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法

合集下载

小学生各年级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解决方案

小学生各年级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解决方案

小学生是人生早期的阶段,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心理特点在不同年级阶段会有一些变化,下面将对小学生各年级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解决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年级: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生活,对于新环境和新规则充满了好奇和不适应。

他们常常会感到紧张和焦虑,对于在学校的表现和适应性会感到不自信。

此外,一年级的小学生还缺乏自控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解决方案: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校生活。

2.建立稳定的作息时间:帮助小学生逐渐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效果。

3.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小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例如制定学习计划、规划时间、坚持完成作业等。

4.鼓励表达和沟通:鼓励小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教他们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少沟通障碍。

二年级: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他们仍然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他们可能会因为在一些方面的困难或犯错而感到自责和沮丧。

同时,他们还容易受到同伴间的攀比和评价的影响,产生自卑感。

解决方案:1.强调个体差异和优势:帮助小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并尊重他人的不同。

2.培养积极心态:鼓励小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时勇敢去尝试,鼓励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3.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

4.教授应对压力的方法:教给小学生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训练、找人倾诉等,帮助他们减轻压力。

三年级:三年级的小学生开始面临升学压力和学业的提升。

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和压力,担心与同学之间的竞争和自己的表现。

同时,他们也会产生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

解决方案:1.提供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正面反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设定目标和计划:帮助小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合理的计划,让他们有清楚的方向和目标,减轻焦虑感。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方法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方法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方法很多时候,教育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去刨根究底,对于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心理发展迅速,由于进入了学校,要接受大量书本知识,大脑在接受的同时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作为家长和老师,都很有必要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方法小学一年级心理教育心理特征: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正在以探索的心态认识这个世界,活泼好动,天真无邪,喜欢模仿周围的事物,这个阶段孩子自控能力不强。

采取的教育方法:注重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自律意识,还要保持良好的作息。

要让孩子尊敬老师,尊敬老师,就是尊敬知识,就是对学问有敬畏心,这个阶段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小学二年级心理教育心理特征: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自信心也与老师家长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采取的教育方法:继续保持孩子学习的热情,多鼓励,少批评,要对孩子有耐心,多与孩子沟通,帮助他完成学习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对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

小学三年级心理教育心理特征:孩子的情绪、态度会逐渐变得内敛,自控能力增强,是小学阶段孩子情感的转折期,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存在一些困惑。

采取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尽量不要伤害孩子自尊,对于他们的困惑要及时疏导,及时解决,无论是人际交往的疑惑还是学习上的问题,要晓之以理。

要多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多陪伴孩子。

小学四年级心理教育心理特征: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会主动学习,但是认识社会的能力还不足,在为人处世方面还缺乏经验。

采取的教育方法: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帮助他们养成学习方面的好习惯,让他们争取认识外界事物,明辨是非。

小学五年级心理教育心理特征:独立自主能力进一步增强,能明辨是非,能给自己定目标,并为之奋斗,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有了一定经验。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5篇范例)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5篇范例)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5篇范例)第一篇: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人们研究和认识较多的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关注不够,认识不足。

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教师、家长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

在现代社会,身与心健康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所以,小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的主要特点:(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

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

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

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四)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法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1.幼稚性:小学生仍然处于幼稚期,对于世界和自己的认知有限,思维简单直观,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2.想象力丰富: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创造出新的事物和情景,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思维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自我中心:小学生常常以自己为中心,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容易出现自私和自我为中心的行为。

4.社会性:小学生在社会关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开始与他人建立友谊关系,学会合作和分享,同时需要学习遵守社会规则和遵从集体的行为准则。

5.情绪波动大:小学生情绪波动较为频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引导来调节情绪。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1.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为小学生提供安全、稳定、富有挑战和激励性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和参与集体活动。

2.实施个性化教学: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优势和克服弱点。

3.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提供多媒体、图书和实物等多种学习资源,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4.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和团体项目等形式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相互交流和合作。

5.做好情绪管理和情感教育:教育者要关注小学生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们学会积极应对挫折和压力,提升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

