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禅
《信心铭》直解
人生起码的要求,应该是让自己活得通畅、安祥,也就是摆脱生活中的苦恼;最高的目标是赢取人生彻底的胜利──证得生命的永恒。倘使我们缺乏了正见,误认类似电脑装填资料一样所造成的人格内涵是原本的自己,既以虚妄为因,便难逃幻灭之果了。
圆觉经说「非幻不灭」,也就是说我们学正法的目的,第一是脱离人生的苦受,使生活过得通畅、安祥;第二是恢复原本的心态,把捉生命的永恒。我们人天大导师佛陀涅盘前的最后遗教,就是「常、乐、我、净」,因而揭开了生命的奥秘和实相,指出生命原本是永恒的、安适的、自觉的、离垢的,这就是禅的写照。作为一位禅者,不但要摆脱自己的痛苦,也应善导众生扬弃错误,获取无罪一身轻的舒畅安祥;不但自己把捉到生命的永恒,也要善导那些陷落在无明、邪执、愚昧、梦幻中的人,出离无明黑暗,心向光明解脱。这就是禅的基本架构、特质与使命。
~一九八二年三月四日讲于台南市
一、禅是什么?
二、禅的架构
三、参禅的目标
四、禅的歧途
(一)野狐禅
(二)葛藤禅
(三)文字禅
(四)口头禅
(五)狂禅
(六)枯木禅
(七)邪禅
五、信心铭的特色
六、信心铭直解
--------------------------------------------------------------------------------
禅的歧途,概括地说,有下列几种:
(一)野狐禅──这种人惯用小聪明和主观见解曲解佛法,喜欢在黑山鬼窟里做活计。
(二)葛藤禅──死啃公案,谬执这个公案是这个意思,那个公案是那个意思,一辈子纠缠不清,好像掉进一堆荆棘丛里,斩不断,理还乱,硬是扯不清,永远出不来。
(三)文字禅──文章写得流畅、生动,只是从来未尝到禅的真正法味。恰如古德所说「似即似,是则不是,只是未到在!」以文字为禅的人,见解好像说得过去,但因为并未澈见,也缺乏正受(法的实证),所以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受用。就像脱水香蕉,根本不是那个味道。要知道,禅并不是一种知识或是一门学问,倘使你把它当作知识、学问去搞理论、写文章,那岂止是大谬不然,误人误己,腊月三十到来,包管茫然无主,手忙脚乱,平常的文字禅半点也派不上用场。
中国禅的启示
中国禅的启示目前,在国内和国际上,禅学很热,很多人都在学禅,都成了禅的狂热的粉丝。
那么,到底什么是禅?这是很多朋友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音译,意译就是‚静虑‛、‚思维修‛、‚摄念‛,也就是冥想的意思,是指通过禅坐训练,将意念集中在一处,思考人生真理,从而使大脑里的杂质沉淀下来,使思维如水一样清澈、透明。
用现代话简要地说,禅是一种境界,一种方法,一个家园。
首先,禅是一种境界。
禅是一种觉悟的境界。
禅的境界远离分别,去除了一切二元对立。
在禅学看来,世上万事万物,形相上虽然有差别,本性上却是平等的。
其次,禅是一种方法。
禅是开发智慧的方法。
禅运用‚不二法门‛,让我们摆脱分别的枷锁,充分显现出一切众生原本具有的‚如来智慧德相‛。
其三,禅是一个家园。
他乡虽言好,不如早还家。
禅的开悟,就像游子归乡。
禅给了漂泊无依的现代人一个温馨的精神归宿,使我们回到‚主客未分之前‛的精神本源。
禅师们使用各种语言、机锋,都是为了使所谓精神结束流浪,回到它的‚故乡‛。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坛经》)——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能超越形相,不为所动,这就是‚禅‛;超越外部的形相时,心灵就保持了自由,这就是‚定‛。
有了‚禅定‛的功夫,生命境界就会改观。
禅,也是当代人缓解压力、增强定力、开启智慧有效的方法之一。
减压:现在的人成天到晚都在喊,说自己很‚忙‛,很‚累‛,很‚郁闷‛。
禅可以将这些东西一扫而光,可以减缓工作压力,把压力转变成动力。
增定:现代人受到的诱惑太多,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面对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时,把握不住自己,心神杂乱,恍恍惚惚。
禅可以把我们的心理调节到最好的状态,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增加禅定的力量,获得宁静、安详、舒适、快乐的心理体验,从而让我们滚滚红尘得自在,大风大浪不翻船。
开智慧:为了各种利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明枪暗箭,那不叫智慧。
禅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从生命的最深层次,打开最根本的智慧。
禅宗正解
一、禅、禅宗和禅宗文化(一)、什么是禅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
主要作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顿超禅。
这个“禅”字本来是从巴利文音译来的,但到了中国人这里,实际上意义有很大差别。
“禅那”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而“禅”以中国祖师所了解的,那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一种参证。
他们一再地提醒学生,冥想和思索,都会失去禅的精神。
胡适曾说:“中国禅并不来自印度的瑜伽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伽或禅那的一种革命。
”也许这不是一种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转变,但无论是革命或是转变,“禅”不同于“禅那”却是事实。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做顿悟,是一种创见,也足以证明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他说:“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象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满足。
”(二)什么是禅宗和禅宗文化1、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其修行方法是通过禅定的方式将心专注在一法竟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
我国佛教按语系分为汉传佛教、藏教佛教和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又分成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八个宗派。
而禅宗是八大宗派中的最大一派,它与其它宗派相比,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通过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来成就圆满。
但各宗在修持方法上存在差异。
如净土宗以念佛为方便,强调阿弥陀佛之愿力的殊胜;律宗重研究学习戒律,以戒为师;而禅宗强调实践,认为每人都“具足如来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因此,禅宗强调真修实悟,以期内心觉悟。
2、禅宗文化的主要内容禅宗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我国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与我国儒、道文化相互交融,成为了具有中华特质的禅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的最高境界和禅宗的精髓是什么
