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媒体娱乐化走到今天

合集下载

诊断中国传媒娱乐化

诊断中国传媒娱乐化

诊断中国传媒娱乐化"我们的世界已经变得太复杂,而新闻则变得太简单。

"——玛格丽特·撒切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传媒行业经历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国的传媒娱乐化现象日益引人。

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国传媒娱乐化现象的背景、影响及发展,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中国的传媒行业在这几十年里发展迅速。

从最初的报纸、电视到现在的互联网新媒体,传媒行业的形态不断演变。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传媒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或点击率,传媒机构不断尝试创新,娱乐化成为了他们的一个重要选择。

传媒娱乐化现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对于受众来说,娱乐化的内容使得新闻更加轻松有趣,更符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

同时,娱乐化的新闻也更易于被大众接受,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媒介素养。

其次,对于传媒行业本身来说,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推动了传媒机构的创新与改革,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然而,过度的娱乐化也可能导致传媒行业的公信力下降,甚至引发社会道德风险。

中国的传媒娱乐化现象的发展与反思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虽然娱乐化的初衷是为了吸引观众,提高传媒机构的竞争力,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传媒机构为了追求点击率,放弃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夸大其词、捏造事实等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由于市场垄断和利益驱动,一些传媒机构过度追求娱乐化,忽视了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强对传媒机构的监管力度,明确娱乐化的界限和标准,防止过度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传媒机构自身也需要提高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

最后,观众也需提高媒介素养,理性看待传媒娱乐化现象,保持批判性思维和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中国传媒娱乐化现象是传媒行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媒内容,提高了受众的媒介素养和传媒行业的竞争力,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的增加,文化娱乐产业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文将探讨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发展现状1.1 蓬勃发展的影视产业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影视产业正逐渐崭露头角。

优秀影视作品的不断涌现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热情追捧。

同时,影视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繁荣,如电影院线、影视制作公司等。

1.2 数字化的音乐产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音乐版权保护机制的完善,数字化音乐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兴起为音乐人提供了更多曝光机会,使得音乐产业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1.3 多元化的文化市场传统的文化市场以出版、美术、舞台剧等形式为主,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文化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方式。

网络文学、小说改编剧等形式的文化内容受到了广大网友的追捧,为文化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发展趋势2.1 科技与文化融合未来,科技与文化将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进一步改变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模式和用户体验。

例如,在游戏产业中,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2.2 文化品牌国际化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文化品牌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通过跨国合作、文化交流等方式,中国的文化品牌愈发活跃于国际舞台。

这也为中国文化娱乐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2.3 个性化与定制化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审美水平提升,个性化和定制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文化娱乐产业也不断推出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这种趋势将进一步推动文化娱乐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2.4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文化娱乐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旅游来感受和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这为文化娱乐产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文化旅游的涵盖面越来越广泛,不仅局限于名胜古迹,也包括文化主题乐园、文化活动等。

当代中国传媒泛娱乐化下的消费文化

当代中国传媒泛娱乐化下的消费文化

当代中国传媒泛娱乐化下的消费文化孔秋芳当前,社会大众传媒不断发展,已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社会各个领域影响深远,社会大众传媒日趋泛娱乐化。

针对中国当代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呈现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人们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思考,在当代传媒视野下,理性地分析其存在的文化价值与发展方向。

一、中国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促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与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印刷类和电子类,这类传播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媒介传播主要是通过印刷传播信息,印刷类的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信息的获取方式具有选择性和可保留性。

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型,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需求,这种以精神消费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表达自我身份的文化行为,甚至是一种完善自我需求的审美行为。

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沉溺于娱乐消费的感官体验之中,带有享乐主义生活态度,人们逐渐发现其消极的一面。

大众传媒不断泛娱乐化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符号消费的社会,消费社会是一个以差异性生产和消费为标志的社会。

正是因为差异性的存在,才会存在如追星等行为,这既能给人以兴奋,也会让人疲惫不堪。

消费娱乐已成为现代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传播媒介主要是靠纸质传播,当时中国出现大量文人社团,以及由这些文人社团联合创办的文学刊物。

由于纸质媒介是当时主要的传播媒介,一批批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刊登在纸质刊物上,因此传播的文学作品的质量较高。

但是,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物资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对精神进行熏陶与满足就显得微不足道。

即使这样,这些优秀的文人还是会被人所熟知、喜爱和崇拜,这是他们被崇拜的物质条件和先决条件。

大众传播媒介在纸质阅读的群体中收获许多喜爱者和崇拜者,他们会购买喜爱的作家的书籍,这样就逐步实现了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

