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导论

合集下载

食品工艺学导论B卷参考答案

食品工艺学导论B卷参考答案

(3)主要工艺条件:……………………(10 分) 毛污处理:洗除解冻后猪肉表面的污物,去除残毛、血污肉、槽头(脖颈) 、碎肉等。 切块、复验:将整理后的肉按部位切成长宽各位 3.5~5cm 的小块,每块约重 50~70g。 拌料比例:肉块 100kg,精盐 1.3kg,白胡椒粉 0.05kg,分别按比例拌匀后便可搭配装罐。 猪皮胶熬制:取新鲜猪皮(最好是背部猪皮)清洗干净后加水煮沸 15min。 猪皮粒制备:取新鲜猪皮,清洗干净后加水煮沸 10min(时间不宜煮的过长,否则会影响凝胶能 力) 。取出在冷水中冷却后去除皮下脂肪及表面污垢,拔净毛根,然后切成 5~7cm 宽的长条,在 -2~-5℃中冻结 2h,取出后在孔径为 2~3cm 的绞肉机上绞碎。 排气密封:真空密封。 杀菌:原汁猪肉需采用高温高压杀菌,杀菌温度为 121℃,杀菌时间在 90min 左右 冷却:迅速冷却至罐中心 38~40℃ 评分要点:根据所缺内容扣除相应分值。
五、简答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1.答:1.发酵中,M 进行新陈代谢,合成不少复杂的维生素和其他生长素(1 分) 。2.将封闭在不 易消化物质构成的植物结构和细胞内的营养素释放出来,从而增加了食品的营养价值(1 分) 。3. 人体不易消化的纤维素、 半纤维素和类似的聚合物在酶的裂解下, 能形成简单糖类和糖的衍生物, 从而增加了营养价值(2 分) 。 2.答:1.水分活度对微生物的影响,降低水分活度将有效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等活动(1 分) 。 2.干制对微生物的影响,干制后使微生物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环境条件一旦适宜,又会重新吸湿 恢复活动(1 分) 。3.干制对酶活性的影响,干制后水分降低,酶的活性也随之下降,但是仍缓慢 活动,只有水分降低到 1%以下时,酶的活性才会完全消失(1 分) 。4.对食品干制的基本要求, 选用微生物污染量低而质量高的食品原料,水分含量降低到愈低愈好,同时也可以和其他保藏方 法结合改善其耐藏性,并提高质量(1 分) 。 3.答:1.形成的冰晶体颗粒小,对细胞的破坏也比较小(1 分) 。2.冻结时间愈短,允许盐分扩散和 分离出水分以形成纯水的时间也随之缩短(1 分) 。3.将食品温度迅速降低到微生物生长活动温度

2012-2013-1教材

2012-2013-1教材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教务处
2012年6月11日
第3页 / 共4页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2-2013-1)开课通 知单
出版社 电子工业 电子工业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清华大学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国防工业 国防工业 国防工业 武大出版社 武大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出版 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出版 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出版 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 电子工业 哈尔滨工业 出版社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教务处
2012年6月11日
第1页 / 共4页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2-2013-1)开课通 知单
课程名称 基本技能训练与单元 电路设计 基本技能训练与单元 电路设计 检测技术与仪器 检测技术与仪器 检测技术与仪器 模拟电子线路 模拟电子线路 模拟电子线路 模拟电子线路 嵌入式系统原理 实训Ⅱ 数字逻辑线路 数字逻辑线路 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 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 微波原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现代通信系统 现代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 专业英语 自动控制原理 王宝华 王宝华 焦淑卿 魏纯 陈杰 方浩 戴润梁 魏正和 魏正和 焦淑卿 焦淑卿 张慧娟 魏纯 魏纯 韩再英 陈纪椿 陈纪椿 高晓丹 刘雅娴 魏婉华 授课教师 方浩 开课班级 10电子信息工程1-2班 10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1-2班 戴润梁 戴润梁 戴润梁 09电子信息工程1班 09电子信息工程2班 1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1-2班 11电子科学与技术班 11电子信息工程1-2班 11通信工程1班 11通信工程2班 10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1-2班 10应用电子技术(专)班 1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1-2班 11通信技术班 10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1-2班 10通信工程1-2班 11通信技术班 09电子信息工程1班 09电子信息工程2班 10通信工程1-2班 10电子科学与技术班 10电子信息工程1-2班 10通信工程1-2班 09通信工程1-2班 10通信工程1-2班 10通信工程1-2班 10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1-2班 10电子信息工程1-2班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 数字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 微波技术 阎石 阎石 樊昌信 樊昌信 樊昌信 贾永红 贾永红 李晓蓉 选用教材名称 基本技能训练与单元电路设计 基本技能训练与单元电路设计 现代检测技术 现代检测技术 现代检测技术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ARAM9嵌入式系统设计应用 作者 高吉祥 高吉祥 周杏鹏 周杏鹏 周杏鹏 杨素行 杨素行 杨素行 杨素行 李新荣

2013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复习重点(优选.)

