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课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本质是社会属性
• 二、人是进行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 主体:自我性、为我性 • 客体:客观性、对象性、受动性 • 个人、集团、社会 • 自然、社会、精神
• 三、人是社会历史的存在 • 过去强调超社会、超历史的抽象人性 •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社会性存在,具有历
史性的本质
第三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 第三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
• 一、自由与必然 • 自由:意志自由与行动自由 • 必然:规律性 • 认识必然;改造世界
• 二、人的历史发展 • 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 三、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类解放 •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四、坚持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二、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 • 古代的实践主要限于修身养性 • 康德把实践看作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 费希特使实践从道德领域扩展到整个理性
• 乐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 • 悲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
• 第四节 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 唯心史观:客观;主观 • 唯物史观: • 人民群众: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变
革
•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杰出人物与普通群众 • 三、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 民主集中制
第二节:物质生产力
• 一、物质生产力的构成 • 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 • 劳动资料 • 劳动对象 • 劳动者 • 科学技术与管理
• 生产力状况的规定性: • 质的规定性 • 量的规定性 • 生产力是客观物质力量
• 二、物质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演变 • 人的天然器官的有限性和生产力发展要求
• 一、人类的精神生活 • 受物质生活的制约 • 特定经济基础制约下的人类精神生活及其
社会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了社会 意识形态
• 二、精神生活的意识形态化 • 概念 • 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 • 是历史的产物 • 内容: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
哲学等
• 三、社会思想上层建筑在社会有机系统中
的关系 • 社会历史的特点:既是人创造的,又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第八章:物质生产 第一节: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社会 生活的基础 •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解决与自然矛盾的最
基本的实践,其它实践活动,如人类自身 生产与精神生产,都是以物质生产实践活 动为基础和前提的。
• 一、生产实践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 生产实践:物质生产、自身生产、精神生
第二节: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一、社会的生产关系 • 静态 • 动态 • 生产关系的类型—公有制、私有制 • 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
• 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 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 • 生产力是活跃的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
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 层建筑
• 精神文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
• 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价值 • 一、人性与人的本质 • 人性:区别人与动物 • 人的本质:区别人与人 •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具体的、历史 的。
• 二、人的价值与人权 • 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 • 人的自我价值与人权
• 三、人生价值观
• 三、社会同自然的区别 • 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社会也是对自然界的超越
• 四、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 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 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必须通过社会的生
产实践活动发生作用 • 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第二节:人的本质
• 一、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 • 人是一种理性存在 • 人是机器 • 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人具有自然属性,
往活动说明社会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历 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方法
• 二、社会交往的特征与分层 • 特征:自觉性、中介性、客观性 • 分层:生产技术、经济、政治、精神
• 三、社会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 • 社会交往的秩序和结构,是通过规范化、
制度化过程建立的 • 与社会交往层次对应的各种制度体系
• 四、社会有机系统及其基本结构 • 生产关系:生产技术制度—经济制度 • 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
的无限性矛盾 • 历史演进过程: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 自动化生产
第三节: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及其 发展趋势
• 一、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 • 农业革命 • 工业革命 •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 一方面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另一方面给人
类提出新的问题,带来新的困难
•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社会主义的成就与问题 •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 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 二、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和核心
• 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 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
• 三、国家的实质、类型和职能
• 实质:阶级统治工具
• 类型:奴隶主阶级的、地主阶级的、资产
阶级的、无产阶级的
• 职能:对内;对外
• 阶级和国家都是历史现象
第四节 社会的意识结构
• 一、社会意识结构的一般特征 • 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
• 四、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第七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 第一节 社会进步与社会文明 • 一、社会进步 • 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 • 内在根源: • 社会基本矛盾; • 社会直接矛盾; • 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 二、社会文明
• 物质文明
产;狭义的生产实践指物质生产活动 •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通过物质 生产来获得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解决 人与自然的矛盾
• 物质生产的根本特点:人类为获取生存资
料而进行的改造自然、创造具有使用价值 的物质产品的活动;物质生产是在一定意 识、目的支配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变换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 人类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与另外两种 生产相比)
•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
