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

合集下载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存在、认识、价值等基本问题的学科,在东西方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东西方哲学思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就东西方哲学思想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人类思维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一、东方哲学思想东方哲学主要指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日本哲学等亚洲国家的哲学思想。

东方哲学强调内在的修养、自然的和谐以及对宇宙整体的认知。

其中,中国哲学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六家为主要流派,印度哲学则包括耆那教、佛教、吠舍、耶舍、密宗等多种学派。

1.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礼仪、忠恕,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节俭,主张消除战争和贫困,实现和平与公平;法家注重法治、重视规范和制度,提倡严明的法律和秩序;名家重视言辞的辩证和辩论,强调言论自由和民主;兵家注重战争策略和军事技巧,强调实战和实践。

2. 印度哲学印度哲学强调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追求解脱和涅槃。

耆那教主张不杀生、不偷盗、不说谎、不淫欲、不酗酒,强调清净和苦行;佛教强调四圣谛、八正道,主张舍离欲望、超越生死轮回,追求解脱和菩提;吠舍强调逻辑推理和辩证方法,注重认识论和形而上学;耶舍主张唯识法、唯心论,强调心识和心性的本体论;密宗注重密传和灵性启示,强调修行和启悟。

3. 日本哲学日本哲学融合了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日本道家、日本儒家等学派。

禅宗注重禅定和悟道,主张顿悟和直指人心;日本道家强调自然和谐、艺术修养,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越;日本儒家注重礼仪和道德、家族和社会,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

二、西方哲学思想西方哲学主要指古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基督教哲学和现代哲学等欧洲国家的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强调理性思维、个体自由以及科学方法的运用。

(完成)西方哲学复习提纲

(完成)西方哲学复习提纲

一、世界三大哲学传统及其各自的精神特点。

西方哲学非常重视与知识有关的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知识的来源问题”的时候,许多顶级的哲学家特别强调人类知识的先天(前世)因素。

印度哲学特别强调现实人生的痛苦、有限和悲剧色彩,而要求我们把目光专注于遥远的来世。

以悲剧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

中国哲学的主流精神(儒家精神)是“入世”的,儒家哲学所讨论的问题永远也脱离不开“人伦日用”。

1、西方哲学重视思想的过程甚于重视思想的结果,而中国哲学只重视思想的结果,而忽略思想的过程和细节。

2、中国哲学的目标是追求做人的高层境界,而西方哲学的目标是追求作为知识的真理二、古希腊宗教神话的特点。

1、多神教:每一位神专司一种自然现象(比如雷电、太阳、月亮、海洋等等);后来又出现了掌管人类活动(比如战争、农业、工匠,婚姻、百姓家事等)以及代表人类特征(如爱和美、智慧等)的神。

这样自然的运行和人的命运全部归之于神的主宰。

2、神人同形:神在肉体上和我们人一样,有着人的形态和肉体。

希腊的神之所以被崇奉为神,不是由于他道德上的崇高,而是因为他比人具有一副更加健美的肉体。

正是因其美,所以人们才将其奉为神灵。

3、神人同性:“同性”就是说神和人一样,有着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他也会像人一样,有肉体的需要,有欲望,而且他也会犯错误,有些神还很愚蠢,比如说众神之王宙斯就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别的神甚至是凡人的捉弄。

三、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特别喜好谈话、辩论。

谈话过程中,他不喜欢告诉别人结论,而是不断地向别人提问,然后归纳对方的观点,再进行反问,使对方在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已经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这一谈话的方法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方法”,也就是他自称的“精神助产术”四、柏拉图的《会饮篇》的主要内容。

•《会饮篇》叙述的是一场有关爱的意义的谈话。

•谈话时间发生在公元前416年,地点是剧作家阿伽松(Agathon)的家里。

•谈话前面一部分的发言者强调的爱情里情绪与肉体的一面。

人类的世界知识点总结

人类的世界知识点总结

人类的世界知识点总结人类的智慧和知识的积累是我们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几千年来,人们通过观察、沉思、实践和传承不息探究和积累知识,从而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将以人类的世界知识点为主题,对人类的知识进步历程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自然科学知识1. 天文学:天文学探究宇宙的起源、演化、天体运动和星系结构等。

重要的天文学家有托勒密、开普勒和伽利略等。

2. 生物学:生物学探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包括生物进化、细胞结构、遗传学和生态学等。

著名的生物学家有达尔文、门捷列夫和居里夫人等。

3. 化学:化学探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包括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等。

重要的化学家有达尔顿、门捷列夫和门丁等。

4. 地学:地学探究地球的结构、地壳运动、地理环境和资源等。

重要的地学家有范德格拉夫和摩尔等。

二、社会科学知识1. 历史学:历史学探究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演变,包括古代历史、中世纪历史和近代历史等。

重要的历史学家有希罗多德、西塞罗和杜兰特等。

2. 经济学:经济学探究人类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

著名的经济学家有亚当·斯密、凯恩斯和马克思等。

3. 心理学:心理学探究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心理过程,包括认知心理学和进步心理学等。

著名的心理学家有弗洛伊德、皮亚杰和皮亚孜等。

4. 社会学:社会学探究人类社会的结构、功能和变迁,包括社会学理论和社会调查等。

著名的社会学家有孟德斯鸠、韦伯和马克思等。

三、文学艺术知识1. 文学:文学探究人类的语言艺术和文化传承,包括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体裁。

