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的作家与作品

合集下载

艾青诗选各个年代的作品及特点

艾青诗选各个年代的作品及特点

艾青诗选各个年代的作品及特点
艾青(1920年-2008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他的诗歌作品经典而丰富。

以下是对艾青不同年代作品及其特点的简要概述:
1940年代-1950年代:这个时期是艾青的早期创作阶段,他的诗歌主题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他的作品批判了战争、贫困和社会不公,并表达了对人民痛苦的同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代表作品包括《从白雪到黑骨的传说》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60年代-1970年代:在这个时期,艾青的诗歌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他的作品更加宏大史诗化,充满了革命热情和激情。

他赞扬毛泽东和革命英雄,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告各位读者》和《八月镇压记》。

1980年代-1990年代:在这个时期,艾青的诗歌展现出了更加思索和内省的特点。

他开始关注个人情感、人生哲理和自然风景。

他的作品多元化,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的作品更加私人化,展示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代表作品包括《屋顶》和《渡口》。

总体而言,艾青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深刻的社会观察力和人文关怀,他的作品既带有革命理想的高昂情感,也有对人性、自然和生命的深入思考。

他的诗歌语言直接而有力,
兼收并蓄了许多不同的诗歌风格,既有叙事性,也有象征性,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艾青通过他的诗歌作品,为中国现代诗歌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名作家生平介绍:汪曾祺

知名作家生平介绍:汪曾祺

PART 01
作家简介
ABOUT THE AUTHOR
求学经历
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1925年,汪曾祺入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 1926年秋,汪曾祺入县立第五小学读书。 1932年秋、汪曾祺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读书。
PART 01
作家简介
ABOUT THE AUTHOR
(新华网评)
PART 04
人物评价
CHARACTER EVALUATION
纪念馆
2020年5月,汪曾祺纪念馆在其故乡江苏高邮正式开馆。汪曾祺纪念 馆总建筑面积9500余平方米,分为汪曾祺纪念馆、汪迷部落、汪氏家 宴以及汪氏客栈4个片区。汪曾祺纪念馆作为主体建筑,总体风格古朴 大方兼具现代简约,远看犹如7摞掀开的书稿,对应着汪老擅长的小说、 散文、戏剧、诗歌、书信、杂著、谈艺等7类文学体裁。整座纪念馆通 过形态错动与叠加,形成了多个内院,宛若当年汪家大院的院落天井, 充满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
解放前夕
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 “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说《小 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 后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此外, 还写了小说《职业》《落魄》《老鲁》等。 这期间汪曾祺与同在中国建设中学任教的施松卿相识,并建立了恋爱 关系。
PART 03
创作题材
THEME OF CREATION
创作手法-语言魅力
汪曾祺的语言魅力,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学习文学表达的 方式。不但刻意从人民群众的口头吸取营养,还留心街头的各种文 字,能从引车卖浆者流的各种启事、告白中感受到口语的芬芳。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主要外国作家作者情况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主要外国作家作者情况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主要外国作家作者情况简介主要外国作家作者情况简介为了帮助读者、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本书人选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基本倩况,根据有关各种资料,特将主要作者及有关作品情况基本上按书中作者出现次序介绍和说明于此,有些作者或作品相互联系紧密,则一并介绍或作变通处理。

格兰姆·贝克(Graham Peck,1914—1962)美国记者、画家、作家。

贝克1935年秋天第一次来到中国,1937年末,日本大举侵华,他带着要以研究中国为毕生事业的决心,回到了美国。

1940年初,贝克再次踏上中国土地,在重庆、桂林、柳州等大后方居住,后或与路易·.艾黎一起,或单独在宝鸡、成都、洛阳、郑州等地旅行、访问,还曾为美国新闻处工作,被派往华南、西南许多地区,但主要是在重庆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摆脱重庆战时工作,再次到中国沿海。

1946年定居在北京写作《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原书名为《两种时间》,Two Kinds of Time),同年11月他带着此书手稿回美。

爱泼斯坦称这本书为有关中国的“经典著作之一”;认为“他栩栩如生地重现了许多往事的景象,声音和感受,还透过在当时所谓‘大后方’的经历,重现了那个独特的动乱年代所意味着的一切。

