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一、方剂学的概述

1. 方剂学的定义和作用

2. 方剂学的历史发展

3. 方剂分类和命名原则

二、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

1. 方药组成及其作用

2. 配伍原则及其分类

3.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三、方剂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

1. 方剂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

2. 药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四、中药方剂常用于各类疾病治疗的总结归纳

1. 补虚类方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

2. 清热类方剂:白虎汤、清热解毒汤等。

3. 祛风湿类方剂:桂枝加附子汤、桑枝汤等。

4. 消肿化瘀类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逍遥散等。

5. 止咳平喘类方剂:桔梗汤、麻杏止咳汤等。

6. 安神助眠类方剂: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

五、方剂学的应用

1. 方剂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2. 方剂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六、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1. 方剂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 未来方剂学的发展方向及意义

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方剂进行治疗。常见的方剂有补虚类、清热类、祛风湿类、消肿化瘀类、止咳平喘类和安神助眠类等。在中医临床和制药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方剂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付方歌)

第一章解表剂 麻花汤(麻桂杏甘) 功用:发汗解表,选宣肺平喘 主治:风寒表实证 病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辨证要点:外感风寒表实证基础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调和营卫 主治:风寒表虚证 病机:“太阳中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配伍特点:1、发中有补,散中有收,祛邪而不至过汗,和营使发汗有源2、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阴阳并补,调和营卫。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九味羌活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配伍特点:1、辛温升散药和寒凉清热药和用,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使汗而不峻,清而不滞2、体现了“分经论治”辨证要点: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恶汗发热,头痛恶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小青龙汤(心肝将喂小青龙,妈要跪下)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配伍特点:1、解表散寒和温化水饮并行2、辛散温燥与酸收润敛相合 辨证要点:恶汗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功用:辛寒清热,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六淫,邪热雍肺证 病机:风热入里或风寒化热入里,邪热壅肺,肺失宣降 配伍特点:麻黄配石膏,解表与清肺并用,麻黄配杏仁,宣肺与降气结合,全方寒热并用,但石膏倍于麻黄 辨证要点:邪热壅肺之咳喘的常用方。发热,咳喘,苔薄黄,脉数 第二章泻下剂 大承气汤(大笑之后)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实热证 病机:伤寒邪传阳明肠腑,入里化热,并与肠中燥屎结滞,腑气不通。 配伍特点:1、攻下药陪理气药,理气攻下法2、药力迅猛,涤荡阳明腑实,釜底抽薪法3、峻下热结,以救阴液,急下存阴法。 辨证要点:治疗阳明腑实代表方。痞满燥实及苔黄厚,脉实 大黄牡丹汤(人削黄瓜皮) 功用:泄热迫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病机: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结于肠中,肠络不通。 配伍特点:集泻下,清利,破瘀于一体,以通为用,泄热破瘀法 辨证要点:湿热瘀滞肠痈初起的有效方剂。右下腹痛拒按,右腿屈伸痛甚,时时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第三章和解剂 小柴胡汤(小黄草早将胡人伴)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2、妇人热入血室3、疟疾,黄疸 病机:伤寒邪传少阳,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所致。 配伍特点:1、疏透于清泄结合2、祛邪之中兼以扶正。“去渣再煎”“一身汗出” 辨证要点:伤寒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苔白,脉弦。

中医方剂学总结及速记歌诀

方剂总结及速记歌诀一、解表剂 xx表 表实: xx: 干妈姓xx 表虚: xx: 要支走xx 外寒里饮: xx: 小将为嘛甘心下跪 外寒里有蕴热: 九味羌活汤: xx尝百草,细心防枪剌穿胸。 外寒气xx: xx饮: xx炒苏xx。 2、xx表 温病初起平剂: xx:

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温病初起轻剂: xx: 荷花根,xx杏果。 外感风热,邪热蕴肺:xxxx。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 xx肌汤: 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3xx解表: 气虚感风寒湿: 败毒散: 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xx少气虚感寒,内有痰湿: xx想xx,给钱xx割草。 xx感风寒,暴喑: xx附子细辛汤。 xx感风热: 加减葳蕤汤: 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泻下剂

