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经济地带
我国的三大经济区

优先发展东部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
+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 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 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 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 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 重大举措。”
西部部经济地带
优势:1.国境线,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交通落后 4.生态恶化
问题:1.工农业基础薄弱
1.绿洲农业→提高单产、稳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 方向:3.发展交通→发展边贸、旅游创汇 4.开发能源→全国动力基地(能源、矿产、水力) 5.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
大部地势低平, 利于开发
地形崎岖或海拔 较高,不利开发
距海较远,不利开放,距海远,较封闭, 区位较差 区位很差
工业基础薄弱 思想保守,竞争意识不强 第一产业比重大 改革开放晚 文化教育落后,交通不便
产业结构较合理 改革开放早
其他 文化教育水平高,交 通便利
经济优势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经济地带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地带 东部 地带 中部 地带 西部 地带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 发机构数(个) 2364 1936 1122
高等学校 数(所) 350 266 165
科学家工程师 人数(人) 907437 378919 258654
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各地带特点安排 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三个地 带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基础知识回顾
3.南方地区 (1)所跨温度带: 亚热带及少部分 热带地区。 水 (2)有利资源条件: 热量丰富、 分充足,有色金属 矿产、生物资源、 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环境 (3)限制性因素: 洪涝 灾害、 污染 、山地丘陵区 地形破碎 等。 (4)经济: 外向型经济建设 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5)问题:人地关系 日趋紧张。
高频考点讲练
(3)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 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 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 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
高频考点讲练
【解析】 第(1)题,由表中各部 门比重可知,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 大。第(2)题,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 均下降的是种植业和林业;三个地带 牧业、渔业比重均上升。第(3)题,选 项中劳动力、科学技术、交通均不属 自然区位因素。 【答案】 (1)D (2)A (3)C
区域 影响因素 地形 自 然 因 素 东部经济 中、西部 地带 经济地带 以平原和 以高原、盆地、 低山丘陵 山地为主 为主 以温带大陆性气 以季风气 候和高寒气候为 候为主 主 水热资 源、生物 各类矿产资源丰 资源、石 富、风能、太阳 油、煤炭 能、地热等丰富 丰富
气候
自然资源
高频考点 因 文化 素 对外开放程度 经 济 因 素
基础知识回顾
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 、经 济基础、发展水平和 对外开放程度 。 (2)范围: 辽、冀、京、 ①东部经济地带: 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 ②中部经济地带: 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 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高中地理必修3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能力迁移: 案例研究:
四川盆地
比 较 都江堰
吐鲁番的葡萄
吐鲁番盆地
C、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 产业比重最小
D、产业结构反映经济的优劣,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 比重越大
巩固练习
下列重要城市中属东部经济地带的是___A
A、北京、上海、南宁 B、重庆、武汉、南京 C、天津、大连、合肥 D、沈阳、长春、哈尔滨
巩固练习
可以作为东部地带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是__D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探讨: 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影响因素 自 地形 然 因 素 气候
自然资源
社 城市化水 会平 因 科技、教 素 育和文化
对外开放 程度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丘陵、平原为主,地势 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海拔较
低平,便于开发利用
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 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
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问题:1.工农业基础薄弱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交通落后 4.生态恶化
1.绿洲农业→提高单产、稳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
方向:3.发展交通→发展边贸、旅游创汇
4.开发能源→全国动力基地(能源、矿产、水力) 5.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①自然条件的差异 ②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 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 经济发展的差异
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东最高、西最低,差距还在扩大 ② 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东部快、中西部相对缓慢
与区域的位置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划分标准

第一标准区域的划分是随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倾向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国家统计局的对东中西部划分的解释还是按照2003年发布的标准:分析中经常提到的东、中、西部地区是怎样划分的?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
三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
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
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 。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第二标准有建国以来经济区划的各种方案,直到将东北经济区与东中西并列。
提出未来可能划分四大块,八大综合经济区。
.刘勇,“关于我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划分的基本构想”,认为传统的三大地带存在问题,提出新的划分方案:a.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气候、地貌共同构成了影响我国自然 环境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 主要依据。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又存在差异,而三 个经济地带也有不同的特征、差异,应该因地制 宜发挥各自优势,安排各自开发整治的重点,加 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系,协调三个地带的互补发 展。
10. 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 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 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A )
B.柴达木盆地—天山—江南丘陵—云贵高原
C.准噶尔盆地—长白山—青藏高原—横断山 D.塔里木盆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太行山 8. “西气东输”工程起始于 A.哈密盆地 B.塔里木盆地 (B C.柴达木盆地 D.吐鲁番盆地 )
