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课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科,对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

掌握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组织:本课程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评估: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作业、考勤等方面,期末考试应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教师应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如教材、参考书籍、多媒体课件等,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相关书籍和文章进行学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也是我国高校必设的课程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订,主要涉及到理论解释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完善和补充。

在理论解释方面,需要更加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例如,对于“剩余价值”、“阶级斗争”等概念的解释,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内涵和外延,避免出现误解和误导。

在实际应用方面,需要更加充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例如,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订说明,高校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注重原著的研读。

中国农业大学_7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 讲义

中国农业大学_7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 讲义

哲学-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基本观点并 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和集中体现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自己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 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
何为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一脉 相承的科学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反映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已经过时?(2)

实践角度: 革命和建设的每一重大胜利都是靠科学世界 观方法论的指导; 革命和建设的每一重大无不是背离了科 学世界观方法论; 革命和建设的每一次重大失误的纠正又无不是从学 上解决问题; 国际上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也是背离马 克 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西方有识之士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态度(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同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恩格斯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第一次科学概括了哲学基本问题; 两种生产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全面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 了上层建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作用; 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作用; 个人意志与历史规律的关系; 阐明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3)


科学性:建立了完整严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辩证法唯物论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历史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全校网络学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各类专业本科生、专升本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为全校网络学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各类专业本科生、专升本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在章的课程概述中。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网络教学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观看网络课件、作业和多种形式的辅导完成的。

学生在教学指导书的指导下,经过自学教材和参考书,完成规定的作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课和学生自学情况,对每章的重点难点通过远程教育集中讲授。

并通过互连网及其它方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每章布置若干个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掌握重点。

学生应在掌握本章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着重对思考题有关内容进行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所以,学习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原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马原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我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下简称“马原”)这门课程以来,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马原课程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马原课程的基本内容马原课程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和现实意义。

课程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通过学习,我对这些基本原理有了以下认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它强调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这一原理使我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一原理使我认识到,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要关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3.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的,它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和策略。

这一原理使我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理想,我们要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马原课程的学习感悟1. 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学习马原课程,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使我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2. 提高思维能力:马原课程要求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强社会责任感:马原课程使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关注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以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现实世界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思想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物质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唯心主义观念截然不同,它强调了物质世界的重要性,并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物质力量的决定。

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形态的变革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还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概念,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对现实世界的启示是深远的。

首先,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推动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人民群众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密切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密切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密切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交融,
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核心。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
哲学系统地阐述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哲学观点,奠定了马
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两个基本原理出发,揭示了存在的本质和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哲学基础。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所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发
展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
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密切相关,是相辅相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从哲
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
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强
调了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灵魂所在。


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密切联系,为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完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完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二、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真理的客观性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三、唯物辩证法(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客观性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条件性、具体性)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5、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二)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2、发展的趋势(发展的途径)3、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关系原理)4、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三)矛盾观1、矛盾的客观性2、矛盾的普遍性3、矛盾的特殊性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5、主次矛盾关系6、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7、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四)创新观1、辩证的否定观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3、创新的作用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一、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人生价值观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人生价值观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原理内容:①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

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人不能改变规律,但人能够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①物质的作用: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的能动作用:A、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反映)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c、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反作用)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和社会变革的规律。

其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这两个原理合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进行探讨。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构成了社会形态的基础。

而上层建筑主要由政治、法律、哲学、文化等组成,它们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和演进性。

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不同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例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眼中不同的社会形态,它们之间发生了阶级矛盾和社会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还重视人类自身的历史。

它认为人类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所创造的过程,个体的思想、行为和实践活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个体的社会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源泉,而这种实践活动又受到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原理,与历史唯物主义密切相关。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在矛盾斗争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矛盾普遍性”和“矛盾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

