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新课程⼩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培训讲稿⽼师们,下午好!很⾼兴能与⽼师们在⼀起交流,讨论《新课程⼩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填空题。
1、情感与态度⽅⾯的⽬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求知欲、⾃信⼼、⾃我负责精神、意志⼒、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
2、所谓“⾃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主学习的概念。
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的独⽴性和⾃主性,引导学⽣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字式、表格式、程序式三⼤类。
4、教学⽅法是教学的途径和⼿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法和学⽣学的⽅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法的总称。
5、练习法是指学⽣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种教学⽅法。
6、“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定的问题情境⽀持下,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个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类教学模式。
7、《标准》中的四个⽬标⼤致可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
其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属于认知领域。
8、教学设计的⼀般的结构是: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9、所谓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
10、教学案例形成的⼏个步骤⼀般如下:①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平与要求;②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③教师、学⽣的课后调查;④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平要求的⽐较;⑤撰写教学案例.11、教学⽅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定。
有的班级学⽣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引导发现法;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学辅导法。
12、问题⽣成的途径有四个⽅⾯:其⼀,教学内容即问题;其⼆,教师提供问题;其三,学⽣提出问题;其四,课堂上随机⽣成问题。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教材分析】《重叠问题》属于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的内容,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让学生在摆姓名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讨论、摆摆、圈圈等过程得出韦恩图的雏形,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体味新知的价值。
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建立起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学模型、集合思想、数形结合等策略与方法,其中“模型思想”和“集合思想”是“重叠问题”的核心,在生活中也比较广泛的应用。
该内容的教材编排体现了以下德育范畴:1.思维严谨:教材编排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探索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规范的操作和有理有据的推理与表达,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理性精神:教材选取生活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旨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用严谨的语言表达思想。
通过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在加强学生建模思想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理性精神。
3.数学审美:学生在探索重叠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味韦恩图直观形象的作用,感受数形结合和集合思想的数学美;同时在建立“重叠模型”中感受重叠问题的模型之美;学生在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进一步体悟数学之美。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韦恩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通过建立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学会分清主次、抓住本质,思维严谨。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韦恩图,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同时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兴趣。
3. 渗透集合、数学建模和数形结合等思想,匡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言必有据、敢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韦恩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建立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一、概述小学数学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
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
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
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数学教案小学教材分析
数学教案小学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数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来源于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本,主要涉及数字0-10的认识和写法,以及数字的排序和比较。
教材内容简单易懂,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基本认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
1. 掌握数字0-10的认识和写法。
2. 能够根据数字的大小进行排序和比较。
3. 能够运用数字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准确认识数字0-10,掌握数字的写法和顺序。
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字进行排序和比较。
教学准备:
1. 教材课本和练习册。
2. 数字卡片和比较符号卡片。
3. 黑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数学游戏或数学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
2. 学习数字0-10的认识和写法,通过数字卡片展示数字,让学生辨认并说出数字的名称和写法。
3. 学习数字的排序和比较,利用比较符号卡片进行练习,让学生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数字,并进行比较。
4. 进行加减法运算的练习,引导学生用数字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5.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入数字的认识和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自信心。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数字的意义,避免简单的机械记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应用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_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事先板书:数学广角)(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贝贝去游乐园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贝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点击出示图片例1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电脑音问: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师:谁猜的对呢?(你们是不是猜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以下,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摆完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表示出来。
展示成果并交流: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表述,我们给这些衣服编上号。
反馈:让学生先反馈摆法,再反馈记录法。
评议。
师:他们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他们再摆的时候,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呢?师:简单的说,他们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再确定一件上装,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很快就摆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这样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顺序。
师: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师:然后他们按照摆法的顺序,用连线法进行了表示。
你们也是用连线法表示的吗?有没有不是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号组合来表示,如①A……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连线法呢?师:理解了摆法,学会了连线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3=6可以改写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装,3表示每件下装有3种搭配方法。
数学微课的小学规范教学设计五篇
数学微课的小学规范教学设计五篇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微课的小学规范教学设计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微课的小学规范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题。
2、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要认识的是分针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及1时与60分的关系,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掌握本课知识既为下一课学习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做好准备,又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自觉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理解时、分的进率。
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
【教法、学法选择】1、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赋予抽象的时间概念以鲜活的感性支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迁移、重组,达到认识、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目的。
【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1、谈话引入:这个学期,数学王国里的两位小精灵聪聪和明明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上课、做游戏。
今天为了准时的和我们见面,他俩特地起个大早,让我们瞧一瞧,他俩是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出发去学校?(课件出示挂钟,学生读时间)哟,聪聪和明明可真准时,刚到学校上课铃就响了。
