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屈原塔》诗词赏析
屈原庙赋第一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 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
……………………………………………………… ………………………………………………………
屈原庙位于秭归县城东北方的屈原故里,距县城约30千米,为伟大的爱国 诗人屈原成长地。该处立 有“楚大夫屈原故里”石碑,并建有屈原庙。此 庙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后经多次毁建,现存屈原庙 于1980年翻修,为民居 建筑形式,面阔3间,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白墙,素朴古雅,内塑新 塑 屈原像1尊,附近有香炉坪、响鼓溪、王寨山等景区,风光宜人。
• 《屈原庙赋》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 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 肠之感。全赋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 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园的矛盾心情,抒 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这是作者与屈原灵魂的 对话之作,不论在思想内涵或是艺术表现方面,都堪称赋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 品。
屈原庙赋第九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 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
……………………………………………………… ………………………………………………………
屈原庙位于秭归县城东北方的屈原故里,距县城约30千米,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成长地。该处立 有“楚大夫屈原故里”石碑,并建有屈原庙。此 庙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后经多次毁建,现存屈原庙 于1980年翻修,为民居 建筑形式,面阔3间,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白墙,素朴古雅,内塑新 塑 屈原像1尊,附近有香炉坪、响鼓溪、王寨山等景区,风光宜人。
• 文章最后表明“君子之道”不必苛责求全,对屈原的精神表示肯定和赞赏。苏轼通过一种跨越时空的、一种精神上的 对话,完成了对于屈原精神的一次深刻的分析与理解,最后他终于明白,作为一个君子,所要思考的,所要接受的, 不是利害,不是现实,不是生死,而是一种道,这种道类似于儒家所谓的“仁者”之道,类似于孟子所谓的“舍生取 义”。有些人总是要为了某些东西做出牺牲,这种牺牲并不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更好的东西,而是为了捍卫 信仰,捍卫真理。屈原的死,是出于对自身的绝望,他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抗争,但是这种绝望不是彻底的绝望, 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为了唤醒更多麻木的灵魂。这就是屈原的希望。
屈原庙赋第四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

……………………………………………………… ………………………………………………………
据《归州志》记载,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归州(秭归县旧治)刺史王茂元,在相传屈原怀恨投江 后魂归故里的屈原沱修建了屈原祠,并镌刻《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石碑,赞颂屈原 “义特百夫,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厉贪。”屈原祠最早修建于屈原的诞生地―― 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名曰屈原庙。
国学 骈体文
屈原庙赋
第四段
北宋 苏 辙
品赏析
• 治平三年丙午(1066年),苏洵卒于京师汴京,次年四月,苏轼、苏辙溯江入蜀, 归葬其父。舟行途经秭归,为凭吊屈原,各写下一篇《屈原庙赋》。
• 屈原庙在屈原故里香炉坪,与屈原祠共同组成了屈原文化旅游区。原为祀屈原 之姐的女须庙,后因并祀屈原始改今名。相传为屈原旧宅所在。屈原庙位于秭 归县城东北方的屈原故里,距县城约30千米,为伟大的爱国 诗人屈原成长地。 该处立有“楚大夫屈原故里”石碑,并建有屈原庙。庙建于唐元和年间(806 一820年),历代屡有废兴,清代重修。为民居建筑形式,阔3间,硬山顶,猫 拱式山脊,青瓦粉墙,素朴古雅,内立新塑屈原像。香炉坪为一秀美的台地, 平面呈新月形,两侧突起而中部低洼,远看宛如香炉,因名。其下临响鼓溪, 清流含碧;后倚王寨山,佳木葱茏;坪上丘垅叠绿,修竹耸翠,其东有三峰突 立,环拱月形台地,号称“三星捧月”,景色奇秀。
• 秭归现存最早的庙记,唐王茂元《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先生义 特百夫,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厉贪。”庙记突出强调了屈原忠 君忧国和清醒浊世这两种品行,认为屈原精神之“忠”、“清”是对世俗和官 场社会最好的激励和鞭挞。这是王茂元建祠的主要意图,他在铭文中说:“耸 忠来者,载陈清酤。乞灵臧事,非愚所取。”建立三闾大夫祠,是为了让后来 之人对国对君忠诚如屈原,对己能清洁自爱。至于祈求神灵护佑的迷信则非建 祠的目的。
苏轼《屈原庙赋》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屈原庙赋》原文赏析鉴赏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
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
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
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
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 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不能退默而深居。
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
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
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
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巍,故居废兮行人哀。
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
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以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吾何悲子所安兮!宋英宗治平三年 (1066) 四月,苏轼的父亲苏洵卒于京师。
英宗赠苏洵光禄寺丞,并敕官府备船载苏洵之柩回四川。
苏轼兄弟选择水路,自汴水、入淮河,沿江而上,经江陵人蜀,护丧回家。
当他们路经屈原的故乡秭归的时候,瞻仰了香炉坪的屈原庙。
屈原庙建成于唐朝元和年间。
历代屡有废兴。
庙的周围,崇山峻岭,清溪蜿蜒,景色颇为壮观。
苏轼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遥望远方的重山叠嶂,联想到屈原坎坷的一生,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屈原庙赋》。
从文体上看,这是一首骚体赋。
所谓骚体,也就是楚辞体。
秦汉以后,楚辞作为一种文体,开始向两个方向分化,形成了骚体和散体两大支流。
或者叫骚体赋和散体赋两大支流。
秦汉以后的骚体赋,形式上与楚辞并无区别,可是,骚体赋逐渐洗去了楚辞的地方色彩,也不再具有战国时期楚文化那种雄奇瑰丽、气象万千的气魄。
骚体赋的本质是诗,以抒情为主。
宋朝苏轼的诗词