1、攻下剂 xx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xx: xx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壅滞: 大黄xxxx: 大硝xxxx。水热互结之结胸: 大陷胸汤: 芒硝随军。 2、温下 xx虚寒积: (脾虚)xxxx: 附大人炒肝。 寒积里实: (无虚)大黄附子汤 肠胃燥热,脾约便秘: 麻子xx: 麻子只要破xx。 肾阳虚弱津液不足: xx煎: 牛肉只归xx。

3、逐水悬饮实水: 十枣汤: 枣戟芫遂。 4、攻补兼施xx腑实,气血不足:xxxx: (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三、清热剂 清暑热 暑湿: 六一散阴暑: 香薷散暑伤肺经气分热证: 清络饮。暑湿证: xx甘露饮。 暑温夹湿: xx香薷饮。 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 xxxx: xx炒米。 气津两伤: 竹叶石膏汤:

xxxx族人卖金糕。 xx血: 热入营分: 清营汤: xx瞧黄花,卖xxxx。 热入血分: 犀角地xx: xx要母。 清热解毒 三焦火盛: xx解毒汤: 三皇子 xx二焦邪热: 凉膈散: xx只瞧干荷叶 大头瘟: 普济消毒饮: 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阳证痈毒初起:仙方活命饮: xx造房,没花金银,只要草皮xx。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中医方剂学重点精华汇总~

方剂学重点 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治当选用:麻子仁丸。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治宜选用:温脾汤。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30.银翘散中使用荆芥、豆豉的主要意义是:解表透邪。31.清骨散的功用:泻火养阴,退热除蒸。 32.竹叶石膏汤的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33.患者胸胁不舒,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小腹坠胀,月经错后,临经腹痛,脉弦而虚。治宜选用:逍遥散。 34.患者带下,色黄而稠,小便浑浊,阴肿阴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选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药剂学总结归纳 第一单元概述 细目一方剂与治法 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 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 要点二常用治法: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汗法:【解表剂】 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 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下法:【泻下剂】—骏下 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 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 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 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消法:-缓消 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剂】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点一方剂配伍的目的: 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如四逆汤。 二是扩大治疗范围。如四君子汤。 三是能够监制药物的毒性或烈性,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如生姜能减轻半夏的毒性;砂仁能减轻熟地滋腻碍胃的副作用等. *要点二方剂的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的涵义: 1。君药: 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方剂学重点总结

1 、《五十二病方》: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方剂的基本结构-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者主证作用的药物; 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者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者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ii 。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者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者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 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 i。药味加减的变化-——--——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 ii。药量加减的变化—-—--—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 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 4、方剂与治法关系: i.治法是知道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5 、常用治法: 汗法) —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 (人参)败毒散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杏仁甘草 ,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 药。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 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 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 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 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

方剂学90个必背知识点

方剂学90个必背知识点 1.大承气汤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以痞、满、燥、实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2.大陷胸汤的配伍意义:甘遂为君药。大黄先煎,取其“治上者治宜缓”之意。本方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3.温脾汤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4.芍药汤配伍意义: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体现'调气则后重自除'之义;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 5.葛根黄芩黄连汤配伍意义: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本方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6.四物汤配伍特点:以熟地黄、白芍阴柔补血之品与辛香之当归、川芎等量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补中有行,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7.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8.归脾汤辨证要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9.参苓白术散配伍意义: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与诸补脾药合用,有'培土生金'之意。 10.真武汤配伍意义:佐以芍药,一者利小便以行水,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治筋肉瞤动,四者防止温燥药物伤耗阴津,以利久服缓治。 11.麦门冬汤配伍特点:培土生金(粳米、大枣益脾胃,助人参益气生津,寓培土生金之意),肺胃同治。

方剂学必背方剂120首

方剂学必背方剂120首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关乎中药的配伍和应用,是临床应用中医药的必备知识。而方剂,作为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每一位中医医师必须熟悉、重视的内容。 以下是120首必背方剂,按类划分,供读者参考。 一、发表热类 1.麻黄汤 2.麻杏石甘汤 3.石膏汤 4.麻黄加术汤 5.麻黄附子细辛汤 6.桂枝汤 7.桂枝加芍药汤 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9.牛膝汤 10.防风通圣汤 11.麻杏泻心汤 12.麻仁丸 二、解表发汗类 13.大青龙汤 14.小青龙汤 15.神农饮 16.葛根汤 17.麻黄杏子细辛汤 18.麻黄汤加附子 19.麻黄杏子芍药甘草汤

