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第四章 实验动物环境控制
4实验动物环境
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 落
普通环境 屏障环境 隔离环境
下
菌( 个 / 皿 )
国标 — ≤ 3 0
49
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 动
啮齿类 犬犬、猴、猫、兔、小小型猪 SPF鸡
物
照
度(
lx
)
国标 15 - 20 100 - 200 5 - 10
50
屏障环境设施的辅助用房主要技术指标
房间名称 洁物储存室 无无害化消毒室 洁净走走廊 污物走走廊 入入又口口缓冲间 出又口口缓冲间 二二更 清洗消毒室 淋浴室 一一更(脱、穿普通衣衣、 工工作服)
38
实验动物气气中的微生生物
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是实验动物环境重要的检 测指标。
2、社会因素和饲养密度
实验动物社会因素是指在某各种属中,实验动 物个体的优劣与社会地位,及饲养密度等。
40
(三)居住因素 1、笼器具
笼器具应选用标准的无毒、耐腐蚀、耐高压、易冲洗、 易消毒灭菌的耐用材料制成的笼具,并应符合动物生理 状态及防逃逸的要求。
正压屏障环境的单走走廊设施应保证动物生生产区、动物实验区压力力最高高。正压屏障环境的双走走廊或多走走廊设施应保
第四章复习题
1、实验动物的生产及实验设施的概念? 2、实验动物的外环境和内环境的概念? 3、按空气气净化控制程度实验动物环境如何分类,各 种环境的内涵是什么? 4、以R=(A+B+C)×D+E说明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5、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6、国标中对实验动物小鼠动物实验屏障设施的温度、 湿度、噪声有哪些要求?
43
16-28度 20-26度 16-28度
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
(二)温度和日温差
温度-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生物学特性和设施用用途提出不同的环境要求: 啮齿类动物实验设施 国标 18-29度 20-26度
实验动物学 第四章 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和质量控制
隔离 普通 环境 环境
屏障 隔离 环境 环境
普通 环境
屏障 环境
隔离 环境
屏障 环境
20~26
15a
20
10
50c
18~29
20~26
16~28 4 40~70
8b
15a
20
8b
0.20
—
10
50c
—
20~26
16~28
15a
20
—
10
50c
50
7
5或7d
—
3
无检 出
—
15~20
7
5或7d
—
3
无检 出
2.单走廊式:
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 境都可以这样布局,小型的屏障系 统一般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清洁走 廊和污物走廊共用一条通道,该类 设施在运营中也较难达到微生物和 寄生虫控制标准。
3.双走廊式:
可以有效的将清洁区和污染区分 开,避免交叉感染,长期实验及动物 生产单位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4.三走廊式:
2、理化因素:光照、噪声、粉尘、 有害气体(氨等)。
3、营养因素:饲料和水。 4、生物和栖居因素:菌落数、
社会因素和饲养密度。
一、气候因素: (一)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 (2)影响代谢; (3)影响健康与抗感染能力; (4)激发应激反应; (5)影响实验结果。
表4-表4-1 不同环境温度时戊巴比妥钠给药(95mg/kg, 腹腔注射)导致雌性Wistar大鼠死亡率比较
普通环境的构造和功能因饲养不同 的动物品种而有一定的区别。
普通环境动物室
(二)屏障环境
屏障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 要求,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 的进出,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和/或 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学 第四章 环境
四、实验动物设施建筑具体特点和要求
