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 学案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 学案

《日知录》三则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字词积累,词句翻译。

2、体会“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

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他为亭林先生。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鼻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作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用毕生心力所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整体感知《日知录》是顾炎武花了30多年心血“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笔记形式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贯通古今,博大精深,在政事、世风、礼制和科举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

书中的经世思想是非常丰富的。

顾氏提出了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

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

”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

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外,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顾炎武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

《日知录》三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日知录》三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经世致用《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学校: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第九中学授课教师:黄莹芝日期:2019/6/27 课型:新授课班级:高二1702班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教学方法】朗读法任务驱动法交流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诵读导入(3分钟)主要目的: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检测上一节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二、讲授新课(27分钟)读完后思考:从文章找贯穿全文的一个字,即“文眼”?【研读1】“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研读《文须有益于天下》(一)朗读与感悟(二)思考与交流:1.本则的观点是什么?2.怎样的文章才是有“益”的?3.这一则运用什么方法论述论点的?明确:观点: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研读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研读《著书之难》(一)朗读与感悟(二)思考与交流:1.著书之难,难在何处?2.作者推崇的著书标准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这一则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明确:著书之难,难在自成一家作者析古剖今,运用事例和对比论证方法,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

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研读3】为文必先为人——叶圣陶研读《文人之多》(一)朗读与感悟(二)思考与交流:1.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太多了吗?2.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作答)3.这一则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明确:“文人之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人,滥竽充数,“自命为文人”。

《日知录》三则教案:打造高效学习方法

《日知录》三则教案:打造高效学习方法

《日知录》三则教案:打造高效学习方法。

《日知录》是一本经典的散文集,由清代文学家袁枚所撰,内容涵盖了诸多方面。

其中,袁枚在书中也写了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讲解,被认为是非常实用的教育指导今天,我们将结合《日知录》中的三则教案,来探讨如何打造高效学习方法。

一、多读书“人不读书,像废墟”,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同时也是《日知录》中袁枚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

他强调了“虽未必精至一事,然见多闻广,常可得益”。

发现新的知识和事物可以刺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大脑处于一个活跃、充满激情的状态。

如果我们从各个方面多读书,吸收各种知识和文化,我们就能够拥有一颗富有创造力的大脑,同时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任务和问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地读书。

学生应该明确目标,选择与自己专业或兴趣相关的书籍,按照计划进行阅读。

此外,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英语原版书籍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高语言能力的方法。

但是,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的技巧,充分理解并总结书中的重点内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理解就更是非常重要。

但是,“如盲人捉象,或一字不解”,也是袁枚在《日知录》中提到的难点。

很多时候,我们读完一篇文章,不知如何概括中心思想,难以理解作者的用意,无法获取有用的信息。

这时,要想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1、了解文章类型和结构: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要确定文章的类型和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方式。

2、摘抄重点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摘抄一些重要的信息或者精华句子,以备后续复习。

3、多思考、反思:通过不断地思考、欣赏文章来加深理解,并尝试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与作者的比较。

4、记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记录下思考和比较过程中的想法和结论,这有助于后续的回顾和复习。

三、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袁枚在《日知录》中提到的一个学习方法是通过写作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日知录导学案教师版

日知录导学案教师版

《日知录》三则导学案﹙教师版﹚设计者:唐竹君一、教学目标: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日知录》三则,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课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二、预习课文1、了解作者及其《日知录》。

2、《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在孔子看来,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如果诵读诗经,却不会处理政务,不会开展外交活动,那么,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宋代后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想,始于二程(程颢程颐),他们发挥了孔子的论述,主张“穷经,将以致用”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因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提倡,蔚为大观,这些学者有感于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深切意识到徒讲义里的书生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因而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

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3、自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滑稽(jī)围剿(jiǎo)奸佞(nìng)庶(shù)民命途多舛(chuǎn)菑(zī)畲(shē)族装潢(huáng)潦(lǎo)水衣裾(jū)摭(zhí)谈剿(chāo)袭4、解释词语纪政事——察民隐——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5、把下面几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日知录三则》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日知录三则》教案三、根据内容的推进,师准备思考讨论题(最好利用学生的问题)1、结合《文须有益于天下》说说自己对“经世致用”思想的认识。

