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单元第一章第4节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和方法。
①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②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难点准确计时,体会实验课的整体环节。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视察图片中几种物体的运动情况思考:①根据前边所学知识,怎样知道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②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计算和比较它们的平均速度?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小艇下滑时做什么运动?仔细观察,回想体会。
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引起学生兴趣。
②怎样表示运动小艇的快慢?③小艇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整个路程和上半段路程的速度相同吗?④怎样测量小艇的平均速度呢?引入新课,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讲授新课1、测量平均速度(1)提出问题由此图片过渡到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并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怎样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呢?(2)猜想与假设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3)设计实验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方法:刻度值测出SAC的长,同时测出小车从A滑到C所经历的时间t,用算出速度③实验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块。
④怎样测小车运动的时间?1、学生设计实验,交流设计方案。
2、组长明确操作、记时、记录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开拓学生思维。
A、秒表的使用方法:针对实物讲解机械秒表(或电子秒表)的使用方法。
B、上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直接用秒表测出小车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AB段的时间是:t2 =t B,AC段的时间是:t1 =t CC、下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思考:能让小车从B点开始运动吗?能让小车运动到B点时开始计时吗?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行。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展示问题:1.速度的公式及各字母含义?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3.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 学生活动1学生复习、讨论后回答【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维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新课讲授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t sv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新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描述一辆汽车从学校出发到家的行驶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
2.提问学生:“我们如何知道这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快慢呢?”引发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回忆和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计算这辆汽车从学校到家的平均速度,应该如何进行呢?”激发学生对平均速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课堂总结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一节“测量平均速度”,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对物体运动快慢有一定的理解。但平均速度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的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感知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能力目标1、掌握用秒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1、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根据数据求出平均速度。
3、计时,绘制表格。
4、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器材秒表、小车、长尺、木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启动课堂课前感悟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________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________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在学生自学本章的基础上理解本章学习内容大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了本章内容,对本章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忆本章知识点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V=S/t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秒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停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回答自学导航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1.实验原理: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一章 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复习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2、导入: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1.2003年8月10日,第8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0m短跑决赛中,美国选手琼斯荣获冠军,这表明在比赛全过程中:()A.琼斯用的时间最短 B.琼斯跑的路程最长C.琼斯平均速度最大 D.琼斯始终一马当先2.为了实现全球快速、简捷地通信,人类发射了各种各样的通信卫星,同步通信卫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同步通信卫星:() A.在高空静止不动 B. 相对于地球静止C.相对于月亮静止 D.相对于太阳静止3.在公路上行驶的大货车与小轿车的速度之比是3:5,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大货车与小轿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A.9:5 B.3:2 C.2:3 D.5:94.下列物体运动速度最大的是()A.百米世界纪录是9.84s. B.手扶拖拉机每分钟行驶300m. C.某学生骑车速度20km/h. D.城区汽车10min行驶6km5.判断下述几个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太阳从东方升起B、月亮躲进云里C、客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向北运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2.教师点评学生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速度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与速度相关的应用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计算题:给出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路程,让学生计算平均速度。
2.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问题。
3.实验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设计一个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我会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帮助他们改正。
3.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学生需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出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4.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测量平均速度的科普海报。海报内容需包括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实验操作步骤等,要求图文并茂,简洁明了,便于他人理解。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速度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如《从一到无穷大》(乔治·伽莫夫著),了解速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拓宽知识视野。
6.观察生活中的速度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思考、积极参与,提高作业质量。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设想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1.4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乒乓球、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六、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图1-4-1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车速度的变化情况.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实验的原理是v=st,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不估读)?图1-4-2答: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板形成斜面.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通过自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提前提示路程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次读数都要看车头对应的刻度,以避免实验出错.活动一:探究新知的时间,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假设时间的测量误差是1 s,如果运动时间是5 s,相对误差是20%,而如果运动时间是10 s,相对误差是10%)学点2: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先测全程,再测上半段,最后计算.【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范】(计算速度时要确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同一性)【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答: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0.60 m-0.30m=0.30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t1-t2=4 s-2.5 s=1.5 s,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33st=0.30m1.5s=0.2 m/s.【实验结论】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评估】问题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以选定的标准不同,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就不同为例,引入参照物,不但可以说明参照物的必要性,还为后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了铺垫.