20.麻黄清醒饮 21.麻杏石膏汤 22.桂枝汤加芍药甘草汤 23.通脉四逆汤 24.桂枝麻黄各半汤 25.辛夷汤 26.银翘散 27.感冒灵颗粒 三、清热解毒类 28.白虎汤 29.小柴胡汤 30.清热解毒口服液 31.大黄清毒汤

32.银黄颗粒 33.连翘败毒散 四、透疹类 34.小柴胡汤加黄芩 35.生秦藤汤 36.麻黄法笔汤 37.茵陈蒿汤 38.妇女九汤 39.玄武汤 40.麻杏石甘汤 41.清宫颗粒 42.银翘片

五、滋补养生类 43.四物汤 44.六味地黄丸 45.人参鹿茸鞭片 46.三仙饮子 47.归脾汤 48.养血汤 49.七星茶 50.补中益气汤 51.人参汤 52.五味调和散 53.当归补血汤 54.龟鹿补肾丸

55.八珍汤 56.女贞子茶 57.胶贝母糖水 58.鱼腥草饮 六、消食导滞类 59.保和丸 60.二陈汤 61.四君子汤 62.香砂六君子丸 63.理中丸 64.生姜丸 65.活络丸

【方剂学】方剂重点( 整理版)(1)(1)(2)

考试题型: 1、补中益气汤与归脾汤在组成、功用、主治证及配伍方面有何异同? 答:补中益气汤:人参白术甘草黄芪当归橘皮升麻柴胡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配伍特点:主以甘温,补中寓升,共成虚则补之,陷者升之。 归脾汤: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配伍特点:心脾同治,重在补脾,气血并补,重在补气 同:均有补脾益气之功,同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 异:补中益气汤是配伍升阳举陷(黄芪)之品,重在补气,且能升阳,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及气虚发热等证;归脾汤则配伍养心安神之品,意在补养心脾,益气生血,主治心思气血两虚之神志不安及脾不统血之失血证。 2、清胃散与玉女煎在组成、功效、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 答:清胃散:生地黄当归身杜丹皮黄连升麻功效:胃热阴虚者 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功效:清胃热滋肾阴 两者同治胃热牙痛。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以黄连为君,属苦寒之剂,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的牙痛、牙宣等症:玉女煎以清胃热为主,而兼滋肾阴。故用石膏为君,配伍熟地、知母、麦冬等滋阴之品,属清润之剂,功能清胃火,滋肾阴,主治胃火旺而肾水不足的牙痛及牙宣诸症。 (原题:理中丸与四君子汤在组成、功用、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 3、理中丸与四君子汤在组成上只一味之差,其功用、主治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理中丸和四君子汤都益气健脾之功,主治中焦虚弱、运化失职之病症。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并以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为君,全方功专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之证。而理中丸则由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组成,并以辛热的干姜温中祛寒,温运脾阳为君药,故全方功偏温中祛寒,主治脾之阳气不足的中焦虚寒证。所以两方岁一药之差,但因系主要配伍不同,其功用、主治也有所不同。 4、麻黄汤与桂枝汤在组成、功用与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 答:同:都属辛温解表剂,皆可用于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麻黄汤因麻桂相须,并佐杏仁,则发汗散寒力强,兼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之恶寒发热无汗而喘。(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桂枝汤为桂芍配用,并佐姜枣,则发汗解表之力逊,但调和营卫之功尤著,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之恶风发热而有汗。(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5、逍遥散与一贯煎在组成、功效、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 答: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柴胡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一贯煎与逍遥散都能疏肝理气,均可致肝郁气滞之胁痛。但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并伴有神疲食少等脾虚症状。一贯煎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之胁痛,且见吞酸吐苦等肝气犯胃症状者。 6、活血祛瘀剂中为何常配理气药?