另外,随着电影业的兴起,一批备受观众喜爱的明星出现,备受广大观众追捧。

新闻娱乐化何去何从

新闻娱乐化何去何从
质存在的现实状况,辨明自我的真
实身份,努力完成自己的社会预警 者的任务
(二)新闻娱乐化本土实践的尝试
据2006年12月7日《南方周末》版新闻b9报道:
“周宜清,13岁,亚洲年龄最小的安装外置人工心脏患 者,在和人工心脏共存个15月,经历了种种惊心动魄的 治疗之后,死去。 他的死,在其父母看来疑点重重。 当他进入上海东方医院的时候,他是‘穷途末路’将死 的孩子,还是其实尚无生命危险? 是东方医院以人工 心脏为开端的一系列治疗让他挺长了个月的生15 命, 还是不当治疗让他或许本来可以更长的生命缩短为了个 15月? 这个少年,究竟是尖端技术的受益者。还是人 体实验的牺牲品?”
新闻娱乐化对新闻价值方面 负面影响:
1、影响人们正确认识外部世界发生事件的真相, 妨碍了人们的正确决策,甚至影响经济社会的发 展。
在当前我国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受 众对严肃l的政治、经济新闻及全局性、结构性的 解释性信息的需求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而新闻娱乐化偏离了新闻提供信息、监测环境的 首要功能,弱化了新闻的重构事件真相的本质, 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及个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时间
节目
现状
5:00-5:30 6:00-8:30 12:00-12:30 19:00-19:30
新闻联播 朝闻天下 新闻30分 新闻联播
18.75% 27.78%
34.72% 13.19%
5.5%
22:00-22:30
晚间新闻
D
现状
呈现“欧美小报化”局面
• 新闻娱乐化的行进在我国也部分呈现出欧美“小报化” 的局面。受欧美黄色新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媒体喜欢投 受众所好 ,长篇累牍的报道一些软新闻。
二、新闻娱乐化原 因三、新闻娱乐化影 响

当下我国媒体领域“泛娱乐化”传播现象的原因

当下我国媒体领域“泛娱乐化”传播现象的原因
当下我国媒体领域“泛娱乐化”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技术、传播媒介等传播可利用手段得到了极大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娱乐产业的布局 正乘着这股东风迅猛“生长”,由此引发了我国媒体领域的娱乐高潮。但是,随之而来的除了娱乐产业的繁荣,还有传播“泛娱乐化” 问题的出现。因此,本文针对当下我国媒体领域“泛娱乐化”传播现象,从 3 大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
27

THE FRONT 前 沿
格局中,媒介在传播中都在努力扮演着 “客户友好”型的角色,偏向受众对于 娱乐的接受倾向,进而迎合受众的娱乐 心理。这种娱乐迎合,满足了人们对于 视觉快感的需求,适应着娱乐业的发展。 但是,这也使娱乐的功效和比重被过分 放大化,从而使传播中的思想、文化出 现浅薄化、快适化等问题。在视觉为主 的屏幕传播中,话语很大程度上体现于 视觉传播效果的呈现。所以,特伦斯·莫 兰认为:“在一个本身结构就是偏向图 像和片段的媒介里,我们注定要丧失历 史的视角。”正是这种偏向性,让娱乐 开始出现比重失衡、内容空洞、价值流 失等问题,从而导致“泛娱乐化”产生。 媒介偏向于对娱乐的迎合,那么媒介内 容的生产者自然也就偏向于节目的娱乐 打造。正如当下我们在“泛娱乐化”传 播环境中所真实体验到的,节目在娱乐 包裹下的同质化、批量化节目生产以及 娱乐过载所带来的收视疲劳等。 3 教育对于媒介意识培养的缺陷,为“泛 娱乐化”的出现提供受众基础
内容形式却有吸睛效果,引起受众猎奇 心理的躁动,从而引发尝试模仿的欲望, 并且在这种受众积少成多的过程中,通 过大数据的流量筛选变为主要推荐,最 终形成规模性模仿。这种超越娱乐理性 之“度”的隐患与冒险行为的传播,因 为符合娱乐利益,所以在媒介传播平台 上,警示代替了撤销,因此,带来了诸 多我们所见所闻的悲剧的发生。所以,“泛 娱乐”产业的布局,在娱乐之“度”内, 带来的是发展,在娱乐之“度”外,是“泛 娱乐化”的负面表征的出现。当下的媒 介与文化产业从“泛娱乐”到“新文创” 的升级理念的提出,也正是基于泛娱乐 的失度所引发的泛娱乐化,这种现象需 要被社会与产业布局者所正视。同时, 娱乐也需要文化的尺度与深度进行勾勒, 而在当下娱乐过度的产业布局之中,不 可否认,这种布局使整个社会都为“泛 娱乐化”的产生提供滋生环境。 2 媒介偏向性对于受众过度的娱乐迎合, 为“泛娱乐化”的出现提供领域空间

浅析中国媒体娱乐化对媒体未来发展的影响

浅析中国媒体娱乐化对媒体未来发展的影响

浅析中国媒体娱乐化对媒体未来发展的影响浅析中国媒体娱乐化对媒体未来发展的影响摘要在中国,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代表节目便是《综艺大观》,并逐步成为电视台收视率的支柱,成为了城市人在休息时最期盼的节目。

娱乐不仅仅是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各部分。

娱乐节目在当今社会不仅体现了娱乐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游戏、欢乐因素,也是在大众文化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体现大众话语权,平民狂欢,尊重个性的重要表达方式。

因此制作出更多能够吸引大众的娱乐节目也成为了各个电视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本文以电视娱乐节目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电视媒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作为媒体的一种功能,当前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肯定电视娱乐化出现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另一方面也理性的分析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的背景和热播的原因,并提出目前电视娱乐节目的问题以及探讨电视娱乐节目在新时代背景下改进的方法,给电视工作者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娱乐节目问题改进建议电视受众受众心理一、电视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概念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大众文化的和谐价值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而电视文化在社会学家麦尔卡尔则将电视文化看成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生活现实。

在一定意义上讲,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可以说它所带来的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同义语。

关于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大众媒介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是大众媒介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媒介塑造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大众媒介有重要影响。

文化影响媒介,有什么样的大众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众媒介。

媒介受文化的浸润影响,反映文化,代表文化,成为一定文化的喉舌。

正如麦克卢汉说的那样,媒体是人体的延伸,而电视正好满足了人们对于事情的干关上的刺激,如视觉、听觉等等,这也是电视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如此紧密相连的原因所在。

