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新会计准则与旧版内容的不同比较.
2019年年新会计准则与旧版内容的不同比较.
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一)仍然称为基本准则,所有企业均须执行,未按照国际惯例使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一词。
(二)明确了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会计目标兼具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但是,我国会计目标显然将受托责任观放在第一位,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国际上普遍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一定差别。
(三)删除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而代之以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方面。
(四)权责发生制融合在基本假定中,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计量部分。
(五)会计要素定义遵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但收入与费用的定义部分地引入了资产负债观,这主要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的相关条款。
(六)引入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
同时,对于利得和损失又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在理论上,前一种利得和损失实质上尚未实现,后一种利得和损失已经实现。
(七)首次规范会计计量属性。
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而且强调企业在会计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财务报表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
(八)取消了会计记账须用中文以及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要求。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一)符合条件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
这一规定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也就是那些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如造船厂的船舶)。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分析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分析12-21 文章来源:职称在线文章作者:职称在线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1、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第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
改进后《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我国修订的存货准则也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主要是因为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这一决定并不排除和后进先出法相似的能够反映存货流转的特殊成本法。
2、关于存货的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第十条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
(第四条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产等。
)这一问题将由修订后的借款费用准则予以规范,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1、母子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第五条下列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七条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一)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2、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第九条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企业会计制度的科目设置异同
新旧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设置比较一、未作任何改变的科目这类科目主要有:1、资产类:“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商品进销差价”、“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
2、负债类:“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等科目。
3、所有者权益类:“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科目。
4、成本类:“生产成本”等科目。
5、损益类:“利息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主营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等科目。
二、科目名称改变但实质内容未改变这类科目主要有“库存现金”和“所得税费用”两个科目。
制度中的现金是指库存现金,但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是包括库存现金及可以随时动用的银行存款,从这一点来看科目涵盖的内容是不一致的,因此将“现金”科目改为“库存现金”科目是合理的。
更改后的“所得税费用”科目与制度中的“所得税”科目核算内容相同,均为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只是名称改变而已。
三、科目名称改变且实质内容发生改变1.资产类。
“材料采购”科目,制度中“物资采购”科目用来核算企业购入的材料、商品等的采购成本,商品流通企业购入的商品也通过本科目核算。
而“材料采购”科目只用来核算工业企业购入的材料,商品流通企业购入的商品一律通过“在途物资”科目核算,不通过本科目核算。
2.损益类。
其他业务成本,本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其他业务成本,不核算其他业务发生的税费及销售费用,与“其他业务支出”科目有一定的区别。
营业税金及附加,本科目不仅核算主营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也核算其他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
这反映了我国淡化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区分,因为不管是主营业务还是其他业务都属于日常业务,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作为费用,不再区分。
销售费用,本科目用来核算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与“营业费用”科目相比核算内容减少。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分析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分析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分析论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
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分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构成。
和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作了较大的改动。
关键词: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引言2006年2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构成。
和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作了较大的改动。
1、修订的原因1.1 从基本准则在会计法规体系中的地位看,修订更新基本准则是与现行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内容保持协调一致的迫切需要。
旧基本准则颁布于1992年。
十几年来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法规体系中国家法层次的《会计法》已于1999年被修订。
2000年国务院又出台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行政法规。
这些新法律法规体现了新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的新标准。
会计准则作为部门规章必须依据会计法律和会计行政法规的规定,因而迫切需要修订相关内容。
1.2 基本准则在会计准则体系中的统驭性地位决定必须对其修订。
新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组成。
基本准则是“纲”,是“准则的准则”,在准则体系中其统驭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各项具体准则建立的指导性原则,而且是调整企业会计行为的普遍性规范。
旧基本准则无法实现其引领作用,必须对其修订。