重要的作家有莎士比亚、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2. 绘画:绘画探究艺术表现和美学原理,包括写实主义、印象派和抽象艺术等绘画风格。

著名的画家有达·芬奇、梵高和毕加索等。

3. 音乐:音乐探究声音艺术和音乐理论,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等。

重要的音乐家有贝多芬、巴赫和莫扎特等。

印度哲学介绍

印度哲学介绍

印度哲学:(英Indian philosophy)印度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

从公元前2750年到公元前6世纪或前5世纪,是印度原始公社瓦解和奴隶制形成时期,这时的《吠陀经》是婆罗门教的宗教文献,其后期著作《奥义书》已经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从梵天(神)概括出形而上学的实体“梵”,认为梵是一种没有始终、没有属性、没有因果、不可思议的最高实在,并把客观的梵与作为主体的我(灵魂)等同起来,即梵我如一。

这种思想认为梵我本来是一致的,但由于人的无明,即对尘世的眷恋,受到作业与果报的束缚,使我与梵不能同一。

如果抛弃了现世的报应,则得到解脱。

这种思想成为在印度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以后的正统哲学都以它为基础。

与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是沙门思想,主要的是顺世派、佛教、者那教和生活派(邪命外道)。

顺世派认为,世界是由土、水、气、火构成,生物包括人在内都由这四种元素构成;人死亡后,四种元素就从人体分离而各归其类。

在认识论上,认为只有直接感觉才是可信的,推理也不可能认识真理。

并从这种唯物主义引申出道德上的快乐主义。

者那教的创始人筏驮摩那提出二谛说,即精神原理的生命与物质原理的非生命两者对立,但认为两者不能分开,灵魂存在于土、水、气、火之中,也存在于植物等有生命的物类之中,否认灵魂离开肉体会感到快乐。

它的七谛说与九谛说则说明肉体与灵魂的结合过程。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提出四谛和十二因缘的理论。

由四谛和十二因缘形成佛教的三个基本命题,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称为三法印。

由末伽梨·俱舍梨子创邪命外道,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从前3世纪或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或4世纪是印度奴隶制衰落和封建制开始形成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印度婆罗门教的六派哲学在以前长期发展的基础上被编写成经书,即作为文字记载流传下来。

这些经典是阖弥尼的《前弥曼差经》,跋达罗衍那的《吠檀多经》,迦那陀(Kanada,约前2世纪)的《胜论经》,足目的《正理经》,钵颠阔梨的《瑜伽经》,自在黑的《数论颂》。

从人类思想的演进看“哲学”的命名(“从哲学到思想:中西印思想的不同命名及其意义”之二

从人类思想的演进看“哲学”的命名(“从哲学到思想:中西印思想的不同命名及其意义”之二

从⼈类思想的演进看“哲学”的命名(“从哲学到思想:中西印思想的不同命名及其意义”之⼆⼆,从⼈类思想的演进看“哲学”的命名由今天回望过去,⼈类的思想经历了五个⼤的阶段,形成了五⼤基本类型。

第⼀阶段,原始时代的图腾-玛那型灵体思想。

从200多万年前⽯器制造开始的⼈类观念的萌⽣,到旧⽯器时代后期原始仪式的出现,以及围绕着原始仪式⽽产⽣的岩画、雕塑、⼈体⽂⾝,特别是新⽯器时代的陶器、⽊器、⽟器制造,⼈类的观念以⼀基本内容,即⼈将⼈之外的动物、植物、⼭岳、河海、⽓象,看成⽐⼈更伟⼤的灵体(spirit-mana-靈),⽽且看成⼈类的⾎缘祖先(totem-图腾),形成原始类型。

各地的原始⽂化⽤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为⼀⼈与万物⼀体的思想类型,不妨把美洲原始⽂化中的totem(图腾)和美拉尼西亚原始⽂化中的mana(玛那),构成原始思想的基本结构。

把图腾与玛那两词⼀体但突出的重点不同,图腾重在外在形象,这种形象以是⾮⼈形象为主(如动物之鹰和植物之树),以突出⼈通过与⼈之外的⼜⾼于⼈的灵体结成⾎缘⼀体。

玛那强调内在灵体,由此⽽⼈与宇宙中各种⾮⼈因素有了互换互渗的根据。

图腾与玛那互为表⾥,原始时代的观念体系以之为核⼼建⽴起来。

图腾突出了形象的怪异性以及各⽂化中不同怪异形象的共有原则,玛那彰显原始灵体的虚灵性和变易性,且是原始宇宙的统⼀性的最⾼灵体。

由此可⽤图腾-玛那为原始思想类型的普遍性名称。

图腾-玛那思想,以万物⼀体(主要由“图腾”⼀词体现出来)和变易不居(主要由“玛那”⼀词透露出来)的灵体为主要特⾊,这⼀阶段的思想可以命名为灵学思想(spirit-ology)。

虽然以后⼈类思想不断升级,但凡还停留在灵学思想阶段的族群,都属此⼀思想类型。

第⼆阶段,早期⽂明以神庙为中⼼的神灵型思想。

⾃6000年前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印度的哈拉帕,中国的夏商周,美洲的奥尔梅特,以及后来⾮洲的约鲁巴,出现了早期⽂明。