(课件出示P81的主题图)2、质疑:面对主题图,学生发现钟面上的时间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他们会根据钟面猜测、争辩,急于弄清楚学校是什么时候开始上课的,老师就此点明课题并板书。
四上《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3~25页全部内容二、教材简析:“计算工具的认识”分别介绍了计算工具算盘和计算器,还安排了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阅读材料。
教材安排了较多的直观图展示了算盘和计算器的实际应用、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比较形象直观,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
三、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1、让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用计算器计算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3、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节约、环保等方面意识,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计算器的外部结构及常用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同级混合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
五:教学程序设计1、创设情境,揭示学习内容首先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超市购物的发票,发票上项目很多,计算比较繁琐,由此激发学生:怎样才能又准确又快速地算出结果来呢?(你想到了什么计算工具?)在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后揭示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再请学生说说在哪些场合或情况下看到过别人使用计算器?(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遇到数目较大或较繁的计算时启发学生想到用计算器,从而揭示学习的内容,通过交流计算器的应用场合,让学生感受计算器使用的普遍性。
)2、合作学习,探索计算方法这一环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功能,教师首先让学生做一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学生在全班介绍自己的计算器,教师适时归纳板书:显示器,键盘,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介绍自己的计算器,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些各不相同的计算器都有什么相同的功能?同时教师说明:各种不同的计算器外部结构都可以分为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最基本的功能是计算。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课程简介: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然后分别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这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相关领域的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同时每一部分配有相应的教学设计,这也是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对相应问题的理解。
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理解与分析※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性质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从 4 个方面来理解: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
小学到初中是给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应该体现基础性。
基础性表现在要为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数学基础。
普及性是从义务教育的任务考虑的。
我国从1986 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到 2000 年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说明我国的学生大部分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和逐步实现,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就应当与之相适应。
数学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就是从普及教育的角度,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而设计和实施的。
发展性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学生的智力水平都得到提高。
发展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不是一刀切,不是要求儿童都达到同一水平,应该给那些能够发展和可以发展的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这种发展是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潜能来发展。
2.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当提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第二版)》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知识
• 三、训练儿童善于运用思考、推理、分析、综合和钻研问题的方法和 习惯。
• 四、培养儿童爱国主义思想,并加强热爱科学、爱护公共财 物等国民 的公德。”
• 这四项目标显示了新旧社会在培养目标上截然不同。
• 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和思想教育等课程目标在这里或多或少都被 提到了。之后学习苏联,把课程目标改称“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 内容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但基本上都可概括为知识、能力和思想 品德三个方面。
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
• 2011版新课标又对相关内容的表达方式进行了修改,注重了过程性
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的结合,把课程总目标改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并明确提出了“四基” “四能”的 概念。
“四基”是指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课程实施。
• 与2011版新课标相比,最显著的变化在于“综合与实践”内容的 调整,2022版新课标加强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生活实际、传统文 化的联系,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其中,将过去隶属于 “数与代数”领域的“常见的量”的认识安排至“综合与实践” 领域, 体现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能更好 地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
一般来说,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都是国家颁发的纲领 性文件,它是编写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依 据,也是检查评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的依据。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是当前国家对义务教 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 标准 (2011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应有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 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的获得和发展,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 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方面 有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教案数学教案分析
小学教案数学教案分析
教案标题:加减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
1.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规则;
2. 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计算,并带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加减法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规则;
2. 讲解如何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三、练习(20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并相互交流讨论解题思路。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加减法的重要性和应用,鼓励学生多多练习,掌握好基本的数学运算规则。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并且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邀请家长帮助解答。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习加减法,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一知
识点。
同时,小组合作练习和交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为了提升教
学效果,下节课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任务分析及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任务分析及课堂教学设计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任务分析和课堂教学设计方面,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来进行。
一、教学任务分析1、学生特点分析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的数学知识结构尚不完整,数学思维方式也相对欠缺。
在教学任务分析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2、教学内容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的概念、数的运算与应用、几何图形、数据和统计等方面。
其中,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几何图形和数据统计则是扩展和深化数学应用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任务分析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进行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3、教学要求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计算技能,使他们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任务分析中,需要确定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具体的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明确、达到学生水平,能促使学生学以致用的。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清楚地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
2、教学任务设计在教学任务设计中,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注重课堂复合性教学和案例教学,通过实际例子和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发展数学思维。
3、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需要构建逐层递进、分步进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楼梯。
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注重关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实际意义。
2024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详案(14篇)