1、走廊 应考虑到必要设备的运输,一般宽在2m左右 ,地面与墙壁的接合处应为弧形,以便于清洁。 2、门 除负压室之外原则上应向内开,即向压力大的 方向开启。门宽和所需设备及饲育用具的大小相称 。门要求气密性好,室内装锁,能自行关闭。 3、窗 屏障系统多不设或尽可能少设窗。 4、地面 地面要用耐水、耐磨、耐腐蚀性材料制成。 一般常用环氧树酯,硬面混凝土、水磨石、氯丁二 烯橡胶、硬橡胶等常用保护性涂层。 5、墙壁 内壁粉刷用难以开裂、耐水、耐腐蚀、耐磨 、耐冲击材料制成。 6、天花板 用耐水、耐腐蚀材料制成。
第四章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要求与标准 第二节 实验动物设施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饲育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要求与标准
设施的环境指标(饲养设施)
项 温度 日温差<= 相对湿度(%) 目 普通环境 19~26 4 40~70 屏障环境 隔离环境 20~25 3
换气次数(次/h)
气流速度(m/s)
八、水的净化与供水系统
进入实验动物设施的水有两部分功能,清洗用水和 饮用水。 清洗用水有时需要热水,这些水只能进入屏障环境 实验动物设施的非洁净区。 屏障系统实验动物饮用水需要经灭菌处理才能供应 。常用方法有酸化水,紫外消毒、高压灭菌水等 。
九、排水、排气、污水、污物处理
在排水和污水处理中,动物设施中的地漏安装位置及 防反逆的要求需认真考虑。 具有生物危害的实验室内不设排水系统,其废液、污 水设专门容器储存,按有关规定集中统一处理。 污物处理是实验动物尤其是动物实验设施的重要组成 部分,主要由贮存冷库,多种消毒灭菌设备,包装设备及 焚烧炉,排烟处理设备完成。
完整的IVC系统由单体通风笼盒,笼架、 机箱与集中供风设备,及相应的配套设施 组成。
实验动物学第四章 实验动物环境控制
独立通气笼盒(Individually Ventilated Cages,IVC) 20
屏障系统与IVC设备在通风换气上的差异
出气 孔 进气 孔
2017/4/27
21
三、隔离设施
• 隔离设施是采用特制的隔离装臵以营造与外界 隔离的环境,用于无菌动物的制备、无菌动物 和悉生动物的维持和动物实验。亦可用于SPF动 物的保种和一般的感染性试验。可臵于室内普 通环境中运转。 • 无菌隔离器可用硬质或软质材料制成。硬质材 料采用PVC塑料或不锈钢,软质材料通常采用聚 乙烯透明塑料,通气后鼓胀成型。 • 目前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是聚氯乙烯全透明薄 膜隔离器。
2017/4/ • 防护措施 二段封闭防护:病原体和人隔离开,感染性实 验室和外界环境隔离开。 • 感染性动物实验室的等级
ABSL-1(Animal ABSL-2(Animal ABSL-3(Animal ABSL-4(Animal
2017/4/27
facility-Biosafety facility-Biosafety facility-Biosafety facility-Biosafety
屏障环境温度控制在20-26℃,日温差≤4℃;相 对湿度控制在40-70%,换气次数控制在15次/h, 空气洁净度7级。
2017/4/27
7
3. 隔离环境(isolation environment) • 采用无菌隔离装臵以保持无菌状态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装臵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应无菌, 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 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 时保持内环境一致。适用于饲育SPF级、悉生及无 菌实验动物。 • 隔离环境温度控制在20-26℃,日温差≤4℃;相对 湿度控制在40-70%,换气次数≥ 20次/h,饲养无 菌动物或悉生动物的隔离装臵空气洁净度为5级。 为了保证良好的隔离环境,隔离装臵内外的静压差 要保持在50Pa。
第四章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PPT课件
.
14
(二)空气湿度
▪ 多数动物不耐低湿。 ▪ 低温干燥环境下大鼠易患环尾病,当湿度为40%
时大鼠此症的发生率为25%-30%。 ▪ 在低湿情况下,大、小鼠的哺乳母鼠常发生拒哺
或咬仔现象,仔鼠发育不良,体重增长停滞。 ▪ 高温、高湿时,动物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和病死
.
36
隔离器可安放于开放环境或屏障环境,其布局 和运作分别按上述系统的要求。隔离器呈长方形 箱状,安放于工作台上。实验动物饲养于隔离器 内;空气由送风机经空气过滤器通向隔离器的空 气入口,隔离器内的脏空气经空气出口排出。隔 离器的一侧装有橡皮手套,供隔离器内部操作使 用,隔离器另一侧有灭菌渡舱,供传入传出物料 及动物使用。有的隔离器还连有药液灭菌渡槽, 供剖腹取胎使用。
率增加,且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和传播。
.