禅的最高境界和禅宗的精髓是什么?2011-07-01 01:49:0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你不再是你,我不再是我,心若止水,万物皆空。
禅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就是自然,最高的境界就是没有境界的境界!人都有欲望,因欲望的引动长期熏习修炼成为习惯,也就是佛教讲的贪欲!好比一杯水在外界的接触下因缘相合杯子的水就开始摇晃不定!那么我们会认为是水在摇晃,那么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佛教讲颠倒我执就是这个意识!水不会自生摇晃,好比欲望并不是来自自心,而是外界的引动,只要驱除对欲望的执着,守戒行慢慢的通过戒定慧修善行安定内心,内心没有对立善恶是非的对立那么水就会自然恢复平静!与道自然合一也就是现在讲的天人合一,没有境界的境界,因为里外如一自然没有动摇的可能,更没有一个境界可寻因为这是最高的境界!我们会因为外界的欲望引动身心不得自在,为欲望而劳心动神,造成身心烦恼不和谐安定,计较善恶是非不能一心为善安定内心!那样本就是违反了道的自然,也是自然宇宙变化和谐的真实道理!那么要实践就要修善行处水柔居下随缘顺自然之道另身心自在与道相应!禅的最高境界---心如止水古人尤其是名人,向来盛行谈禅论道!因为,禅可以净化人之心灵,可以感悟人生之真谛!而谈禅的最境界就是-----心如止水。
心如止水,简言之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定力达到极高的境界,可以物我两忘,波澜不惊!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住的地方与著名的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金山寺主持是位得道高僧---佛印禅师,苏东坡经常与禅师谈禅论道,时间久了,俩人交往十分密切,感情也很深厚,可谓同道知已!苏东坡才高气傲,自以为参禅有得,他撰写了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中的八风是指人生中的毁誉讥讽等八种情景,他得意地派书童过江送与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看后便回信一封。
苏东坡看完禅师的信后便十分气愤,他满以为禅师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万万没想到禅师的回信竞是带有悔辱性的“放屁”二字。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
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
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首先我要感谢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这麽宝贵的时机来就教於各位。
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你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
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得大解脱。
禅也的确像壁立万仞,无径可攀、无门可入。
一、禅超越了宗教禅是宗教吗?禅不是宗教,禅超越了宗教。
因为丹霞天然禅师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当柴火烧。
有人问赵州禅师:「佛是什麽?」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
」有人问云门:「佛刚生出来,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麽意思?」云门说:「我若看见了,一棍子打死喂狗吃。
」这哪里像宗教呢?所以说禅超越了宗教。
禅不是宗教吗?但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确记载着:「佛在灵山会上,手拈着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语〈不说话〉,百万人天俱皆罔措。
」大家都不知道「佛拿着花不讲话」是什麽意思。
只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
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给迦叶坐,然後告诉他:「你以後传承禅宗」,并且指定阿难副二--阿难尊者协助他办理这件事。
所以禅的特点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禅是一种「不一般」的宗教。
一般的宗教都不是这样的。
禅的「不一般」,就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
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麽。
既然如此,那麽「众生与佛平等」,口号是如此,但是禅所表现的并不如此。
怎麽「并不如此」呢?众生,谁也没有说谁要把谁打死喂狗吃,谁也没有说把谁的像烧掉,但是对佛「特别优待」--烧他的像、要打死他喂狗。
可以说对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点儿糟蹋佛,这就是禅宗的特色。
禅宗不念一切经典,不规定的规定--不念经。
禅宗不但不念经,而且谁若在禅堂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罚他挑水三担来洗禅堂。
中国哲学之禅宗
• 第四则 “佛是干屎橛”
• 在草纸普及之前,中国人用“干屎橛”这种工具擦屁屁。 干屎橛用竹片制成,水洗后可循环往复使用。著名的南唐 后主李煜诚心礼佛,居然亲自为僧侣削干屎橛。给僧侣使 用前,还要经过严格的自检——用自己的脸颊测试竹片上 有没有毛刺…… 但早在唐朝时,有人请教高僧宣鉴和尚 ,“佛是什么?” 宣鉴回答的很客气——“佛就是干屎橛 !”这下把大家吓坏了,怎么这样侮辱佛祖呢? 宣鉴和 尚甚至说:释迦摩尼是干屎橛,达摩是老躁胡(达摩是天 竺人,也算胡人),文殊普贤菩萨都是担粪汉…… 宣鉴和 尚并不是诽谤佛祖,而是从一个最浅显的角度印证佛法— —“众生平等”。 南唐后主李煜为了礼佛为僧侣削干屎 橛,而宣鉴说佛是干屎橛。两人到底谁更接近禅心,由大 家见仁见智吧!
• 第十则 龙潭吹烛
• 德山宣鉴反对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一天,他 与龙潭禅师聊到夜深。龙潭说:“你回房去吧。”德山走 到门口又返回,说:“师父,外面黑,看不见。”龙潭点 燃一支蜡烛递过去,德山伸手来接,龙潭突然把烛吹灭, 问: • “你见到了什么?”德山大悟,立即跪下顶礼,说:“从 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都不再怀疑了。” • 启示:在黑暗中摸索方向,只有当外在的光亮熄灭以后, 内心的禅光才会亮起。
• 第六则 捉虚空
• 石巩和西堂是师兄弟,经常在一起参禅。有一次 ,石巩问西堂:“你会捉虚空么?”西堂道:“ 会捉。”石巩问:“怎么样捉?”西堂用手在空 中抓了一把,说:“就这么捉。”石巩摇了摇头 ,道:“你不会捉。”西堂不服气,反问道:“ 那你说该怎么捉?”石巩一把拽住西堂的鼻子, 疼得西堂大叫。石巩笑着说:“虚空必须这么捉 才行。”西堂摸着红肿的鼻子说:“多谢师兄指 点!”
