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一-中药化学成分分类及举例
中药品种表按化学成分分类法
表按化学成分分类法一、含糖类成分的生药黄芪、党参、黄精、白及、枸杞子、海藻、茯苓、猪苓、昆布二、含苷类成分的生药1. 氰苷、硫苷、酚苷和醇苷类白芍、天麻、板蓝根、大青叶、牡丹皮、枇杷叶、苦杏仁2. 蒽苷类及醌类大黄、虎仗、紫草、丹参、何首乌、番泻叶、决明子、芦荟3. 黄酮类及其苷类葛根、黄芩、槲寄生、桑白皮、银杏叶、侧柏叶、槐米、红花、蒲黄、雪莲、石韦、淫羊藿、罗布麻叶4. 皂苷类甘草、人参、三七、柴胡、麦冬、牛膝、川牛膝、远志、桔梗、山药、土茯苓、知母、酸枣仁、菟丝子5. 强心苷类香加皮、洋地黄叶、毛花洋地黄叶、黄花夹竹桃6. 香豆素及其苷类白芷、防风、南沙参、北沙参、菊花、蛇床子、秦皮、穿心莲、青蒿、茵陈7. 环烯醚萜苷类龙胆、地黄、玄参、秦皮、栀子三、含木脂素类成分的生药厚朴、杜仲、五味子、连翘四、含挥发油类成分的生药当归、川芎、苍术、石菖蒲、姜、莪术、郁金、姜黄、木香、白术、香附、沉香、肉桂、丁香、辛夷、陈皮、小茴香、砂仁、枳壳、豆蔻、薄荷、细辛、紫苏、广霍香、霍香、荆芥、海金沙五、含生物碱类成分的生药有机胺类(Amines)麻黄、益母草吡啶类(Pyridine)北豆根、山豆根、苦参、龙胆、秦艽、槟榔喹啉类(Quinoline)白藓皮、伸筋草异喹啉类(Isoquinoline)黄连、防已、延胡索、黄柏吲哚类(Indole)萝芙木、钩藤、吴茱萸、马钱子、长春花、麦角莨菪烷类(Tropane)洋金花、颠茄草甾体类(Steroid)川贝、浙贝萜类(Terpenoids)川乌、附子其他类百部六、含鞣质及多元酚类成分的生药绵马贯众、诃子、山茱萸、五倍子、儿茶七、含甾体成分的生药五加皮、蟾酥、熊胆、麝香、牛黄八、含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类成分的生药半夏、天花粉、瓜蒌、冬虫夏草、灵芝、雷丸、全蝎、僵蚕、鹿茸、羚羊角、水蛭、龟甲、阿胶、蛤蚧、蝉蜕九、含有机酸成分的生药升麻、关木通、金银花、山楂、马兜铃、木瓜、地龙、蜂蜜十、含无机化合物成分的生药琥珀、珍珠、牡蛎、海螵蛸、朱砂、石膏、赭石、雄黄、芒硝、炉甘石、硫黄、滑石、信石十一、含脂类成分的生药巴豆、薏苡十二、含其它类成分的生药白头翁、川楝子、紫花地丁、金钱草、天南星、大蒜、泽泻、桑寄生、鸡血藤、肉苁蓉、车前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肉苁蓉、松萝、血竭、乳香、没药、冰片、斑蝥、金钱白花蛇、鸡内金。
中药所含化学成分
中药所含化学成分
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包括多种化合物,如生物碱、黄酮类、黄酮苷、多糖、挥发油、酚酸、皂苷、甾醇、多肽等。
具体的化学成分以不同中药材为准,下面列举几种常见中药及其主要成分:
1. 当归:主要成分包括川芎内酯、川芎嗪、川芎咔啉、川芎咔啉巴氧头等。
2. 阿胶:主要成分是由驴皮经水解制得的胶蛋白。
3. 人参: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g1、Rg2、
Rg3、Rf、Re、Rb1、Rb2、Rb3等。
4. 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甜素二酸等。
5. 三七:主要成分包括皂苷类、三七甙、三七皂苷酸等。
6. 当归:主要成分包括川芎内酯、川芎嗪、川芎咔啉巴氧头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药效往往是由多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形成的,而且中药的成分复杂多样,其中还存在着许多未知的成分。
因此,中药的药效与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深入研究。
中药鉴定学化学成分归类
化学成分归类一、含糖类成分的品种糖主山枸黄,海蜂猪伏党。
1 黄芪:①皂苷类成分:如黄芪甲苷,并含乙苷和丙苷等,具有降压、利尿和强心作用。