城市-神庙-青铜-⽂字,为早期⽂明的基本因⼦。

东西方哲学的产生与交融

东西方哲学的产生与交融
东西方哲学的产生与交融
东西方哲学的产生
• 当一个民族的思维程度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就 会产生哲学性的思维,它体现着该民族改造客 观世界所达到的主观能动性的尺度,从而也体 现着该民族的自我觉醒的程度。 • 迄今为止,从世界范围而言,只有中、印、西 方的哲学发展得比较完整,它们分别体现着三 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精神,不仅在过去和现在, 也可能在将来仍会发生其持久的影响。
19世纪东西方哲学的交融
•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但仍坚持 “中体西用”的原则。直到甲午战争后才看清 自己落后的本质。 • 这期间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思想代表,企图融合 东西方哲学,建立起自己哲学体系,如康有为、 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王国维、章太炎、孙 中山、胡适、梁漱溟、冯友兰等以及海外新儒 家们。 • 因为他们的努力,广大中国人才开始认识到西 方世界的一面,开始出现革命前的启蒙思想。
哲学与文化的交融本质
• 人类文化是各自独立且多元发生的,随着交通 的情况又会出现交互影响,这种影响又随着人 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而扩大,其总体趋势是向有 机整体发展。 • 尽管各地的文化创造,在时间上有先后,在范 围上有大小,但其本质却是先有本土,然后才 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交融。也就是说,本土文 化是第一位的,外来文化只能起着第二位的作 用。
(二)印度哲学的产生
• 古印度语哲学,梵文是darsana,,意指学说或体系, 也称为anvisiki,即探究的学问。强调的是对实在的、 直接的、当下的和直观的“见”(字根dar),对真理 或精神的绝对的,无条件的直观。 • 见也与自由有关,《摩奴法典》说:“一个真正认识 darsana的人是自由的,谁缺少了它谁就沉沦在这个世 界里。” • 与西方哲学不同,印度哲学的目的是寻求一种解脱, 而不是为了知识,此解脱是人在此生能为之奋斗的最 高目的,也就是发见并遵循“越过轮回苦海而到达彼 岸之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区: 东亚, 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世界古代三大哲学家: 孔子释迦牟尼亚里斯多德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况萌芽期(商周时期) 奠基和形成期(春秋战国) 全面成熟时期(汉代明初) 嬗变期(明中叶清)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 (商周时期)(一)《易经》《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阴阳来源于《易经》八卦基本符号 : 天(乾), 地(坤), 雷(震), 火(离), 风(巽), 泽(兑), 水(坎), 山(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二)《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阴阳""八卦""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二,古代哲学的奠基和形成期 (春秋战国)孔,老,墨学说产生标志着古代哲学的奠基(二)战国末期古代哲学全面形成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儒,道,墨,法,名,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临淄稷下学宫战国时儒家有八派,以思(子思)孟(孟子) 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三,古代哲学全面成熟时期 (汉代明初)(一)汉代经学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汉代确立的儒家经典有: 《易》,《书》,《诗》, 春秋》《礼》,《乐》,《春秋》1,官方哲学的重要代表董仲舒董仲舒的主要学说:天不变,道也不变";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性三品",三纲五常君,父,夫;仁,义, 礼,智,信.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的完成,哲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2,无神论者王充(27~约97)王充在《论衡》《问孔》等著作中(二)魏晋玄学玄学家极为推崇的是《易经》,《老子》,《庄子》三部经典玄学的两个基本论题 "有"与"无"问有题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王弼,何晏,嵇康,阮藉,(三)隋唐佛学1, 佛教最为繁盛, 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慧能中国僧人在对佛教经典和教义进行总评判,选择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佛教哲学的深刻独到之处: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 "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 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 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交互影响, 佛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2, 韩愈,李翱坚决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韩愈他们同佛老的辩论,集中在"道"和"人性" 两个问题上. 道: 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及治国之道. 人性:与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基本相同.(四)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又吸收融入了佛,道的因素而形成的精致的伦理本位体系.宋明理学以儒家的义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孟子的心性说, 《大学》《中庸》的修养论. 禅宗的明心见性, 华严宗的逻辑建构方式、道家的太极阴阳说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3,儒学体系的更新..重要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南宋朱明代王守仁主要派别程朱理学程颐朱熹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朱熹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庞大而精致的哲学理论体系. . 把"天理"作为自然界和人类天理" 社会的最高法则朱熹认为朱熹理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理学内部也有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主义分歧分歧.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主义分歧.陆九渊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会聚于此,辩论"性理" 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会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明代的王阳明是心学" 明代的王阳明是"心学"的一代表人物.提倡: 另一代表人物.提倡:◆致良知:是非道德之心..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知行合一:求知是为了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第一, 第一,在新的哲学基础上重建传统礼治秩序. 秩序. 第二,高扬"内圣"经世思想. 第二,高扬"内圣"经世思想. 第三,建树重气节,重道德,重社会责任与第三,建树重气节,重道德, 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 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四,中国古代哲学的嬗变期 (明中叶清)(一)明代思想家李贽(1527-1602年) 152主要著作:《焚书》续焚书》《藏书》》李贽倡导"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天下之至文, 出于童心焉者也.." 什么是"童心" 什么是"童心"呢? 夫童心者, "夫童心者,真心绝假纯真, 也,……绝假纯真,最绝假纯真初一念之本也. 初一念之本也.李贽思想"异端" ◆对孔孟之道中的教条和假道学进行揭露与批判. 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认为不能把经学道学作为万世不变的真理.(二)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明清之际的人文启蒙思潮侧重于"于"制度","民主"的层面. 主要启蒙思想家是: 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一生论成败 ; 论事 , 不论万不论利害 ; 论顺逆 , 不大丈夫事 , 论是非 , 行黄宗羲(1610—1695)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 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 黄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从"民本" 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 民本" 的立场来无情地揭露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如:《明夷待访录》抨击"家天下" 明夷待访录》抨击"家天下" 的专制君主制度.深刻揭露了专制君主的残暴和贪婪, 主的残暴和贪婪,他指责君主在争夺天下时,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曾不惨然!顾炎武是一位反封建斗士,天下兴亡匹夫责 " 有顾炎武(1613年— 1682年)在政治上反对君主"独治",提倡"众治".在治学上反对空谈,提倡经世治用的知行合一.王夫之(1619-1692) "学愈博则思愈远"王夫之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彻底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唯心主义思想.其最著名的哲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思问录内外篇》第二节中国先秦哲学流派及其人生哲学模式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仁"代表了孔子的价值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宽泛. 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宽泛.《论语》中的"仁"(节选) 论语》中的" 节选)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仁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政治作用看★从政治作用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礼一体. 仁礼一体. 修养的主体看★从修养的主体看,恭,宽,信,敏, 惠五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五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敏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宗法关系看孝悌是为仁之本. ★从宗法关系看,孝悌是为仁之本. 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问曰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孔子仁学思想的特点1,强调突出政治. 强调突出政治政治. 2,植根血缘基础. 植根血缘基础. 血缘基础 3,着眼伦理整体. 着眼伦理整体. 伦理整体 4,发挥主体能力. 发挥主体能力. 主体能力 5,侧重抑制个体. 侧重抑制个体个体.(三)孟子的思想1,仁政说对当权者提仁政说对当权者提出了以仁待民, 出了以仁待民,治理国家的要求. 家的要求.2,性善说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仁之端), ,性善说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仁之端),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 ),辞让之心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是非之心3,修养论着重发挥了孔子思想中"内圣" ,修养论着重发挥了孔子思想中内圣" 着重发挥了孔子思想中" 的部分. 的部分.