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油气成因理论

合集下载

第2章 油气成因

第2章 油气成因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一、生物有机质及其化学组成
二、沉积物(岩)中的沉积有机质
三、干酪根的组成、分类及演化
四、沥青的组成与演化
一、生物有机质及其化学组成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生 物 有 机 质
脂类(Lipids)
蛋白质(Protein)
木质素(Lignin)和丹宁(Tannin)
用而形成碳化铁。地表水沿地壳裂隙向下渗透,与碳化铁作 用产生碳氢化合物,沿着裂隙上升冷凝形成石油。 3FemCn+4mH2O→mFe3O4+C3nH8m ——无法证实地球的深部存在金属碳化物
高温生成说—切卡留克(1971)
矿物混合物 (方解石、石英、六水泻盐等) 6000~7000MPa高压 1800oK高温 甲烷、乙烷、丙烷、 丁烷、戊烷、己烷及 少许庚烷
这是从煤岩学( Coal-Petrology )引进的一种在显微镜下直
接测干酪根组成的方法。将干酪根粉末洒在涂有甘油的载玻璃上,
在显微镜下观察。 直接认识干酪根的原始生物组成,细菌和埋藏后改造情况。
直接对干酪根进行分类和生油气性判断。
以透射光为基础的干酪根显微组分分类
显微组分 亚组分 原始有机质 生油 潜力 ↓ 生 油 潜 力 降 低 ↓ 反射 率 ↓ 反 射 率 增 高 ↓
2.沉积有机质的分布特点
总量很大,多数呈分散状态存在;
常与细粒成分共生;
分布很不均衡,其中近95%集中在泥页岩和碳酸盐岩中;
地层越老,保存的沉积有机质越少。
3.沉积有机质数量的影响因素
•富集沉积有机质的环境条件: ①生物物质的产量 ---------生物产率高
②原始有机质保存条件 ---------低能静水还原环境

石油地质学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成因

石油地质学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成因
Ⅲ型干酪根:源于富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的高等陆源植 物碎屑形成的,H/C低,O/C高,多环芳香烃结构为主, 生油潜力小,天然气的主要母质。典型腐殖质类型 (humic)。最大转化率 30%。
Ⅱ型干酪根
Ⅲ型干酪根
我国陆相盆地统计 (王铁冠): Ⅰ型干酪根占22.9%, Ⅱ型干酪根占 48.5%,Ⅲ型干酪根占28.6%。
B.大陆环境
湖泊(lacustrine)中,深水湖相--半深水湖相是陆相盆地中油气生成最
有利的地区。特别是近海深水湖盆更是最有利的生油坳陷。 1 汇聚周围河流带来的大量有机质,增加湖泊营养和有机质数量;
2 有一定深度的稳定水体,提供水生生物繁殖发育条件(浮游生物和藻类 繁盛)。 如我国陆相沉积盆地:准噶尔盆地(晚二叠世)、陕甘宁盆地(晚三叠 世)、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柴达木盆地 (早第三纪) 四、古气候条件 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生物繁殖和发育,是油气生成的有利外界条件之一。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0
滞水盆地 (湖泊)
密度分层
乏氧的底水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1
浅障壁盆地 (水深>~200m)
表层水流入或流出
乏氧的水 密度分层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2
沉积速度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3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三)影响沉积物有机质丰度的主要因素
• 生物产率 控制因素包括: 营养供给、光照强度、温度、掠食生物、 水化学性质等。
第二章
问题: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1.油气成因学派?
2.何谓沉积有机质?其数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3.何谓干酪根?如何对干酪根进行分类?生烃潜力如何?

第二章油气成因

第二章油气成因

腐泥组: 包括无定形体和藻类体,富含氢
主要来源于藻类或藻类被改造的残余
无定形体
藻类体
壳质组
来源于植物的孢子、角质、表皮组织、树脂、蜡质等。 包括孢子体、角质体、树脂体和木栓质体,富含氢
树脂体
孢粉体
木栓质体
镜质组
是植物的茎、叶和木质纤维经过凝胶化作用形成 的各种凝胶体。富含氧。
结构镜质体
无结构镜质体
杜阿拉盆地 加利福尼亚 落杉矶盆地 加利福尼亚 文图拉盆地 法国
③核被桥、键和 官能团连接 ④含脂肪族链状结构
C= O
B A
芳 香 烃环 饱 S 和 烃环
杂环
O
正 烷 烃链
O O
MO
CH
OH
HO
O M O CH O CH
=
O
OH
CH - CH
O
S
CH -O- CH
CH - O- C
OH
O O
OH CH CH C H CH C-O
H HC C
O CH CH C=O
②温度和时间具有互补性,高温短时间和低温长时间可 以达到相同的反应程度。 从化学动力学看温度和时间的作用
2.地质条件下温度和时间的作用 对(3)两边取对数,得:
C 0 E ln k 0 ln ln ln t RT C
对于某一固定的反应程度, 或对于相同反应程度的不同反应:
E 1 E ln t A A RT T R
反应的速度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dC kC (1) dt
阿伦纽斯方程:
式中:t为反应时间,s;
C为反应物的浓度; k为反应速度常数。
k k0e
E RT