15
表 4-3 一些国家对实验动物设施内相对湿度的规定
动物
实验动物设施内规定的相对湿度(%)
美国 ILAR* OECD** 日 本 中 国
小鼠
40-70
30-70 45-55 40-70
大鼠
40-70
30-70 45-55 40-70
仓鼠
40-70
30-70
▪ 在饲养室内保持一定气流,不仅可使温度、 湿度及化学物质组成保持均匀一致,而且 有利于将污浊气体排出室外。
▪ 实验动物通常采用值系0.13-0.18m/s的气 流。
.
17
(三)气流和风速
▪ 动物室的通风换气,其目的在于供给动物新鲜空 气,满足实验动物生理的需要;除去室内恶臭物 质;排出动物呼吸、照明和机械运转产生的余热, 使饲养环境内温度、湿度和气流等因素达到一定 要求,稀释粉尘和空气中浮游微生物,使空气的 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第四章、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七、有害气体
实验动物室内可存在氨、硫化氢、甲基硫 醇等特殊气味有害气体,它们是由动物粪尿 发酵分解产生的。其中,氨的浓度最高,因 而常以其浓度作为判断有害气体污染程度的 指标之一。 我国标准规定:设施中的氨浓度应低于 14mg/m3 (20ppm)。
八、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的微生物洁净度是实验动物环境最为重要 的监测指标之一。通常,微生物不能游离于空气 中存活,而是附着于粉尘成为气溶胶。 国家标准规定,设施的空气落下菌数:普通环 境的落下菌数少于或等于30个/皿时,屏障系统 少于或等于3个/皿时,隔离系统应该无检出。
六、空气洁净度(粉尘) 空气洁净度(粉尘)
空气洁净度是指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含量。粉尘是 指空气中浮游的固体微粒。 粉尘对实验动物和工作人员的健康有极大影响。 亚屏障系统以上级别设施中的空气,必须进行有效过 滤。目前常用三级过滤法, 空气洁净度以空气中粉尘的浓度和粒径大小为指 标,并以达到多少级来表示。我们国家标准:清洁级 屏障系统(即亚屏障系统)的空气洁净度要求达到 100000级,SPF级屏障系统(即屏障系统)达到10000级, 隔离系统达到100级。
第一节 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
动物性状的表现决定于多种因素,主要是遗传因 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结果。动物的基因型受发育环境 (胚胎期和哺乳期)影响而决定其表现型,此表现型又 受动物的邻近环境(包括培育环境和实验场所环境)的 影响而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演出型。
实验动物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因素(包括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因素)和人为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 是相互联系而产生影响的。可分为: 1.气候因素:温度、湿度、气流、风速。 2.物理因素:粉尘、光照、噪音。 3.化学因素:空气(氧、二氧化碳)、臭气(氨、硫化氢)。 4.营养因素:饲料、水、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 5.栖居因素:笼具、垫料。 6.生物因素:微生物、寄生虫、遗传因素。 环境对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多因素的 联合作用。
实验动物环境控制
实验动物环境控制动物性状的表现决定于多种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结果。
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
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基因型、表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公式来表示: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所以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控制对实验动物非常重要。
一、实验动物的遗传学控制封闭群定义: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在不从外部引入新的血缘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的实验动物种群称为封闭群。
