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案

合集下载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方法】:朗读、研讨、品味、领悟【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资料):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四十一岁辞官回家后,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师: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桃花源记。

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那么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读课文。

1、读准字音:(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生听读并画读错的字。

(2)生点评,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老师明确正确读音。

2、读出长句节奏和文言语感:(1)播放课文朗读语音,学生听读,感受并画出长句节奏。

(2)请学生画出下列句子节奏。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齐读课文,读出文言语感。

3、读懂课文(1)讨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小组讨论。

(2)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相互提问。

(内容是词、句、文意理解。

桃花源记教案 (3)

桃花源记教案 (3)

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桃花源记》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3.掌握《桃花源记》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桃花源记》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2.掌握《桃花源记》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辨《桃花源记》中的隐喻和象征。

2.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理解文本。

四、教学准备1.复印《桃花源记》的课文材料。

2.准备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课题,引导学生了解《桃花源记》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提问示例:你觉得《桃花源记》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它的作者是谁?是否在你的阅读中遇到过类似的文章?2. 了解背景和作者(10分钟)通过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介绍桃花源,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桃花源街道西北方向,为中南地区最有名的景点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以他的诗文和清高的人格被后世推崇为“陶渊明里确有陶渊明”的代表。

3. 阅读与理解(30分钟)学生们阅读《桃花源记》,并做书面记录。

老师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解释和解答问题。

鼓励学生们思考和讨论《桃花源记》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并用自己的话语将其表达出来。

4. 词汇学习(15分钟)学生们学习并记录《桃花源记》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老师可以通过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解释,帮助学生们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5.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分组讨论《桃花源记》中的隐喻和象征。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隐喻或象征,展示给全班,并解释其寓意。

6. 总结(10分钟)通过回顾和总结,让学生们对《桃花源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巩固所学内容。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们撰写一篇文章,总结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受,并发表在班级微信群中。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理解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培养学生对于课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中的练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桃花源2.理解文中的主题和寓意3.重要词汇和句子的理解三、教学准备:1.《桃花源记》课文2.课文练习题和讨论题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展示一些图片来引起学生对桃花源的兴趣。

比如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桃花源,他们对桃花源有什么了解。

然后把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

2.讲解课文(1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PPT或者黑板来给学生讲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重点强调桃花源在文章中的地位和意义。

介绍桃花源充满了和谐、宁静和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里面的居民生活丰富多彩。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题和寓意。

3.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阅读整个课文。

可以让他们默读一遍,然后再让他们读出来。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标记他们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4.词汇和句子的讲解(15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标记和提问,解释他们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例句来帮助他们理解。

同时,可以通过一个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帮助理解困难词汇和句子。

5.个人或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个人或者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桃花源的主题和寓意。

6.课文练习(15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检验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问题可以包括对于词汇、句子和整个文章的理解。

7.概念总结(5分钟)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总结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复习。

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桃花源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文章或者做一个展板。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于桃花源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课文、讨论和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和寓意。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份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份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一)份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 1《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一、说教学目标《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多特点。

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另外,浅显易懂,文章的语言优美,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1) 知识目标: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情境,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本文的主题。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个人理想而努力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二、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使用抄、查、读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进一步的熟悉文章。

抄就是将注释抄在字的上头(蓝笔);查就是查阅工具书将理解有困难的字解决掉(红笔);读就是就以上的解释进行全文的翻译。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然会对下一节课的内容高度关注。

符合新课标中阅读浅易文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的要求。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用三国两晋时的__混战,时局动荡的背景切入,我们要了解的大诗人陶渊明就生活在东晋,他的名篇《桃花源记》也在那个混乱丑恶的时代应运而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背景简单认识,暗示他们更好的理解文章须以此为依托。

(二)提出问题:A说出自己对成语世外桃源的理解B听读课文,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具有怎样的魅力成为众人向往的洞天福地呢?设计意图:边听录音示范边思考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无形中加强对全文进行了整体感知。

在这个主问题的之下,师生互动,更容易牵引一些小问题:(1) 找寻描写自然风光优美和桃源人安居乐业的段落指导朗读。

《桃花源记》导案

《桃花源记》导案

《桃花源记》导案年级:八年级上学科:语文编号:主备人:夏才兰审核(签字):审批(签字):课题:《桃花源记》课型:新授课审批时间:年月日【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熟练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难点:正确认识评价“世外桃源”这样的理想社会。

【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到渊明时,家境已经衰落,他从小就过着比较贫困的生活。

陶渊明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浔阳柴桑的农村里度过的。

浔阳东临彭蠡湖(今郡阳湖),北面长江,南倚庐山,风景十分优美。

尽管家境贫困,但那种生活毕竟是恬静而适意的。

故乡的一草一木,时时索绕心头,勾起甜蜜的回忆。

早年的这种生活,对陶渊明日后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性格,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作过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