6.建立正面的价值观:通过故事、游戏和讨论,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7.注重思维培养:通过开放性问题和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8.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家长和学校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发展,共同解决问题,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总之,小学生的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和情感培养,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辅导对策及建议

小学生心理辅导对策及建议

小学生心理辅导对策及建议心理辅导是指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以及促进其健康成长。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他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而适当的心理辅导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我管理能力。

一、了解小学生心理特点小学生一般年龄为6-12岁之间,这个时期是他们人格形成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因此,在进行心理辅导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1.认知能力:小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

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对事物往往缺乏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情感体验:在情感层面上,小学生一方面表现出稚嫩天真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存在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体验。

3.社交需求:小学生追求与同伴的友谊与合作,并愿意参与到集体中去。

同时也需要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与认可。

二、针对不同问题的心理辅导对策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后,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效的心理辅导对策和建议,以应对不同的问题:1.焦虑情绪管理小学生常常面临考试压力和异性羞涩等情感焦虑问题。

为了帮助他们管理焦虑情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沟通倾听:给予小学生足够的关怀和支持,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主动倾听并鼓励他们表达内心感受。

(2)积极引导:通过游戏化教育、艺术创作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表达焦虑情绪,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

(3)放松训练:教导小学生进行简单呼吸冥想、身体放松操等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2.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在社交过程中,小学生可能会遇到同伴关系不和谐或者孤独无助等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1)培养合作意识:通过集体活动、小组竞赛等形式,增强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相互帮助的精神。

(2)角色扮演:引导小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锻炼与他人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友谊观念:鼓励小学生发展积极友善的人际关系观念,培养分享和关心他人的习惯。

孩子成长间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特征及教育方法

孩子成长间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特征及教育方法

孩子成长间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特征及教育方法小学一年级心理特征:孩子刚刚进入小学,对小学内容既感到新鲜,又有些不习惯;好奇、好动、喜欢模仿。

教育方法: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学会愉快的学习。

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二年级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小学生培养自信心的关键期,但是情绪容易不稳定,且自控力不强。

教育方法:家长要对其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还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小学三年级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变得内控、深刻、自觉。

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还是有限。

教育方法:由于孩子交往范围扩大,各种困扰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家长需要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纠正孩子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

小学四年级心理特征:10-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孩子的学习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教育方法: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演算、书写、检查的习惯。

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激发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

小学五年级心理特征:竞争意识增强,对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

独立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

不轻信吹捧,自控能力逐步增强。

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接触社会对孩子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迎接更复杂的挑战有积极作用。

小学六年级心理特征: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会对老师、家长的干涉进行反抗抵制,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

教育方法: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在关注学习的同时,还需让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发展。

逐步为小升初做准备,对心仪学校的考试范围和特点多做了解。

小学生心理辅导情况分析与反思

小学生心理辅导情况分析与反思

小学生心理辅导情况分析与反思心理辅导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小学生心理辅导情况的分析与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反思。

一、小学生心理特点小学生是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群体,其心理特点需要我们关注和支持。

首先,小学生易受外界影响,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

其次,他们正处于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发展的时期,存在自尊心脆弱、集体意识不强等问题。

再次,由于年龄限制,他们可能还不具备自我调节情绪和压力的能力。

二、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1. 自尊心脆弱小学生在面临挫折时容易受到打击,对自己产生怀疑或负面评价。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培养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鼓励并认可小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 培养合理的竞争观念:教导小学生接受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学习压力过大现代社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加,这可能对其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将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在课余时间提供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 注重综合素质发展:鼓励小学生参与体育、艺术等多种活动,培养全面发展。

3. 人际关系问题在家庭或同伴间可能出现争吵、排斥等问题。

为了帮助他们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培养良好沟通技巧:教导小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并尊重他人。

- 提供友善友爱环境:建立尊重个体差异和包容多元文化的价值观。

4. 情绪管理困难小学生可能会经历情绪波动,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调整情绪,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提供情感支持和倾听:让小学生有机会表达出他们的情感,并给予理解和鼓励。

