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以下是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解表剂

辛温解表:主治表实证,代表方剂为麻黄汤。

辛凉解表:主治表热证,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

扶正解表:主治虚人感冒,代表方剂为败毒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葳蕤汤。泻下剂

寒下:代表方剂为大承气汤。

温下:代表方剂为温脾汤。

润下:代表方剂为麻子仁丸。

攻补兼施:代表方剂为黄龙汤。

和解剂

和解少阳: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

调和肝脾:代表方剂为逍遥散。

调和肠胃:代表方剂为半夏泻心汤。

清热剂

清气分热:代表方剂为白虎汤。

清营凉血:代表方剂为清营汤。

清热解毒:代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

清脏腑热:代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清热祛暑:代表方剂为藿香正气散、六一散。

清退虚热:代表方剂为青蒿鳖甲汤。

温里剂

温中祛寒:代表方剂为理中丸、小建中汤。

温肾散寒: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补益剂

补气:代表方剂为四君子汤。

补血:代表方剂为四物汤。

气血双补:代表方剂为八珍汤、炙甘草汤。

补阴: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补阳:代表方剂为肾气丸、右归丸。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付方歌)

第一章解表剂 麻花汤(麻桂杏甘) 功用:发汗解表,选宣肺平喘 主治:风寒表实证 病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辨证要点:外感风寒表实证基础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调和营卫 主治:风寒表虚证 病机:“太阳中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配伍特点:1、发中有补,散中有收,祛邪而不至过汗,和营使发汗有源2、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阴阳并补,调和营卫。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九味羌活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配伍特点:1、辛温升散药和寒凉清热药和用,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使汗而不峻,清而不滞2、体现了“分经论治”辨证要点: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恶汗发热,头痛恶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小青龙汤(心肝将喂小青龙,妈要跪下)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配伍特点:1、解表散寒和温化水饮并行2、辛散温燥与酸收润敛相合 辨证要点:恶汗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功用:辛寒清热,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六淫,邪热雍肺证 病机:风热入里或风寒化热入里,邪热壅肺,肺失宣降 配伍特点:麻黄配石膏,解表与清肺并用,麻黄配杏仁,宣肺与降气结合,全方寒热并用,但石膏倍于麻黄 辨证要点:邪热壅肺之咳喘的常用方。发热,咳喘,苔薄黄,脉数 第二章泻下剂 大承气汤(大笑之后)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实热证 病机:伤寒邪传阳明肠腑,入里化热,并与肠中燥屎结滞,腑气不通。 配伍特点:1、攻下药陪理气药,理气攻下法2、药力迅猛,涤荡阳明腑实,釜底抽薪法3、峻下热结,以救阴液,急下存阴法。 辨证要点:治疗阳明腑实代表方。痞满燥实及苔黄厚,脉实 大黄牡丹汤(人削黄瓜皮) 功用:泄热迫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病机: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结于肠中,肠络不通。 配伍特点:集泻下,清利,破瘀于一体,以通为用,泄热破瘀法 辨证要点:湿热瘀滞肠痈初起的有效方剂。右下腹痛拒按,右腿屈伸痛甚,时时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第三章和解剂 小柴胡汤(小黄草早将胡人伴)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2、妇人热入血室3、疟疾,黄疸 病机:伤寒邪传少阳,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所致。 配伍特点:1、疏透于清泄结合2、祛邪之中兼以扶正。“去渣再煎”“一身汗出” 辨证要点:伤寒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苔白,脉弦。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 病,药物247 种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 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 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 首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1、《医方集解》汪昂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 著有《温病条辨》 意义: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 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八法”—— 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 类:辛温,辛凉 1 ·注 意: 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 / 药常不宜久煎 2、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注 意: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 ·分 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5、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寒证。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分 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热证。 ·分 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 ·分 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 · 方剂与中药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 药物配伍 · 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目的: (增效与减毒 ) · 方剂的组成 (“君臣佐使 ”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 七、明代 1、《普济方》 朱棣 载 方 61739 首 2、《医方考》 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中医方剂学》考点汇总

