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管理暂行办法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随着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居住,享受城市户籍待遇的未成年子女。
由于他们的父母在城市中务工,这些随迁子女往往面临着较大的教育困难,他们在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时,也需要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是为了确保这些孩子能够平等接受优质的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全民教育素质。
二、目标1.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3.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三、主要内容1.完善政策支持(1)制定并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有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2)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学杂费,并制定相关补贴政策,保障其学习的基本需要;(3)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资助基金,用于资助其教育费用和必要的学习用品。
2.教育资源保障(1)增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位供给,增设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为有特殊需求的随迁子女提供专门的教育服务;(2)在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中,合理划定学校教育用地,保证足够的教育资源;(3)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协调和整合,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3.教育管理支持(1)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其教育信息的完整和流转;(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为随迁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3)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四、重点措施1.加大财政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补助资金;2.加强对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合理分配;3.加强与农村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促进城乡教育的协同发展;4.建立健全随迁子女的教育信息管理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5.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他们对随迁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五、督导机制1.由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委员会,负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督导和协调;2.每年对各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建议;3.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设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专门机构,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支持。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管理暂行办法

蕉源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办法为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时具备下列材料,可申请在我区相对就近的小学和初中就学。
1、上栗县外户口本和流出地镇(乡)人民政府出具的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就业的务工证明;2、县城派出所出具的暂住证,办理时间一年以上;3、居住地社区出具的居住证明;4、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务工证明、居住地社区出具的就业证明亦可)。
5、户籍地镇(乡)人民政府签发的合法生育证明;6、流出地教育主管部门出具的外出就读批准书和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7、父母一方或法定监护人交纳社会保险的凭证;8、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证;9、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申请表。
父母双方一方是经商的不作农民工子女看待。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按下列程序办理手续(一)申请人在规定报名时间内持上述材料到实际居住地所属教育服务区域学校报名,如居住地学校接受有困难,由居住地学校受理登记后统一报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
(二)教育行政部门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进城务工人员的实际居住时间、在我区务工就业和交纳社会保险时间为依据,安排其子女就学。
(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转学一般以每年秋季入学报名时间为准,其它时间不予办理。
符合本规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应提前1个月内向实际居住地学校提出申请,按照《上栗县教育局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办理转学。
接受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转入进行登记,并对其转出时的流向予以统计。
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学校根据我县教育资源状况,确定公立、私立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四、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应履行的职责(一)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在满足所属区域适龄儿童、少年就读后还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要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并及时予以办理学籍手续。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制度

十堰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十堰市各县、区教育局,各有关直属学校: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收义务教育事宜,近年来,我市采取了积极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确立了一批定点就读学校,并不断扩大定点学校数量,初步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与发展纲要》等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逐步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权利,推进教育公平,特制定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
一、大力宣传,充分认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群体,他们的顺利就学和健康成长,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
各县区和相关学校要加强宣传,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持依法治教,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感情和满腔的热情,协调各方力量,尽心竭力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稳定的环境中就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明确责任,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县区教育局、各学校要明确职责,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作为城镇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重点来抓,将其纳入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要依据城市人口变动、城镇化进程和进城务工人员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创造条件,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
要畅通入学渠道,降低就学门槛,简化就读手续,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儿童少年一样就近、方便、免试、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202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方案

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务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带着自己的子女来到城市。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这些随迁子女在城市入学问题上面临很多困难,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24年起,国家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做出了重要的政策调整。
二、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随迁子女享有与城市户籍子女平等的入学权利,不因户籍制度而受到歧视或限制。
