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1)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一)说教材1.地位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地位: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内容安排在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中“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此外,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的内容要求:(1)火力发电的原理、过程及优缺点(2)化学能与电能的直接转化(3)原电池的概念及本质(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用自己的话解释原电池的概念及本质。
(3)能够制作简易的水果电池。
过程与方法:(1)查阅相关资料,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原电池的概念、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原电池概念及本质的探究、水果电池的制作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愉悦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化学能与电能的直接转化难点:原电池的概念及本质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层面:1、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中,学生已经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本质。
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化学中的电现象和物理中的电现象之间建立联系。
2、在本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了解化学能与热能在的相互转化;但是,他们并不具有“化学能→电能”的思维方式。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其次章其次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学问。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学问,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化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学问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须要的基础。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美。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二、说学情同学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学问;在能力上,同学已经初步具备了观看能力、试验能力、思维能力。
同学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
同学喜爱?通过试验探索化学反应的实质,由试验现象推想反应原理,同学对本节课会有所期盼。
生活在现代社会,同学对"电'有着丰盛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同学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缘由,并感触了探索化学能与热能的互相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深厚的爱好。
三、说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①清晰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办法①同学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索的意义,基本过程和办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索的能力。
②能对自己探索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举行方案、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①通过探索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神秘,提高学习化学的爱好和热烈,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与喜悦,感触化学世界的奇异与和睦。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材料
化学能与电能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郭水莲【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能与电能是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从能量的角度看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前一节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其它能量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知识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从生活的角度看本节课有助于学生树立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掌握原电池原理及构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1)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妙,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认识原电池反应原理及构成;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有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和电学基础知识。
2、能力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但缺乏对微观原理的思考和理解。
3、心理分析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认识,化学反应与电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学生对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二、教法选择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
我采取了学案导学、情境激学、引导质疑等方法。
三、学法指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乐在其中。
【教学过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七个教学环节:1、课堂引入。
2、原电池的概念。
3、实验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
4、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5、课堂总结。
6、课堂练习。
7、课外知识拓展。
下面我就如何围绕这七个教学环节展开我的教学做一说明。
环节一:情境引入一上课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漫画“格林太太的假牙”。
然后询问:“格林太太到底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原电池是中学电化学基础知识,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介绍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
高中必修一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必修二又学习了能量守恒,另外物理学上也学习了电学的有关知识。
这些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
在以后的选修四中还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拓展原电池的相关问题。
所以本节内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电化学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对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充满期待,但这个时期还没有文、理分科,学生的个体情况差别较大。
另外,电池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便捷能源。
与此同时,电池制造以及废旧电池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也成为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能够正确书写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能够判断所给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诱导、实验探索、现象比较等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四、教法学法以实验探究的方法教学,采用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
学生主要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一个简单的小魔术——气泡的穿越。
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将铜片平行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大家想不想看到气泡由锌片表面穿越到铜片表面?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气泡成功穿越高一的学生好奇心很强,事先准备纯度高的锌片,把魔术成功表演就可以顺利吸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
四川德阳化学能与电能设计
张楠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功能 本课题属于化学原理范畴, 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的入门性知识, 是社会生产、 生活、科学研究的应用知识。它既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深入应用,又为选修 4 电化学基础 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 生活的重大意义。 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有了“电子的定向移动”, 就应该“产生了电流”。 怎样才能说明电流真的产 生了?
电流计、小灯泡 (放在哪 里?) 导线连接;原 打破旧知 识体系,建 立新知识 体系。初步
电池装置的雏形就产生了
演示实验:将铜片与锌片 用导线连接起来,并接入 电流计,观察现象。
现象:锌片溶解,铜片表 面产生气泡,电流计指针 偏转 结论: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 能。
欣赏、 交流, 感受电能为 现代生活带来的巨大便 利。 体会生活中的快乐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 趣和探究 热情,使学
我国发电方式主要是什 创设情境, 建构探究 任务。 么?