• 第十六则 学僧背柴
• 唐代高僧马祖和希迁,一个住江西一个住湖南,学僧们两 边跑,“走江湖”以学法。一次,希迁问江西来的学僧, “你见过马祖吗?”“见过。”希迁指指院子里一堆柴: “马祖像这堆柴吗?”学僧答不上,跑回去找马祖。马祖 问:“那堆柴有多重?”“有百把斤吧。”“那你力气很 大啊!”学僧不解,马祖道:“你背着那么重一堆柴,从 湖南走到了江西,岂不是力气很大吗?” • 启示: 马祖是否像柴,本来不是问题,无端背起,不懂 放下,烦恼自寻。
什么是禅
Ⅰ什么是禅?一、广义的禅(一)禅宗大师论禅慧皎:“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二)佛学文献论禅《佛学大辞典》:禅(术语)禅那之略。
译曰弃恶,功德丛林。
思惟修等。
新译曰静虑。
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
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
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
思惟而修得之。
则名为思惟修。
成就之之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
故名静虑。
弃恶,功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
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界所属之禅。
见禅定条。
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
禅,秦言思惟修。
’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
’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
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
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番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
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
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
’ 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
一曰祖师禅。
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
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
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
佛言我付汝以涅盘之妙心。
是如来禅之宗源也。
故称为佛心宗。
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
1、总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称禅定。
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
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
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
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
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
什么是禅禅是什么二
慧律法师《什么是禅禅是什么》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慧律法师发布时间:2010-1-2 21:35:33繁體版好,禅定有三昧的正定。
简单讲,用现在的语言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很好,就是修行。
所以,不一定要出家,你在家居士,你能够把你的情绪控制得很好,你就是修行,就进入禅。
换句话说:你只要牢牢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显现在你前面的一事、一物、一花、一草,任何一个我、人、众生、寿者,一切相,你要了悟当体即空,没有一样是真实的。
什么是世间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没有一样是真的,世间哪一种东西是真的?哪一种东西是永恒的?没有,没有!所以,没有一件东西是真的,那么就是: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了。
因此,我们那个观念稍微改变一下,这个世间,没有一种东西叫做你的,没有!我的,我所拥有的,统统是如梦幻泡影的,没有一种东西是永远存在的。
那个“我的”,要稍微慢慢放下,要慢慢改变,没有一种东西是我的,没有一种东西是我所拥有的,包括房地产、汽车,包括你的现金,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
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没有一样东西是你所拥有的。
你所拥有的,你试试看,拥抱不代表拥有。
来啊!譬如说,你跟你的女朋友拥抱一下,年轻人喜欢这样,这个口味,好!拥抱一下,那我问你了:你要抱多久?抱着吃饭?抱着上班?好!没关系!就那二个,连体婴就每天都抱在一起了。
连体婴,进进出出,最多怎么样?他会死的,有一天他会断气。
拥抱不代表拥有!这个世间,你一定要很清楚的了解这个世间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这样你所过的日子,每天都是奇迹。
有大般若智慧的人,每天过的都是奇迹。
但是,有奇迹的人,不一定有实力;有实力的人,一定有奇迹,因为有实力,随时随地都可以创造奇迹。
对不对?所以,那个电视上说:“喔!圣母玛利亚,这个圣像眼睛流血了。
”天主教徒看了是一种神迹,当然我们也随喜功德;可是,佛的义理就更深一层了。
什么是“禅”
最早对“禅”有文字描述是在秦代以前,但当时没有具体名称。
汉代开始,随着佛教传入,天竺的“jana”这个词引进到中国,当时人们将这个词翻译为“禅那”,后来逐渐简化确定为“禅”。
胡适在《胡适说禅》中考证说:“佛教之禅法也名‘瑜伽’,习禅者名为“瑜伽遮罗”,禅法名为“瑜伽遮罗布迷”,即是‘瑜伽师地’,译言‘修行道地’”。
“瑜伽”最初是印度史前农业母系社会专由妇女修炼的一种让身体阴阳和谐相应的功法。
经过漫长发展,被赋予精神文化内涵,衍生出瑜伽哲学。
禅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植根于印度,兴盛于中国。
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步融汇本土的魏晋玄学、老庄哲学、儒学等文化思想,并且使得“禅”在自身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形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禅文化。
禅与诗融合,成为“禅诗”;禅与茶融合,成为“禅茶”;禅与画融合,成为“禅画”等。
禅文化千百年来兴盛不衰,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影响巨大。
什么是禅?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禅的内容下了定语,也成为禅的宗旨。
确实如此,禅的博大精深是文字所无法描述和穷尽的。
然而,禅无处不在,是一种智慧,直达人的内心,深入事物的核心,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
禅,讲求“静”,告诉人们静静思考,执着进取。
禅,讲求“定”,告诉人们要有内心的定力,守住本份,心怀忠厚。
禅,讲求“顿悟”,顿悟思维也是一种直觉思维,告诉人们要思悟人生真谛,以到达人生的新境界。
它从各个方面渗透于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体现出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认知和态度。
因此,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有禅的智慧,从而提高修养,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认准生命的意义,走向美满幸福的人生。
“禅”作为佛学研修方式,强调“心”的会意和“性”的自修,其实就是要自己努力,“自修自悟”、“自食其力”、“自尊自爱”,正如禅语所言:“人贵自立,自立必先能自强。
勿依赖人,勿强求人,他人无论亲疏,皆不可依赖。
”求人不如求己,这就是禅。
什么是封禅?