②黄酮类成分:如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等。
③多糖类:黄芪多糖,具显著免疫促进活性。
④多种氨基酸及香豆素、甜菜碱等。
2 党参:①糖类成分:菊糖、果糖、党参酸性多糖。
②皂苷类成分:党参苷I、丁香苷等。
③三萜类化合物:蒲公英萜醇、蒲公英萜醇乙酸酯,,木栓糖等。
④另含微量生物碱,植物甾醇,17种氨基酸及14种无机元素。
3 山药:含盐酸多巴胺、含淀粉(16%)、粘液质、胆甾醇、麦角醇、β-谷甾醇、糖蛋白、多酚氧化酶、尿囊素,粘液质中含甘露聚糖和植酸、3,4-二羟基苯乙胺、16种氨基酸等。
4 枸杞子:①含多糖:由酸性杂多糖与多肽或蛋白质构成的复多糖,为其活性成分。
②含胡萝卜素。
③脂肪酸。
④多种游离氨基酸。
⑤生物碱,如甜菜碱等。
⑥微量元素等。
5 茯苓:①主含β-茯苓聚糖,②多种四环萜酸类化合物:茯苓酸、齿孔酸、块苓酸、松苓酸等,③麦角甾醇。
④胆碱,腺嘌呤。
⑤卵磷脂等。
茯苓聚糖无抗肿瘤活性;茯苓次聚糖抗肿瘤则显活性。
6 猪苓:①含水溶性多聚糖化合物猪苓聚糖I。
②麦角甾醇。
③α-羟基二十四碳酸、生物素(维生素H)、粗蛋白等。
猪苓多糖有抗肿瘤作用,对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7 海藻:含藻胶酸、粗蛋白、甘露醇、钾、碘及马尾藻多糖等成分。
8 蜂蜜:① 糖类葡萄糖及果糖约70%,两者含量相近,“油性大”、质量好的蜂蜜果糖含量较高。
另含少量这趟。
② 酶类(转化酶、淀粉酶、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
③ 挥发油。
④ 多种维生素。
⑤ 其他:有机酸、乙酰胆碱、无机元素及花粉、蜡质。
二、含氰苷、硫苷、酚苷和醇苷类品种蓼大青板含靛蓝,桃仁苦杏苦杏苷,赤白二芍芍药苷,徐牡酚苷天麻苷。
1 白芍:①苷类成分:芍药根含多量芍药苷,可达10.72% ,经加工为白芍后,含量显著减少,约在1% 以下;并含少量羟基芍药苷,芍药内脂苷,苯甲酰芍药苷。
[执业药师] 考试必备:中药一《中药化学各成份》汇总
中药一《中药化学各成份》汇总!全是精华、全是心血赶紧背吧!迫在眉睫啊!!!中药化学各成份的定义一、生物碱: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二、糖:是多羟基醛或酮,是组成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基本单元。
三、苷:又称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四、醌:具有aβ-a‵β‵不饱和酮的结构的化合物。
五、苯丙素类:基本母核具有1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化合物。
六、香豆素:母核为苯骈a-吡喃酮。
七、木脂素:由2分子C6-C3结构构成。
八、黄酮:由2个苯环通过中间3个碳原子(C6-C3-C6)连接而成,多具有酚羟基。
九、萜:由甲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2个或以上异戌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不饱和程度的衍生物。
十、挥发油: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溶的挥发性油状液体,大多具有芳香嗅味。
十一、皂苷:为具有螺甾烷及其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
十二、甾体:具有环戌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十三、有机酸:含-COOH的一类酸性化合物。
十四、鞣质:为复杂的多元酚类。
一、生物碱绝大多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除以酰胺形式存在外,仅在少数碱性弱的生物碱以游离形式存在,如:那可丁。