《中医方剂学》考点汇总 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30.银翘散中使用荆芥、豆豉的主要意义是:解表透邪。31.清骨散的功用:泻火养阴,退热除蒸。 32.竹叶石膏汤的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33.患者胸胁不舒,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小腹坠胀,月经错后,临经腹痛,脉弦而虚。治宜选用:逍遥散。 34.患者带下,色黄而稠,小便浑浊,阴肿阴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选用:龙胆泻肝汤。 35.白头翁汤最适用于:热毒血痢。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

名解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之分 4、佐助药: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5、佐制药: 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6、反佐药: 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7、使药:使药有引经药、调和药之分; 8、引经药: 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9、调和药: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或具有矫味作用的药物.. 10、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用为方剂分类法.. 11、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12、八法:“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 包括汗法、和法、下法、吐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13、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 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 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

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14、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15、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 法..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16、通因通用:反治法之一..指采用通利的治疗方法治疗某些虽属实邪内结;郁滞在里;然而表现症状似通;而本质非通的病证..如用承气汤类峻下方治疗热结旁流;用清热利湿方药治疗湿热蕴结的小便频数;用破血行瘀方药治疗瘀血阻滞之崩漏下血等.. 17、釜底抽薪:指用寒下通便法泻去热结里实的治法..如用大承气汤治疗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热盛伤津的里热实证;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里热得清..此治法犹如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喻为“釜底抽薪”法.. 18、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脾为土脏; 肺为金脏;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可达到治疗肺脏亏虚病证的目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19、滋水涵木:即滋肾以养肝; 指用滋补肾水; 以治疗肝阴不足病证的一种治法.. 肾为水脏;肝为木脏;肾水肝木为相生之脏;滋水涵木即滋肾养肝;运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治法..常用于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或肝阴不足的证候..如一贯煎方中重用生地补肾养肝;滋阴养血;即属“滋水涵木”之法..

中医方剂学重点精华汇总~

方剂学重点 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治当选用:麻子仁丸。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治宜选用:温脾汤。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30.银翘散中使用荆芥、豆豉的主要意义是:解表透邪。31.清骨散的功用:泻火养阴,退热除蒸。 32.竹叶石膏汤的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33.患者胸胁不舒,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小腹坠胀,月经错后,临经腹痛,脉弦而虚。治宜选用:逍遥散。 34.患者带下,色黄而稠,小便浑浊,阴肿阴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方剂学