2-油气的现代成因理论

2-油气的现代成因理论
有利的岩相、古地理环境:深度适当、面积较大、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低能还原环境
-海相:→浅海、三角洲相(波斯湾、墨西哥湾含油气盆地) -陆相:→深湖、半深湖相(松辽、渤海湾)
滨海 浅海(陆棚) 半深海(陆坡)深海(深海平原)
高能环境、海水 进退频繁,沉积 水体营养丰富,阳 物粗,不利于繁 光充足、水体较安 殖、堆积和保存。 静,最有利于生物 大量繁殖。
“碳氢化合物是宇宙间固有的。” ——证据:慧星等天体上发现了碳氢化合物。
nCO 2nH2 ( CH 2 )n nH 2O
催化
3.岩浆说
1949年,原苏联学者库德梁采夫提出:
“基性岩浆中存在C、H、O等元素,随其冷却时可化 合为碳氢化合物。” 基岩岩浆中C、H→CH→CH2→CH3→CH4→烃类物质
④惰质组(inertinite):
–是一种丝炭化组分。由木质纤维素经丝炭化作用而形成。属稳定的不活泼组分,富含氧。
目前,测镜质组的反射率已经成为判断有机质成熟度的主要标志。 镜质体反射率
Ro
镜质体(在绿光中)的反射光强度对垂直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
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未成熟阶段)
范围:Ro<0.5%; 温度:10~60℃(下限温度不定高可到100℃左右); 深度:沉积界面~数百米到2000余米; 作用:以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为主,对有机质的分解。
来源
生油
藻类、水生低等微 体生物
潜力大,主要生成 石油和油页岩等
水生低等生物
潜力中等,主要生成 石油和天然气
高等植物
潜力低,主要生 成天然气
三、油气生成的外在条件
(一)生成油气的地质环境:
1.大地构造条件-长期、持续稳定下降的沉积盆地

第2章 油气成因(已改)

第2章 油气成因(已改)

气来讲,亨特的定义就限定为成熟的烃源岩;而从广义成烃角
度来看,烃源岩既包括成熟烃源岩,也包括未成熟烃源岩。因 为生物成因气也可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
总之, 生油岩主要是由低能环境下沉积的粘土和 碳酸盐淤泥组成,但并非所有低能环境下的细粒沉积 都是生油岩。 对生油岩的研究,通常要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 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才能作出正 确评价。 有机质丰度 生油岩研究鉴别从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成熟度 定性定量评价
量繁殖,生成甲烷的温度一般低于75℃。
3)生物成因气的δ
13C
1值较低,一般为-60‰~-
85‰之间,最低可为-90‰,最高可到-55‰。
腐植型母质生物成因气其δ
13C 1值约为-58‰~-80‰ 1值可高达-45‰--50‰±
若有深部热成因气的加入,δ
13C
甲烷含量高
生物成因气的组成特点 重烃含量低 (两低一高)
一、石油有机起源的证据
有机说的核心就是认为:油气起源于生物物质,油 气有机起源说之所以能够确立,有其充分的地质及地球 化学论据,归纳总结如下。 1.世界上99%以上的油气产自沉积岩。据罗诺夫 (1958)的调查统计,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岩有机碳含量三 倍于非含油气盆地(有机碳是衡量岩石中有机质丰度的
基本参数),可见含油气情况与有机质之间有着密
所以,干酪根是沉积岩中有机质的主体。
二、形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① 在各种生物门类中,以水生低等浮游生物是最主要的 成烃原始生物物质;(因其出现时间早,产量高) ② 在生物的生化组分中脂类化合物最有利于形成油气; ③ 干酪根是地球岩石圈中最广泛的有机质分布形式; ④ 干酪根是沉积岩中有机质的主体。
⑤ 干酪根是最主要成烃物质,但并非原始成烃物质的全部;

