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 氮及其化合物(教师版)

合集下载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教学目的•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掌握氮气的制备、性质及利用;•了解氨的制备、性质及利用;•了解氮的含量测定方法;•掌握硝酸、硫酸和盐酸的性质及常用反应;•了解硝酸盐、硫酸盐及氯化物的检验方法。

2. 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解释相关的化学术语;•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机理;•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实验、仪器和操作基本技能;•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1.氮气的制备、性质及用途;2.氨的制备、性质及用途;3.气态氮化合物(一氧化二氮、三氮化二钙)的性质与用途;4.氮的含量测定方法;5.硝酸及硝酸盐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反应;6.硫酸及硫酸盐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反应;7.盐酸及氯化物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反应;8.盐酸、氢氯酸及氯化铵的检验方法。

2. 教学过程(1)氮气的制备、性质及用途氮气制备方法:通常通过空气经过压缩、冷却、干燥、吸附等处理后分离氮气得到。

氮气性质与用途:氮气无色、无味、无毒,不燃,不支持燃烧,是一种优良的灭火剂。

氮气在冷却、运输、保护食品、电子工业、珠宝加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2)氨的制备、性质及用途氨的制备方法:•沸腾氨法:将氨水加热至沸腾并通入气体,通过水汽的输送实现氨的制备;•钙氰胺法:将氨水和氯化钙经过反应得到碳酸钙和氯化氨,再经过脱碳得到氨。

氨的性质:氨气味刺激,容易溶于水,在常压下易液化为无色透明液体。

不易燃烧,在空气中遇火源或高温会爆炸。

氨的用途: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农业、医药和制冷技术等方面。

(3)气态氮化合物(一氧化二氮、三氮化二钙)的性质与用途一氧化二氮代表性质:无色、无臭、味微甜,在高温下易自燃。

一氧化二氮用途:一氧化二氮主要用于肺部疾病的治疗,如支气管哮喘和慢阻肺等。

三氮化二钙的性质:三氮化二钙又称氮化钙,是一种白色、无定形的半导体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磁性、透明性等特性。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教学设计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教学设计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认识氮单质的性质。

2、掌握氮的氧化物(NO、NO₂)的性质,理解其产生的环境问题。

3、理解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4、认识硝酸的性质,了解硝酸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氮及其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社会联系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氮的氧化物、氨和硝酸的性质。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教学难点1、氮的氧化物之间的转化。

2、硝酸的强氧化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展示雷雨发庄稼、人工固氮合成氨等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都与氮元素有关,那么氮元素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存在的?氮及其化合物又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和用途呢?(二)新课讲授1、氮单质【讲解】氮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于空气中,氮气占空气体积的 78%。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化学性质】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情况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发生反应。

N₂+ O₂= 2NO(放电条件)N₂+ 3H₂⇌ 2NH₃(高温、高压、催化剂)2、氮的氧化物(1)一氧化氮(NO)【展示】一瓶 NO 气体【讲解】NO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2NO + O₂= 2NO₂(2)二氧化氮(NO₂)【展示】一瓶 NO₂气体【讲解】NO₂是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3NO₂+ H₂O = 2HNO₃+ NO【思考与讨论】氮的氧化物对环境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3、氨(1)氨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氨气,引导学生观察氨气的颜色、状态、气味,做喷泉实验让学生观察氨气的溶解性。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氮分子及其化合物的成键方式;2.了解氮分子在生物和工业上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氮的成键方式;2.氨、硝酸和氮肥的结构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1.硝酸的制备;2.氮肥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重点讲解氮和氮化合物的特点、结构和应用;2.示范法:对氮分子的结构、硝酸的制备和氮肥的应用进行演示;3.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1. 氮的特点及成键方式氮是一个化学元素,原子序数为7,属于非金属元素。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惰性气体,占空气中78%的比例。