·解表剂
〖主治〗1. 悬饮。2. 水肿。一身悉肿,尤 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 当归 甘草 皂刺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脉微涩而紧。子 阿胶 乌梅 贝母 罂粟壳
〖主治〗下焦蓄血证。〖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温燥伤肺之重证。
1、燥湿化痰
1、辛 温 解 表
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功用〗攻逐水饮。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没药 银花 陈皮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久咳肺虚证。〖〗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血府逐瘀汤
〖功用〗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二陈汤
麻 黄 汤 麻黄 桂枝 炙甘草 杏仁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
阳和汤
〖组成〗桃仁 红花 生地黄 川芎 赤芍 牛
半夏 橘红 茯苓 甘草炙(生姜 乌梅)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5、攻补兼施
〖功用〗清热解毒 消肿溃坚 活血止痛 熟地 肉桂 麻黄 鹿胶 白芥子 姜炭 甘草 3、涩 肠 固 脱
膝 桔梗 当归 柴胡 枳壳 甘草
2、滋 阴 润 燥
〖〗痰湿咳嗽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黄龙汤
〖主治〗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 真人养脏汤
〖〗胸中血瘀证。〖〗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增 液 汤 玄参 麦冬 生地
温胆汤
桂 枝 汤 桂枝 芍药 炙草 生姜 大枣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人参 当归 甘草 4、清 脏 腑 热
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 〖组成〗人参 当归 白术 肉豆蔻 肉桂 炙 补 阳 还 五 汤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半夏 竹茹 枳实 橘皮 茯苓 甘草炙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
(桔梗 生姜 大枣)
导 赤 散 生地 木通 甘草 竹叶
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 甘草 白芍 木香 诃子 罂粟壳
黄芪 归尾 赤芍 地龙 川芎 红花 桃仁 〖功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治〗心经火热证。〖功〗清心利水养阴 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
〖〗久泻久痢。〖〗涩肠止泻,温中补虚 〖主治〗中风。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麦 门 冬 汤
〖功用〗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九味羌活汤
〖功用〗泄热通便,补益气血。
龙胆泻肝汤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四神丸 肉豆蔻 补骨脂 五味子 吴茱萸 复 元 活 血 汤
〖组〗麦冬 半夏 粳米 人参 甘草 大枣
〖组成〗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
〖组成〗龙胆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当归
〖主治〗肾泄。五更泄泻
〖组成〗柴胡 瓜蒌根 当归 红花 甘草 〖主治〗肺痿。咳唾涎沫,短气喘促,咽 2、清 热 化 痰
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
·和解剂
生地 柴胡 甘草 车前子
·补益剂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穿山甲 大黄 桃仁
喉干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清气化痰丸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1、和 解 少 阳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
1、补 气
〖治〗跌打损伤。瘀血留胁下 痛不可忍 〖功用〗润肺益胃,降逆下气
〖组成〗 瓜蒌仁 陈皮 黄芩 杏仁 枳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小柴胡汤
2.肝胆湿热下注证。
四 君 子 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4、涩 精 止 遗
〖功〗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益 胃 散 沙参 麦冬 冰糖 生地 玉竹 实 茯苓 胆南星 制半夏
香 苏 散 香附 苏叶 陈皮 炙甘草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脾胃气虚证。〖功用〗益气健脾。 桑 螵 蛸 散
温经汤
〖主治〗胃阴损伤。 〖功用〗养阴益胃。 〖〗 痰热咳嗽。〖〗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主治〗 1.伤寒少阳证。2.妇人热入血室。 左金丸 黄连 吴茱萸
参苓白术散
〖组成〗桑螵蛸 远志 菖蒲 龙骨 人 〖组成〗吴萸 当归 芍药 川芎 人参 桂枝 养 阴 清 肺 汤
小陷胸汤 黄连 半夏 瓜蒌实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功用〗和解少阳
〖〗肝火犯胃证。〖〗清肝泻火,降逆止呕。〖组成〗莲子肉 薏苡仁 砂仁 桔梗 扁豆 参 茯神 当归 龟甲
阿胶 丹皮 生姜 甘草 半夏 麦冬
〖组成〗生地 生甘草 薄荷 贝母 丹 〖〗痰热互结证。〖〗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小青龙汤
