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文意理解
曹刿论战重点语句翻译
曹刿论战重点语句翻译《论战》是中国古代名将曹操的一篇著名军事论文,主要讲述了战争胜利的策略思路和行动指导。
本文将对其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翻译,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的军事文献。
一、兵法三十六计——瞒天过海“瞒天过海”是兵法三十六计中的一项计谋,意思是要遮盖天空、隐藏行踪,以逃过敌人的视线,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论战》中,曹操提出了类似的思路,他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夫神者,尤善变化者也。
故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这句话的意思是,军队要随时随地与敌人作战,不能在一成不变的状态下等待敌人来攻击。
只有在紧要关头,采取神秘的行动,才能以弱胜强,获得最终的胜利。
二、主动出击在战争中,主动出击是必不可少的战略要素,这点在《论战》中也有所提及。
曹操曾经说过:“敌之所在,可为无备,攻其所不守。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敌人没有设防的情况下,应该选择攻击对方无法防守的地方。
这样做可以让敌人陷入疲劳和混乱,提高我方在战场上的突破和进攻能力。
三、运用间谍间谍一直是战争中重要的情报来源,运用间谍可以更好地掌握敌人的情况、行动和计划,为后续的作战决策提供更多的依据。
曹操在《论战》中提出:“速纠谯郡百姓,为已间谍。
劝以利害,使怀猜嫌。
又使人间辱吕布,疑闵敦反。
因番(蕃仕)羌人立功,令前锋以动。
”这句话中提到的“谯郡百姓”是一个地区的居民,曹操的意思是要找到这些居民中偷偷摸摸、不受欢迎的人,让他们成为自己的间谍,帮助掌握敌军的情报。
同时,曹操还对敌军大将吕布进行间接攻击,使其陷入猜疑之中。
这些操作都是提高情报能力和战争胜率的有效手段。
四、反复利用兵力在战争中,兵力分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合理地使用和分配已有资源,也是提高胜率的重要环节。
曹操在《论战》中提出:“出奇制胜,妙在此理。
一军不行,再将一军助之,若四合五攻,则敌不能抵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战场上,如果一支军队的行动受到了阻碍,可以再使用另外的军队作为支援,这样就可以形成“四合五攻”的优势,以凌厉的攻势击败敌人。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曹刿论战》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曹刿论战》考点集锦《左传》全国视野课内外对比:2019黑龙江龙东考内容相关的《后汉书》之鲁恭知识梳理1. 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空隙;隔开;不连接(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粗俗;低下(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4)弗敢加.也古义:今义:增加(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监狱;官司;罪案1(6)必以情.古义:今义:感情;情形(7)可以..一战古义:今义:表示同意(8)再.而衰古义:今义:表示又一次2. 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神弗福.也原意为:福气,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公将鼓.之原意为:打击乐器,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形容词用作动词忠.之属也原意为:忠诚,忠实,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一词多义衣食所安. ____________________2(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________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小信.未孚 ____________________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忠之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3)属属.引凄异(《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______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4. 其他重点实词(1)齐师.伐我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弗敢专.也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必.以分人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曰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惠未遍.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小信未孚.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虽不能察.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战则请.【F】从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齐师败绩..败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公将驰.之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登轼.而望之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既克..,公问其故既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鼓作.气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三而竭.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彼竭我盈.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难测.也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惧有伏.焉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望其旗靡.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文言虚词其.乡人曰(1)其下视其.辙4公问其.故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2)之公与之乘公将鼓之.登轼而望之.又何间焉.(3)焉惧有伏焉.(4)乃.入见何以.战(5)以必以.分人可以.一战(6)战则.请从(7)战于.长勺6. 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实词翻译文意理解
《曹刿论战》(《左传》)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一遍过1.十年春,齐师伐我。
(1)师:军队函(2)伐:攻打2.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指位高禄厚的人)(2)间:参与(3)鄙: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4)远:深远3.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遍(徧),民弗从也。
”(1)以:凭、靠(2)安:指安身(有“养”的意思)(3)弗:不(4)专:独自享有(独占)(5)对:回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6)遍(徧):遍及、普遍(徧,同“遍”)4.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2)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3)加:虚夸,夸大(4)信:实情(言语真实)(5)界:使信服(为人所信服)(6)福:赐福,保佑5.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狱:指诉讼事件(案件)(2)虽:即使(3)察:明察(弄清楚)(4)情: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实情)(5)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6)属:类(7)可以:可凭借(8)从:跟随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1)之:①第一个“之”:指曹②第二个“之”:起补足音节作用(2)鼓之:击鼓进军(3)三鼓: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7.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1)败绩:大败(溃败)(2)驰:驱车追赶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1)辙:车轮碾出的痕迹(2)轼:车前的横木(3)逐:追赶。
这里是追击的意思9.既克,公问其故。
(1)既:已经(2)克:战胜(3)故:原因,缘故10.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1)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2)作:鼓起(振作)(3)再:第二次(4)竭:(士气)枯竭(5)盈:充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三题(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一)【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流。
②既:尽,全部。
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4分)(1)牺牲玉帛(2)肉食者鄙(3)门官歼焉(4)公伤股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指标一处)。
(2分)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曹刿论战三小节的节意
曹刿论战三小节的节意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以下是该文章的三小节的节意:
第一节:
本节主要讲述了鲁国与齐国的战争背景。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
曹刿请求面见鲁庄公,并向他询问战争的策略。