”詹姆斯.芒罗·贝特兰(James Munro Bolrani, 1910年生)英国著名记者、教授,.因收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的《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而为中国读者所熟悉。

詹姆斯·贝特兰出生于新西兰奥克兰一个牧师家庭。

1932年考入英国牛津大学,1936年获罗兹(Rhodes)远东旅行研究奖学金来到北平,担任英国工党机关报《每日先驱报》特约通讯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贝特兰于12月27日到达西安,至1938年2月8日国民党中央军进驻西安的当晚离开。

不久写出了反映西安事变的报告文学,原著1937 年在英国出版时名为《中国的危机:西安兵变真相》(CrisisIn China: The Story of the Sian Mutiny),1938 年美国版改名为《中国的第一幕西安兵变》(First Act in China:The Story of the Sian Mutiny)。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来自百度知道banji的老巢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拓展资料:《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百度知道沫子37呦《呼兰河传》写作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全国抗日形势低迷,时值萧红随丈夫离开重庆,飞抵香港,当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大东酒店为二人举行欢迎会。

3月,萧红参加香港女校纪念三八劳军筹备委员会在坚道养中女子中学举行的座谈会。

面对国破山河的场景,加之作者本身就是出生的东北哈尔滨是呼兰区,《呼兰河传》应运而生。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连载完毕。

萧红生平简介及作品

萧红生平简介及作品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菲茨杰拉德

菲茨杰拉德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编辑菲茨杰拉尔德一般指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作家之一。

F.S.菲茨杰拉德,美国小说家。

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

父亲是家具商。

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

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

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

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

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

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

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

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

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兹杰拉德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

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

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

1940年12月21日并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

菲兹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也频有特色。

除上述两部作品外,主要作品还有《夜色温柔》(1934)和《末代大亨的情缘》(1941)。

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目录1人物生平1896年9月24日,菲茨杰拉德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小商人家庭。

他的祖上曾经阔气富有,传到父母这辈已家道衰落。

1913年,靠亲戚的资助,他上了美国东部著名的贵族式高等学府——普林斯顿大学。

但他无心学业,常常缺课考试不及格,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社会活动上。

萧红作品资料

萧红作品资料
• 《呼兰河传》、《生死场》等作品中的地域特色
民间传说的运用
• 借鉴民间传说,丰富作品内涵
• 增强作品的神秘色彩和艺术魅力
• 《呼兰河传》中的“呼兰河”传说
萧红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价值
独特的艺术风格
审美价值
• 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独特的叙事技巧,注重个体情感的抒发
• 都关注女性地位,提倡女性解放
• 丁玲作品更注重社会问题的剖析,萧红则更注重个体生
命的体验
03
与沈从文的比较
• 都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
• 都关注乡村生活的描绘
• 沈从文作品更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萧红则更注重对乡
村生活的批判与反思
02
萧红作品的主题与风格特点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女性解放
谢谢观看
萧红作品深度解读
01
萧红生平与创作背景概述
萧红的生平经历及重要事件回顾
萧红出生于1911年
•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 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 童年时期家境贫寒
193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
• 受到鲁迅等文学前辈的提携与指导
• 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家
• 作品以小说、散文为主
1940年代后期病逝于香港
• 病因:肺结核
03
抗日战争时期
•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 文人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 萧红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
萧红与其他民国作家的比较分析
01
与鲁迅的比较
• 都是左翼文学家
• 都关注民众苦难,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鲁迅注重现实主义,萧红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巴金的资料《秋》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