石油地质学-第二讲石油天然气生成

石油地质学-第二讲石油天然气生成

无机成因论
1、碳化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俄国门捷列夫1876年提出,他认为把石油起源同煤相联系的 提法与实际观察到的剖面有矛盾,根据实验室可以通过无机合 成途径得到碳氢化合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石油是地下深处的重 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地下水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应方程可以表 示为:
重金属碳化物+水→金属氧化物+石油蒸汽
研究确信,油气能够在早期低温条件下形成并聚集在早期形成的圈闭中。 古勃金也认为生油是从有机软泥或生物软泥中开始的,以后就一直不停地 在有机岩夹层和围岩层的成岩变化过程中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温度并不特别高 ,在厌氧细菌的参与下,液态石油或半液态石油是在软泥或没有完全变硬的岩 层里开始形成的;当岩层在上覆重荷下逐渐压实时,随着压力的增加,石油和 水被挤入疏松岩层--砂岩、石灰岩层内(И.М.Губкин,1937)。
有机成因论
4、早期成油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早期成油说认为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
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移到邻近的储集层中去。 理由主要有:
➢在近代海洋湖泊沉积物中发现了有机物质的烃类转化的过程;
➢在实验室用细菌作用于有机质得到了比甲烷重的烃类;
➢研究发现,微生物的活动随埋藏深度增加迅速减弱以至停止。 因此,提出某些细菌是有机质加氢去羧基转变为类石油的媒介 。
石油中普遍存在生物成因信息,如姥鲛烷、 植烷、甾烷等,石油也不能在高温下保存 等。
有机成因论
§1油气成因理 论
早在无机成因说提出的同时,有机成因说也相继提出一些观
点和证据。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岩层中均发现了石油 (3)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两种石油,也没有成分 完全不同的石油;

油气成因理论

油气成因理论

油气成因理论一、油气无机成因说(一)泛宇宙说认为包含烃类在内的有机化合物是宇宙天体的无机演化过程中形成的。

1.宇宙说:认为地球呈熔融状态时,碳氢化合物就包含在气圈中,随着地球的冷却被冷凝岩浆吸收,最后凝结于地壳形成石油。

2.地幔脱气说:认为地球深部存在大量的甲烷和其他非烃资源,在地球分异演化的早期从地球深部被加热而释放出来,有的被释放到大气圈,一小部分形成天然气藏。

(二)地球深部的无机合成说1.门捷列夫的碳化合物说:认为地球内部的水与重金属碳化物相互作用,形成碳氢化合物。

2.高温生成说:认为深度在150km,温度超过1500k、压力达5000Mpa,由于FeO及Fe3O4的参与,水与二氧化碳被还原形成烃类。

3.蛇纹石化生油说:提出橄榄石的蛇纹石化可以产生烃类。

4.费—托地质合成说:认为地球上原始石油是在20×108 年前通过费—托反应生成。

二、有机成因说基本观点: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有机质形成的。

分为:早期生油理论和晚期生油理论。

目前晚期生油理论占主导,晚期生油理论是指石油是在有机物质被埋藏到一定深度、温度条件,在热力作用和催化作用由有机物转化而来。

(一)生油的原始物质生物有机质:包括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和丹宁(二)生油环境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有利于生物的大量繁殖和发育,总而具备了丰富的生油原始物质。

海洋、湖泊、三角洲等古地理区域不仅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还因水体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阻止了有机质的腐烂分解,是生油的有利地区。

(三)油气生成的一般模式: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石油成因理论PPT课件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石油成因理论PPT课件
H占6.3%、O占11.1%和及少量的S、N。
不同类型原始物质干酪根成分、结构和 特征也不相同,因此,对干酪根的研究是 相当复杂的。
16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三.生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镜下特征
17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三.生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镜下特征
18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四. 干酪根类型
3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
石油成因
无机
有机
一.石油的无机成因学说
石油的有机成因说盛行于19世纪中叶,较为有代表性的
学说有三个:
碳化说(门捷列夫的学说影响最大-19世纪中期)
石油是在地下深处的重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水相互作
用所形成的,经化学反应生成的蒸汽在冲向地壳的过程中
冷凝在地层孔隙里,在有一上覆的非渗透层遮挡时,可集
中形成油气藏。
4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
宇宙成因说(索柯洛夫-19世纪晚期)
某些天体中发现有碳氢化合物,它们是宇宙中所固有的,在地 球处于熔融状态时,气圈中就存有碳氢化合物,后来随着地球的 冷却,而被吸附并凝结在地壳的上部,在沿着裂缝溢向地表的过 程中,便可以形成油气藏。
岩浆说(库德梁采夫-20世纪50~70年代)
2.晚期成油学说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研究表明现代沉积中的烃和古代岩
石中的烃在分布和化学结构上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岩石、原油中烃
的含量比生物沉积中烃的含量高很多,岩石、原油中高碳数烃具明显
奇数碳优势消失的特征;而生物沉积中高碳数正烷烃则存在明显的
奇数碳优势。因此,认为石油是有机质在成岩作用的晚期生成的。
1.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2.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及动力条件 3. 有机质演化阶段及成烃模式 4.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识别 5. 生油层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与油气源对比