氮分子由双原子氮原子(N2)组成,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通过三重键相连。

2. 氨的结构与应用氨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属于碱性物质。

氨分子的结构为三角形,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在平面内呈三角形分布。

氨在生产硝酸、合成尿素、制造人工纤维等工业上有广泛应用,在农业上也可作为优质肥料。

3. 硝酸的制备及结构硝酸是一种无色、强酸性液体,为无机化学中的重要化合物。

制备硝酸的常见方法是通过硝化反应,将硝酸盐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硝酸。

硝酸分子中含有1个氮原子、3个氧原子和1个氢原子。

其中,氮原子与3个氧原子连接形成一个亚硝酰基(NO2),与氢原子连接形成亚硝酸基团(NO3)。

4. 氮肥的应用氮肥是以氮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肥料,在农业中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尿素是一种含氮肥料,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在工业上,丙烯腈是一种含氮化合物,可以用于制造丙烯腈纤维。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介绍了氮分子及其化合物的特点、结构和应用。

学生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的形式,理解了氮的成键方式、硝酸的制备和氮肥的应用,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表中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净化、收集的气体是()选项气体a b cA NH3浓氨水生石灰碱石灰B SO270%的浓H2SO4Na2SO3固体98%的浓H2SO4C NO稀HNO3铜屑H2OD NO2浓HNO3铜屑NaOH溶液A.A B.B C.C D.D【答案】B【详解】A. 因NH3的密度比空气的小,不能用图示装置收集,收集方法不合理,故A错误;B. Na2SO3与70%的浓硫酸反应生成SO2,SO2中混有的H2O用98%的浓H2SO4除去,收集装置合理,故B正确;C. 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不能用图示装置收集NO,应利用排水法收集,故C错误;D. NO2被NaOH溶液吸收,收集不到NO2,故D错误;故选B。

2.可用来干燥氨气的有( )A.浓硫酸B.碱石灰C.氯化钙D.五氧化二磷【答案】B【详解】因为氨气可以和酸反应,所以不能用浓硫酸和五氧化二磷等酸性干燥剂干燥;氯化钙可以吸收氨气生成八氨合氯化钙,所以也不能用氯化钙干燥氨气。

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组成的混合物,可以干燥氨气,所以本题选B。

3.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A.CO2B.N2C.SO2D.NH3【答案】D【详解】A. 浓硫酸不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可以干燥,A不符合题意,A不选;B. 浓硫酸不和氮气反应,因此可以干燥,B不符合题意,B不选;C.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不可以干燥室温下能和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气体例如硫化氢、碘化氢等,但二氧化硫和浓硫酸不能反应,故浓硫酸能干燥二氧化硫,C不选;D. 浓硫酸具有酸性,不可以干燥碱性气体氨气,D符合题意,D选;答案选D。

4.无色的混合气体甲,可能含NO、CO2、NO2、N2中的几种,将一定量的甲气体经过如图实验的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甲气体的组成为()A.NO2、N2B.NO、CO2C.NO2、CO2D.NO、CO2、N2【答案】B【详解】二氧化氮是红棕色的气体,所以无色混合气体甲中一定不存在二氧化氮;二氧化碳可以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一氧化氮无色,与氧气立即反应变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后气体显红棕色,说明有NO、CO2,排水法收集气体,广口瓶被上升的水注满,说明没有N2,所以甲气体的组成为:NO、CO2,故答案为B。

《氮及其化合物》 说课稿

《氮及其化合物》 说课稿

《氮及其化合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氮及其化合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部分内容安排在教材的必修阶段,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氮元素的存在、性质和用途,为后续选修课程中深入学习氮族元素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从氮的固定引入,依次介绍了氮气、氮的氧化物、氨气、硝酸等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对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储备。

然而,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较为复杂,涉及的化学反应较多,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氮的固定的概念和方法。

(2)掌握氮气、氮的氧化物、氨气、硝酸等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能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氮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氮气、氨气、硝酸的化学性质。

(2)氮的固定的概念和方法。

2、教学难点(1)氮氧化物的性质及相互转化。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氮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氮及其化合物说课稿

氮及其化合物说课稿

氮及其化合物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化学课程中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化学键以及一些典型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

在此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和应用,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认识。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下:1. 内容承上启下:本文将前期所学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等知识融入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为后续学习过渡金属、有机化学等内容打下基础。

2. 知识拓展:通过对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 氮的性质:介绍氮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 氮的化合物:介绍氮的一些重要化合物,如氨、硝酸、硝酸盐等,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

