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与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图

合集下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三、【往来在区域之间】
❖ (1)、列举几种你知道的各地的特产。 ❖ (2)、我们能买到各地生产的特产商品,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
❖ (3)、那么区域之间为什么要联系呢? (必要性)
1. 区域间有差异,正因为有 差异才有交流的必要。一个区域 的优势,可能正好能弥补另一个 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应该进 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不同 区域的共同繁荣。
(为满足人们生活多种多样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
三、往来在区域之间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1-29至图 1-31的内容,想一想,除物产联 系之外,区域之间还有哪些方面 的联系?
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 才等。
城市农村之间的联系
城市
农村
2 交流的区域可以包括:
a城市----乡村
b乡村----乡村
() A.纺织业 B.饮食服务业 C.畜牧业 D. 耕作业
2.下列属于城市聚落居民从事的工作是 () A.耕作业和畜牧业 B.工业和服务业 C. 渔业和林业 D.副业和建筑业
3.下列有关乡村和城市聚落景观的描述, 正确的是 (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 院多
c城市----城市 d国家----国家
……
说一说下面分别是什么联系?
❖ 农民:一到丰收的夏季,我们河南的收 割机就要开到河北去,帮助他们收割小 麦。 技术
❖ 老师:我们嘉兴市的老师到甘肃省的一
个贫困县支援教育。 人才
❖ 王阿姨说: 各种通信手段,很容易查询
某个区域的信息,从而促进不同区域间
的了解与合作。
A.经济联系 B.文化联系 C.信息联系 D. 技术联系

聚落的发展与景观变化课件演示文稿

聚落的发展与景观变化课件演示文稿
2.锻炼同学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 合作能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活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的活 动课题,查找资料、整合资料、制 作课件、向同学们展示探究成果。
活动要求
1.小组内每个成员要分工明确,并积极参 与活动,最后要有自评、互评成绩。
2.制作的幻灯片要在10片以上,要求图文 并貌,并尝试分析聚落变化的原因。
A 说出判断理由
判断哪个景 观观是城市 聚落,哪个景 观是乡村聚 落?
B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的聚落也 在不断的变化。聚落的变化反映着社 会的发展,聚落的变化也记录着历史 的变迁。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 环境,聚落的某些变化也使有文化特 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活动目的
1.感受世界聚落的发展和变化,这 种变化表现在多方面。变化的原因 也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的原因,也 有社会经济原因。
3.汇报时,表情自然,语言流畅、精练、 规范。
参考活动课题
1.北京的发展与变化 2.深圳由小渔村变为大都市 3.楼兰古城的消失 4.“北大荒”变为“北大仓” 5.意大利庞培古城的消亡 6.德国埃森市的变化
活动评价
学生自评与互评表
班级
活动主题 自评成绩
(20) 组内互评成
绩(20)
初1 班 姓名 探究聚落的发展变化
老师评价和组间互评
准备过程
展示过程
找资 选资 做课 参与 课件效果 讲课效果 料 料 件 度 美观 实用 态度 语言 教法
组间 2 2 2 2 2 4 2 2 2 互评 20
教师 4 4 4 4 4 8 4 4 4 评价 40

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课件)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图版)

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课件)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图版)

3
聚落性质的变化
聚落性质的变化 1 案例二:德国埃森市的变化:
①找一找,从1829年到现在一直保留的建筑?
埃森大教堂
聚落性质的变化 1 案例二:德国埃森市的变化:
②观察图B,1829年的德国埃森市以什么产业为主?
农业
聚落性质的变化 1 案例二:德国埃森市的变化:
③观察图C,1867年的德国埃森市以什么产业为主的城市?
聚落的兴衰变化 1 案例四:阿纳萨齐聚落的消亡:
聚落的兴衰变化 1 案例四:阿纳萨齐聚落的消亡:
①聚落的建立 美国的阿纳萨齐聚落大约建 于公元1000年,地域辽阔。阿纳 萨齐人创造了繁荣的文明,在查 科谷地建立了众多聚落,其中有 些城池规模巨大。
聚落的兴衰变化
1 案例四:阿纳萨齐聚落的消亡:
②聚落的消亡 美国阿纳萨齐人大量砍伐当 地的森林,周围的森林逐渐被砍 伐殆尽。由于没有森林涵养水源, 地表土壤被冲刷侵蚀,土壤肥力 逐渐降低,农业发展的条件被破 坏了,最后他们不得不远走他乡。
聚落的兴衰变化 5 聚落消亡的原因:①自然原因:火山,地震
聚落的兴衰变化 5 聚落消亡的原因:②人为原因:
①乱砍滥伐
②过度放牧
③滥用水源
聚落的兴衰变化 5 聚落消亡的原因:③其他原因:
聚落的衰亡的原因
①自然灾害 ②气候异常 ③破坏环境 ④瘟疫疾病 ⑤战争内讧
6
近中考真题特训
近年中考真题特训
聚落的兴衰变化 4 拓展:楼兰古城的消亡
聚落的兴衰变化 4 拓展:楼兰古城的消亡
聚落的兴衰变化 4 拓展:楼兰古城的消亡
楼兰古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 一个小国,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 西域的枢纽,在公元前176年前建 国,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 现今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迹,共持 续800多年的历史。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ppt课件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ppt课件