大众文化娱乐性的冷思考

大众文化娱乐性的冷思考

大众文化娱乐性的冷思考张斯童【摘要】“媒介化的今天,已经悄然形成了媒介化的社会,各个领域充满了娱乐色彩,我们都被娱乐化了.”大众文化中的娱乐性的渗透,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我们真的需要被娱乐,还是我们要将娱乐进行到底才能获得现在的所谓的精神文明.或者,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本来是不存在鸿沟的,只是我们后现代人给文化区分的定义.又或者我们被娱乐性文化的世界给收编了,我们是新一代“被娱乐纳粹主义者”.对于整篇文章的把握我只力求在一个娱乐性的思考上,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重新审视社会的娱乐性,人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到底社会是文明了,还是出现了倒退呢?希望我的这篇文章的阐述,能够提供大家一些思考的角度,让大家静下来思考.【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2页(P123-124)【关键词】“大众文化”;“娱乐性”;“消费性”【作者】张斯童【作者单位】上海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一、“大众文化”与“低俗”之间的关系近两年“低俗”与“高雅”文化成为学界和业界相持不下争论的话题。

原因就是新媒体和电视中出现了太多的“草根文化”、“恶搞文化”、“超女”等等,还有近期出镜率频繁的“凤姐”等所谓俗文化的代表,这让很多人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有偏差,甚至对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同有了很大的改变。

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以娱乐为主旋律的生活方式,从我们起床到睡觉,都在娱乐着,很多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将“大众文化”与“低俗文化”两者等同起来。

如果说大众文化不是包含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在内的总体,那么我觉得还可以将大众文化介于“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间的文化。

大众文化理论是伴随现代经济和飞速的物质发展孕育而生的。

文化消费不是具体的物质,而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工业生产解决的是物质问题,文化解决的是人的高级需求,使精神世界得到满足。

而物质生产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消费结构。

大众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强调个性和创新意识层面的消费,显然两者有本质区别。

对当前我国电视娱乐化倾向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我国电视娱乐化倾向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我国电视娱乐化倾向的几点思考现如今,电视作为主要媒介之一,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局部。

近年来,国内媒体更是掀起了一股娱乐化浪潮,电视节目中出现了“泛娱乐化”的趋势,有人甚至把当前电视开展趋势说成是“泛娱乐化时代”。

一、电视娱乐化倾向的现状及其成因时下翻开电视,观众好似跌入了“欢乐海洋”,湖南卫视一直大打“快乐牌”,从《快乐大本营》到《天天向上》;江苏卫视从《非诚勿扰》到《一站到底》,再出“幸福牌”;东方卫视相继上马的《中国达人秀》,以及最近颇为红火的《中国好声音》,娱乐性不断加强。

为了增强娱乐化各个电视台都在挖空心思搬名人、请援兵,有一些电视台甚至邀请相声演员参与主持电视节目。

当今电视娱乐化倾向的形成,是和群众心理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市场化息息相关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观众的娱乐需要。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生活中不可防止地存在的某种无序和混沌,都市群众的心灵难掩迷惘和空洞,需要消遣和“娱乐总发动”。

观看娱乐节目无疑是一种方便、有效而廉价的群众文化消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一块忘记工作生活烦恼的区域,从而暂时躲避现实中的诸种压力。

二是市场的竞争需要。

电视文化具有强烈商业化特征。

电视作为群众文化,也在追求更大信息量和数量众多的受众,以类型化、流行性模式占领市场,并最终到达获取利润的商业目的。

流行电视文化产品为了吸引大量受众,获取市场利润,总要调动各种魅力化手段迎合人们的娱乐需要。

三是文化传播的需要。

娱乐文化使文化从深度文化演变为平面文化,过去文化中那些引以为傲的神圣价值,如深度、永恒情感等,在群众文化的冲击下消失殆尽。

群众文化提供一个光滑的外表,一个游戏的天堂。

电视的娱乐化是借助于现代文化产业完善的传播技术和复制手段,为人们提供的一种消遣性“原始魔术”,通过观众无意识欲望的调用,制造出快乐原那么的狂欢节。

二、正视电视娱乐化倾向对当前我国电视节目出现的娱乐化倾向,我们要正确对待,既要看到电视娱乐化是不可防止的客观趋势,发挥着积极作用,也要看到电视“泛娱乐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近年来,我国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逐渐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

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是指为了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以故事化、轻松化的方式呈现事实,使新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的现象。

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大众对于新闻娱乐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对于新闻真实性和严肃性的担忧。

本文将从媒介、观众需求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对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剖析。

首先,媒介本身的商业化与市场竞争是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根源之一。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媒体机构需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吸引更多观众和广告商。

因此,注重轻松愉快的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吸引更多关注和点击率,从而实现经济效益。

商业化的媒体环境下,为了赢得更多观众的眼球和市场份额,传媒机构倾向于将新闻内容进行煽情化、娱乐化处理,使其更具吸引力,进而获得经济利益。

其次,观众需求的变化也是媒体新闻娱乐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快,时间成为了一种珍贵的资源。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观众对于获取新闻的方式和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希望通过娱乐化的手段,如节目形态、故事化的呈现方式,来获得信息并得到消遣。

这种需求的变化推动了媒体将新闻以娱乐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以满足他们对于快速、便捷和有趣信息的渴望。

在社会背景方面,时下的社会环境也对大众媒介的新闻娱乐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对于精神娱乐需求的追求也在不断增加。