3. 氮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医药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氮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掌握氮的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

(3)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氮的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

2. 教学难点:(1)氮的化学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氮的重要化合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突显以下亮点:1. 启发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案】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教案】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课题氮及其化合物单位执教教师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可能的化学特性,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等性质,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

核心素养1.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已经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加强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2.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和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教学关键教学重点根据氮的结构分析氮可能具有的性质教学难点NO、NO2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1+3+5教学手段希沃白板、板书、ppt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知识回顾一、氮原子的结构一、氮原子的结构【设问】画出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氮的原子结构,推断含氮物质可能的化学特性。

思考、交流、分析和书写。

加强学生能从物质的微新知讲授二、氮气三、氮的固定【讲解】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VA族。

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3个电子,也不容易失去5个电子。

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二、氮气【讲解】1.根据初中所学知识推测氮气的物理性质。

2.强调液氮沸点低。

关联液氮的用途。

【设问】为什么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情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画出氮气的电子式并分析?【讲解】由于氮分子内两个氮原子间以共价三键结合,断开该化学键需要较多的能量,所以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情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无法被大多数生物体直接吸收。

三、氮的固定【设问】思考、交流、分析和书写相关内容。

学生展示交流结果,教师评价和讲解。

【思考】氮是自然界各种生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人教版《氮及其化合物》公开课课件PPT

人教版《氮及其化合物》公开课课件PPT
慢反应生成__N_O__气 体
铜与浓硝酸常温下剧烈反 应生成_N__O_2_气体
Cu+4HNO3(浓) === 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 === 3Cu(NO3)2+2NO↑+4H2O
硝酸的浓度不同,与金属反应的产物也不同。 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2,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
在酸性条件下NO3-不能与Fe2+、I-、SO32- 、S2-、Br-等还原性较强的离子大量共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有志者能使石头长出青草来。
Ⅰ、实验证明:浓、稀硝酸都有很强的氧化性,几乎能与所有金属(除Pt、Au等少数金属外)反应,如:Mg、Al、Zn、Fe、Cu等,但不产生氢气。
反应缓慢,有少量气泡产生,__________,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不要志气高成大,倒因要俯:就卑主微的人要。不是要自大以为聪气明。中的SO2与NOx溶于水形成的。
硫酸型酸雨:S 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无也。 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
SO2
H2SO3
H2SO4
硝酸型酸雨:NO HNO 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2 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既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
N2
微信NH3公众号:NO杨sir化学NO2
HNO3
为了吸收更充分,往往同时通入O2
➢ 硝酸的物理性质
颜色 无色
气味 刺激性
状态 液体
挥发性 易挥发,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质量分数98%以上的浓HNO3在空气中产 生“发烟”现象,叫“发烟硝酸”。
➢ 硝酸的化学性质 (1) HNO3的不稳定性 ①浓硝酸见光或受热时发生反应 △ 4HNO3(浓) 或==光==照4NO2↑+O2↑+2H2O ② 贮存 一般将浓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避光放置于阴凉处

《氮及其化合物》课件

《氮及其化合物》课件

(一)氮气
3. 氮气的化学性质
N2+3Mg =点=燃= Mg3N2
N2+3H2 高温、高压 2NH3
催化剂
N2+O2 放=电=或=高=温2NO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二)氮的固定
1. 含义: 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2. 分类:
自然固氮
大自然通过闪电释放的能量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 或者通过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成氨,从而实现自然固氮。
(一)氨气的性质
2. 化学性质
现象: 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中,形成红色的喷泉
(1)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H2O
NH4+ + OH-
氨的水溶液(俗称氨水)显弱碱性 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或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 化学性质
(2)与酸的反应:
现象: 有大量白烟产生
原因: 氨与氯化氢相遇迅速反应生成固体小颗粒
≜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3) 制取装置: 固固加热装置 (4) 收集装置: 向下排空气法 (5) 棉花的作用:防止空气对流
(三)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6) 验满:
a.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b. 蘸有浓HCl的玻璃棒接近试管口产生白烟
(7) 环保措施: 硫酸(或水)吸收多余的氨气
图5-10 二氧化氮溶于水的实验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结论:在一定条件下,NO与NO2可以相互转化。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NO→NO2: _____2_N_O_+__O_2_=__2_N_O_2____; ②NO2→NO: ____3_N_O__2+_H__2O__=__2_H_N__O_3_+_N_O___ (工业制取硝酸)。