什么是封禅?阅读天地0518 1853什么是封禅?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活动。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
所谓「封」就是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而「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向天地宣告人间太平。
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
但从近年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幽远的。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纪,黄帝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开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
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建造了专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汉有甘泉宫,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北京,于丽正门外筑坛祭天,元成宗时再于大都城东南建成郊坛,合祀天地。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列国争战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秦朝。
自信傲岸的秦始皇并未忽视上帝的存在,秦王朝于国都立四畤用于祭五方上帝,他曾亲赴泰山封椫,虽然那只是为了标榜他自己的伟大功绩,并没有多大诚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虽然到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但崇拜活动却进一步扩大,黎民百姓无不知神山泰山。
明初,明太祖定都南京,于钟山之阳建圜丘,后改建为大祀殿。
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按南京旧制建北京天地坛,即今天的天坛,史书对当时天地坛的建制有详尽的记载,“天地坛在正阳门之南左,缭以垣墙,周回十里,中为大祀殿;丹墀东西四坛,以祀日月星辰。
大祀殿门外,东西列十二坛,以祀岳、镇、海、渎、山川、太岁、风、云、雷、雨、历代帝王、天下神祗。
禅是什么意思
禅是什么意思
“禅”这个词含义很广泛,有世间的禅,有出世间的禅,有祖师禅,有如来禅。
那么我们怎么称呼禅呢?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禅就是佛心,佛心就是现实,一个真正的法界。
禅离开了区分、坚持、治疗,所以叫“无二”,进入自洁心就是禅。
如何修禅?
那么修这个禅从何下手呢?有很多方法,八万四千法门也都要以戒定慧作为它的宗旨。
但这里可以给你介绍一个最直接的方法,你就修念佛禅好了。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心,就是实相。
所以我们念佛当下就契入到禅的最本质的内涵,这就是佛开示的,“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
你念阿弥陀佛就不是一般的禅了,是无与伦比的极为深妙的禅,直接在这个禅当中跟阿弥陀佛的心在沟通。
阿弥陀佛是法中之王、光中极尊,法王,跟一切佛的法王来进行沟通。
所以我们念佛就安住在禅的世界,禅的境界当中,这就是“已到含元殿,无须问长安”了。
你已经到了含元殿——皇宫里面最好的一个宫殿,不再问长安在什么地方了。
所以你好好念阿弥陀佛,从这里下手。
阿弥陀佛的正念也可以确定。
为什么?因为这个佛名里面有无限的生命。
无限生命是自性的静止,是一切三摩地之王,是至高无上的决心。
当你的专注力不够的时候,赶紧念佛,用佛名来加强我们的专注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
易中天禅宗的境界
易中天禅宗的境界禅宗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说明什么呢?成佛在瞬间,人人可成佛,关键在觉悟,方式无所谓。
这是一个智慧的境界,一个自由、自觉和自然的境界。
禅宗是一种中国的学问,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流派之一。
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最早是周易,然后是先秦诸子,再然后后是禅宗,禅宗代表了中国智慧的一个新的阶段。
什么是禅宗什么是禅宗?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禅。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
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
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
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这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
但禅宗不是坐禅,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
禅宗是怎么产生的呢?据禅宗自己的说法,是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祖在灵鹫山开大法会说法时产生的。
因为佛祖自己是没有著作的,他的弘法传法就是靠开大法会,办讲坛。
弟子们把说法的内容记录下来,这个就叫做佛经。
所以佛法上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意思是说我当年就是这样听佛祖说的。
这一次佛祖开大法会讲得非常精彩,可以说是金莲点地,顽石点头,天花乱坠。
这个时候佛祖就拿下一朵花,问你们明白吗?所有人都不明白。
只有一个叫摩诃迦叶的弟子笑了,他笑了以后,佛祖就说了这样一段话:“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从此,禅宗就产生了。
而且佛祖还给摩诃迦叶指定了接班人,那就是阿罗陀。
一路传下去之后,到了第第28代就是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到了广州之后,一路北上到了当时的南京,当时的皇帝是梁武帝,非常信奉佛教,他说我皇上不做了,我去做和尚。
后来文武百官又把梁武帝从寺庙当中赎回来。
梁武帝问菩提达摩:我有没有功德呢?菩提达摩说你没有功德,因为你赞助是为了求回报,所以你没有回报。
后来就谈不拢了,菩提达摩就继续北上,来到长江边上。
菩提达摩从江边摘了一片芦叶扔到江里,然后就过江了,这是“一苇渡江”的典故。
禅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禅的含义是指排除杂念,静坐。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种行为的记载,但是未有固定称呼。
直至印度词汇jana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行为。