绝大数生物碱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盐。
一、分类:可分为吡啶类、茛菪类、异喹啉类、吲哚类、有机胺类五种:1、吡啶类:多来源于赖氨酸,分简单与双稠两类。
a、简单吡啶类:分子较小,结构简单,多呈液态。
B、双稠吡啶类:具有喹喏里西啶的基本母核。
2、茛菪类:多来源于鸟氨酸,由茛菪烷C3-醇羟基与有机酸缩合成酯。
如:茛菪碱、古柯碱。
3、异喹啉类:多来源于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可分为简单类、苄基类和原小檗碱类、吗啡烷类四种:a、简单异喹啉类:如:萨苏林。
b、苄基异喹啉类:如:罂粟碱、汉防已甲素。
c、原小檗碱类:如:小檗碱、延胡索乙素。
d、吗啡烷类:如:吗啡、可待因。
4、吲哚类:来源于色胺酸,结构复杂,数目较多,大多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中药一,化学结构
中药一,化学结构
中药一的化学结构因药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药一般是由多种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等制成,其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
举例来说,常见的中药川芎(Angelica sinensis)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川芎素(C12H14O3),化学结构如下:
HO
|||
-O-C-C(CH3)2
|||
O
川芎素是一种半合成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凝血、抗炎、抗氧化等药理活性。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且存在互相作用的情况,化学结构的描述只能代表其中的一部分有效成分。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可能尚未被完全鉴定出来。
因此,中药的药理作用通常是由多种成分共同发挥的结果。
药一-中药化学成分分类及举例
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成分分类及举例一、生物碱分类及举例1、吡啶类生物碱(1)简单吡啶类:烟碱、槟榔碱、槟榔次碱(2)双稠哌啶类(具喹诺里西啶母核):苦参碱、氧化苦参碱2、莨菪烷类:莨菪碱(洋金花)3、异喹啉类生物碱:(1)双苄基异喹啉类: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2)原小檗碱类:小檗碱(多为季铵碱)(黄连)、原小檗碱(多为叔铵碱)(延胡索)(3)吗啡烷类:吗啡碱、可待因4、有机胺类生物碱(生物碱的氮原子不结合在环内):麻黄碱、秋水仙碱5、其他类生物碱:(1)吡咯类生物碱:如党参中党参碱;(2)吲哚生物碱:如麦角新碱、毒扁豆碱;(3)喹啉衍生物:如喜树碱;(4)萜类生物碱:如乌头中乌头碱;(5)甾体类生物碱:贝母中的贝母碱。
苦参(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山豆根(奎诺里西啶类、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麻黄(麻黄碱、伪麻黄碱)、黄连(原小檗碱)、延胡索(延胡索乙素)、防己(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汉防己乙素-防己喹啉碱)、川乌(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二萜类生物碱)、洋金花(莨菪烷类)、天仙子(莨菪碱、东莨菪碱)、马钱子(士的宁-番木虌碱、马钱子碱)、千里光(吡咯里西啶类)二、糖类分类及举例1、单糖(1)五碳醛糖:D-木糖、L-阿拉伯糖(2)甲基五碳糖:L-鼠李糖(3)六碳醛糖:D-葡糖糖、D-甘