这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人民群众与剥削者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构成了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内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对立面,推动事物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重点内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重点内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内容总结(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实施计划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实施计划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实施计划
一、课程简介
课程学分: 2 学分
课程学时数:40 学时
选课基础:无
二、课程任务
课程任务: 本课程旨在强调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理解,提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并位学好其他各门课程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四、课程教材及相关资源:
2、课件:
1)自主学习型网络课件2)考前串讲课件
3、网站资源:学生中心的“课程专栏”;
其它:相关专业杂志
五、教学安排
本课程学习主要形式有:课件播放课为主,辅以考前串讲或模拟题、平时作业、网上实时和非实时答疑、网上BBS讨论。

课件自学由学生根据教学周历表要求,自主安排学
习计划。

具体安排如下:
3、网上实时答疑安排
课程实时答疑大致安排在每月一次,每次两小时,具体答疑时间及栏目见学习平台通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60301)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60301)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60301)课程教学大纲40学时 2.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所有本、专科专业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要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确立辩证唯物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使他们能够科学地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现,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为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三、主要内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内容: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重点: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难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构成、功能、基本形式、基本特点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的起源、本质、能动作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重点:唯物主义一元论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的起源及本质难点: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时空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意识的起源及本质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主要内容:世界的联系普遍性、世界的永恒发展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论与系统论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补充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重点: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唯物辩证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关系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主体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真理及其检验辩证思维方法重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真理与价值难点:认识的本质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主要内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难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主要内容:社会经济结构及要素社会政治结构及要素社会文化结构及要素文化的本质与功能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重点: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文化的本质和功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难点:生产力的物质性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主要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和科技进步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力标准”理论重点: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力标准”理论难点:“生产力标准”理论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主要内容: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及其关系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及其关系自由与必然及其辩证关系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重点: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的选择性人的本质和价值难点: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的选择性人的本质四、学时分配1.授课学时分配表2.实践教学内容和课内学时分配表五、制定本大纲的说明1.本教学大纲是山东理工大学所有本、专科专业公共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基本内容。

马原马概是什么

马原马概是什么

马原马概是什么马原马概是指中国文化中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简称。

这是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中政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马原马概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以此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原马概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概念两个部分。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本质是矛盾的统一,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概念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论。

其中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等重要概念。

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原马概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课程,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它是培养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原马概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马原马概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

在学习马原马概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分析问题、进行辩证思考等一系列活动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这种思维训练对于学生个人的学术发展和思想深化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马原马概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中国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马原马概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路径,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实践中,马原马概的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

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问题。

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则性认识和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群众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总和,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具有客观规律性和客观需要性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是唯物论的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系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和矛盾推动的。

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是唯中的立场,既承认客观存在的客观性,又承认认识过程的主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阶级斗争的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哲学体系,它把历史发展看作是一种客观过程,而不是天意或英雄的主观决定。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将历史发展看作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历史上的种种社会变革和进步,都是由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推动。

通过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可以认识到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从而找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则性认识和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群众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总和,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具有客观规律性和客观需要性的。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走向,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授课人:XXX课程时长:XX周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导论(2周)1、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景和历史发展。

2、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3、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关系。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4周)1、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阐述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3、介绍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4周)1、介绍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阐述物质、意识和实践活动的关系。

3、介绍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周)1、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阐述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劳动价值论。

3、介绍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

第五部分:结论(2周)1、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挑战。

3、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评估方式:评估方式将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外阅读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线讨论平台和参考书籍等多种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

课程亮点:本课程的亮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

希望以上大纲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初步的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可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大二马原大题知识点

大二马原大题知识点

大二马原大题知识点在大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称“马原”)课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并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方面进行论述,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大二马原的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 革命与变革:探讨了革命与变革的本质区别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讲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革命的基本观点。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说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具体分析具体问题:介绍了具体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强调了辨证思维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二、唯物辩证法1.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讲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内涵,以及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

2.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解释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和作用,强调了矛盾的发展在事物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矛盾的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介绍了矛盾的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概念及其确定的方法,讲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 矛盾的特殊性:阐述了矛盾的特殊性的内涵及其在大自然和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事物发展中矛盾的特殊性及其规律性。

三、历史唯物主义1.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革命:探讨了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和变化规律,以及社会革命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介绍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等。

3. 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阐述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强调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