规定封闭群每代近交系数增加量不得超过1%;封闭群的特性及应用:1.遗传组成具有很高的杂合性,在遗传学上可作为选择实验的基础群体,研究某些性状的遗传力;2.具有类似于人类群体遗传异质性的遗传组成,适合人类遗传研究,药物筛选和毒物试验等;3.携带大量有害隐性基因,评价群体对自发或诱发突变的遗传负荷能力;突变种所携带的突变基因通常导致异常表现,可进一步筛选培育成各种病理模型;4.繁殖力和生产力较强,广泛用于教学和一般实验。
近交系的遗传监测:导致近交系发生遗传改变的原因:遗传污染、遗传漂变和突变。
其中突变是首要因素。
二、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内环境因素指标包括: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光照,噪音, 粉尘,氨气,氧,二氧化碳等。
环境因素的分类:气候因素--- 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等;理化因素---光照,噪音,粉尘,氨气, 氧,二氧化碳等;居住因素---房屋、笼具、垫料等;营养因素:饲料、水等;生物因素:动物饲料密度、微生物、人、其它动物等。
温度:1、环境温度可影响动物机体的抵抗力。
实验表明,BALA/CA小鼠从22 ℃移至12 ℃或32 ℃,其B细胞数和T细胞数发生明显变化,免疫功能异常。
2、环境温度可影响动物的脏器重量。
小鼠大低温环境下饲养,其心脏、肝脏和肾脏较大,而在高温环境下则较小。
3、环境温度可影响动物的实验反应性。
不适宜的环境温度可使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出现对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反应改变。
实验动物学 第四章
[三] 、各种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 验结果的影响
(一)、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实验动物终生被限制在一个极其有限的环境范围内生活, 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其生长发育,对疾病的 抵抗力、对动物实验的反应等都依赖周围的环境。 动物有适应环境变化并做出反应的能力,这种适应可以是 行为性的或是生理性的,例如新陈代谢、气温、活动力、饲 料、激素分泌、睡眠、体重变化、形态、性成熟、繁育、哺 育和泌乳、妊娠等方面,都可直接与环境有关,影响动物的 质量和实验的结果。因此实验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尤 其是一些近交系动物和免疫缺陷动物,要求更严格的环境条 件。
2、湿度
湿度是指大气中的水分含量。按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 水量表示时称为绝对湿度。空气中含水量占同等湿度下饱和 含水量的百分值称为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在40—70%之间动 物最适应。 空气相对湿度与动物机体热调节有密切关系。当环境 气温与动物体温接近时,动物只能通过蒸发作用散热,而湿 度大蒸发作用就差,因此高温高湿的环境对动物的热调节极 为不利;相对湿度高,微生物易繁殖,饲料和垫料易霉变, 动物易患呼吸系统疾病。湿度20%而温度为27℃时,大鼠易 发生尾部环状坏死。仔鼠发育不良。易出现哺乳母鼠咬仔现 象。
(二)、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温度
国家标准中最适温度范围为18—29℃,日温差不应超过3℃(依 动物种类而标准不同)。环境温度缓慢地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机体可以 自行调节而适应。气温变化过大或过急时对动物的健康将产生不良影 响。特别是裸鼠,不能有效地保持体温。 一般的哺乳类实验动物,当温度过低时常导致性周期的推迟,而 温度超过30℃时,雄性动物将出现睾丸萎缩或形成精子的能力下降,雌 性动物将出现性周期紊乱,泌乳能力降低或拒乳等现象。 长时间的温度变化常可引起动物形态方面的变化。例如:在寒冷的 地区生长的兔耳较短。在寒冷环境生长的大鼠尾巴比在温暖环境下生长 的同胎大鼠短。 温度与基因的表达有密切关系。例如:喜马拉雅兔在20℃环境下, 全身毛色为全白色,但如饲养在10℃环境下时,耳、尾、鼻和四肢尖端 则生长黑毛,这是由于体内的黑色素酶在高温时被破坏所致。实验证明 在不同温度下饲育的动物,由于代谢不同,即使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结 果差异也很大。
实验动物环境控制优秀PPT文档
表现型(蛋白质、新陈代谢特征和动物形
动物实验的目的是对反应型进行各周种有围控环制的境处理而获得实验结
果。为求得动物实验结果重复性好,就必须要求反应型(即供实 验用的动物)稳定,这就需要对决定反应型的遗传背景和环境条 件加以控制。
• R=(A+B+C)×D+E