2013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复习重点(优选.)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第一章 导论1.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的行为;③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2这是对道德本质的错误判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行为规范;是对一定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

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超阶级、超历史的道德。

3. 道德的目的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即个人发展完善的目的 + 社会存在发展目的的统一。

4. 道德的本质包括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

一般本质是指其同其他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包括:①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的要求;③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它要成为人们行动的内在要求,并要靠人们的内心力量驱使才能发挥作用;④它是一种实践精神,虽然其表现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但它在实践中产生,引领人们的实践行动5. 道德的特点:特殊的规范性、广泛的渗透性、独特的多层次性、更高的稳定性、强大的自律性。

6. 道德的基本功能:调节、论证、教育、导向。

7.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负有特定社会责任、具有专门业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③为人民熟练业务。

11. 职业道德的特征:①调节范围有限;②规范内容与具体职业相关,有职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③具体要求具有层次性;④表现形式多样风尚发挥着重要作用。

13.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14.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①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尊重自我,热爱学生;③团结协作,开拓创新;④严格自律,以身作则。

(还可以加教书育人,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等)。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课程代码:12340 2013年版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

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教育性原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

10、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点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追踪设计(某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时间序列设计(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结合起来)。

2013_生物材料工程导论_无机1_惰性陶瓷

2013_生物材料工程导论_无机1_惰性陶瓷

2019/1/11
7
生物材料工程导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
无机材料

耐火材料是指耐火度不低于1580℃的无机非金 属材料,它是辅助各种高温技术的结构材料。

矿物材料是以天然矿物和岩石为主要原料,并 以利用其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经一定的技 术加工、改性和处理后所获得的材料或直接应 用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矿物和岩石。
复合材料。

2019/1/11
8
生物材料工程导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
无机材料医学应用发展史

1808年,人们已将陶瓷用于镶牙。 1892年, Dreesman发表了第一例临床报告,使用熟石膏 作为骨的缺损填充材料。 1963年,Smith报道了一种陶瓷骨替代材料,它是一种多 孔铝酸盐材料。 1969年,Hench成功地研究了一种生物玻璃,从而开创了 一个崭新的生物医用材料研究领域——生物活性材料。

2019/1/11
17
生物材料工程导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
2019/1/11
18
生物材料工程导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
1、氧化铝陶瓷

氧化铝陶瓷是指主晶相为刚玉(a-A12O3)的陶瓷材 料。a-A12O3结构稳定,使A12O3陶瓷具有机械强 度高、耐高温、耐化学侵蚀、生物相容性好等特 点。 氧化铝陶瓷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其中A12O3含量 在45%以上均属氧化铝陶瓷。主晶相为刚玉(aA12O3),此外还会有莫来石晶相及硅酸盐玻璃相 等。

生物陶瓷材料,如单晶和多晶氧化铝陶瓷、羟基磷灰石 陶瓷等。 生物玻璃材料,如45S5玻璃,已商品化的DICOR玻璃 陶瓷和IPS/Empress玻璃陶瓷等。 生物医用无机骨水泥,如硫酸钙骨水泥,a-TCP骨水泥。 炭素材料 无机复合生物材料,如羟基磷灰石与b-TCP形成的复合 材料、碳纤维增强无机骨水泥。