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 力发电,太阳能转化为电 能。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了解火力发电的原理和利 弊,发现火力发电中大量 能量损失
+
实验探究, 建构新知 识体系。 实验 2: 铜丝直接插入稀硫 酸,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 2:铜丝表面无现象, 溶液未变蓝色。 结论:铜丝与稀硫酸不发 生反应。
通过三个 实验,使学 生的思维 发生激烈 的碰撞。旧 的认知受
实验 3: 将铜丝插入到实验 1 中的锌粒上, 学生观察现 象
现象 3:锌粒表面有气泡, 铜丝表面产生气泡,溶液 仍然为无色。 分析:铜丝与稀硫酸发生 了反应,因为溶液没有变 蓝色,仍然为无色
刘艳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20151025
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滁州市来安中学的老师——刘艳,我说课的课题是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化学能与热能,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等知识的拓展和运用,同时又是关于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的补充和完善,并为进一步学习选修四《电化学基础》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根据课标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原电池工作原理,建构原电池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3.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建构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教法和学法在初中物理中学习电流产生的原因,必修一化学中学习了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但是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本质、探究问题的能力发展不均衡,对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现象分析”的学习模式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采用情境激学法。
创设新颖的情境,引发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对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的学习,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人教版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必修2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从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培养角度看,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课标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面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正本质、能量守恒原理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很好的素材。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及构成;②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②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②经历探究过程,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3.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而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课标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说课--原电池(共19张PPT)
•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6.17.20216.17.202110:5110:5110:51:1910:51:19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原电池的概念;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 科学探究的意义,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小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 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 的奇妙与和谐;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下午4时48分54秒下午4时48分16:48:5421.7.21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 问题二:氢离子变成氢分子有时从哪里来 的呢?
• 问题三:根据电学知识中电子的流向,你 能判断装置的正负极吗?
4、设问探究、合作交流,归纳形成条件
Zn Cu
Fe Cu
Zn Zn
Fe
Cu
√A
√B
C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中的《化学能与电能》单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关系,掌握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节课贯穿了知识点和实验,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掌握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池的结构;–理解电池中化学反应与电能转化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池的结构。
共计2学时,具体安排如下:•第1学时: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介绍(40分钟)•第2学时: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结构(40分钟)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池的结构。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实验法、探究法等: -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和转化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 实验法: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 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及内容细化第1学时: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介绍步骤1:导入(5分钟) - 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如蓄电池的使用。
步骤2:讲解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15分钟) - 教师通过解释化学能和电能的定义,激发学生对化学能和电能的兴趣。
人教版化学能与电能 第一课时 课前说课
人教版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课前说课各位教员尊崇的评委大家好,我来自XXXX,我的说课标题是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课前说课。
下面我从教材剖析,学情剖析、教学义务。
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五个方面停止论述:经过对教材的深化剖析这里我摘录了三个,重要实际化学能与电能位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及构成条件,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化学能与电能的位置和作用可以说承上启下。
本节既是对初中化学〝化学与动力〞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响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该内容设置充沛表达了学科知识的生长性。
知能双修同时本节知识不只是有关金属、电解质溶液、氧化恢复反响、能量守恒原理等外容的丰厚和延伸,也是培育先生思想才干、实验才干很好的素材。
学情剖析:该阶段先生已具有了氧化恢复反响等上述相关的实际基础。
也具有了一定的剖析效果的才干与协作实验探求的肉体,但由于缺乏电化学基础,所以在了解原电池原理时有一定的难度。
依据新课程理念要求,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学情的详细剖析,提出本节教学的目的: 1知识与技艺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及构成进程与方法:学习迷信探求的方法,提高迷信探求才干。
培育观察才干与剖析思想才干,提高与他人交流、协作的才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动力观、环保观、转化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激起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初步看法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
难点为从电子转移角度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实质。
教法与学法:孔子在«论语•»中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员设置效果先让先生积极思索,教员再停止适时启示引导,才干使先生愈加有效地学习,同时为了更深化直观的了解原电池的任务原理采用微观演示,先生经过火组讨论、协作探求打破难点。
在教学流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去引导先生顺利完成义务。
首先教员引入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知道化学反响的进程中会发生能量的变化,如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健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三维”目标的确定和依据(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的确立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反常的实验现象,提出疑问借助于物理仪器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师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提出问题,提供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实验现象内化、抽象得出规律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2、指导发现式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ppt课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1.火力发电的过程。
水果电池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2)引导学生将上述各种成功将化学 能转化为电能实验中的反应,用电极反 应式呈现出来。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七、思考与交流
• (一) 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说明化学电池 由几部分构成,它的组成条件是什么? (两极一液成回路)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要求
一、教材分析
(1)火力发电的原理、过程及优缺点 (2)化学能与电能的直接转化 (3)原电池的概念及本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2、教材的“地理位置”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能与 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 作用。 (2)初步认识原电 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 (3)从电子转移角 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 转化的本质。
一、教材分析
2
过程与方法: (1)增强收集和处理信 息、互动交流的能力。
化学能与电能 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我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对本节课展开说明。
一.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知识点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结构:本节教材包括2个子目内容,第一目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了解火力发电的过程,原电池的原理、正负极判断和组成条件;第二目是在学习第一目的基础上学习不同类型的电池及其应用。
3.“三维”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②.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③.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了解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学习实验探究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化学史的了解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分组探究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③.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原电池实验探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探索求实的科学态度。
4. 重点、难点的确定:本节教材在内容上来看是以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为出发点着重介绍原电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将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确定为教学重点。
而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以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他们来说难度相对较高,因此将原电池的原理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学生分析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能与电能》是学生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之后,又一种能量的转化,是重要的化学反应原理。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在中学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是指本节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将其拓展和应用。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启下是指本节的学习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电解电镀等知识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及形成条件,并能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制作简易原电池。
②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①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培养分析与归纳能力,学习设计原电池的方法。
②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感悟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意义,认识开发利用新型电池的意义以及使用化学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条件及应用。
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说教法1、实验促学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用先进的电脑动画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三、说学法本节课涉及生活中常用的电池,是学生熟悉的物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同时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知识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也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为原电池原理的探究储备了必要的知识。
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总结的方法,学会“动手做、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化学能与电能 优质课说课稿(参考课件)
5
课件学习
二、说教法
讨论法
练习法
教法分析
实验探究法
6
课件学习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原电池原理,但学生好奇 心强,思维活跃,利用干电池作为学习素材以及动手设计实验,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具有观察、分析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相关结论的 能力,具备了学习电化学知识的基础。
锌片和铜片上的反应式怎么写? 总反应又怎么表示?