鲁庄公认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不需要再向曹刿请教。
但曹刿认为,只有通过了解敌人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更好的战略。
因此,鲁庄公同意了曹刿的请求,让他与自己一起出征。
第二节:
本节主要讲述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的对话。
在战争开始之前,曹刿向鲁庄公询问了几个问题,包括为什么齐国会攻打鲁国、鲁庄公是否准备好、士兵们是否信任他等等。
鲁庄公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并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曹刿认为,鲁庄公的回答不够充分,因此建议他重新考虑这些问题,以确保战争的胜利。
第三节:
本节主要讲述了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在战争中,鲁庄公按照曹刿的建议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曹刿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果断使鲁国赢得了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战争胜利的原因,曹刿解释了自己的战略和战术,并表示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对敌人的了解和对自己的信任。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有译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一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译文:出兵讨伐,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又何间焉 2公令疏军而去之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10.翻译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1.文段理解.6分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和鲁庄公的“”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这一句.参考答案:一8.1参与 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B2分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11.1远谋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二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译文: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清楚敌人的实力和了解自己的实力, 战斗就不会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了解自己的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不了解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就必败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公将鼓之鼓: 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乙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二参考答案1.1击鼓1分 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三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彼竭我盈. 2望其旗靡.3臣之妻私.臣 4今齐地方.千里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0.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和“”;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三参考答案: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20.故克之故逐之设喻类比王之蔽甚矣21.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四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弗敢专也 2忠之属也3遂逐齐师 4阻而鼓之13.翻译下面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四参考答案: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狱”、“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16.3分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五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译文:的用完了,的守卫方法还有绰绰有余.屈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但我不说.”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楚王问他原因. 说:“的意思,要杀死我.杀了我,守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攻下.可是我的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军队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的抵抗者.”楚王说:“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12.词语理解.6分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B克敌制胜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B下不为例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五参考答案:12.1①于是②原故原因③倒下④“诎”通“屈”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1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六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肉食者鄙卑鄙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C.小大之狱案件D.齐师败绩大败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简要回答问题.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六参考答案:9.A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13.A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任末人名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书籍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通“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王嘉拾遗记译文: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任末年.十四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 人恒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C. 削荆为.笔/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皆出.酒食10.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12.乙文表现了任末的什么精神这与甲文中哪个观点相吻合4分答案:9. 3分 A10. 2分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1. 6分1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侵患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2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有成就呢意对即可12. 4分乙文表现了任末不怕吃苦,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高贵精神品质; 2分与甲文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观点相吻合. 2分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注释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易置:撤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将白起将他们全部活埋了.1.解词1小惠未遍2牺牲玉帛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2.译句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13截断4动词活埋2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纸上谈兵.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乙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注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6饬:谨慎、恭敬.译文: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而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子女带装饰品.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1、解词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忠之属也.3期年而有扈氏服 .2、翻译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3、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三13满一年2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3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