• R:实验动物的总反应; • A:动物种的共同反应; • B:品种及品系特有的反应; • C:个体反应(个体差异); • D:环境影响; • E:实验误差。 • 环境因素与动物的总反应呈正相关
二、实验动物环境因素的分类
(1)气候因素:温度、湿度、气流、风速等。
(2)理化因素:氧、二氧化碳、粉尘、臭味、噪 音、照度、杀
等。
虫剂、消毒剂、有害化学物质
(3)居住因素:房屋、饲养笼具、垫料、给食器、 供水器等。
三、各种环境因素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 响
1、温度 第四章实验动物环境控制
1(3))居灵住长因类素外:,房高屋温、条饲件养实笼验具动、物垫很料难、维给持食体器温、恒供定水。器等。 1(1))气灵候长因类素外:,温高度温、条湿件度实、验气动流物、很风难速维等持。体温恒定。 5R):不实适验宜动的物环的境总温反度应可;使实验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出现对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反应改变。
1)灵长类外,高温条件实验动物很难维持体温恒 二演、出实 型验(动即物生环物境反因应素现的象分) 类
3主)要影实响验动动物物脏最器适重宜量温,度环(境℃温)度与动物脏器重量有显著的负相关。 (14)气营候 养因素:温 饲度 料、湿 水度 、、 蛋气 白流 质、风 矿速 物等 质。 、维生素等。
定。 第为二求节 得动实物验实动验物结设果施重复性好,就必须要求反应型(即供实验用的动物)稳定,这就需要对决定反应型的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加以控
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
第二节 实验动物设施
实验动物设施: 指界定实验动物 的生存空间、维持其需要的建筑物和 设备等,可分为: 繁育、生产设施
动物实验设施
一、实验动物设施等级
普通设施 屏障设施 隔离设施
普通设施
*通常为单走廊或双走廊专用房舍,装设有空调机、 送风和排风装置以及初、中效空气过滤器。 *应有防野鼠、防昆虫设施,笼具和垫料要消毒, 饲料应确保未经污染。 *工作人员进入时应采取一定的防疫措施。 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 普通级动物。
的公式来表示。
R = (A+B+C)D+E
公式中 A、B、C属遗传 因素,D是环境因素,与 动物的总反应呈正相关
R — 实验动物的总反应 A — 实验动物种的共同反应 B — 实验动物品种、品系的特 有反应; C — 实验动物的个体反应(个 体差异); D — 环境影响; E — 实验误差。
实验动物环境控制与动物实验结果的关系
适用动物等级
普通环境
实验动物生产、动物实验 普通动物 、检疫
屏障环境 正 实验动物生产、动物实验 清洁动物、SPF 动物 压 、检疫
负 动物实验、检疫 压
清洁动物、SPF 动物
隔离环境 正 实验动物生产、动物实验 SPF 动物、悉生动物、无菌动
压 、检疫
物
负 动物实验、检疫 压
SPF 动物、悉生动物、无菌动 物
屏障设施
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 的进出,适合饲养清洁动物和SPF动物。
屏障设施可为: 屏障系统(正压/负压) 屏障单元 局部屏障设备(层流架,IVC) 隔离器
屏障系统
屏障系统设计要求
1、基本与外界隔离,设清洁和污物走廊。 2、空气要经过初、中、高效三级过滤器净 化后才能进入室内。 3、除特殊用途的生物安全屏障环境为负压 外,屏障环境内通常应保持正压,不低于 10Pa;进风口风速要大于4m/s,出风口应有 防止空气倒流装置。 4、空气洁净度要达到7级。
实验动物学-环境控制
20
20
20
22
20
24
20
26
20
28
20
30
20
32
20
20
100
20
100
20
100
10
50
10
50
10
50
10
50
7
35
6
30
11
55
16
80
实验动物的温度标准范围:
2、湿度:
相对湿度
实际水蒸气分压力
相对湿度(%) = ------------------ × 100%
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适宜的相对湿度是40%~70%。
同种生物因素:社会地位、势力范围、咬斗和饲养密度 等 异种生物因素:微生物、人和其它动物
(二)各种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1、温度
★最适宜温度20~25℃,温差:3或4℃
★温度对动物的影响:
新陈代谢:低温时新陈代谢增加,摄食增加; 散热:除灵长类,其他动物汗腺不发达或无汗腺,高温时
最适气流速度0.1~0.2m/s。气流速度和散热正相关, 实验动物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值较大,对气流速度更 敏感。
换气次数,洁净程度越高,要求换气次数越多。
屏障环境:10~20次/h
隔离环境: 20~50次/h.