巴金的资料《秋》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

巴金的资料《秋》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秋。

《秋》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是激流三部曲之一。

这部长篇巨制蜚声海内外。

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

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故事。

作品名称,秋。

作品别名,激流。

创作年代,1940年。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作者,巴金。

字数,426000。

内容简介。

《秋》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三部。

也是最后一部。

主要讲的是高家大家庭最后的结局:觉新的妻子瑞钰难产死去。

儿子海臣也因抽风死了。

觉民和琴小姐结婚。

搬到了外面。

淑英在他们的帮助下逃走。

高家三老爷克明在女儿走后。

终于醒悟。

而他的两个弟弟却如同往常。

他俩总是在家打架。

有时还吵着要分家。

最终。

克明被他的两个弟弟气得去世。

高公馆被卖掉了。

高家家业被搞得四分五裂的。

人人相视如同敌人一般。

创作背景。

1929年7月。

巴金的哥哥李尧枚自川来沪看望巴金。

谈了家庭里的种种事情。

气愤而又苦恼。

巴金告诉他。

要写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说。

作者不要单给他们的家庭写一部特殊的历史。

他所要写的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

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

他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

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

他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

斗争和悲剧。

他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

挣扎。

而终于不免灭亡。

这就是《秋》的创作动机。

人物介绍。

高觉慧他是一个新人的典型。

这个形象是活生生的。

富有真实感的。

他身上的那些长处和短处都是那个时代的先进青年所特有的。

他爱国。

追求科学与民主。

因而他不信神。

反对专制主义。

他平时不乘轿子。

并能爱上婢女鸣凤。

归根结蒂还是出于民主精神的指导。

但是。

他并不是已经 * 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

* 背叛地主阶级的英雄。

他的思想里仍然有少剥削阶级的东西。

比如。

他对鸣凤的爱情就远不及鸣凤对他的爱那么坚定和忠贞。

高觉民觉新的二弟。

巴金的资料《秋》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

巴金的资料《秋》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

巴金的资料《秋》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秋。

《秋》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是激流三部曲之一。

这部长篇巨制蜚声海内外。

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

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故事。

作品名称,秋。

作品别名,激流。

创作年代,1940年。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作者,巴金。

字数,426000。

内容简介。

《秋》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三部。

也是最后一部。

主要讲的是高家大家庭最后的结局:觉新的妻子瑞钰难产死去。

儿子海臣也因抽风死了。

觉民和琴小姐结婚。

搬到了外面。

淑英在他们的帮助下逃走。

高家三老爷克明在女儿走后。

终于醒悟。

而他的两个弟弟却如同往常。

他俩总是在家打架。

有时还吵着要分家。

最终。

克明被他的两个弟弟气得去世。

高公馆被卖掉了。

高家家业被搞得四分五裂的。

人人相视如同敌人一般。

创作背景。

1929年7月。

巴金的哥哥李尧枚自川来沪看望巴金。

谈了家庭里的种种事情。

气愤而又苦恼。

巴金告诉他。

要写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说。

作者不要单给他们的家庭写一部特殊的历史。

他所要写的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

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

他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

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

他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

斗争和悲剧。

他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

挣扎。

而终于不免灭亡。

这就是《秋》的创作动机。

人物介绍。

高觉慧他是一个新人的典型。

这个形象是活生生的。

富有真实感的。

他身上的那些长处和短处都是那个时代的先进青年所特有的。

他爱国。

追求科学与民主。

因而他不信神。

反对专制主义。

他平时不乘轿子。

并能爱上婢女鸣凤。

归根结蒂还是出于民主精神的指导。

但是。

他并不是已经彻底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

彻底背叛地主阶级的英雄。

他的思想里仍然有少剥削阶级的东西。

比如。

他对鸣凤的爱情就远不及鸣凤对他的爱那么坚定和忠贞。

1940年代的作家与作品

1940年代的作家与作品
25
❖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字默 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著名学者。 长篇小说《围城》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描写知 识分子生活的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