2024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详案(14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详案篇一1. 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 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历,开展数学考虑,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根据:1. 内容分析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根本方法。
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才能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开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表达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6---7分钟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3、指名介绍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分钟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1、布置观察任务,明确观察要求,指导观察方法,2、教师巡视,注意搜集不同的资3、组织交流与评价随机引发考虑:从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4、引导小结活动二、从不同位置观察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1、学生观察,记录观察结果2、交流观察结果,检验观察方法。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六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二、教学目标会读写6—10各数。
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
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6-10的认识,会读、写这5个数字。
教学几、第几,“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某事物排列的顺序号(二)教学目标:会读写6—10各数。
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
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
(师板书各数)(三)学习“几”和“第几”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是从右向左数的,那么,有没有其他数法?”(全班讨论。
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6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6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为了总结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十年实验的经验,交流江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探索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数学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不断深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决定举办“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教学设计应围绕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所安排的教学内容,突出教材自身特色,体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合理选择、有效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努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学思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文稿包括“教学内容”“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资料链接”七个部分。
其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部分必不可少。
“教材简析”可简要分析相关内容在相应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处理的意图和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主要的教学策略,字数一般在500之内。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忌空话套话。
“教学过程”是文稿的主体。
教学过程应翔实、具体,不仅要有教学程序的叙述,更要有教学重、难点的具体教学处理,以及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预测和相应的教学应对措施;设计的学习活动应力求新颖、层次清晰,富有启发性和数学思想内涵。
对教学过程必须所作的“说明”不求多、求全,最多选择3~5个关键环节,结合具体教学安排简述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以及这样的安排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积累经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资料链接”主要是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数学史料、名题趣题,以及它们在社会、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等,字数一般在500之内。
教学设计的叙述主要采用“谈话”“引导”“启发”等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而不是师生对话的形式。
课程讲解小学数学教案
课程讲解小学数学教案
课程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数字大小比较、图形认知等内容。
教学目标:
1. 能够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
2. 能够正确比较数字的大小,并能够进行大小之间的排序;
3. 能够认识和描述常见的图形,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拼图。
教学重点:
1. 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
2. 数字大小比较和排序;
3. 基本图形的认识和描述。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或图形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2. 讲解:逐步讲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并演示一些例题。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练习,并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和订正。
4. 教学:介绍数字大小比较和排序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5. 拓展:展示一些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图形拼图游戏。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让学生做一些小结。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练习册、图形拼图卡片等。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题的正确率来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
适时进行补充和订正。
备注: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请根据《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内容设计一堂小学数学课写出教案
教学设计
数的个数。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
(2)常用方法:固定十
位法、连线法、调换位
置法。
(3)排列规律:可从小
到大,也可从大到小,
规律不唯一。
5.在对比中,明确自己
喜欢的排列方法并掌握
练习1.课件出示:
明明有本带密码锁的日记本,可他忘记了密码,只记得是
用1、4和6组成的两位数中的一个,你能帮明明想一想他
的密码可能是多少吗?(引导学生先固定十位上的数字,
再搭配、组数)
2.完成教材第99页第1题。
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坐法?【设计意图】引
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掉换位置法,固定十位
法,固定个位法。
1.独立思考、排列后,
汇报排列结果:
在十位上固定1,与4、
6搭配组数:14、16;
在十位上固定4,与1、
6搭配组数:41、46;
在十位上固定6,与1、
4搭配组数:61、64。
2.解决问题。
有6种坐法。
方法:取三张任务图片,
摆一摆,写一写。
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师生共同总结,简单回顾解题思路
板书
设计
简单的排列。
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一、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本文将讨论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介绍一种有效的教学设计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
二、背景1. 小学数学课程特点小学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计算与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的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成绩。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1.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应该明确,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相适应。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中,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算术运算。
2. 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可以依次教授数的认识、数的大小比较、加减法运算等内容。
3. 教学方法的运用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游戏、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资源的利用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设备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软件、数学实物等辅助教学工具。
5. 课堂管理与评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管理课堂秩序,确保学习环境的良好氛围。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设计案例以小学一年级数的认识为例,设计如下教学活动:1. 活动一:认识数字通过看图、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数字1-10,并能够正确书写、口头表达。
2. 活动二:认识数的大小通过比较大小、排列顺序等游戏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数的大小关系。
3. 活动三:数的加法通过故事情境、实物模型等方式,教授数的加法运算,并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设计小学数学目标分析(具体)
教学设计小学数学目标分析(具体)教学设计小学数学目标分析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目标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它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
以下是一些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分析的步骤和方法: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例如,在教授乘法时,知识目标可以是理解乘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技能目标可以是掌握乘法计算技巧,情感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2.分析学生特点: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包括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和学习风格等方面。
例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而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更喜欢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学习数学。
3.制定教学计划: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和评估等方面。
例如,在教授乘法时,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练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乘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估和反馈。