第二章 油气成因理论概述

第二章 油气成因理论概述

第二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其发展
第二节 早期有机成因说
早期有机成因说的主要证据
99% (1)99%以上的石油产自于与有机质密切有关的沉积 岩 , 产油的储层岩系与富含有机质的细粒岩石有密切 的关系。 的关系。 许多生物标记化合物 如卟啉、异戊二烯型烷烃、 生物标记化合物, (2)许多生物标记化合物,如卟啉、异戊二烯型烷烃、 甾烷、萜烷, 甾烷 、 萜烷 , 在原油中的普遍存在及石油的旋光性强 烈支持其有机成因。 烈支持其有机成因。 上述具有特征、 上述具有特征、复杂结构的生物标记化合物只可 能由生命过程合成。 能由生命过程合成。无机过程虽然也能合成具有旋光 性的手性碳原子结构,但它所合成的左旋、 性的手性碳原子结构,但它所合成的左旋、右旋结构 一般相当,从而表现不出旋光性, 一般相当,从而表现不出旋光性,只有生命体中才能 选择性的合成单一的结构,而体现出旋光性。 选择性的合成单一的结构,而体现出旋光性。
第二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其发展
油气从哪里来?或者说什么是油气的先质? 油气从哪里来?或者说什么是油气的先质? 这些先质是如何转化为油气的? 这些先质是如何转化为油气的?这些问题是从油 气被发现以来, 气被发现以来,就摆在油气勘探开发工作者面前 的重大课题。是油气地球化学必需面对、 的重大课题。是油气地球化学必需面对、油气成 因理论必需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因理论必需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 仅具有阐明油气成因的理论意义, 仅具有阐明油气成因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油 气勘探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 气勘探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其发展
第二节 早期有机成因说
尽管也有人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 坚持认为(Willson,1990) 坚持认为(Willson,1990),石油主要 是有机质在浅埋的早期阶段生成并运移、 是有机质在浅埋的早期阶段生成并运移、 聚集、成藏的, 聚集、成藏的,现今多数油藏显示成熟 的特征是它们在储层中进一步熟化的结 果,但绝大多数的证据并不支持大量石 油的早期生成。 油的早期生成。

第02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

第02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

⑶ 成分特征: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两种
石油,也没有成分完全不同的石油。 --石油是由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成分非常复杂、相似而不相同。
⑷ 某些稀有金属特征:光谱分析证明,
中、新生代的石油灰分以氧化铁为主(低于70%), 古生代的石油灰分主要含氧化钒和氧化镍(低于60~80%)。
深度和温度,在热力和催化作用下,由有机物质转化而来。
1、油气有机成因的依据
⑴ 岩石类型分布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气田99.9%都 分布于沉积岩中。岩浆岩、变质岩中的石油来自相邻近富 含有机质的沉积岩(区);
⑵ 地质时代分布上: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各时代岩层中 都找到了石油。石油和天然气在地质时代上的分布很不均 衡,这种不均衡与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分布状况相吻合;
CO 3H2 高温CH4 H2O
天体发展阶段的早期: CO2 4H2 高温CH4 2H2O
2、碳化物说
1876年 由俄国著 名化学家 门捷列夫 创立。
地表水 沿地壳裂隙
向下渗透
碳氢化合物
地球形成时期 高温 碳和铁呈液态
C、Fe 互相作用
碳化铁(重金属碳化物)
由于密度大 保存在地球深处
沿裂隙上升至地壳
② 石油中含有生物所需要的一切化学元素,依靠 石油,地球上产生了生物。
4、高温生成说--一般了解
一、无机成因说(1)
切卡留克(1971)根据合成金刚石实验:
无机矿物混合物(方解石、石英等)
高压 高温
分离出易挥发组分
(包括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及少量庚烷)
故认为:在深约150km, 温度超过1500K、压力5000MPa下,
赋油且其田存苯次水状系是:态化碳分以合酸氯类物盐-化-含超岩钙量毛,型低细砂为,管岩主甲水中,苯、含重/毛量碳苯细极酸<管低钠1。水。型、为吸次附。水 等。 绝酚大在部非分油呈层分水散中状含态量存低在(。且以苯酚为主)。

2.2 油气有机成因理论概述

2.2 油气有机成因理论概述

第二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2.2 油气有机成因理论概述《油气地质与勘探》2.2 油气有机成因理论概述油气有机成因说:油气是在地球上生物起源之后,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保存在沉积岩中的生物有机质逐步转化而成。

1)蒸馏说18 世纪中叶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 石油是煤在地下高温蒸馏的产物。

2)有机质地质作用的研究维尔纳茨基20世纪20年代初期系统研究了有机质的地质作用:《地球化学概论》、《生物圈》详细论述了石油的有机组成和石油有机成因的主要依据,提出了碳循环的模式。

3)石油中卟啉化合物和旋光性的发现20世纪30年代①特雷布斯(Treibs,1933):发现并证实了卟啉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石油、沥青中,认为这些卟啉化合物来源于植物叶绿素。