26
❖ 四、其他流派作家的小说 ❖ 1947年6月,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复刊后,
陆续发表了原先 “京派”作家沈从文、废名以及后 起的汪曾祺的一些作品,标志着“京派”小说在抗 战后的重新出现。 ❖ 沈文抗战后的主要作品是长篇《长河》(第二卷)。。 《长河》代表了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新的动向, 不过仍然保持着作家独特的美学追求。
有起有伏的故事;张天翼在刻划灰色的 小市民和国民党官僚政客时,几乎不用 环境和心理的描写,不从故事情节和人 物的经历着手,而只是截取几个富有典 型意义的生活事件和片断集中地反映人 物性格,从而达到凝炼简劲、写意传神 的地步。
11
❖ 在选材方面: ❖ 沙汀比较多地反映四川农村生活的各个侧面。
在《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中, 作者善于艺术地描写四川西北的风俗习惯、 人情事理和人物独具的性格,并大量地吸收 和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四川方言土语,因而具 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 张天翼则主要对灰色小市民庸俗虚伪、矛盾 可笑的心态进行刻划。《包氏父子》。
❖ 沙汀的不少作品,其故事发生的地点都同茶 馆有关,如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 记》、《还乡记》和短篇小说《公道》。
9
❖ 沙汀抗战时期的小说有两个特点: ❖ 一、直面现实,干预生活; ❖ 二、沉郁深厚的讽刺风格和乡土气息。
10
❖ 3、沙汀和张天翼的讽刺艺术不同的特点 ❖ 在结构方面: ❖ 沙汀的小说几乎都有一个完整、生动、
❖ 吴组缃的《山洪》,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 的草原》。
18
❖ 2、城市生活题材: ❖ 巴金的长篇 《春》《秋》、中 篇《憩园》、《第

萧红作品介绍

萧红作品介绍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

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

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 1萧红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萧红萧军,意思为“小小红军”)。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端木蕻良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在武汉结婚。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篇都是有影响的佳作。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茅盾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著有许多影响深远的小说、散文等。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文学家茅盾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的文学特色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2024菲茨杰拉德简介

2024菲茨杰拉德简介

菲茨杰拉德简介•菲茨杰拉德生平•主要作品介绍•文学地位与影响•时代背景与思潮关联•艺术特色与创作技巧探讨•个人生活轶事趣闻分享目录CONTENTS01菲茨杰拉德生平1913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原本希望成为一名律师或作家,但最终因为成绩不佳和身体原因未能如愿。

在大学期间开始尝试写作,并结识了许多文学爱好者,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是家具商。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文学创作历程及成就1920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一举成名,成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作家之一。

随后的作品包括《美丽与毁灭》、《大亨小传》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文学成就和商业成功。

他的作品以描绘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风貌和年轻人的精神困境而著称,被誉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家庭生活与社交圈子1920年与泽尔达·赛瑞结婚,夫妻二人都是当时社交圈子的名流,生活奢华而充满活力。

然而,婚姻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夫妻二人都有酗酒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和家庭生活。

菲茨杰拉德在社交场合中结识了许多文学界、艺术界和电影界的名人,这些交往对他的创作和生活都产生了影响。

尽管晚年的境遇不佳,但菲茨杰拉德留下的文学遗产仍然熠熠生辉,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对后来的作家和文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年时期,菲茨杰拉德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同时文学创作也陷入了困境,生活陷入潦倒。

1940年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44岁。

晚年境遇及遗产02主要作品介绍《人间天堂》内容概述与主题思想内容概述《人间天堂》是菲茨杰拉德的首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爵士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风貌和年轻人的迷茫与追求。

主题思想小说通过主人公艾莫里·布莱恩的成长经历,揭示了美国梦背后的虚幻与破灭,以及年轻人在追求自我认同和价值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艾青的主要作品有什么