9. 目前进入西藏地区主要依靠公路。下列四条进藏公路中,海拔 最高的是 ( D ) A.青藏公路 C.滇藏公路 B.川藏公路 D.新藏公路
A.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 B.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D.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3.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东部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能 说明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的有( AC ) A.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 B.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多 C.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沈阳
鞍山 本溪
辽中南
京津唐 北京 天津 唐山
辽阳 大连
沪宁杭
上海 南京 杭州 珠江三角洲
高中地理-1.1.3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北方
优势:森林、煤、石油、铁
资源丰富
发展重工业
限制:水资源不足, 能源工业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改革开放、 改善生态环境
南方
优势:热量、水分充足 有色金属、生物、 水力资源丰富 发展冶金工 业和轻工业
限制:洪涝灾害、环境污染、 山地丘陵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注重生态保护
人均GDP则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1)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特征:东部最高, 中部次之,西部最 低。呈东、中、西 梯度排列方式,且 发展水平的差距还 在扩大。
(2)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5年): 东部最快,中部、西部较慢。
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
西部 57%
10个
人口 43.1% 34.4% 22.5%
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和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
12个+3 9个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12个
范围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 粤桂琼(不含台港澳)
自然条件
优越
划 经济基础 分 依 发展水平 据 对外开放
程度
雄厚 较高 较高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三大自然区
二、自然区域差异
自然环境差异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人类活动差异
以东部季风区为例
三大经济区 三、经济区域差异
三大经济区的内部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三个经济地带所包括的 省级行政区有哪些?划 分依据是什么?
2005 东部 中部 面积 16% 27%
中国的区域划分

中国的区域划分按经济带划分:三大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边远地区;1.东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18个省、区、市)。
2.中部内陆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区)。
3.西部边远地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个省、区)。
按行政区域划分:1.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个省、市、区)。
2.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大连(4个省、市)。
3.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宁波、夏门、青岛(10个省、市)。
4.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深圳(7个省、市)。
5.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5个省、市)。
6.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个省、区)。
三、适用范围(一)国有资产年报数据,国有资产季度监测数据汇总、分析。
(二)清产核资数据汇总、分析。
(三)各省、区、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国有资产年报数据测算评价指标标准值。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三大地带: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
2 八区域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总面积79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0696万。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二市两省。
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8127万。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讨论与分析: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
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
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
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
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
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
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
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6、下列重要城市中属东部经济地带的是___
A、北京、上海、南宁 天津、大连、合肥 B、重庆、武汉、南京 D、沈阳、长春、哈尔滨
C、
巩固练习
D 7、可以作为东部地带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是__
A、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 B、农副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 C、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D、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海洋开发基地
近代工业起步早 改革开放起步早
工业基础薄弱 开放程度低,外资、 技术引进少
三、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与发展
地 地 带 位 优势 主要问题 发展方向
基础设施 最好,城 东 市化水平 部 和科技水 平最高
中 部
承东 启西
西 部
发展 落后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
↖
←
辽中南工业区
←
京津塘工业区 沪宁杭工业区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在四地中纬度最低,太阳高度角最大 气温日、年较差大,降水稀少 (4)乙地和丙地气候共同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 , 棉花 _,丙地主要的经济作物是______。 甜菜 乙地主要的经济作物是_ (5)从三大自然区来说,本区域属于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从三个经济地带来说,本区域主要属于 _________________。
D 8、有关三个经济地带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___
A、把部分污染型工业逐步转移到中西部 B、把农牧产品的加工企业逐步转移到东部 C、优先安排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 D、充分发挥三个地带各自的优势,实现协调发展
综合1:
(1)写出A图代表地带的名称 是 地带,判断的依据 是 。 (2)C图代表的地区经济发展中 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 这个地带发展农业的主要不利因素是 缺水 。 (3)下列省市与其所属地带连线正确的是 ( ) A.山西省—A图 B.广东省—B图 C.云南省—C图 (4)更能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是 (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经济发展速度 (5)导致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产生差异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哪些?