2.公平原则:通过确保随迁子女与城市户籍子女享有相同的入学条件,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3.适应原则:根据随迁子女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和支持,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4.就近原则:尽量安排随迁子女就读离其居住地最近的学校,方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具体工作方案1.宣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202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的目的、原则和具体操作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相关政策,有权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
2.拓展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减少随迁子女参与城市入学的需求。
3.接收学校配套:对于接收随迁子女的城市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添补,确保能够满足随迁子女的学习需求。
4.教育机会均等化:确保随迁子女与城市户籍子女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和条件,不将户籍作为入学的唯一标准。
采取措施,如分配额度或增加班级数量等,确保入学机会的公平。
5.个体化教育支持:对于随迁子女,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例如开设专门的辅导班,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城市学习和生活环境,特别是对于新来城市的随迁子女,要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6.学校跨区划招生:允许随迁子女跨区划招生,即不限制随迁子女必须就读居住地附近的学校,允许他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校就读。
7.加强管理监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各地落实随迁子女入学政策。
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学校和地区,要进行有关处罚,并督促其改正。
农转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农转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学校对农转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化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理部门针对“农转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的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解决农转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同学公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结合我校实际,着眼长远进展,现就进一步做好我校农转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特拟定本实施方案。
一、广泛宣扬、深化熟悉。
我校依法保障农转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宣扬,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构建农转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领导,强化措施。
为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我校成立农转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学校校长)副组长***(学校副校长)成员***(学校副校长)***(学校副校长)***(学校副校长)***(学校教育主任)***(学校同学平安办公室主任)***(学校教务处办公室主任)***(学校宣扬办公室主任)三、保障措施。
1、严格根据教育局的调配支配,保障农转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校就读。
依法保障农转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并确保其与城镇居民子女享受同等的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2、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完善教学管理方法,关怀爱惜每一位同学,针对农转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在文化学习、评优嘉奖、入队、课外活动等方面公平对待。
留意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学校师生敬重、关爱农转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关心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情愿、愿意学习,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生动、活泼的进展。
3、精神鼓舞,不卑视,不犯难,彼此敬重。
加强管理,统一建籍、统一管理根据学籍管理规定,学校准时为农转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学籍,坚持定期上报,做究竟数清楚。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杭州市区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杭州市区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7.27•【字号】杭政办函〔2017〕77号•【施行日期】2017.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户籍、身份证管理正文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杭州市区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杭政办函〔2017〕77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杭州市区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7月27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杭州市区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管理办法(试行)为切实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杭州市区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居住证暂行条例》《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修订)》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新型居住证制度的通知》(杭政办函〔2016〕137号)等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对象为年龄在3至14周岁,处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并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来杭州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杭州经济开发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市区)居住的非市区户籍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
二、就读条件(一)学前教育入园条件。
凡年满3周岁,持有市区范围内申领的有效IC卡式《浙江省居住证》(以下简称有效居住证)的随迁子女,可以申请在市区接受学前教育。
(二)义务教育就读条件。
凡年满6周岁,持有有效居住证的随迁子女,可以申请在市区接受义务教育。
(三)其他。
已在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幼儿园入学(入园)的随迁子女,未申领有效居住证的应及时申领,已申领的应按规定及时签注。
XX中学关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就读工作实施方案

龙岩市第五中学关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就读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 —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精神,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本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现就进一步做好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拟定本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协调配合:成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保证此项工作的落实。
学校加强对依法保障进城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构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组长:(副)组长:成员:二、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的人口素质,也关系到当前社会的稳定和谐。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我校教学成果、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强化措施,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
对于不能满足我校划定范围内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要求的,应按相对就近和方便的原则在相邻学校入学,严格执行本区学籍管理规定。
学校随迁子女入学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作的有关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入学对象1. 随迁子女是指户籍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或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县(市、区),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到我校所在地区居住并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
2.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随迁子女,可申请入学:(1)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我校所在地区工作、经商、投资等,且已取得当地居住证或居住证明。