15
课件学习
教学环节二:与干电池结合探究原电池原理
【实验探究—锌铜原电池原理】
提示:从电极材料 的金属性方面考虑
1.根据五号电池炭棒为正极,锌筒为负极,我 们可以知道正负极有什么特点,如何判断?
2.那么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应该分别是什么?
16
课件学习
教学环节二:与干电池结合探究原电池原理
3.观察刚才拔出的炭棒是与 哪一极相接触?
12
课件学习
教学环节二:与干电池结合探究原电池原理
【实验探究—锌铜原电池原理】
锌片
铜片 锌片
铜片 锌片 A 铜片
稀硫酸
实验1
稀硫酸
实验2
13
稀硫酸
实验3
课件学习
教学环节二:与干电池结合探究原电池原理
【实验探究—锌铜原电池原理】
实验
现象
Cu、Zn片同时 插入稀硫酸中
水电17.6%
1.火力发电的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2.火力发电有哪些优缺点呢?
3.燃烧的本质是什么?
水电站
其他1.2%
11
课件学习
教学环节二:与干电池结合探究原电池原理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周至县职业教育教中心:田潮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人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问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之中。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一热能一机械能一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化学能与电能(一)》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一)》教学设计《化学能与电能(一)》教学设计常德市第一中学曾宇梅一、教材分析《化学能与电能》为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第二节,是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内容。
它继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提出,是化学能的另一转换方式。
该节分为两部分,分两课时完成:第一部分为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主讲原电池原理;第二部分为化学电池,即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该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原电池原理。
学生对电池并不陌生,但原电池原理较为抽象,而且理论性强,较难理解;而该内容是本节第二课时及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蚀与防护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解原理等的基础,故设计好本节内容很重要。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知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常以热量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可以理解;学生已知一些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原电池原理的理解提供理论支持;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可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
三、设计思想1.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形成概念、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再实验”的实验探究式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提供给学生更多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3.合理使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直观化、真实,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4.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联系生活。
充分利用这部分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布置家庭小实验,使课堂延伸,同时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加深理解【学生】③中锌失电子,若铜失电子变为铜离子,溶液会变蓝。
【设问】锌失去的电子经导线流入铜片,怎样证明呢? 【探究实验】提供安培表、电流计等证实学生设想。
【讲述】该装置产生了电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板书】(二)原电池 1.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课件
环节五 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
【巩固概念】 1、调整教材知识顺序,学习2009年我国发电总量 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讨 论:火力发电中的能量转化,火力发电的利与弊 是什么? 【加深对形成条件的认识】 2、影像:格林太太诉说病情 【加深对形成条件和工作原理的认识】 3、课后作业:分别判断下列装置是否组成了原 电池?说明原因。如果是,写出电极反应式。
情感层面: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电池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使得学生对电池充满着好奇和探知欲 望。
三、教学三维目标:
教材 内容、 学情、 课标、 考纲、 学生 的认 知过 程 知识目标: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 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通过对原 电池组成条件的研究,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 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环节一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六、 教 学 环 节
环节二 新课教学 自主探究
由 易 到 难
环节三 拓展思维 突出重点
环节四逐层深入 突破难点
由 浅 入 深
环节五 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
环节一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教学环 节 教学程序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 知
以Zn+H2SO4==ZnSO4 +H2 为例复习氧化还 原反应的有关知识
试验探究
解决问题
原电池正负 极的判别断
环节四 逐层深入 突破难点----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探究实验六 】:
得出结论
四、原电池构成的条件:
(1)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 ②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导体。 (2)电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一般与活泼性强 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 (4) 电极、电解质溶液间形成自发进行的氧化 还原反应
化学能与电能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本质、构成和原理。
(2)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会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1)以铜锌原电池(稀H2SO4作电解液)为例,通过宏观(实验现象)-微观(线路中电子、溶液中离子流动的方向分析)-符号(电极反应式)三重表征,形成原电池工作原理。
(2)通过原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以实验方法探索化学原理的乐趣,树立以设计和应用相结合的化学学科思想。
(2)通过了解原电池的发展过程,体会和欣赏化学学科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热爱化学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本质、构成、原理。
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评价】投影展示部分同学设计的原电池装置图,分析工作原理,规范书面表达。
小组合作
完成实验
汇报结果
符号表征
生生评价
学以致用,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的理解。
【环节四】回顾
总结
展望
【过渡】伏打电池的工作原理。
【讲解】展示电池的发展进程。
展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电池。
倾听
思考
前后呼应,解决本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教学背景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第一课时。教材在讲完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之后,以原电池为例,说明化学能与其它能量形式的相互转化。原电池是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学好本节课内容将有利于学生学习高二选修内容金属腐蚀与防护和双液电池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