《曹刿论战》原文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赏析左传【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准备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
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
曹刿说:“不行。
”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
曹刿说:“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准备驱车追去。
曹刿说:“不行。
”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
”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重点字词、段意,习题,综合版
曹刿论战《左传》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进见。
他的同乡说:“高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高官们见识浅陋,不能作长远谋划。
”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靠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普遍分给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小的信用,不能受到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给你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既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尽责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
作战,请允许我跟从。
”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作战。
庄公将要击鼓进攻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齐国军队击了三通鼓。
曹刿说:“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溃败。
庄公将要驱车追赶。
曹刿说:“不可以。
”于是下车仔细看齐军的车辙,登上车前的横木远远的看齐军,说:“可以了。
”于是就追赶齐国军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曹刿两次阻止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
曹刿论战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是《左传·庄公十年》中的一篇文章,以下是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
1、《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历史背景:文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之间的长勺之战,体现了曹刿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3、文章体裁:《曹刿论战》属于记叙文,通过对战争过程的描述和人物对话,展现了曹刿的谋略和勇气。
4、人物形象:曹刿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他具有深谋远虑、勇敢果断的品质。
5、战争策略:文中提出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著名战争策略,强调了士气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6、语言特点:文章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尤其是人物对话,富有表现力。
7、文学价值:《曹刿论战》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8、教育意义:这篇文章常被用作教育素材,启示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善于思考、果断决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内容预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三、古今异义词1、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4、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5、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6、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7、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8、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8、其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下视其辙(他们,指齐师)五、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六、课文内容理解1、曹刿形象分析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曹刿论战的原文及译文如下:先秦左丘明《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鲁庄公将要出兵应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的信用,不能被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按实情处理。
”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您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已经三鼓击完,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嘹望齐军(败退的情况),然后说:“可以(追击)了。
《曹刿论战》字词解释
《曹刿论战》字词解释
【师】
军队。
【我】
《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将】
打算,准备。
【请见】
请求拜见。
【肉食者】
吃肉的人。
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
参与。
【鄙】
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安】
有“养”的意思。
【专】
独自专有。
【牺牲】
指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孚】
为人所信服。
【福】
动词,赐福,保佑。
【狱】
案件。
【情】
实情。
【可以】
可以凭借
【鼓】
击鼓进军。
鼓,动词,就是击鼓。
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
【败绩】
大败。
【辙】
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轼】
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既克】
已经战胜。
既,副词。
【再】
第二次。
【盈】
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靡】
倒下。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论战》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曹刿与魏国政治家廉颇之间的一场论战,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杰出的辩证法著作。
本文将对《论战》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其思想内涵和影响。
《论战》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开篇论述、廉颇论战、曹刿反击、和谐、以及结尾总结。
这五个部分的内容紧密相连,构成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在开篇论述中,曹刿提出了“将勇必以智谋辅之,智谋不足以应敌者,则国家必乱,将必亡”的观点。
他以智谋为将领的基本要素,强调将领在战争中必须具备智谋和谋略方能指挥战斗。
此观点对于当时的战国时期尤为重要,对后世影响深远。
廉颇论战部分,廉颇指责曹刿为“跃马弯弓射大雕”,并试图通过比较战争武勇和政治才智的优劣来羞辱曹刿。
曹刿则以智谋和谋略的重要性反击廉颇,让廉颇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战胜曹刿是非常困难的。
曹刿反击部分,曹刿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如“蛇盘蚓行之国”以及草原上的狼群合作等,以证明智谋和谋略的重要性。
他指出智谋是决断胜负的重要元素,没有智谋,再多的武力也无法取得胜利。
和谐部分,曹刿进一步阐述了智与勇的关系,认为智谋和勇力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胜利。
他运用水火相济和阴阳调和的观点,强调智谋和武勇之间应当互相融合和补充,而不是对立和排斥关系。
结尾总结部分,曹刿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并强调了智谋在战争中的作用。
他认为智谋可以克制勇力的盲目性,指导军队取得战斗的胜利。
整个《论战》思想内涵丰富,曹刿通过这场论战,旨在强调战争指挥者的智谋和谋略的重要性,批判了仅仅依靠武力的作战思想。
这在当时的战国时期,为战争指挥和军队战斗增添了新的思维。
此外,曹刿在论战中还强调了智谋和勇力的相辅相成。
他认为智谋和勇力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应当互相融合。
这一观点强调了智谋和勇力在战争中的统一和协调,对后世的战争指挥学和兵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曹刿论战内容十分丰富,以智谋为核心,讨论了智谋与勇力的关系、军队指挥的重要性,以及智谋在战争中的作用等问题。
专题04《曹刿论战》阅读真题(原卷版+解析)-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