2、新准则的主要变化2.1 新基本准则与旧基本准则的比较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分析论文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分析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主要变化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更加注重真实性、可比性和透明度,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促进了国内外企业之间的财务比较和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然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对企业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和记账规定,增加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
因此,企业需要在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同时,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适应新的财务管理要求。
一、引言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一套标准,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进行规范和监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旧会计准则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于2024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这是我国会计工作的一个重大变革。
本文将对新旧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主要变化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二、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分析1.目标与原则旧会计准则注重收入核算,以净资产为核心,强调财务报表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而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真实性、可比性和透明度,通过分析和揭示财务报表中的各项财务信息,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分类与记账规定旧会计准则在分类和记账规定上相对较简单,对于一些项目如公司债务和股权的确认和计量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而新会计准则更为细致和明确,对于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本。
3.财务报表项目旧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项目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和费用,与我国的旧公司法和旧财税法相对应。
而新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项目则更加完善,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更加符合国际财务报告标准。
4.报表格式旧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格式相对较简单,主要以表格形式呈现。
而新会计准则则更加注重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对财务报表的格式和披露要求进行了明确和细致的规定。
三、新旧会计准则变化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1.财务报表准确性和可信度的提高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进行更为细致和明确的规定,减少了主观性和随意性,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019年新旧会计准则对比
当期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 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以“综合收益”代替“当期 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的利得和损失”,
增加“与所有者的资本交易” 的定义:是指企业与所有者 以其所有者身份进行的、导 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交 易。
“综合收益总额”代替“净利润”和“直接计入所 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所有者权益各组成 部分”代替“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 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三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 即对联营企业投资;
四是投资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 或重大影响,并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 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新准则规定上述第四类投资适 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有关会计处理,且按22号准则规定采 用成本法计量,不会对实务产生过大的实质性影响。
在合并利润表中,企业应当 在净利润项目之下单独列示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损益 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损益。 在合并利润表中,在综合收 益总额项目之下单独列示归 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收 益总额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 综合收益总额。(综合收益 分开)
财务报表列报之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CAS2019
CAS2019
公允价值的应用 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 值等都会涉及到公允价值的应用
(二)职工薪酬
职工薪酬 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
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 职工薪酬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企业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 受赡养人、已故员工遗属及其他受益人等的福利, 也属于职工薪酬。
(一)净利润;
综合收益总额,在合并所有
新旧会计制度的主要差异
新旧会计制度的主要差异一、框架结构的变化:旧会计制度是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为核心,通过分工明确的三个部分来规定会计处理的内容和方法。
而新会计制度是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国际会计准则”为核心,将管理会计的内容融入到了各个部分中,更加注重实现会计信息的全面、准确和及时共享。
二、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旧会计制度采用的是“现金基础”和“权责发生制”,即以现金的实际收支为核心进行会计核算。
而新会计制度采用了“收入确认制”和“费用确认制”,即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时间为核心进行会计核算,更加关注经济事项在会计期间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三、计价方法的变化:旧会计制度主要采用“历史成本法”,即以购买或生产资产的实际成本为基础进行计价,而新会计制度则主要采用“公允价值法”,即以市场价格或公正价格为基础进行计价。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四、核算项目的变化:旧会计制度的核算项目比较简单,注重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等方面的核算,而新会计制度则增加了大量的核算项目,如无形资产、金融工具、资产减值准备等,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
五、报表格式的变化:旧会计制度主要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而新会计制度则在这些基础上增加了其他报表,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附表等,以提供更加详细和全面的会计信息,便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和评估。
六、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变化:旧会计制度的会计信息披露比较简单,主要以财务报表为主,而新会计制度则在报表披露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其他信息的披露要求,如财务数据附注、业绩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等,以提供更加全面和可信的会计信息,便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解和监督。