从防卫 出发选 择区位
利用河流防卫 利用海岸防卫
制高点和隘口
图7-1 重庆位置示意图
二、城市与自然环境
地质环境与城市 地形与城市 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
它的特点一是力量大,二是突发性。
气候与城市 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
平坦而地 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
中世纪欧洲,教堂往往 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 圣家族大教堂矗立在西 班牙巴塞罗那市中心。
三、城 市 感 知
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印象并不相同,这是由 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 的。
从城市景观来说,对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1 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2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
城镇标准。 5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
1 城市
根据我国规定,凡具备以下两条标准之一时,均可设市: 1) 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 2) 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
1.等级规模法则
奥尔巴哈1913年指出: 第2位城市的人口数只 有第1位的1/2,第3位 城市的人口数只有第1 位的1/3,依此类推。
2.首位城市法则
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Pr=P1/q·r
Pr为城市的人口数;r为人口规模等级;q为常数; 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
首位城市比下一级城市大许多倍,共 同构成有机联系的城市系统。 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一国可以有 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 法则明显。
古罗马城

人教版七上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七上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共36张PPT)

寒带地区
寒带地区终年严寒,就地 取材搭建冰屋,冰房子, 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 果好。可以抵挡极地寒风, 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我国南方的江南民居
三、走进现实,探究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 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房屋
密高 集度 度
交通 人 道路 口 车辆 密 多少 度
空 生产方式 气 质 量
自然 景观 改变 的大 小
乡 村
小矮少
耕作、放牧、 小 好 捕鱼

城 市
大高 多
大 差 工业、服务 业

二、走进自然,寻觅理想家园
假设你是一名原始部落的首领,你将带领族 人定居下来。你将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林场
乡村聚落1
乡村聚落2
城市聚落1
城市聚落2
热带雨林地区
热带雨林地区
竹楼
树屋
热带地区全年高温多雨,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 楼,就地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 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温带草原地区
蒙古包
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 拆卸。
黄土高原
窑洞: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 就地取材。这里气候干燥,土质 十分坚固牢靠,极难渗水。直立 性很强的黄土,可随意挖凿而不 会坍塌。 窑洞有厚厚的屋顶和墙 壁,使得窑洞能保温也能隔热, 冬暖夏凉。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地势坦
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 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 落呈团块状。

《城乡空间结构》城镇和乡村PPT课件

《城乡空间结构》城镇和乡村PPT课件
城乡空间结构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structure
-.
目录页
城乡土地利用
城乡空间结构
城乡区位分析
乡村
是主要从事 农业生产、 人口分布较 为分散的地

城镇
是人口达到 一定规模、 主要从事非 农业产业活 动的居民聚
居地
我国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依据图中信息说出城镇与乡村土地利用区别。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思考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差异
利用方式较为简单 村镇驻地以居住、工业、商业、
交通、行政用地为主 外围以农业用地为主
思考三种乡村聚落形态分布的地区(阅读31页教材)
密集型
人口稠密
旱作农业区
分散型
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
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区
半聚集型
山区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密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
城乡空间结构
城乡土地利用 城乡空间结构 城乡区位分析
思维导图
城市 乡村 城市
乡村 城乡一体化
区位
建设用地为主 农业用地为主
功能区
影响因素
方式简单 节约用地 位置、联系
包括
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相互联系、干扰、无绝对界线
自然、历史、交通、生态等
发展变化
经济
地租
距市中心远近 交通因素
受地理环境影响 集市流通、地方服务突出
京杭运河地位下降三原因: 1.运河淤塞; 2.京沪线冲击; 3.海运越来越发达;
影响城市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条件
政治因素
旅游业
文化因素
巴西利亚
华盛顿 堪培拉

第四章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优秀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8张)

第四章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优秀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8张)
___灌_______和____水__运____,地形以___平__原_____为主。 溉
(3)A、B、C、D四个聚落中,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的是哪一个? 简要分析其优势。 B。位于河流与公路干线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素养提升 结合图4-3-7中“聚”和“落”的甲骨文解释,请你推测古代的聚 落分布地具有的特点。(至少答出两点)。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2019年7月6日,中国浙江省的“良渚古城 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 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 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 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此外,城址的格 局与功能性分区,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台地上的居住遗址分布特征, 都高度体现了该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据此读图4-3-4,完成10—11 题。
3. 由于____劳__动__生__产__方__式____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____景__观____有较
大的差异。
4. 一般来讲,在____地_______、____气_______、____资__源_____等自然条