②发现石油有旋光性。

——石油有机成因说的重要依据和有力支持。

4)混成说1932年古勃金含有各种类型的分散有机质的淤泥,在成岩早期产生分散状态的石油(微石油),在压实过程中和水一起进入储层,形成油气藏。

5)油气有机成因早期说的建立P.V.Smith(美国)、B.B.维尔别(前苏联)1952-1954年20世纪40年代,怀特莫尔等:生油过程仅仅是生物体中烃类物质的分离和聚集。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史密斯和前苏联维尔别等:石油是有机质在沉积物(埋藏成岩)早期生成的,是许多海相生物遗留下来的天然烃的混合物。

——早期生油说。

6)油气有机成因晚期说的建立①Bray 等(1961)发现:现代沉积物和生物体中的正烷烃碳数分布具奇偶优势,正脂肪酸碳数分布具偶奇优势,古老沉积岩和原油(或油田水)中不具此优势。

揭开了有机质成岩演化机理及其与石油形成关系研究的序幕。

6)油气有机成因晚期说的建立②阿贝尔松(P. H. Abelson,1963):石油是沉积岩中占有机质70~90%的不溶部分(干酪根Kerogen)经过一定的埋藏演化,在成岩作用晚期,经热解产生的。

第二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第二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羧基
-OH
羟基
-C-OH
O
甲氧基
3、干酪根的类型
1)根据原始生物和成矿方向的不同,有机质分为两类
有机质类型
原始生物
主要成矿方向
腐泥型有机质 腐殖型有机质
富含类脂的孢子和水 生浮游生物
富含木质素、纤维素 的陆生高等植物
石油、油页岩、 腐泥煤
甲烷气、 腐殖煤
2)干酪根化学分类
2.0 H/C 1.5
主要产物 C2O、2HO、重杂原子化合物 石油、湿气 天然气(C4 H、CO、2 CO、 2 HO)

7-10
11-15

15-35
痕量-4

4-6
痕量-4

——
痕量-4
有机质 去O、加H、富集C 烃类
还原条件
地质+理化条件
一、地质条件
大地构造条件: 有利于有机质堆积、保存和向油气转化的地区:地质
历史上形成巨厚沉积岩层的沉积盆地。 ——板块的边缘活动带,板块内部的裂谷、坳陷,以
及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等大地构造单位。
反射率
↓ 反 射 率 增 高 ↓
镜质组:
主要存在于Ⅱ、Ⅲ型干酪根中,其反射率(Ro)可以反 映 成岩作 用强度 ,烃源 岩经历的 时间 —温度史及 有机质演 化成熟程度。最初煤岩学家将Ro用于煤的研究,以确定煤 演化阶段:
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 Ro:<0.5%——>0.5%——1.0-1.5%————>2.5% 后来将Ro引入烃源岩研究中,用以反映有机质向油气转 化程度。例如:Ⅱ型干酪根—— Ro:<0.5%——0.5-1.3%——1.3-2.0%———>2.5% 有机质未熟———成熟————高熟————过熟

石油地质学课件——第二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石油地质学课件——第二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2、在油气生成理论方面贡献比较大的是法国著 明地球化学家B·P·Tissot,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提出了干酪根热降解生烃演化模式,提出并完 善了干酪根晚期生烃学说,揭示了油气生成、演 化与分布的规律。
3FemCn+4mH2O——mFe3O4+C3nH3m
2、 宇宙说:1889年俄国索柯洛夫:碳氢化合物 是宇宙所固有的,在地球处于熔融阶段时即已存在 于气圈之中了,以后地球冷却被吸附凝结在地壳上 部形成油气藏。
3、岩浆说:苏联库德梁采夫(1949,10),在纪念宇宙 说六十周年时突然由有机说的观点转变为无机说,认 为地球深处的岩浆中,含有C、H,还有O、N、S及石 油中其他灰分元素。在6000℃—12000℃下,C、H可 形成甲基,到3000—4000℃可形成次甲基,随着温度 降低,可形成甲基,最后形成甲烷,甲炔基可聚合形 成各种烃,在温度、压力适合时形成石油。
原始母质->油气?
3.涉及学科多:由于分离及鉴定手段的限制,目前对石油组份 的了解尚不充分。
石油的成因问题,关系到油气的勘探方向,所以,多年来,它 一直吸引着许多国家地质学家、生物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
二、油气成因分两大学派
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对油气成因的认识基本上分 为无机成油和有机成油学说两大学派。
以上重要事实的存在,大大促进了石油有机生成 理论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学 等基础理论的发展,及色谱、光谱、质谱、电子显微 镜、同位素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广泛采用,为应用 有机地球化学知识来解决油气成因问题创造了条件, 推动了石油生成现代科学理论的日臻完善。
石油有机成油理论
晚期成油理论广泛为国际石油界所接受, 同时“未熟—低熟”油(早期成油)不断被发现, 早期成油说和晚期成油说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