- 教导适当的应对策略:指导小学生掌握一些冷静、放松和积极面对问题的技巧。

三、心理辅导与教育实践心理辅导在教育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方法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方法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对教育关注度的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并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对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探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方法。

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之一,他们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特点。

首先,在认知方面,小学生开始逐渐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关系。

在学习上,他们开始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自己的学习充满热情,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

此外,小学生的兴趣多样化,他们对各种领域的兴趣都十分浓厚,善于表达自己的兴趣和意见。

同时,小学生注意力不易持久,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容易分散注意力。

此外,小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他们常常经历各种情绪的起伏,喜怒哀乐表现明显。

最后,小学生的社交能力也在逐渐发展,他们开始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友谊,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

针对以上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首先,我们应重视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积极愉悦的情绪中进行学习。

此外,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持久,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

例如,通过小组合作、游戏化教学等方式,提高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在情绪管理方面,教师应该给予小学生情绪的理解与关注。

情绪教育是帮助小学生学习如何调节情绪,处理情绪问题的重要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教育课程、情感课堂等方式,教导小学生如何认识并表达情绪,如何有效应对负面情绪,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此外,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合作,建立积极、支持性的环境,为小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与安全感。

在发展社交能力方面,学校应该提供多种社交机会,如小组活动、合作项目等。

小学生各年级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解决方案

小学生各年级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解决方案
• 胡青晶:基础模块
2022年最新
7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类型
一、科学民主型 三、溺爱放纵型 五、经济杠杆型 七、唠叨管家型
二、放任自流型 四、粗暴严厉型 六、期望过高型
2022年最新
8
一、科学民主型
特点:这类家长在教育子女上,讲究用科学的方 法对此类家长,由于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教 育子女的方法又比较得当。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身 体练习时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经 常忘记练习的主要目的。无意记忆还占 相当优势,因此,讲解不宜过长,叙述 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要提纲挈领。 情感容易外露,爱争论问题,容易激动, 动不动就提出批评意见,但仍愿意依靠 老师,希望老师来做主。
•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 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 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 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 性较差,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监护和具 体指导。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老师有特殊的依恋心理,几乎 无条件地信任老师,他们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家长的信任,常 挂在他们嘴边的话是:“老师说了……”他们开始评价自己和别 人,但评价自己时,只看优点,评价别人时容易受成人的左右。 他们很少能顾及到客观外界与自我的关系,只会以自我为中心, 按自己的目的去行动。
2022年最新
10
三、溺爱放纵型
特点:一般家境优越,把孩子视为“小皇帝”。容易使孩子养成骄 横
傲慢、刁蛮任性的性格。这类父母一切行动听孩子指挥,对孩子的 任何要求都予以满足, 而且对自己子女的缺点,错误往往会隐瞒包庇, 而且对孩子与其他学生发生矛盾时,容易偏信孩子的一面之词。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经历着许多重要的变化。

从认知、情感、社会到道德发展,都对孩子整个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这个阶段是孩子逐渐独立、自我意识逐渐丰富的时期,教育者需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1.感知与觉察–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形成更加复杂的感知和觉察能力,比如对颜色、形状的敏感性增强。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感知能力更加精细,能够辨别更加微小的差异,并且开始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型。

2.认知结构和发展–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认知结构,比如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等。

–小学生时期,这些认知结构逐渐加深、扩展,开始形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思维模式逐渐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小学生的情感发展1.情绪管理–小学生的情绪切换速度较快,他们可能会更加容易情绪激动或沮丧。

–教育者在教育中需要给予孩子情感的关怀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波动,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

2.社交关系–孩子在小学生阶段逐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观点,社交关系也更加复杂。

–教育者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分享和互助的价值观。

四、小学生的社会发展1.社会角色认知–在小学时期,孩子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些社会角色,并促进他们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

2.社会道德意识–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主要在家庭中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

–到了小学阶段,学校和社会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产生更大的影响,教育者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五、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1.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教会他们积极应对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