艾青的主要作品有什么

艾青的主要作品有什么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艾青的主要作品,一起来看看。

艾青的主要作品《大堰河》(诗集)1936,上海群众杂志公司《北方》(诗集)1939(自费印出);1942,文生《他死在第二次》(诗集)1939,上杂《向太阳》(长诗)1940,海燕读书《吴满有》(长诗)1943,新华书店;1946,作家书屋《黎明的通知》(诗集)1943,文化供应社《愿春天早点来》(诗集)1944,桂林诗艺出版社《雪里钻》(诗集)1944,新群《献给乡村的诗》(诗集)1945,北门《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理论)1947,香港海洋书屋《走向胜利》(诗集)1950,文化工作社《新文艺论集》1950,群益《欢呼集》(诗集)1950,北京新华书店;1952,人文《艾青选集》1951,开明《新诗论》1952,天下《宝石的红星》(诗集)1953,人文《艾青诗选》1955,人文《黑鳗》(长诗)1955,作家《春天》(诗集)1956,人文《海岬上》(诗集)1957,作家《苏长福的故事》(报告文学)署名纳雍,1960,新疆人民《归来的歌》(诗集)1980,四川人民《艾青叙事诗选》1980,广东人民,1984,花城《海恋花》(散文集)1980,四川人民《艾青选集》1980,香港文学研究社《彩色的诗》(诗集)1980,江苏人民《抒情诗选一百首》1980,香港时代图书公司《艾青诗选》1982,外文《艾青谈诗》(理论)1982,花城《落时集》(诗集)1982,浙江人民《艾青抒情诗选》1983,文联《雪莲》(诗集)1983,黑龙江人民《域外集》(诗集)1983,花山《艾青》(综合集)1983,人文《艾青短诗选》1984,花城《绿洲笔记》(散文集)1984,四川人民《启明星》(诗集)1984,百花《艾青论创作》1985,上海文艺《艾青选集》(1-3册)1986,四川文艺《艾青诗选》1997,人文《我的思念是圆的》《下雪的早晨》《年轻的城》新疆石河子《春》《太阳的话》选入语文人教版六年级第六单元《我爱这土地》选入2007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树》《大堰河——我的保姆》选入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三课艾青人物评价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旷野》《黎明的通知》《雪里钻》等,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短篇《差半车麦秸》(1938)“差 半车麦秸”。
❖ 二、讽刺暴露小说
❖ 1、张天翼:《谭九先生的工作》、《华 威先生》和《新生》说,后结集为《速写 三篇》,1943年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
❖ 《速写三篇》标志着张天翼讽刺和幽默的 喜剧才华的新发展,其中,《华威先生》 是作家本人、也是中国现代小说颇负盛名 的讽刺名篇。
❖ 台湾作家吴浊流: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 (1945年)在台湾、大陆和日本的广阔生活 背景下,以主人公胡太明的曲折经历为线索, 表现“孤儿”般的台湾人民在日寇统治下的 苦难和他们的觉醒,被称为“一部雄壮的叙 事诗”。
❖ 第二节、解放区其他作家的小说
❖ (一)孙犁、康濯、刘白羽等的短篇小说
❖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 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现、当代小说 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是赵 树理之外在解放区出现的最重要的短篇小说 家。
❖ 短篇《荷花淀》
❖ 孙犁小说艺术论评:
❖ 1、摄取“日常事、儿女情”提炼蕴藉主题, 表现时代风云。;
❖ 2、注重人物对话和生活细节的白描,使作品 具有丰赡的生活实感和浓郁的生活韵味。
❖ 3、散文的章法、严谨的结构; ❖ 4、清新的意境和浓郁的抒情气氛。
❖ 《荷花淀》的抒情性表现在整个作品的基调 之中,渗透在人物刻划、情节安排、场境描 写和语言运用等诸方面。
❖ 艺术手法方面:
❖ 沙汀常常采用寓批判、讽刺于冷峻的现实主 义描写之中的手法;而张天翼的讽刺小说则 具有洗炼、泼辣、明快的风格,善于在人物 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漫画式的手法描绘人物 的外貌举止和心理,凸现人物形象。
❖ 4、张恨水 (1895--1967):原名 心远。安徽潜山人。“在近三十年 来,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 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 当首推张恨水先生。”(茅盾《关 于〈吕梁英雄传〉》,《中华论丛》 第2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