第2章 油气成因(已改)

第2章 油气成因(已改)

碳化物说 宇宙说 岩浆说 (火山说)
40~50年代认为 石油起源于生物 体中古有的烃类
沥青说
60年代前 苏联盛行
干酪根说
70年代西 欧盛行
返回
关于陆相生油理论:1932南廷格尔探讨过陆相生油的可能性,40年代我国学者潘钟祥、黄汲青 等力排众议,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现在很少有人再反对陆相生油了。
第二节
1763年由罗蒙诺索夫提出来的。认为石油是煤在地 下经过高温蒸馏的产物,它是最早的石油成因学说
19世纪后期由恩格勒提出,认为成油的原始 物质以低等动物为主,实验表明脂肪、蛋白 质、碳水化合物都可生成烃类。
动物说
石 油 ( 气 ) 的 成 因
植物说
混成说
由勒斯奎劳.斯塔尔提出,认为生 油的原始物质以藻类为主。
Hale Waihona Puke 在混成说基本确立以后,人们又把注意力转向有利于生油
的生、化组分的争论。先后出现过脂肪说、碳水化合物说、蛋 白质说等。
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大量实验的支持,石油有机成
因论逐步得到了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的认同,而成
为油气成因的主流学派。 但是,对有机质的成烃演化过程,历来存在着各 种不同的假说和认识,这些认识与争论可归结为:石 油是成岩早期形成的?还是成岩晚期生成的?这就是 石油有机成因的早期成油说和晚期成油说。
4、石油有机成因论的兴盛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各种成烃理论论战最为活跃的时期, 特别是有机成因理论,得到了大量实验的支持——空前发展, 有机成因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特别是有机学派的混成说经过波东尼等人(1906)的发展,
已经构成了近代生油概念的雏型。
波东尼认为:动、植物都是成油的原始材料。它们死亡后 与矿物质点一起沉积→腐泥岩→经天然蒸馏→即可产生石油。

第二节油气生产详解

第二节油气生产详解


茂名
下第三系油页岩 73.74 8.22 13.30 2.69 2.05 1.34 0.14
巴黎盆地
下托阿尔统
72.7 7.9 12.5 2.1 4.8 1.30 0.13
鄂尔多斯
Ⅲ1
鄂尔多斯
三叠系延长统 三叠系延长统
68.28 5.47 13.01 79.47 5.55 9.23
0.96 0.14 0.84 0.09