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答: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问题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答: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产生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产生误差.问题3:如果小车碰了金属片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答:停止计时迟了会导致时间的测量值偏大,这样根据v=st计算出的速度值就偏小.问题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t3;正确的方法: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学点3:扩展性实验【播放视频】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如图1-4-3所示,通过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A,和计算机连接后,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显示小车A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图1-4-3【尝试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24阅读“超声波测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了解测量速度的其他方法,开阔视野.距”,了解测距的原理.活动二:运用举例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等例 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svt=计算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解析】实验的原理是v=st,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路程s,用停表测量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用v=st计算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例 2.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1-4-4所示.在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B).图1-4-4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解析】小车运动路程是(两次都取车头位置)40cm+5 cm=45 cm,所用的时间是14 h 35 min 05 s-14 h 35 min 0 s=5 s,所以小车通过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45 cm5 s=9 cm/s.故选B.类型二:测量实验例3.图1-4-5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以例题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活动二:运用举例图1-4-5(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BC段的路程是4.80 cm.(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0.02 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地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填“大”或“小”).【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2)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太快,所测时间很短,难以准确计时,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C、B两点车头的位置分别是1.20 cm和6.00 cm,所以BC段的路程是6.00 cm-1.20 cm=4.80 cm.(4)AB段的路程是10.00 cm-6.00 cm=4.00 cm,时间是 2 s,所以平均速度是v=st=4.00 cm2 s=2 cm/s=0.02 m/s.(因为时间测量误差较大,这里速度值不必写成 2.00 cm/s)(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而路程的测量值准确,由v=st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检测反馈让学生完成《》“当堂小练”P5,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课堂小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实验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停表测量时间.2.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同一性.通过实验可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布置作业【正式作业】教材P25“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家庭作业】《》P12-P13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1和t2,再用v=st分别求出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点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速度测量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实践与探究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利用实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追求真理。
4.通过对速度测量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交通安全,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速度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然而,对于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技巧,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充满兴趣。但同时,他们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c.请举例说明,为什么在计算平均速度时,需要考虑总路程和总时间?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诚实守信,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2.作业完成过程中,要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平均速度的定义,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2.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等工具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3.能够分析并解决与平均速度相关的问题,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了解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如路程、时间等,并能够对这些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
5.知识巩固:通过解答问题、练习题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的掌握。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及时反馈。
7.课后作业:布置与平均速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速度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但平均速度的计算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他们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方法上,他们更倾向于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究物理现象。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速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影响平均速度的因素。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课型: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实验探究教学活动:表达交流、实验设计、实验测量、记录数据、数据分析、解释、体验、评价、讨论、反馈教学用具:秒表(每组一只)、课本、笔记、笔、直尺、卷尺、演示小黑板、红色发令旗、口哨等.(二)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与体育老师联系,准备10只左右的秒表及红色发令旗、口哨等;2、与体育老师一起设定10个跑道的范围,以免影响体育课;3、邀请体育老师一起帮助组织教学,并将全班按每四人一组分成若干组;4、课前一天,要求学生自带计时器,可以是电子手表、机械表等等.同时,要求学生预习测平均速度一节的内容,思考自己从到学校的平均速度大约是多少.(注,平均速度的基础知识已经讲过,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也已经学习过)附录:一、课堂评价手册:二、板书设计:三、课后反思:(一)优点:1、本节课采用室外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例如:学生自己分工合作;自行设计实验表格;各组独立探讨使用的实验器材;有的小组使用手表测时间等等,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2、与以往的实验室实验课相比,这样的实验更接近生活实际,学生上这样的实验课感觉会更轻松.3、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这样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二)不足:1、组织教学相对更困难一些,而且,会影响其它课程的安排,需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如常规教学扎实.尤其对书面知识的落实,不好掌控.3、本次教学,由于在室外进行的原因,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速度概念,并能够清楚区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义。
2.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并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计算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
2.教具:速度计、计时器、测量距离的器材。
3.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主题(5分钟)在开始本节课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即什么是速度,了解速度的概念。
然后,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速度的注意。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1.通过板书或PPT,引领学生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进行理解和区分。
–瞬时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即速度的瞬时变化率。
–平均速度:物体在总时间内运动的位移除以总时间。
2.以示例和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速度公式。
步骤三:实验操作(1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要求:用速度计测量相同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
3.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得到平均速度。
步骤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并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影响因素,例如距离、时间、速度计的精确度等。
步骤五:概念巩固(10分钟)利用课堂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概念巩固和运算能力的训练。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计算出相应的速度,并加以分析解释。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五、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实时评估。