❖ 二是以苦涩、凝重的笔调描写偏僻闭塞、黑暗落后 的四川农村乡镇的社会现实,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 《播种者》、 “三记”(《淘金记》、《困兽记》 和《还乡记》)。
பைடு நூலகம்
❖ 《在其香居茶馆里》( 《抗战文艺》1940年 第6卷第4期)是现代文坛上讽刺小说的名篇。
❖ 回龙镇联保主任方治国同当地恶霸邢么吵吵 在其香居茶馆里从吵骂到大打出手的一幕狗 咬狗的丑剧。
❖ 《八十一梦》(1941年)用神话故事和 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揉合在一 起,揭露了国统区的腐败黑暗现象。
❖ 《五子登科》(1947年)讽刺抗战胜利 后国民党派往北平的接受大员的种种丑 行。
❖ 三、不断深化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 1、农村题材方面:
❖ 沙汀:“三记”——《淘金记》、《困兽记》和 《还乡记》广泛深入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四川农村的 现实。其中有恶霸地主的贪婪,贫苦知识分子的苦 闷,以及农民群众在反动政权层层压榨下的呻吟、 挣扎和反抗。作品概括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充分显示了作者生活积累的丰厚和艺术技巧的圆熟。
❖ 《在其香居茶馆里》的突出特点和成功之处 在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的高度集中, 虚实互补,以及结局的巧妙安排。
❖ 沙汀的不少作品,其故事发生的地点都同茶 馆有关,如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 记》、《还乡记》和短篇小说《公道》。
❖ 沙汀抗战时期的小说有两个特点: ❖ 一、直面现实,干预生活; ❖ 二、沉郁深厚的讽刺风格和乡土气息。
❖ 路翎的小说特别专注于对笔下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 和开,他偏爱描写性格复杂的人物,即表现所谓 “人民底原始的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和“精神 奴役的创伤”。特别是表现笔下人物的那种自发性、 狂热性的近乎变态的突民心理。
❖ 《饥饿的郭素娥》中郭素娥和流浪工人张振山性格 比较复杂,心理描写也有一定的深度,都涂上了作 者强烈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路翎小说的重要特色。
第十九章 小说(三) 第一节 国统区及沦陷区的小说
❖ 一、初期的抗战题材小说:
❖ 丘东平 (1911一1941):原名丘谭月,号席 珍,广东海丰人。
❖ 《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是根据他亲身参 加上海“八·一三”战事的见闻和感受写 成的。某部连长林青史
❖ 姚雪垠(1910.10.101999.4.29 ): 原名姚冠三, 字汉英,河南南阳邓州市(原邓 县)人。
❖ “可以堂皇地冠以史诗的名称的长篇小说里面, 作者路翎所追求的是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 中心的的现代中国历史动态”,侧重揭示 “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底下的波澜和它 们的来龙去脉”(《胡风〈财主底儿女们〉 序》)。
❖ 路翎的小说体现了胡风和《七月》派的现实
主义文艺观,以对人物内心冲突的描写和精 神世界的开掘为特色,主观色调强烈,在主 题的表现和心理描写的探索上有得也有失。
❖ 2、沙汀:“农民诗人”(杨晦《沙 汀创作的起点和方向》,《青年文 艺》,1945年第1卷第5期)
❖ 沙汀那沉郁、凝重、含蓄的“川味” 小说,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和民族化 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 抗战爆发后,沙汀创作的两种取向:
❖ 一是抒写作家对理想和光明的向往与景仰,代表作 有大型报告文学《随军散记》(《记贺龙》)、短篇 小说《磁力》、中篇小说《闯关》;
❖ 黄谷柳 (1908一i977)的通俗小说 《虾球传》不仅以题材和内容的新 颖为现代小说增添了新的因素,而 且是国统区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方 面取得的一个可喜的成果。
❖ 3、知识分子题材:
❖ 《七月》派小说作家路翎的长篇《财主底 儿女们》通过表现苏州巨富蒋捷三一家的 分崩离析和出身于这个破败世家的各种类 型的知识分子(长子蒋蔚祖、次子蒋少祖、三 子蒋纯祖)的生活经历,力图反映“一·二 八”战争以后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 探讨抗战前后这一动乱年代中知识分子的 道路问题。
❖ 在选材方面: ❖ 沙汀比较多地反映四川农村生活的各个侧面。