2013语言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

2013语言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

2012-2013学年第2学期语言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Part I Testing itemsThere are seven types of testing items:I.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10%)II. Fill in the blanks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20%)III. Multiple choices (15 points)IV. Decide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10%)V. Draw a tree diagram (10%)VI. Briefly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three or four sentences (20%)VII. Discuss one of the following topics in about 200-300 words (15%)Part II Reviewing outlinesStudents in this course are supposed to know the following knowledge or questions about English linguistics.1. What is language?2. What are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3. What are the theories of the origin of language?4. How many functions does language have? What are they?5. What main branches is linguistics divided into?6. What is macrolinguistics?7. What are descriptive and prescriptive studies?8. What ar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descriptions?9. What are langue and parole?10. What are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11. What many branches is phonetics divided into?12. What do speech organs consist of?13. What is IPA?14. How do we classify consonants and vowels?15. What is minimal pair?16. What is coarticulation?17. What are phonemes?18. What are allophones?19. What is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20. What is assimilation? What is dissimilation?21. What is phonological rule?22. How do you understand distinctive features?23. How do you understand a syllabic structure?24. What is stress/ tone/ intonation?25. What is phonetics?25. What is phonology?26. What is word order?27. What are syntagmatic and paradigmatic relations?28. What is co-occurrence?29. What is immediate constituent?30. What is a tree diagram and how do you use it to analyze sentences?31. What are endocentric and exocentric constructions?32. What are coordination and subordination?33. What is number/ gender/ case?34. What is syntax?35. How many kinds of syntactic relations? What are they?36. What is agreement?37. What is phrase?38. What is clause?39. What is sentence?40. What is recursiveness?41. What are the seven types of English sentence patterns?42. What is conjoining?43. What is embedding?44. What is cohesion?45. What are the seven types of meaning?46. What is the semantic triangle in the Meaning of Meaning?47. What is the referential theory?48. What is synonymy?49. What is antonymy? How many types of antonymy do we have?50. What is hyponymy?51. What is sense?52. What is componential analysis?53. What is an integrated theory in sentence meaning?54. What is logical semantics?55. What is predicate logic?56. How do we write the predicate logical form?57. What is the truth value table?58. What is propositional logic?59. What is universal quantifier? What is existential quantifier?60. What is homophone?61. What is pragmatics?62. What is entailment?63. What is Speech Act Theory?64. What are performatives and constatives?65. What are locutionary act, illocutionary act and perlocutionary act?66. What is the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67. What is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CP)?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ose maxims?68. What is Relevance Theory?69. What are the Q- and Q-principles?70. What are the Q-, I- and M-principles?语言学导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4个)ngue & Parole(语言与言语)Langue is the linguistic competence of the speaker,which is relatively stable and systematic and also the rule that the speaker should follow. Parole is the actual phenomena or data of linguistics, which is subject to 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constraints and always a naturally occurring event.2.Phonetics & Phonology (语音学与音位学)Phonetics is the study of speech sounds, including three main areas: articulatory phonetics (发音语音学), acoustic phonetics(声学语音学), auditory Phonetics(听觉语音学). Phonology is the study of sound systems—the invention of distinctive speech sounds that occur in a language and the patterns. 3. Open-class word & Closed-class word(开放类词与封闭类词)Open-class words: whose membership is in principle infinite or unlimited. e.g. n. v. adj. adv. E.g. regarding / with regard to throughout, in spite of Closed words : their membership is fixed or limited. E.g. pro. prep. conj. art. etc. 4. 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直接成分分析法)The relation between a sentence and its component elements is a Construction(结构体)and its Constituents(成分). To analyze their relations is IC. 5. Sense & Reference(意义与所指)Sense: The literal meaning of a word or an expression, independence of situational context. Reference: The relation between words and the things, actions, events and qualities they stand for. 6. Metaphor & Metonymy (隐喻与转喻)Metaphor involves the comparison of two concepts in that one is construed in terms of the other. E.g.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Metonymy : in the cognitive literature, is defined as a cognitive process in which the vehicle provides mental access to the target within the same domain. E.g. the crown can stand for a king, and the White House f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7. Performatives & Constatives(施为句与表述句)Performatives: In speech act theory an utterance which performs an act, such as Watch out. Constatives: An utterance which asserts something that is either true or false. E.g. Chicago is in the United States.二:问答题(3个) 1. What are the designed features of Language?“Design features”here refer to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language and any system of animal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1. Arbitrariness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he forms of linguistic signs bear no natural relationship to their meanings. 2. duality refers to the property of having two levels of structures. 3. creativity means that language is resourceful because of its duality and recursiveness.(递归性)4. displacement means that human languages enable their users to symbolize objects, events and concepts which are not present at the moment of communication. 5. Cultural Transmission means that language is not biologically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ut that the details of the linguistic system must be learned by each speaker. 2. What is Iconicity(句法像似性)?How to analyze some language phenomena with Iconicity? In functional-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well as in semiotics, iconicity is the conceived similarity or analogy between the form of a sign and its meaning, as opposed to arbitrariness. We can analyze some language phenomena with the Iconic principles. Proximity principle: conceptual distance tends to match with linguistic distance, e.g. “give sb sth”and “give sth to sb” Quantity principle: conceptual complexity corresponds to formal complexity, e.g. “apple, tree”, “apple tree”and “apple trees”. Sequential order principle: the sequential order of events described is mirrored in the speech chain, e.g. “I came, I saw, Iconquered”. 3. What is prototype theory(原形范畴)? How to analyze some language phenomena with prototype theory? Prototype theory is a mode of graded categorization in cognitive science, where some members of a category are more central than others. For example, when asked to give an example of the concept furniture, chair is more frequently cited than, say, stool. We can analyze some language phenomena with its three levels in categories. basic level: This is the level where we perceive the most differences between “objects”in the word.E.g, all categories of dogs are different, but they still share enough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 cats, birds, snakes,etc. superordinate level: Superordinate categories are the most general ones. E.g, if someone asks you to think of a plant, you might think of a tree or a flower. subordinate level: They have clearly identifiable gestalts(完形)and lots of individual specific features. At this level we perceiv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mbers od the basic level categories, like rain coat,apple juice and wheel chair.4. What is figure and ground theory? How to analyze some language phenomena with figure and ground theory? The figure within a scene is a substructure perceived as "standing out" from the remainder(the ground) and accorded special prominence as the pivotal(关键的)entity around which the scene is organized and for which it provides a setting. For example, you see words on a printed paper as the "figure" and the white sheet as the "backgroun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in syntactic structure are decided by the degrees of salience of it. For example, “The car crashed into the tree”and “The tree was hit by the car”, in these two sentences, the meanings are the same, but by arranging the positions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differently, the focus and prominence are different.5. How to analyze some language phenomena with Metaphor and Metonymy? We can analyze some language phenomena with metaphor through its three categories. 1. Ontological metaphor: e.g inflation is backing us to conner. In this sentence, regarding inflation as an entity allows human beings to refer to it, identify it, treat it as a case. 2. Structural metaphor imply how one concept is metaphorically structured in terms of another. For example, “Argument is war”leads to an English expression like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3. Orientional metaphor gives a concept a spatial orientation. For example, “I’m feeling up”shows erect posture is related with a positive state, and vise versa.6. What is Speech Act theory? What is Illocutionary Act? What is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e speech act theory was originated with John Austin. A speech act is an utterance that has performative function i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peech acts are commonly taken to include such acts as promising, ordering, greeting, warning, etc. Illocutionary act means when we speak, we not only produce some units of language with certain meanings, but also make clear our purpose in producing them, the way we intend them to be understood, or they also have certain for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refers to the “co-operation”between speakers in using the maxims during the conversation. There are four conversational maxims: the maxim of quantity, the maxim of quality, the maxim of relation, the maxim of manner. 三.语言学家及其理论、作品配对 1.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结构主义历时研究diachronic study 2. Boas: discovered the framework of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3. Sapir: Sapir-Whorf Hypothesis Language 4. Bloomfield: stimulus-response theory Language(1993) 5. Malinowski: context of situation 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 6. Trubetzkoy: Principles of Phonlogy7. Austin: speech act theory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8. Grice: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Logic and conversation 9. Halliday: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the theory of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元语言功能理论)10. Chomsky: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 generative grammar Syntactic Structures 11. Lakoff: cognitive linguistics Metaphors We Lived By 12. Leech: 7 types of meaning in his Semantics 13. Ogden & Richards: Semantic Triangle 四.选择题,判断题重点 1.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2. 语言的起源:the bow-wow theory, the pooh-pooh theory, the yo-he-yo theory. 3. 语言的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performative function(行事),emotive,expressive,phatic communication(寒暄),recreational,metalingual.4. 语言学的主要分支:phonetics[articulatory, acoustic(physical properties), auditory], phonology, morphology,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5. 语音属于言语,音位属于语言,音位(phoneme)是最小的语音单位,语素(morpheme)是语法意义中最小的语言单位,单词(word)是语言最小的自由单位。