露糖、D-半乳糖(4)六碳酮糖:D-果糖(5)糖醛酸:D-葡糖糖醛酸2、低聚糖(1)非还原糖:蔗糖、海藻糖(2)还原糖:槐糖、樱草糖3、多糖(1)水溶:淀粉(2)水不溶:纤维素、甲壳素三、苷类分类及举例1、氧苷(1)醇苷:红景天苷(2)酚苷:天麻苷(3)氰苷:苦杏仁苷(4)酯苷:山慈菇苷(5)吲哚苷:靛苷2、硫苷:萝卜苷、芥子苷3、氮苷:巴豆苷4、碳苷:牡荆素、芦荟苷四、醌类分类及举例1、苯醌2、萘醌类:紫草3、菲醌类:丹参4、蒽醌类(1)单蒽核类①蒽醌及苷类A、大黄素型B、茜草素型②氧化蒽酚类③蒽酚或蒽酮(2)双蒽核类①二蒽酮类:番泻苷A、B、C、D②二蒽醌类大黄(蒽醌类)、虎杖(蒽醌)、何首乌(蒽醌)、芦荟(蒽醌)、决明子(蒽醌)、丹参(菲醌)、紫草(萘醌)五、香豆素分类及举例1、简单香豆素(7-羟基香豆素=伞形花内酯):2、呋喃香豆素(1)6,7-呋喃骈香豆素(线形):补骨脂内酯(2)7,8-呋喃骈香豆素(线形):白芷内脂(异补骨脂内酯)3、吡喃香豆素(1)6,7-吡喃型香豆素(线形):花椒内酯(2)7,8-吡喃型香豆素(角形):邪蒿内脂4、异香豆素类:茵陈炔内脂5、其他香豆素类:秦皮(七叶内酯、七叶苷、秦皮素)、前胡、肿节风(草珊瑚)、补骨脂六、木脂素分类及举例五味子(联苯环辛烯型木酯素)、厚朴、连翘(双环氧)、细辛七、黄酮分类及举例1、黄酮类2、黄酮醇类3、二氢黄酮类4、异黄酮类5、查尔酮类6、花色素类黄芩(黄芩苷-水解邻三酚羟基氧化变绿)、葛根(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异黄酮)、银杏叶(槲皮素及其苷、山奈酚及其苷、木犀草素及其苷)、槐花(芦丁-邻二酚羟基易被氧化暗褐色)、陈皮(橙皮苷-二氢黄酮)、满山红(杜鹃素)八、萜类分类及举例1、单萜(1)单环单萜:薄荷(薄荷脑)(2)双环单萜:龙脑(冰片)2、环烯醚萜(1)环烯醚萜苷①C-4有取代的环烯醚萜苷:栀子苷、京尼平苷②4-去甲基环烯醚萜苷:梓醇(2)裂环环烯醚萜苷:龙胆苦苷3、倍半萜①单环倍半萜:青蒿素②双环倍半萜:yu类4、二萜①双环二萜:穿心莲内酯、银杏内酯及银杏总黄酮②三环二萜:雷公藤内脂③四环二萜:甜菊苷穿心莲(二萜内脂)、青蒿(青蒿素倍半萜)、龙胆(裂环环烯醚萜苷)、九、挥发油分类及举例(单萜、倍半萜及其衍生物)1、芳香族化合物2、脂肪族化合物:人参炔醇(人参)、癸酰乙醇(鱼腥草素)薄荷(单萜及其含氧衍生物)、莪术(倍半萜)、艾叶(桉油精)、肉桂(桂皮醛)十、皂苷分类及举例1、三萜皂苷(1)四环三萜皂苷①羊毛脂甾烷型:猪苓酸A②达玛烷型:人参二醇(2)五环三萜皂苷①齐墩果烷型:β-香树脂烷型②乌苏烷型:β-香树脂烷型或熊果烷型③羽扇豆烷型2、甾体皂苷(1)螺旋甾烷醇和异螺旋甾烷醇(2)呋甾烷醇型三萜皂苷:人参、三七、甘草(甘草酸)、黄芪(黄芪甲苷)、合欢皮、商路、柴胡、甾体皂苷:麦冬、知母十一、强心苷分类及举例C-17不饱和内酯环不同:1、甲型强心苷(强心甾烯类、五元不饱和内酯环)2、乙型强心苷(海葱甾二烯或蟾蜍甾二烯、六元不饱和内酯环)香加皮(甲型强心苷)、罗布麻叶(甲型强心苷)、C-2上有无羟基:1、α-羟基糖2、α-去氧糖(1)2,6-二去氧糖:D-洋地黄毒糖(2)2,6二去氧糖甲醚:D-加拿大麻糖糖与苷元的连接方式Ⅰ型强心苷:苷元-(2,6-二去氧糖)X-(D-葡萄糖)Y :紫花洋地黄苷A和洋地黄毒苷Ⅱ型强心苷: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 :真地吉他林Ⅲ型强心苷:苷元-(D-葡萄糖)Y:绿海葱苷。
《中药学课件》-中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分析及应用
《中药学课件》-中药化 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分析及 应用
本课件将全面介绍中药化学成分以及其药理作用的分析和应用。通过深入研 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神奇之处,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和新药研 发。
什么是中药化学成分?