娱乐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形态,满足了人们在物质满足后对于精神需求的追求。

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为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的传播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和分享娱乐型的新闻内容,进一步推动了娱乐化新闻的发展。

然而,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也引发了一些担忧。

首先,新闻娱乐化可能导致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受到侵蚀。

如何正确看待新闻娱乐化

如何正确看待新闻娱乐化

试析如何正确看待新闻娱乐化【摘要】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新闻也在经历着各个阶段的变化。

如今各种各样的新闻映入人们的眼帘,时政新闻,军事新闻,民生新闻,当然还有娱乐新闻。

在各种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的受关注度越来越低,各种新闻也都出现了娱乐化势头。

这里,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什么是娱乐新闻,什么是新闻的娱乐化,而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问题存在,怎么样去正看待。

【关键词】娱乐新闻;新闻娱乐化;正确看待正文:新闻的娱乐化和娱乐新闻的出现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特别是本土文化和社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特别是当今的社会土壤,越来越适合它们的生存。

1.娱乐化新闻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求而产生出来的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

如今,娱乐新闻在我国大行其道,这与中国的各种文化和社会现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大浪潮中,而且是浪潮中的主力军。

娱乐新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比较明显的分类有恶俗作假型,挖掘隐私型,和蓄意炒作型。

恶俗作假型的新闻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

一些记者不惜通过一些恶俗、弄虚作假的事件来博取观众的眼球,引起公众的注意。

挖掘隐私型的新闻应该是明星们最感到困惑的事情,但这类型的新闻却有自己的生存土壤,因为许多观众喜欢看到他们的幕后生活状态,包括今天跟谁一块儿吃饭,明天跟谁一块儿逛街,这些都会成为“新闻”,由此就产生了大家熟悉的“明星绯闻”、“狗仔队”等等。

而蓄意炒作型新闻,现在也越来越有市场。

随着各类选秀节目的日益活跃,一夜成名的实现率越来越高,很多年轻人就怀揣此梦,而有些经纪人,策划人,制作人等幕后工作人员,或通过网站娱乐频道,或通过电子邮件,主动向媒体爆料,提供所谓的新闻线索,实则是为了炒作。

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今天,也要求精神生活的细腻,大家更多的把视野集中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上。

在对明星生活的探讨和新偶像出现的兴奋中好好地放松自己的身心,缓解压力,而娱乐新闻正好满足了这一点的需求。

摘要中国的媒体娱乐化走到今天

摘要中国的媒体娱乐化走到今天

摘要中国的媒体娱乐化走到今天摘要中国的媒体娱乐化走到今天,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

笔者以为,当前媒体娱乐的价值取向应该在于:摆脱过度大众化的困扰,淡化神话式英雄情结,向平民化路线靠拢;在通往平民化的途中,媒体绝不可忽略所肩负的民族价值重构的重任。

基于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媒体娱乐应走以下路径:在追求创新理念的引领下,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也要从大众文化中吸取快适、轻松的要素,使媒介在提供娱乐的同时,重塑起易于被民众接受的精神的崇高。

关键词娱乐化平民化路线价值重构2007年8月15日,重庆卫视的选秀类娱乐节目《第一次心动》被广电总局叫停,并予以全国通报批评。

广电总局做出此决定的原因是,该节目严重偏离比赛宗旨,热衷制造噱头炒作活动,在评委选择、比赛环节、评委表现、歌曲内容、策划管理和播出监管等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失误,损害了电视媒体形象,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广大观众反应强烈。

此外,节目还存在着比赛环节设计丑陋粗糙,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的问题。

①《第一次心动》是内地第一档被主管部门下令停播的选秀节目,这一事件是否昭示着媒体娱乐内容的价值取向应该重新定位?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媒体的娱乐节目走过了三个阶段:从央视的《综艺大观》创办开始,发展出《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等节目形态。

然而随着电视节目竞争越来越激烈,观众已经不能满足于仅仅坐在台下,而希望登上过去只有明星才能登上的舞台,于是1997年7月13日湖南卫视新鲜出炉了强调明星和观众互动的《快乐大本营》。

《快乐大本营》的创办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这档节目的火爆,风行全国的电视娱乐中以公众参与的主体形式来娱乐的热潮从此席卷开来。

近三年,观众渴望在媒体上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欲望进一步发展,帮助平民实现梦想、成为偶像的综艺节目也应运而生。

《超级女声》和《星光大道》已经掀起了综艺节目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摘要:本文从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和原因入手,剖析了其对社会、传媒和观众的影响。

同时,探讨了如何应对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第一章现象分析1.1 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表征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是指在大众媒介中,新闻内容和形式逐渐向娱乐化趋近的现象。

它的表征主要包括: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娱乐性,追求轻松、活泼、娱乐效果;娱乐元素在新闻中占据主导地位,注重感官刺激和娱乐效果;新闻节目和平台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新闻变成了一种娱乐产品;新闻报道围绕娱乐明星、绯闻、八卦等话题展开,对社会正能量的报道减少。

1.2 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利益驱动:娱乐化新闻更容易吸引观众,从而带来更多广告收入。

(2)观众需求变化: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观众对轻松、娱乐的信息越来越感兴趣。

(3)媒介技术进步: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也使娱乐性元素更容易在新闻中传播。

第二章影响分析2.1 对社会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大量的娱乐新闻可能导致观众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出现偏差。