重点方剂学总结

《52病方》标志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医方著作,表明了方剂发展已初具规模,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陈师文,是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成药药典。《医方集解》汪昂,开创了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①治法来源于方剂②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手段③方是实践的产物,法是理论的总结,只有二者相配合才能完成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方剂组成原则:a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臣药:①指辅助君药加强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②指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c佐药:①辅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根据治病需要,选用与君臣药性能或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d使药:①引经要,即能引方中诸药达于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方剂变化的基本形式:①药味加减变化,如麻黄汤→三拗汤②药量加减变化,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③药味、药量同时增减的变化④剂型更换变化,如理中丸→人参汤方剂的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清·程钟龄《医学心语》,开创方论之先河,首先收纳“八法”之书)。①汗法:指通过开阖腠理、调理营卫、宣发肺气等而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方法。适用于表证,及水肿、疮疡、麻疹初起等证,汗法分为辛温解表、辛谅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所针对的病位主要在肌表营卫。②吐法:指通过涌吐而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方法。可用于痰阻胸膈、中毒、饮食积滞等③下法:指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而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方法。可用于体内有宿食、燥屎淤血、积聚、水停、虫证、痰结等④和法:指通过和解或调和而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方法。可用于寒热夹杂、虚实互兼等⑤清法:指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而达到清除里热目的的方法。可用于里热证、实热证等⑥温法:指通过散里寒而达到治疗里寒证目的的方法。⑦消法:指通过理气活血祛湿化痰消食利水驱虫等而达到治病愈疾目的的方法。⑧补法:指通过补益气血阴阳等而达到扶正愈疾目的的方法。解表剂:发汗解肌透疹桂枝汤(辛热解表)a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b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c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病中风)—恶寒发热,头痛,鼻鸣,干呕,口不渴,苔白脉浮缓d桂枝配白芍的作用:桂枝配芍药,既发汗又止汗,既扶正又祛邪麻杏石甘汤(清脏腑热),该方为“辛凉重剂”,有汗无汗均可用。麻黄辛温,开宣肺气以平喘,开郁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泻里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的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二药相辅相成,共为君药。败毒散(扶正解表),用于体虚外感的扶正解表方,体现了“逆流挽舟”a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b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c主治病症: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恶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身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大承气汤(寒下):a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b主治: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证③里实热之热厥,痉证或发狂等;体现了“釜底抽薪”、“急下存阴”、“通因通用” c以痞满燥实四大症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①痞—自觉胸脘闷塞不舒②满—脘腹胀满,按有抵抗感③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苔黄燥④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脉实有力温脾汤(温下):a组成:附子干姜人参大黄甘草b功效:温补脾阳,攻下冷积逍遥散(调和肝脾)a组成:柴胡茯苓白术当归芍药甘草b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半夏泻心汤(调和脾胃)a组成:半夏黄岑人参干姜甘草黄连大枣b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白虎汤(清气分热)a组成: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b功效:清热生津c主治阳明四大证:身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期末方剂备考录 一.总论知识点 1.方剂起源与发展: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孙思邈后著《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 ·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 ·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 ·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著 ·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句话) ①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从法出) 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 3.方剂的变化(12字掌握) 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 4.方剂所应八法 (1)汗法:解表剂 (2)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 (3)下法:泻下剂 (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理血剂 (5)吐法:涌吐剂 (6)清法:清热剂;祛暑剂 (7)温法:温里剂 (8)补法:补益剂 另(未归):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5.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 (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or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 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作用的药物。(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炮制反佐)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二.某首方的功用、主治证和临床表现 1.麻黄汤 (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主治证:外感风寒表实证 (3)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 (1)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2)主治证:外感风寒表虚证 (3)临床表现: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3.小柴胡汤 (1)功用:和解少阳 (2)主治证:A.伤寒少阳证B.妇人中风,热入血室C.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完整word版)方剂学重点总结

方剂学重点总结 总论部分 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方剂的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 i.药味加减的变化-------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 ii.药量加减的变化------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 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 4、方剂与治法关系: i.治法是知道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 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 各论部分 1、解表剂(汗法) 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临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 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方剂学重点归纳表汇总