宋朝苏轼的诗词宋朝苏轼的诗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
以下是宋朝苏轼的诗词,欢迎阅读。
《春宵》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赏析开篇两句写春夜美景。
春天的夜晚十分宝贵,花朵盛开,月色醉人。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尽情享乐的情景。
夜已经很深了,院落里一片沉寂,他们却还在楼台里尽情地享受着歌舞和管乐,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良辰美景更显得珍贵。
作者的描写不无讽刺意味。
全篇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
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
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
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
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屈原塔》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赏析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
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
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
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苏轼屈原塔读后感

苏轼屈原塔读后感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感觉苏轼像是个好奇宝宝。
他看到了屈原塔,就开始琢磨这塔背后的事儿。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这几句一出来,我就仿佛看到楚国的老百姓,那一个个哭红了眼的模样。
屈原投江之后,大家心里的悲痛就像江水一样,流也流不完。
苏轼这么一写,就把那种跨越千年的悲伤情绪给勾出来了。
我就想啊,这屈原得是多么了不起的人,能让人们记挂这么久。
然后苏轼又开始想象屈原的精魂到底飘到哪里去了呢?这就有点像我小时候丢了心爱的玩具,满世界找,心里就想它到底去哪儿了呢?苏轼对屈原的这种牵挂,让我觉得他和屈原虽然隔了那么多年,但是就像有一根线牵着似的。
再往后读,“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这里就特别有画面感。
那些在江上投饭的人,就好像觉得屈原的灵魂还饿着,要给他送点吃的。
还有那龙舟竞渡,以前我就知道端午节有赛龙舟这个习俗,但是从苏轼的诗里再看,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个比赛,那一声声的呐喊,就像是在把楚山都喊裂了,是在为屈原叫屈,是在发泄心中的悲痛和不平。
读完这首诗,我就觉得苏轼写的不只是一座塔,他是在写一种传承。
屈原的精神就像一颗种子,在楚国的土地上种下了,然后生根发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而这座塔就像是一个标志,提醒着人们不要忘了屈原的故事,不要忘了他的那种爱国情怀和高洁的品质。
我自己呢,也像是被上了一课,在这个时代虽然没有屈原当时那么复杂的政治环境,但是爱国、坚守自己的信念这些东西,不管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
而且我也明白了,一个伟大的人就算死了,他的精神也能像星星一样,一直挂在天空,照亮后人的路。
苏轼这首诗就像是一个导游,带着我走进了屈原的世界,又让我从那个世界里带回了一些很珍贵的东西。
端午节古诗词:苏轼《屈原塔》原文翻译及赏析

