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面瘫诊疗方案

面瘫诊疗方案

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一、病名(一)中医病名:面瘫。

(二)西医病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二、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一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治疗方案(-)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 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 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 .体针⑴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方案沈艳平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中医病名:面瘫、吊线风、口僻、歪嘴风症状: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第一版(杨期东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西医病名:面神经麻痹诊断依据:(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

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

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

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二)疾病分型面瘫可分成两型:(1)中枢型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

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

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2)周围型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

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三)辨证分型(1)风寒袭络:常有受寒史,急性起病,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

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弦。

(2)风热袭络:常有患侧耳内、耳后完骨及面颊部疼痛及发热,起病较缓,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口苦,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可伴恶风,头痛。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患者面部表情失常,表现为面部肌肉麻痹,眼睑不能闭合,口角歪斜等症状。

中医认为,面瘫病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气血不足等引起的,治疗面瘫病需要根据病情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诊疗方案,采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下面将介绍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的具体内容。

首先,针灸治疗是面瘫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通过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阳辅、合谷、迎香、四白等,针刺后配合良好的操作技术,可以有效改善面部肌肉的麻痹情况,恢复面部表情的正常功能。

其次,中药治疗也是面瘫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中医药认为,面瘫病的发生与气血不足、风寒湿热等因素有关,因此可以采用益气活血、祛风散寒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黄芪、桂枝等,这些药物可以调理气血,祛除风寒湿热,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患者的情志和饮食。

面瘫病患者常常伴有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情况,中医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病情的恢复,因此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保持饮食的清淡和规律,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总之,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通过针灸、中药治疗以及情志调理和饮食调理等手段,可以有效缓解面瘫病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守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加速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在实际临床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中医诊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健康。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医治方案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发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脸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诊断一、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脸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烧。

二、一侧脸部呆板,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样。

中医治疗辨证论治一、风寒证症候: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药:三白五虫汤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蜈蚣(另包)2条、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

上药除蜈蚣外,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

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方当选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疏风通络、活血和营;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取其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之功;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

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二、风热证症候: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烧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加味牵正散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

方中选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静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连翘、板蓝根、大青叶清热去湿解毒;以上诸药相配,药力径走头面经络,直达病所,使邪去正复。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新晃中医院针灸科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稿)面神经炎是指面神经管内段的非化脓性炎症。

本病原因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损害,或因寒冷刺激导致面神经营养性血管收缩、缺血,而后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

人群患病率约40/10万,多见于青壮年。

我们从中医角度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或风热,邪入脉络,或风痰阻络所致。

依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诊断定为“口僻”(“面瘫”)。

一.临床诊断与分期(一)临床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证候诊断方面分为四型:1)风寒袭络证2)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气虚血瘀证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手册》:1)急性起病,病前可有着凉“感冒”史。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与体征:如患侧闭眼无力,额纹消失;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鼻唇沟变浅,流涎,鼓腮无力,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残渣滞留于颊部等。

3)可能出现下列伴随症状: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减少,乳突部疼痛,听觉过敏,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以上诊断要点中,根据急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如闭眼无力、口角向健侧歪斜等,排除其他周围性面瘫的可能,一般即可确诊本病。

注意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桥小脑角肿瘤、腮腺病变等相鉴别。

可据情况选作以下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头部CT;面肌电图,(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基本治法为祛风通络,疏调经筋,至中后期据情况加用补益气血、濡养经筋之法。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牵正、地仓、承浆、合谷、太冲。

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风热袭络证加曲池;风痰袭络证加丰隆;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流泪多者加睛明。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断方案(2015 年)疾病名称: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第一版社, 2007 年)。

(1)起病忽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脸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痛苦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痹,哭泣,额纹消逝,鼻唇沟变浅,眼不可以闭合,吵嘴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可以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样。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第一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忽然瘫痪、病侧额纹消逝,眼裂不可以闭合,鼻唇沟变浅,吵嘴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品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 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 CT、MRI 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之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此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忽然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兼会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忽然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忽然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痹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整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纤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1、证型: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 分钟,1 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方药:面瘫 1 号方方子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 IIA 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2、证型: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案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诊断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中医治疗辨证论治1、风寒证症候: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药:三白五虫汤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蜈蚣(另包)2条、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