201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全文

201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全文

201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全文第一部分:导论1.1 物理学科的地位和作用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理学的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任务和要求高中物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校的一门主干课程,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基本的物理技能,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和基本的科学研究素养。

1.3 高中物理课程的发展目标(1)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方式推进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2)要倡导和贯彻“质量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追求课程的多元化和跨学科性。

(3)要努力实现课程的科学化、民主化、信息化和社会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第二部分:课程设置2.1 课程的结构设计(1)本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组成。

必修部分的内容是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的范围,选修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学科特长自主选择的。

(2)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两个模块。

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现代物理等内容,拓展知识模块包括生物物理、环境物理、地球物理等内容。

2.2 课程的内容体系(1)必修部分的内容包括基础的物理理论、实验技术和科学方法,以及基础的物理技能和科学研究素养。

(2)选修部分的内容涵盖物理学中的一些新颖和前沿的内容,如近代物理的发展、物质结构和性质、物质与能量的转化等。

第三部分:学习要求3.1 学习态度和方法(1)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

(2)学生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学习内容和能力要求(1)学生要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基本的物理技能。

2013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后简答题

2013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后简答题

2013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后简答题第一章导论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概念有什么异同?P49环境、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在性质上属于自然存在的、不以人类一直为转移而存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统一体。

当人类以一种静态的眼光来看待围绕人类存在的全部自然界这个整体时,就出现了环境的概念。

当人类以是否对人类有用的角度来看待自然界这个整体时,就出现了自然资源的概念。

当人类从生物的存在条件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看待自然界这个整体时,就出现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环境与资资源保护立法定义“环境”的方式有哪些?P471、采用概括的方法在立上对环境的内涵进行描述。

2、采用列举的方法。

3、采用概括加列举式的方法。

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成因有哪些?P50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环境问题的成因:1、市场失灵。

表现为:环境成本的外部化、对生态系统估值不当、产权界定不清2、政策失误3、科学不确定性4、国际贸易的影响。

外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特征?P541、城市环境污染控制立法时期(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2、生活环境与自然保护立法并重时期(20世纪初叶至20世纪60年代)3、整合型环境与资源被保护立法的全方位展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特征?P571、新中国成立前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2、新中国成立后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时期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时期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改革完善时期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强化时期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什么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它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征?P65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认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特征:1、社会性(主要特征)2、政策性3、科学性4、综合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P671、基础的直接目的。

自考07824语文教育学导论串讲重点汇总

自考07824语文教育学导论串讲重点汇总

重点重点重点重点重点难点考试分析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001501.2.2B3.0.54.卷面的安排30130分)10220分)5630分)8分)12分)每章常考知识点1.2.1. 2.1. 2.每章常考知识点考题举例(2013,0130130分)5)ABCD【正确答案】B考题举例(2020,0110220分。

34.)A. B.C. D.E.【正确答案】ACD考题举例(2013,015630分)45.【参考答案】(1(2(3考题举例(2020,018分)46.【参考答案】(12分)(22分)(32分)考题举例(2013,0112分。

47(1(2考题举例【参考答案】47(1(2(31(2谢谢第一章绪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的转型本章知识框架绪论知识点归纳考点1.考点2.考点1.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重建21考点1.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重建例题(2013.01 1.)A.B.C.D.【正确答案】C考点2.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的影响"转变例题(2013.011)ABCDE【正确答案】ABCE第二章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本章知识框架知识点归纳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1.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例题(2020.0136)A B C D E【正确答案】ACD考点2.语文素养的整体结构例题(2020.019.)A.B.C.D.【正确答案】B考点3.语文素养的心理学解释1.:(1(2(32.3.4.5.例题(2020.01 4.)A.B.C.D.【正确答案】B考点4.加强言语实践例题(2013.0119)ABCD【正确答案】A考点5.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题(2013.0129)ABCD【正确答案】A考点6.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考点6.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工作——语文教学的三大准则。

语文课程形态、语文教材形态与语文教学形态。

电子信息导论01 移动通信 2013 (1)

电子信息导论01  移动通信 2013 (1)
摩托罗拉移动:主营智能手机和机顶盒业
务,市值约90亿美元 摩托罗拉解决方案:主营公共安全无线电 和手持式扫描仪业务,市值约128亿美元
2011年8月15日,谷歌125亿美元 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摩托的衰落:
技术上、设计上, 还是战略上的失误?
主要内容
移动通信概述
模拟移动通信
数字移动通信
电子信息导论
智能手机-移动通信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主讲人:张有光 2013年10月9日
我们正处在智能手机时代……
三星 iPhone HTC 小米
魅族、华为、中兴、联想……
主要内容
移动通信概述
模拟移动通信
数字移动通信
宽带移动通信
畅想通信未来
主要内容
移动通信概述
模拟移动通信
2010年
推出处理器平台Snapdragon
惠普、联想同时推出智能本
苹果将推出基于高通芯片手机
主要内容
移动通信概述
模拟移动通信
数字移动通信
宽带移动通信
畅想通信未来
4.1 移动通信的中国标准
TD-SCDMA
1998年由大唐电信代表中国提出申请 2001年TD-SCDMA标准被3GPP接纳 2008年正式商用,中国移动负责建网
3900多个CDMA及相关技术专利,授权
给130个通信设备制造商
经营典范
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 3G三个标准核心都是基于CDMA技术
有人戏称
高通的律师比工程师多,打专利官司比
搞开发重要
高通研发的技术
调制解调技术
如CDMA、OFDM
低功耗产品
手机、笔记本,Scorpion处理器1.5G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1.0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1.0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复习题——2013年一、名词解释1、材料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机器、构件和产品的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新材料新材料,主要是指那些正在发展,且具有优异性能和应用前景的一类材料。