2.认知教育–鼓励学生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

3.社交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会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差异,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班级管理应对措施66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班级管理应对措施66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班级管理应对措施66随着教育的发展,班级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小学教师来说,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寻找相应的班级管理应对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对应的班级管理策略。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1.自我意识逐渐形成。

小学生开始关注自己是谁,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且希望被别人理解和认可。

2.游戏成为主要活动。

小学生喜欢玩,他们通过游戏来表达自己、认识世界和交往。

3.注意力不易集中。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常常会分心或难以集中精力。

4.记忆力发展。

小学生的记忆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逐渐从简单的记忆向复杂的思维转化。

5.社交能力得到提升。

小学生喜欢接触人群,会主动结交朋友,懂得在人际关系中的交往准则和技巧。

二、班级管理应对措施1.关注小学生的情感需求。

小学生渴望关注和被认可,教师应该给予充足的关注和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受到尊重和欣赏。

2.游戏与学习的有机结合。

小学生游戏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游戏教育,将游戏和学习巧妙结合,创造出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

3.教学内容平衡多样。

小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分成许多小的模块,以此来满足学生的注意力需求,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4.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小学生的记忆力在这个年龄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应该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同时也要提供更多新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学生能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认知世界。

5.班级协作。

小学生的社交能力不断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制定小组活动等方式,鼓励班级内同学之间的合作,学生之间相互支持,互相尊重。

总之,在关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班级管理策略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游戏学习、知识灌输和班级协作等方面。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领学生,帮助他们不断成长和发展。

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小学生是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他们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其心理特点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帮助他们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烈,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他们渴望了解新事物,提出各种问题。

这是他们主动学习的表现,也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动力。

针对这一特点,教育对策应该是多给予小学生知识和信息的来源,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实物展示、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通过积极互动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二、情绪易波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小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常常容易因为外界的刺激而产生情绪起伏。

他们对课堂内容和活动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分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育对策应该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引导学生适应这种心理变化。

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课堂的活动内容,增加互动环节,使学生保持较好的注意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授一些情绪调节和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三、社交需求增强,群体意识形成小学生正处于社交需求增强、群体意识形成的阶段。

他们渴望与同伴建立友谊,倾向于团队合作,希望被认可和赞许。

为了满足这个特点,教育对策应包括开展团体活动、培养集体荣誉感。

学校可以组织孩子们参加各种团队活动和社交互动,如户外运动、合唱团、戏剧表演等,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群体意识。

同时,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创造轮流领导、相互协助的机会,让学生共同成长,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通过表扬和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责任感淡薄,缺乏自制力小学生在责任感和自制力方面有待提高。

他们常常缺乏计划性,容易放纵自己的欲望,并不愿意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针对这一特点,教育对策应该包括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与自制力。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1. 心理特点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小学生常见的心理特点:- 好奇心旺盛: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探索新的事物和经历新的活动。

好奇心旺盛: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探索新的事物和经历新的活动。

- 自我认知发展: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形塑自己的个性和态度。

自我认知发展: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形塑自己的个性和态度。

- 关注度有限: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

关注度有限: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

- 情绪多变:小学生的情绪波动大,常常因为琐碎的事情而产生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

情绪多变:小学生的情绪波动大,常常因为琐碎的事情而产生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

- 社交需求增强:小学生渴望与同伴交流和玩耍,对组织游戏和活动感兴趣。

社交需求增强:小学生渴望与同伴交流和玩耍,对组织游戏和活动感兴趣。

2. 对策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提供丰富多样的研究资源:为了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研究资源,包括图书、玩具、科学实验等。

通过多样化的研究方式,可以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为了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玩具、科学实验等。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鼓励表达和分享:鼓励小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

可以通过社交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鼓励表达和分享:鼓励小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

可以通过社交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 培养注意力和集中力: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可以通过游戏、练和夺取兴趣的方式进行。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正经历着身心的快速成长和变化。

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并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对于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地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1.认知能力的提升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注意力逐渐稳定,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逐渐提高。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考,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开始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的表达和调控小学生在情感表达和情感调控方面也有显著的变化。