(2)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我校所在地区有合法稳定住所,且已取得房屋产权证明或租赁合同。
(3)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我校所在地区有稳定收入来源,并符合当地规定的其他入学条件。
三、入学程序1. 报名:符合入学条件的随迁子女,由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相关证明材料到我校报名。
2. 审核与录取:学校对报名材料进行审核,符合入学条件的随迁子女,学校予以录取。
3. 登记与注册:录取的随迁子女,由学校为其办理学籍登记和注册手续。
四、入学保障1. 学校要按照“就近、平等、公开”的原则,为随迁子女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
2. 学校要保障随迁子女享有与本地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室、设施设备、教学活动等。
3. 学校要关注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五、管理与监督1. 学校要建立健全随迁子女入学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有序进行。
2. 学校要加强对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的监督,定期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3. 学校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学校负责解释。
3.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制度进行修订。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就学实施方案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西佛镇古洞小学2014年9月1日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一、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一)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教育公平原则,加强教育统筹,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消除就学障碍,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体制机制,在就学制度上保障其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使其能在我校接受义务教育。
(二)实施条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时,须提供以下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1、家庭户籍薄和父母一方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
2、父母一方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出具在我校的房产证或购房合同或暂住证。
3、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证。
(四)实施办法1、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接纳为主。
申请人在规定报名时间内持上述材料到校教育局报名,再由校教育局统筹安排到相应学校就读,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
2、校教育局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按进城务工人员的实际居住时间,在我校工作和缴纳社会保险时间为依据,就近或相对就近安排其子女就学。
3、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必须按照相关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不得擅自加收其他费用;对拒收符合规定随迁子女入学和违规收费的学校,校教育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予以查处。
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教育公平原则,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促进留守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实施对象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台安县户籍的留守儿童。
(三)实施要求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未来,要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扎实做好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豫政[2010]54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豫政[2010]54号](https://img.taocdn.com/s3/m/8b13579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0.png)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正文:----------------------------------------------------------------------------------------------------------------------------------------------------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豫政〔2010〕54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现就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做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完善措施,认真扎实地做好这项工作。
二、强化政府责任。
继续坚持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的原则。
做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是流入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级政府要把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优化教育环境,确保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各级公安部门要重视和加强进城务工农民适龄随迁子女的登记工作,并将相关数据及时通报同级教育部门。
流入地县(市、区)教育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依法组织和督促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中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防止辍学。
流入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做好工作。
2015湖北咸宁市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中小学招生入学管理办法

咸宁市区进城务⼯随迁⼦⼥义务教育阶段⼊学管理办法 为进⼀步做好咸宁市区进城务⼯随迁⼦⼥依法接受义务教育⼯作,根据《中华⼈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步做好进城务⼯就业农民⼦⼥义务教育⼯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的精神,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条适⽤范围:⽗母或其他法定监护⼈在咸宁市区务⼯,随迁⼦⼥户籍在城区以外,年龄在6⾄15周岁的⼉童少年。
第⼆条按照"相对就近,公办为主"的原则,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学。
第三条:进城务⼯随迁⼦⼥申请⼊学应提供以下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1.⽗母双⽅(或⼀⽅)在温泉城区合法经商1年以上(含1年,从营业执照签发之⽇起),须提供⼯商营业执照及、1年以上(含1年)的纳税凭证或⽗母双⽅在温泉城区合法务⼯1年以上(含1年),须提供由⼈社部门认可或备案的劳务合同、务⼯单位证明、1年以上(含1年)的务⼯单位⼯资表等原始⼯资发放凭证,且有医疗、劳动保险⼀年以上。
2.⼦⼥随⽗母双⽅在温泉城区居住1年以上(含1年)。
提供温泉城区内房产证明或房屋租赁合同;由现居住地公安部门签发的⽗母1年以上(含1年)的居住证及原籍户⼝簿。
3.在温泉城区购买住房,并且已经⼊住,可以申请到居住地所在⽚区中⼩学⼊学。
在温泉城区租房居住的进城务⼯⼈员应在规定时间内持相关证明到区教育局进⾏⼊学登记,由区教育⾏政部门依据学校学位情况统⼀安排到指定学校就读。
4、七年级⼊学需提供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国编学籍证明。
第四条进城务⼯随迁⼦⼥⼊学遵循以下程序: 1、申请:学⽣⽗母或监护⼈填写《咸宁市区进城务⼯随迁⼈员⼦⼥就读申请表》,并持有关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向学校提出申请。
2、审查:学校审核,符合条件的,下发《⼊学通知书》,并报市、区教育局汇总。
3、⼊学:随迁⼦⼥持《⼊学通知书》到指定学校就读。
第五条进城务⼯随迁⼦⼥从外地转⼊咸宁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须提供第三条中的相应材料。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解读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解读为切实保证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成都市教育局、市委编办、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房管局、市工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成教发〔2014〕2号,简称《意见》)。
有关负责人就《意见》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1.《意见》制定的依据是什么?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成府令〔2010〕170号)文件精神,同时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切实保障在蓉“合法稳定居住、合法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成都市教育局、市委编办、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房管局、市工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成教发〔2014〕2号)。