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东晋,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的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

《桃花源记》表格式教学案(含思维导图)

《桃花源记》表格式教学案(含思维导图)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2.感悟陶渊明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自主学习作者与作品【关于作者】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字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诗人,散文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关于作品】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文学常识】各年龄古代称谓各年龄段男子女子出生赤子不满周岁襁褓两岁至三岁孩提三岁至八岁垂髫、总角(特指幼年)始龀、韶年(男孩八岁)九岁不满十岁黄口十岁幼学外傅之年(特指10岁)十二岁金钗之年十三岁舞勺之年豆蔻年华十五岁志学之年及笄十六岁二八碧玉年华二十岁弱冠桃李年华三十岁而立之年半老徐娘四十岁不惑之年五十岁天命之年/(知天命)六十岁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历七十岁古稀之年八十至九十岁耄耋之年一百岁期颐一百零八岁茶寿一百四十岁双稀、双庆补充:1.古代婴儿出生三天有着设宴招待亲友的习俗,因此出生三日后也叫做“汤饼之期”。

2.77岁生日称为“喜寿”,88岁生日称为“米寿”,99岁生日称为“白寿”预计用时分钟实际用时分钟小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黄发垂髫.()妻子邑.()人间(..)隔语.()云诣.()太守刘子骥.()预计用时分钟实际用时分钟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问/今是何世D.后遂无问/津者3.以下三个特指的称呼,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垂髫——花甲——及笄 B.及笄——花甲——垂髫C.垂髫——及笄——花甲 D.及笄——垂髫——花甲例题个数个错题个数个知识点1 段落梳理(一)思维导图知识点2 段落梳理(二)思维导图知识点3 段落梳理(三)思维导图习题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甚.异之4.豁然开朗.... 5.俨然 6.阡陌交通7.黄发垂髫....8..怡然自乐....9.具.答之10.咸.来问讯11.率妻子..邑人12.绝境13.不复出..焉14.无论..魏晋15.延.至其家16.处处志.之17.欣然..前往18.无问津.者19.便扶向..路20.便要.还家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2欣然规.往23.寻.病终知识点4 词类活用梳理思维导图习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 shè屋舍.俨然shě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2.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3.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

《含3份试卷》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教学案新人教版

《含3份试卷》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教学案新人教版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后称靖节先生,东晋伟大诗人。

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发垂髫家(计划渡口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古义缤纷。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小练笔字左右)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他在三嘱付茶房,甚是仔细。

B.他待我斩斩不同往日。

C.我最不能妄记的是他的背影。

D.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废事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要全力支持张家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为“创森”工作献计献策....,争做绿色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和策划者。

B.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C.《人民的名义》扣住了时代的脉动,站在人民的立场,表达出反腐倡廉、惩恶扬善....的价值取向。

D.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但是我们不能高山仰止....。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蟋蟀的洞穴不豪华,很粗糙。

B.蟋蟀很珍惜自己的住所,很少搬家。

C.蟋蟀的住所远胜于其他动物,就连人类也没有它高明。

D.蟋蟀的卧室在洞穴通道的尽头,宽敞,光滑,干净,卫生。

4.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记载横跨陡峭就地取才B.和谐支撑推祟巧妙绝伦C.漳州优久弧形独一无二D.合拢残损拱圈长虹饮涧5.下列对《三峡》及《与朱元思书》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三峡》一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与朱元思书》一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由《三峡》一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两文中都写到了猿鸣,并且以猿鸣之“哀”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

D.《三峡》一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一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桃花源记》。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桃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桃花是什么样的植物,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桃花吗?你觉得桃花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桃花的话题,例如:桃花的象征意义、桃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Step 4 思考与表达
1. 教师提问:你觉得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吗?为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1 桃花源记》赛课导学案_3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1 桃花源记》赛课导学案_31

语文科八年级第三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培养语感。

(2)积累文言词语。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复述方式使学生把握文章内容;(2)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文章的感情及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树立为创造美好社会而努力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熟悉文章,感知文章优美清新的意境和作者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想象,复述故事,理解作者的人生理想。

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诵读中,熟悉文章,体会文章的意境,品悟作者的理想追求。

2、小组讨论探究:与教师的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小组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竞争中学习。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小作文和复习本课的词语解释。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轩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子的翻译,疏通了文义。