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5. 目前,在一些河流____中__下__游__平__原______地区或河口、___沿__海_____
3. 自然环境影响着聚落的分布。 (1)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上,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聚落分布多;反之,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土地贫瘠,不适合耕作,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在那些终年被冰雪 覆盖的高山高原地区则无聚落分布。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聚落多;反之,极端 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 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聚落少。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基础知识题库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基础知识题库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基础知识题库选择题1、图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景观照片,下列叙述能够反映它们差异的是()①乡村的建筑更稀疏、低矮②城市的路网更密集③城市有大片农田④乡村商场更多更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城市和乡村景观差异大,从图中可知,乡村的建筑更稀疏、低矮,有大片农田;城市的交通更密集,商场更大,故A符合题意,故选:A。

小提示:识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2、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8个婴儿,死亡人数15人,那么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A.2 .8%B.1 .5%C.1 .3%D.4 .3%答案:C】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

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8个婴儿,死亡15人,那么这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是28‰,人口死亡率是15‰,所以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28‰-15‰=13‰=1 .3%,故本题选C。

3、图示居民主要人种和信仰的宗教是()A.白色人种、佛教B.黄色人种、基督教C.黑色人种、伊斯兰教D.白色人种、伊斯兰教答案:D从图中信息可知,图示为阿拉伯民族;西亚和北非地区多为阿拉伯国家,被称为“阿拉伯的世界”,居民主要为阿拉伯民族,讲阿拉伯语,为白色人种,信奉伊斯兰教。

故选D。

小提示:4、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C.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答案:B聚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一般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山区聚落密稀疏,数量较少;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B符合题意。

小提示: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下列属于经济全球化具体体现的有①资源、技术共享②人才、信息共享③经济相互依赖④生产分工不明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经济全球化体现在各国之间的资源、技术共享,人才和信息的共享,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生产分工十分明显,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6、关于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B.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西亚C.非洲北部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D.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答案:C题考查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北极 因纽特人冰屋
北极地区的冰屋
墙体厚实;有利于保持室温
毡房
蒙古包
生产方式易于拆装;便于Fra bibliotek牧❖各地区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 因所处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人 们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 差异;在外观及建筑材料上各有 特色;
3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 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生活也各 具特色;
❖ 区域联系的多样性:物质 经济 文化 信 息 技术 人才等等;
议一议:
嘉兴有哪些优势 哪些 劣势 我们应在哪些方面加 强与外地的合作
1 我们国四大牧区乡村聚落主要从事的工作 是
A 纺织业 B 饮食服务业 C 畜牧业 D 耕作业
2 下列属于城市聚落居民从事的工作是 A 耕作业和畜牧业 B 工业和服务业 C 渔业和林业 D 副业和建筑业
课堂精练
❖ 1 傣族竹楼和窑洞是我国哪两个地区的 特色民居 A
❖ A 西双版纳和黄土高原 ❖ B 云南丽江和黄土高原 ❖ C 江南水乡和北方地区 ❖ D 西双版纳和北方地区
❖1 我们国家四大牧区乡村聚落主要从
事的工作是
C
❖ A 纺织业 B 饮食服务业
❖ C 畜牧业 D 耕作业
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的形成

类型少
公共实施类型 数 数量少 量 便利程度等 不够便利
人口数量少 人口密度
小 职业简单;主要从事 人口人口数量 人农业生产活动 口密度 职业等
高;密集
类型多 数量多 非常便利 人口多 人口密度大;职 业复杂;从事商业 工业 服务业等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它们总是与一 定的区域相联系;
三 往来在区域之间
5 农村需要从城市购进家用电器等商品:城市 需要从农村调入大量粮食 蔬菜等农副产品; 这种区域间的联系是

第3章第四节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课件

第3章第四节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课件

第3章第四节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课件
一、聚落发展的概述
聚落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

从原始的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工业时代和现代社会,聚落的发展不断演进,不仅体现在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还表现在景观的变化上。

二、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的关系
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聚落的规模逐渐扩大,形态和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景观变化不仅反映了聚落发展的历程,还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三、聚落发展中的景观变化实例
1.乡村聚落的景观变化:从分散的农舍到集中的居民点,乡村聚落的景观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2.城市聚落的景观变化:城市聚落的景观变化尤为显著,表现为建筑密度、道路网络、绿化覆盖等方面的变化。

从古代城市到现代大都市,城市聚落的景观变化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揭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四、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的影响
1.环境impact: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包括土地资源利用、水资源分配、生态系统服务等。