“禅”这个字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其语义并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它最初的意思是:安那般那。
“安那般那”以数息观、循身观为主的修习方式,也就是现在南传佛教所强调的“四念住”。
但“禅”这个字传到中国以后,特别是被禅宗使用了以后,“禅”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像“安那般那”那样慢慢的培养禅定,一步一步的修习四禅八定,而是加入了开悟和明心见性的禅观,直指人心。
因此,“禅”在禅宗这里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其实所谓的“禅”,就是六祖所说的:“吾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论禅定解脱。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什么是禅
什么是禅?禅本是实相,无以言说。
但若勉强从对治义上说,禅,是禅那的简称,也叫止观、思维修、弃恶。
从禅的含义来讲,它是止观。
“止观”这是个佛教名词,大家可能比较少听到,止观其实就是定慧。
我们修定的开始叫止,这个止就是止息妄念;观,就是观照,洞察或觉知事物的真相。
所以从这个禅的含义来讲,基本上分为止的部分和观的部分,止的部分如果你成功了,你就有定力;如果观的部分成功了,就会有智慧。
这两部分是我们生命当中最可贵的地方。
我们往往认为只要得到财、权力、地位、婚姻、家庭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我们就可以快乐。
实际上,很多人都得到了,但并没有得到所谓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我们的内心还是没有办法真正安顿下来。
我们身心通常所处的一个状态就是妄想纷飞,或者内心焦虑、不安,烦恼不断。
所以我们应该要多去思维人生的价值,生命的真相。
因此观就是要我们在头脑思维能够停下来后,再去观察我们整个身心的活动,通过这样去了解到生命的真相。
思维修,一般的思维,我们每天都有,但这种思维更多的是一种妄念,就是我们主观的执着、观念、想法,这种思维我们认为是错误的思维。
比如说生命是无常的,但是我们却要追求永恒。
这种观念就是一种妄想,并由此产生了我们的烦恼,比如贪,嗔,痴,这是我们最根本的烦恼。
而正确的思维就是一种观照,洞察,觉知。
这样的观察必须要在一种怎样的身心状态下呢?就是止,必须要把你过去身,口,意这些错误的行为活动停止下来,之后你坐下来,身心放松,这样你整个身心就处于一种相对宁静,和谐,安详的状态,然后你运用“无我”,“无常”,“空”这些佛教的根本原理去观察,去体验。
不断体验之后,你的思维完全符合真理,那你整个生命状态就与真理相应。
我们禅修最后要修到什么样呢?“止息妄念”。
那有人会说,人都有思想,如果修行修到连思想、念头都没有了,那不是很可怕吗?这里面其实是有思维的,但这个思维是理性的,正确的,符合客观事实的。
弃恶,就是要抛弃给自己,甚至给别人造成烦恼痛苦的身心行为。
禅位是什么意思
禅位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禅”的解释是:旧时出家人所受的最高封号。
而在唐朝的一些史书中,“禅”则是指皇帝去世后,把皇位传给某位太子。
禅位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皇帝退位、把权利移交给太子的意思。
如果太子够孝顺,那就应该把皇位让给他,叫做“禅位”。
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但历史上,并非每个皇帝都能遵守约定,最终还是要让给太子的,比如宋真宗和宋仁宗这两个皇帝。
他们俩被看作是明君,就是因为在宋真宗去世后没有夺取侄儿的皇位,而是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宋仁宗。
当皇帝的,谁不想登基当皇帝呢?可是历史上,总会出现那么几个坏皇帝。
当然,那几个坏皇帝也有好的一面。
有人说,“万恶淫为首”,但谁又能否认孔子和孟子的存在呢?而且,在皇帝制度下,总是男性多于女性,那么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君臣有别”,就连父亲都得在儿子面前称臣。
就像清朝的乾隆,在一次诗会上,他大肆饮酒,吟诗唱歌,后来喝醉了,竟然当着臣子的面和大臣谈论起“禅让”。
他毫不避讳地说:“我们只有传位才能算禅让。
”他的臣子立刻跟着附和,为皇位继承权吵得不可开交。
虽然在现代人看来,这种行为非常的无知和愚蠢,但是当时的皇帝却很开心。
试想,如果乾隆还活着,继续享乐,清朝的盛世或许早已终结,历史是否就是另一番景象呢?我认为自古以来在朝廷之上哪有不争的道理?正是由于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否则大家一起吃大锅饭不是更好吗?而且当今社会不也是各国的领导人也是会互相竞争吗?或许有人会说,别人是在竞争,但是国家总统就是那么一个职位,你有本事去当啊?况且现在很多公司也都有升职制度,你不去工作难道等着天上掉馅饼?当然,不管什么竞争,只要在公平的前提下竞争,那就是好的。
既然是公平的竞争,那么还有什么话说呢?如果真的有什么说法的话,那就是“你情我愿”,是双方达成共识,你愿意与我一起竞争,我就愿意帮助你一起完成目标。
禅位其实是一个褒义词,表示彼此都很满意,一方占据了主动权,而且不再计较;双方都觉得自己很有风度,能够原谅对方;竞争之后彼此都能够长久地保持友好关系;当然,如果真的有人用贬义的眼光看待这个词,我倒是觉得没必要。
口头禅的意思是什么
口头禅的意思是什么口头禅的意思: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装作有思想,自以为懂得禅的道理,被列在禅之歧途中的一种。
这个词演变至今,则意指一个人习惯在有意或无意间时常讲的说话语句。
口头禅可算是一个人的其中一个标志,亦影响其他人对他的形象与观感。
口头禅可以是心理的一种反射,可反应出说口头禅者的心理状态。
不少电影或电视剧集,主角都会说一些独特的口头禅,这些口头禅可能是演员为更鲜明地表达剧中角色的性格而创造。
某些口头禅会成为不少人模仿的对象,做成一种社会现象。
英文解释pet phrase;lip-service;shibboleth;commonplace sayings;tag ;起源口头禅最初是佛教禅宗用语,本意指未经心灵证悟就把一些现成的经言和公案挂在嘴边,装作很得道的样子。
演变至今,口头禅已经完全成了个人习惯用语的意思,仿佛未经大脑就已脱口而出。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口头禅其实也不是完全不“用心”的,它背后隐含着一些心理活动和心理作用。
出处:宋;王楙《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
”禅宗重顿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然而毕竟只有慧根的人才能悟得了。
古人云:“富贵不还乡,如衣绣夜行。
”即其一也。
尽管圣人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可那也只有圣人才做得到,故禅宗以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以作谈助,也是人之常情,无足深责的。
名之曰“口头禅”不免带着些贬义。
后世以口头常说的一些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话为“口头禅”,指的是某人或某类人的习惯用语。
宋人王楙《野客丛书》诗云:“平生不做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
”又《菜根谭》前集:“读书不见圣贤,为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为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