《日知录三则》导学案1

《日知录三则》导学案1

《日知录》三则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学习《日知录》三则,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课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文中表现的经世致用思想三、文学常识《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在孔子看来,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如果诵读诗经,却不会处理政务,不会开展外交活动,那么,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宋代后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想,始于二程(程颢程颐),他们发挥了孔子的论述,主张“穷经,将以致用”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因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提倡,蔚为大观,这些学者有感于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深切意识到徒讲义里的书生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因而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

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四、教学过程1、自读全文解决生字词舛()菑畲()潢潦()剿袭()谀佞()2、解释词语察民隐——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3、把下面二句译成现代汉语(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2)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提供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顾炎武其人其事、生活背景及《日知录》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词句。

3.启发学生质疑解惑,把握顾炎武的文论主张,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

4.注重学有所获,引导学生以现代观念审视顾炎武的观点,并结合现实加以评论。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质疑解惑,把握顾炎武的文论主张,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

教学难点:知识迁移,古为今用。

教学工具:PPT、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仰望大师“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同学们,请齐读这两段文字,并概括大意。

师预设:亡国与亡天下之辨,提出“保天下,匹夫有责”的观点。

这就是梁启超先生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出处。

它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

师问: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顾炎武和他的作品《日知录》?(师补充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日知录》的内容)教师引入学者评价:“非一世之人,非一世之书”“负经世之志,著资治之书”“独超千古,直接老杜”“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师总结:作为“人师”的顾炎武,在道德理想和文化实践上,都为后代读书人树立了不朽的典型。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经典,聆听大师教诲,感悟一代经师的经世致用思想和治学之道。

二、初读感知疏通文意学生一读正音明句读,二读画疑难通文意。

疑难词句(学生不懂词义的句子及难以理解之处,前者及时解决,后者留待后面研习环节)通文意(要求学生概括文段大意)三、研习文本,悟大师济世情怀《文须有益于天下》1.筛选信息:作者认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处?无益之文有哪些?预设:益处——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无益之文——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9《日知录》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9《日知录》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9 《日知录》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背景《日知录》是唐代文学家袁宏道所著的一本学习笔记,袁宏道的《日知录》共16卷,是承先启后的《世说新语》和《文选》的学习笔记,记录了唐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本教案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为依据,将帮助学生加深对唐代文化和《日知录》的了解,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日知录》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袁宏道。

2.学习《日知录》中的三则故事,了解其故事情节和背后蕴含的哲理。

3.辨析《日知录》中的语言、文化和艺术特点。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日知录》中的三则故事,分析其蕴含的哲理和意义。

2.难点:辨认《日知录》中的语言、文化和艺术特点,并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实际应用和表达。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自主学习请学生提前阅读《日知录》选取篇目,并在笔记本上整理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故事寓意等。

2. 教师辅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背景,了解唐代社会的变革与制度,认识袁宏道的学术成就和文学贡献。

3. 课堂互动教师请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发表对《日知录》中三则故事的看法和心得体会,学生之间可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以达到更好的互动效果。

第二课时1. 自主学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收集《日知录》故事中的艺术形式、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等要素,并加以整理和总结。

2. 教师辅导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日知录》和其他文学作品的风格差异,帮助学生理解《日知录》的独特艺术表现方式。

3. 课堂互动教师请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以《日知录》为素材,按照特定主题创作小说、散文或诗歌,促进学生自由创作,拓展学生学术思维能力。

第三课时1. 自主学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总结《日知录》故事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悟、有所领悟。

2. 教师辅导教师引导学生重温《日知录》三则故事,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背后的哲理和内涵。

3. 课堂互动教师请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各自选取的篇目,通过展示表情、配乐等形式进行音乐化故事讲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1)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1)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强调为现实服务,是中国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第九单元的单元关键词——“经世致用”,则是有清一代部分学者所积极倡导的一种学术思想。

深切感受到国破家亡痛楚的顾炎武,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在恢复无望的情形下,遂走学术救国之道。

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经学即理学也”的思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其治学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

《日知录》为其倾尽心血之作。

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这是他孜孜以求的求实致用思想和精神的写照。

学习这些文章,能够更透彻地理解“经世致用”思想的深刻内涵,感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在必修教材学习后,具备了一定的古文学习能力。

本篇为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一篇必读篇目,言不甚难,意旨深远。

学习本课设计了课前以文言现象的整理与知识背景的梳理为主的预习案,学生需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来完成相关问题。