(2)娱乐新闻中的虚假信息:为了追求娱乐效果,新闻报道中可能夹杂或夸大事件内容,导致观众对真相的认知产生误导。

(3)社会问题的漠视:娱乐新闻充斥于各类大众媒介中,使得一些重要社会问题被忽视或轻视。

2.2 对传媒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传媒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丧失新闻的公共性:过度娱乐化的报道使新闻丧失了其作为公共知识的功能,造成大众的认知困扰。

(2)缺乏深度思考:过分关注娱乐性,导致新闻报道缺乏深度、思考与分析。

(3)商业化的压力:传媒机构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更加倾向于追求高收视率和点击量,忽视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公正性。

2.3 对观众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观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信息获取畸形化:过度追求娱乐化的新闻使得观众对于社会、政治等重要信息的了解程度减少。

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分析

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分析

当今中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摘要:我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源于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媒介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主义的观念兴起,社会大众的对媒介产品的消费偏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一个显著特征。

关键词:大众传媒娱乐化消费主义社会大众近些年,电视屏幕上的娱乐节目可谓层出不穷,形成了娱乐当道的局面,单单2013年后几个月的时间,就有《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我的中国星》等选秀歌唱类节目相继播出。

随着暑期的到来,《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等曾经创下收视奇迹的各类选秀节目又将在这个夏天一起回归,势必又将在我国掀起一轮轮的收视大战,这似乎也把大众传媒娱乐化推向了极致。

反观其背后,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娱乐性内容的篇幅越来越多,而新闻节目的版面却大幅度压缩,就连严谨的严肃性新闻都要用娱乐的形式来包装,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时代变化的要求,还是大众传媒的方向走错了。

造成这种娱乐化的趋势原因的确是发人深省的,本文在这里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首先我们要提到大众传媒的概念,大众传媒是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的媒介。

麦克唐纳曾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

娱乐性也是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之一。

当前大众传媒的娱乐化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新闻内容本身的娱乐化。

动不动哪个名人的隐私问题,就被搬到了报纸或电视上,谁和谁一起吃饭,谁和谁一起旅游,这种内容也可以成为头版新闻。

再就是一些虚假炒作新闻,某些人为了出名故意向媒体提供线索,制造轰动效应,例如,前几天热炒的“安徽孕妇被迷倒后腹中胎儿被盗”一事,后来经调查发现原来是是当事人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

此孕妇根本没有怀孕,是因为担心事情暴露,才策划这起所谓的婴儿被盗案。

第二,电视节目,电视剧的娱乐化。

现今的电视节目大多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在荧幕上,各式各样的相亲节目,歌唱节目,综艺访谈节目,让人眼花缭乱,以至于慢慢走向了低俗化。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媒介作为传递信息和影响公众的重要平台,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大众媒介新闻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剖析。

一、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趋势的出现1.1 经济利益驱动当前,我国大众媒介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商业利益的考量。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增加点击率和销售额,很多媒体倾向于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将新闻内容注入更多的娱乐元素,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目标群体。

1.2 受众需求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相较于传统的严肃、务实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受众更倾向于融入娱乐元素的新闻内容,这也促使了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出现。

二、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特点2.1 内容选择的倾斜大众媒介的新闻内容选择日益倾斜向娱乐化方向,越来越多的轻松愉快的话题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而涉及社会问题、深度分析等严肃议题的报道减少了。

观众对于这些轻松愉快的新闻内容更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大众媒介更倾向于选择这样的内容。

2.2 报道形式的改变大众媒介在报道方式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视觉影像的刺激和新闻事件的情感宣泄,过度追求娱乐效果。

一些媒体甚至以追求猎奇、低俗、血腥等手段来吸引眼球,进一步增加了新闻的娱乐性。

三、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3.1 信息流失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导致新闻内容的丧失。

过分追求娱乐效果,使得原本应该是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多地成为了娱乐的范畴,导致严肃新闻内容的流失。

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从而使公众在面临各种社会问题时难以取得准确的信息。

3.2 观众认知误导由于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倾向,观众对于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判断能力逐渐减弱。

新闻传媒渐趋娱乐化的传播原因

新闻传媒渐趋娱乐化的传播原因

浅谈新闻传媒渐趋娱乐化的传播原因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娱乐因素已经或深或浅地渗透在不同媒体各种类型的新闻中。

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尽管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新闻娱乐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对传媒渐趋娱乐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闻;娱乐性;原因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5-0005-01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娱乐因素已经或深或浅地渗透在不同媒体各种类型的新闻中。

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尽管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所谓新闻的娱乐性,指的是在媒体中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即所谓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本质原因是新闻传媒的商业化、市场化。

在中国新闻传媒的改革中,产业化、市场化的驱动力,也推动着中国媒体与受众的不断贴进,而娱乐化,似乎被一些媒体当成了赢得受众的法宝。

1 新闻娱乐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新闻娱乐性席卷全球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地位的确立,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思想开始多元化,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政治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信息,而且除了获取各种信息的同时,还希望能够在工作之余获得休闲和娱乐。

于是,纯商业的媒介大量出现,如光线传播公司制作的娱乐和体育节目遍及各地方电视台,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开始追求娱乐化了,到处搜罗奇闻趣事。

国有和公营媒介迫于竞争的压力也纷纷下海,实施商业化运作。

为了让新闻走进千家万户,大报开始小报化,党报开始晚报化,记者开始“逃避深刻,远离崇高”。

商业化后市场成为中心,收视率和发行量成了媒介的生命线。

受众的兴趣千差万别,但对娱乐追求却是无论男女老幼不分种族国别的受众的共通点。

我国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 泛媒介化概念

我国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 泛媒介化概念

我国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泛媒介化概念上世纪90年代,都市报、周末报、晚报的兴起以及充斥于电视等媒体上的娱乐节目或娱乐信息,使新闻媒介中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二者之间逐渐渗透。