4.评估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估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和测验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和指导。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特点和需求,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长方形教学目标小学数学长方形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的特征。
2.过程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活动,经历长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简介: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然后分别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这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相关领域的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同时每一部分配有相应的教学设计,这也是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对相应问题的理解。
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理解与分析※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性质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从4个方面来理解: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
小学到初中是给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应该体现基础性。
基础性表现在要为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数学基础。
普及性是从义务教育的任务考虑的。
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说明我国的学生大部分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和逐步实现,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就应当与之相适应。
数学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就是从普及教育的角度,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而设计和实施的。
发展性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学生的智力水平都得到提高。
发展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不是一刀切,不是要求儿童都达到同一水平,应该给那些能够发展和可以发展的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这种发展是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潜能来发展。
2.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当提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
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任何数学知识都有它自身的价值,但不同的数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其价值是不同的。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更有价值的和更重要的东西。
新课程中增加了概率、位置、图形的变换等内容,也是从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价值考虑的。
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关于可能性的问题,比如昨天晚上下雪了,上学或上班要提前十分钟出门,因为考虑到可能在路上的时间比原来要多一些,这是一种可能性的判断。
同样方位、旋转、图形的转换等内容学生的生活很近,可以解决许多现实的问题,不是一种简单的训练。
新的数学课程在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素材。
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
3.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是指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出发,对学习内容进行精选,为学生提供满足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学习需要的数学。
“必需的数学”最简单理解的就是作为公民所需要学习的数学,走向社会上所需要的数学。
把有关的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这样的数学就是必需的。
数学中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包括基本的概念、法则、方法等,也包括一些基本的数学能力,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
比如建立数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成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成功。
新的数学课程是具要弹性的,新课程力图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而且,从面向每一个人出发,也能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需要强调的是,新课程要特别关注在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习,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方面应当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在数学方面也是有差异的。
另一方面是如何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
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不是说就可以歧视那些数学学得暂时不太好的学生,不是说可以认为一些学生不能学习数学。
而是根据学生的差异给以不同方式的指导,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允许他们按照自己方式学习,达到相应的水平。
※关于数学的意义与作用《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数学对人类社会的作用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数学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
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观察、实验、模拟、猜测、矫正和调控等活动。
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数学是抽象性很强的学科,但抽象的问题往往来源于现实。
数学的抽象性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具体问题,从了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具体问题而抽象出数学模型。
我们都知道,几何学来源于土地测量,数与计算来源于人们对数量认识的需要。
提倡数学与现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正是希望象学生展示数学自身的价值,给学生探索数学的机会。
比如,在学习统计内容时,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调查认识数据搜集、整理、呈现和解释的过程,会使学生切实了解数学的本来面貌和数学的价值。
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等,数学和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可以通过数学去认识其他学科,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课程标准中将实践和综合运用作为一个学习领域安排,更多的是把数学当作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2.数学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标准》强调了数学对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数学素养是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当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认识。
数学在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数学课程更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得到发展,包括在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不只是会做书本上现成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数学意识,能否把现实的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
比如,生活中有许多数学模型,认识和发现数学模式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课程标准中提供的“沏茶问题”可以看作是数学模型的运用。
沏茶需要一系列的程序,洗茶壶、洗茶杯、烧水、准备茶叶、倒水等。
每一道程序都需要时间,但客人喝到茶所需要的时间并不一定是所有程序时间的总和。
因为我们可以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做另一件事情,从而节省了时间。
这其实就是一个数学模型,这里面需要运用到统筹学的知识。
以前往往不把这种问题当作数学问题,现在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这样的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这类问题,这不仅仅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和解题,这对学生将来的处事、生活和工作都有意义。
3.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是现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数学的发展,了解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发展过程,并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作为文化这一特征。
比如数的认识,新的教材里就有一些有关数的发展的故事。
向学生展示古代人们是怎么认识数的,数是怎样演变的。
如甲骨文上的记数方法、结绳记数等。
后来,人类学会了用一些符号或数字来表示数,用一些工具来计算数,如,算盘是我国应用时间最长的的一个计算工具,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
多少年来,在计算器普及之前,算盘作为一种计算工具对我们的计算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学生应该了解数学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认识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就应该有意识的把这些内容向学生展示出来。
※关于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标准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学习内容与方式的改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内容《标准》中提出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
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
本次课程改革中,数学内容的领域和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
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4个领域。
这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增加了实践与综合运用这个领域,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内容结构的变化,使小学数学更加丰富多样,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与现实相联系的问题。
通过具有现实性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能运用数学表示事物,进行交流。
另一个问题是内容的呈现方式,或者说教材的呈现方式。
《标准》提倡教材的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境性,这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
要让大多数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学习感兴趣,首先应当以活泼的形式,学生喜欢的方式展现教材的内容。
抽象的内容更需要灵活的形式,更需要以行动有趣的事例,展示所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