中药化学成分是指中草药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它们是中药药效的基础,对中 药的功效和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药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治疗各种疾病提 供了新的药物选择和治疗策略。
中药药理学在新药发现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新药的发现和研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帮助我们发现了许多具有潜力的新药物。
什么是中药多效复方?
中药多效复方是由多个中药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方制剂。它们具有多种药理效果,适用于治疗复杂疾病。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及举例
生物碱
例如:黄连素、洋地黄素
多糖类
例如:枸杞多糖、人参多糖
黄酮类
例如:柚皮苷、芍药苷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方 法
1 浸提法
通过溶剂将中药成分悉数溶 解,然后再通过不同的方法 将其中目标成分分离出来。
2 萃取法
通过溶剂将中药成分部分溶 解,然后再通过不同的方法 将其中目标成分分离出来。
中药药理学的常见药效
抗炎作用
中药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 炎作用,可以帮助减轻炎症症 状。
免疫调节
中药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以调 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功 能。
抗氧化作用
中药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 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 损伤。
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是指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了解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 药理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一、生物碱类
1、生物碱:旧称植物碱,一般指植物中的含氮有机化合物(除蛋白质、肽、氨基酸及维生素B1外)。
2、结构:大多由C、H、O、N元素组成,结构复杂,类型较多。
结构中的氮原子有多种形态,如游离状态和与酸结合状态。
此外,结构中除烷烃、羟基取代外还有羧基、酚羟基等酸性官能团及脂键的取代。
3、理化性质:大多数生物碱成分极性较小,游离状态下难溶于水,易溶于氯仿、乙醚、乙醇、丙酮及苯等有机溶剂,与酸结合生成生物碱盐后水溶性增加,但与生物碱结合的酸不同,生成的盐水溶性也有差异,一般含氧无机酸及小分子有机酸的生物碱盐水溶性较大。
中药化学各大类成分
中药化学各大类成分
中药化学各大类成分包括单体及其衍生物、多糖类、生物碱类、
黄酮类、苯酚类、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四环素类、鞣质类等。
这些
成分是中药药效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中药药效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
单体及其衍生物是指单独存在于中草药中的单独分子,如白术酮、柴胡素、丹参酮等。
多糖类是指在中草药中含有的因糖基合成而形成
的多种单糖或复合糖,如枸杞多糖、银耳多糖等。
生物碱类是指存在
于中草药中的化合物,具有生物碱性质和毒性,如麻黄碱、阿托品等。
黄酮类是指在中草药中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苦味和黄色色泽,
如芦丁、栀子苷、黄芩苷等。
苯酚类是指在中草药中含有的苯酚类结
构的化合物,具有防腐、抗菌、消毒等作用,如木酚、丁香酚等。
挥
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是指在中草药中存在的含有挥发性物质的化合物,
包括升麻醇、薄荷脑、桂皮醛等。
四环素类是指在中草药中含有的四
环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菌作用,如金银花素、青霉素等。
鞣质类是指
在中草药中含有的鞣质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收敛、缩血管、涩肠止泻
等作用,如龙胆酸、丹参酸等。
以上介绍的中药化学各大类成分是中药药效的主要组成部分,不
同的成分在中草药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药效作用。
因此,在中药
应用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药,以达到更好的治
疗效果。
同时,需要注意合理搭配,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并
避免药物间产生相互作用,使中药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仅供参考)中药主要化学成分分类与药理作用2019
中药化学成分分类与及其药理作用中药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有些成分是一般高等植物普遍共存的,如糖类、油脂、脂类、蜡、酸、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色素、树脂、无机盐类等;另一些则是存在于某些器官中比较特殊的的化合物,如生物碱类、黄酮类、强心苷、皂苷、挥发油、有机酸等,而且大多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