2.如何界定“进城务工人员”?答:本意见所称进城务工人员,是指在本市居住务工的非本市户籍人员以及本市户籍人员中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一)常住户口不在本市中心城区,即不在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片区,而到中心城区居住务工的人员;(二)常住户口在本市中心城区而到本市非中心城区居住务工的人员;(三)常住户口在本市非中心城区跨区(市)县居住务工的人员。
3.进城务工人员办理其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需要提供哪些材料?答:2014年,《成都市居住证》持证人为其子女申请入学需出示下列证明材料的原件,并提交复印件:(1)持证人在有效期内的《居民身份证》、《成都市居住证》;(2)持证人及其子女同一户籍的原籍户口簿;(3)截止5月31日,已在该区(市)县连续居住3个月的相关证明;(4)截止5月31日,当年已在本市连续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3个月的证明。
随迁子女凭积分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试行办法

适龄随迁子女凭积分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试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保适龄随迁子女在我镇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我镇社会规范管理,促进教育公平,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广东省办公厅《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适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11〕45号)和肇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和融入城镇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肇人社发〔2013〕32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城区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怀城镇适龄随迁子女是指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流入怀城镇城区内(以下简称“流入居住地”)共同居住的适龄少年儿童,包含进入怀城镇城区务工人员的适龄少年儿童。
第三条本办法只适用于适龄随迁子女入读我镇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即小学一年级,初中七年级)。
第二章入学条件第四条适龄随迁子女符合我镇流入居住地公办学校入学条件包括户籍条件、居住条件和职业条件等。
凡在我镇同一流入居住地连续居住满半年以上、有合法稳定职业(或在我镇已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稳定居住住所的随迁人员年满6至14周岁(条件不具备、学位不足的公办小学可推迟到6.5周岁以上),有正常学习能力的子女具有积分入学资格,可以通过积分方式,申请入读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流入居住地就近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
第五条申请适龄随迁子女凭积分在我镇流入居住地就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入学的法定监护人,报名申请时需提交如下证明材料的原件(证件原件核对无误后退回申请人)及一式一份复印件(复印件需法定监护人签名)。
一、必须提交的证明材料1、户籍证明材料。
适龄随迁子女及法定监护人的《户口薄》或适龄随迁子女原出生地的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或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出具并经当地公安派出所加具意见的户籍证明;如是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还需提交合法有效的监护人证明。
小学学校随迁子女管理制度

一、制度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也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就读。
为了保障随迁子女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制度目的1. 保障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确保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 加强随迁子女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 促进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的交流融合,增进社会和谐。
三、制度内容1. 招生政策(1)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合理设置随迁子女招生名额,确保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2)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学。
2. 入学手续(1)随迁子女入学需携带户口簿、居住证、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学历证明等相关材料。
(2)学校在收到随迁子女入学申请后,应及时办理入学手续,确保随迁子女尽快入学。
3. 教学管理(1)学校应针对随迁子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2)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教学能力。
(3)学校要关注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
4. 生活管理(1)学校要为随迁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如宿舍、食堂等。
(2)学校要加强生活管理,确保随迁子女的生活安全。
(3)学校要关注随迁子女的生活需求,开展关爱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5. 毕业管理(1)随迁子女毕业时,学校应为其提供相应的毕业证书。
(2)学校要为随迁子女提供升学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升学。
6. 沟通协调(1)学校要定期与随迁子女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及时解决问题。
(2)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共同关注和支持随迁子女的教育。
四、制度执行1. 学校成立随迁子女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2. 学校定期对随迁子女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学校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五、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公安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46号)精神,结合北京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高度重视,积极稳妥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平,把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摆上议事日程。
坚持积极稳妥、整体推进,充分考虑北京市作为特大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整体规划未来北京市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逐步构建以常住人口为对象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尽可能地通过不断增加教育资源来逐步缓解升学压力,努力保障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北京市中考高考录取总体比例不受影响。
二、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制度,抓紧研究出台与之相挂钩的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具体实施办法做好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不仅是一项教育改革,也是一项涉及就业、住房、社保、公共服务、人口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改革,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要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在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居住、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综合因素,明确其随迁子女在京参加升学考试的资格条件和先后顺序,抓紧研究出台与之相挂钩的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办法,争取在2013年出台。
三、近期实行过渡期升学考试措施,千方百计为随迁子女在京升学考试提供多样化服务在北京市出台随迁子女在京升学考试办法之前和新办法公布后三年内,为了方便随迁子女在京升学考试,实行如下过渡措施:(一)自2013年起,凡进城务工人员持有有效北京市居住证明,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合法稳定职业已满3年,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已满3年,其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初中3年学习年限的,可以参加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考试录取。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制度

十堰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十堰市各县、区教育局,各有关直属学校: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收义务教育事宜,近年来,我市采取了积极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确立了一批定点就读学校,并不断扩大定点学校数量,初步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与发展纲要》等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逐步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权利,推进教育公平,特制定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
一、大力宣传,充分认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群体,他们的顺利就学和健康成长,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