表现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是以新闻媒介的娱乐化为基础的。

娱乐化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新闻事件的故事性,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

马克思认为,娱乐消遣是人类正常的精神生活,是一种“享乐的合理性”的满足,但是“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成为谬误”,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就是没有把握好新闻娱乐化的“度”,在内容选择上以“软度”为标准,将软性强或完全软化的新闻作为报道重点;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减少硬新闻的比例,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娱乐价值,新闻媒介这样的泛娱乐化无异于庸俗化甚至低俗化。

传统的三大媒体和新兴的网络,都有泛娱乐化的印记,如电视媒体一拥而上的娱乐综艺节目,平面媒体上大版面细致入微地对明星与名人生活的挖掘。

对监管难度大的网络来说,泛娱乐化使低俗信息更肆无忌惮地蔓延。

成因我国新闻媒体的娱乐化全面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形成这种趋势既有西方娱乐化因素影响,也有国内媒介生存环境变化的影响。

既有受传者方面的因素,也有传播者的责任。

1.西方娱乐化浪潮的侵袭。

商业逻辑控制下的西方媒体永不改变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为了以最小的风险来投资媒体这项事业,唯有投大多数人所好――浅显易懂且娱乐因素极大的信息。

国内媒体深受其影响,但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我国媒体的同质化竞争造成了媒体泛娱乐化的出现,《超级女声》的成功运作引来了此类节目的泛滥,无论受众什么时候打开电视,占据眼球的首先是这些换汤不换药的娱乐节目,受众也从一开始的关注变为后来的厌恶。

2.国内媒体由事业单位转向企业性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较之过去更为强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除一小部分媒体还能得到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外,大部分媒体被推向了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浅谈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及成因

浅谈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及成因

浅谈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及成因【摘要】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媒介出现了明显的新闻娱乐化倾向,媒介把娱乐价值看成新闻的首要价值,新闻表现形式与内容越来越走向娱乐化,其实人们并没有获得真正需要的信息。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有五点重要表现:一是具误导性和煽情化;二是极力追求情节化;三是新闻报道“星”闻化;四是悲剧事件幽默化;五是舆论导向功能淡化。

西方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早已暴露出诸多弊端,为什么我国媒介还要重蹈覆辙呢?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笔者尝试从社会背景、媒介和受众心理三个层面来分析。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媒介;受众;受众心理1.新闻娱乐化的现象1.1误导性和煽情化为了刺激受众的视觉与听觉,在标题上下足功夫,语不惊人誓不休。

如:有一则新闻报道的标题拟成《初夜:进入或者见红》,极力误导与煽情,恶俗到了极点。

报道的内容却是孙继海打入了一球,李铁吃了一张红牌。

1.2极力追求情节化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各媒介几乎都围绕该事件发展的过程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在围绕战争进行报道的同时,特别加大对该战争“情节化”层面的报道,受众乐在其中。

以致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被抓,受众的情绪一下子低落,几乎都在感叹,“怎么这么快就抓到了呢?而且萨达姆一点反抗都没有,太没意思了。

”1.3新闻报道“星”闻化“媒介获取注意力的最佳办法就是尽可能地报道和谈论与名人有关的事情。

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就要有一批名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名人,媒介就要把他创造出来,名人的形成依赖媒介的大量宣传,只有这样名人现象才能成为大众现象。

” 以前,人们是崇拜作家、诗人,而今天,人们追崇明星,这些明星不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魅力上,而是建立在媒介制造的一种浮华上。

媒介热衷于明星的新闻,不惜笔墨,多侧面多角度不厌其烦地报道,许多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新闻却被挤压了空间或是干脆不报道了。

如:“杨振宁订婚事件”也成了媒介关注的热点。

记者们在事件女主角翁帆的学校内外蹲守,专门找到她的家中“拜访”,报道二人生活的尽可能多的细节。

我国转型时期新闻娱乐化现象初探

我国转型时期新闻娱乐化现象初探

我国转型时期新闻娱乐化现象初探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媒介从计划经济的藩篱中挣脱出来,以兼容并蓄的姿态迎接世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闻娱乐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媒介自然被卷入其中,我国也进行了媒体产业化改革,传统的传播理念、经营方法、新闻价值观都受到了挑战,新闻媒介逐渐商业化,新闻娱乐功能逐渐异化。

标签:新闻;娱乐化;原因;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由信息编织的这张网之中,媒介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渐加深。

全球化的新闻娱乐化潮流席卷中國,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媒体产业化改革的步伐日趋加快,新闻和娱乐相互渗透,界限日益模糊,新闻娱乐化现象在转型时期的我国愈演愈烈,对经济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新闻娱乐化的定义及表现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认识,首先要对新闻娱乐化的定义进行解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在我国盛行,在学术界也掀起了研究热潮,新闻娱乐化成为显性话语。

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新闻娱乐化仍没有明确定义,存在争议和分歧。

新闻和娱乐显而易见是两个不同的词语,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由于新闻具有娱乐功能,伴随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新闻娱乐化这一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理论界对于新闻娱乐化的定义阐释多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出发。