上药除蜈蚣外,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

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方中选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疏风通络、活血和营;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取其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之功;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

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2、风热证症候: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加味牵正散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

方中选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连翘、板蓝根、大青叶清热去湿解毒;以上诸药相配,药力径走头面经络,直达病所,使邪去正复。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针灸康复理疗科)一、病名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面部经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造成,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人。

二、诊断:中医参照《中医病症诊断依据标准》。

三、中医治疗方案针灸治疗+TDP治疗+辩证施治1、治则:温通气血、祛风通络化痰。

取穴原则:手、足阳明经穴,辅以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地仓透頰车、合谷。

配穴:眼睑不能闭合者加刺阳白透鱼腰、攒竹,泪出不止者加刺晴明、太阳、迎香,耳后乳实部疼者加刺翳风,头昏头晕者加刺风池,胃火盛者加刺内庭、太冲,老年体衰加针足三里。

针法:上方穴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行针一次/10分钟,20分钟后拔针,面瘫初期5—7天不宜用电针治疗。

2、TDP治疗:嘱患者微闭双眼,TDP直接照射患侧面部15—20分钟。

3、辩证施治:(1)、麻辛小白附子汤加减(初中期);(2)、牵正散(后期)。

4、辩证施护:早晚热敷面部,保持充足睡眠及调节情感。

5、加强患侧功能锻炼。

6、确诊为急性面神经炎者给予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一周。

中医治疗效果:本病经我科多年实践总结,逐步完善形成的一套针灸+TDP 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案,疗效确切,具有温经通络,祛风化痰,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的良好效果。

附:方药:麻黄10g 细辛6g 小白附子30g 法夏15g沙参10g 防风6g 茯苓15g 桂枝10g当归10g 白芍20g 川芎10g 蝉蜕10g 面部热痛者加银花15g,石膏30g;老年体虚者加黄芪30g,白术15g,后期宜加服用牵正散剂,以祛风通络,僵蚕、全虫、蜈蚣各等分研末分细,三次/日,3g/次。

护理要点:1、注意面部保暖。

外出时戴口罩,避免冷风吹袭。

2、保持口腔清洁。

饭后及时漱口,注意食物残渣勿滞留于齿颊间隙中。

3、每日坚持滴氯霉素眼药水和搽少许眼药膏,以保护角膜,避免干燥。

4、积极配合采取针灸和穴位注射疗法。

学会自行按摩面部下关、颊车、地仓穴,宜坚持每日面部热敷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面部供血。

面瘫医院中医诊疗规范方案

面瘫医院中医诊疗规范方案

面瘫医院中医诊疗规范方案面瘫(idiopathic facial palsy)或称Bell麻痹(Bell palsy)是颈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参照国家卫生部临床医学委员会制定的《神经病学》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风痰阻络证:症状: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吹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间,病初可伴有瘫痪侧乳突疼痛,耳内或者下颌角疼痛。

舌质暗淡,苔白腻或者黄腻,脉弦滑或者弦紧。

治法:化痰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僵蚕、全蝎各9克,等分为末分两次服。

加用防风引药上行,川芎去头面之风。

疗效评估:该病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季节都可发病以春节多见疗效评判标准分为四类: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恢复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者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侧眼睑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者略有改善。

证实以辨证为核心的治疗方案疗效明显。

2、针灸治疗:取手足阳明经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面瘫早期针数宜少,宜浅,宜精,后期诸穴位酌予斜刺或者透刺,初期宜补后期宜泻加用悬灸。

处方: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百方义:本方重在麻痹部位取穴,配合远部取穴,目的在于疏通阳明太阳经脉,祛风散寒,疏通气血,使肌肉筋脉得以濡润温养,面瘫可愈。

加减:抬眉差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用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

疗效评估:根据临床实践观察,针灸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经兴奋性,加速面瘫的恢复。

针灸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面瘫的首要方法。

3、隔姜灸:姜片厚约2-3mm,刺数眼,上置艾柱,三到五壮,以皮肤微红为度。

疗效评估:此疗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取艾柱温热散寒,借生姜解表散寒之力共同作用于穴位,施治过程中患者常感觉虫爬蚁道的舒适感,利于面瘫的早期恢复。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面瘫,即面部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无法正常动作,造成面部表情失常。

