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学生工作要点教学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 年学生工作要点上大学〔2014〕1
号
2014 年我校学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结合上海大学战略性发展规划,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系统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创意创新教育;完善课外培养体系与大学生成长支撑平台建设,引导基层院系协同育人,激发学生自主成长;建设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与本科人才协同培养中心,依托成就系统进行数据挖掘,构建学生成长全息网络平台。
一、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1. 加强基础工作,分层分类做好个体思想教育工作
推进辅导员工作更为落地,加强对学生基本信息的熟知和了解,通过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等平台,确保辅导员对学生基本情况熟悉度达到100%。推进结合院系特点与学生情况分层分类做好思想教育,既做好面上的教育工作,又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建设校级层面的重点关注学生工作经验交流机制和平台。
2. 加强专题化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学习生活
依托首日教育、主题教育以及各类实践平台,深入、系统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发挥党组织在学习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特色组织生活;把学习实践活动纳入“一团一品”,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多样化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院师资优势,启动“导师引航工程”,把专家请进思道修实践课、新生活动课和党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进”
3.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加强学生党建工作
依托党建特色基地探索大学生党员遴选机制的科学化操作规范;依托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着重探索国际化背景下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模式创新;依托人文社科联盟探索党校课程菜单化的实现路径;在全校层面上推进新生党员教育与毕业生党员功能发挥的平台;鼓励、支持各院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党员在大学生创新项目、实验室研究、各类科技竞赛中的先锋作用;与相关部门共同探索和凝练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党建新机制,着力解决“特区”学院的学生党建问题;推进学生党建四评从“评”到“建”的转变,以评促建,立足长远,树立一批党建标杆,使党组织和党员群体在大学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4. 深化主题教育和仪式教育的内涵,挖掘育人价值深入调研和借鉴国内外主题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设计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继续推进首日教育菜单化、课程化、项目化;深化仪式教育的内涵,挖掘校园仪式活动的育人价值;编写仪式教育书稿,将学校多年来开展仪式教育的实践转化为经验成果;把教育培养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成长结合起来,支持辅导员讲师团工作;在全校层面遴选较为系统的优秀主题教育课例,初步搭建辅导员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卓越班级”计划,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优化校园学风。
5. 加强“三原”文化建设、关注网络文化平台,发挥文化对人文精神涵养与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
加强“原有文化活动”建设,着力把新航星演讲与辩论系列比赛、上海大学十大歌手比赛、学生社区楼幢文化、菊文化节等活动打造为具有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主流文化的黏度;加强“原有品牌活动”建设,支持校级层面高雅艺术进校园、慈善文化节、校长奖评选与表彰、毕业典礼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上海大学的
认同感、归属感,提升人文素养;鼓励和支持“原创文化活动”,编辑上海大学原创作品集,给予基层、学生团体、个人的原创活动更大的展示平台,力争把创新变为师生的一种学习生活习惯。大力支持南区人才协同培养中心的“创意与展示中心”建设,支持区域性中心与数码艺术学院、影视学院、美术学院、机自学院等院系充分合作,建设一个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新空间、新平台;充分发挥科创特色基地的苗圃功能,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关注网络文化平台,支持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力争对学生在主流媒体上提出的关于学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24 小时内进行解答与引导。
二、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重点,推进育人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1. 建立学生课外培养的内涵发展体系,搭建矩阵式平台建立学生课外培养“发现大学意义——激活成才自觉——激发创新意识” 的内涵发展体系,探索教研融合的创新路径;以《课外的田野》为牵引,学生德育工作特色基地为核心,“三大联盟”的协同育人为推进器,有分有合,分层次开展课外培养;大学生研究中心加强对课外培养的研究与智力支持。
2. 着力将南区建设成为本科人才协同培养区域性中心
引进专业学院资源入驻南区,与教务、人事联动,依托课外创新项目推动“百千教师进南区” 计划,推进与专业学院相结合的课外培养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南区辅导员工作团队和南区朋辈工作室、生涯咨询工作室、南区学生事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推进南区学生自管团队建设,提高自管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及其对他人服务的功能;以南区这一物理空间为纽带,探索跨学科、跨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力争把南区建设成为本科人才协同培养的区域性中心。
3. 继续探索分流过程中社区学院与专业学院的有效对接不断完善“新生成长电子档案” ,做好分流过程中社区学院与专业学院的有效对接;构建更为畅通、顺达、全面的社区学院与专业学院人才培养衔接、沟通机制,促进学生分流工作的平稳过渡;继续开展大样本量的新生满意度调研和大二学生专业学院适应情况的专题调研,并反馈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强学风建设,切实发挥社区学院等学风建设特色基地的作用,凝练总结学风建设的有效做法。
4. 以资助与发展、管理与育人并重为导向,提升资助工作质量与水平
健全“奖、贷、勤、补、免”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社会资助渠道,合理规范使用各类资助资源,确保资助覆盖困难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切实缓解学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逐步转变资助方式,实行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有机结合,构筑受助学生“资助包”个性化资助模式,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充分发挥资助体系积极作用,有效促进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将感恩、诚信教育、自立自强教育等融合到各项具体的资助工作中,搭建多样化资助育人平台,融感恩励志教育于日常活动。加强帮困助学中的信息化工作,确保100%的经济困难
学生得到相应的资助,确保100%的孤儿、残疾群体等特殊学生得到跟踪及重点资助。
5. 关怀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构建全人培养的新型教育体系
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系统工程,让每一个学生尊重生命,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最大程度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推动辅导员与社会学等专业老师对接,共同推进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综合现有的各类素质拓展项目,开发系统性的课程,推进大学生质疑精神与表达能力培养;继续挖掘社区管理、资助成才、心理辅导、团学工作等方面的育人成效,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