课中,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真正了解蕴含于文中的务实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明理启智,从而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学习本课,需要研读,需要拓展,需要联系,话题较具理性,学生思理上不易展开。

但可通过组织合作讨论,以培养学生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科学思辨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把握课文内容,了解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

过程和方法:朗读课文,合作研讨,理解课文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正确看待顾炎武的治学精神,体会其学术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学习“经世致用”的思想,做一个求实致用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顾炎武“经世致用”主张。

【教学难点】体会顾炎“经世致用”思想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设疑法、引导法、合作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巧设情境入文本——激趣导入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导入,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是梁启超从一位大思想家的语录中提炼出来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34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34

《日知录》三则【教学目标】1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吸收文中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吸收文中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点拨探讨【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他的《病起书怀》中有这样的一句诗“位卑未敢忘忧国”,是说即便身份卑微也不忘关心国家。

国家的兴衰关乎每一个人,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影响了无数仁人志士,有谁知道它出自哪里?“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

那么在顾炎武看来,文人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顾炎武先生的《日知录》三则,去体会他所倡导的学术精神。

二、知识链接1.作者:“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本名绛,乳名藩汉,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少年时参加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政治上,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观点;文学上,主张“以文匡世”,强调“文须有益于天下”。

诗文多伤时感事之作,表达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明室的眷怀之情。

2.作品: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3.背景:《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全书一千余条,文字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可见其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它分为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史法、天象、地理等15类,顾炎武自己则把这部书分为三类:“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

日知录教案(原创)

日知录教案(原创)

日知录教案(原创)第一篇:日知录教案(原创)《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顾炎武及《日知录》的相关介绍:顾炎武自题《日知录》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

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

”(所谓子夏之言,即《论语•子张》中子夏的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三、研习课文:(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①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②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

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③参考译文: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

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多一篇,就多 1一篇的好处啊。

日知录文档

日知录文档

《〈日知录〉三则》公开课教案临涣中学黄彩侠一.教学目标: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

2.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2三.教学时数 2课时四.教学设想:学习中国的文化经典,可以说是一个与先哲对话的过程。

所谓与先哲对话,就是带着问题去探究,从文化经典中寻求启发;对话研读的过程也是从经典中汲取营养的过程。

因此本节课主要是采用对话的教学方式研读经典。

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自主预习疏通文意第2课时(一)导入(略)(二)读经典——与作者对话1.学生简介作者强调:顾炎武的治学思想经世致用:“经世”经国济世;“致用”学用结合。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

2.检查朗读(三)品经典——与文本对话围绕“益”思考本文1.什么内容的文章是有益之文?2.在作者心目中怎样的文人?怎样的态度才能著有益之文呢?(四)悟经典——与心灵对话有“益”之文承载了作者什么思想(道)?重点研读第三则明确要点:轻空疏不学,以文媚俗的文人轻文采华章重义理崇尚经术,讲究务实宗旨:经学致用补充有关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

先秦时期,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建构一种合理化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形式。

南宋时浙东学派中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当时的理学家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学。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等。

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

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

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3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3

《日知录》三则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1了解几个关键词:经世致用、顾炎武、《日知录》;2学习《日知录》两则;3 领悟“经世致用”思想在此两则文段中的体现。

二、了解本单元必知关键词:1从论语中体现“学以致用”思想的语录讲起,引出对“经世致用”思想的介绍。

2由经世致用思想附带对“湖湘精神”进行简单说明3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出对作者顾炎武及作品《日知录》的介绍。

三、研习课文:(一)学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要求:1、读,读通句读语气;2、解,互助理解文意;3、悟,讨论体悟文理。

思考讨论:a.本则的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b.怎样的文章才是有“益”的?怎样的文章又是有害的呢?c.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的?d本则是如何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的?拓展提升:你如何看待“文须有益于天下”这一观点?(二)学习第二则“著书之难”1、读、解 :要注意的字音:舛(chuǎn)漏2、悟-讨论:a著书之难,难在哪里?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b.怎样才能做到“自成一家”?c 举司马温公和马与的例子有何用意?d本则如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拓展提升:从顾炎武的“著书之难”你想到了什么?四、课堂小结:对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和“著书之难”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日知录教学设计