中医认为,面瘫病机主要是由于阳气不足、风邪外袭、经络不通等因素引起的。

针对2024年面瘫患者的症状和病机,中医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1.中药治疗:根据面瘫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可以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地龙等。

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改善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促进面部神经恢复。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面瘫的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针灸可以调和人体阴阳,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面瘫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阳白、合谷、四白等。

3.推拿按摩:通过按摩面部穴位和肌肉,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和紧张,提高面部肌肉的活动性。

推拿按摩还可以调理阳气和阴血,帮助面部神经恢复。

4.神经电刺激疗法:神经电刺激疗法是一种利用特定的电刺激方式刺激面部神经的方法。

通过电流刺激,可以促进面部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这种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疗效明显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面瘫的方法。

5.保守疗法:面瘫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保护面部肌肉,避免面部受凉、受风和受外伤。

可以使用保暖措施,如戴口罩、避免吹风等。

此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对面部神经的影响。

6.辅助治疗:面瘫患者可以进行物理疗法,如口腔康复训练、面部肌肉锻炼等。

通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面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功能恢复。

总之,中医在治疗2024年面瘫中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神经电刺激疗法等综合手段的应用,可以改善面部神经的功能,恢复面部肌肉的活动性。

同时,患者本人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进行保护和辅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面瘫可以综合调理机体,从根本上解决面瘫问题,对面瘫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新晃中医院针灸科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稿)面神经炎是指面神经管内段的非化脓性炎症。

本病原因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损害,或因寒冷刺激导致面神经营养性血管收缩、缺血,而后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

人群患病率约40/10万,多见于青壮年。

我们从中医角度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或风热,邪入脉络,或风痰阻络所致。

依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诊断定为“口僻”(“面瘫”)。

一.临床诊断与分期(一)临床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证候诊断方面分为四型:1)风寒袭络证2)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气虚血瘀证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手册》:1)急性起病,病前可有着凉“感冒”史。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与体征:如患侧闭眼无力,额纹消失;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鼻唇沟变浅,流涎,鼓腮无力,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残渣滞留于颊部等。

3)可能出现下列伴随症状: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减少,乳突部疼痛,听觉过敏,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以上诊断要点中,根据急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如闭眼无力、口角向健侧歪斜等,排除其他周围性面瘫的可能,一般即可确诊本病。

注意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桥小脑角肿瘤、腮腺病变等相鉴别。

可据情况选作以下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头部CT;面肌电图,(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基本治法为祛风通络,疏调经筋,至中后期据情况加用补益气血、濡养经筋之法。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牵正、地仓、承浆、合谷、太冲。

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风热袭络证加曲池;风痰袭络证加丰隆;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流泪多者加睛明。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21 年〕疾病名称: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与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1、证型: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1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2、证型: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又称Bell's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即西医所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

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7年)(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与痉证的鉴别: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而面瘫主要为口眼歪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无其他肢体症状。

(2)与中风的鉴别: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呙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而面瘫则精神无异,无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故容易鉴别。

2.西医鉴别诊断(1)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并常伴有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容易鉴别。

(2)中耳炎、腮腺炎、乳突炎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多有原发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及病史,鉴别不难。

(三)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运动)。

(四)症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

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

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

(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

.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

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

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

针刺0.5一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钟,间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分钟。

亦可采用阳明筋经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

(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百会、针刺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一1寸。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

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灸治疗。

随证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膈俞。

..2.灸法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等方法。

每次施灸约20分钟。

3.拔罐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髎地仓、颊车等穴位。

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

4.本科特色治疗名老中医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运用:(1)刺络拔罐法:分别位于瘫痪侧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经筋所过之处的阳白、颧髎、下关、颊车等部位刺络拔罐。

操作:每次选取两个部位用三棱针点刺3—5个点,速用闪火罐法,观察其出血情况,令每个部位出血3—5ml,留罐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以上部位交替使用。

(2)经筋刺法: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如:阳白四透、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

操作:以瘫痪经筋透刺、围刺、排刺为主。

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分钟;攒竹透向睛明,进针0.5寸,手法同前,施术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1.5寸,施术同前;四白、迎香分别透向睛明,进针1.5寸,施术同前;人中、..承浆、颊车分别透向地仓,进针1.5-2寸,施术同前;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1寸刺入1针,以进入皮内为度(浅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总计施术2分钟,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分钟。

