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的教学
《桃花源记》的教学
《桃花源记》以一个普通的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最后又有名士去寻访桃花源,却再也未曾遇见此源。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
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五)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四、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法。
(1)搜集作者生平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志趣爱好、所属流派及文学成就等。
老师发放相关详细资料供学生参考。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朗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晰,即字音咬准、句读分明、节奏合
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读出抑扬顿挫之情。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课本注释也较详细,教师可适当点拨翻译技巧鼓励学生反复通读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大胆试译课文。
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点拨。
4、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环节主要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5、拓展延伸法。
分发《桃花源诗》,指导学生进行诗文对读,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五、教具准备
已打印好的资料、录音机和示范朗读磁带、幻灯机和幻灯片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谁的人格宣言?”这一问题入手,引出陶渊明,然后由学生自由畅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及本文写作的背景等,老师可做适当补充。
从而自然导入课文。
(二)回忆旧知、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123下一页《桃花源记》的教学
1、理解、积累文言字词
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词:常用重点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性活用词。
平时要注意识记,做到烂熟于心。
2、翻译技巧的指导:(1)翻译时除了注意上述这些词的词义,其他字词一般都是沿用我们现在的意思,且一般都是用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去表达文言中单音节词的意思。
所以翻译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大胆推断文言字词的意思。
(2)国名、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帝号、年号、器物名称、度量衡等专有名词都照原文直接抄录。
(3)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反问句等,平时遇到要及时积累,学会如何去调整句序如何去翻译。
练习多了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4)文言句式注重简练往往承前承后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译时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3、用例句进行具体指导。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4、落实全文翻译
(1)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然后找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帮助指导。
(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已储备的知识大胆尝试通译全文,并建议学生不要借助翻译资料书,以免养成依赖资料书的习惯。
)
(2)合作小组完成后进行翻译接龙活动,比比哪个小组翻译最准确最完整。
5、归纳本课须积累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可以采用由学生边说边做笔记老师边板书的方法完成,或者用幻灯放映出来。
(启发学生养成逐步积累的良好习惯)
(1)重点词:
甚异之欲穷其林既出桑竹之属不复出焉便扶向路诣太守阡陌
(2)四个“然”字词:
豁然俨然怡然欣然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4)一词多义
复A复前行B不复出焉乃A乃大惊B乃不知有汉
舍A便舍船B屋舍俨然寻A寻向所志B寻病终
志A处处志之B寻向所志为A捕鱼为业B不足为外人道也(5)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6)通假字
具答之便要还家
(7)句式:
①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
B便舍船,从口入。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渔人)便便舍船,从口入。
”
C问所从来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问(之)所从来”123下一页《桃花源记》的教学
D便要还家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便要(之)还家”
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
F林尽水源
介词省略句式。
即“林尽于水源”
(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并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式导入新课
上课前跟大家聊聊天,大家都有梦想吧,你们的梦想是什么?(让
学生自由畅谈)我也有梦想,你们想听听老师的梦想吗?我从小就羡慕学美术的人,也一直梦想着自己能成为搞美术的人当中的一员,因为小时侯的我误以为艺术就是美术,艺术是很高雅的、它充满诗情画意,它的创作过程简直就是一种美妙绝伦的享受过程。
我想大家也一定很喜欢艺术,是吧?(学生答)那么艺术就是美术吗?(学生答:不是)对,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学生答:音乐、舞蹈、电影电视……)对,别忘了文学。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
这样看来我们天天都在接触艺术天天都在玩弄艺术呀!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
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看看这种玩味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别样的感受?大家一定等不及了,那我就闲话少说。
跟我来!一起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解读陶渊明的这篇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桃花源记》
(二)欣赏“桃源”之美
1、图画美
(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时间是三分钟,在脑中想着桃花源……有没有画卷呈现在你的脑海中?(学生答)好,那我们就先用图画来解读。
刚才你们的脑中有哪些“桃源”的图画?在这些画卷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畅答:如桃林图、村落图、农耕图、老人与孩子的怡乐图、热情待客图、陵人捕鱼图、鸡犬嬉戏图、子骥寻源图……
(2)师: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答:(听见了鸡在叫“喔!喔!”狗在叫“汪!汪!”牛在也在叫“哞!哞”……桃花源人热情劝酒的声音……)
师:还闻到了什么味?