那么,大家说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美不美啊?今天,我们再次进入这个美妙的世外桃源,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作者,展示学习目标)二、小擂台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重点字词的解释,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行解词小比赛,看哪一组的成绩最高,看谁是本期的小擂主。

第一回合:解释划线的词①落英缤纷②仿佛若有光③屋舍俨然④阡陌交通⑤具答之⑥皆叹惋⑦寻向所志第二回合:选择题1、芳草鲜美()A、指食物味道好。

B、鲜艳美丽。

2、阡陌交通()A、交错相通。

B、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邑人()A、专指男子的配偶。

B、妻和子女。

4、来此绝境()A、没有出路的境地。

B、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5、无论魏晋()A、不要说,更不必说。

B、关联词,第三回合:翻译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三、浅尝榭(一读理线索)(一)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桃花源记》一、教学目标:1. 了解《桃花源记》这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2. 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与主题;3. 培养学生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内容并进行深入思考;2. 探究《桃花源记》的主题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谈论“人间仙境”理想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学生又向往哪些地方?2. 演示:向学生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背景与作者陶渊明,并带领学生浏览故事的主要内容。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与人们现实生活的不同之处在哪里?4. 小组呈现: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其他小组互动交流。

5. 分析主题:带领学生回顾讨论结果,引导他们找出《桃花源记》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寓意。

6. 阅读理解:分发《桃花源记》文本,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故事内容与主题的理解程度。

7. 思考提问:就故事所揭示的美好理想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引导学生探究“人间仙境”是否实现的可能性。

8. 形成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交流。

9. 结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并鼓励他们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美好与幸福。

四、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寓意深远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想与理解。

2.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了解更多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化内涵。

3. 参观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类似桃花源的风景名胜,进一步感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中的积极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评估:通过学生的答卷,检查他们对《桃花源记》故事内容及理解是否全面。

3. 思维能力评估:考察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是否能深入思考故事中揭示的主题与意义。

六、教学资源:1. 《桃花源记》文本;2. 小组讨论报告表格;3. 评估工具:观察记录表、答卷。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这个经典故事,了解道德与美好生活的关系;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品德;3.学习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桃花源记》故事情节;2.分析故事中传递的价值观念;3.了解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分析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区别;2.探讨道德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1.视听结合,让学生通过听讲解和看图等方式全面理解故事内容;2.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思考文化与社会之间的联系;3.教师讲述学生反馈,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4.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故事中价值观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导入,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故事的背景和大致情节,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代表的意义及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2. 课堂讲解1.分析故事情节,让学生理解“桃花源”的理念;2.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传递的道德和价值观念;3.讲解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3. 分组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让学生就故事中的不同价值观念展开讨论;2.鼓励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并在小组间进行分享;3.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和点拨,加深学生对价值观念的理解。

4. 班级分享1.挑选一两组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分享;2.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5. 总结1.教师对于今天的教学进行总结;2.带领学生思考,将故事中的道德与美好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结合故事和课上的讲解,撰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2.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学习体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写作,谈谈自己对于《桃花源记》的感受;3.要求学生阅读其他散文,比较其中的价值观念和《桃花源记》的异同点。

六、教学媒体1.图片和视频,引入故事背景和情节;2.教案、PPT或者白板,用于讲解和总结;3.论坛或社交媒体,让学生在群体讨论中进行分享和交流。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教案:桃花源记课时:1课时(45分钟)适用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理解故事情节,并能对故事进行归纳;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学习《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教学难点:1.对《桃花源记》进行归纳和总结;2.启发学生对于理想社会的思考。

教学准备:1.电子板书;2.《桃花源记》的课文;3.绘图纸和油画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水画引起学生注意;2.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山水、动物、人物等元素,帮助学生建立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二、学习《桃花源记》的背景(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并讲解他是晋朝时期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2.通过课文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和情节。

三、学习《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15分钟)1.教师将课文分段朗读,学生跟读课文;2.分组讨论各段课文的内容,并通过回答问题或口头述说的方式,复述各段课文的关键信息。

四、对《桃花源记》进行归纳(10分钟)1.在板书上绘制一个思维导图,写上《桃花源记》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2.学生按照导图的内容逐一回顾并复述。

五、个人创作(15分钟)1.激发学生对理想社会的关注和想象力,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在那个社会里,你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2.学生根据自己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进行图画创作;3.学生逐一呈现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自己理想社会的特点和对于那个社会的期望。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2.展望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桃花源记》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到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也能对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有所思考。

通过个人创作环节,学生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深层次的问题,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不一样的“外人”——《桃花源记》教学个案

不一样的“外人”——《桃花源记》教学个案


・ ・ +
- _ ’ , l I

教师范读 、 学生齐读或个别读 、 教 师引导学生疏通文义 、 教 师谈课文理解。这样 的教 学, 省时省力 。
/ b .