日知录教学设计

《日知录》三则顾炎武【教课目的】1、学习《〈日知录〉三则〉》,认识顾炎武“文须有利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求实等思想,领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认识章学诚反对“空言学识”、倡导“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领会浙东学术的求实精神。

3、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汲取本单元课文论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检查或问题研究,确实提升谈论文的写作能力。

【教课要点】领会作者的看法和思想方法。

【教课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发源于明清之际有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重申要有远大理想志向,志存高远,胸襟天下,重视“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联合”,重申要理论联系实质,脚扎实地,着重实效,重视“形而下”。

校训“经世致用”,一是表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点,并与孙中山先生从前为湘雅的题辞“学成致用”一脉相承。

二是有利于指引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志向和持之以恒努力联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扎实地,从点滴做起。

二、简介本单元内容及作者1、作者简介: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 1613 年),那是一个动乱年月的前夕。

外有满清贵族兴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

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热火朝天,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就在这年的五月,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的一个小镇。

清兵南下,为仰慕南宋民族英豪文天祥的弟子王炎午的忠贞品行,他更名炎武。

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先人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未然中落,兄弟五人,炎武排行老二。

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他人。

顾炎武从小就跟从祖父念书并遇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优秀教育,这些关于他此后代格的培育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理想,在青少年纪月里他宽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青时候的他就认识到考场应试不足轻重,专心研学适用之学,清兵攻下南京后,顾炎武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

《日知录》教案:如何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日知录》教案:如何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日知录是一本极其有趣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哲学经典。

从某种程度上说,日知录也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

这个教案就是基于日知录所编写的,通过教学实践,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本教案将以日知录为基础,探讨如何进行课程设计,才能真正发挥日知录的精髓。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

2、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日知录的文化背景,通过阅读和研究日知录,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

2、深入探讨日知录中所涉及的一些哲学概念,例如修身、格物、致知、诚信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体会,写下自己对日知录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反思。

三、教学流程1、导入利用视频或图片,介绍日知录的作者冯唐以及日知录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知识点讲解介绍日知录中所提到的哲学概念。

课堂上可以安排学生们一起探讨并列举这些概念,然后通过讲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理解。

3、阅读与分析引导学生阅读日知录中所涉及的章节,并针对章节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篇章进行深度分析,通过讲解日知录中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学风格,把学生引入对文学的思考。

4、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日知录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5、反思与总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如自我评价、感悟、体验、发现和重构。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分享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估1、口头表达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发言,希望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写作评估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日知录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对文学方面的讲解和学生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学生作品展示收集学生的作品,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思考和反思,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日知录》教学方案(最新)

《日知录》教学方案(最新)

《日知录》教学方案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13—1682),昆山人,初名绛,国变后易名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

亭林先生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於世,与同裏归玄恭(庄)为友,时称“顾奇归怪”。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

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

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就在这年的五月,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的一个小镇。

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

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兄弟五人,炎武排行老二。

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

顾炎武从小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

昆山城陷,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汝无为异国臣子”,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

表现在: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弟兄,也很少走动。

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义。

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

这一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

他漂泊北方25年,最终客死异乡。

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的《日知录》、《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等著作都是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

学会技巧,制作一份实用的《日知录》教案

学会技巧,制作一份实用的《日知录》教案
断追求和提升的目标。通过深入学习教育内容,善用互联网资源,严谨的教学过程以及设计优良的教育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为未来做出更好的贡献。
3.严谨的教学过程
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通过不断迭代、回顾、总结、反思,打造一个严谨、规范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二、制作一份实用的《日知录》教案
1.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是教案制作的第一步,明确教育内容、目标和任务,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同时为自己的教学过程设定清晰的方向。
2.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的引导和组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要注意控制教学节奏,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同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反思。
3.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巩固和深化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认真设计,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既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挑战,也能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及时的批改和指导,让学生有所收获。
学会技巧,制作一份实用的《日知录》教案
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无论在什么时候,教育都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介绍如何学会技巧,制作一份实用的《日知录》教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一、学会技巧
1.熟悉教材
制作一份好的教案首先要对所教授的学科有深入的了解,理解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以确保教学的深度、广度和有效性。对于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详尽的分析和透彻的思考。
2.善用互联网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⑨《日知录》三则 教学设计(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⑨《日知录》三则 教学设计(3页)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疏通大意,并能梳理文章结构。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齐声诵读)“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正始》梁启超将这段文字概括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学生说“我知道的顾炎武”。