酪 根 盆地或地区
层位
类型
重量百分比
原子比
C
H
O
N
S H/C O/C
我国某些 陆相油源 层中干酪 根元素组
泌阳
渐新统核桃园组 63.14 8.68 13.54 1.36
1.68 0.16
南阳
渐新统核桃园组 62.96 8.71 11.33 0.86
Ⅰ1
大庆
下白垩统青山口组 79.95 9.21 3.61
二、生油层
凡能生成并提供具有工业价值的石 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烃源岩(或生 油岩)。由烃源岩组成的地层叫生油层。
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具相同岩性和沉积相特征的 若干生油层与其间非生油层的组合,称为生油层系。
岩性特征
一般为暗色、细粒、富含有机质和微体生物 化石,并且常含指示还原环境的分散状黄铁矿, 偶尔可见原生油苗。
1.66 0.14 1.39 0.03
尤因塔盆地
绿河页岩(E2)
78.4 9.6 8.6 0.7 2.7 1.44 0.12
成(胡见义,
泌阳
渐新统核桃园组 76.55 8.85 12.91 2.03
1.37 0.13
黄第藩, 1991)
Ⅰ2
南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理论
第一节 有机成因说与无机成因说 第二节 唯海相生烃与陆相生烃理论 第三节 有机成因的早期与晚期生成理论 第四节 煤系地层成烃理论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问题,是石油地质学界的主要研究对 象之一,也是自然科学领域中争论最激烈的一个重大研究课 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 识。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地质学家、生物化 学家和地球化学家。
(4)陆相沉积盆地能否生油?煤系地层是否能够生油?
第一节 有机成因说与无机成因说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对油气成因问题的认识, 基本上可归纳为无机生成和有机生成两大学派。
当时,实验室研究成果对两大学派都起了很大作 用,人们模拟实际地质情况开展实验室研究,根据 各自获得烃类的各种化学反应,结合油气勘探和开 采中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地质推论,产生了各种假说。
3)同其他天体一样,地球上形成的碳氢化合物后来为岩浆所吸收;
4)当岩浆进一步冷却和紧缩时,包含在其中的碳氢化合物就沿断裂或 裂隙分离出来。
由于碳化物说和宇宙说所依据的由无机物制成简单碳氢化合物的 实验,至今未找到任何实地证据说明在自然界也发生过这样的过程, 相反却找到越来越多的有机生成证据。
3.岩浆说
陆相生油的发展阶段
从陆相生油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大致经历了地质推 测、岩石化学、有机地球化学三个主要阶段。 (1)在30至40年代,中国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在酒泉西 部盆地调查了石油沟第三系油苗后指出其生油层是陆相 白垩系地层。 (2)5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陆相生 油理论的研究从地质推测阶段步入岩石化学分析阶段。 (3)进入70年代后,由于地质实验技术的发展,我国 开始对各含油气盆地的生油岩有机质类型、生油门限温 度、有机质热演化特征、原油与生油岩的亲缘关系等进 行系统研究。
(4)石油的灰分分析结果,表明了石油与煤具有同源性。
光谱分析证明,中、新生代的石油灰分以氧化铁为主(低于70%),古 生代的石油灰分则主要含氧化钒和氧化镍(低于60~80%)。将石油灰分 与岩石圈比较,大大富集了几种元素:其中钒2000倍;镍1000倍;铜50 倍;钴30倍。 甚至还富集了铅、锡、锌、银等元素。而在石油与煤的灰分对比中,发 现沉积岩的基本元素富集系数都在1~5以下,但是,钒、镍、铜、钴、铅、 锡、锌、钡、银等稀有元素的富集系数却都超过10~1000;这个吻合现象 可能正是由于煤和石油都是有机生成的结果。
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又是流体,现在 找到油气藏的地方往往不是油气生成的地方,这就为研究油 气成因问题带来了许多复杂性。 关于油气成因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油气的来源是有机成因的还是无机成因的? (2)油气的生成是高温条件还是在低温条件下生成的? (3)有机质生成油气的时间,是其演化的早期还是晚期?
他还指出:因为岩浆中形成石油的过程在不断进行着,古 老的油气通过扩散作用早已逸散消失,所以,所有的油藏,包 括寒武系中的油藏,都是年青的油藏。并且,依靠石油才在地 球上产生了生物,石油中含有生物所需要的一切化学元素,因 此,石油不是来自有机物质,恰好相反,有机物质却是来源于 石油。
4.高温生成说 切卡留克(Э.Б.Чекалюк,1971)根据 合成金刚石的实验,用装满矿物混合物(方解石、石 英、六水泻盐等)代替石墨反应器,在高压 6000~7000MPa和高温1800oK下,几分钟后由反应 器中分离出易挥发组分,包括甲烷、乙烷、丙烷、丁 烷、戊烷、己烷及少许庚烷。从而认为在深约150公 里的上地幔古顿堡(Гутенберг)层内,在温 度超过1500oK、压力5000MPa下,由于有FeO及 Fe3O4的参与,H2O与CO2还原而成烃类。在强烈褶 皱作用时,深部石油进入地壳沉积岩,并由低分子烃 转化为高分子烃及环状烃[125]。
三、有机生成因的早期与晚期生成说
在油气有机生成学说中,存在着早期生油说与晚期生油说两种观点。前 者主张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逐步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并 运移到邻近的储集层中去,后者认为沉积物埋藏到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 用晚期或后生作用初期,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即干酪根)达到成熟, 热降(裂)解生成大量液态石油和天然气。 70年代初,法国著名地球化学家Tissot等综合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 了干酪根热降解生烃演化模式,提出并完善了干酪根晚期生烃学说,揭示 了油气形成、演化与分布规律,这些新进展完善了油气有机生成学说 [122]。 但是,原始有机质从沉积、埋藏到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是一个逐渐演 化的过程,不能由于晚期生油说的卓越贡献而完全排斥早期生油的可能性。 在干酪根晚期生烃理论广泛为国际石油界所接受的同时,在世界上许多国 家的油气勘探实践中,不断发现有“未—低成熟”石油的存在,即在根本 不具备成熟烃源岩的地区发现了石油,甚至在发育“未—低成熟”烃源岩 的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超过成熟烃源岩的可能生油量[4]。这表明自然 界中确实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各类早期生成的非常规油气资源。
