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姓名教学课题

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桃花

源记》

课时 2 课型新授阅读课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的自然景象以及富足和谐的桃源民风,进而展示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该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优美的语言,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文章,陶渊明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桃源内外的景象和风俗,同时用高超的叙事技巧讲述了渔人寻找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诗》也是陶渊明所作,其内容与《桃花源记》大致相同,但因为文体不同,所表现的侧面也有所区别。可利用二者区别进行比较阅读,将加深学生对“记”这种文体的理解。

在主题方面,陶渊明不仅勾勒他心中的理想世界,更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在教学中,需要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将文章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生活、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追求心目中的美好理想。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梳理和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如“妻子”、“绝境”等,能够复述文章大意。

2.借助《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记”与“诗”的不同,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

3.搜集资料,通过了解陶渊明及其写作背景,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

难点: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将《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二者在内容、结构、语言上的不同,体会“记”和“诗”文体的不同,把握陶渊明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留白等叙事技巧。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

——“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讲述的故事

2.感受文章描写的理想社会【重点】

3.体会作者的情感【难点】

一、导入

“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吗?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二、阅读

1.阅读《桃花源记》《穴中人语》《仙游记》三篇文章,说一说文章分

别讲述了什么故事?

(1)《桃花源记》:讲述了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经过以及所见所闻,之后

再也无人能够找到的故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

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

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穴中人语》:讲述了杨氏被老人带入山中大穴,他想要留在那里

生活并被原住民接纳的故事。

【原文】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及原文

《桃花源记》课文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笔下的理想社会及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看PPT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看PPT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享交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

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2、字词正音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 yǎn阡陌qiān mò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课时第二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桃花源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奇美的记述性散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世外桃源,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这篇文章有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文章的语言精练优美,描写生动传神,主题深刻含蓄。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还培养文言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的文化品味,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

二、指导思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应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以读促教,用语文方法来教语文作为本课教学指导思想。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能疏通文意,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好问且爱发表见解,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条件和机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权,让他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积累、领会和理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图景。既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这篇文章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朗朗上口,值得品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加深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的认识。

2.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3.掌握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事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大意,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能力。

2.引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加以品析,帮助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2.讨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品味优美、精练的语言。

2.难点: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英国的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神秘都市,那里仿若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美好世界,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么,桃花源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陶渊明又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中寻找答案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

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一、学情分析: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在这篇短文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积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常识和文言字词。而这篇小短文,有故事有情节,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所以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学感悟。

二、学习目标: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3、掌握常见文言实虚词,积累古今异义词;会翻译课文。

4、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5、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三、学习策略:

在课堂模式上,我选取了我校一直在探究的“一四三”教学模式。即“一个中心、四个环节、三种学习”。

在学案的编写上,要尽可能的多给学生一些资料,以减少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要多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预习文言文。比如,反复诵读,熟悉文章内容;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全文,把有难度的句子翻译和词语解释批注在相应的词句旁边;看课下注释和参考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课本上做标记;要学会分类整理词语和特殊句式等。有了充分的自学预习,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在课堂学习时,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潜能得到限度的发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桃花源记》的主旨和寓意。

2.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能够从文章中提炼出相关的启示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由发挥和拓展。

教学准备:

1.课本:《桃花源记》

2.多媒体设备

3.课堂讨论问题和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打开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

2.通过展示桃花树的图片或播放音乐,激发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丽景色。

二、阅读课文(10分钟)

1课文朗读

2学生跟读

三、理解课文(25分钟)

1.问题引导: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桃花源是怎样被发现的?

(2)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得怎样?

(3)桃花源中的人们与外面世界的联系是怎样断绝的?

(4)桃花源的存在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启示?

2.让学生课堂组讨论,并展示结果。

四、课文分析(20分钟)

1.理解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进行课文解读,分析隐喻和象征意义。

五、拓展思考(15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桃花源的故事,继续发展故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并进行展示。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知识总结:通过课堂讨论和拓展思考,总结出文章的主旨和寓意。

2.作业布置:作文《我的桃花源》(以桃花源为背景,发表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记》的组成部分,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记和诗内容一致,但重点和表现手法不同。文章主要用记叙方法,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而诗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美好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在叙事的详略、起落和显隐三个方面较有特色。由于本文的创作,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的地方,或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幻想境界。这篇课文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深入理解和学习:(1)这篇课文构建了同当时“外人”所生活的社会以外的“理想社会”,叙事中隐含着丰富的内涵;(2)课文大量运用短句,使语言体现出简洁朴素的特点,也与作者展开叙述所选取的角度“武陵渔人”的叙述视角有关。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大意,初步能理清故事的情节和叙事的详略,但对文中的“仿佛若有光”“阡陌交通”“无论魏晋”“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等词句的含义及其作用理解不透彻,对没有注释的“渔人甚异之”悉如外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不足为外人道也”等隐含的意思不理解。另外,学生对陶渊明及《桃花源记》所写的社会以及当时的社会状态,有隔膜感。这种隔膜感对学生理解本文主旨及作者感情有所阻碍。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课文所描述的社会的丰足、自由与和谐的特征,能感受体验到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美好的社会理想,以及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动乱,百姓生存艰难的批判。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指导、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说明、时间安排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一课,第三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古人的“理想”。《桃花源记》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在艺术创作上也堪称经典。文章虽篇幅短小,但其文笔简洁至极而文采飞扬。陶渊明在归隐田园的第16年写作此文。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连年混战,赋役繁重,这些状况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产生了对当权者的不满,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但他无力改变,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

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初一年级的学生基本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根据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体特征,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抓住关键词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技能目标:品味语言,积累迁移,感受桃花源的美;情感目标:理解评价作者的隐逸之风及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如何在准确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巧妙诱发学生思维,理解作品的浪漫色彩和理想寄托,就成为本课教学的成败关键。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

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单元【全单元】》人教部编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单元【全单元】》人教部编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3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

9桃花源记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桃花源记》。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桃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桃花是什么样的植物,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桃花吗?你觉得桃花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桃花的话题,例如:桃花的象征意义、桃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Step 4 思考与表达

1. 教师提问:你觉得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吗?为什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教案序号: 课题:9、桃花源记 备课日期: 年班:八年级

教学目标:

1.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2.2.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3.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1.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2.2.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诗中曾发出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极言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东晋末年,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赋税徭役繁重,人民民不聊生,百姓渴盼和平!而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外桃源!