• 二、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 历史唯物主义 • 历史唯心主义 • 历史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
会存在的反映 •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 四、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
• 二、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
发展变更 • 再次,生产关系的先进与落后,取决于对 生产力的适应状况 • 最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第三节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 什么是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 第一,当代科学技术活动规模巨大,社会
产中分化出来的
• 精神生产的特点:是一种观念活动;特殊
的创造性生产;具有个体特征;具有自身 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 • 精神生产的形式: • 精神生产对社会的作用: • 三种生产的关系:
• 二、物质生产实践是根本的实践形式 • 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 • 是制约社会结构、性质、面貌的决定性因
素 •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 规定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的状况
化程度空前提高 • 第二,当代科学发展深度分化、高度综合 的整体化趋势 • 第三,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明显
•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知识经济的产
生
• 首先,科学技术具有认识功能 • 其次,科学技术具有经济功能 • 最后,科学技术具有政治功能 • 当今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 三、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与全球性问题
•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 • • • •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社会发展是自然史过程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四、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第二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 第一,与人的活动紧密联系 • 第二,与人的意识的作用紧密联系 • 第三,与人的利益紧密联系 • 第四,具有历史性
不属于的(非意识形态)
• 社会意识形态:依赖于社会存在;相对独
立性;阶级性
• 二、意识形态诸形式及其特点
• 艺术:例如纳粹德国的总理府;瑞芬斯塔
尔《意志的胜利》(1934) • 道德: • 宗教 • 政治法律思想 • 哲学
• 三、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 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 规范与评价的统一 • 控制与教育的统一
系的总和;
• 生产关系-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
会形态)
•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的渗透性
• 社会经济结构的一般特征:
• 人是主体
• 经济关系,客观的物质关系
• 生产关系的总和(复杂),多种生产关系
并存,萌芽、统治、残余
• 二、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形成
• 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 劳动实践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 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 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
• 三、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 • 客观物质性 • 系统整体性
•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 比社会形态范畴更为广泛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一般特征 • 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一定阶段的生产关
第九章: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 机系统
•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因
其固有的内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系统 • 揭示社会有机系统形成的基础、原因和机 制,揭示其基本构成和内在矛盾及其演化 的过程与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交往与社会有机系统
• 一、社会是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 •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 • 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 人类的社会关系 • 用人类个体之间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的交
的人相互之间的关系
• 两种类型:公有制、私有制 • 公有制:原始公有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
义公有制
• 私有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
•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
• 社会历史范畴
• 三个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 • 我国的社会阶层变化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 一、社会政治结构的一般特征 • 强制性 • 阶级社会里的阶级性 • 相对独立性
的地位 • 概念 • 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区别与联系
第五节:社会有机系统的演化
• 一、社会的整体运动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 演化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 二、社会形态的演进 • 原始社会 •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 资本主义社会 • 社会主义社会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一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 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 1.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物质
前提,影响社会发展 • 2.人口因素: •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是人类 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决 定自然源自文库境(也有例外),决定人口因素。
• 人类的自身生产——人口生产 •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 •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只有加
速或延缓作用
• 人类自身生产的特点:以婚姻家庭形式出
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具有自然与 社会双重性质;受自然与社会的双重法则 的制约
• 精神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 • 是在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从物质生
领域 • 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 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 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物质性活动
• 马克思发现实践既体现人的能动的创造性本质,
• • •
又属于感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客观现实的感性活动、创造性的能动活动 和社会性的历史活动 从构成要素分析,实践活动过程包括:目的、手 段、结果三个环节 实践形式包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改造 社会关系的活动;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
• 一、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经济基础 •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二、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 • 具有暴力性、强制性是其根本特点 • 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与阶级性密切联系
• 三、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 •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 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第四节: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