蒿芩清胆汤
苇茎汤 苇茎 薏苡仁 瓜瓣 桃仁
茯苓 人参 甘草 白术 山药 (大枣) 〖〗心肾两虚证。〖〗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皮 炒白芍 麦冬 玄参
〖组成〗麻黄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半 〖组成〗 青蒿脑 竹茹 半夏 赤茯苓 青子 〖主治〗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 〖〗脾虚夹湿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治〗白喉, 〖功用〗养阴清肺
3、润 燥 化 痰
夏 芍药 五味子
芩 生枳壳 陈皮 碧玉散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补中益气汤
5、固 崩 止 带
生 化 汤 当归 川芎 桃仁 干姜 甘草炙 百合固金汤
贝母瓜蒌散
〖〗外寒内饮证〖〗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少阳湿热证。〖〗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泻 白 散 地骨皮、桑白皮 甘草炙 〖组成〗黄芪 炙甘草 白术 人参 当归 升 固 冲 汤
〖〗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 小腹冷痛 〖组成〗 百合 麦冬 白芍 桔梗 贝母 贝母 瓜蒌 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
止嗽散
大柴 胡 汤
〖〗肺热喘咳证。〖〗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麻 柴胡 橘皮
〖组成〗白术 黄芪 龙骨 牡蛎 山萸肉 白 〖〗化瘀生新,温经止痛
熟地 生地 当归 甘草 玄参
〖〗燥痰咳嗽。〖〗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桔梗 白前 荆芥 紫菀 百部 甘草陈皮 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枳实 大黄 姜枣 清胃散 生地 当归 牡丹皮 黄连 升麻 〖主治〗1.脾胃气虚证。2.气虚下陷证。芍 海螵蛸 茜草 棕榈炭 五倍子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主治〗风邪犯肺证。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主治〗胃火牙痛。〖功用〗清胃凉血。
3.气虚发热证。
〖主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证。
2、止 血
〖功用〗滋肾保肺,止咳化痰
4、温 化 寒 痰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玉 女 煎 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功用〗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十灰散
苓甘五味姜辛汤
达原饮
〖〗胃热阴虚证。 〖〗清胃热,滋肾阴 生 脉 散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
〖组成〗大蓟 小蓟 荷叶 侧柏叶 茅根茜 ·祛湿剂
〖主治〗痰饮咳嗽。〖功用〗温肺化饮。
2、辛 凉 解 表
槟榔 厚朴 草果仁 知母 芍药 黄芩甘草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 甘草 黄芩 黄连 〖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安神剂
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
1、燥 湿 和 胃
三子养亲汤
银翘散
〖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
〖主治〗协热下利。〖功用〗解表清里
2.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1、重 镇 安 神
〖主治〗血热妄行。 〖功用〗凉血止血。 平 胃 散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组成〗连翘 银花 桔梗 薄荷 牛蒡子 〖功用〗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芍药汤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朱砂安神丸 朱砂 黄连 炙草 生地 当归 咳 血 方 青黛 瓜蒌仁 海粉 栀子 诃子 〖〗湿滞脾胃证。〖〗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功用〗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竹叶 荆芥穗 豆豉 甘草
〖组成〗 芍药 当归 黄连 大黄 槟榔 木 玉 屏 风 散 防风 炙黄芪 白术
〖主治〗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
藿香正气散
〖〗温病初起〖〗辛凉透表 清热解毒 2、调 和 肝 脾
香 甘草 黄芩 官桂
〖主治〗表虚自汗。〖功〗益气固表止汗 〖功用〗 重镇安神,清心泻火。
〖功用〗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 半 5、化 痰 熄 风
桑菊饮
四 逆 散 炙甘草 枳实 柴胡 芍药
〖〗湿热痢疾。〖〗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完带汤
小蓟饮子
夏曲、白术、陈皮 厚朴
半夏白术天麻汤
〖〗桑叶 菊花 连翘 杏仁 桔梗 苇根 薄 〖主治〗1、阳郁厥逆。2、肝脾气郁证 白头翁汤 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组成〗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车前子苍 2、滋 养 安 神
〖组成〗生地黄 小蓟 滑石 木通 蒲黄藕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组成〗 半夏 天麻 茯苓 橘红 白术
荷 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热毒痢疾。〖〗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术 甘草 陈皮 黑芥穗 柴胡