七、审计要求的变化:旧会计制度对审计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的审计,而新会计制度则在财务报表审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财务数据附注、业绩报告、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审计要求,以提高审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最全版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最全版新旧会计准则是指企业会计准则(Old Accounting Standards, OAS)和企业新会计准则(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NAS)。
OAS是我国2000年以前使用的会计准则,而NAS是在2000年后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对于了解企业财务会计的重要性而言,比较和分析这些差异非常重要。
首先,新旧会计准则在资产确认与计量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
在OAS 中,资产确认相对较为宽松,资产重要性界定相对较低,而NAS对资产确认设置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例如,在OAS中,资产的计量方法可以是成本或现值,而NAS强制要求采用成本法。
此外,NAS对无形资产的计量和确认也有更为具体的规定。
其次,新旧会计准则在准备财务报表的方法和要求上也有所不同。
OAS的财务报表企业会计格式灵活,而NAS对财务报表的格式和要求则更加严格。
例如,OAS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将固定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合并列示,而NAS需要分开列示。
另外,NAS要求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而OAS则没有这一要求。
此外,新旧会计准则还存在着对财务会计处理方法上的差异。
OAS对于财务会计处理方法相对较为灵活,而NAS对财务会计处理方法有更为严格的规定。
例如,在收入确认方面,OAS没有具体规定收入确认的条件和时间,而NAS则要求收入必须能够可靠计量,并且能够与其相应的费用匹配。
最后,新旧会计准则还在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方面存在差异。
NAS要求企业编制附注和财务报告包括更多的信息披露,以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此外,NAS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要求也更加详细和严格,其中包括更为具体的报告格式、报告要素和披露要求。
综上所述,新旧会计准则在资产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的准备方法与要求、财务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对于企业而言,及时了解并掌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准备财务报表、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以及更好地满足相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要求。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解读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解读企业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的规则和标准。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是指旧准则(原有准则)和新准则(修改或修订后的准则)之间的比较。
在国内,中国会计准则的修订是由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而国际上则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IASB”)负责修订国际会计准则(IFRS)。
1.归类标准: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进行了较大的改动。
新准则在数字体系、计算处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方面进行了合并和简化。
新准则采用“多功能模板”以替代旧准则的各种分类,使会计处于同一资产负债表分类下的债务和权益性工具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来计量和披露。
2.会计估计方法:旧准则中存在较多的可选择的会计估计方法,而新准则中则更加强调基于市场价格和市场交易的公允价值计量。
新准则要求企业按照市场价格和市场交易为核心原则,对涉及多个相关方的交易和经济行为进行管理和确认。
3.信息披露要求:新准则对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更加严格。
新准则强调披露的完整性和内容的重要性,增加了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全面性。
4.会计处理方法:新准则对不同业务、交易和经济行为的会计处理要求更加明确。
新准则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报告过程中要强化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和成本的定义和确认,统一会计处理方法。
5.会计政策选择:新准则对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新准则提出了更加严格的会计政策选择要求,规定了对财务报表编制期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大影响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要求。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主要体现了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即走向全球一致的会计准则。
新准则以市场为导向,更加强调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披露透明度和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性。
这也是为了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提高决策者的信息获取与判断能力。
而旧准则相对较为复杂,存在较多可选择的会计估计方法,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较高,会计处理上的灵活性也较大。
2019年年新会计准则与旧版内容的不同比较.doc
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一)仍然称为基本准则,所有企业均须执行,未按照国际惯例使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一词。
(二)明确了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会计目标兼具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但是,我国会计目标显然将受托责任观放在第一位,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国际上普遍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一定差别。
(三)删除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而代之以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方面。
(四)权责发生制融合在基本假定中,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计量部分。
(五)会计要素定义遵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但收入与费用的定义部分地引入了资产负债观,这主要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的相关条款。
(六)引入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
同时,对于利得和损失又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在理论上,前一种利得和损失实质上尚未实现,后一种利得和损失已经实现。
(七)首次规范会计计量属性。
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而且强调企业在会计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财务报表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
(八)取消了会计记账须用中文以及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要求。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一)符合条件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
这一规定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也就是那些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如造船厂的船舶)。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对比分析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对⽐分析2019-05-19⼀、基本准则的总体对⽐分析(1)会计准则⽬的对⽐。
旧准则规定的会计⽬的为: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新准则将⽬的修改为:为了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修改后的基本准则⽬标删除了⼝号性的条款,更强调了规范会计⾏为的⾸要⽬的。
(2)制定依据对⽐。
旧准则为: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应遵循本准则;新准则修改为: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基本准则。