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 麻黄汤辛温发汗宣 肺平喘 外感风寒 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 舌苔薄白,脉浮紧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 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 和营卫 外感风寒 表虚证 身热,汗出恶风, 舌淡苔白,脉浮缓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 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 清里热 外感风寒 湿邪,兼里热 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 痛无汗,肢体酸楚 疼痛,口苦微渴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 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香苏散疏风散寒理 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 有气滞证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无 汗,身疼肢楚,胸脘满闷, 不思饮食,舌白而脉浮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 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 肺蠲饮 风寒客表, 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 喘咳,痰多而稀, 舌苔薄白,脉浮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 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 热解毒 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咽痛, 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 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主上焦屙,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 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 肺止咳 风温初起证 咳嗽,身热不甚, 口不渴或微渴,舌尖红, 苔薄白,脉浮数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 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 肺平喘 肺热壅盛证 身热,喘急,苔薄白或黄, 脉数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 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肌清 泄里热 感冒风寒,邪 郁化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微 洪 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恶寒 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升麻葛根汤辛凉解肌解 毒透疹 麻疹初起未 发,或发而不 透 疹出不畅,身热舌红,脉 数为使用依据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 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败毒散益气解表散 风祛湿 气虚外感, 风寒湿邪证 憎寒壮热,头身重痛,无 汗,脉浮重取乏力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荷;瘟疫 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再造散助阳益气散 寒解表 阳气虚弱,感 冒风寒证 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 汗肢冷,神疲懒言,舌淡 苔白,脉沉无力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细辛 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加减葳蕤汤滋阴清热发 汗解表 素体阴虚,外 感风热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咽 干口燥,舌赤脉数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 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葱白七味饮养血滋液解 表散邪 病后阴血亏 虚,调摄不慎, 感受风寒 头痛身热,微恶寒,舌淡, 脉细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 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 苔黄,脉实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 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水热互结之结 胸证 心下满痛,大便秘结,潮 热烦躁,舌燥而渴,脉沉 紧有力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擅医 热实结胸证,泻热逐水效专长。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重点(全) . 编辑doc 方剂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 编辑doc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完整版)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重点整理 总论部分 1、一些重要的方书:总论部分☞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某方剂的特殊用法♣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某方剂的功用、主治证、临床表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某方剂配伍某味中药的意义▶/▷《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方剂配伍某类中药的意义☀/☼《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某章方剂的分类☞/☜2、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解★/☆☞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方剂比较☻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 ☞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 ii.药量加减的变化------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 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 4、方剂与治法关系: i.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 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 各论部分 1、解表剂(汗法) 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 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临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所以,方剂学-1

方剂学重点

方剂学重点 第一篇:方剂学重点 复习题 1、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在组成、功效、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 2、简述白虎汤组成、功用、主治证、方义。 3、简述清营汤中配伍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的意义。 4、清胃散和玉女煎在组成、功效、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 5、理中丸与四君子汤在组成上只一味药之差,其功用、主治有何不同?为什么? 6、四物汤的组成、功用与主治、配伍特点是什么? 7、归脾汤的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方中配伍木香的意义是什么? 8、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功效、主治证、方义及配伍特点。 9、肾气丸的组成、功效、主治证、方义及配伍特点。 10、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的用量比例是多少?黄芪在方中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11、逍遥散、一贯煎组成、功用、主治证有何异同? 12、越鞠丸可以治疗痰郁证吗?为何方中无祛痰药? 13、简述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青龙汤、麻黄汤功用、主治证。 14、活血祛瘀剂中为何常配理气药?试举一方为例说明。举例要求写出方名、主治证并指出方中所用的理气药 15、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功效、主治证、方义及配伍特点,方中用量最重的是哪一味药,为何?。 16、简述川芎茶调散的组成、功用和主治。为何方中薄荷叶用量为全方最大? 17、简述镇肝熄风汤的组成、功用和主治、牛膝在方中的配伍意义? 18、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多少?二者的配伍体现了方剂的何种配伍方法? 19、祛湿剂中常配理气药有何意义?试举一方为例说明。举例要