(2)三个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年份 东部 中部 西部 1990 52.3 31.2 16.5 1985 52.9 31.1 16.0 1990 53.8 29.8 16.4 1995 58.3 27.6 14.1 1999 58.8 27.4 13.8 比重增减 +6.5 -3.8 -2.7
A图第二、三产业比重都在35%以上,远远大于第一产 业,产业结构较优
2、图为我国某地形剖面图(沿东经87°5′)
(1)写出下列地形区名称: 天山 塔里木盆地 甲_________;乙________; 准噶尔盆地 丙_____________ (2)甲山地的a坡雪线____ (高于、低于) b坡,原因是 a坡是迎风坡,有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多地形雨; a坡为阴坡,气温低,雪线低 (3)a、b、c、d四地中,年太阳辐射最丰富的是____,原因是
C 4、青藏高原东南暖湿,西北冷干的原因是___
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②纬度位置的差异③经度位置 的差异④东南为季风区,西北为非季风区
A、 ① ②
B、 ① ③
C、 ① ④
D、③ ④
巩固练习
A 5、有关我国三个产业地带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__
A、东部地带三类产业比例合理,产业结构相对较优 B、中部地带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二产业都大于三产业C 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比 重最小 D、 产业结构反映经济的优劣,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比重越 大
四、西部大开发
1.范围:10+广西、内蒙古
2.开发整治重点: 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②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
③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C 1、下列地貌单元中土地利用不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是__ A、青藏高原 B、天山山地
D 2、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图,读图判断___
A、甲区比乙区纬度高,故热量比乙区少
甲 乙 丙 B、乙区比甲区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甲区强 C、乙区与丙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mm
巩固练习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D、甲区比丙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mm等降 水量线与丙区北部为界
巩固练习
D 3、关于内蒙古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___
A、内蒙古高原完全分布在内蒙古境内 B、 内蒙古高原属温带草原地区半干旱气候 C、内 蒙古草原宽广坦荡,没有山脉,外力侵蚀作用弱D、内 蒙古高原从东往西自然景观由草原过渡为荒漠
划分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水平:
三大经 经济差异 发展速度: 济地带
请阅读下列图表,分析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 差别有哪些?
(1)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1999年)
地带 东部 中部 西部 国内生产总 值(%) 59 27 13 人口总量 (%) 41.1 35.7 23.2 人均 GDP (元) 10089 5407 4217 人口自然增 每万人高校 长率(%) 在校生(人) 0.73 0.70 0.92 39.8 29.8 25.4
中 部
承东 启西
西 部
发展
落后
总结:每个经济地带的发展重点都不一样,为了实现 三大经济地带共同发展,应采取“协调发展”的 战略。一是地区间的协调:即各地区的经济发 展差距逐渐减少;二是产业间的协调:各地区 产业的发展应该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逐步形 成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特色(东部加快 产业结构升级,中部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建 设,西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国家急需资 源)
一、主干知识
划分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水平:东部>中部>西部
三大经 经济差异 发展速度: 济地带
一、主干知识
划分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水平:东部>中部>西部
三大经 经济差异 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 济地带
自然因素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表1:地带性经济差异形成原因
气候 自然 地貌 因素 地理 区位 产业 结构 社会 民族 经济 心理 因素 历史 基础 开放 政策 东 部 中西部 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地 干旱区或高寒区,海拔较 势低平,利于开发 高,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面向大海,有开放性和便 距海远,长期封闭,不利 利的海运,利于发展开放 于发展 型经济 产业结构较优,二、三产 一产业比重较大,生产力 业远大于一产业,生产力 水平较低 水平较高 思想观念开放,竟争意识 思想观念保守 强
经济国际化程度
三大地带科技文化水平
科研机构 数量 2346 1936 1122 高等学校 数量 350 266 165 科学家工 程师人数 907437 378919 258654
东部 中部 西部
三、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与发展
地 地 带 位 优势 主要问题 发展方向 基础设施 最好,城 东 市化水平 部 和科技水 平最高 A、主要的农业基地 A、能源原材料不足 A、发挥沿海优势建设外 B、工业发达 C、 B、北方淡水资源短 贸、国际金融、海洋开发 交通便利 缺 C、城镇密集区 基地B、技术创新,开拓 D、经济国际化程度 有环境污染 高新技术产业C、发展第 高 E、 D、大江大河下游涝 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 科技文化水平高 F、城市分布最密集 年汛期防洪问题突出 A、能源、矿产丰富 A、铁路运输力不 A、发挥资源优势,建成 B、林牧业发达,粮 足B、生态问题突 能源和原材料基地,B、 棉油糖的重要产区 大力发展农业C、加强东 出 C、有色金属、重工 西向运输通道建设,扩大 业发达 C、黄河长江洪涝 对外贸易D搞好大江大河 D、交通以铁路、河 问题 大湖治理 运为主,有边境优势 A、稳定农业播种面积, A、工农业基础较薄 A、沿边经济有较 提高单产,改善生态环境 弱,教育、交通落 大优势 后B、西北地区土地 B、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B、资源丰富,尤 其是能源、矿产、 荒漠化严重,西南 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旅游资源前景可观 地形崎岖,交通不 C、开发能源,建设动力 基地 便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我国三大经济带
10
9
12
一、主干知识
划分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大经 济地带
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面积、人口占全国比重表: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面 人
积% 口%
16 41.1
27 35.7
57 23.2
1、归纳三个经济地带的面积、比重规律:
从东部到西部,面积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少
一、主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