3、结构材料结构材料是主要利用材料的强度、韧性、弹性等力学性能,用于制造在不同环境下工作时承受载荷的各种结构件和零部件的一类材料,即机械结构材料和建筑结构材料。

4、功能材料具有某种优良的电学、磁学、热学、声学、光学、化学和生物学功能及其相互转化的功能,被用于非结构目的高技术材料。

5、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化学力学性能不同的物质,经人工组合而成的多相固体材料。

6、弹性模量一般地讲,对弹性体施加一个外界作用(称为“应力”)后,弹性体会发生形状的改变(称为“应变”),“弹性模量”的一般定义是:应力除以应变。

7、抗拉强度抗拉强度是金属由均匀塑性变形向局部集中塑性变形过渡的临界值,也是金属在静拉伸条件下的最大承载能力。

8、屈服强度是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屈服极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应力。

9、延伸率材料在拉伸断裂后总伸长与原始标距长度的百分比。

10、塑性外力作用下,材料发生不可逆的永久性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

11、韧性材料从塑性变形到断裂全过程吸收能量的能力。

12、硬度材料在表面上的小体积内抵抗变形或破裂的。

13、蠕变极限表示材料抵抗蠕变能力大小的指标,一般用规定温度下和规定时间内达到一定总变形量的应力值表示。

14、疲劳极限材料能经受“无限”次循环而不发生疲劳破坏的最大应力值,称为材料的疲劳极限或持久极限。

15、退火通过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态的组织,达到均匀化、消除内应力的目的。

16、淬火快速冷却,获得远离平衡态的不稳定组织,达到强化材料的目的。

17、回火淬火或正火的材料重新加热,可以松懈淬火应力和使组织向稳定态过度,改善材料的延展性和韧性。

18、正火在奥氏体状态下,空气或保护气体冷却获得珠光体均匀组织,提高强度,改善韧性。

2013年山东省现代技术导论真题

2013年山东省现代技术导论真题

(1) 以下选项中属于全文搜索引擎的是()。

A:谷歌B:雅虎C:网易搜索D:搜魅网(2) 以下不属于视频格式的是()。

A:FLV B:RMC:JPEG D:WMV(3) 下面的()不是数字化视频信号的特点。

A:便于创造性的编辑与合成,交互性强B:传输过程中容易失真C:抗干扰能力强,再现性好D:在网络环境下可长距离传输,容易实现资源共享(4) 下面()不属于自主学习型网络课件的特点。

A:由学习者自己确定想要学习或重点学习B:以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中心的内容C:帮助学习者在课下复习所学知识D:有利于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5) 定响度的因素主要是声波的()。

A:距离B:振幅C:强度D:震荡(6) 下面的()不属于桌面虚拟现实技术。

A:基于静态图像的虚拟现实QuickTime VR B:远程存在系统技术C:虚拟现实造型语言VRML D:桌面三维虚拟现实(7) 在现有网络状态先,建立网络教室的主要工作是()。

A:重建硬件网络B:安装网络教室软件C:申请公网IP D:建立网站(8) 教育信息化离不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持,信息化教学环境包括()和软件环境。

A:硬件环境B:系统环境C:教学环境D:学习环境(9)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特征、教学内容差异、教学手段性能、()和教学人员专长等。

A:教学系统设计B:教学组织形式C:教学资源利用D:教学结果评价(10) 下面的()不是虚拟现实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A:制作三维网络课件B:实现数字化校园C:开设网络实验课程D:建构虚拟教室(11) 教学资源建设分为四个层次: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资源建设的评价和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A:课程内容建设B:网络课程建设C:教学环境建设D:教学过程建设(12) 个别化教学是在()发展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

A:视听技术B:多媒体技术C:程序教学D:网络技术(13) 可以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信息应用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评价研究能力。

第一章 宏观导论

第一章 宏观导论
顶点

谷底

2013-8-4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14
我国经济的周期变化
20 15 10 5 0
–5
–10
2013-8-4
78
80
82
84
86
88
90
第一章
92
导论
94
96
98
趋势成分
00
15
周期成分
宏观经济学
增长速度
研究问题之三:失业(Unemployment)
美国1900-2000年失业率
2013-8-4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16
2013-8-4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36
3. 凯恩斯革命(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社会背景对经济学提 出了新的要求。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确 立。 在理论上,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 有效需求理论
2013-8-4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37
区 别:
研究对象 解决问题 中心理论 研究方法
微观 个体经济活 资源最优 价格理论 个量分析 法 经济学 动者的行为 配置 及后果 宏观 社会总体经 资源充分 国民收入 总量分析 决定论 法 经济学 济行为及其 利用 后果
2013-8-4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29

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 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 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二,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经济学的 科学化也就是经济学的实证化,努力使所研究的问题摆脱价值判 断,只分析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即解决宏观经济现象“是什 么”的问题,是两者的共同目的。 第三,两者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都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 分析市场经济之下经济的运行规律与调控。所以,两者的理论分 析只适用于发达的市场经济,不适用于计划经济,也不完全适用 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化的转型经济。 第四,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不是 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

2013国际法练习题1导论

2013国际法练习题1导论

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国际法的特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国际法通过特定的权威机关强制各国执行B.国际法的制定者主要是国家C.国际法是有拘束力的,对国家或其他国际人格者是有强制性的D.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2.第一次明确表述和确认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文件是()。

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B.《非洲统一组织章程》C.《国际联盟盟约》D.《国际法原则宣言》3.实在法学派认为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