(3)准则基本内容对⽐。
旧准则主要强调了会计对象、会计假设及核算⽅法。
新准则在保留旧准则内容的同时,删去了有关会计记录⽂字⽅⾯的要求,增加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
(4)适⽤范围对⽐。
原准则适⽤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境外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
新准则适⽤于在我国境内设⽴的企业(包括公司),它在表述上更科学。
(5)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对⽐。
原准则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
新准则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和权责发⽣制。
(6)新准则明确了财务会计报告⽬标和使⽤⼈。
⼆、会计计量属性的对⽐分析(1)公允价值的应⽤是新准则的⼀个亮点和新突破。
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加的⾦融⼯具、投资性房地产、⾮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货币性交易等必须执⾏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价值的差额计⼊当期损益。
由此产⽣的结果是:这⼀交换将产⽣利润。
⽽此前采⽤的账⾯价值计算法,基本不产⽣利润。
这对于投资性地产上市公司则孕育了⼀定机会,由于可能每年重估地产价值,并以市值反映其账⾯价值,由此将直接⼤幅提⾼每股的净资产,降低市净率。
另外,由于折旧消失,相应会提⾼公司利润,有效提升公司股票的估值⽔平。
新旧会计制度差异比较
新旧会计制度差异比较首先,新会计制度在适用范围上进行了调整。
旧会计制度适用于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而新会计制度则区分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适用新会计制度,非上市公司可以自行选择是适用新会计制度还是继续使用旧会计制度。
其次,在会计要素定义方面,新会计制度对部分会计要素的定义进行了调整。
例如,在新会计制度中,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被修改为资本公积和其他综合收益。
此外,新会计制度还增加了非金融资产等会计要素的定义,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新旧会计制度在计量基础上也存在差异。
旧会计制度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即资产按照其获得成本计量,而新会计制度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即资产按照其在市场上的价格计量。
这使得新会计制度更加贴近市场实际情况。
第四,新旧会计制度在报告格式上也有所不同。
旧会计制度使用多个财务报表来展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而新会计制度则将这些报表进行合并,形成了一个综合报表,更加简化了报告格式。
最后,新会计制度对披露要求进行了细化。
新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提供如对外担保、持有的用于交易的资产和负债、关键管理人员报酬等信息进行披露。
这样可以增加企业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综上所述,新旧会计制度在适用范围、会计要素定义、计量基础、报告格式和披露要求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新会计制度更加贴近市场实际情况,提高了报告格式的简洁性,同时增加了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质量,使得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准确、透明和可比性。
这为投资者、分析师和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更可靠的财务信息基础,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9与2019比较 精品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9与2019比较篇一:2019年会计从业新旧大纲对比解析,今年不考,明年考试难度越来越大!2019年会计从业新旧大纲对比解析,今年不考,明年考试难度越来越大!随着2019年最新考试大纲公布,全国各地会计从业考生沸腾了,今年还没学完,明年就要改革了,这是要重头开始学习的。
对比新旧大纲,新大纲变化到底在哪里?深入分析发现,会计基础、珠算、会计电算化考试大纲有不同程度的增减。
不过,受营改增改革,本来考点最多,最难记忆,考试难度最大的财经法规新大纲除了改动较多以外,竟然还有新增内容,明显增加部分主要是第二章计算法律制度第七节网上支付(原来只有六节)新旧大纲对比情况如下一、《财经法规》变化内容:1、营改增中营业税全面删除,“混合销售”、“兼营”进行新的定义,删除“混业经营”。
2、消费税税目中删除“酒精”和“汽车轮胎”,增加“电池”和“涂料”。
3、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变更为10年和30年。
4、新增网上支付。
5、税款征收方式的细微变更(主要增加“双定征收”,即定期定额征收方式)。
6、预算调整的情形有所变动。
二、《会计基础》更新内容:新增《小企业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准则》。
三、电算化新大纲变化1去除了电算化和信息化时间的表述和的优势2去除了“会计软件配备方式”的缺点3去除“会计软件和服务的规范”里的10-15点和增加:“会计软件供应商服务”4硬件设备里增加“通信设备”5去除了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分布处理的具体定义和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的具体定义6报表管理模块里格式设置里各内容定义的简化7“软件的用户界面”由12页简化为1页(重大改变,这里旧大纲是重点),8简化“数据的排序”(删除了快速排序和自定义排序)和去除了三种筛选方式的具体定义。
不论怎么样,2019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已成定局,当务之急就是在这最后4个月内把会计证拿到手,从目前全国各地区考试时间来看,大部分地区都至少还有1-2次考试。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新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分析。
首先介绍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旧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然后对它们进行了区别对比。
接着探讨了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意义以及影响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因素。
在总结了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得出的结论,并探讨了未来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
最后为企业如何合理选择会计准则提供了参考。
通过本文的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比较分析、主要特点、区别对比、实施意义、影响因素、结论、发展方向、合理选择会计准则。
1. 引言1.1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企业会计准则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加,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背景下,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成了重要的课题之一。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包括更加注重市场化、国际化以及透明度等方面,强调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而旧企业会计准则则更加注重传统的会计原则和规范,对于企业的监管和约束更为严格。
在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区别对比中,可以看到两者在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确认原则、会计科目分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意义在于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为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影响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等方面。
通过比较分析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可以得出结论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为企业选择合适的会计准则提供指导。
2. 正文2.1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是与旧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具有更加规范、透明和国际化的特点。
新企业会计准则更加规范,具有更加详细和全面的会计核算内容和流程规定,能够更好地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比性。
新企业会计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和可靠性。
会计准则收入确认新旧对比
会计准则收入确认新旧对比
摘要:
一、引言
二、新旧会计准则收入确认的差异
三、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的具体规定