压强梯度:洁净区高于污染区。
合理组织气流和风速可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又可降 低室内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排泄物和垫料
实验动物使用的垫料要满足几个条件: ①垫料对动物无刺激作用,无毒性、无异
味、无油脂; ②垫料吸水性能良好,尘埃少,并应有吸
医学实验动物学第四章 实验动物环境(一)-1
湿度的测量和相对湿度计 • 干湿球相对湿度计 •
球
发
相
相
对
对
湿
湿
度
度
计
计
干湿球相对湿度计
干球 湿球
盛水槽
红色:干球温度 蓝色:湿球温度 黑色:相对湿度
GB14925-2001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控制指标(相对湿度)
项目
温度, ℃ 日温差℃, ≤
度
2、化学因素
有害气体 饲料 饮水 杀虫 消毒
(NH3浓度)
剂剂
3.生物因素 同种生物 异种生物 微生物因素
4.居住因素
设施 (房舍 ) 设备(笼具 ) 垫料 供食器 供水器
三、动物实验中 环境控制的意义
遗传型 表现型 演出型 实验结果
种 品种 品系
胚胎期
哺乳期 环境
饲养 生活 环境
实验 处理
5、 噪 声
• 来源:外界侵入;室内操作(实验、饲 养、通风空调等机械)。
• 单位:A级分贝(dB)
dB = 20lg ——10—P —
P0
P –实际声压; P0(基准声压) = 2×10-5N/M2
噪声对动物实验 的影响
1)强噪声可以引起小鼠听源性痉挛。
2)啮齿目动物、犬、兔等听阈广,噪声可 能导致动物骚动、不安。
lx
动物照度
明暗交替时间,h
18-29
4
8
-
20-26
4
16-28
-
40-70
15
20
8
0.2
10
50
-
7
5
-
3
无检出
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
污染处理
02
03
紧急救援
在极端气候条件下,采取措施保 护实验动物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对实验动物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 及时清理和处置,防止对实验动 物健康造成危害。
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迅速采取措 施,确保实验动物的安全和健康。
05
实验动物环境的影响与评估
环境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生理影响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 噪音等对实验动物的生理功能产 生影响,如体温调节、内分泌、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对实验动物的呼吸系统 和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
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有害 气体和尘埃的积累。
对于需要特殊环境条件的实验动 物,如无菌动物或SPF级动物, 应采取严格的空气过滤和消毒措 施,确保空气质量符合要求。
噪音
噪音是实验动物环境中容易忽视 的因素,但对动物的生理和心理
健康有很大影响。
根据实验动物的需求,控制室内温度, 保持适宜的温差。
湿度管理
维持适当的湿度水平,以满足实验动 物的皮肤和呼吸道需求。
光照管理
设置合理的光照周期,模拟自然光或 恒定光照,以满足实验动物的生物钟 和视觉需求。
饲养密度管理
合理安排实验动物的饲养密度,避免 过度拥挤或孤独。
环境问题应对与处理
01
异常气候应对
高噪音环境可能导致实验动物出 现听力损伤、行为异常、繁殖能
力下降等问题。
应采取措施降低噪音,如隔音设 施的使用、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等,
为实验动物创造安静的环境。
03
实验动物环境的监温度传感器
用于监测实验动物所在环境的 温度,确保温度适宜且稳定。
湿度传感器
用于监测环境湿度,保持适宜 的湿度水平,避免过高或过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 - 70
≥15 ≤0.2 ≥10 7级 ≤3 ≤14 ≤60 ≥200 12/12或10/14 清洁走廊>饲养室>次清 洁走廊 美国宇航局标准
2017/4/27
9
不同实验动物环境的使用功能和适用动物等级
环境分类 普通 环境 屏障 环境 --使用功能 实验动物生产、动物 实验、检疫 适用动物等级 普通动物
2017/4/27
6
2. 屏障环境(barrier environment )
屏障环境是专门为清洁级、SPF级动物饲养和动物实验设计 的环境,符合动物居住的要求。通过对出入屏障环境的人 员、物品、动物和空气洁净度的控制,避免各种可能的传 染因子传入屏障环境内;通过对温湿度、噪声和换气次数 等各种理化因子的控制,给实验动物的繁育营造良好的环 境。
2017/4/27 30
ABSL-3设施设备要求: (1)应为全封闭系统,有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组 成,各区之间设缓冲间。 (2)室内配管线应内藏,适应熏蒸消毒和冲洗消毒的需 要。 (3)动物饲养区和生物安全柜内应保持负压,排出的气 体应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 (4)每个动物实验室出口处附近要有自动开关洗手池。 (5)在适当的位臵安臵高压灭菌器,感染性废弃物在运 出ABSL-3前必须经高压灭菌。