并彼此结合、渗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
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
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
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
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2、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你能很顺畅,比如,为什么金属不直接和电解质溶液发生,而要绕圈运动等。
3、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法学法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导发现、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1、实验探究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指导发现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
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
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3、学法指导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直观生动的学习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里既包括对学生观察实验的指导,又包括对实验方法的选择指导(对比实验)。
同时注意适时的利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合小组全体之力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满意的结论。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辅助,不断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景,以疑激思,揭示新知(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关于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提出问题: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呢?又是如何转化的呢?(2)多媒体呈现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影响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能量的变化。
(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提出问题: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怎样实现这个转变?(4)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同时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新知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动画模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
(1)设置阶梯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思路引导:问题1: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环节才能转化为电能。
那么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经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所要解决的第一问题是什么?(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问题2:若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不同区域进行,那么,怎样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剂区域,同时形成电流?问题3:怎样知道所架设的桥梁中有电子流过?如何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操作的原理,顺利完成实验;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提高质疑释疑能力。
(2)实验探究:原电池及其原理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小组成员根据每组实验设置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列出自己的想法。
[投影实验内容]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及能实验现象的观察,发现实验③和实验④中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探讨交流,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必须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进行,同时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区域,形成电流。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及分析观察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说话,避免了教师教学上单调性。
[动画模拟]铜锌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学生归纳,共同完成:(1)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式:Zn+2H+=Zn2++H2↑(2)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锌片)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铜片)2、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
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把学生分三大组,共九个实验,第一组4个实验,第2组3个实验,第三组2个实验,每组都是对比实验。
通过本组实验装置是否产生电流,若不能产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分析可能的原因;若能产生,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
[投影实验内容]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第一组:实验①、②不产生电流,③和④产生电流,不同点在于实验①和②中电极的金属活动性相同,而实验③和④中电极的金属活动性不同,从而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
第二组:实验⑤和⑥能产生电流,而⑦不产生电流,不同点在于实验⑤和⑥中电极插入到电解质溶液中,而⑦中电极插入到非电解质溶液中,得出原电池构成条件之一:电极材料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第三组:实验⑧产生电流,而实验⑨不产生电流,不同点在于实验⑧形成闭合电路,而实验⑨没有形成闭合电路,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为主要线索,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在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困难,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防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与低效性。
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去自我建构,完善认知结构。
(三)尝试新知,反馈巩固,运用新知设置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巩固知识的习题,另一类是带有趣味性的生活应用题。
一方面是学生对本堂课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
1、判断下列哪些装置构成了原电池?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若是,请指出正负极名称,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强化重点、突破难点]2、下列哪些反应在理论上...可以设计为原电池?[强化对原电池原理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① 2FeCl 3 + Zn == 2FeCl 2 + ZnCl 2② NaOH + HCl == NaCl+H 2O ③ Fe + 2HCl == FeCl 2 + H 2↑ ④ 2H 2 + O 2 == 2H 2O(四)再探再练,拓展创新,深化新知 学生设计实验:制作一个水果电池用品:铝片、铜片、橘子、PH 试纸、灵敏电流表、导线、烧杯等。
请同学们推断一下能否组成原电池,并亲手设计一个原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