二、有机成因说
有机成因说主张油气是在地质历史上由分散在沉 积岩中的动物、植物有机体转化而成。
随着世界油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生产实践和近代科 学技术对生油气岩的研究,证明绝大多数油气田都 分布在沉积岩中;极少数岩浆岩和变质岩中的油藏 也同附近生油岩有关,是油气侧向和垂向运移聚集 的结果。至于基性岩浆中只含有0.5%碳,并且至今 尚未证明它们能否形成碳氢化合物。所以,富有成 效地指导世界油气勘探实践的,仍然是现代石油有 机生成学说。
上述重要事实的存在,大大促进了石油有机生成理论的发 展;特别是近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质学等基础理论 科学领域的辉煌成就,色谱、光谱、质谱、电子显微镜和同 位素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广泛采用,为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知识 来解决油气成因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不仅对古代沉积岩中 生油岩的鉴别提供了科学根据,而且推动了对近代沉积中烃 类生成过程的研究。
(7)研究成果表明,在近代沉积物中确实存在着油气生成 过程,至今还在进行着,而且生成的油气数量也很可观。我 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对青海湖及洞庭湖,美国P.V史密斯对墨 西哥湾,G.T.菲利波对加利福尼亚滨外大陆架。前苏联B.B. 维别尔和A.и高尔斯卡娅对里海、黑海及谢万湖的近代沉积 物进行研究,这些这也为油气有机成因学说提供有力的科学 依据。
2.宇宙说
由俄国学者В.Д.索可洛夫于1889年10月3日在莫斯科自然科学 研究者协会年会上首次提出。宇宙说主张在地球呈熔融状态时,碳 氢化合物就包含在它的气圈中;随地球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岩 浆吸收,最后凝结于地壳中而成石油。宇宙说的基本论点为:
1)在天体中碳和氢的储量很大,因此同样可以假设这些元素在地球上 也很丰富; 2)由碳、氢合成碳氢化合物是出现在天体发展的早期阶段,例如在温 度≤1000℃时,甲烷可按下列方式生成: CO+3H2CH4+H2O CO2+4H2CH4+2H2O
1949年10月3日,前苏联学者H.A.库得梁采夫在发表宇宙说 六十周年纪念日的同一讲坛上,提出了石油起源岩浆说,并且 强调要发扬几乎பைடு நூலகம்遗忘了的宇宙说。 库得梁采夫首先提到在许多天体上存在碳氢化合物、泥火山 重复喷发、在所谓生油岩之下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中形成和存在 油气藏、……等都是无机生成说的论据。他认为石油的生成是 同基性岩浆冷却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有关。这个过程是在高压 条件下完成的,因而可以促使不饱和碳氢化合物聚合而成饱和 碳氢化合物。
四、煤系地层的生油理论
石油有机成因理论的又一进展是煤成烃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人们早就发现,煤和煤系地层能够生成大量天然气并聚集成 藏,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成煤环境不利于生油。 六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现了一批与中、新生代 煤系地层有关的油气田,这表明,煤系地层不仅是世界上天 然气的主要来源,而且也能形成相当数量的石油聚集和大油 田。近年来,煤成油研究和勘探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八十年代以来,人们通过有机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 法和实验模拟对煤成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 煤系地层有机质生烃机理和有机质演化模式
有机成因说的证据
(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气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 无论是在海相沉积盆地,还是在陆相沉积盆地中,都发现了 大油气田。而在与沉积岩无关的地盾和巨大结晶基岩突起发 育区,没有找到油气聚集,例如加拿大、阿非利加、澳大利 亚等地盾本部。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岩层中都找到 了石油。而且,石油和天然气在地质时代上的分布很不均衡, 这与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分布状况相吻合,并且同煤、油页岩 等可燃有机矿产的时代分布也有一定关系。如在我国河北省 任丘市中、上元古界雾迷山组白云岩中发现了高产油田;委 内瑞拉东部夸仑夸尔油田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夏陆油田都从 上新-更新统岩层中找到了工业油藏。
(3)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两种石油,也没有成分完全不同 的石油。石油的相似性是主要的,这正好说明它们的成因可能大致相同, 而它们在成分上的差异性则可能同原始生油物质和生成环境的不尽相同以 及油气生成后的经历变化有关。
石油是由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混合物。较老的古生代石油 多为烷烃类,而年轻的第三纪石油成分则以环烷烃类为主;但是,大多数 石油的化学组成十分相似,按重量计算,含碳80~88%、含氢10~14%, C/H比值在5.9~8.5之间。,
二、唯海相生烃与陆相生烃理论
在油气勘探初期,石油大部分发现于海相沉积岩中,使得不 少石油地质学家认为只有海相沉积才能生成油气,因此,在石 油有机生成学说中,曾经长期受“唯海相生油论”控制。 但是,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油气勘探事业的进 展,特别是我国陆相沉积盆地油气生成、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 律的科学研究及勘探实践,有力地支持了陆相地层同样能够生 成大量石油和天然气的观点。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相继 在西北和东部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中发现了大量油田,甚至大 油田,如大庆油田。国外石油地质学家也注意到陆相地层生油 问题。 事实表明陆相地层不仅可以生油,而且可以生成大量的石油。 随后,国内外学者对大量湖相沉积的研究都证明了湖相沉积物 同样含有大量的生油母质,并具备使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条件, 从而为陆相生油学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