2.社会文化影响: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如传统建筑风格的演变、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五、我国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的现状与展望
1.现状:我国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日趋明显,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景观变化尤为剧烈。

2.展望:未来,我国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文化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之,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乡村与城市(共55张PPT)

乡村与城市(共55张PPT)

福建土楼
客家人原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后几经战乱,展转南迁,在闽粤 交界一带定居.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木衫等建造了奇特的 土楼。
(3)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 生活各不相同,人们的生活也各具特色。
农业(农村)
牧业(牧 村)
A图人们从事耕种耕作,以种植业生产为主,是农村; B图人们从事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业工作,是渔村; •A图 •C图 乡村的类型 C图人们从事培育、管理、采伐森林工作,是林场; D图人们从事放牧,以畜牧业为生,是牧村。
渔业(渔 村)
林业(林
场)
•B图
•D图
(一)、乡村聚落
村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
乡村聚 落与自 然环境 的关系
村落中的房屋建筑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
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的由来
①灌溉农业发达地区 ③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
②农业技术得以创新
建情况,有无农田、池塘等。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房屋 道 路 密 高 修 集 度 建 度 情 况 有 无 农 田 有 无 鱼 塘 自然 景观 改变 的大 小
乡村 分 低 散 矮
城市 密 高 集 大
不 方 便 好 方 便
有 有 小
无 无 大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乡村和城市联系的原因: 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有 所不同。 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各地区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区域联系的内容 区域之间的联系是否仅限于物产? 还包括哪些方面? 不是。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 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地理第六章聚落课件PPT课件

地理第六章聚落课件PPT课件

技术进步
交通、通讯、能源等技术 的进步对聚落的发展产生 深远影响,推动着聚落的 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聚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01
02
03
04
生态优先
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经济高效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的统一。
社会公正
保障居民的基本权利,促进社 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
施的分布。
绿色生态
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应注 重绿色生态,保护环境, 建设宜居的生态环境。
04 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
01
02
03
自然环境
包括地形、气候、水文、 土壤等自然条件,对聚落 的选址、布局和形态产生 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政策法规等社 会经济因素对聚落的发展 起着决定性作用。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聚落的形成受到自然环境、资源 条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
在自然环境适宜、资源丰富、交 通便利的地区,聚落容易形成和
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 长,聚落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 断完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02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的特征
自然环境
乡村聚落通常位于自然环境优 美、生态资源丰富的地方,与
地理第六章聚落课件ppt课件
目录
• 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 乡村聚落 • 城市聚落 • 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 聚落的文化遗产保护
01 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指人类聚居的场所,通 常包括住宅、商业设施、公共 设施等。

5.2城镇与乡村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5.2城镇与乡村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3. 川西林盘形成散居特点,主要原因是( C )
A. 交通便利
B. 气候湿润
C. 河网密布
D. 地形平坦
图5-2-7
点拨:由图文材料可知,川西林盘分布的成都平原地区河网密
布,不适宜大规模团块聚落的布局,从而形成散居的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 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D )

图5-2-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探究三 气候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图5-2-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气候对聚落的建筑影响明显。图5-2-10分别是东南亚地 区的高脚屋和因纽特人居住的雪屋。高脚屋是适应当地气 候 高温多雨 的特点,雪屋主要适应当地气候 寒冷干
8. 有关诗中“此地”的聚落类型与,房屋矮,发展农业
C. 城镇,房屋高,且密集 D. 乡村,房屋少,发展商业
图5-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 若该地聚落由“此地两三家”演变为“城中十万户”,其聚落
乡村
公共 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 设施 较少
道路 交通线路狭窄、 交通 稀少 ⁠
自然 村落周围常有农田、 环境 果、池塘等
城镇 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
齐全 ⁠ 道路 纵横交错 ,⁠ 有的甚 至呈现网络状、立体化
城镇一般建有各类绿地
二、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1. 城镇发展 (1)城镇人口规模在不断 扩大 ,城区边界向外扩张。
点拨:由图可知,该聚落格局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菩山位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聚落落的几种形态特征
街道式村落
环行村落
棋盘格式村落
村内房屋密集,村外果园、菜地、耕地、牧场相围的景观。
一、乡村聚落 2、乡村聚落的空间形式 规则型 不规则型 街道式村落 环行村落 棋盘格式村落
密集型 分散型 半聚集型
3、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一、乡村聚落
3、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1) 密集型——多形成广场位居中央,村内房屋密集,村外
(平原区) 果园、菜地、耕地、牧场相围的景观。
2)分散型——多形成独家村或散村的景观。
(地形复杂区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区)
3)半聚集型——多形成块村、街村和集村围绕广场或教堂 的景观 (山区) 4)我国现代乡村景观——砖瓦房和楼房横成排,竖成列, 道路整洁,绿树成阴,环境优美。 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 发展状况、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