总结:大二马原大题知识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着重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社会革命、社会变革等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形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则对历史的发展规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最根本的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和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它逐渐暴露出剥削和压迫的本质,无法再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还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历史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是在人民群众的反抗和斗争中前进的,人民群众的觉醒和觉悟是历史进程的推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要求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历史的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只说明历史的发展规律,而后者则在此基础上指明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解放生产力,实现社会财富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总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密切相关,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它强调了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在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对于我们认识历史,认识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市中专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南京市中专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南京市中专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说明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

是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

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扎实的哲学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中的发展;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其次,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加深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

教学内容一、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主要阐述: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重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本章难点:哲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本章主要阐述: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具体形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与人工智能。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本章重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实践是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1、宏观⾓度(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2、中观⾓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3、微观⾓度意识的特点(⽬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关系等⼆、唯物辩证的认识论1、宏观⾓度(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2、中观⾓度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微观⾓度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三、唯物辩证法1、宏观⾓度(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盾观、创新观(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2、中观⾓度“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盾观”(⽭盾对⽴统⼀;⽭盾普遍性;⽭盾特殊性;⽭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盾;⽭盾主次⽅⾯;两点论与重点论统⼀);“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命批判精神;创新作⽤;发展实质)3、微观⾓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盾对⽴统⼀(同⼀性与⽃争性);⽭盾的普遍性;⽭盾特殊性;⽭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盾;⽭盾主次⽅⾯;两点论与重点论统⼀;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命批判精神;创新作⽤四、历史唯物主义1、宏观⾓度(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盾、基本规律;⼈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中观⾓度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的价值(⼈⽣价值观);群众观(⼈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标准)3、微观⾓度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也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的载体,是一种特定社会形态下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变革是社会制度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中,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历史进程中各个阶段的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消亡的原因和必然性,历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

只有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启示我们应该探索和利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积极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观点,对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无限性矛盾 • 历史演进过程: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 自动化生产
第三节: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及其 发展趋势
• 一、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 • 农业革命 • 工业革命 •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 一方面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另一方面给人
类提出新的问题,带来新的困难
•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会主义的成就与问题 •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 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 • • • •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社会发展是自然史过程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四、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第二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 第一,与人的活动紧密联系 • 第二,与人的意识的作用紧密联系 • 第三,与人的利益紧密联系 • 第四,具有历史性
不属于的(非意识形态)
• 社会意识形态:依赖于社会存在;相对独
立性;阶级性
• 二、意识形态诸形式及其特点
• 艺术:例如纳粹德国的总理府;瑞芬斯塔
尔《意志的胜利》(1934) • 道德: • 宗教 • 政治法律思想 • 哲学
• 三、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 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 规范与评价的统一 • 控制与教育的统一
但本质是社会属性
• 二、人是进行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 主体:自我性、为我性 • 客体:客观性、对象性、受动性 • 个人、集团、社会 • 自然、社会、精神
• 三、人是社会历史的存在 • 过去强调超社会、超历史的抽象人性 •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社会性存在,具有历
史性的本质
第三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 一、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经济基础 •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二、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 • 具有暴力性、强制性是其根本特点 • 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与阶级性密切联系
• 三、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 •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 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第四节: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
产;狭义的生产实践指物质生产活动 •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通过物质 生产来获得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解决 人与自然的矛盾
• 物质生产的根本特点:人类为获取生存资
料而进行的改造自然、创造具有使用价值 的物质产品的活动;物质生产是在一定意 识、目的支配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变换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 人类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与另外两种 生产相比)
化程度空前提高 • 第二,当代科学发展深度分化、高度综合 的整体化趋势 • 第三,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明显
•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知识经济的产