氮及其重要的化合物课件

氮及其重要的化合物课件
氮元素的氧化性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氮元素可以表现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氧化性物质的性质。
02
氮的重要化合物
氮的氧化物
01
02
03
氮的氧化物种类
主要包括一氧化氮、二氧 化氮、三氧化二氮、四氧 化二氮等。
氮的氧化物性质
既有碱性也有酸性的性质, 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氮的氧化物应用
在工业上用于制造硝酸、 亚硝酸等,也存在于香烟 的烟气中。
详细描述
氨气会引起眼睛刺激、呼吸道炎症、皮肤腐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 导致中毒。
防护措施
佩戴防毒面具、避免接触氨气、保持通风。
硝酸盐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总结词 硝酸盐是一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详细描述 硝酸盐进入人体后会被吸收,对人体造成慢性毒性作用,长期 接触可能引发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氮的卤化物应用
在工业上用于制造农药、炸药等, 也作为离子交换剂使用。
03
氮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氮肥的生产
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肥料 之一,其生产过程包括天然气合
成、酸碱反应、结晶等步骤。
氮肥的种类
根据氮肥中氮的形态和含量,可 以分为固体氮肥和液体氮肥,其 中固体氮肥又可以分为尿素、碳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氮的基本性质 • 氮的重要化合物 • 氮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 氮及其化合物的危害与防护 • 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氮的基本性质
氮的原子结构
原子序数
氮的原子序数为7,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ⅤA族。
原子结构
氮的原子结构为1s²2s²2p³,有三个未成对的电子,最高能级为2p。
防护措施 避免食用硝酸盐含量高的食品、加强水质监测、加强环境治理。

《氮及其化合物》 学历案

《氮及其化合物》 学历案

《氮及其化合物》学历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2、掌握氮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理解氮的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和相互转化。

4、掌握氨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5、了解硝酸的性质和用途。

二、课程重难点1、重点(1)氮气的化学性质。

(2)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转化。

(3)氨气的性质和制备。

2、难点(1)氮的氧化物与水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2)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

三、知识讲解(一)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氮元素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元素之一,在大气中,氮气占了约 78%的体积分数。

氮元素在生物体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含有氮元素。

氮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氮气的形式存在,还有少量以硝酸盐、铵盐等形式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

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过程,包括固氮、氨化、硝化和反硝化等过程。

(二)氮气1、物理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1)氮气的稳定性由于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所以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氮气与氧气的反应在放电或高温条件下,氮气和氧气会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N₂+ O₂=放电或高温= 2NO。

(3)氮气与氢气的反应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生成氨气:N₂+ 3H₂⇌高温、高压、催化剂 2NH₃。

(三)氮的氧化物1、一氧化氮(NO)(1)物理性质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一氧化氮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2NO + O₂= 2NO₂。

2、二氧化氮(NO₂)(1)物理性质二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3NO₂+ H₂O =2HNO₃+ NO。

(四)氨气1、物理性质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氮及其化合物大单元教学设计

氮及其化合物大单元教学设计

氮及其化合物大单元教学设计氮和它的化合物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科学的宝箱,让我们一起探险吧。

大家可能觉得氮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空气中有足足78%的氮气。

想想看,我们每天都在呼吸它,真是个老朋友。

不过,氮不光是个普普通通的气体,它可是一位化学界的多面手,参与了很多重要的反应,像是肥料的主要成分,让农田里作物长得好好的。

嘿,谁不想有个丰收的季节呢?要是没有氮,咱们可就得吃“青菜豆腐”了,光吃素可不行呀!说到氮的化合物,那可真是琳琅满目。

比如说,氨气,哎呀,那个气味真是让人记忆深刻,像是个小魔头,扑面而来,真是不好招架。

不过,氨气可不是光会“捣乱”,它可是咱们生产化肥、清洁剂的好帮手呢。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氨气,农田里能不能开花结果?真是不可想象啊!而且氨气在工业上也有大用处,制冷剂、合成树脂等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戏”。