A.自然理性B.人类的法律良知C.最高规范D.国家的同意4.以下关于国际法效力根据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社会连带关系的事实,并由统治阶级把这种连带关系的事实制定成条约或法律的形式B.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现实的国家意志C.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体现各国的协调意志的协议D.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自然人和国家意志的合一5.第一部有完整体系的国际法著作是《战争与和平法》,其作者是()。

A.边沁B.卢梭C.格老秀斯 D.孟德斯鸠6.国际法在西方文献中曾先后使用过“万国法”“国家间的法”等名称,首次使用“国际法”这一名称的学者是()。

A.边沁 B.苏文C.惠顿 D.格劳秀斯7.为了实现联合国促进国际法的发展与编纂的职能,联合国专门成立了负责编纂国际法的机构,该机构是指()。

A.法律委员会 B.国际法委员会C.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D.国际法院8.在国际法历史上,最古老的国际法渊源是()。

A.国际习惯B.国际条约C.一般法律原则 D.国际法院判例9.下列属于国际法基本原则核心的是()。

A.民族自决原则 B.诚实履行国际义务原则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10.按照国际法,本质上属于国家主权管辖的事项都是国家内政,这表明()。

A.内政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B.一国在本国境内的行为均属内政C.一国在本国境内的某些行为也可能是违反国际法的D.一国对他国违法行为的干预构成对该国内政的干涉11.《联合国宪章》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的法律文件,就其本质而言:()A.是一个多边性质的国际条约B.是现代国际法的唯一的渊源C.是“世界宪法”性质的文件D.是国际法基本原则产生的依据12.当国家参加的国际条约与《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会员国义务发生冲突时()。

税收学考试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013年

税收学考试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013年

税收学练习题(一)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其核心是( A )。

A.强制性 B.固定性C.确定性 D.无偿性2.税收法律体系的核心是( D )。

A.征税主体B.税收法律关系的对象C.纳税主体D税收法律关系的容3.税收关系产生的标志是( B )。

A. 征税主体课税行为的发生B.纳税主体应税行为的出现C. 国家颁布新税法,而产生新的征纳行为D. 税收法律关系的容发生变化4.在收益课税中,税率形式多采用( D )。

A.定额税率 B.平均税率C. 边际税率D. 累进税率5.定额税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B )。

A.与课税对象的数量无关 B.不受课税对象价值量变化的影响C.与课税对象数额成正比 D.分税目确定便于发挥调节作用6.某纳税人8月份取得收入2800元,若规定起征点为1000元,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应税收人为1—1500元,适用税率为5%,应税收入为1500—3000元,适用税率为10%.则纳税人应纳税额为( C )。

A.70元 B.180元C. 205元 D.280元二、多项选择题1.税收法律关系的特点包括( ABD )。

A.征收主体只能是国家 B.体现国家单方面的意志C.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D.具有财产所有权或支配权单向转移的性质(二)增值税一、单项选择题1.生产型增值税的特点是( )。

A.将当期购入固定资产价款一次全部扣除B. 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C.只允许扣除当期应计入产品价值的折旧费部分D.只允许扣除当期应计入产品价值的流动资产和折旧费2.我国目前实行增值税采用的类型是( )。

A消费型增值税 B. 收入型增值税 C. 生产型增值税 D. 积累型增值税3.下列行为属于视同销售货物,应征收增值税的有( B )。

A.某商店为厂家代销服装 B.某批发部门将外购的部分饮料用于个人消费C.某企业将外购的水泥用于基建工程 D.某企业将外购的床单用于职工福利4.下列混合销售行为中,应当征收增值税的是( A )。

导论

导论

四、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关系
(一)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联系 两者本质上一致。学前教育政策和学前教育 法规有共同的指导思想,都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 现,都是党和国家管理学前教育的重要手段。 政策指导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法规使政策定 型和规范。
四、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关系
(二)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区别 1. 制定者不同 学前教育政策是由执政党和政府部门制定的 指导性文件,而学前教育法规则是国家机关按照 一定的法定程序,以法的形式和手段固定下来的 ,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和法 律效力。
(二)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区别 5. 稳定程度不同 学前教育政策的灵活性强,而学前教育法规 的稳定程度高。
四、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关系
(二)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区别 6. 调整范围不同 学前教育政策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决定了其 调整的范围要更广泛,它可以及时渗透到教育领 域的各个方面,发挥其调节、导向作用。学前教 育法规一般就教育活动的根本方面和教育的基本 关系加以约束和规范,其调整的范围比学前教育 政策要更为具体,更具有针对性。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上海开放大学 2013
导论
学习目标 1. 掌握学前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含义。 2. 了解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特征。 3. 理解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区别和联系
一、学前教育方针的含义
方针:罗盘针;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 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通常涉及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以及 实现该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根本性问题。
学前教育法规是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旨在调 整国家行政部门在行使学前教育行政权力和公民在行 使教育权力的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 律规范。