”口头禅也未必没有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能见出其人的性格、品行或心理。
说话一定要句句落到实处,也未免过“执”。
至于说到“祸从口出”,“言多必失”,那是另一码事。
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
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禅茶一味”,恐怕是张贴最广的有关茶的书法字幅了,几乎每一个茶馆、茶楼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茶是什么?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饮茶不过两个动作:拿起、放下。
人遇不快,喜欢借酒消愁,岂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
”而在一盏茶的拿起与放下之间,却能看清几多人世间的分寸。
它让人静心定思,心境纯澈,这便是茶。
禅是什么?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凝神静坐,消除一切杂念妄想,获得一种智慧。
当心胸变得宽广,就能从容不迫,安静下来,就像一个空茶杯,空空如也。
喝茶与“禅”的组合,总会让人感觉有点玄玄妙妙,高深莫测,似乎自己眼前的这杯茶好像也更“高端”了。
然而,什么才是“禅茶一味”呢?《1》中国是世界茶的发源地,也是最大的产茶国。
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茶因其清淡恬静的性质而受到宗教系统的青睐。
而与宗教的相结合,反过来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无形当中提高了茶的地位。
茶与宗教这两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终行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禅茶文化离不开禅的关照感悟,也离不开茶的人生日用。
文化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正,清,和,雅”,包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些朴素的情感。
《2》茶与宗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修行之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
在道家看来,喝茶有助于清体降浊,是最自然的养生之道。
在佛教徒看来,茶是禅修的必备之物。
后来,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宗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的共通之处。
禅其实就是通过品茶来体味人生,追求更高的精神修养。
一曰“苦”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参禅就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讲述讲解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
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
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首先我要感謝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這麼寶貴的時機來就教於各位。
談到禪,的確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風」,你找不到一點縫隙可以鑽進去。
禪是很難入的,入了禪就得大解脫。
禪也的確像壁立萬仞,無徑可攀、無門可入。
一、禪超越了宗教禪是宗教嗎?禪不是宗教,禪超越了宗教。
因為丹霞天然禪師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當柴火燒。
有人問趙州禪師:「佛是什麼?」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
」有人問雲門:「佛剛生出來,周圍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麼意思?」雲門說:「我若看見了,一棍子打死餵狗吃。
」這哪裏像宗教呢?所以說禪超越了宗教。
禪不是宗教嗎?但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裏面的確記載著:「佛在靈山會上,手拈著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語〈不說話〉,百萬人天俱皆罔措。
」大家都不知道「佛拿著花不講話」是什麼意思。
只有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心領神會。
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給迦葉坐,然後告訴他:「你以後傳承禪宗」,並且指定阿難副二--阿難尊者協助他辦理這件事。
所以禪的特點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禪是一種「不一般」的宗教。
一般的宗教都不是這樣的。
禪的「不一般」,就是說它打破偶像、沒有崇拜,它說一切眾生與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樣。
只要向佛學習、向佛看齊,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麼。
既然如此,那麼「眾生與佛平等」,口號是如此,但是禪所表現的並不如此。
怎麼「並不如此」呢?眾生,誰也沒有說誰要把誰打死餵狗吃,誰也沒有說把誰的像燒掉,但是對佛「特別優待」--燒他的像、要打死他餵狗。
可以說對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來還有一點兒糟蹋佛,這就是禪宗的特色。
禪宗不唸一切經典,不規定的規定--不唸經。
禪宗不但不唸經,而且誰若在禪堂唸了一聲阿彌陀佛,就罰他挑水三擔來洗禪堂。
禅修,使我的生命得到了升华
禅修,使我的生命得到了升华-----因为担当,所以幸福什么是禅修?禅修就是对于心的训练,可以减少我们的执着,拓宽我们的心胸,使我们的心清明、坚忍、平静,使我们的身体柔软、坚韧、无病。
真正禅修,就会在一切时中进行,生活、工作、吃饭、睡觉,每一个活动,你都在禅修中。
禅其实是包容、蕴含、充实、自在、返璞归真,不显露、不张扬;禅就是在清净自然中,所深含有的力量和韵味,无所在而无所不在,无所为而无不为,无所有而无不有,无招法而随机可动。
禅者,先观后动,三思而后行,亦随机而动,随顺心意。
禅者之动,随顺天道,即自然之道,淡化悲喜,淡化成败。
想拥有幸福的人生,就要看到或意识到障碍幸福,甚至快乐的是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我们遭遇到生活低谷的时候,又该如何去面对?作为一个教师,肩负的责任使我们倍感压力。
我也曾经感受到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与大家一样的分数等等的压力,还有体力不支的压力,疾病的压力。
要谈快乐,那就是一句话:辛苦着,快乐着。
幸福,真的是一件不敢奢望的事情。