四、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響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会计准则收入确认是企业财务报告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近年来,我国对会计准则进行了多次修订,其中收入确认是修改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对新旧会计准则收入确认进行对比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准则的变化和影响。
二、新旧会计准则收入确认的差异
旧会计准则下,企业应当在商品或劳务已经交付、价款已经收讫或者可以合理计量时确认收入。
而新会计准则则要求企业在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劳务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三、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的具体规定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应当在以下条件同时满足时确认收入:
1.合同已经批准并承诺履行;
2.收入金额可以可靠地计量;
3.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4.收入已经实现或者可以可靠地实现。
此外,新会计准则还明确规定了收入确认的时点和计量方法,以及合同中存在重大融资成分时的处理方法。
四、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響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收入确认产生了较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确认时点提前,企业需要根据合同约定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收入确认时点;
2.收入确认条件更为严格,企业需要全面评估收入确认的各种条件,确保收入确认的准确性;
3.收入确认的计量方法更加明确,企业需要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收入确认,避免出现错误和舞弊。
五、结论
新会计准则对收入确认进行了更为严格和明确的规定,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经营决策产生了较大影响。
2019年新旧会计准则对比-精选文档
新旧对比
明确职工薪酬包括辞退福利以及提供给职工利益相关方 的福利 明确了全职、兼职与临时工,劳务派遣工包括在内。
(三)财务报表列报之 资产负债表
CAS2019
CAS2019
第十九条 (资产类) 应收及预付款项;
交易性投资
第二十一条(负债类) 应付及预收款项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 入当期损益的 金融资产; 应收款项;预付款项; 被划 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 及被划分为持有待 售的处 置组中的资产(资产类)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 入当期损益的 金融负债; 应付款项;预收款项;被划 分为持有待售的处置组中的 负债(负债类)
(五)合并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
删除在购买 日商誉的列 示相关内容; 规定子公司 持有 母公司 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 视为企业集团的库存股
将准则解释、讲解中关于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 致所得税影响的 规定纳入准 则正文,明确抵销未实现 内部销售损 益时需考虑 所得税影响 母公司向子公司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 ,应当全额抵销“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顺 流)。
(一)公允价值计量 (2019新准则)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 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 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计量。 公允价值新变化-------价格将取决于市场
公允价值变化的必要性和应 用
变化的必要性: 1.规范会计处理和国际趋同的需要 2.避免交易双方操纵价格,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四是投资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 或重大影响,并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 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新准则规定上述第四类投资适 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有关会计处理,且按22号准则规定采 用成本法计量,不会对实务产生过大的实质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一)仍然称为基本准则,所有企业均须执行,未按照国际惯例使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一词。
(二)明确了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会计目标兼具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但是,我国会计目标显然将受托责任观放在第一位,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国际上普遍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一定差别。
(三)删除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而代之以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方面。
(四)权责发生制融合在基本假定中,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计量部分。
(五)会计要素定义遵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但收入与费用的定义部分地引入了资产负债观,这主要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的相关条款。
(六)引入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
同时,对于利得和损失又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在理论上,前一种利得和损失实质上尚未实现,后一种利得和损失已经实现。
(七)首次规范会计计量属性。
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而且强调企业在会计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财务报表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
(八)取消了会计记账须用中文以及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要求。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一)符合条件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
这一规定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也就是那些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如造船厂的船舶)。
因为象大型船舶这样的存货,造船厂仅靠自有资金根本完不成,必须借助于银行借款,而企业取得的银行借款又分不清专门借款与非专门借款,原准则规定只允许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不够合理。
(二)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一是因为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二是因为后进先出法不能反映存货流转的真实情况。
(三)取消了移动加权平均法。
因为移动加权平均法实质上是加权平均法的一种形式,国际会计准则也没有移动加权平均法。
(四)明确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
三、《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一)缩小了适用范围。
与原《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相比,本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这一规范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一致。
(二)对于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分别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其投资成本,这主要是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相协调。
(三)重新规范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成本法适用于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适用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上述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对于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母公司应以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即俗称的“表上权益法”,完全不同于我国原来使用的“账上权益法”。
关于成本法与权益法适用范围的变化,与相关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一致。