• 二、人是进行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 主体:自我性、为我性 • 客体:客观性、对象性、受动性 • 个人、集团、社会 • 自然、社会、精神
• 三、人是社会历史的存在 • 过去强调超社会、超历史的抽象人性 •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社会性存在,具有历
史性的本质
第三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 第三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
• 一、自由与必然 • 自由:意志自由与行动自由 • 必然:规律性 • 认识必然;改造世界
• 二、人的历史发展 • 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 三、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类解放 •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四、坚持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二、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 • 古代的实践主要限于修身养性 • 康德把实践看作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 费希特使实践从道德领域扩展到整个理性
• 乐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 • 悲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
• 第四节 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 唯心史观:客观;主观 • 唯物史观: • 人民群众: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变
革
•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杰出人物与普通群众 • 三、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 民主集中制
第二节:物质生产力
• 一、物质生产力的构成 • 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 • 劳动资料 • 劳动对象 • 劳动者 • 科学技术与管理
• 生产力状况的规定性: • 质的规定性 • 量的规定性 • 生产力是客观物质力量
• 二、物质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演变 • 人的天然器官的有限性和生产力发展要求
• 一、人类的精神生活 • 受物质生活的制约 • 特定经济基础制约下的人类精神生活及其
社会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了社会 意识形态
• 二、精神生活的意识形态化 • 概念 • 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 • 是历史的产物 • 内容: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
哲学等
• 三、社会思想上层建筑在社会有机系统中
的关系 • 社会历史的特点:既是人创造的,又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第八章:物质生产 第一节: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社会 生活的基础 •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解决与自然矛盾的最
基本的实践,其它实践活动,如人类自身 生产与精神生产,都是以物质生产实践活 动为基础和前提的。
• 一、生产实践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 生产实践:物质生产、自身生产、精神生
第二节: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一、社会的生产关系 • 静态 • 动态 • 生产关系的类型—公有制、私有制 • 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
• 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 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 • 生产力是活跃的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
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 层建筑
• 精神文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
• 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价值 • 一、人性与人的本质 • 人性:区别人与动物 • 人的本质:区别人与人 •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具体的、历史 的。
• 二、人的价值与人权 • 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 • 人的自我价值与人权
• 三、人生价值观
• 三、社会同自然的区别 • 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社会也是对自然界的超越
• 四、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 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 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必须通过社会的生
产实践活动发生作用 • 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第二节:人的本质
• 一、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 • 人是一种理性存在 • 人是机器 • 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人具有自然属性,
往活动说明社会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历 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方法
• 二、社会交往的特征与分层 • 特征:自觉性、中介性、客观性 • 分层:生产技术、经济、政治、精神
• 三、社会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 • 社会交往的秩序和结构,是通过规范化、
制度化过程建立的 • 与社会交往层次对应的各种制度体系
• 四、社会有机系统及其基本结构 • 生产关系:生产技术制度—经济制度 • 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
的无限性矛盾 • 历史演进过程: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 自动化生产
第三节: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及其 发展趋势
• 一、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 • 农业革命 • 工业革命 •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 一方面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另一方面给人
类提出新的问题,带来新的困难
•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社会主义的成就与问题 •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 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 二、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和核心
• 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 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
• 三、国家的实质、类型和职能
• 实质:阶级统治工具
• 类型:奴隶主阶级的、地主阶级的、资产
阶级的、无产阶级的
• 职能:对内;对外
• 阶级和国家都是历史现象
第四节 社会的意识结构
• 一、社会意识结构的一般特征 • 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
• 四、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第七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 第一节 社会进步与社会文明 • 一、社会进步 • 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 • 内在根源: • 社会基本矛盾; • 社会直接矛盾; • 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 二、社会文明
• 物质文明
产;狭义的生产实践指物质生产活动 •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通过物质 生产来获得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解决 人与自然的矛盾
• 物质生产的根本特点:人类为获取生存资
料而进行的改造自然、创造具有使用价值 的物质产品的活动;物质生产是在一定意 识、目的支配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变换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 人类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与另外两种 生产相比)
•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
• 二、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 历史唯物主义 • 历史唯心主义 • 历史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