• 首先,科学技术具有认识功能 • 其次,科学技术具有经济功能 • 最后,科学技术具有政治功能 • 当今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 三、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与全球性问题
的人相互之间的关系
• 两种类型:公有制、私有制 • 公有制:原始公有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
义公有制
• 私有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
•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
• 社会历史范畴
• 三个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 • 我国的社会阶层变化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 一、社会政治结构的一般特征 • 强制性 • 阶级社会里的阶级性 • 相对独立性
领域 • 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 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 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物质性活动
• 马克思发现实践既体现人的能动的创造性本质,
• • •
又属于感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客观现实的感性活动、创造性的能动活动 和社会性的历史活动 从构成要素分析,实践活动过程包括:目的、手 段、结果三个环节 实践形式包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改造 社会关系的活动;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
• 二、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和核心
• 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 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
• 三、国家的实质、类型和职能
• 实质:阶级统治工具
• 类型:奴隶主阶级的、地主阶级的、资产
阶级的、无产阶级的
• 职能:对内;对外
• 阶级和国家都是历史现象
第四节 社会的意识结构
• 一、社会意识结构的一般特征 • 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
• 四、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第七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 第一节 社会进步与社会文明 • 一、社会进步 • 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 • 内在根源: • 社会基本矛盾; • 社会直接矛盾; • 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 二、社会文明
• 物质文明
第九章: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 机系统
•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因
其固有的内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系统 • 揭示社会有机系统形成的基础、原因和机 制,揭示其基本构成和内在矛盾及其演化 的过程与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交往与社会有机系统
• 一、社会是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 •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 • 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 人类的社会关系 • 用人类个体之间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的交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一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 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 1.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物质
前提,影响社会发展 • 2.人口因素: •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是人类 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决 定自然环境(也有例外),决定人口因素。
第二节: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一、社会的生产关系 • 静态 • 动态 • 生产关系的类型—公有制、私有制 • 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
• 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 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 • 生产力是活跃的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
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 层建筑
• 第三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
• 一、自由与必然 • 自由:意志自由与行动自由 • 必然:规律性 • 认识必然;改造世界
• 二、人的历史发展 • 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 三、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类解放 •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四、坚持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二、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 • 古代的实践主要限于修身养性 • 康德把实践看作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 费希特使实践从道德领域扩展到整个理性
• 人类的自身生产——人口生产 •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 •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只有加
速或延缓作用
• 人类自身生产的特点:以婚姻家庭形式出
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具有自然与 社会双重性质;受自然与社会的双重法则 的制约
• 精神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 • 是在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从物质生
的地位 • 概念 • 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区别与联系
第五节:社会有机系统的演化
• 一、社会的整体运动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 演化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 二、社会形态的演进 • 原始社会 •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 资本主义社会 • 社会主义社会
• 精神文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
• 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价值 • 一、人性与人的本质 • 人性:区别人与动物 • 人的本质:区别人与人 •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具体的、历史 的。
• 二、人的价值与人权 • 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 • 人的自我价值与人权
• 三、人生价值观
• 一、人类的精神生活 • 受物质生活的制约 • 特定经济基础制约下的人类精神生活及其
社会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了社会 意识形态
• 二、精神生活的意识形态化 • 概念 • 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 • 是历史的产物 • 内容: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
哲学等
• 三、社会思想上层建筑在社会有机系统中
• 三、社会同自然的区别 • 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社会也是对自然界的超越
• 四、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 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 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必须通过社会的生
产实践活动发生作用 • 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第二节:人的本质
• 一、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 • 人是一种理性存在 • 人是机器 • 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人具有自然属性,
往活动说明社会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历 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方法
• 二、社会交往的特征与分层 • 特征:自觉性、中介性、客观性 • 分层:生产技术、经济、政治、精神
• 三、社会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 • 社会交往的秩序和结构,是通过规范化、
制度化过程建立的 • 与社会交往层次对应的各种制度体系
• 四、社会有机系统及其基本结构 • 生产关系:生产技术制度—经济制度 • 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
第二节:物质生产力
• 一、物质生产力的构成 • 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 • 劳动资料 • 劳动对象 • 劳动者 • 科学技术与管理
• 生产力状况的规定性: • 质的规定性 • 量的规定性 • 生产力是客观物质力量
• 二、物质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演变 • 人的天然器官的有限性和生产力发展要求
•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
• 二、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 历史唯物主义 • 历史唯心主义 • 历史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
会存在的反映 •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 四、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