再说说一氧化氮,那可是个神秘的家伙,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在人体里可发挥着大作用。

它帮助血管扩张,维持血压,简直像是身体的小卫士。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吹牛皮”的说法,一氧化氮就是那个让我们更能“吹”的助力,让我们的身体运转得更顺畅。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平时要多吃点含氮的食物,比如肉类、坚果,既能补充营养,还能保持身体的“动力”。

还有氮氧化物,那简直是环境保护的大敌,污染物中的“公敌”,汽车尾气、工业废气中可少不了它们的身影。

想想,蓝天白云的美好,咱们可不能让这些坏家伙来捣乱呀!所以,大家平时出门记得少开车,多骑自行车,或者走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顺便说一句,城市里的空气质量可真是让人捉急,时不时就能看到“雾霾天气”的预警,真是心累。

我不由得感慨,化学真的无处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和氮打上交道。

比如,咱们平时喝的水、吃的饭,甚至是用的洗涤剂,背后都可能藏着氮的身影。

学习氮及其化合物,不光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转。

谁不想做个知识渊博的人呢?当然了,学习化学并不意味着要埋头苦读,嘿,学得轻松点也不错。

人教化学氮及其化合物 (讲义及答案)

人教化学氮及其化合物  (讲义及答案)

人教化学氮及其化合物 (讲义及答案)一、选择题1.某混合气体可能有CO 、2CO 、3NH 、HCl 、2H 和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和无水硫酸铜(变蓝)时,可判断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 )A .HCl 、2CO 、2HB .CO 、2H 、2H OC .CO 、2H 、3NHD .HCl 、CO 、2H O【答案】A 【详解】由于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而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氯化氢和二氧化碳气体;经过浓硫酸干燥后,灼热的氧化铜(变红)说明氧化铜被还原成铜,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反应后有水生成,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氢气,综上所述,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HCl 、CO 2、H 2,故答案为A 。

【点睛】考查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此题为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完成此题,要根据题干叙述的内容,根据物质的有关性质,抓住解题的关键,根据“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可知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二氧化碳和氯化氢,一定不存在氨气;根据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干燥后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和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一定存在氢气,可能存在一氧化碳。

2.有关铵盐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是晶体,都能溶于水 B .受热时分解,都有NH 3产生 C .与碱共热时不一定产生氨气 D .都能与酸反应【答案】A 【详解】A .铵盐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A 项正确;B .铵盐不稳定都能加热分解,但不一定有氨气产生,如:NH 4NO 3N 2O↑+2H 2O ,B 项错误;C .铵盐都能与碱反应生成氨气,C 项错误;D .铵盐不都能与酸反应,例如硝酸铵不能与酸反应,D 项错误; 答案选A 。

3.起固定氮作用的化学反应是 A .雷雨时空气中的 NO 转化为NO 2 B .N 2与H 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 3 C .用NaOH 吸收NO 2和NO D .工厂用NH 3催化氧化制NO【答案】B【详解】A.NO转化为NO2不是固氮作用的反应,选项A错误;B.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是由单质氮气转化为氨气,符合氮的固定的定义,选项B正确;C.用NaOH吸收NO2和NO不是固氮作用的反应,选项C错误;D.用氨气转化为NO不是固氮作用的反应,选项D错误;答案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9 氮及其化合物1.(2015·北京高考真题)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答案】A【解析】A.硝酸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被细菌分解变成大气中氮单质,氮元素由+5→0,属于被还原,错误;B.工业合成氨是将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属于人工固氮,正确;C.氮循环中铵盐和蛋白质可相互转化,铵盐属于无机物,蛋白质属于有机物,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正确;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如蛋白质的制造需要碳元素,又如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N2+O22NO,氧元素参与,二氧化氮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03)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氢元素参加,正确;故选A。

2.(2007·四川高考真题)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2O4、NO 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L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