天王补心丹
节 淡竹叶 当归 山栀子 炙甘草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甘草 生姜 大枣
〖〗风温初起。但咳 身热不甚 口微渴 脉 逍 遥 散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
〖组成〗酸枣仁 柏子仁 当归 天冬 麦冬 〖〗血淋、尿血〖〗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 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
浮数。〖功〗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组成〗炙甘草 当归 茯苓 芍药 白术 柴 5、清 虚 热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生地黄 人参 丹参 玄参 茯苓 五味子 远 槐 花 散 槐花 柏叶 荆芥穗 枳壳 2、清 热 祛 湿
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胡 烧生姜 薄荷
青蒿鳖甲汤 青蒿 鳖甲 生地 知母 丹皮
志 桔梗
〖主治〗肠风脏毒下血。
茵陈蒿汤 茵陈 栀子 大黄
〖功用〗 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 2、补 血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功用〗清肠凉血,疏风行气
〖主治〗湿热黄疸〖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四 物 汤 熟地黄 当归 白芍药 川芎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黄土汤
八正散
·消食剂
柴葛解肌汤
痛泻要方 白术 白芍 陈皮 防风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营血虚滞证。〖功用〗补血和血 酸枣仁汤 酸枣仁 茯苓 知母 川芎 甘草 甘草 地黄 白术 附子 阿胶 黄芩 灶心土 〖组成〗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 1、消 食 化 滞
〖组成〗柴胡 葛根 黄芩 羌活 白芷 芍 〖主治〗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
清骨散
当 归 补 血 汤 黄芪 当归
〖〗虚烦不眠证〖〗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阳虚便血〖〗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栀子仁、甘草炙 木通、大黄
保和丸
药 桔梗 生姜 甘草 大枣 石膏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组成〗银柴胡 胡黄连 秦艽 鳖甲 地骨 〖主治〗血虚发热证。〖功用〗补气生血。
〖治〗湿热淋证。〖〗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山楂 神曲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莱菔子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解肌清热
皮 青蒿 知母 甘草
归脾汤
·理气剂
·治风剂
三 仁 汤 杏仁 白蔻仁 薏苡仁 滑石 〖主治〗食积。〖功用〗消食和胃
升麻葛根汤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
3、调 和 肠 胃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
〖组成〗白术 茯神 黄芪 龙眼肉 酸枣仁 1、行 气
1、疏 散 外 风
通草 竹叶 厚朴 半夏
枳实导滞丸
〖主治〗麻疹初起。〖功用〗解肌透疹。 半夏泻心汤
〖功用〗清虚热,退骨蒸。
人参 木香 炙甘草 当归 远志
越 鞠 丸 香附 川芎 苍术 神曲 栀子 川 芎 茶 调 散 川芎 荆芥 白芷 羌活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
〖组成〗大黄 枳实 神曲 茯苓 黄芩
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黄连 大枣 甘草 当归六黄汤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 〖主治〗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嗳 甘草 细辛 防风 薄荷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黄连 白术 泽泻
3、扶 正 解 表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当归 生、熟地黄 黄芩 黄柏 黄连 黄芪 血证。〖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主治〗风邪头痛。 〖功用〗疏风止痛。 甘露消毒丹
〖主治〗湿热食积、脘腹痞满胀痛、大便
败毒散
〖功用〗寒热平调,除痞散结。
〖主治〗阴虚火旺盗汗。
〖功用〗行气解郁。
大秦艽汤
〖组成〗滑石 淡黄芩 茵陈 石菖蒲 川贝 秘结、痢下赤白,里急后重。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功用〗滋阴泻水,固表止汗
3、气 血 双 补
枳实薤白桂枝汤
〖组成〗秦艽 甘草 川芎 当归 芍药 细辛 木通 藿香 连翘 白蔻 薄荷 射干
〖功用〗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桔梗 人参 甘草(生姜 薄荷)
·清热剂
八珍汤
〖组成〗枳 实 厚 朴 薤 白 桂 枝 瓜 蒌 羌活 防风 黄芩 石膏 白芷 生地 熟地 〖治〗湿温时疫。〖〗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木 香 槟 榔 丸
〖〗气虚外感证〖〗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1、清 气 分 热
·祛暑剂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当归 川 【 功 用 】 通 阳 散 结 , 祛 痰 下 气 。
茯苓 独活
连朴饮
〖组成〗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莪术烧黄