孔,孟有关"骨气"名言: 孟有关"骨气"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灵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公孙丑上(四)儒家的人生哲学模式追求圣贤理想人格君子人格追求圣贤理想人格君子人格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提倡"内圣外王". 提倡"内圣外王" 提倡穷独与达兼的个人进退态度. 提倡穷独与达兼的个人进退态度.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道家的基本理论核心是道论道论. 道家的基本理论核心是道论.道论之下分出道家的天道观和人道道论之下分出道家的天道观和人道观,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乎自然. 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乎自然. 自然无为顺乎自然道家有三大精神特质: 道家有三大精神特质:●●●追求返朴归真追求脱俗超迈提倡柔静之道(一)老子的思想1,核心思想—"道" , 道老子的" 老子的"道"是世界的本源,万物之宗. 是世界的本源,万物之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名道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 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人法地,地法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道,道法自然.2,朴素辩证法 ,他认识到事物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 依存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他也看到有时事物是相反相成的. 相成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少则得,多则惑"."▼"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还认为矛盾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 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 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 "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 生活,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主张虚静,退让,柔弱. 老子主张虚静,退让,柔弱. 虚静在老子看来, 阴柔" 在老子看来,"阴柔" 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道和致胜之道. ,(二)庄子的思想庄子思想主要讲" 庄子思想主要讲"逍遥""齐物",强调的是 ""齐物" 齐物自我精神的自由. 自我精神的自由. 主要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的社会中, 方法. 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1, 顺应自然 ,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 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主张毁仁义而非礼法, 主张毁仁义而非礼法,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本性.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 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 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庄子盗跖》 (《庄子盗跖》)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 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庄子始可与论议. (《庄子胠箧》 )◆2,无为安命的处世哲学 ,对于生死, 对于生死,贫富乃至社会纷争变故均采取安然接受现状的态度,知其不可采取安然接受现状的态度, 奈何而安之若命. 奈何而安之若命."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不乐寿天地》 (《天地》 ) ◆ "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 谓之马. 天道》谓之马." (《天道》)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 ◆ "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 ) 德充符》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用庄子的智慧来观察世间,是非( 用庄子的智慧来观察世间,是非(善恶)等等并没有恒定的客观标准,只是等等并没有恒定的客观标准, 出于主观成见而已. 出于主观成见而已."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方不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三)道家的人生哲学模式1,理想人格是隐士. ,理想人格是隐士. 2,不以物累形与反朴归真. ,不以物累形与反朴归真. 3,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4,与时迁移和功成身退的人生态度. ,与时迁移和功成身退的人生态度.老子语录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语录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 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 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为成器长. 故能为成器长.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 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可以长久.庄子语录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语录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戏人.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庄子语录公器也,不可多取.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名誉是人人都可享用的东西,追求名声,应适可名誉是人人都可享用的东西,追求名声, 而止,不可过度猎取. 而止,不可过度猎取. ) 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 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心地偏狭的人,最终必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的人,最终必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先秦哲学的主要历史影响1, 提供人生之道,影响中国 , 提供人生之道,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2, 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则, , 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则, 决定了传统文化发展和演变的轨迹和方向. 迹和方向. 为中国哲学的发展, 3, 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思想源泉. 坚实基础和思想源泉.思考练习一,分析归纳"儒道互补" 的内容分析归纳"儒道互补" 及意义. 及意义. 二,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儒家, 儒家,道家思想还有哪些继承借鉴的思想价值 ?提示: 提示:儒家讲入世" 道家讲出世;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注重社会伦理,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 意识; 道家注重人的个体性,主张人应该保持道家注重人的个体性, 注重人的个体性自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能力. 自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能力.儒家讲实用追求功名. 讲实用, 儒家讲实用,追求功名. 道家重养性,崇尚天然. 道家重养性,崇尚天然. 重养性儒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持乐观儒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持乐观的态度, 的态度,为士人君子设计了一条崇尚弘毅, 弘毅,注重有为和力行的进取型人生道路. 道路. 道家提倡顺其自然,崇尚"不争之道家提倡顺其自然,崇尚" 提倡顺其自然德",为士人君子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指导:使其生命更具有韧性, 的指导:使其生命更具有韧性,善于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缓解精神压力, 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缓解精神压力, 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 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应社会的能力.从总体上看, 从总体上看,儒与道的优缺点刚好是相对的,无疑可以互补.儒家从正面看社对的,无疑可以互补.儒家从正面看社会,从积极面关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从积极面关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道家从反面看社会, 道家从反面看社会,从消极面批判社会从反面看社会的不足与失误. 的不足与失误.但他们的哲学思想都表现出: 现出: 对人的生命价值关怀; 对人的生命价值关怀; 对人生崇高境界追求; 对人生崇高境界追求; 对人性修养的重视. 对人性修养的重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心理结构受儒道二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入. 道二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入.基本上走着入仕以儒, 着入仕以儒,出世以道的路线.以儒道交替为主调的人生观, 交替为主调的人生观,反映了封建专制时代知识分子在极为有限的自由时空中寻求生命价值实现途径的独特心态. 寻求生命价值实现途径的独特心态.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属阳刚与阴柔; 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属阳刚与阴柔; 人生态度则分属进取与退守, 人生态度则分属进取与退守,入世与出世; 儒家倾心于庙堂参政, 儒家倾心于庙堂参政,道家钟情于山林隐居. 隐居.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热衷参政,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热衷参政,失意时才肯退居山林,即在台上是儒家, 肯退居山林,即在台上是儒家,在台下是道家. 是道家.儒家重群体,肯定现实,以立德,立功, 儒家重群体,肯定现实,以立德,立功, 立言为"三不朽"事业; 立言为"三不朽"事业; 道家重个体,抨击君主,鄙弃物欲, 道家重个体,抨击君主,鄙弃物欲,诋毁文明. 毁文明. 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 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佛,道只起辅助作用,必然向儒学靠拢.儒家吸收佛, 助作用,必然向儒学靠拢.儒家吸收佛, 道思想,创立了宋明理学. 道思想,创立了宋明理学.三,墨家的人生哲学模式墨子认为天下有"三患" 墨子认为天下有"三患":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息. 劳者不得息."又提出天下有"三害" 又提出天下有"三害":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 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富之侮贫. 之侮贫. 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 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 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 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张岱年第一章总论1、三大哲学传统有哪些?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