人教版物理八上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上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平均速度。
2.能联系实际运用速度公式测物体的平均速度。
3.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平均速度较深入的理解。
【学习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学习难点】如何准确的测量出小车的运动时间。
【复习与讨论】1.速度的公式是什么?___________,其中v代表什么_______,s代表什么_______,t代表什么_______.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回忆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实验过程【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实验】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______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把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________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3.根据测得的,利用公式=________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收集数据】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分析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当堂检测】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作的是__________(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让学生掌握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熟练使用相关器材,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涉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掌握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的技巧,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误差的控制。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平均速度的内涵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重要性。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强调平均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各个小组的共性问题并进行讲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点评,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2.教学过程:
-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和“测量平均速度”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3.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从而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4. 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确保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准确性,减小误差等。
5. 能够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误差的减小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强调“测量平均速度”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4. 团队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v=Δx/Δt。
(2)掌握计算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能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问题驱动:提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测量平均速度》精品教案
第一章课题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教学重点】测量斜面小车在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的图片等。
【提问】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V=S/t=110m/= (m/s)=公里/小时。
刘翔每秒都能跑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巩固结论。
二、新课学习(一)实验原理【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为v=s t ,那么我们知道,在今天的实验当中,我们所依据的也就是这个速度公式。
【总结】实验原理:v=s t【分组交流】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公式,并结合课本图—1来讨论一下在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
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实验器材【总结】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三)设计实验【过渡】下面我们通过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跑步比赛等计时场景的照片或描述,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平均速度所需要的工具和物理量。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路程和时间。
路程可以通过刻度尺测量,时间可以通过秒表测量。
今天我们将使用这些工具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研究探究点: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1、实验原理是什么?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并结合实验原理汇报所需的测量工具。
探究点:设计实验1、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在实验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实验有何影响?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并思考斜面坡度对实验的影响和金属片的作用。
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进行练测量。
探究点:进行实验1、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并填写表格。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并填写表格。
小组分组实验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以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进行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探究点:分析论证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们进行了一项实验,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并进行了分组交流讨论,归纳出了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在交流与评估环节中,学生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实验设计是否不合理、不充分或不完善,操作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失误,以及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是否受到了影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1.4《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教学设计】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
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sv =.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 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
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 * 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如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学生思考: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断了。
结合具体例子提出物理问题,便于学生思考回答。
【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
1.实验前的准备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
还要调整好小车的运动方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
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
.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
应让学生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学生阅读思考并通过交流讨论进行回答。
学生按要求操作。
为后面的分组实验做好必要的准备。
要求按图2组装器材,注意调节斜坡坡度,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
按照下列步骤进行:(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思考:(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
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1)不相同。
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2)可以根据公式v3=进行计算。
(3)因为不同时间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课堂小结】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通过身边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推进新课一、实验准备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有下列实验器材: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活动带领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
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二、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强调要求按图组装器材,注意斜坡坡度较小,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较长,越易计时。
分组实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师辅导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三、实验结果讨论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 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 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
四、实验报告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
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课后小结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实验器材:停表和刻度尺,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活动与探究探究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变化提出问题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学校操场的斜坡上,不蹬车时,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实验器材粉笔、停表、刻度尺、皮球进行实验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