日,经得起人们不断探询、阐发。
(二)《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几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令人发噱。
这位高贵的骑士用锈蚀的盔甲套在枯瘦的身上,头扣水盆,披挂佩剑,手拿长矛,驱使着那匹干瘪的老马冲锋陷阵。
他将村妇想像成公主,将客栈当作宫殿,将风车作为妖魔。
他深怀信念和冒险精神,在现实的大地上驰骋梦想。
而他的仆从桑乔,则正好与他相反,不仅生得肥胖矮小,还贪婪胆怯。
他们相互映衬,妙不可言。
这是一对奇人。
在庞大世界小说史人物谱系中,成为悬挂小说著名人物长廊中一对令人注目的画像。
而海涅更是愿意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头把交椅交给创造这一对人物的作者塞万提斯。
他在1837年为德文版《堂吉诃德》所作序言中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纪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个个登峰造极。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两人物的比较总结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两人物的比较总结内容预览: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两人物的比较总结学术界有很多
关于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两人物的比较的文章,但是阅读过后,感觉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或者说有时候看法不一,导致我们思维的混乱。
本文的一大特色就是将这一混乱思维排除在外,通过汇总的形式来展现两人物的异同之处,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第一卷几乎同时出版。
《哈姆雷特》是著名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其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位丹麦王子,原本积极乐观的公子爷,在一次巨变之后,父死母嫁,整个人陷入绝境之地,后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
你还没注册?或者没有登录?这篇文章要求至少是本站的注册会员才能阅读!
如果你还没注册,请赶紧点此注册吧!
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赶紧点此登录吧!。
【课外阅读】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哈姆雷特及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课外阅读】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哈姆雷特及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哈姆雷特》以及《堂吉诃德》都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于欧洲文坛代表作,因此,无论是被誉为莎士比亚悲剧系列最高成就的《哈姆雷特》,抑或是塞万提斯的划时代作品《堂吉诃德》,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人文主义的光辉。
关于哈姆雷特以及堂吉诃德的形象分析,前人早已分析得很透彻;我只是选取自身在阅过程中,对作品中两位主角给我留下感受最深的那一点作为题材,分析比较。
无论是忧郁的复仇王子哈姆雷特,还是满腔正义感的疯子堂吉诃德,我们都能从两部作品的共同主题:人性中的美好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无奈碰壁;明知没希望仍坚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纵然,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性格上存在很明显的差异,但是他们的不同际遇却共同演绎着人类生命中的亘古主题: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冲撞,人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如何解答这一道难题。
首先,从哈姆雷特这一悲剧王子形象说起。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通过父王的鬼魂而得知,叔父乃是杀父夺位的仇人,面对阴险奸诈的叔父登位,其母亲竟然改嫁给杀父仇人;朋友出卖了他,爱人竟被利用变为帮凶……在这充满倾轧的王宫中,在一系列阴谋面前,哈姆雷特疯了:虽然学界上有倾向于认为复仇王子是“装疯”或“假疯”,借以躲过对方的耳目。
但是,就我个人认为,一个生性乐观,一直以为世界是粉红色棉絮以及糖心杏仁组成的哈姆雷特,当他发现了现实的残酷——草木皆兵,杀机暗藏,如此大的反差下,谁又能继续承受一切,保持清醒呢?而随后通过“戏中戏”,哈姆雷特进一步证明了他叔父的罪行,他才决定采取行动;但他那犹豫不决的性格使他反招放逐。
最终,哈姆雷特在他叔父与雷欧提斯勾结而设计的圈套中,为父报仇,而自己也身中毒计牺牲了。
哈姆雷特这一悲剧就此落幕;而这一悲剧的魅力所在并非故事情节的安排,其悲剧魅力是在于:复仇王子内心的复杂斗争,以及他的多重矛盾性格。
“悲剧”的意义,就美学角度而言,并非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遭遇不幸”。
悲剧,“是指对象本身的感性生命虽遭受摧残与毁灭而在精神上却有不朽的意思,充分体现悲壮激越的情调。
试论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比较
试论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比较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与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典型人物形象,也是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人物,在世界文坛上具有相当高的声誉和极广的传播度。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无论从精神特质、性格特征还是从心理特点、人文情怀,都具有可资研究差异性和同一性的价值,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也有益于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深入体悟。
一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精神特质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代表者,具有极高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污浊的社会现实都有过激烈的反应,为了捍卫自我尊严,面对恶俗势力,他们都表出了非常的勇气。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物都是追寻理想的孤独者,在现实社会中,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特立独行、格格不入的。
哈姆雷特是一位孤独的王子,他所挚爱的母亲在父王死后便与他的叔叔迫不及待地上演了乱伦事件;他所热恋的奥菲莉娅也只不过是她家人、她父亲手中的棋子;他身边的朋友、周边的朝臣,也都是些见风使舵、真心难留的权谋争利之徒;即使有霍拉旭这样一位可以交谈的朋友,但也只能是可与之交谈、不可与之交心之人。
哈姆雷特的孤独是现实与精神双重失落的孤独。