2013年1月自考《护理教育导论》真题【自考真题】

2013年1月自考《护理教育导论》真题【自考真题】

2013年1月自考《护理教育导论》真题全国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教育导论试题课程代码:0300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下说法最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是A.扩大教育规模成为重点B.增加教育投入成为重点C.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重点D.改善教学设施成为重点2.两名学生背诵同一篇文章,结果背诵次数多的那个学生记忆的内容最多,这种现象称为A.应用律B.失用律C.效果律D.准备律3.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无菌原则和成人注射技术后,可通过适当的转化,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儿科患者,这种转化称A.知识的转化B.信息的转化C.一般原理的转化D.特定技能的转化4.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班杜拉B.托尔曼C.布鲁纳D.斯金纳5.即使识记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也能够在头脑中重现的现象称为A.再认B.再现C.保持D.识记6.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客体上还是主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B.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C.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D.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7.要使课程组织有成效必须符合的标准不包括A.连续性B.程序性C.统合性D.进步性8.一般系统论的提出者是A.杜威B.贝塔朗菲C.培浩泰勒D.史点豪斯9.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实践阶段是指A.指导阶段B.形成阶段C.功能阶段D.评价阶段10.采用讲授法讲课时,讲授速度主要与A.教师对授课内容感兴趣程度有关B.听课学生人数有关C.授课时数有关D.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有关11.影响授课计划制定的首要因素是A.教师因素B.题材因素C.环境因素D.学生因素12.“着手进行讨论的能力”属于小组教学目的的A.智力范畴B.情感范畴C.社会范畴D.表达范畴13.“为进行有目的的实验而组成的研究单位”在小组教学中称为A.辅导小组B.课题组C.解决问题组D.成对互助组14.“学生在某一学院注册,在距家较近另一学院参加学习”属于开放式学习类型中的A.学习班形式B.地方体系C.遥控体系D.半合同体系15.利用演戏和想象创造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行为、信念的认识的教学方法是A.模拟B.旋转木马练习C.演示D.扮演角色16.既简单、也不需要特殊场所和许多资料的教学技巧是A.课堂提问B.演示C.旋转木马练习D.角色扮演17.临床教师的最基本技能是A.教学技能B.协调技能C.护理实践技能D.应急能力18.影响临床学习环境的最主要因素是A.病房护士长B.实习生C.病人或服务对象D.其他专业人员19.在临床学习环境中,个体的觉醒程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A.觉醒程度越高,工作效率越高B.觉醒程度越低,工作效率越低C.觉醒程度过高或过低,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都会退化D.二者无直接关系20.护士长直接影响学习环境的有效性的特征是A.工作年限B.领导方式C.与学生关系D.学习经历21.“我教授其他学生进行静脉输液”在经验分类中属于A.参与B.认同C.内在化D.传播22.教师在经验学习中“参与阶段”的角色是A.激励者B.支持者C.调节者D.催化剂23.常用的个体化的临床教学方法是A.带教制B.经验教学法C.实习前后讨论会D.临床查房24.在一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其进行评估,以确定该教学活动的状态水平、存在问题等,属于A.目的性评估B.诊断性评估C.形成性评估D.总结性评估25.某试卷的区分度在0.40以上,表明该试卷A.很好B.良好,修改后更佳C.尚可,仍然需要修改D.差,必须淘汰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期”与“阶段”
拉代(Lartet, 1801-1871):
洞熊期、猛犸与披毛犀期、驯鹿期、野牛期 莫尔蒂耶(Mortillet,1821-1898):“标准化石” 莫斯特期、梭鲁特期、奥瑞纳期、马格德林期 “相似发展法则” 掠夺、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
2. 历史编年与文化历史考古学
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 迹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称为一种文 化。同一文化共同体亦即同一考古学文化,是属于 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
文化类型:因分布地域不同,文化面貌存在一定的
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用“文化类型”来区别。 举例:龙山文化——两城类型、城子崖类型、青锢 堆类型
作为科学的考古学
人文与自然的交叉学科。 实践更像科学:收集证据、
考古
发现 方法 技术
实验、构架假设、验证假设、 建模。 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 科学的推论方法。 专业化和分工化进程。 跨学科研究一体化。
问题
观念 理论
二. 考 古 学 的 历 史
产生背景
“文艺复兴”与古物学:
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
人类学:指对人的研究,研究作为动物的人的体质特
征,以及被称为“文化”的独一无二的非生物特性。 人类学包括:生物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文 化人类学的过去时态)。 关注古代人类的行为、社会结构、社会演变。 新考古学:1.“人类学的考古学”全盘否定历史学; 2. 以人类学为导向,从人的角度来解释物质文化; 3.将对人类行为(社会)法则的一般性总结作为考古 学的崇高目标。
巨石阵、庞贝(Pompeii)、温克尔曼、“三期论”
发展历程
第二阶段:诞生初期(1860-1925)
地层学与类型学、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会议”
发展历程
第三阶段:系统化(1925-1960)
柴尔德、勘探仪器、C-14测年技术
第四阶段:科学化发展(1960-今)
新考古学、后过程考古学、科技考古
5. 反决定论的能动性研究
布尔迪厄(Bourdieu):个人主导作用 吉登斯(Giddens):个人的“抵制”作用
“能动性”(Agency):
认为许多文化现象既非适应的产物,也非社会 意识和规范的产物,而是个人合力的产物。个人抵 制社会规范、反对社会不平等和摆脱社会限制的倾 向,有时在合适的环境里也会形成并改变社会风尚 和习俗,甚至影响社会的进程。
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
1. 金石学:
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
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 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 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形成于北宋时期:曾巩《金石 录》、吕大临《考古图》、 《宣和博古图》等等; 兴盛于清代:906种著作,罗 振玉、王国维。
2. 西方考古学:
19世纪末,中国学者开始注意欧洲考古学; 20世纪30年代,西方探险队、考察队进入中国。
* 在实践中已延及清代甚至更晚。
研究目标
研究文化历史 重建人类的生活方式 阐明社会的演变规律
学科定位与作用作为历史学的考 Nhomakorabea学 认为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学者、B.Trigger) 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相同在于,都以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为目标,都 属研究“时间”的学科。区别在于,研究对象和研究 方法不同。 作用:补史;证史;年代序列;“重构国史”。 局限:1.描述性;2.不具备普遍意义;3.偏重文字; 4.只关注发展,不关注原因。
安特生,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按深度发掘;
李济,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叠层法”;
梁思永,1931年,安阳后冈,“后冈三叠层” 张忠培,1958年,提出“层位学”。
叠压关系
打破关系
平行关系(共时关系)
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
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层和遗迹单位,是按时间早晚,
发掘 Excavation
研究 Research
偶然发现
奥茨冰人(5300 BP)
秦 始 皇 陵 兵 马 俑
文献记载
寻找特洛伊
谢 里 曼
非系统调查:踏查
地 面 调 查
米洛斯岛 系统调查
遗物的形态变化过程, 找出其先后演变规律, 从而结合地层学判断年 代,确定遗存的文化性 质,分析生产和生活状 况以及社会关系、精神 活动等。大量用于研究 陶器、瓷器等使用周期 短、变化较明显的器物
类型学的中国化
(瑞典)蒙特柳斯(O. Montelius),1903年《方法论》。 1935年,《考古学研究法》&《先史考古学方法论》。 梁思永:局部形态分类。 李济:同一标准,序数之法。 苏秉琦:分型定式,区系类型。
注意:类型学是一种理论和方法,绝不是考
古学研究的目标和诉求。
年代学
相对年代: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绝对年代:文化遗存形成时的具体年代。
断代方法:
(1)文字 (2)地层学/类型学 (3)古生物学(动物化石和花粉孢子) (4)自然科学手段
考古学文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代表同一时代,分
保 罗 巴 恩
科 林 伦 福 儒
巨也 工是 作进 行 解 释 的 艰
阴在 察班 在 观地 在 日在 沟约 ,牙 佛 察里 阿 下伊 里克 沉 罗 ,对 拉 的拉 的市 船里 因 斯 辛克 勘罗 的达 纽 加 苦沙 探马 潜海 特 冰 发漠 ,时 水域 人 天 掘里 代 考西 的 雪 ,烈
—— . .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
以首次发现典型遗址的所在地的地名来命名
(良渚文化); 以遗址名称来命名(山顶洞文化); 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来命名 (庙底沟二期文化); 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来命名(彩陶文化), 已废弃; 以族名来命名(吴越文化)。
四.
研 究
步 骤