在内容上,侧重于软新闻,将硬新闻软着陆,尽量将硬新闻软化,迎合受众需要,偏向于名人轶事、奇闻怪谈、暴力事件、桃色新闻,并且努力从严肃的政治性新闻中提取娱乐要素,通过煽情、故事化的手法将其软化,吸引受众眼球。

在形式上,一味追求新闻的娱乐性,强调新闻的吸引力和故事性,过度追求新闻的趣味性。

二、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在信息化的今天,新闻媒介承担着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提供信息、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伴随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愈演愈烈,我们应深入探析其产生的根源。

主要从宏观维度和微观维度来剖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媚俗结下不解之缘:以追求轻松热闹、形式华丽、强调感官的冲击为要务,以简单通俗甚至浮浅为取向,只图一时之快,拒绝深度。

但是时至今天,以简单、通俗、浮浅甚至于恶俗为取向,流于庸俗、过于泛滥的娱乐节目使受众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娱乐文本同质化的审美疲劳和审丑化的厌倦感。

于是,类似“弱智”、“伤风败俗”、“低俗不堪”、“浅薄无聊”、“娱乐,娱乐,愚人之乐”的公众的骂声时时响起。

从他们的谴责声中可以看到受众对于当下娱乐节目的集体愤怒。

《第一次心动》的停播,可以说是公众借助行政的力量对于娱乐恶俗的一次彻底否定,这也就意味着,以简单、通俗、肤浅甚至恶俗为取向的娱乐节目在公众欣赏接受范围内的终结。

但是,当中国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对于娱乐的需求自然而地越来越强烈时,作为为公众提供精神营养的媒体娱乐节目到底向何处走?这是一个不能不及时地给予回答的问题。

二、《亮剑》何以受追捧———平民英雄的回归2005年9月12日,28集电视连续剧《亮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段首播。

该剧一经播出,便受到观众的追捧,赢得了上好的收视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亮剑》播出第二周的全国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1.42%,北京地区收视率达到了9%,荣登该年度央视播出电视剧的收视冠军。

不仅如此,《亮剑》还获得了第十届“五个一工程”特等奖,就连其第三轮播出权的购买价格也创出18万元一集的“天价”。

③《亮剑》何以受追捧?我们以为,该剧中所塑造的主角李云龙这一形象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可以这样说,当旧的英雄被社会的变迁所颠覆,人们对于新的英雄仍在寻找之中时,真实的英雄——李云龙出现了。

而他的出现,不再是过去那种被作为工具化的偶像精英的形象而牺牲本真的“我”出现的,而是以一个既有一位将军不怒自威、咄咄逼人的气势,又有大智大勇,时而还流露出一些充满智慧的“狡猾”与小农意识的狭隘,有血有肉、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爱有恨,有丰功伟绩,也有个性瑕疵的一个真英雄的形象出现,这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地方所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李云龙身上所表现出来了英雄主义、豪迈粗犷、真实的人性之美完全不同于过去的“高大全”的神话式英雄倾向。

可以说,李云龙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典型的贫民英雄的特征,而这一平民英雄的出现,正是今天社会所缺少的,也是公众所期盼的。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旧有的价值体系逐渐消解,公众对于新的价值体系重构的期盼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的迫切,大众传播媒介承担着传承文化和构建文化的重要使命,公众对于媒体在这方面的期待更是自不待言。

重构什么样的价值,通过媒体的内容传递什么样的文化,正是一个需要解答的问题。

从最受公众欢迎的娱乐节目发展的历程来看,过度大众化的“四俗”化已经被公众所厌弃,而《亮剑》的成功是不是为媒介娱乐的提供者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思考取向:该剧所张扬出来的一种英雄主义情结是否即是当今公众之所需?可以这样说,《亮剑》的作者对于主角李云龙的塑造便是对于当下中国公众在娱乐视域内需要什么样的英雄的一种尝试性创造,而这一尝试又是被公众所接受认可和欢迎的。

传媒作为文化的生产者与传播者,要坚守自己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着力于全民族整体精神素质的培育与提高,特别是当前,传媒应担负起重构中华民族价值观的任务。

在一个缺少偶像的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公众用他们特有的方式选择了他们自己的偶像。

如果说,公众通过真人秀节目选拔出的偶像是他们对于快乐、个性、公平、和谐等价值观的热爱的话,那么《亮剑》中李云龙的倍受追捧则是创作者们对于公众潜在的平民英雄情结的激活,而这一情结的再现正契合了中国公众正在重塑价值信念的需求。

三、《大长今》缘何受青睐——平民审美的满足《大长今》自2005年9月1日晚10点在湖南卫视播出后,收视率惊人,首日播出平均收视率就达8.6%,而在上海、长沙等地区的收视份额更是突破10个百分点,在同时段位列全国收视第一。

根据湖南卫视方面提供的数据,《大长今》9月1日开播当日收视率为2.13%,在此之后便一直呈上升之势,最高达到4.9%,而据AC尼尔森的同期数据显示,9月15日到20日,《大长今》在上海的收视率稳超3%,而东方卫视同一时段的节目收视率只有1%左右。

央视-索福瑞的收视报告显示,截至10月17日,《大长今》在全国12大中心城市平均收视率已上涨到4.3%。

《大长今》在中国内地创造了韩剧的历史最高收视纪录,为湖南卫视轻轻松松赚到了3500万。

④《大长今》缘何如此倍受观众青睐?我们以为,原因在于该剧使得平民的娱乐审美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即渴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的觉醒。

在电视剧《大长今》中,充满了受儒家文化熏染的细节,从饮食、拆字、药膳、针灸、诗词、官阶、书法到服饰,让观众得到了多层次美的享受,有人性的美,也有理性美;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也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美。