(四)取消了长期股权投资差额。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四、《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一)投资性房地产须单独列报。
企业持有的土地、房产中专门用于投资而非自用的部分,应按本准则的规定核算,并在会计报表中单列“投资性房地产”项目。
(二)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
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时,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类似,应提取折旧(或摊销)及减值;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此时不再对该部分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折旧或摊销。
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但是,国际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以公允价值模式为主。
五、《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一)首次定义了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
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
(二)取消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与固定资产初始确认的原则相同,即该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也就是说,后续支出如果进行资本化,必须符合资产确认的条件。
(三)规定了未来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预计弃置费用等于未来处置固定资产所发生费用的现值,其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并计提折旧。
此类费用对于核电站、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大型固定资产尤为重要。
企业确认的弃置费用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确认一项负债。
(四)重新定义预计净残值。
一是强调预计净残值应是现值,而不是终值;二是在企业准备出售固定资产时,应复核预计净残值(通常等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这一规定类似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的相关规定。
(五)明确规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均属于会计估计变更。
(六)将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
六、《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一)明确了生产特产的分类。
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对生物资产并没有明确的分类要求。
(二)规定企业应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生物资产。
但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而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要求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生物资产。
(三)要求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而且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但公益性生物资产不得计提减值准备。
七、《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一)无形资产的定义发生了变化。
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把可辨认作为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从而将商誉排除在无形资产准则之外;取消了无形资产必须是“长期资产”的限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无形资产定义相同。
(二)允许外购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三)改革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规定对企业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区别对待: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应予以费用化;研究达到一定的阶段而进入开发程序后发生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允许资本化。
我国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但美国会计准则规定所有研究开发支出均资本化,但这一规定并没有完全贯彻到所有准则中去。
(四)根据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是否能够确定分别采有不同的摊销方法。
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在其使用寿命内进行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
(五)取消了“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规定。
八、《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资产,分别采用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计量。
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否则,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2. 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是判断非货币资产交换公允性的基本标准。
判断一项非货币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主要考虑两项因素:一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在产生现金流量时间、金额、风险方面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否不同,以及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否重大;二是交易的双方是否具有管理关系——存在关联方关系的情况下,非货币交易一般不具有商业实质。
这一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与美国最近修订的第154号准则完全相同。
3. 改变了非货币交易损益的处理方式。
对于具有商业实质的非性资产货币交易,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同时确认资产处置损益和非货币交易损益;对于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交易,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来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交易的双方均不确认损益。
九、《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一)单列准则规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准则主要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使用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
(二)引入的资产组及资产组组合。
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这一规定与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
资产组组合,是指由若干个资产组组成的最小资产组组合,包括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以及按合理方法分摊的总部资产部分。
资产组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称作现金产出单元,而对资产组组合则没有单独定义。
(三)明确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
只有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才需要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但对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四)详细规定了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可收回金额时,资产即发生减值。
(五)明确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主要是为了防止利润操纵,这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但与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相同。
必须注意的是,根据该准则的规定,不得转回的减值准备只包括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按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提取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