一、哲学与伦理学1、在中国古代,哲学叫做什么?中国古代无哲学之称。

先秦时期将一切思想学术统称为“学”。

宋代出现“义理之学”,包括“道体”(天道)、“人道”(人伦之道)与“为学之方”(治学方法)。

其中的人道可称为伦理学。

“人伦”始见于《孟子》。

“伦理”见于《礼记·乐记》,泛指伦类条理,与今日所谓伦理涵义不同。

2、张岱年对于伦理学的含义界定?伦理学又称人生哲学,即关于人生意义、人生理想、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的学说。

亦可称为道德学,即研究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学说。

道是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德是实行原则而有所得,亦即道(行为原则)的实际体现。

3、儒家与道家对于道德的含义阐述不同在哪里?儒家:“道德”二字始见于《周易·说卦传》及《荀子》。

前者:“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后者《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又《强国篇》:“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

”道家:《老子》:以“道”为天地的本原,为万物存在的最高根据,以“德”为天地万物所具有的本性。

《庄子·内篇》基本相同。

《庄子·外篇》将道德连为一体。

《骈拇》:“多方乎仁义而用(应用)之者,列于五藏(脏)哉!而非道德之正(本性)也。

”《马蹄》:“道德(人类原始的自然本性)不废,安取仁义(人为的各种道德规范)?”4、伦理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伦理思想与伦理实际。

其中,后者指的是个人的品德风范和社会的道德风尚。

二、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基本形式1、首位系统地提出道德学说的学者是谁?孔子。

2、阐述“封建”的含义。

指的是地主所有制。

3、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基本形式是怎样的?(1)封建:孔子的“仁”、孟子的“仁义礼智”是占据统治地位的道德理论基础。

(2)汉代:董仲舒“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源自于“天意”,确定的时间为东汉初年的白虎观会议。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1)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1)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各门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理论体系。

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4λocopua/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

近代日本学者西周将其翻译为“哲学”,后传到中国。

哲学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的传统哲学。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传统哲学,经历了先秦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重要阶段,产生了儒、道、释,即以孔孟哲学为代表的儒家哲学、以老庄哲学为主要标志的道家哲学、中国化了的佛教哲学三大派哲学。

“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径、“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等中国哲学独具的精神传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把探讨事物、现象背后的原因的学问称为哲学,具有古代西方哲学知识总汇的性质。

