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三大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第二,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第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用世界观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马原知识点整理范文

马原知识点整理范文

马原知识点整理范文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官方的基本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材之一,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指导书。

《马原》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关于哲学的重要论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下面是对《马原》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运动第一”、“整体和矛盾统一“、”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部矛盾的斗争推动“等核心原理。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

4.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两个方面和内部矛盾,矛盾的存在使事物运动发展,推动事物由量变到质变。

5.可能性、必然性和自由性的辩证统一:承认世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保留了人们对现实的反抗力和创造力,主张人的自由是与人的本质的发展相一致的。

6.观念的能动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历史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的觉悟和行动对社会历史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运动、时空、度和质量的概念。

2.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则、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则、否定之否定原则等。

3.矛盾和矛盾的普遍规律: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规律包括矛盾的普遍性、互相依存性、斗争性、发展性等。

4.质变和量变关系: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质变,质变又催生新的量变,二者互相依存、相互交替。

5.主观能动性原理:主张人的认识和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是能主动控制和改变客观世界的创造者。

三、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1.意识形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思想、意识、观念等的统称,反映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马原重点__复习背诵版

马原重点__复习背诵版

1.物质观的体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核心)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述,物质是世界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质量度,质变量变及其相互转化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将化为他物.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的统一。

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对立统一律(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一、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中蕴含的矛盾和内部矛盾斗争的动力。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着否定、肯定、超越的过程,推动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强调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运动。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提出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他们自身维持生存所需价值之间的差额,也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特有的资本-劳动关系密切相关。

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基本概念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将剩余价值再投资扩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和生产商品的过程。

资本积累的规律资本积累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也在产生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危机。

第二,剥削程度的增加和人口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剥削程度的加深,同时也会引发人口问题。

第三,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会逐渐集中和垄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按劳分配和各尽所能分配的结合;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全面共产主义制度的理想社会。

一天搞定马原速记重点

一天搞定马原速记重点

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3、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细胞学说6、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或者成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7、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8、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特征①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紧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验为检验标准;②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③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学说;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一章1、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时间段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

它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2、什么是哲学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马原部分知识点整理(重点)

马原部分知识点整理(重点)

1、资本主义萌芽途径: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竞争发生两极分化)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主要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罪恶的掠夺史)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并且实现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作为自然经济对立物产生发展起来: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决定商品交换比列、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体力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只有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理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和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在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的两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所反映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6、价值规律与价值量:价值的质规定回答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商品的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小+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造成比例失调社会资源浪费)7、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产生:商品交换一货币为媒介、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是一门重要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以下是对马原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一、唯物论和辩证法1.唯物论基本观点: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2.辩证法基本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具有矛盾和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包括质和量的辩证关系、正反面关系、矛盾关系等。

2.事物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是指事物在质和量的相互作用下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稳定向不稳定的过程。

3.质变和量变:质变是指事物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量变是指事物其中一种属性的数量增加或减少。

4.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否定,但同时旧事物的一些优点和成果又被新事物肯定。

三、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方式演变的历史。

2.基本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3.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原动力。

4.社会形态演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四、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1.人的认识的特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真理性相统一的过程。

2.认识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的发展具有先验性和后验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群众性和个人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4.革命的认识:革命的认识是指在革命斗争中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相结合的具体表现。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要求1.觉悟:觉悟是指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坚定立场。

2.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指导。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4.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从实践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感性认识。

5. 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的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对客体的实践改造来认识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8.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意志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是辩证的统一,在实践中实现。

9.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 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实践目标与人的需要的统一。

专升本马原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马原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马原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经验
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
二、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
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2.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
3.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启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
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3. 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观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
1.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 国家所有制经济
五、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 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问题
3. 社会主义伦理与基本道德规范
六、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主义
1. 人民代议制
2. 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人民监督制约(人民监督系统)
七、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1. 文化的辩证法
2. 文化的创造性改造
3. 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八、历史科学的基本原理
1. 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 社会历史的分期
3、社会历史的动力
以上是专升本马原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大学马原考试重点整理