(历史书上有较详细的介绍)(结合教材)“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三、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纪政事也:“纪”通“记”剿(chāo)袭菑(zi)畲(shē) 潢(huáng)摭(zhí)我华(huá)而不实我实四、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积累字词,疏通文意,整理结构。

(一)1、齐读《文须有益于天下》,思考文中作者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

2、作者认为“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

3、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

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二)1、个读《著书之难》,思考著书之难,难在何处?文须有益于天下。

2、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今人做到了吗?为什么?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3、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

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二、简介本单元内容及作者
1、作者简介: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

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

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就在这年的五月,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的一个小镇。

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

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兄弟五人,炎武排行老二。

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

顾炎武从小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
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
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

昆山城陷,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汝无为异国臣子,”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

表现在: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弟兄,也很少走动。

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义。

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

这一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

他漂泊北方25年,最终客死异乡。

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的《日知录》、《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等著作都是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

2、《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每天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月内忘不了自己学的东西算的上好学的人。

如潘耒写道:“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

”他是个给他的当代以及后代留下了多方面深刻影响的人,他的书也是如此,不仅是为了当代,而且为了千秋万代的利益。

3、《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在孔子看来,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如果诵读诗经,却不会处理政务,不会开展外交活动,那么,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宋代后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想,始于二程(程颢程颐),他们发挥了孔子的论述,主张“穷经,将以致用”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因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提倡,蔚为大观,这
些学者有感于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深切意识到徒讲义里的书生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因而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

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烈激情。

两文的共同点是“经世致用”。

三、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1)、本则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
(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4)、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正:文不可绝于天地——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益文须有益于天下
(观点)↘反:无益之文: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损
四、研习第二则《著书之难》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著书原则?(首肯《孟》《荀》及《老》《庄》等,否定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其“汇而成书”,不自成体系;“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2)作者认为古人中还有谁做到了此原则?作者为何推崇此二人?(司马光、吴端临;他之所以推崇这两部书,表明了他著书的价值尺度,即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著作)
(3)作者认为今人坚持了著书原则吗?原因何在?(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越多。

后世作者创作态度不诚实,动机——“成名”不纯。


(4)本则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著书难;古今对比论证。

)
小结:作者谈古论今,阐述著书原则,表明爱恶褒贬,感叹今人人心不古,“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孟》《荀》《老》《庄》等,“自成一家言”↘
古人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吕氏春秋》《淮南子》“取诸子之言,汇而成书”↗
→(司马光、马贵与: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

今人:“愈多”“愈舛漏”“愈不传”——原因:“成书太易”“急于求名”

著书难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三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1)、作者开篇就慨叹“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文人多,不好吗?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作者认为文人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文人”滥竽充数;表明了作者关心社会现实和尊古复古的思想。


(2)、韩愈之诗是什么意思?(强调“经训”是学问的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学之基石,舍此如“潢潦”,朝满夕涸,不但学问做不成,安生立命也陷入困境。


(3)、作者引用韩愈和刘挚的话有什么作用?(借他们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意来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

虽然不免偏激,却切中时弊。


(4)、作者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目的何在?(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对别人赏其文辞而不赏其义理痛心疾首,黄庭坚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为选拔奖掖后生的标准,是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


(5)、作者引用本朝掌故——空同的辩驳,作用是什么?(证明前文“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6)、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欧阳修的话,表明了什么?(表明了作者崇尚实用的思想)
(7)本则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
↗文人:识经术、通古今——韩愈、刘挚、扬雄、黄庭坚、欧阳修——引证法
文人之多(经世致用)
↘假文人:华而不实——空同辩驳——例证法(注重文采)
3、熟读课文
二、讨论:比较本课所选三则札记在主旨、语言上的异同?
内容相关,主旨相同:都是宣传经世致用的精神,识经术,通古今。

而二、三则在立论上不同:《著书之难》以著述为话题,从正面立论,“难”是高标准严要求,与“后人之书”的“易”作对比;《文人之多》以人为话题,从反面立论,说假“文人”多,揭示真“文人”少。

语言风格不同:第一则立论鲜明,锋芒毕露;第二则委婉曲折,叙议结合;第三则感情炽烈声势夺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