各县区和相关学校要加强宣传,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持依法治教,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感情和满腔的热情,协调各方力量,尽心竭力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稳定的环境中就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明确责任,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县区教育局、各学校要明确职责,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作为城镇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重点来抓,将其纳入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要依据城市人口变动、城镇化进程和进城务工人员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创造条件,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
要畅通入学渠道,降低就学门槛,简化就读手续,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儿童少年一样就近、方便、免试、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学校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规范学校随迁子女就学管理,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校接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包括小学、初中阶段的适龄儿童。
三、管理原则1. 公平原则:学校对随迁子女就学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随迁子女享有与当地学生同等的教育权利。
2.就近原则:在符合就学条件的情况下,学校优先安排随迁子女就近入学。
3.规范原则:学校建立健全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制度,规范随迁子女入学、学籍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
四、入学条件1. 父母一方持有有效《居住证》或《临时居住证》。
2. 父母一方在本市有合法稳定就业。
3. 父母一方在本市有合法稳定住所。
4. 符合入学年龄的适龄儿童。
五、入学程序1. 父母向学校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包括《居住证》或《临时居住证》、就业证明、居住证明等。
2. 学校审核随迁子女入学资格,并在规定时间内给予答复。
3. 对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学校根据就近原则安排入学。
4. 学校为随迁子女办理学籍注册手续。
六、学籍管理1. 学校为随迁子女建立学籍档案,并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保持信息沟通。
2. 随迁子女学籍变动时,学校及时办理转学手续。
3. 学校对随迁子女学籍信息进行保密,确保学生个人信息安全。
七、教育教学管理1. 学校将随迁子女纳入正常教育教学管理,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
2. 学校关注随迁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
八、经费保障1. 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为随迁子女提供必要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资源。
2. 学校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多帮助。
九、监督与评估1. 学校定期对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学校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制度的落实。
3. 学校对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当县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就学管理暂行办法
为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定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时具备下列材料,可申请在我县相对就近的小学和初中就学。
1、两当县外户口本和流出地镇(乡)人民政府出具的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就业的务工证明;
2、城区派出所出具的暂住证,办理时间一年以上;
3、居住地社区出具的居住证明;
4、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务工证明、居住地社区出具的就业证明亦可)。
5、户籍地镇(乡)人民政府签发的合法生育证明;
6、流出地教育主管部门出具的外出就读批准书和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
7、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证;
8、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申请表。
父母双方一方是经商的不作农民工子女看待。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按下列程序办理手续
(一)申请人在规定报名时间内持上述材料到实际居住地所属教育服务区域学校报名,如居住地学校接受有困难,由居住地学校受理登记后统一报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
(二)教育行政部门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进城务工人员的实际居住时间、在我县务工就业时间为依据,安排其子女就学。
(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转学一般以每年秋季入学报名时间为准,其它时间不予办理。
符合本规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应提前1个月内向实际居住地学校
提出申请,按照《两当县教育局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办理转学。
接受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转入进行登记,并对其转出时的流向予以统计。
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学校
根据我县教育资源状况,确定以下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
香泉中学、城关小学、香泉小学和金洞小学。
四、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应履行的职责
(一)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在满足所属区域适龄儿童、少年就读后还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要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并及时予以办理学籍手续。
(二)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不得擅自加收其他费用,做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
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可酌情准予缓缴或减免。
(三)学校应本着“以育人为本”的思想,维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的正当权益。
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活动、评优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惩等方面与县城儿童少年同等待遇。
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职责,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
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在教育附加费中安排一部分经费,改善其办学条件。
同时,积极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
(三)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的学校加强管理和监督,定期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检查、指导,进一步规范办
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
(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进城务工就业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广泛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要做好城市学生家长的工作,消解他们的陈见、偏见和歧视心理。
要尊重农民工子女的主体地位,遵循教育规律,实现与城市学生的自然融合。
要将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宣传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和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五)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学龄期子女的普查和登记制度。
公安部门、街道(社区)要做好暂住人员的登记工作,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暂住证的管理,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学龄期子女登记制度,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了解相关数据,提供相关人员名册。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学龄期子女的实际情况,及时制订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方案。
(六)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是一项关系社会和谐,确保社会公平、稳定的系统工程。
各级公安、劳动保障、工商管理、财政、物价、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支持和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相关工作。
六、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二00八年八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