曹刿论战一、课内阅读(一)(2022·广西桂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军队)B.必以信.(信任)C.小惠未遍.(遍及,普遍)D.神弗福.也(赐福,保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B.公将驰.之遂许先帝以驱驰.C.公问其故.故.自号曰醉翁也D.战则请从.隶而从.者3.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A.可以/一战B.彼竭/我盈C.惧/有伏焉D.齐师/伐我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有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作为本文题目,后《古文观止》的编者改为《曹刿论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二)(2021·广东阳江·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及翻译 《曹刿论战》是《左传》当中的⼀篇⽂章,讲述的不是战⽃,⽽是曹刿的道理。
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曹刿论战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曹刿论战原⽂ ⼗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者谋之,⼜何间焉?”刿⽈:“⾁⾷者鄙,未能远谋。
”乃⼊见。
问:“何以战?”公⽈:“⾐⾷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对⽈:“⼩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忠之属也。
可以⼀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之。
刿⽈:“未可。
”齐⼈三⿎。
刿⽈:“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夫战,勇⽓也。
⼀⿎作⽓,再⽽衰,三⽽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曹刿论战翻译 鲁庄公⼗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会谋划,你⼜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这⼀类安⾝⽴命的东西,不敢独⾃享有,⼀定把它分给别⼈。
”曹刿回答说:“这些⼩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帛之类的⽤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定按照承诺的去做。
”曹刿说:“这只是⼩信⽤,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同去。
” 鲁庄公和他共坐⼀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
”等到齐军三次击⿎之后。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
(4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_________(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_________【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每小题2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题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他的远谋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文中的战役,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还有: ______________(举一例)(4分)【小题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曹刿论战》中考考点
1. 文学常识、文章主题。
2. 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
3. 重点句的默写、翻译。
4. 文意理解及拓展迁移。
一、文学常识速记《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
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
又叫《左氏春秋》。
二、字音字形辨析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三、重点词语识记1. 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2. 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2)必以情.(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今义:感情)(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4)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5)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6)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7)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可以..一战(古义: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3. 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2)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4)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5)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战则请从)(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7)安:安身(衣食所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夸,夸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四、重点句子翻译1.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唐雎不辱使命》和《曹刿论战》文言文比较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和《曹刿论战》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___________(2)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3)虽千里不敢易.也_____________(4)今日是.也_____________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
《曹刿(guì)论战》《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传文比左氏《春秋》经文多出11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既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山东泰安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试析《曹刿论战》中的同义、反义词
2 0 1 3 - 0 5
试析《 曹刿论战》 中的同义\ 反义词
文/ 袁国女
摘
要: 字词释义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 以《 曹刿论战》 中的同义词 、 反义词为研 究对象, 通过比较来挖掘每个词的词义特点。
关键词 : 字词释义; 同义词; 反义词 字词 释义是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 内容 , 释义的正确 , 直接关 杜解 为“ 大信” , 只实因和“ 小信 ” 对举 而作 的随文之解 。综上 , “ 信” 系到我们对篇章文意的理解 ; 对文章主 旨的把握 。 如何 把握字词意 的本义和“ 孚” 的引 申义在 “ 诚” 义上构成伺义关系。 r 义, 其 中有个基本方法就是通过 同义词 、 反义词 的比较来挖掘每个
义关系的词 。《 曹刿论 战》 中, 共有 3组词存在同义关系 , 4组存 在 义关系形成 的原 因角度 来看 , 反 义关系可 以分为“ 一般反义关 系”
反义关系 。 即:
和“ 语 用反义关 系” 。前者如 , ( 1 ) 克, 败; ( 2 ) 专, 分; ( 3 ) 小, 大; 后 2 . 驰, 逐
2 . 专, 分
同义关系 : 1 . 牺, 牲
反义关系 : 1 . 克, 败
3 . 信, 孚
3 . / J 、 , 大 4 . 视, 望
者如 ; ( 4 ) 视, 望。
1 . 克, 败
下面逐一加以分析 。
一
《 说 文七上 ・ 克部》 ( P 3 2 0 ) : “ 克, 肩也 。象屋下刻木之形 。” 则 “ 克” 字为象形字 , 本义 为“ 肩” 。 段注 : “ 《 释诂》 云: ‘ 克, 肩也 。’ ……
畜, 将用日牲 。 ” ’ 则“ 牺” 和“ 牲” 在本义上均指祭祀之动物。 因此 , 两 “ 擅也 , 单也 , 政也 , 诚也 , 独也 , 自是也 。” 则“ 专” 之“ 独” 义、 “ 擅” 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文意理解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一层(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层:通过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第二段: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如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双方)和战争的性质。
2、请用原文回答:战前,曹刿的“乡人”阻止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肉食者鄙”
3、曹刿否定了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肯定了他最后一次回答,这说明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
4、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这段文字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曹刿在于鲁庄公的对话中论述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公与之乘”中的“之”指谁?“乘”的意思是什么?