说起来有点悲伤的幽默:当拖着疲惫的脚步离开校园,碰到一样顶着夕阳甚至是月光的同行,好像是互相勉励似的,右面或左面的腮帮子往上稍稍一提:“辛苦着并快乐着,”然后大家都叹上一口气:诶!然后耷拉着脑袋各自回家!回忆这些时,我现在都觉得有点凄楚。
教师的谈资无非就是现在的学生咋样咋样的问题,家长又是怎么怎么的。
解决的方法好像好多,可就是不能改变什么,依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去除不了教师的烦恼!甚至是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摩擦不时发生,你辛苦着,人家不买账呢,还!太冤了,是不是!这样的日子一天两天可以撑着,一年两年的煎熬能把人逼成啥样?麻木!做事畏头畏脑,缩手缩脚,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越来越多。
我纠结着,如果不是用最大的努力当好教师,于心何忍?在自己的孩子受学校教育的时候不是迫切希望有个负责并有智慧的老师吗?将心比心,该做的工作还是必须做。
但是,身体的疲倦,心理上的压力,这些问题又是实实在在摆在了面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禅信息来源:中国佛教禅宗网发布日期:2013-10-22今天讲第一个题目:“禅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禅”。
这是个老题目,有很多人讲过。
怎么讲、能不能讲得好,还请大家指教。
我今天所讲的禅,不是六度禅波罗蜜的禅,当然也不是四禅八定的禅,而是禅宗所提倡的禅。
禅宗的禅与六波罗蜜的禅是同一个事物,又是分别的两个事物;它与四禅八定的禅可说是同一个事物,又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禅宗有四句格言,叫做“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既然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语言也是应当扫除的,那为什么还要讲呢?因为不借助语言文字,要想进入禅就很困难,不得其门而入。
所以六祖大师在《坛经》里有一个解说,所谓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
六祖大师说:“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
”所以不立文字者就是不执著文字,但又不能离开文字,还是要用语言文字作标月之指,“因指见月,得月亡指”,这就是语言的功能。
首先我们讲一讲禅的起源。
当然这个问题只能简单地讲,不能够展开讲。
要展开讲,这六天专门讲禅的起源也讲不清楚、讲不明白。
同时,像那样讲是比较学术化的方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场合不太适合。
关于禅的起源,我想分两点来说明:一是在印度,一是在中国。
大家知道,在印度,禅的起源是说,佛到了晚年临于涅槃之际,有一天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么。
此时此刻,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佛陀在这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就是禅宗所说的禅的起源。
当然这个公案的用意,只是就禅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一件事提出,不能用我们现在人历史的、考证的眼光来看。
有这件事,还是没有这件事,究竟是历史还是传说,和禅都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禅要说明的既不是历史,也不是传说,即使是历史也说明不了禅。
所以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个公案就是禅在印度的起源。
摩诃迦叶尊者是西天禅的第一祖,一直传到菩提达摩第二十八祖。
菩提达摩到中国来传法,他既是西天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的初祖,他的传法经历了许多的坎坷。
达摩大师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中国佛教义理盛行的时期,义理的规模基本上具备了。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达摩大师要来中国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就有相当的困难。
达摩祖师到了南京,跟梁武帝一席问答,相互之间不能默契。
所以他只有辞别金陵,沿着往长安的路线直抵河南嵩山。
在那里,九年面壁,等一个人来。
从九年面壁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大家可以想见当时弘扬禅宗法门的艰难。
经过九年的时间,才有一位神光二祖到嵩山去依止达摩禅师,求安心法门。
神光后来叫慧可,是由菩提达摩给他改的名。
这个公案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占用过多的时间来讲了。
慧可从达摩那里得到安心法门,这就是中国禅宗的开始,经过两百多年才传到了六祖慧能。
在六祖以前都是一个人传一个人,所谓六代传灯,这六代基本上是单传。
为什么是单传?并不是不想多传,而是难得其人。
这当中,从二祖到三祖、四祖,都是信受的人很少。
四祖就是黄梅双峰山的道信大师。
最近四祖道信禅师的道场正觉禅寺,在本焕老和尚的主持下,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得到全面的复兴。
那个地方非常好,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
从四祖开始才开了一个道场,建立了传法的基地,而且据文献上描述,四祖是“大敞禅门,广接徒众”。
就是说禅宗到了四祖,才真正逐步地打开了局面。
从四祖开始,不但是传法打开局面,在生活资源方面,他也另辟蹊径,自耕自食,自己来养活自己,才真正走出传法的困境。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广大的信众资源都是在弘扬教义的法师们掌握之下,传心地法门在当时还不能够被很多的人接受。
没有信众资源,在生活上一定是很困难的。
在中国托钵乞食行不通,又没有信徒资源,怎么办呢?在山区里只能自耕自食。
四祖的道场号称住有1500人,自己开田,自己种粮食,自谋生活。
由此以后,四祖传五祖,五祖传六祖,才真正使禅宗在中国开了花。
中国禅宗的起源大略如此:达摩祖师开其端,二祖三祖承其绪,四祖五祖六祖正式开创一个规模。
六祖以后,禅宗才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期间经过二百多年艰苦的传法阶段。
中国禅宗的起源大略如此。
那么禅到底是什么?作为禅宗的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它是离开语言文字的,不是用逻辑思维可以解决的问题,只能用“以言遣言”的方法提示一下。
至于究竟什么是禅,或禅是什么,还得我们自己切身去体会。
什么是禅?首先,禅是一种境界。
禅宗有一句话,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是觉者的生活境界。
觉者就是佛,佛时时都在禅当中,佛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禅,所以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这是觉者的生活,这是佛的生活。