2017/4/27 27
ABSL-2 适用: 危险度2 级(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 ABSL-2是在ABSL-1的操作 规范、处理方法、安全设备和实验室要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饲养 室门应保持关闭,有明显的“生物危害”标志牌。 动物饲育室要求: (1)应分别设臵动物饲育室和实验操作室、检疫观察室。动物实验宜在 隔离器、IVC和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2)门应带锁、可自动关闭。实验室的门应具有可视窗。动物实验室不 宜设下水地漏。 (3)应设臵恒温恒湿空调通风系统和空气净化机组,一般宜采用全新风。
2017/4/27 22
隔离器的基本构造示意图
2017/4/27 23
第三节 特殊动物实验设施
• 感染性动物实验设施 • 放射性动物实验设施 • 特殊化学物质动物实验设施
2017/4/27
24
WHO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中文版 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分类
危险度1 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 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等 危险度2 级(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 病原体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 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实验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但对感 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且疾病传播的危险有限。如伤寒杆 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 危险度3 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 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个体 向其他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如霍乱 弧菌、炭疽杆菌等 危险度4 级(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均高) 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并且很容易发生个体之 间的直接或间接传播,对感染一般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如 SARS病毒、甲流病毒等
2017/4/27 8
SPF动物实验室环境控制指标
指 标
温度
单 位
摄氏(℃)
范 围
20-26
其 他
日温差≤4℃
湿度
换气量 气流速度 梯度压差 空气洁净度 落下菌数 氨浓度 噪声 工作照度
相对湿度(%)
次/小时 米/秒 帕斯卡(Pa) 级 个/平皿 毫克/立方米(mg/m3) 分贝(dB) 勒克斯(Lux)
屏障环境温度控制在20-26℃,日温差≤4℃;相 对湿度控制在40-70%,换气次数控制在15次/h, 空气洁净度7级。
2017/4/27
7
3. 隔离环境(isolation environment) • 采用无菌隔离装臵以保持无菌状态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装臵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应无菌, 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 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 时保持内环境一致。适用于饲育SPF级、悉生及无 菌实验动物。 • 隔离环境温度控制在20-26℃,日温差≤4℃;相对 湿度控制在40-70%,换气次数≥ 20次/h,饲养无 菌动物或悉生动物的隔离装臵空气洁净度为5级。 为了保证良好的隔离环境,隔离装臵内外的静压差 要保持在50Pa。
2017/4/27 3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
一、实验动物环境的概念 外环境 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大环境 (GB14925-2010) 4.2 选址 4.2.1 应避开自然疫源地。生产设施宜 内环境 远离可能产生交叉感染的动物饲养场所。 4.2.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即自然环境 条件较好的区域。 小环境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2017/4/27
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