(3)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醒脑开窍针刺法调神,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施捻转提插的复式手法,施术1分钟;印堂横刺0.3寸,施雀啄手法1分钟;百会斜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1分钟;四神聪直刺0.3-0.5寸,施捻转补法0.5分钟。

(二)推拿治疗1.治法:舒筋通络2.原则:发病一周内面部一般不行强刺激推拿手法,可根据病情,行轻柔和缓的手法及上颈段规范颈椎整复手法。

3.常规推拿手法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顶床边,用一指禅推法自患侧印堂、睛明、攒竹、丝竹空、阳白、承泣、迎香、下关、颊车、地仓、颧髎,往复施术5分钟;按揉下关、颊车、颧髎、太冲各1分钟;抹前额部1分钟;擦面部,以透热为度(注意不可擦破面部,可用凡士林作介质)。

患者坐位,先按揉双风池、对侧合谷各1分钟;继之拿风池穴1分钟。

(三)中药治疗(本科特色治疗)1.中药内服方a急性期(初期):选方:焦树德教授“正颜汤”加减治法:散风活络,化痰解痉方药:荆芥9g 防风9g 全蝎6-9g 白僵蚕10g..白附子6g 白芷9-12g 钩藤20-30g 葛根12g鸡血藤15g 红花6-10g 蜈蚣1-2条当归12g山药20g 甲珠2g(冲)(风热者加黄芩10g 菊花12g )用量:每日一剂,3-5剂为一疗程加减变化:兼高血压偏头痛者,加石决明30g(先煎)或草决明30g(先煎)蔓荆子12g 兼头晕肢麻者,加天麻12g 白芍15g 杜仲炭12g兼大便干结,数日一行,加全瓜蒌30g 酒炒大黄6g 大云10gb.恢复期:选方:参芪四物汤加减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方药:黄芪20g 山药20g 党参12g 当归12g-15g白芍12g-18g 川芎6g 生地12g 白芷8g葛根10g 鸡血藤12g 苍术12g-15g 丹参12g-20g茯苓10g 甘草6g2.中药外洗方(适用于急性期)方药:桂枝30g 防风20g 赤芍15g 鸡血藤20g用法:水煎约500ml,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热敷患部,每天两次,每次热敷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连续使用3-10天。

(四)其他疗法1.TDP红外线灯照射(针灸后加用效果更佳)..2.搀针:a.部位:内颊车穴(口腔颊粘膜),第1次治疗双侧均划割,以后划患侧即可;b.针法纵向划割4-5下,见血即可,以免损伤大血管,每周一次。

3.穴位埋线:适用于面瘫经久不愈者。

四、面瘫病的中医治疗难点1.在针刺治疗时如何把握补泻手法的运用。

2.针灸治疗面瘫病的最佳作用时间点。

五、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及临床体会1.针刺补泻手法的时机选择对疗效尤为重要,经临床观察,患者面部筋脉弛缓者施用补法,筋脉拘急或伴有板滞者施用泻法;患病初期,虽然面部筋脉弛缓,仍用泻法或先泻后补法;患病日久面部筋脉拘急或自觉面部发紧者,仍用泻法,然后扶正,否则邪闭难愈。

2.有的人认为面瘫病初期不宜做针灸治疗,然而临床实践证明,对于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越早疗程越短,后遗症越少。

只要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即可,让患者知道针灸可激发人体自身抗病能力,具有广泛的良性调整作用,可用于疾病的各个阶段。

3.顾护正气顾护正气是治疗过程中随时必须注意的。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病因:本病多脉络空虚)正气不足易致邪留,同时也延缓病愈时间。

因此,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急性期,祛邪勿忘扶正,不论用针法还是用中药,均以中病即止,切忌针药攻伐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所以取穴时,足三里与三阴交表里相配,益气活血,用于治疗面瘫各个阶段。

恢复期以参芪四物汤为主方加减,以党参,黄芪补血,四物汤补血活血。

..4.局部与整体结合本病病位虽在面部,但治疗要遵循整体观念。

针药联合运用的目的也在于全身的治疗。

故取穴方法也应以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包括健侧选穴)相结合,面部取穴少而四肢背部选穴较多,病侧选穴少而健侧选穴多(不同时期必须灵活应用)。

六、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中医症候疗效根据中医症候积分来评定。

即(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