“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就是禅的境界。
我们可以从外表看到佛的那种安祥、自然、喜悦。
这也是悟者的生活境界。
开了悟的人,还没有完全成佛,他也有这个境界,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就是行者的境界,修行者、修禅的人有时也有这个境界,但是他的这种境界不能完全打成一片,是有间断性的,而且他的这种境界在层次上与佛的境界有差别。
就是说,虽然你的知见与佛是平等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那指的还仅仅是因地中的一种平等,不能完全做到与果位上的佛等同。
但是说心、说佛、说众生、说平等,仍是一种理论、一种思维分别,却要这一切的一切都抛开。
只有把一切的理论架构抛开了,把一切的思维分别抛开了,你才能体验禅的境界。
换句话说,只要你把二元对立的东西彻底放下,当下就是禅的境界。
并不是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是那个境界,一切都是当下的。
我们每个人不妨试一试,在片刻之间,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你可以体会一下这种境界。
从效果来说,禅是一种境界,我们每个人真正要去把握的就是这个东西。
第二,禅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
禅的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受用;而且这种受用是自受用,与他人不能共。
禅的受用和体验唯行者有,唯证者得。
你若是个修禅的人,就会有这样的体验和受用;你若证得了禅的境界,你就会得到这种受用。
用一个比喻来说,在六月三伏天,我们走在大太阳底下,那个时候我们最想什么呢?就现代人而言,是想到一个有空调的屋子里面去。
当我们进到这个有空调的屋子里以后怎么样呢?好清凉、好自在、好舒服。
那种感受只有你自己知道,那种感觉你说得出来吗?用语言描述不出来。
别人只看到你在那里很安祥很自在,你的那种受用他是体验不到的,你那种体验是不共的。
当然这是由空间的转移得到的受用。
我刚才说,禅是直接的、当下的。
它不需要空间的转移,也不需要时间的转移,即此事,成此事。
这就像古代一位诗人描写一位禅师在炎天暑热的时候感受到的禅的受用。
这位诗人在他的诗是怎么写的呢?大家可能都知道:“人人避暑走如狂”,在暑热炎天,都想避暑,东奔西走好像发了狂一样。
“独有禅师不出房”,只有参禅的人、学禅的人、修禅的人,他没有这种奔走如狂的现象。
“不是禅师无热恼”,并不是禅师就感受不到这种热恼。
“只缘心静自然凉”,心静了自然就凉了。
心静是个什么状态呢?就是我刚才说的,凉和热这种二元对立的状态不存在了,没有什么热或者不热。
一有二元对立,他的感受马上不同了。
二元对立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分别。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明朝有一位紫柏尊者。
紫柏又叫真可,明末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莲池、蕅益)之一。
紫柏尊者有一天看书,一直看到太阳下山,到了掌灯时分,虽然没有点灯,但他依然在看,书上的字非常地清楚,一点都不模糊。
这时憨山大师秉烛夜行来到他的房间,看到紫柏尊者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仍然在那里看书,便说:“天色已晚,你怎么还在看书啊?看得见吗?”紫柏尊者经他提醒,马上起了分别心来:哦,看不见了。
当下他就眼前一抹黑,什么也看不见了。
像这种故事很多。
唐朝时候的新罗国(就是现在韩国的一部分)的元晓大师到中国来求法。
走到中国的边远地方,傍晚时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荒郊野外也找不到一个借宿的地方。
几个人没办法就露地而宿,没有水,也没有吃的东西。
晚上模模糊糊地到处找水喝,突然找到一个很小很小的坑,里边有一点水,他们就拼命地喝,喝了以后感觉甘甜舒服。
到第二天早上一看,那水是从棺材里面流出来的尸水。
当下起了分别心,呕吐不止。
同一件事情,由于有分别和没有分别,截然是两种效果。
没有分别的那一刻,就是禅的境界、禅的受用,这种受用非常地明显。
我们到寺院里挂单也是一样的。
挂单的和尚来了,把他送到一间房里去,住在那里挺安心的,美美地睡了一夜。
到第二天人家告诉他,这个房间昨天死了人,或者是病死的,或者是上吊死的。
他听到这话以后就不敢再住那间房了,他觉得有鬼。
鬼在哪里呢?鬼在心里,就是分别。
这种情况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过。
所以说分别执著害死人,它是世界上一切问题的总根源。
要想成佛作祖,先要去掉这个东西。
所以说禅是一种受用、是一种体验。
这种体验就是要远离分别,达到无分别。
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
差别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们要离相而证性,这样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第三,禅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
这是从禅的方便来讲,不是从禅的究竟来讲。
当然究竟不离方便,方便不离究竟,二而一,一而二。
从本质上看,禅是见性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种方法,它最究竟的目标就是直指见性,不走弯路。
如何才是直指呢?就是要我们每个人彻底地相信自己是佛,要彻底地相信,不是半信半疑,而是一点怀疑都不要有。
然后就在此观念的指导下,把佛的一切要求一步到位,这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所谓“见性成佛”,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步到位——直指嘛。
这种方法不是死的,而是活的。
它是一种动态的方法,因人、因时、因地在起变化。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迦叶没有说话,只是笑一下。
禅传到中国后还用拈花示众的方法吗?在禅宗的灯录、语录中,好像没看到有人再用这种方法。
没有哪一位祖师拈起花来,你一笑——你轰堂大笑也没用,你不是见性。
所以这种方法是不能抄袭的,抄袭无用。
这种方法是活的,是动态的。
祖师他这么一做,一比划,你怎样能够知道他开了悟呢?这一定是要有那样的老师,再有那样的弟子才可以。
老师有见地,弟子有见地,彼此默契,心心相印,才能够达到这个效果。
所以说,禅的方法是活的。
禅宗讲“不以死法与人”,就是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古代祖师在接引学人的时候用过很多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有一千七百则公案。
一千七百则公案是什么呢?初步总结一下,就是一千七百种方法。
我想那也只是见于语录记载的,还有那些不见语录记载的,恐怕一万七千种方法也不止。
禅的方法和手段是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运用,不断发展的。
一直到今天还在发展。
今天有“安祥禅”、“现代禅”,都是方法在改变。
我在河北提倡“生活禅”,也是方法在改变。
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契理契机地运用禅来接引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