参苏饮
白 虎 汤 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 香 薷 散 香薷 白扁豆 厚朴
芎 白芍 熟地黄(生姜 大枣)
【 主 治 】 胸 阳 不 振 痰 气 互 结 之 胸 痹 。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厚朴 炒黄连 菖蒲 半夏 豆豉 焦栀 芦根 连 黄柏 大黄 香附 炒牵牛
〖组成〗人参 苏叶 干葛 橘红 半夏 前 〖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功〗清热生津 〖主治〗阴暑。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 〖主治〗气血两虚。〖功用〗益气补血。 半夏厚朴汤 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苏叶 〖功用〗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治〗湿热霍乱。〖〗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痢疾,食积。〖〗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胡 茯苓 桔梗 枳壳 木香 甘草
竹叶石膏汤
重身痛 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炙甘草汤 炙草 生姜 大枣 桂枝 人参 〖〗梅核气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牵 正 散 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证。
竹叶 石膏 半夏 麦冬 人参 甘草 粳米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生地 阿胶 麦冬 火麻仁
金铃子散 金铃子 玄胡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3、利 水 渗 湿
2、健 脾 消 食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麻黄细辛附子汤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 新加香薷饮
〖主治〗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 〖〗肝郁化火证。〖〗行气疏肝,活血止痛。〖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五 苓 散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桂枝 健 脾 丸
津两伤证。〖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组成〗香薷 银花 扁豆花 厚朴 连翘 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 厚朴温中汤
玉真散 南星 防风 白芷 天麻 羌活 白附 〖主治〗1.下焦蓄水证。
炒白术 木香 黄连 甘草 茯苓 人参
〖素体阳虚,气虚外感证。〖助阳解表
〖功用〗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干而瘦少。2.虚劳肺痿。
〖组成〗厚朴 陈皮 炙甘草 草蔻仁 茯苓 〖治〗破伤风〖功〗祛风化痰 定搐止痉
2.水湿内停。3.痰饮。
〖主治〗脾胃虚弱,饮食内停,脘腹痞闷,
加减葳蕤汤
2、清 营 凉 血
〖主治〗暑温。发热头痛 恶寒无汗 口渴 〖功用〗益气补血,滋阴复脉
木香 干姜 (生姜)
消风散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葳蕤 生葱白 桔梗 白薇 豆豉 薄荷 炙 清 营 汤
面赤 胸闷不舒 舌苔白腻 脉浮而数者
〖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 猪 苓 汤 猪苓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甘草 大枣
〖组成〗水牛角 生地 元参 竹叶心 六一散 滑石(18g) 甘草(3g)
4、补 阴
〖功用〗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仁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甘草 木通 〖〗水热互结证。〖〗利水清热养阴
枳实消痞丸
〖〗阴虚外感(风热)证。〖〗滋阴解表。麦冬 丹参 黄连 银花 连翘
【主治】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 六 味 地 黄 丸
天台乌药散
〖〗风疹,湿疹。〖〗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防己黄芪汤 防己 黄芪 甘草 白术 〖组成〗干生姜 炙甘草 麦芽曲 茯苓 白
〖〗热入营血证。〖〗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或泄泻。【功用】清暑利湿。
熟地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丹皮 茯苓
乌药 木香 小茴香 青皮 高良姜 槟
〖〗风水或风湿。〖〗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术 半夏曲 人参 厚朴 枳实 黄连
·泻下剂
犀角地黄汤 犀角 生地 芍药 丹皮
清暑益气汤
〖主治〗肾阴虚证。 〖功用〗滋阴补肾 榔 川楝子 巴豆
2、平 熄 内 风
五皮散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 心下痞满,
1、寒 下
〖〗热入血分证。〖〗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组成〗西洋参 石斛 麦冬 黄连 竹叶荷 大补阴丸 熟地 龟板 黄柏 猪脊髓 蜂蜜 〖治〗小肠疝气〖〗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羚 角 钩 藤 汤
生姜皮 桑白皮 陈皮 大腹皮 茯苓皮 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失调。
大 承 气 汤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梗 知母 甘草 粳米 西瓜翠衣
〖主治〗阴虚火旺证。〖功用〗滋阴降火。 暖 肝 煎