实验动物环境 实验动物设施 特殊动物实验设施 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实验动物设施的环境监测
1
1959年Russell和Bruch提出的
动物遗传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基因型
发育环境 表现型 周围环境 演出型
1959-1962年孕妇服用 反应停后出生的海豹儿
正压
负压
实验动物生产、动物 实验、检疫
动物实验、检疫
清洁动物、SPF 动物
清洁动物、SPF 动物
隔离 环境
正压 负压
实验动物生产、动物 实验、检疫 动物实验、检疫
SPF 动物、悉生动物、 无菌动物 SPF 动物、悉生动物、 无菌动物
10
2017/4/27
实验动物环境控制的意义
1. 保证实验动物健康和质量标准化。 2. 保障实验研究获得正确结果。 3. 合乎标准的环境为动物实验工作者 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避免不利的 因素对人的伤害。
Level-1,P1) Level-2,P2) Level-3,P3) Level-4,P4)
26
不同级别感染性动物实验室的要求 • ABSL-1 适用: 危险度1 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 动物饲育室要求: ①饲育笼具应有防逃出装臵; ②感染实验区应与其他区域分开 , 有防昆虫和啮 齿类动物侵入的装臵; ③靠近出口处设洗手池; ④地面、墙壁应使用耐水耐消毒药的材料。
2017/4/27
独立通气笼盒(Individually Ventilated Cages,IVC) 20
屏障系统与IVC设备在通风换气上的差异
出气 孔 进气 孔
2017/4/27
21
三、隔离设施
• 隔离设施是采用特制的隔离装臵以营造与外界 隔离的环境,用于无菌动物的制备、无菌动物 和悉生动物的维持和动物实验。亦可用于SPF动 物的保种和一般的感染性试验。可臵于室内普 通环境中运转。 • 无菌隔离器可用硬质或软质材料制成。硬质材 料采用PVC塑料或不锈钢,软质材料通常采用聚 乙烯透明塑料,通气后鼓胀成型。 • 目前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是聚氯乙烯全透明薄 膜隔离器。
2017/4/27 17
2017/4/27
18
2.屏障单元
将单间饲养室/动物实验室进行净化控制, 用于清洁级大小鼠饲养/动物实验,但其 清洗、高压灭菌、仓库等设施并不连成 一体。常见于动物实验规模较小的研究 所或医院。
2017/4/27
1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局部屏障设备:
层流架 独立通气笼盒(IVC)
层流架
在动物实验中。为了使动物经过实验处理后的反应保持稳定,就必须 要求每个动物的表现型和演出型都保持稳定;而要求每个动物的表现型和 演出型保持稳定,就必须对动物的生存环境进行控制。
2017/4/27 2
• 环境对动物实验处理的影响 R = (A + B + C)× D + E 式中:R: 实验动物的总反应 A: 实验动物种属的共同反应 B:动物品种及品系特有的反应 C: 动物的个体反应(个体差异) D: 环境的影响(包括实验处理) E: 实验误差
2017/4/27
28
(4)应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 (5)污物处理应保证满足实验室运转和控制污染的要求。 固体废弃物经高压蒸汽灭菌后交环保部门统一处理;污 染的废水必须经过有效消毒。有害污染废弃物要与一般 废弃物分开放臵。 (6)应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保证紧急情况下基 本设备的用电需要。 (7) 应按规定设臵火灾报警、消防器材以及洗眼设施。
5
1. 普通环境(conventional environment) 普通环境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 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但能控制野生动物 的进入,适用于饲养普通级实验动物。 普通环境温度犬、兔、猴、小型猪等控 制在16-28℃,豚鼠、地鼠控制在18-29℃ 范围;日温差≤4℃,相对湿度控制在4070%,换气次数最少8次/h。
2017/4/27
13
二、屏障设施 根据屏障控制规模的大小,分为: 屏障系统 屏障单元 局部屏障设备
2017/4/27
14
1.屏障系统
• 一般设计为双走廊或三走廊。 • 空气要经过初、中、高效三级过滤,其空气洁 净度达到7级(相当于美国宇航局标准10000 级)。 • 屏障系统内保持正压,通过设定清洁走廊、饲 养室/动物实验室和次清洁走廊之间的压差调 节气流走向。 • 屏障系统的出入口一般都设两道门,形成缓冲 间(气闸),防止开门时外界空气逆流进入屏 障系统内。
4.2.3 宜远离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 噪声干扰的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 要道、工厂、储仓、堆场等区域。
4 2017/4/27
二、实验动物环境的分类及控制指标
实验动物环境的分类: 1.普通环境:饲养普通级动物
2.屏障环境:饲养清洁级、SPF级动物
3.隔离环境:饲养无菌级、悉生动物
2017/4/27
2017/4/27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