大学马原考试重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

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题内容。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p25-27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p36、40、4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2.●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复习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已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附;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物质的定义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点是客观实在性5、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原各章节重点

马原各章节重点

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4、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何在第一章第一节唯物论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3、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及其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4、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观点5、实践的本质、特点、基本形式6、社会生活为什么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节辩证法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2、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3、联系的本质、特点,部分与整体的关系4、发展的实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哲学依据5、发展的三大规律的内容、方法论意义以及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6、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7、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与和谐的关系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第三节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1、规律的本质和特点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和联系3、社会规律的客观性4、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7、人工智能和意识第二章认识论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理解与旧认识论有何区别。

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如何处理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4.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6、认识的两个阶段以及认识过程为什么要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真理观1、真理的本质、特点2、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3、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5、如何理解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章历史观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什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4、生产力的本质、构成要素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7、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8、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受到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9、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0、历史人物的产生和作用是时代造成的,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①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②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②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③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阶段②人类的未来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①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上②从意识的起源来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对一时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③从意识的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2)意识反作用与物质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能动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与目的性③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④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⑤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实践是基本途径,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④从社会历史领域说,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内容与形式是反映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①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②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合适的形式…不合适的…(2)本质与现象是反映事物内在联系与外在表现的一堆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

马原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整理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原理,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是反对唯心论的一种哲学思想。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本质和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论则主张意识或思维是世界的第一性质,世界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实践认识才能达到真理。

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性和斗争性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

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出,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定的性质和特殊性。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通过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的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认识,不断取得新的认识成果。

四、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变革的驱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社会才能逐渐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发展。

五、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历史唯心主义则主张人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决定社会的发展。

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指导,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

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最新马原重点笔记整理

最新马原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绪论(绪论)-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什么⏹正确世界观⏹错误世界观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第一章)-世界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辩证法⏹形而上学第四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章)-世界是否可认知问题:世界怎样认知⏹反映论⏹先验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第五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章)-社会、人的问题:人是什么⏹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第六部分:资本主义论(第四、五章)-社会制度问题:资本主义永恒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第七部分: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两级分化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观-所谓物质观,就是在哲学上,人们对物质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

A.哲学物质概念的特点:a)最大共同性b)最大普适性c)最高抽象度B.列宁的物质定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客观实在性;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物质不是意识派生的;3.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独立于一是之外;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C.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1.在唯物论方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根本上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2.在认识论方面:坚持了威武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从根本上与唯心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3.在历史观方面: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在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上:揭示出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X.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多样性、不可穷尽性;各种物质形态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Y.物质范畴与物质结构理论I.区别:A.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和关系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认识;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B.哲学物质范畴所反应的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是绝对的;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是相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创造者、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世界观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理论剖析)、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结论和归宿)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4、15世纪、18世纪、经济危机)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英法德三大工人运动)思想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4.马、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思想史上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三”、科)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鲜明特征/生命力的根源——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两个方面——谁是世界的本原/何为第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客观世界主观映像、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特殊的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世界的正真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性3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5.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结合中国实际谈P43一段7.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是指事物间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客观性:本身固有;普遍性:事物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多样性:直接间接、本质非本质、必然偶然、内部外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8.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反映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重要作用P4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普遍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特殊性: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通过普遍性体现出来。

意义P50两段●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中介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2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客体,通过一定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2.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1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不了解实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认识能动反映的特点:摹写性(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创造性——反映能动性的基本标志(对客体信息的分析、抽象、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即主体正确反映客体。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1)从实践到认。

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前者到后者是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具有直接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1理依赖于感,以感为基础;○2感有待上升于理;○3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不能截然分开2)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即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1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2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的转化5.真理与谬误——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6.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新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政治法律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结合中国实际谈P100 先进文化建设〃〃〃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力量。

(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基本要素:○1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2劳动对象○3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是物质生产的前提、决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理论和现实意义:否定“道德说教”评判功过是非;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实质:基本经济制度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性质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两个组成部分:○1意识形态;○2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结合中国实际谈P109最下一段9.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前进行和曲折性10.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1.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影响:○1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改变社会生产力构成要素、劳动形式、社会经济结构)○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革11.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1)群众观点: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