其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欧洲中世纪哲学是一种与宗教相结合的经院哲学。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主要有大陆唯理论哲学、英国经验论哲学、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建立了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本特征的辩证哲学体系,成为这个时期的哲学高峰。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突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哲学发展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发展的基础上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由于对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中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凡是主张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的特点及代表人物西方哲学智慧源远流长,涵盖了众多学派和思想体系。

其特点包括理性主义、个体主义、逻辑思维等。

以下是一些西方哲学智慧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1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他强调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来寻求真理,这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探究方法。

他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是逻辑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奠基人。

他的思想注重实证观察和逻辑推理,对科学方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3 笛卡尔(1596年-1650年)笛卡尔是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强调了人的自我意识和思维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东方哲学智慧的特点及代表人物东方哲学智慧包括中国哲学、印度哲学、日本哲学等多个学派和思想体系。

其特点包括综合性思维、整体观念、内省等。

以下是一些东方哲学智慧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2.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爱、中庸、礼仪等重要思想。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年-公元前483年)释迦牟尼是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圣谛”和“八正道”等核心教义。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内心修行和超越物质欲望的重要性。

2.3 大正琴海(1873年-1922年)大正琴海是日本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无我”和“即时”的概念,主张通过内省和超越自我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3.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的比较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以下是它们之间的比较:3.1 理性与直觉西方哲学智慧注重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强调通过分析和实证来寻求真理。

而东方哲学智慧则更注重直觉和综合性思维,强调通过内省和超越自我来达到智慧的境界。

东西方哲学思想起源的差异与联系

东西方哲学思想起源的差异与联系

东西方哲学思想起源的差异与联系哲学的体系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西方哲学、东方哲学中的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

当然,也有学者将佛教哲学单独分离出来或是将中国古代的儒道哲学分开而论。

下面简单介绍这几大哲学体系的特点和起源。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对于欧洲文明而言哲学产生的标志,即为思想从神话思维(mythos)进步到逻辑思维(logos)。

打破神话传统事实上也打破了与直接感觉印象的短视的联系。

然而,这种转化并不只是历史上的某一时刻所发生的不可逆转的事件,无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生活中,神话和逻辑的东西总是连续交织在一起的。

在许多方面,从神话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化是每个时代、每个人都要不断重复面临的任务。

从这种角度来说,神话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必须被克服的所谓原始的思维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真正的理解形式”。

(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2000年修订本)在西方哲学史上,公元前5世纪希腊奴隶社会经济比较发到且受到埃及和巴比伦的影响,文化发展迅速。

从神话中发展而来的古希腊哲学注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生活在希腊殖民地米利都的泰勒斯被称为第一位哲学家,他主张“万物是水”。

这种观点表面上看起来荒谬,但事实上透露出他对宇宙中不变的元素,即世界由以构成的“原料”的思索。

泰勒斯假定发生着变化而在所有的变化中存在着一种不变的元素。

他认为的水即为宇宙的始基意味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像水一样是可以被人类所理解的。

同时,泰勒斯是由看到许多事物产生于水又在水中消失的现象得出这一结论的,这样一种思维过程也是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也是逻辑的。

因此,泰勒斯时代开始,由古希腊的第一批哲学家们完成了西方文明从神话到逻辑思维的最初转变,也标志了哲学在欧洲的起源。

“哲学”这个词来自希腊,表示一种产生于古希腊的思想活动。

故而东方哲学,包括印度和古代中国的哲学起源不能简单的用从神话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来回答。

首先,印度哲学并不能按照习惯分清哲学与宗教,而中国古代哲学则是在乱世之中求得社会秩序的规范而演变而来的,相对更加侧重于实践和实用的取向。

电大哲学引论答案(DOC)

电大哲学引论答案(DOC)

模拟试题1一、填空题1.(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源地。

2.(道德)是构成伦理学的重要基石和主要内容。

3.人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4.(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5.哲学方法论为人们的科学认识提供(创新手段)。

6.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表现为对思想文化的前提性问题的批判性讨论,即(哲学的反思性)。

7.老子认为,(道)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本原。

8.孔子在提出学与思并重的同时,又提出(学与习的关系)。

9(王充)在反对天人感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建立了唯物主义认识论。

10.魏晋玄学讨论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11.理学是在(北宋中期)产生形成,在明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儒学的新的历史形态。

12.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13.英国是以唯物主义为主流的,着重认识论的研究,以(唯物主义经验)为主要特点。

14.宇宙论有两种形态,属于哲学的和(属于科学)的。

15.(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

16.(科学)就是建立在关于世界万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信念之上的。

17.(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问题的理论。

18.(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根据或者来源。

19.(斯宾诺莎)建立自己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

20.现代功利主义分为许多学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行动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

二、多选题1.宋明理学的主流形态包括:(ACD)。

A.道学B.心学C.佛学D.气学2.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CD)。

A.培根B.笛卡尔C.洛克D.休谟3.从属于“非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CD)。

A、个人主义B.功利主义C.圣谕论D.义务论4.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表现在:(BCD)。

A.对革命的直接参与B.对日常意识的反思C.对学科前提的批判D.对自由意识的促进5.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的区别是:(AD)。

A.心理事件无公开的可观察性,物理事件有公开的可观察性B.心理事件有空间上的位置,物理事件无空间上的位置C.心理事件有公开的可观察性,物理事件无公开的可观察性D.心理事件无空间上的位置,物理事件有空间上的位置6.经验的主要形式有:(ABC)。