他们开始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怒哀乐都能通过言语或行为方式表达出来。

同时,他们也开始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有能力应对各种情绪和情境。

3.社交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在社交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和互动,开始形成自己的友谊关系。

他们也逐渐懂得尊重他人,能够理解和接受不同观点和文化的存在。

4.自我认知的形成在小学阶段,小学生逐渐形成了自我认知。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对自己的特点、能力和兴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们开始构建自己的自我形象和身份认同。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策略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明显提升,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支持情感表达和情感调控小学生在情感表达和情感调控方面仍然需要成人的支持和引导。

教育者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表达情感、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应对情绪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

3.倡导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小学生的社交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是培养他们社交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育者可以设立小组活动、合作项目等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笔记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笔记

一、小学生注意、记忆、思维与学习
■注意力的特点:
1、注意力的时间越来越长
2、注意力的范围越来越广
3、注意力的灵活性越来越强
■记忆
1、低年段的学生还分不清楚教材内容的主次,不明确记得哪些,凭兴趣记忆,基本无记忆策略、想记忆也记不住。

2、高年段之后记忆的有意性、目的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都日益增强、
3、机械记忆向具体形象记忆逐渐转换,理解性记忆增强。

(例: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转换,可以用实物更形象地帮助孩子去记忆)
■思维
1、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思维还带有学前儿童的特点,计算往往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做加减运算时,要借助于实物。

2、对概念的理解、对事物的判断主要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推理时,常常以事物表面的、偶然的联系为依据。

如对预言的理解。

3、小学中年段学生的思维已经处于过渡阶段。

4、小学高年段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可以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判断能力大大增强。

■学习
1、低年段对学习过程或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不明白学习的意义所在。

2、三年级以后开始喜欢新颖的、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学习内容
3、儿童开始喜欢科幻的、科普的文章或读物
4、儿童还会强烈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倾向。

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基本规律
1、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变为以学习为主要活动方式。

2、语言从口语开始逐渐掌握书面语言过渡。

3、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4、家庭生活向学校集体生活过渡,自我与自我管理意识逐渐加强。

小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1. 导言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了解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展开探讨。

2.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2.1 儿童期心理发展小学生阶段是儿童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在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身份认同的形成:小学生开始逐渐明确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在集体中寻求认同感。

•自我意识的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注意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动机与目标的明确:小学生开始具备明确的目标和动机,努力追求个人成长和进步。

•情绪控制能力的提升:小学生逐渐学会控制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

2.2 社交关系的建立小学生在社交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常常经历着朋友圈层的变化。

他们可能会经历与同学间的友谊、群体认同感的形成以及与老师和家长的亲密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3 自我评价的形成小学生开始关注自己在学业、技能、体育等方面的表现,并逐渐形成自我评价的观念。

他们会通过比较、竞争以及他人的评价来构建自我形象。

3.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3.1 学习压力小学生面临着学业的压力,因为他们开始接触较多的课程内容和考试。

过大的学习压力可能导致小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

3.2 家庭环境不良一些小学生可能来自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的离异、家暴等。

这些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可能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3 情绪与行为问题小学生在情绪和行为方面也可能出现问题,比如情绪失控、攻击性行为、自闭症等。

这些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和帮助。

4. 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4.1 家长角色的重要性家长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提供支持和鼓励。

4.2 学校的责任学校也应该肩负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

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活动,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小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小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学教育手法

小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学教育手法

小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学教育方法教育永远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教育的质量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

而小学阶段是一个孩子的启蒙阶段,对今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所以小学教育的方法值得我们研究与商讨。

我们应该根据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来确定教育方法,以此达到更好的教育结果。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往往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心,教师这时就要利用这个特点。

将孩子的好奇心到引导到学习上来。

内在趋向性是指孩子的兴趣不仅仅在于事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事物的内在本质特点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内在趋向性比较稳定和持久。