求写出方名、主治证并指出方中所用的理气药)20、祛痰剂中常配理气药有何意义?试举一方为例说明。举例要求写出方名、主治证并指出方中所用的理气药) 21、大黄在桃核承气汤、茵陈蒿汤、复元活血汤、大承气汤中的配伍意义。 22、简述小青龙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在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 23、简述桂枝在麻黄汤、当归四逆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中的配伍意义。 24、简述麻黄在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定喘汤、阳和汤中的配伍意义。 第二篇:方剂学简答题重点 1、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在组成、功效、主治证方面有何异同? 两方均治少阳病,皆有和解少阳之功,都用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但小柴胡汤功专和解少阳,治少阳病,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扶正,健脾和中。而大柴胡汤则治少阳阳明合病,功用不仅和解少阳,且能内泻阳明热结,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且行气消痞;芍药缓急止痛;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因有阳明热结解,故不用人参、甘草之甘壅留邪,而用大枣调和诸药。 2、简述白虎汤组成、功用、主治证、方义。 白虎汤用生石膏、知母、炙甘草和粳米,有清热生津之功,主治气分热盛证。方中君药生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臣药知母,苦寒质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使热清津复,诸症自解。 3、简述清营汤中配伍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的意义。 清营汤中用银花、连翘、竹叶心因温邪初入营分,故用其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 第一篇: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 名解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之分 4、佐助药: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5、佐制药: 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6、反佐药: 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7、使药:使药有引经药、调和药之分,8、引经药: 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9、调和药: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或具有矫味作用的药物。 10、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用为方剂分类法。 11、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12、八法:“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包括汗法、和法、下法、吐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13、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14、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15、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 法。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16、通因通用:反治法之一。指采用通利的治疗方法治疗某些虽属实邪内结,郁滞在里,然而表现症状似通,而本质非通的病证。如用承气汤类峻下方治疗热结旁流;用清热利湿方药治疗湿热蕴结的小便频数;用破血行瘀方药治疗瘀血阻滞之崩漏下血等。 17、釜底抽薪:指用寒下通便法泻去热结里实的治法。如用大承气汤治疗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热盛伤津的里热实证,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里热得清。此治法犹如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喻为“釜底抽薪”法。 18、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可达到治疗肺脏亏虚病证的目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19、滋水涵木:即滋肾以养肝,指用滋补肾水,以治疗肝阴不足病证的一种治法。肾为水脏,肝为木脏,肾水肝木为相生之脏,滋水涵木即滋肾养肝,运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治法。常用于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或肝阴不足的证候。如一贯煎方中重用生地补肾养肝,滋阴养血,即属“滋水涵木”之法。 20、阴中求阳:补阳方中兼用补阴药的配伍方法。指对于阳虚病证,用补阳药同时,宜佐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使阳有所附,并可藉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使之补阳而不伤津。代表方如右归丸。 21、阳中求阴:补阴方中兼用补阳药的配伍方法。指对于阴虚病

方剂学总结

一、解表剂 1.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 2.适用范围: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兼见表证者 3.分类:(1)辛温解表 (2)辛凉解表 (3)扶正解表 4.注意事项:(1)辨清病证性质,适当遣药组方 (2)把握煎服方法,利于发汗驱邪 (3)解表取汗标准,以遍身微汗为佳 (4)权衡表里轻重,治疗主从有序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 组成:麻黄9g 桂枝6g 杏仁6g 炙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特点:麻桂相须,开腠透营,发汗解表之功益彰;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利肺平喘之效更甚。 2、桂枝汤

组成: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3g(12枚) 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配伍特点:一是发中有补,散中有收,祛邪而不至过汗,和营使发汗有源;二是既能辛甘化阳,又能酸甘化阴,阴阳并补(气津同补),调和营卫。 3、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9g 防风9g 苍术9g 细辛3g 川芎6g 香白芷6g 生地黄6g 黄芩6g 甘草6g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 浮或浮紧 配伍特点:一是辛温升散药和寒凉清热药合用,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使汗而不峻,清而不滞;二是药备六经,通治四时,充分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4、香苏散 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120g 炙甘草30g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