〖组成〗羚角 钩藤 霜桑叶 菊花 生白芍 〖治〗皮水证〖功〗利湿消肿,理气健脾。〖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 3、清 热 解 毒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
一贯煎
当归 枸杞 小茴香 肉桂 乌药 沉香茯苓 茯神木 鲜生地 川贝母 竹茹 生甘草
3.里热实证之热厥 痉病或发狂 黄连解毒汤 黄莲 黄芩、黄柏 栀子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北沙参 麦冬 当归 生地 枸杞子 川楝子 〖〗肝肾虚寒证。〖〗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主治〗肝热生风证。
4、温 化 寒 湿
·驱 虫 剂
〖功用〗急下存阴,峻下热结
〖治〗三焦火毒热盛证。〖功〗泻火解毒。
〖〗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滋阴疏肝
〖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苓桂术甘汤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乌 梅 丸
大黄牡丹汤 ++ 桃仁 冬瓜子 芒硝
清瘟败毒饮
·温里剂
2、降 气
镇肝熄风汤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组成〗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当归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生石膏 生地 犀角 生栀子 桔梗 黄芩 知 1、温 中 祛 寒
5、补 阳
苏子降气汤
〖组成〗怀牛膝 生赭石 川楝子 生龙骨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附子 蜀椒 桂枝 人参 黄柏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竹叶 甘草 丹皮
理 中 丸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肾 气 丸 山药 山茱萸 泽泻 茯苓 牡 〖组成〗苏子 半夏 当归 炙甘草 肉桂 生牡蛎 生龟版 白芍 玄参 天冬 生麦芽 真 武 汤 茯苓 芍药 白术 生姜 附子 〖主治〗蛔厥证。 〖功用〗温脏、安蛔
大 陷 胸 汤 甘遂 大黄 芒硝
【功用】解外化内,升清降浊。
〖〗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丹皮 干地黄 桂枝 附子
前胡 厚朴
茵陈 甘草
〖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主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 小 建 中 汤
〖主治〗肾阳不足证。〖功用〗补肾助阳 〖治〗实喘。〖功〗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治〗类中风〖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2.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 ·涌 吐 剂
〖功用〗泻热逐水。
口干咽痛,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 芍药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定喘汤
天麻钩藤饮
〖功用〗 温阳利水。
瓜 蒂 散 瓜蒂 赤小豆(香豉)
血,热盛发斑。
〖〗虚劳里急证。〖〗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6、阴 阳 并 补
〖组成〗白果 麻黄 苏子 甘草 款冬花 杏 〖〗天麻 栀子 黄芩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实 脾 散
〖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腕证。
2、温 下
凉 膈 散 大黄 芒硝 甘草 栀子仁 薄荷 大 建 中 汤 蜀椒 干姜 人参 胶饴
地黄饮子
仁 炙桑白皮 炒黄芩 法半夏
夜交藤 朱茯神 川牛膝 钩藤 石决明
厚朴白术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槟榔 附子 〖功用〗涌吐痰涎宿食。
大黄附子汤
黄芩 连翘 竹叶
〖主治〗中阳虚弱,阴寒内盛证。
〖组成〗熟地黄 巴戟天 山茱萸 石斛 肉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主治〗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苁蓉 炮附子 五味子 官桂 茯苓 麦冬 〖功用〗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 补益肝肾 所致之阴水。〖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吴茱萸汤 吴茱萸 人参 大枣 生姜
石菖蒲 远志
小半夏汤 半夏 生姜
大定风珠
萆薢分清饮
温脾汤
普济消毒饮
〖治〗虚寒呕吐。〖〗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痰饮呕吐。〖〗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白芍 地黄 麦冬 麻仁 五味子 生龟版 益智仁 萆薢 石菖蒲 乌药 (茯苓、甘草)
大黄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 干姜 当归 〖组成〗黄芩 黄连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牛
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旋覆代赭汤
生牡蛎 炙甘草 鳖甲 阿胶 鸡子黄
〖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寒积腹痛。〖〗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蒡子 薄荷 陈皮 甘草 玄参 柴胡 桔梗 2、回 阳 救 逆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覆花 人参 生姜 赭石 炙草 半夏 大枣 〖主治〗阴虚动风证。〖功用〗滋阴熄风。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僵蚕 升麻