这个成语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这个成语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习这篇文章。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见课件)(见课件)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品味作品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2.悟读课文,探究桃源理想,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工具:教案,ppt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投影展示陶渊明的《饮酒》诗,学生齐读。

2.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提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鄙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志趣,

在陶渊明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还具体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二、作者介绍

学生介绍陶渊明,教师补充。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三、文体介绍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

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学生单独朗读课文,并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纠错。教师对重点字音进行强调。

2.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读,听准字音和节奏。

3.指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导语】《桃花源记》描写了⼀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群避难的⼈,⽽不是神仙,只是⽐世⼈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的劳动取得的。在这篇短⽂中,作者表达了⾃⼰对现实⽣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篇⼀

⼀、学情分析:

《桃花源记》是⼋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篇⽂⾔⽂,作者是晋宋时期诗⼈、辞赋家、散⽂家陶渊明。《桃花源记》描写了⼀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群避难的⼈,⽽不是神仙,只是⽐世⼈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的劳动取得的。在这篇短⽂中,作者表达了⾃⼰对现实⽣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积累,学⽣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的⼀般⽅法,也积累了⼀定的⽂⾔常识和⽂⾔字词。⽽这篇⼩短⽂,有故事有情节,学⽣理解起来应该不难。所以要更多地放⼿让学⽣⾃学感悟。

⼆、学习⽬标: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平,了解本⽂的写作背景。

2、认读⽣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

3、掌握常见⽂⾔实虚词,积累古今异义词;会翻译课⽂。

4、学习本⽂叙事脉络清晰、描写⽣动、语⾔精练准确的特点。

5、理解本⽂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三、学习策略:

在课堂模式上,我选取了我校⼀直在探究的“⼀四三”教学模式。即“⼀个中⼼、四个环节、三种学习”。

在学案的编写上,要尽可能的多给学⽣⼀些资料,以减少学⽣查阅资料的时间,从⽽减轻学⽣的学习负担。要多指导学⽣学会有效的预习⽂⾔⽂。⽐如,反复诵读,熟悉⽂章内容;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全⽂,把有难度的句⼦翻译和词语解释批注在相应的词句旁边;看课下注释和参考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课本上做标记;要学会分类整理词语和特殊句式等。有了充分的⾃学预习,课堂上的⼩组合作探究学习才是“有源之⽔,有本之⽊”。在课堂学习时,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始终遵循以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习模式。使学⽣的潜能得到限度的发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

第9课《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品味、领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资料):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四十一岁辞官回家后,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师: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桃花源记。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那么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读课文。

1、读准字音: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生听读并画读错的字。

(2)生点评,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老师明确正确读音。

2、读出长句节奏和文言语感:

(1)播放课文朗读语音,学生听读,感受并画出长句节奏。

(2)请学生画出下列句子节奏。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齐读课文,读出文言语感。

3、读懂课文

(1)讨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小组讨论。

(2)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相互提问。(内容是词、句、文意理解。

提问方点评)

(3)老师出示重点词语,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4、复述课文。

(1)师:本文表达方式:记叙,本文记叙的六要素分别是什么?

(2)文章围绕桃花源,如何安排故事情节的?

师明确(板书):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3)请学生安记叙六要素和故事情节,复述课文。

三、加深理解。

1.理解、分析。

(1)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是(),并简要说明理由。

A.渔人是无意之中发现桃源的,渔人进入桃源后,发现桃源人生

活得并不快乐。

B.桃源人对外面发生的事情很清楚,无论秦、汉,还是魏晋,更

别说其他的事情了。

C.桃源人都很热情好客,渔人进入桃源后,受到了桃源人热情的

款待,并对外面发生过的事情一无所知。

D.桃源环境优美,百姓和睦、生活快乐,对外面来的人都不欢迎。

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渔人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3)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桃源人是怎样对待外面进来的渔人的?

(5)桃源人是怎样来到桃源的?为什么来这里?

(6)渔人离开桃源后,又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四、小结

五、作业

1.归纳整理本课重点文言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体会、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

(1)探讨一: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

师:假如让你用一个词语概括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会用哪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环境优美,百姓和乐,热情好客、地方神奇)

(预设):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美、生活平静美)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百姓和乐)

“往来种作”(和平劳动之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文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2)探讨二:结合陶渊明的时代背景说说,陶渊明所描写的桃源和他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3)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没有战争纷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作,百姓安居乐业的一个理想的、人人向往的地方。

二、探究主题

师:桃花源如此美好,怪不得引得人们无限遐想,那它究竟存不存在呢?

1、存不存在?请说出理由(开头和最后两段)

预设:

存在:在那时,人烟稀少,没有被发现的地方不是没有。

不存在:“忽逢桃花林”“不足为外人道也”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未果”“后虽无问津者”

2、师: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用意何在?

生:阐述自己观点

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在当时,应该说根本不存在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正是因为这样的理想社会不存在,作者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