学生畅答:(桃花的芬芳、泥土的清新,桑子的酸甜、佳肴美酒的诱人醇香……)
(3)师:还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畅答:桃源人的热情、淳朴桃源生活的和平安定欢乐幸福……
(4)师小结:桃花源的确是一幅美丽的画,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情,它风景秀丽,它宁静和谐,它民风淳朴,这里人人劳作、人人平等、关系融洽,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真是一个温暖自足的理想王国啊!
2、音乐美
师:请大家再闭上眼睛用心倾听,脑中想着桃花源的时候有没有一首曲子在你的心中似水般流过?这是怎样的曲子?是怎样的节奏?是怎样的调子?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畅答:(如节奏轻缓调子欢乐而柔和古筝、琵琶、葫芦笙、钢琴等)
师:谁能用一首歌或曲子作个比喻?
学生畅答:(如:桃花源就像藤格尔的.《天堂》优美、抒情、流畅让人如入天籁……像妈妈的摇篮曲柔柔的感觉很温暖……)
3、影片美
师:陶源明既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一位高超的导演,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作者很巧妙的用了一条线把本是零散的一个个画面串联了起来让景物随着线移动变换地动起来,从而让我们获得了视觉上的愉悦感受,谁能把这位导演的线牵出来?
学生答:(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教师小结:桃花源也是一部优美的风土人情片(行踪清晰线索分明)
(三)品评“桃源”之情结
1、师:桃花源真美啊,它既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又是一首动人的曲子还是一部风光旖旎的影片!仙境般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不存在,是作者虚构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后遂无问津者”……
2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王国?
指导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经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等理解,使学生明白要准确
解读作品就要“知人论世”这个常识。
学生思考回答后明确:本文纯属虚构。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
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
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3、师: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还是要结合作者生平经历、思想性格、志趣爱好及本文写作的背景进行理解评判)
组织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师略作小结: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评判。
我个人认为桃花源虽然只是作者用笔虚构的一个理想摇篮,但是他敢于去想象与憧憬自己的理想世界,这也是很可贵的。
桃花源不能仅仅看成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还应该看成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
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他也应该无比欣慰!其实古往今来许多的仁人志士也一直在为自己理想中的桃源奋斗不息。
古者如墨子、屈原、杜甫……今人如鲁迅、方志敏、焦裕禄……等等,举不胜举呀。
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了人们的理想的化身,衍化成了一种“桃源情结”。
我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也能志存高远,向
着理想勇往直前。
(四)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
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而感人的力量。
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开头就明确地向读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职业,这就使得桃源境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好象都是真的。
最后既与开头来了个呼应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还写到南阳刘子骥这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寻桃源而未果一事,更令人确信无疑。
可实中又见其虚,如交代渔人,没有住址、名姓,于事无考。
再如标志消失,遂无问津者等也令人察觉到实中有虚。
这就是文章巧妙之处,若有若无,使桃花源扑朔迷离,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正所谓虚虚实实,恍惚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也。
(五)配乐吟读
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古筝曲相配,让学生在柔和轻欢的氛围中再一次吟读课文,感受桃源的景与情作者的情和志
(六)布置课后作业进行课堂内容的拓展延伸
1、熟读背诵全文
2、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桃花源诗》,让学生课后进行阅读理解诗意。
资料内容如下: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1、朗读《桃花源诗》,体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其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七、课后反思
文言教学的第一任务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落实字词和文意的理解是阅读文言的基础,否则文言的教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我在第一课时中,主要就这点要求进行了落实。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有意识有方向地逐步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还能注意教给学生相关的方法技巧以及采用“接龙竞赛”等富有激励性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度。
第二课时采用了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完成较好。
本课的不足之处,由于时间较紧内容较多及学生文言基础较为薄弱等原因,造成了教学任务落实不够充分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
注意教改的同时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更有效的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也应该是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