书讯丨张祥龙:《中西印哲学导论》出版暨序言

书讯丨张祥龙:《中西印哲学导论》出版暨序言

书讯丨张祥龙:《中西印哲学导论》出版暨序言图书信息中西印哲学导论张祥龙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一个世纪前,梁漱溟先生出版了现代哲学史上的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

一个世纪以来,比较哲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中国哲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西印哲学导论》就是硕果之一。

作者张祥龙教授多年来在比较哲学研究领域进行了卓越的探索,作为国内和国际上多文明比较哲学的代表性学者,为深化哲学的理解、建构各文明哲学之间的对话,带来了诸多启发。

《中西印哲学导论》是一本带有普及性的哲学导论,按照哲学领域中重要的一些主题阐发了中国、西方和印度三种哲学的观点,比如哲学的定义、终极实在、真理和知识、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等,在比照和互文中呈现不同文明的哲学特质。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简介)张祥龙,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要研究方为现象学、儒家哲学、比较哲学,已出版著作:《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海德格尔传》《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当代西方哲学笔记》《西方哲学笔记》《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德国哲学、德国文化与中国哲理》《复见天地心》《家与孝》等。

序开讲辞第一章什么是哲学?第二章西方哲学的诞生和希腊哲学家第三章语言塑造哲学,东方哲学家第四章西方的终极实在观第五章中国古代的终极实在观第六章古印度的终极实在观和中西印对比第七章西方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第八章先秦真知观第九章古印度的直觉真知观及中西印真知观比较第十章西方伦理学的特点(一)第十一章西方伦理学的特点(二)第十二章中国古代的伦理学思想第十三章西方政治哲学第十四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第十五章美的体验和西方哲人的美论第十六章印度古代哲学的美学含义及印度诗学第十七章华夏哲理的美感和诗乐境界(一)第十八章华夏哲理的美感和诗乐境界(二)第十九章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一)第二十章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二)第二十一章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三)参考文献索引后记(上下滑动查看完整目录)《中西印哲学导论》序言文 | 张祥龙世上已经有过许多种哲学导论,但眼下这一本却有独特之处。

毛概课简介、哲学是什么

毛概课简介、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
冯友兰
(1895-1990)

哲学 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 是对认识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 问题是我该从什么角度? 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矛盾, 问题是我擅长哪一种方法?

哲学的三大任务


即使你去工作,当文职人员,在写公文、处理公文是,还是要 运用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可以这样说,在中国,不管你是学习或工作,你或多或少都离 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这是因为马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 的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我们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 克思主义为信仰的,从而要求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也是要 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当然,你可以有自己个人的信仰,但 就整个国家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的国家信仰,是我们 党的立党之本,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
解开宇宙之谜:人之所在 解开人生之谜:人之所是 解开文化之谜:人之所做
I•Kant康德
(1724—1804)
I•Kant康德(1724—1804)
《纯粹理性批判》: 用描述语言探求事实世界的知识,即真; 《实践理性批判》: 用指令语言探求价值世界的意志,即善; 《判断力批判》: 用感觉语言探求心理世界的情感,即美.
哲学是什么?
What is philosophy?
哲学的本义
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本义】Philosophy源自希腊的西方学术名词翻译。
Philo + sophia = Philosophy
初步 结论: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 智慧 =爱智慧/思考的乐趣。

第二章哲学的研究领域

第二章哲学的研究领域
• “西方”一词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一个具有丰厚内涵的 文化概念。西方哲学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 历史。 按照西方哲学的历史分期,我们可以对其各主要阶段的哲学作 出如下的概括与提示:
三、外国哲学
•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泉。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古希腊哲学经 历了这几个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为早期,这是希腊哲学 的产生、发展时期;公元前4世纪是希腊哲学的成熟时期;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把希腊哲学推向鼎盛阶段;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哲学进 人晚期,它传播到希腊化地区,又被后来的罗马征服者所吸收,流行 于罗马帝国的广袤疆域之内,随着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衰落,希腊哲 学也逐渐颓败,在罗马帝国瓦解之际终于被基督教哲学所取代。
三、外国哲学
• 外国哲学主要是研究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在历史上的产生、形成、演 变的过程以及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其中,西方哲学的研究范 围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和现代西方哲学,东方哲学则主要是对印度哲学、日本哲学、朝鲜哲 学、阿拉伯哲学等东方国家哲学的研究。根据当代中国普通高校哲学 专业所学内容,我们在这里主要是简略地阐述一下外国哲学中的西方 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 同创立,并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是哲学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变革,标志着人类哲学思 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崇髙目 标及其所创建的学说,是人类文明史的必然产物,也是时 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通常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予以表述,并在通常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中把它叙 述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四个方面的理论内 容。在这种表述中,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主要重视的方向是理性和逻辑的关系,并且一般用实验和科学的办法进行最终的分析和判断。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代表是先秦哲学,讲究以社会和人本为主要出发点,并且比较重视感性方面的。

哲学体系介绍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主要为了更好的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和政治方面也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其中比较代表性的就是道家思想,主要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最主要是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走的也是比较科学理性的研究之路,提倡用科学数据为基本的依据,只有实验才是验证真理的唯一途径。

印度哲学
主要讲究宗教的关系,在印度不管是什么思想理论都喜欢和宗教扯上关系,不管是什么想法都必须用宗教包装。

另外在印度哲学看了,人的内心主要是由外界的各种刺激诞生出来的,是可以脱离心灵独自存在的。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