对小学教育来说,应以培养儿童的内在趋向性为目标。

然而根据事物的辩证法,内在趋向性往往是以外在的趋向性为基础的,经常首先是事物的新颖性。

其特性吸引了儿童,儿童在对其研究后,在逐步深入事物的内在本性,进而上身为内在趋向性,趋势儿童主动,积极的去探索。

比如在学习中,起初儿童对学习缺乏兴趣时,教师通过积极组织教学形式,组合教学材料,使之体现趣味性,引导学生产生外在趋向性,引发学习的兴趣。

二、轻松的气氛小学教学虽不是一种游戏性教学,但是教学组织形式是较为宽松的,师生互动的氛围也是浓烈的,课堂充满了活泼、率真的气氛;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充满了“孩子气”,教师的教学用语,包括动作、姿态都贴近儿童,他们以儿童最能接受的心态、语调、手势进行教学,将知识的科学性融于孩子式的讲解中。

这种教学既不是完全的动态性教学,也不是完全的静态性教学,而是两者的融合。

儿童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其主导方式;二是学生的向师心理比较突出;三是学生的可塑性心理机制最为明显。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思维方式,要求小学教学要善于将抽象的知识教学化为形象可感的物象呈现给小学生,而形象可感的物象可以使小学生快速将其内涵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这个过程使小学生感到学习很愉快、很轻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法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能够不断地提高。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观察活动,对于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注意水平有限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

他们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注意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都不断地发展。

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给与指导。

3、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在小学低年级,不随意记忆占有比较主要的地位。

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随意记忆明显得到发展。

但在整个小学阶段,他们的不随意记忆始终占主要地位。

4、想象力丰富,但想象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

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有时候,他们会由于想象与现实的同一化,导致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

如果没有考虑到儿童想象发展的这种特征,会经常在成人眼中被当作“说谎”“欺骗”。

对此,家长要充分的理解。

想象力是十分宝贵的,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 萌芽,家长应当着力保护和慎重对待。

5、 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发展。

开始时,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

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 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据种属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 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

但从总体而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6.情绪情感较 稳定且比较单纯:与学前儿童和青春期学生相比, 小学生的情绪情感都比较稳定,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时甚至能够 将真实的情绪隐蔽起来。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是比较单 纯的。

6、 自我意识更加明确: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 存在。

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 ――主要是教师和家长。

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而对于同学的意见则不太在乎。

从总体上说,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不够客观、全面,带有明 显的主观色彩。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 1、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如下:感知觉充分发展,注意力有限,记忆力逐步提高,想象力丰富,但幻想的成分较高, 以形象思维为主。

2、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

这一时期是发展和谐个性、随着 根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性的最好时机。

3、具有开放性。

与同学、老师、亲子的关系融洽,这有利于孩子真实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4、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

了解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家长们又如何有效的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呢?(一)、首先家长要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

有些家长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自己三天两头和孩子谈话,怎么孩子对自己总是敬而远之,永远像个陌生人?可见,真正有效的沟通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必须是心与心的沟通。

不少家庭对孩子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处于不被尊重的地位,怎么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呢?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关键要优化亲子关系。

家长要主动地把那种居高临下的、专制的、紧张的亲子关系,变成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亲子关系。

这种优化过程我建议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1、转变观念:一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一样有人格的人。

二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

不要逼着孩子去考100分,而要让孩子有高尚的人格,度过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幸福快乐的一生。

2、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相应能力:善于了解和理解孩子。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

孩子由于年龄小,常常会出现与成人不同的看法。

能做到理解孩子,就是一个能注意孩子年龄特点善于沟通的好家长。

其次,还要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而改变沟通的方法。

当孩子幼小的时候,家长更多地要带领他、教导他,而孩子逐渐长大,家长就要更多地与他商量,再大一些,家长则应该学会向孩子请教,主动地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