关键词: 课堂; 教学; 提问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要“ 爱护学生的好奇 : 革实验,学习了许多相关理论,课改意识还是有的, 所
学生都熟悉不 过的情境引入课堂 , 可 以让学 生感受到 数学就在我 想 , 使学生 以愉快的心情进行学 习。 们身边, 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陕乐进行数学的探索和应用 。
二、 借助小组 自学 , 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总之 , 在数学教学过程 中 , 教师要采用 多种教学方法 , 活跃课 堂氛围 , 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 , 进而将每一节数学课都打造成快乐

创设生活情境 。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是人们生活 、 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 数学与生活有 数学知识 , 进 而为实现高效的数学课 堂奠定 了基础 。 着密切联 系。所 以, 将学生熟悉 的环境引入课堂 , 有助 于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 使学 生体验数学 的应用 。 但是 , 需要注意 的是 , 教学活
心、 求 知欲 , 充分激发学 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 倡导 以, 我制止了其他学生 的起哄 , 向全班说 : “ 同学们 , 雄 辩 自主 、 合作 、 探究的学习方式 。 ” 我再次教这一课时 。 对教 ? 舀 滔 的孟子就曾经说 过 ‘ 尽信书不如无 书 ’ , 这位 同学 虽
学过程 进行 了一点调整 , 加入 了“ 质疑 ” 这一环节 , 当我 然 和你们一样是一名初中学生 , 但他这种敢 于怀疑的精

《桃花源记-陶渊明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桃花源记-陶渊明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桃花源记-陶渊明》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背景;2. 理解《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和主题;3. 能够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生平事迹;2. 分析《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主题;3. 解读《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4. 阅读《桃花源记》的原文并进行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桃花源记》的主题,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2. 了解作者: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宁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学成就和人生境遇;3. 分析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的主题是什么,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加深理解;4. 钻研人物: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比如桃花源中的村民和官员,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人性的描写;5. 阅读原文:让学生阅读《桃花源记》的原文,并进行讨论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6. 总结反思:通过小结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观察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2. 作业完成:安置相关作业,如写读后感、创作小说等,评判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3. 测验考试:通过阅读理解题、作文题等方式考核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准备相关课件,包括作者介绍、作品背景、人物分析等内容;2. 图书:提供《桃花源记》的原文和相关文学评论书籍,供学生参考;3. 多媒体:准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进修兴趣。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成绩评判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2. 教学改进:总结教学经验,不息改进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质量;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息改进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进修热情和成绩。

《桃花源记》学历案

《桃花源记》学历案

布置作业
1.用现代汉语把《桃花源记》改写成一个故事, 或就其中的某个部分,加以想象,进行生动 形象的描写。
2.背诵课文。
桃花源记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1.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 感和写作意图。 2.比较阅读,了解本文的写作特 色。
活动一: 话说桃花源——朗读课文,依据原文说。
结合要求,边读边说。
2、桃花源里的人对武陵人说“不足为外人道 也”,为什么?但是武陵人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桃花源里的人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不想与外 界交往。
武陵人却违背了桃花源人的意愿,报告官府,兴 师动众,前来找寻。
结果是没有找到。
活动三: 评说桃花源——悟读课文,理解写作意图。
(指向目标一)
3、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南阳刘子冀”的“欣然 归往”,结果如何?而且要注明他是一位“高尚 士也”?
(目标2)
要求: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课
文,解决不了的问题标注下来。
任务三:积累文言词语(目标2 )
要求:根据课下注释,识记下列词语。
①缘溪行(沿着、顺着)
②落英缤纷(落花 )
③欲穷其林( 尽 )
④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⑤才通人( 仅仅,只)
⑥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⑦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
当你们看到这 样的美景时, 脑海中会想到 哪个成语?
桃 花陶 源渊


(第一课时)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积累文言词语。
了解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 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 诗人。他生活在充满战 乱的时期,自幼博览群 书,有大济苍生的政治 抱负。29岁入仕,41岁 辞官归田。与妻一起安 贫乐道,励志耕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案○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3、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法。

2、朗读法。

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4、品读法。

5、拓展延伸法。

○课时安排:三节○教学设想: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注重朗读、背诵和积累。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个地方吗?(世外桃源)说说你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一)友情提示—搜集资料1、简介作者:2、介绍作品: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缤纷..qiān mò.. bīn fēn 豁.然huò俨.然yǎn 阡陌垂髫.tiáo 拜诣.yì老骥.jì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提出质疑,其他学生解答,教师点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顺着、沿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