其实,这些都是渗透在该剧之中的、能够让中国观众有亲近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此剧播出所反映出来的平民的集体狂欢式的青睐也正在显现着民众对于建构新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期盼:即以审美的方式快乐着,又以公平方式行进着,更要以和谐的宗旨追求着。

当然还可以这样说,《大长今》受到观众的热爱,是因为它透射出的做人道理:做人最高境界便是守真——本分与真诚。

比如在长今的眼里,厨师之道就是不能做对人身体有害的食物,做料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品尝食物的人脸上露出的笑容;比如即使同为宫女,也应该长幼有序,老吾老幼吾幼;比如对父母要尽孝道,那怕贵为皇帝也不能违背;还比如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师恩难忘。

这些实实在在做人的道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观众感到了久违的亲切。

⑤从《大长今》的成功来看,打造平民的娱乐,满足他们在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是中国媒体娱乐节目寻觅新路的一个宝贵启示。

中国媒介娱乐产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平民化进程的深入,娱乐节目的平民化也越来越明显和全面。

⑥当前的媒介媒介运营上的商业性质,使中国媒介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满足平民化社会公众的娱乐需求,正是媒体遵循市场规律的体现。

所以,如果说传媒担负起中华民族的价值重构的任务是媒介的社会责任的话,那么,满足平民化时代公众的审美需求则是媒介市场化过程中的明智选择。

媒介娱乐节目生产的导向——以追求创新为动力,以平民路线为灵魂,以满足公众的需要为先导,同时汲取大众文化的优质营养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已经并仍然还在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消费主义和金钱主义浪潮冲击着一切,物欲膨胀,道德和价值观解体重构,公众对生存的无序感到迷惑,社会心理失衡。

而这些变化在很深的程度上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英雄和理想在人们头脑中曾经一度淡化,金钱的力量也在一个很长时期支配着一切。

中国媒体娱乐节目的出现与发展,是社会转型期精神需求与价值重建过程的必然结果。

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娱乐节目经历了自身的求变求新的模式变化,总体呈现出商业化、大众化、平民化的发展趋势,而目前正处在三股力量的纠结点。

众所周知,盲目克隆,创意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媒介娱乐节目的硬伤,也可以说是致命伤。

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的生产几乎都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律,那就是:欧美/日木首创—港/台移植一一国内“星火”——国内“燎原”。

⑦模仿可以减少投入,也可以大大降低市场风险,学习借鉴港台和外国的节目样式无可厚非,但是一味模仿、不思创新只能走入死胡同。

继《亮剑》火爆之后,同样的军旅题材并有着相似英雄主题的《狼毒花》播出之后,虽然没有遭到观众的冷遇,但其收视效果已经远远落后于前者了。

这就说明,中国的娱乐节目如果不能解决创新问题,虽不会走上死路,也不会踏上兴旺之途。

娱乐并不等于文化的缺失,更不是趣味的低俗,只有当娱乐节目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蕴含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的时候,娱乐内容本身才会得到公众的欢迎和厚爱,才会健康地发展。

⑧《第一次心动》的停播从反面说明了这一道理,而《亮剑》和《大长今》的受宠则从正面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规则。

可以这样说,只要与时俱进地把握住时代跳动的脉搏,为公众提供丰富而有真正精神营养的娱乐,娱乐不仅不会至死,相反则是无极限的。

在中国媒介娱乐化的征程中,还要解决靠什么文化作支撑的重大问题,这一点是决定娱乐节目生死的关键要素。

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作为支撑?我们以为,要以平民文化为主体,还要汲取大众文化中快适、轻松、愉悦的要素。

平民文化是以视角下移、关照普通人的生活为特征,常常表现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关注普通平民的“生存之实”,以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务为叙述对象,淡化英雄化、理想化和崇高化,一切都是普通平民世俗生活的“实录”;二是不是居高临下地俯视平民生活,也不是以仰视角度使平民生活变形,而是身置其中,以平等的姿态去体察、去叙述,不作虚假的夸张或有意的隐瞒。

⑨大众文化则以愉悦性、感受性、商品性、消费性为主要特征,体现出强烈的娱乐和商业意识,不追求思想的深刻和精神的崇高。

成功的大众文化作品应当不仅能使公众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愉悦,而且能在审美愉悦中被陶冶和提升,享受人生与世界的自由并洞悉其微妙的深层意蕴。

⑩大众文化由于其特殊商品的性质决定了其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只满足于产生感官快适、刺激或沉溺的“四俗”化内容。

对于中国的媒体来说,在生产娱乐节目走平民化路线时,当然不能抛弃大众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如轻松、快适和愉悦,从而生产出更易于被公众接纳和认可并有着广泛市场需求的娱乐产品。

时至今天,中国的受众又置身于一个这样的环境: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环境使得安于现状、不慕进取、甘于平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状态。

其实,在平适而安逸的现实面前,更多的人又萌生出与改革开放初期不一样的社会心理:冲破现状,追求一种解放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外驱力和内驱力。

在此种背景下,媒体的娱乐生产者们将从商业化、大众化、平民化这三股力量中选取哪一种力量来决定媒体娱乐的未来之路,这是一个不能不做出迅速回答的迫切问题。

我们以为媒体在为公众提供娱乐的时候,在吸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主体的前提下,要以追求创新为动力,以平民路线为灵魂,以满足公众的需要为先导,同时汲取大众文化的优质营养,而这正是当前媒体娱乐节目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