端午节古诗词:苏轼《屈原塔》原文翻译及赏析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古诗词:苏轼《屈原塔》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屈原塔宋代: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译文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注释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
《说文》:歇,息也。
精魂:精神魂魄。
《屈原塔》原文、翻译及赏析

《屈原塔》原文、翻译及赏析《屈原塔》是我国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屈原塔》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屈原塔宋代: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译文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注释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
《说文》:歇,息也。
精魂:精神魂魄。
沧江:泛指江河,江流,因为水为苍色,所以称“沧江”。
沧,水深绿色,通“苍”。
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
苏轼的绝句五首

苏轼的绝句五首
苏轼的绝句五首:
《轩窗》
宋·苏轼
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
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
《屈原塔》
宋·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曲槛》
宋·苏轼
流水照朱栏,浮萍乱明监。
谁见槛上人,无言观物泛。
《短桥》
宋·苏轼
谁能铺白簟,永日卧朱桥。
树影栏边转,波光版底摇。
《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
宋·苏轼
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
犹余好名意,满树写天书。
苏轼的古诗5言绝句

苏轼的古诗5言绝句
1、《短桥》宋代:苏轼
谁能铺白簟,永日卧朱桥。
树影栏边转,波光版底摇。
译文:有谁能够铺上竹席,每天都在朱桥上睡。
树影在栏边转动,波光在水底摇曳。
2、《轩窗》宋代:苏轼
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
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
译文:东边邻村有许多白杨树,夜晚的时候雨声急。
在窗下睡不着,只见秋虫见灯入。
3、《屈原塔》宋代: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译文: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4、《曲槛》宋代:苏轼
流水照朱栏,浮萍乱明监。
谁见槛上人,无言观物泛。
译文:流水照着红色的栏杆,浮萍在水面散乱。
有谁见到槛上的人,没有说话在观赏景物。
5、《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宋代:
苏轼
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
犹余好名意,满树写天书。
译文:得道之人不会死去,早已堕入空虚境界。
这是好的名意,在满树写着天书。
《屈原塔》之联想

《屈原塔》之联想《屈原塔》之联想倘说到中国诗人的伟大,在苏轼的心目中,屈原是最伟大的。
因为,他们有英雄所见略同的见解。
屈原不受儒家之束缚,《楚辞》很幸运“躲过了”孔子的修改,故没有弄成道德的说教。
三国、魏晋、唐宋皆有受《楚辞》的影响,直到清末民初的文学家胡适、魯迅、林语堂等。
这些人杰出,乃是不为儒家建设所束缚,天才能解脱一切束缚教条。
后来文学的赋,直接导源于《楚辞》。
贫穷也可以是一种浪漫,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云:“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源于屈原的精神。
贵族不是指财富,是指精神。
财富可以有暴发户,精神从来没有暴发户!《诗经》选的是北方的诗歌,《楚辞》选的是南方的诗歌,“楚辞”不是当时人叫的,是后人定的。
楚,辞,二字分开。
楚,地方;辞,文学作品。
苏轼很敬佩屈原,他虽然没有写过专门评论屈原的文章,但我们不妨可以从他的诗、赋、书信和杂文里,找到一些和屈原与《离骚》有关的文字如《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遗风成竟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苏轼又在《竹枝歌》中云:“乘龙上天去无踪,草木无情空寄泣。
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
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
……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忠直。
”苏轼历经贬谪,在"一肚皮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了大半人生的光阴。
不过在写《屈原塔》时是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苏轼23岁,距屈原死1337年,苏轼当时青年才士,意气风发,两年前已成为进士,时年冬天侍父亲苏洵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即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不搭介的地方上竟建有一座屈原塔。
惊讶之际遂写下了《屈原塔》这首五言古诗。
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与屈原的关系,中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后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追求理想节操的神性。
相比楚地的民俗民风来说,更能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地写作,而是赋之于精神史诗的追溯。
苏轼屈原塔读后感