会存在的反映 •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 四、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
• 二、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
发展变更 • 再次,生产关系的先进与落后,取决于对 生产力的适应状况 • 最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第三节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 什么是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 第一,当代科学技术活动规模巨大,社会
产中分化出来的
• 精神生产的特点:是一种观念活动;特殊
的创造性生产;具有个体特征;具有自身 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 • 精神生产的形式: • 精神生产对社会的作用: • 三种生产的关系:
• 二、物质生产实践是根本的实践形式 • 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 • 是制约社会结构、性质、面貌的决定性因
素 •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 规定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的状况
化程度空前提高 • 第二,当代科学发展深度分化、高度综合 的整体化趋势 • 第三,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明显
•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知识经济的产
生
• 首先,科学技术具有认识功能 • 其次,科学技术具有经济功能 • 最后,科学技术具有政治功能 • 当今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 三、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与全球性问题
•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 • • • •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社会发展是自然史过程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四、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第二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 第一,与人的活动紧密联系 • 第二,与人的意识的作用紧密联系 • 第三,与人的利益紧密联系 • 第四,具有历史性
不属于的(非意识形态)
• 社会意识形态:依赖于社会存在;相对独
立性;阶级性
• 二、意识形态诸形式及其特点
• 艺术:例如纳粹德国的总理府;瑞芬斯塔
尔《意志的胜利》(1934) • 道德: • 宗教 • 政治法律思想 • 哲学
• 三、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 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 规范与评价的统一 • 控制与教育的统一
系的总和;
• 生产关系-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
会形态)
•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的渗透性
• 社会经济结构的一般特征:
• 人是主体
• 经济关系,客观的物质关系
• 生产关系的总和(复杂),多种生产关系
并存,萌芽、统治、残余
• 二、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形成
• 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 劳动实践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 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 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
• 三、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 • 客观物质性 • 系统整体性
•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 比社会形态范畴更为广泛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一般特征 • 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一定阶段的生产关
第九章: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 机系统
•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因
其固有的内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系统 • 揭示社会有机系统形成的基础、原因和机 制,揭示其基本构成和内在矛盾及其演化 的过程与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交往与社会有机系统
• 一、社会是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 •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 • 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 人类的社会关系 • 用人类个体之间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的交
的人相互之间的关系
• 两种类型:公有制、私有制 • 公有制:原始公有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
义公有制
• 私有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
•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
• 社会历史范畴
• 三个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 • 我国的社会阶层变化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 一、社会政治结构的一般特征 • 强制性 • 阶级社会里的阶级性 • 相对独立性
的地位 • 概念 • 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区别与联系
第五节:社会有机系统的演化
• 一、社会的整体运动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 演化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 二、社会形态的演进 • 原始社会 •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 资本主义社会 • 社会主义社会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一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 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 1.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物质
前提,影响社会发展 • 2.人口因素: •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是人类 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决 定自然源自文库境(也有例外),决定人口因素。
• 人类的自身生产——人口生产 •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 •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只有加
速或延缓作用
• 人类自身生产的特点:以婚姻家庭形式出
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具有自然与 社会双重性质;受自然与社会的双重法则 的制约
• 精神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 • 是在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从物质生
领域 • 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 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 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物质性活动
• 马克思发现实践既体现人的能动的创造性本质,
• • •
又属于感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客观现实的感性活动、创造性的能动活动 和社会性的历史活动 从构成要素分析,实践活动过程包括:目的、手 段、结果三个环节 实践形式包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改造 社会关系的活动;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
• 一、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经济基础 •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二、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 • 具有暴力性、强制性是其根本特点 • 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与阶级性密切联系
• 三、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 •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 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第四节: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