最后,还要理解孩子是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

3、建立运行机制:有的家长自己高兴了,就整天和孩子泡在一起;工作忙了,情绪不好,就很长时间不理孩子,这种冷热病,最不利于和孩子建立巩固的联系。

因此建议,每到星期六,家长先和孩子一起把一周的功课都复习一遍,洗干净全家的衣服,打扫好屋子。

然后静静地坐下来,互相交换意见。

4、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父母无意识情绪的流露也会影响孩子的精神面貌。

所以家长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生活的消极和不满情绪,更不要因为生活条件差而争吵,甚至离异;而应当用自己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孩子。

5、还应保持家校联系使各种教育达到达到整合,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帮组孩子学会学习每位家长又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习也是孩子的任务之一,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学习呢家庭是人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

从“孟母三迁” “岳母刺字”这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因此,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孩子的优良品德、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只有正确理解一履行父母的职责,才有可能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1、父母要作孩子的好榜样: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近之人。

不论父母自身是否意识到,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学习的家长,其子女会有学习兴趣。

其实,在工余时间,家长钻研业务,或通过读书,看报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仅有益于自己,同时也有益于孩子。

这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也给家庭营造了一种好学、向上的气氛,为孩子的学习带来促动力。

须知,在一个天天行酒令、日日设牌局的家庭中,再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才。

因此,父母不仅需要具备科学和家教知识,还要处处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子女树立榜样,率先和垂范。

父母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要注意身教,身教和言教并重,才能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就是赚钱养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

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仅要把他们抚养好,而且还要教育好。

2、因此家长必须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为家长,其主观愿望一般都是关心、重视子女教育的。

那么,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应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业呢?(1)、创设必要的学习场所(2)、不要随意干扰孩子的学习只要孩子是在进行正当的学习,家长就不要轻易去打断孩子的思路。

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孩子在学习时,家长在一旁唠唠叨叨,教导不止,还自以为在督促孩子。

殊不知,这种教育方针不仅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更不利于的是孩子会因此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到以后家长的说服教育效果。

还有的好心家长在孩子做功课时,喜欢给孩子去送吃、送喝,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提高学习效率。

其实,这不光打断了孩子的学习思路,而且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娇惯中给“吃”没了。

(3)、避免“过度教育”所谓“过度教育”就是指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管教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

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

作为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是更沮丧而已,退而求其次,让他成为一个守本分而有信心的快乐人,实比让他成为一个压抑、自卑的人要好得多。

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

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4)、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向上的家庭气氛。

孩子逐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

这时他们希望家长能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教导员”。

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会激励孩子的向上心理。

这对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若孩子整天生活在枯燥泛味、责骂不休的家庭里,只会滋长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何谈专心致志地学习?总之,家长要有意识的为孩子创设一个提供支持性的、能够让孩子感到温暖、安全并能够获得成功体验的家庭环境。

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增进自信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家长还必须注意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情绪、心情、注意力等。

1.首先,理解孩子的心情中、高年级的学生尽管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评价能力逐渐成熟,但仍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被动性;外界的评价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波动。

因此,家长若一看见孩子情绪低落就呵斥、责骂、不仅不利于调整孩子的低落情绪,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明智的家长应该是先容忍,待搞清楚原因后,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不妨换位思考一下。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不要让孩子仅仅在满足了吃、穿、用时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应同时让孩子在完成学习和劳动任务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心情。

因此,家长应引导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并指导孩子做些简单的事情或家务劳动等等。

孩子的生活充实了,就易形成积极的情绪,增强自信心,相反,一味地让孩子自我封闭,容易使他们精神状态不佳,孩子极易形成消极的心态。

3•情绪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言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那么,如何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呢增进自信呢?(1)、对孩子有良好的期望。

(2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3)、给孩子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4)、学会赞赏孩子。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人只有将眼光放长远,才能胸怀万物,才能容的下人生的喜、怒、哀、乐。

面对顺境不会得意忘形,面对逆境不会悲观失望。

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找原因,加强引导,不能过多的压制,当孩子小有成功时都应及时给予鼓励,从而有利于增进自信。

总之学校教育是一门学问,孩子成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该端正教育理念,常学习,多沟通,充分了解孩子和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找到合理的并适合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好的教育效果。

我希望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培育下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父母应才能收到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