四 逆 汤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龟鹿二仙胶 鹿角 龟板 人参 枸杞子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治燥剂
3、润 下
〖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焮痛,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 〖主治〗真元虚损,精血不足。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1、轻 宣 外 燥
5、祛风胜湿
麻子仁丸〗+芍药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 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 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 〖功用〗滋阴填精,益气壮阳。
〖主治〗脾约证。(肠胃燥热,脾津不足),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橘皮竹茹汤 橘皮 竹茹 大枣 生姜 甘草 人参
杏苏散
羌活胜湿汤
〖组成〗苏叶 杏仁 半夏 茯苓 前胡 羌活 独活 藁本 防风 炙草 川芎 蔓荆子
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功用〗回阳救逆。
·固涩剂
〖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
橘皮 苦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风湿在表之痹证 〗祛风,胜湿,止痛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防风通圣散
1、固 表 止 汗
〖功用〗降逆止呕,益气清热。
〖〗外感凉燥证。〖〗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独活寄生汤
济川煎
〖组成〗荆芥 防风 连翘 麻黄 薄荷 川芎 3、温 经 散 寒
牡 蛎 散 黄芪 麻黄根 牡蛎
丁香柿蒂汤 丁香 柿蒂 生姜 人参
桑杏汤
++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
〖〗当归 牛膝 肉苁蓉 泽泻 升麻 枳壳 当归 白芍 白术 栀子 大黄 芒硝 石膏 当归四逆汤
〖〗自汗,盗汗。〖〗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胃气虚寒证。〖〗温中益气,降逆止呃。桑叶 象贝 香豉 栀子 梨皮 杏仁 沙参 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
〖〗肾虚便秘。〖〗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黄芩 桔梗 甘草 滑石
当归 桂枝 细辛 芍药 炙草 通草 大枣
〖〗外感温燥证。〖〗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血虚寒厥证。〖〗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2、敛 肺 止 咳
·理血剂
清燥救肺汤
〖功〗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4、逐 水
〖功用〗疏风解表,泄热通便。
黄芪桂枝五物汤
九仙散
1、活 血 祛 瘀
〖组成〗桑叶 石膏 甘草 胡麻仁 人
十 枣 汤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 仙方活命饮
黄芪 芍药 桂枝 生姜 大枣
〖组成〗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五味 桃核承气汤 桃仁 大黄 桂枝 炙草 芒硝 参 阿胶 麦门冬 杏仁 枇杷叶
·祛痰剂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 绪言 1、什么是方剂? 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 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君、臣、佐、使的具体涵义及运用特点: 一、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为一方的核心,其药力居方中之首,一般用量偏大。在每一个方剂中君药是必不可少的,但一般只用一味,病情复杂也可用至二味。若用多则使药力分散,并且相互牵制而影响疗效。如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六味地黄丸,以熟地为君,用至八钱,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二、臣药:有二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三、佐药:有三种意义: 1、是佐助药:有二方面意义: (1)用于协助君、臣二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直接用于治疗次要的兼病或兼证。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少,但用数可多于臣药。 2、是佐制药:用于消除或缓解君、臣二药的毒性与烈性。 3、是反佐药: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四、使药:有二种意义: 1、引经药:能把方剂中的诸药引向病所,而发挥专项治疗作用。 2、调和药:是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第三节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变化 2.药量增减变化 3.剂型更换变化 第五章剂型 1、汤剂汤剂是中医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 2、丸剂丸剂内服吸收缓慢,药力持久,服用、携带方便,一般适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3、散(粉)剂散(粉)剂制作简便,便于携带,节约药物,其吸收亦较快。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