调查 Survey
关于考核
(1)成绩构成:考试(60%)+ 作业(40%) (2)考试:课件+教材 (3)作业(8分 X 5次) 每周阅读两篇指定文章,并写一篇评论。 要求:1.综述内容;2.指出优点与不足。 五号字,间距20磅,A4纸一面。 每周四交,迟交一天扣2分,扣完为止。 (4)公邮:zhedakaogu@
自下而上依次堆积而成的; 同一文化层和同层遗迹单位的形成和遗留形式不是水 平的; 次生堆积会形成早、晚颠倒的倒装地层; 形成不同文化层的原因,关键在于堆积内容的变更。 文化层的堆积厚度,并不是估计形成时间的尺度; 遗迹本身同遗迹内的文化堆积,在形成时间上的距离 是不等的。
类型学 Typology
通过分类来研究遗迹和
夏鼐(1910-1985)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
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 门学科。它包含三种含义:一是考古研究所 得的历史知识;二是借以获得这些知识的方 法和技术;三是理论性的研究和阐释,用以 论证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
研究对象
文化遗存(Remains)
密码:000000(零)
参考书目
What is Archaeology?
第1讲
一. 二. 三. 四.
导 论
考古学的内涵 考古学的历史 基本理论与方法 考古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 考 古 学 的 内 涵
学科定位 定义
作用
研究目标
研究对象
考古学 / Archaeology
1.D. B. Dickson:“一套用于系统发现、描述和 研究过去人类活动的方法。(考古学)用史前 及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物质遗存的具体形式来检 验有关过去的理论与模式”。
2. D. Clarke:“它的理论和实践是要从残缺不全 的材料中,用间接的方法去发现无法观察到的 人类行为”。
3. C. Renfrew & P. Bahn:“考古学部分是搜
寻古代的珍宝,部分是科学工作者缜密的探 究,部分是从事创造性的想象”。 4. S. Piggot:“一门研究垃圾的科学”。 5. A. C. Spaulding:“研究古代遗存的形式、 时间及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6.张光直(美):“通过古代遗存来研究古代 文化及其文化史的学科”。
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
(德)科西纳:“文化群即民族群,文化区即民族区”
(英)柴尔德:考古学文化
“一批总是反复共生的遗存类型——陶器、工具、 装饰品、葬俗和房屋式样”。 文化传播论的流行:指一种文化从其发祥地扩散到不 同地区而被模仿、借鉴和接受的理论。
3. 文化生态学与过程考古学 (新考古学)
1572年,保护国家古物协会;1718年,伦敦古物 学家协会;1770年,第一期《考古学》杂志。
地质学与古生物学:
-洪水论、灾变论、均变论;化石、生物适应。
-赖尔《地质学原理》。
达尔文与“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汤姆森与“三期论”:石器、铜器、铁器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早期探索(1450-1860)
研究范例的转变
范例(paradigm):公认的研究模式和规则。
1. 进化考古学
2. 文化历史考古学
3. 新考古学(过程考古学 processual)
4. 后过程考古学 post-processual 5. 能动性研究 agency
1.进化论与进化考古学
“历史就是进化”:直线模式 摩尔根:蒙昧、野蛮、文明
考古学的中国化历程
开始成立考古学的学术团体: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



的考古研究室、考古学会,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考古 组,西北科学考察团等。 开始自己主持田野发掘工作:李济 西阴村,安阳小 屯遗址——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重要发掘:北京周口店、历城县城子崖、安阳后岗、 安阳小屯等。 中断:抗战期间,田野工作停顿,主要是整理材料。 新发展:1949年以后,考古队伍迅速扩大,调查发掘 遍及全国,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建立起完整的研究体 系,出版大批发掘报告和研究论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