较严厉的思想钳制使思想自由被限制在狭
窄的范围内,能够进行讨论、研究和辩论的空
间较小,多数思想家把传统思想当作政治行为、
礼仪和道德规范的主要来源,使中国哲学整体
朝向伦理(政治)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春秋战
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
都无法超越传统,而是继承和诠释,这种态度
被强化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继承传统。
四、产生的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社会条件 三、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
西方 1、古希腊境内多山,不具备农耕的条件。在陆路交通
不畅和不具备农耕条件的情况下,古希腊的经济要发展 必须利用它的良好的海岸线,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进而 才能够通过海上与其他地区交流,所以,古希腊在海上 贸易过程中形成相对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2、在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不 同的文明(例如对亚细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等当时先进文 明),学习和汲取它们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并且对 之进行批判、改造和综合,从而形成具有古希腊特色的 哲学-科学文化。
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物质资料日益丰富, 使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脱离物质生产劳动,而 从事脑力劳动。
在古希腊,探讨政治和哲学在社会经济发展 后获得了物质前提,他们更关注于自然和现 象之后的原因,用理性而不是经验去探求现 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试图寻求在各种自然 现象后面的非神的、恒定的原因,试图用理 论来论证其合理性,注重概念的明晰和逻辑 的严密,进而产生古希腊独特的哲学-科学思 维方式
中西方哲学对比
中西方哲学的异同,可以从一下 几个方面来比较:
一、各自的定义 二、特点 三、起源 四、产生条件
一、定义
“哲学” (philosophy), 它源于希腊文, 原义为爱智慧(love of wisdom), 或是对智 慧的追求(strivefor wisdom)。 "智慧" 一词 意义十分广泛, 用现代的说话来说, 它泛 指一切人类理性的思考和反省活动。罗 素把它总结为:“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学 问”。

东方哲学简介

东方哲学简介

东方哲学:(英Eastern philosophy)印度、中国、朝鲜、日本、斯里兰卡、越南等国和中亚、西亚国家的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

东方各国的哲学相互影响,形成东方哲学的特点。

阿拉伯哲学为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联结点。

印度哲学思想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或5世纪奴隶制形成时期的“吠陀”。

这种婆罗门教经典的后期著作《奥义书》已包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提出“梵我如一”的观念,认为梵是一种没有始终、属性、因果、不可思议的最高实在,并把客观的梵与作为主体的我(灵魂)等同起来。

认为梵我本来是一致的,但由于人的无明,即对尘世的眷恋,受到作业与果报的束缚,使我与梵不能同一,人的解脱即使这种分离的梵我复归同一。

与婆罗门教哲学相对立的是沙门思想,包括顺世派、者那教、生活派和佛教。

顺世派认为世界由土、水、气、火构成,人也由这四种元素构成,感觉是认识的来源。

者那教提出二谛说,即精神原理的生命和物质原理的非生命,两者不能分离,以七谛说与九谛说说明灵魂与肉体的结合过程。

生活派则是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其基本原理是苦、集、灭、道的四谛和说明从无明到解脱的因果联系的十二因缘。

佛教的原始形态的三个基本命题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这种原始的佛教,后称为小乘。

从公元前3世纪或2世纪到公元3世纪或4世纪是印度封建制生产关系开始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印度婆罗门教哲学的六派,即数论派、瑜伽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正理派、胜论派均有系统阐述其理论的著作形成。

佛教则形成了大乘佛教理论。

数论派认为神我(纯粹精神)是主体,自性(原初物质)是客体,并由这两者的联系形成世界。

原初物质演化为各种现象是由于它自身的三种属性萨捶(善)、罗阔(忧)和达摩(阍)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理论有较多的唯物主义因素。

瑜伽派则在数论的世界形成理论中加上了“自在天”作为控制变化的神。

弥曼差派的主要理论是声常住论。

吠檀多派以《吠檀多经》的梵我不二论作为其基本理论,它流传最久,演变最多,影响最大,商羯罗的哲学体系总结了这一派的思想,并形成了至今在印度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的哲学传统。

虽然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下面将分别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它们进行比较。

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派。

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和礼仪,提倡和谐的社会关系,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宁静。

墨家则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倡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中国哲学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注重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强调理念世界和精神的超越,将理性和理想紧密结合。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则注重实证和经验,提出了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理论。

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现代哲学等不同的时期和学派。

现代哲学主要集中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领域,包括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尼采等思想家的思想。

印度哲学起源于古印度,包括吠陀哲学、耆那教、佛教和各种哲学
学派。

印度哲学注重灵性和超越,强调解脱和涅槃。

吠陀哲学强调神秘的宇宙和神圣的存在,耆那教和佛教则强调生命的苦难和解脱的道路。

印度哲学也有不同的学派,包括尼亚亚伊卡哲学、瑜伽哲学、异象学派等。

印度哲学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修行,强调人与宇宙的统一和平衡。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在一些方面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哲学注重社会和道德伦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个体的自由权利;印度哲学注重灵性和解脱。

中国哲学着重于实践和现实生活,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西方哲学注重理论和逻辑思维,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印度哲学注重内心体验和修行,强调灵性的觉醒和解脱。

这三个哲学传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形成,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是世界上重要的哲学传统。

它们分别强调道德伦理、理性思维和灵性超越,对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但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的思考和探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对这三个哲学传统的比较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的智慧和文化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