相较之,堂吉诃德的孤独似乎更带有一种悲凉的意味。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不同,他的现实生活平静而友爱,他身边的人都是真心爱他,无论桑丘还是外甥女,无论神父还是参孙学士,无论管家婆还是尼古拉斯理发师,他们的爱是主仆之爱、亲情之爱、朋友之爱,独独缺乏了精神理解之爱,堂吉诃德周边的人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他的理想和追求,即使天天侍奉在旁的桑丘也无法触及堂吉诃德理想追求的高度,无法给予其精神的支持和鼓励,他们都是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人。
孤独成为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共有的精神特征,正因为如此,两位人物在精神追求深陷困窘时,都选择了关闭心门,不再试图通过各种努力与世俗世界沟通,而是以自我特立之精神、孤独地追求理想之路。
而在外在表现上,他们也都呈现出了所谓“疯癫”“疯狂”的一面。
比较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的思想性格 (1)
1、比较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的思想性格,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哈姆雷特》悲剧成因: “延宕”:装疯,戏中戏,放弃刺杀。
——价值感,价值优先原则。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也是足以代表整个文艺复兴文学最高成就的经典杰作。
作品借用12世纪末一部丹麦史所记载的哈姆莱特王子复仇的故事,真实、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时代精神,表现出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在艺术上形成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答:哈姆雷特:认为人和世界都是完美的,遇到变故就不知如何应对。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在面对巨大的挫折时,他善思、忧郁、延迟;是人文主义者怀抱理想的乐观主义者。
又是一个“忧郁的王子”。
哈姆莱特的悲剧或性格形成的根源:一方面,反动势力强大,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所进行斗争。
另一方面: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思想本身的局限性:①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②细想局限性更表现在脱离群众,孤军奋战。
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一个复杂矛盾的形象,人们一般把他概括为:A可笑的济世者、B 可爱的伪骑士、C可敬的人文主义者、D可悲的幻想主义者、E顽强的理想主义者。
救困扶危却四处碰壁、身处现实却沉浸幻想、行为荒唐但动机善良、做尽好事却适得其反、“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坚持正义,富于理想勇于斗争,决不退缩2、请具体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性格和《堂吉诃德》作品的文学影响。
《堂吉诃德》在欧洲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总结了中世纪以来长篇叙事作品的成就,又为近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欧洲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是宣告了骑士文化的破产,掘开了骑士小说的坟墓。
拜伦:“堂吉诃德之后,西班牙再无骑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一)《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单纯,有着高贵的天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品行纯正,善于思索,曾对人性怀有美好的期望,相信世界原本就是善的。
然而,命运多舛,正当年的父亲——丹麦国王,被他亲叔叔谋害了。
他在父亲去世后,要承当起为父报仇的责任,但由于他是王子,在为父亲报仇的同时必定还要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此时,他蓦然发现,世界原不是他想像那样美好,人性也有及其丑陋的一面。
为此,他感到痛心和绝望。
他一面准备向仇人复仇,一面思索起人类最终的命运——“去忍受那狂暴命运的无情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除干净?”然而,思虑会阻碍行动,正如善良会遭受磨难一样,哈姆雷特在深入思考中逐渐变得疯狂。
他天性是优雅的,而非暴烈勇猛,为此,他在复仇行动的延宕与阻隔中内心倍受折磨与煎熬。
戏剧非常细腻丰富地展现了哈姆雷特整个内心变化过程,以及他的人格的转变与发展过程。
历来,《哈姆雷特》戏剧被无数人解读。
莎士比亚丰富想像,哈姆雷特的高贵英姿(“像降落在高吻苍穹山巅上的神灵那样身姿矫健”)令人们长久喜爱。
而最富意味的是,哈姆雷特那复杂丰富的灵魂,犹如使人们进入悠长深邃的丛林,其中林木幽深,小径蜿蜒,绿荫蔽日,经得起人们不断探询、阐发。
(二)《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几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令人发噱。
这位高贵的骑士用锈蚀的盔甲套在枯瘦的身上,头扣水盆,披挂佩剑,手拿长矛,驱使着那匹干瘪的老马冲锋陷阵。
他将村妇想像成公主,将客栈当作宫殿,将风车作为妖魔。
他深怀信念和冒险精神,在现实的大地上驰骋梦想。
而他的仆从桑乔,则正好与他相反,不仅生得肥胖矮小,还贪婪胆怯。
他们相互映衬,妙不可言。
这是一对奇人。
在庞大世界小说史人物谱系中,成为悬挂小说著名人物长廊中一对令人注目的画像。
而海涅更是愿意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头把交椅交给创造这一对人物的作者塞万提斯。
他在1837年为德文版《堂吉诃德》所作序言中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纪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个个登峰造极。
”并且还独富创见地说,那“两口子合起来才算得上是这部小说的真正的主人公。
”然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堂吉诃德和桑乔,他们也是一个人的不同侧面的显现;甚至,这俩人在社会学、政治等领域中,都有着喻象层面上的深切涵义。
塞万提斯的伟大,就在于他塑造了堂
吉诃德和桑乔滑稽可笑的形象中渗入了许多深刻的寓意。
当某一种特定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后,随着时间的流淌,这一形象就会逐渐演化成一种象征符号,年代越久远,象征符号所蕴藏的涵义就会越突出;再经过后人眼光的审视,会添加出更多的时代所赋予的后缀意义。
一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杰作,不光是因为它本身寓意丰富,还因为它是一个容器,能容纳更多后人的阐释。
《哈姆雷特》、《浮士德》、《变形记》如此,《堂吉诃德》更是如此。
因而,面对这样一部有着巨大阐释空间和启示意义的作品,会忍不住地要去一再关注它。
(三)《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这两个典型人物有着鲜明的特性,他们是如此不同。
然而,他们性格又都是矛盾的综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元素。
将这两人进行比较会很有意思,在他们身上其实有着许多共同点。
诸如,他们命运都具有悲剧性;都对现实中的恶做出激烈反映;他们都有疯狂的一面;又都是特立独行,与现实格格不入;以及孤独、不被人理解等。
宛如一首诗中所描绘的:“他们对一切事物彻底蔑视/仿佛已遭受不幸的极点/他们是生者中的异类/思想从另一世界降临”。
也许,将这两人身上的一些优点挑出来重新组合,或可发现新的理想原型。
诸如,既富有思想,又勇于行动;能将智慧和勇敢结合于一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