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mol/L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A.60mL B.45mL C.30mL D.15mL【答案】A【解析】从题叙述可以看出,铜还原硝酸得到的气体,恰好又与1.68 L O2完全反应,所以可以使用电子得失守恒先求n(Cu),即n(Cu)×2=n(O2)×4,得n(Cu)=2n(O2)=2×1.6822.4/LL mol=0.15 mol,所以这些铜对应的铜离子恰好沉淀所需n(NaOH)应为0.3 mol,所需V(NaOH)应为60 mL,故选A。

3.(2013·上海高考真题)一定量的CuS和Cu2S的混合物投入足量的HNO3中,收集到气体V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Cu2+和SO42-)加入足量NaOH,产生蓝色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得到CuO12.0g,若上述气体为NO和NO2的混合物,且体积比为1﹕1,则V可能为A.9.0L B.13.5L C.15.7L D.16.8L【答案】A【解析】若混合物全是CuS,其物质的量为12/80=0.15 mol,电子转移数0.15 mol×(6+2)=1.2 mol。

两者体积相等,设NO x mol,NO2x mol,3x+x=1.2,计算的x=0.3。

气体体积V=0.6 mol×22.4 L·mol-1=13.44 L;若混合物全是Cu2S,其物质的量为0.075 mol,转移电子数0.075 mol×10=0.75 mol,设NOx mol,NO2x mol,3x+x=0.75,计算得x=0.187 5,气体体积V=0.375 mol×22.4 L·mol-1=8.4 L,因此8.4 L<V<13.44 L。

4.(2016·上海高考真题)称取(NH4)2SO4和NH4HSO4混合物样品7.24 g,加入含0.1 mol NaOH的溶液,完全反应,生成NH31792 mL(标准状况),则(NH4)2SO4和NH4HSO4的物质的量比为A.1:1B.1:2C.1.87:1D.3.65:1【答案】C【解析】利用极值法分析,可知0.1mol氢氧化钠不足,故先将NH4HSO4反应完,再反应(NH4)2SO4,因共生成NH30.08mol,故与H+反应的氢氧化钠为0.02mol,则NH4HSO4为0.02mol,所以(NH4)2SO4质量为7.24g-115g/mol×0.02mol=4.94g,(NH4)2SO4的物质的量为4.94g ÷132g/mol=0.0374mol。

因此(NH4)2SO4与NH4HSO4物质的量之比为:1.87:1,故选C。

5.(2013·安徽高考真题)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

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答案】B【解析】该装置分别为固液不加热制气体,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以及采用防倒吸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

A、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不能使用向上排空气法,错误;B、正确;C、铜与稀硝酸反应需要加热,且NO2用水吸收会发生3 NO2+ H2O = 2 HNO3+ NO,用防倒吸装置不妥,错误;D、制取氯气需要加热,错误。

6.(2012·上海高考真题)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A.NH4Cl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的NH3和HCl在试管口遇冷会重新化合生成NH4Cl,错误;B.将浓氨水滴到生石灰固体上时,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会导致NH3逸出,此为氨气的发生装置,正确;C.NH3极易溶于水,为防止倒吸,倒置的漏斗口刚接触水面即可,不能浸于水中,错误;D.收集NH3时,为防止NH3与空气形成对流使收集的NH3不纯,通常在导管口放置棉花团,错误;答案选B。

7.(2016·浙江高考真题)为落实“五水共治”,某工厂拟综合处理含NH4+废水和工业废气(主要含N2、CO2、SO2、NO、CO,不考虑其他成分),设计了如下流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固体1中主要含有Ca(OH)2、CaCO3、CaSO3B.X可以是空气,且需过量C.捕获剂所捕获的气体主要是COD.处理含NH4+废水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NO2-==N2↑+2H2O【答案】B【解析】工业废气中CO2、SO2可被石灰水吸收,生成固体1为CaCO3、CaSO3,气体1是不能被过量石灰水吸收的N2、NO、CO,气体1通入气体X,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到的NaNO2,X可为空气,但不能过量,否则得到硝酸钠,NaNO2与含有NH4+的溶液反应生成无污染气体,应生成氮气,则气体2含有CO、N2,捕获剂所捕获的气体主要是CO。