忽.(忽然)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繁多..(落花)缤纷..(鲜艳而美丽),落英的样子)。

渔人甚.(很、非常、十分)异.(对……感到诧异)之.(它,指代桃花源的美景)。

复.(又、再)前.(向前)行,欲穷.(走到……的尽头)其.(这、这个)林。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艳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隐隐约约)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只、仅)通.(通过)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敞明亮的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田..(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的)属.(类)。

阡陌间小路)交通..(互相可以听到)。

其.(他们,指代桃花源里面的人)..(交错相通),鸡犬相闻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都、全都)如外人。

黄发..(老人)垂髫..(安闲..(小孩)并怡然的样子)自乐。

[翻译]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钟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3)见渔人,乃.(于是、就)大.(非常、十分)惊,问所从来。

具.(详细)答之.(他们,指代桃花源里的人或它们,指代桃花源里的人所问的问题)。

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都、全都)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和子女)邑人..(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于是、就)与外..(乡邻、同乡)来此绝境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竟、竟然)不知有汉,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感叹惊讶)。

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自己,指代余人)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说、道):“不足..(不值得)为.(对、向)外人道也。

”[翻译]桃源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他。

(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打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他们听罢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去。

(临别时)村里的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面的人说啊!”(4)既出,得其.(他,指代渔人)船,便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路,处处志.(作标志,动词)之.(调节音节,无实义)。

及.(到了)郡下,诣.(到)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他,指代渔人)往,寻.( 寻找 )向所志.(标志,名词)遂.(终于)迷。

不复得路。

[翻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作了标记。

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往桃林的)路了。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这件事,指代发现桃花源、寻找桃花源这件事),欣然规.( 计划)往。

未果..(访求、探求)者。

..( 没有实现 ),寻.( 随即、不久 )病终。

后遂无问津[翻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但未能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4、自由朗读课文(三读),熟悉课文,并提出质疑。

四、积累文言词汇,归纳“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差异”等现象(课件展示)。

1、一词多义中: (1)晋太元中.(年间、期间)(2)中.无杂树(中间或里面)(3)其中.往来种作、此中.人语云(里面)为:(1)捕鱼为.业(作为)(2)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3)为.具言(替、向)得:(1)便得.一山(看到、出现)(2)得.其船(找到)舍:(1)便舍.船(离开)(2)屋舍.俨然(房屋)乃:(1)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竟然)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2)遂.迷(终于)志:(1)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2)寻向所志.(标记,名词)寻:(1)寻.向所志(寻找)(2)寻.病终(随即、不久)之:(1)忘路之.远近、桑竹之.属(助词,的)(2)渔人甚异之.(它,指代桃花源的美景)(3)具答之.(他们,指代桃花源里的人或它们,指代桃花源里的人所问的问题)(4)处处志之.(调节音节,无实义)(5)闻之.(这件事,指代发现桃花源、寻找桃花源这件事)其:(1)欲穷其.林(这、这个)(2)其.中往来种作(他们,指代桃花源里面的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指代余人)(4)得其.船、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他,指代渔人)行:(1)缘溪行.(划船、航行)(2)复前行.、复行.几步(走)所:(1)问所.从来(处所、地方)(2)具言所.闻(指事情)闻:(1)为具言所闻.(听说的事情,名词)(2)闻.之(听说、听到,动词)2、古今词义差异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邑人——古义:乡邻。

今义:城县人。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延——古义:请、邀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诣——古义:到(诣太守)今义:学业达到的程度津——古义:渡口(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3、一义多词(1)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都、全都)(2)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3)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对……说)(4)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4、通假字(1)便要.还家(通“邀”,邀请)(2)具.答之(通“俱”,都、全都)5、文言句式:①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B、便舍船,从口入。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渔人)便便舍船,从口入。

”C、问所从来宾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问(之)所从来”D、便要还家宾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便要(之)还家”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

即“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F、林尽水源介词省略句式。

即“林尽于水源”五、布置作业:1、做课后练习三(1)、四(答案做在书上)。

2、熟读、背诵课文,复习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课前检测1、解释下列加线字的含义。

(每个答案5分)(1)阡陌交通()(2)怡然自乐()(3)缘溪行()(4)欲穷其林()(5)才通人()(6)屋舍俨然()(7)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渔人甚异之()()2、把下列句子理解为现代汉语。

(每小题10分)(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二、整体感知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明确】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1段)——进入桃花源(2段)——访问桃花源(3段)——离开桃花源(4段)——再寻桃花源(5段)4、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1):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开端)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

(发展)第三部分(4):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结局)第四部分(5):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尾声)三、研究问题,探究文意。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