曹刿乘战车
2、表现鲁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
3、曹刿“下视”看见了什么?“登轼”望到了什么?
“下视”看见“其辙乱”,“登轼”望到“其旗靡”。
4、“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为什么?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
5、为什么在“齐人三鼓”时刿曰:“可矣”?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
6、“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为何又说“未可”?后为何又说“可矣”?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7、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是哪两句?
“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8、有利于反击的时机是什么?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什么?
“彼竭我盈”之时“辙乱”“旗靡”之时
9、《曹刿轮战》全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详写论战前政治准备和战后总结,略写战斗过程。
这样写既突出了“论战”又突出了曹刿是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
10、本段说明了曹刿什么战术思想?本文是哪个成语的出处?
抓住有利战机,注意观察分析敌情。
“一鼓作气”
回答问题
1.请简析“十年春,齐师伐我”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这一句写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的双方及战争的性质。
“齐师伐我”说明当时情况紧急,为下面的“请见”表现曹刿的爱国之情做了铺垫。
2.请选取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文中有“下视其辙”和“登轼而望之”两处细节描写,均表现了曹刿重视观察、谨慎对敌,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3.有人认为详写齐鲁双方的交战过程,更可以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请谈谈你的看法。
《曹刿论战》重在表现曹刿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所以紧紧扣住“论战”来写。
交战过程与“论”字关系不大,齐鲁交战之时,情况紧急,曹刿也不可能对他的观察、判断、决定作详细的解释,所以略写。
4.请举出这篇文章最主要的两个写作特点,并选其中的一个作简要分析。
主要有三个写作特点: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组织材料详略得当;主要采用对话形式。
分析到位即可。
5.请谈谈你对鲁庄公这一人物的认识。
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典型代表。
开战之前,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开战之后,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击鼓,什么时候该追击。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不仅接受了曹刿从战的请求,而且让曹刿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说明他知人
善用。
长勺之战取得胜利,鲁庄公功不可没。
6.文章主要从那些方面塑造曹刿这个人物的?
(1)从“曹刿请见”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2)从他“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论断可以看出他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3)从其与鲁庄公论战中对庄公的肯定,表现出其有“取信于民”的思想。
(4)从战争过程中他有对战机的把握可以看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7、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现了曹刿的预见性。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对鲁庄公这一答话的肯定,体现了曹刿知道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谋。
(3)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
8、“肉食者鄙”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对于曹刿的“何以战”的质询,鲁庄公却不知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2)战争过程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的鲁莽行为可以看出其鄙。
(3)战争胜利后,“公问其故”一句表明鲁庄公连取胜的原因是什么都不知道,也可以体现出其鄙。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鲁庄公的优点有哪些?
(1)战前能够虚心纳谏。
(2)战场上能够听从曹刿的指挥。
(3)战后能够向曹刿请教战胜的原因。
(4)从政治上说能做到尽职尽责“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对于一国之君来说,对敌作战的重要条件是什么?(2)对于曹刿来说,做出可以追击齐军这一决定的过程是怎样的?(均用原文回答)
(1)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过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1)承接上文鲁国的胜利,引出下文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论述;通过鲁庄公胜而不知原因,表现他的缺少智谋;表现出鲁庄公虚心求教的态度。
12、从曹刿和庄公的对话来看,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彼竭我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