苏轼屈原塔读后感
苏轼这诗啊,一开篇就给人一种很神秘又庄重的感觉。
他写那屈原塔,就好像那塔不仅仅是一座冰冷的建筑,而是屈原精神的一个化身,矗立在那儿,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我就想啊,苏轼当时站在那塔前的时候,心里肯定是对屈原充满了崇敬的。
诗里说到屈原的遭遇,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屈原那可是满腔的热血和才华啊,一心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好事,结果却被那些小人排挤,最后落得个投江的下场。
这就好比是一个绝世高手,空有一身本领,却被一群不懂行的人打压,想起来就很憋屈。
苏轼写这个,我感觉他也是在借屈原的事儿抒发自己心里的一些不满呢。
毕竟他自己在仕途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老是被贬来贬去的。
然后我就琢磨,这屈原塔的存在有啥意义呢?它其实就是一种纪念,一种传承。
就像我们现在去参观名人故居或者纪念馆一样,看到那些东西,就会想起这个人的故事和他的精神。
苏轼写这塔,也是想让屈原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吧。
从这首诗里,我还能感觉到苏轼对屈原的那种惺惺相惜。
他们虽然隔了好多年代,但是都是那种有才华、有抱负,又在官场里磕磕碰碰的人。
苏轼写屈原,就像是在写自己的一个老朋友,虽然没见过面,但是灵魂上是相通的。
读完这首诗,我就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和屈原、苏轼那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但是他们的精神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屈原的爱国精神、坚守自己内心的那种执着,还有苏轼豁达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的态度,都像是一盏盏明灯。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屈原那么惨都没放弃自己的信念,苏轼被贬到那么偏远的地方还能乐观写诗,我们还有啥理由不努力呢?。
苏轼屈原塔读后感

苏轼屈原塔读后感
诗的开头就把我带到了屈原投江的那个氛围里。
我就想啊,屈原那得是多绝望才会走到这一步呢。
他满心都是对楚国的爱,对那些奸佞小人那是恨得牙痒痒,可又没辙,只能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诚。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在一个团队里,满心都是为了团队好,可那些搞破坏的人老是打压他,他又不愿意同流合污,真的是太难了。
然后苏轼写这个屈原塔,其实就是在缅怀屈原。
苏轼自己也是个经历了不少坎坷的人,他被贬来贬去的,估计心里也有一肚子苦水。
他看屈原,就像是看到了同道中人。
我觉得苏轼在诗里,就像是在跟屈原说:“老哥,我懂你啊。
”他写这个塔立在那,就像屈原的精神一直立在那,不管多少年过去,都不会倒。
这就很让人感动,就像我们现在纪念那些英雄一样,英雄虽然不在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就像灯塔一样,一直给我们指引方向。
从这首诗里,我还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
屈原那是老早以前的人了,可他的故事、他的精神通过像苏轼这样的大诗人不断地书写、传颂,一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知道他,还能被他的爱国情怀所打动。
这就好比是一个家族的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都不会丢。
而且啊,读这首诗也让我想到,人要是有信念,那真的是很强大的。
屈原的信念就是爱国,就是坚持自己的操守,哪怕是死。
苏轼也是,不管被贬到多偏远的地方,他还是坚持写诗,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这就给我提了个醒,咱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可不能轻易就放弃自己的原则,要像他们一样,有那种打不倒的劲儿。
苏轼屈原塔读后感