在《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中, 作者善于艺术地描写四川西北的风俗习惯、 人情事理和人物独具的性格,并大量地吸收 和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四川方言土语,因而具 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 张天翼则主要对灰色小市民庸俗虚伪、矛盾 可笑的心态进行刻划。《包氏父子》。
❖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字默 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著名学者。 长篇小说《围城》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描写知 识分子生活的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
❖ 四、其他流派作家的小说
❖ 1947年6月,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复刊后, 陆续发表了原先 “京派”作家沈从文、废名以及后 起的汪曾祺的一些作品,标志着“京派”小说在抗 战后的重新出现。
❖ 首先小说的基调洋溢着“轻快、欢乐”的抒 情氛围。小说开篇就展现了冀中水乡优美的 景色画面和一派静谧的、平和的月夜劳作的 轻快气氛。
❖ 其次是作品中人物和环境的情意化。作品将 白洋淀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
❖ 此外,作品中的人物都赋予诗情的意趣,仿 佛他们本身就是抒情诗人似的。
❖ 再次是孙犁小说那洗炼、清新、活泼、自然 的语言起到了准确地传达诗情的生动效果。
❖ 艾芜:《丰饶的原野》、《故乡》和《山野》三部 长篇。写成于1947年的《山野》,采用集中而又舒 展的结构方法,围绕--个小小的山村在一天之内的 抗日活动,准确鲜明地表现了抗战时期农村复杂的 社会关系和各个阶层不同人物对抗日的不同态度
❖ 短篇《石青嫂子》( 1947 ),描写内战给一个劳 动妇女带来的不幸,着重表现她倔强的生活意志, 从而挖掘了民族性格中美好的一面。
❖ 五、上海、台湾等沦陷区的小说
❖ 师陀 (芦焚):1946年结集出版《果园城记》。 作者把虚拟的小城 “果园城”作为“中国一 切小城的代表”,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小城的 风物,寄寓了无限的深情;也写了小城中各 色各样人物的种种悲剧,表达了对黑暗现实 的愤懑。作者善于描绘景色,刻 画风习,感 情深沉含蓄,常常造成一种和谐淳美的格调。
❖ 萧红的长篇《呼兰河传》( 1940年)在对故 乡过去生活的回忆中揭示了封建制度野蛮, 于低徊凄婉的情调中表达了作者对旧世界的 怨愤,启示人们必须改变这种现实。
❖ 吴组缃的《山洪》,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 的草原》。
❖ 2、城市生活题材:
❖ 巴金的长篇 《春》《秋》、中 篇《憩园》、《第 四病室》和长篇《寒夜》这些作品展示了这 一时期 城市社会的种种世相,表现了善良人们的苦难和挣 扎悲愤地控诉了那个如寒夜一般黑暗冷酷的社会, 探索人们应有的合理生活,蕴蓄着深沉的悲剧力量。
❖ 张爱玲:小说集《传奇》( 1944)包括成名作《倾 城之恋》和代表作《金锁记》,题材多数是写城市 上层人物的爱情婚姻和道德心理,反映了旧家庭中 封建性的生活与日益资本主义化、金钱化的矛盾, 也有的表现沦陷区敌伪统治下一些苟活者的百无聊 赖的精神状态。她的作品描写市井生活和人物心理 都很细腻,既用传统的手法,也吸收现代派的意识 流动等表现方法。
❖ 3、沙汀和张天翼的讽刺艺术不同的特点 ❖ 在结构方面: ❖ 沙汀的小说几乎都有一个完整、生动、
有起有伏的故事;张天翼在刻划灰色的 小市民和国民党官僚政客时,几乎不用 环境和心理的描写,不从故事情节和人 物的经历着手,而只是截取几个富有典 型意义的生活事件和片断集中地反映人 物性格,从而达到凝炼简劲、写意传神 的地步。
❖ 刘白羽(1916--2005)的战争小说
❖ 短篇《无敌三勇士》:“孤胆英雄”阎成富; 老战士李发和(“老油条”);新战士赵小 义(“蒋占区的俘虏兵”)。
❖ 老舍的长篇《火葬》、《四世同堂》和《鼓书艺 人》、《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 荒》三部组成,以沦陷后的北京为背景,以小羊圈 胡同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表现了沦陷区人民在日 寇铁蹄下的苦难经历,苟安幻想的破灭,以及觉悟 到只有抗争才有出路的过程,深刻地解剖并展示了 北京市民文化和民族性格的优点与弱点,渗透着作 家的深思,痛苦与愤怒。
❖ 沈文抗战后的主要作品是长篇《长河》(第二卷)。。 《长河》代表了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新的动向, 不过仍然保持着作家独特的美学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