A.工业废气中CO2、SO2可被石灰水吸收,生成CaCO3、CaSO3,因氢氧化钙过量,则固体1为主要含有Ca(OH)2、CaCO3、CaSO3,正确;B.由分析可知,气体1是不能被过量石灰水吸收的N2、NO、CO,气体1通入气体X,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到的NaNO2,X可为空气,但不能过量,否则得到硝酸钠,错误;C.气体2含有CO、N2,经捕获剂得到氮气和CO,所捕获的气体主要是CO,防止污染空气,正确;D.NaNO2与含有NH4+的溶液反应生成无污染气体,应生成氮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NH4++NO2-=N2↑+2H2O,正确;故选B。

8.(2015·全国高考真题)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该物质能够与很多金属反应,根据选项B最符合,该强水为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溶解大部分金属;答案选B。

9.(2020·全国高考真题)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答案】B【解析】能够发生喷泉实验,需要烧瓶内外产生明显的压强差;产生压强差可以通过气体溶于水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发生反应消耗气体产生压强差,据此分析。

A.由于硫化氢气体和盐酸不发生反应且硫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烧瓶内外压强差变化不大,不会出现喷泉现象,A错误;B.氯化氢可以和稀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发生反应,使烧瓶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能够出现喷泉实验,B正确;C.一氧化氮不与硫酸发生反应且不溶于水,烧瓶内外不会产生压强差,不能发生喷泉现象,C错误;D.二氧化碳不会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烧瓶内外不会产生压强差,不能发生喷泉实验,D错误;故选B。

10.(2014·山东高考真题)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与足量稀硝酸反应,放出NO物质的量最多的是A.FeO B.Fe2O3C.FeSO4D.Fe3O4【答案】A【解析】假设质量都为mg:A.FeO与硝酸反应被氧化生成Fe3+,则失电子物质的量为m72mol;B.Fe2O3与硝酸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为0;C.FeSO4与硝酸反应被氧化生成Fe3+,则失电子物质的量为m152mol;D.Fe3O4中Fe元素的化合价有+2、+3价,与硝酸反应被氧化生成Fe3+,则失电子物质的量为m232mol,由以上分析可知,失电子最多的是FeO,则放出NO物质的量最多的是FeO;故选A。

11.(2008·广东高考真题)下列有关Cl、N、S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漂白粉的成分为次氯酸钙B.实验室可用浓硫酸干燥氨气C.实验室可用NaOH溶液处理NO2和HCl废气D.Al2(SO4)3可除去碱性废水及酸性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答案】C【解析】A.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为Ca(ClO)2,A不正确;B.2NH3+H2SO4===(NH4)2SO4,即碱性气体不能用酸性物质干燥,B不正确;C.酸性气体均可用NaOH吸收,C正确;D.Al3++3H 2O Al(OH)3+3H+,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酸性和碱性的溶液均能与Al(OH)3反应,从而不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D不正确。

故选C。

12.(2012·重庆高考真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Fe与S混合加热生成FeS2B.NaHCO3的热稳定性大于Na2CO3C.过量的铜与浓硝酸反应有一氧化氮生成D.白磷在空气中加热到一定温度能转化为红磷【答案】C【解析】A.Fe与S混合加热生成FeS,错误;B.NaHCO3的热稳定性差,受热时发生分解:2NaHCO3 Na2CO3+H2O+CO2↑,错误;C.因为铜是过量的,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浓度逐渐减小,Cu 与稀硝酸反应会生成NO,正确;D.白磷在空气中加热时会燃烧,白磷转化为红磷需要隔绝空气加热,错误.故选C.13.(2011·江苏高考真题)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用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某溶液的pHB.用量筒量取20 mL0.5000 mol·L-1 H2SO4溶液于烧杯中,加水80mL,配制成0.1000 mol· L-1H2SO4溶液C.实验室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少量氨气D.实验室用图3所示装置除去Cl2中的少量HCl【答案】D【解析】A.用水润湿的pH试纸,溶液稀释,则测定pH时试纸不能润湿,错误;B.配制80mL0.1000 mol•L-1H2SO4溶液需要100mL容量瓶,应在烧杯中稀释、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错误;C.收集氨气的试管口不能密封,可塞一团棉花,错误;D.HCl极易溶于水,食盐水抑制氯气的溶解,则用图②所示装置除去Cl2中的少量HCl,正确;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