苏轼屈原塔读后感
读这首诗的时候啊,就感觉苏轼像是一个超级粉丝,在隔空向屈原致敬。
你想啊,屈原那可是古代的大名人,他的故事那叫一个悲壮。
苏轼写这诗,就像是把屈原从历史的长河里又给捞了出来,放在大家面前晃悠,还说:“都来看看这位了不起的人物!”
诗里一开头就给人一种神秘又庄重的感觉,就好像在慢慢揭开屈原塔的面纱。
我感觉这塔就像是屈原精神的一个纪念碑,立在那儿,无声地诉说着屈原的那些事儿。
苏轼写塔,其实就是在写屈原的精神像塔一样坚不可摧。
从诗里我还能感觉到苏轼对屈原的那种理解,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理解。
屈原当年投江,那是对楚国满满的爱和对黑暗世道的绝望。
苏轼呢,他自己也在仕途上起起落落,估计他在写这诗的时候,心里就在想:“屈原老兄啊,我懂你的苦。
”这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就像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在精神上握了握手。
读完这首诗,我就觉得古代的这些文人可真酷。
他们虽然不在一个时代,但是能通过文字、通过对彼此的敬仰,让文化的力量变得更强大。
就像我们现在读他们的诗,还能被感动、被激励,这就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派对,苏轼和屈原都是这场派对上闪闪发光的主角呢。
苏轼《屈原庙赋》“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轼《屈原庙赋》“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庙赋苏轼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
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
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
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
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
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
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
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
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⑨。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
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
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呜呼!君子..,独为其难兮。
虽不适中,要..之道,岂必全兮。
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嗟子区区⑩以为贤兮。
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语助词。
①伊:助词。
①处死:处理死的方式。
①惊湍:惊人的急流。
①逝:发语词。
①沉吟:犹豫不决。
①退默:引退隐居。
①九关:九重天门。
①中浦:水滨。
①要:总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B.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C.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D.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屈原塔原文_翻译及赏析

屈原塔原文_翻译及赏析屈原遗宅秭归山,南宾古者巴子国。
山中遗塔知几年,过者迟疑不能识。
浮图高绝谁所为,原死岂复待汝力。
临江慷慨心自明,南访重华讼孤直。
世人不知徒悲伤,强为筑土高岌岌。
——宋代·苏辙《屈原塔》屈原塔屈原遗宅秭归山,南宾古者巴子国。
山中遗塔知几年,过者迟疑不能识。
浮图高绝谁所为,原死岂复待汝力。
临江慷慨心自明,南访重华讼孤直。
世人不知徒悲伤,强为筑土高岌岌。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
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
自号颍滨遗老。
卒,諡文定。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宋代·苏辙《赤壁怀古》赤壁怀古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梁苑相従簿领中,清风相逐画船东。
婆婆江海凌云鹤,饮啄笼樊失渚鸿。
别后丹砂迷旧诀,愁来白发变衰翁。
此间诗老仍勍敌,正忆高吟酒盏空。
——宋代·苏辙《次韵温守李钧见寄兼简毛大夫》次韵温守李钧见寄兼简毛大夫梁苑相従簿领中,清风相逐画船东。
婆婆江海凌云鹤,饮啄笼樊失渚鸿。
别后丹砂迷旧诀,愁来白发变衰翁。
此间诗老仍勍敌,正忆高吟酒盏空。
茅庵纸帐学僧眠,炉艺松花取易然。
唯有未能忘酒在,手倾金盏斗垂莲。
饼杂松黄二月天,盘敲松子早霜寒。
山家一物都无弃,狼籍乾花最后般。
〈蜀人以松黄为饼甚美。
〉松老香多气自严,余烟勃郁透疏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屈原塔》诗词赏析
屈原塔
宋代: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译文
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仅仅短暂的荣盛。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注释
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
《说文》:歇,息也。
精魂:精神魂魄。
沧江:泛指江河,江流,因为水为苍色,所以称“沧江”。
沧,水深绿色,通“苍”。
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
古时荆楚之人有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煮好的糯米饭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
中祭祀屈原的习俗。
饥渴:饥饿的鱼龟虾蟹,属偏义复词,特指“饥”。
就死:赴死。
就,即也。
眷眷:依恋反顾貌,带不舍之意。
决:别也。
南宾:忠州南宾县,如今的四川丰都。
当时诗人侍父入京做官,
途经此地。
子:指屈原,屈原的精魂。
沦灭:消亡,消失。
沦,没也。
此事:指诗人猜测造塔原因这件事。
考:老,长寿。
《说文》,考,老也。
七十曰老。
《说文序》中
提到“考”属转注(古代造字方法之一)字,“考老是也”,正好呼
应前句的“谁不死”,并与后面的“折”产生对比,两字才能够相较。
折:断,指死亡。
大夫: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
死节:为了保全气节、节操赴死。
《楚辞九章》:或忠信而死节兮。
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
过人生的大半光阴。
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
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
本年冬苏轼侍父
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