每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但并不是所有化学成分都能产生防治疾病的效用。
通常将中药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分为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
所谓有效成分是指具有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物质,如麻黄碱、小檗碱、黄芩素、薄荷醇等。
有效成分都能用一定的分子式或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熔点、沸点、旋光度、溶解度等理化常数,所以又称有效单体。
如果尚未提纯成单体的化合物,一般称它为有效部分或有效部位。
所谓无效成分是指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它化学成分,它们通常没有(或目前尚未发现有)生物活性和医疗作用,如糖类、酸、油脂、蛋白质、树脂、色素、无机盐等。
但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许多过去认为无效的成分,随着医疗实践和中药研究的进展而发现是有效成分。
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有效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多种成分,不同的有效成分往往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但有些不同的有效成分有相似的作用。
一味中药中所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它们之间可以产生相互作用,如协同作用、制约作用、对抗作用等。
在复方中,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还可能有所变化。
因此,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绝对不能孤立地去认识和研究。
现将植物类中药中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简要介绍如下。
一、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能与酸结合成盐。
大多数生物碱都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在环内,但亦有少数例外,如麻黄碱的氮原子则在侧链上而不在环内。
生物碱具有光学活性、强烈的或特殊的生理作用。
它们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主要为植物界),种类繁多。
目前生物碱结构已搞清楚的有几千种。
化学结构类似的生物碱往往不仅存在科属上的亲缘关联,在药理效用上亦有一定关系。
中药化学——各类化学成分
中药化学——各类化学成分
中草药所含化学成分很复杂,通常有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油脂、蜡、酶、色素、维生素、有机酸、鞣质、无机盐、挥发油、生物碱、甙类等。
每一种中草药都可能含有多种成分。
在这些成分中,有一部分具有明显生物活性并起医疗作用的,常称为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氨基酸等。
中草药之所以有医疗作用,主要因所含有效成分所致。
除过去早有研究并已广泛应用的许多中草药有效成分,如黄连中抗菌消炎的小檗碱(黄连素)、麻黄中平喘的麻黄碱、萝芙木中的降压成分利血平等外,近年来,国内外均陆续发现了更多的中草药有效成分,特别是在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和慢住气管炎等疾病的生物活往成分方面研究得更多。
另一些成分则在中草药里普遍存在,但通常没有什么生物活性,不起医疗作用,称为"无效成分",如糖类、蛋白质、色素、树脂、无机盐等。
但是,有效与无效不是绝对的,一些原来认为是无效的成分因发现了它们具有生物活性而成为有效成分。
例如蘑菇、茯芩所含的多糖有一定的抑制肿瘤作用;海藻中的多糖有降血脂作用,天花粉蛋白质具有引产作用;鞣质在中草药里普遍存在,一般对治疗疾病不起主导作用,常视为无效成分,但在五倍子、虎杖、地榆中却因鞣质含量较高并有一定生物活性而是有效成分;又如粘液通常为无效成分,而在白及中却为有效成分等。
中草药化学成分不仅与中草药的医疗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于鉴定中草药的品种、质量以及加工炮制、贮藏、栽培引种、资源发掘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研究中草药的工作中,必须了解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组成、性质、分布、以及对中草药成分的鉴定、含量测定、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等有关知识。
生药学 按化学成分分类的生药
生药按化学成分分类
一、含糖类成分的生药黄芪、党参、黄精、白及、枸杞子、海藻、茯苓、猪苓、昆布
二、含苷类成分的生药
2. 含蒽苷类及醌类生药
大黄、虎仗、紫草、丹参、何首乌、番泻叶、决明子、芦荟
3. 含黄酮类及其苷类的生药
葛根、黄芩、槲寄生、桑白皮、银杏叶、侧柏叶、槐米、红花、蒲黄、淫羊藿4. 含皂苷类的生药
甘草、人参、三七、柴胡、麦冬、牛膝、川牛膝、远志、桔梗
5. 含强心苷类的生药
香加皮、洋地黄叶、毛花洋地黄叶、黄花夹竹桃
7. 含环烯醚萜苷类的生药龙胆、地黄、玄参、秦皮、栀子
三、含木脂素类成分的生药
厚朴、杜仲、五味子、连翘
四、含挥发油类成分的生药
当归、川芎、苍术、石菖蒲、姜、莪术、郁金、姜黄、木香、白术、香
附、沉香、肉桂、丁香、辛夷、陈皮、小茴香、砂仁、枳壳、豆蔻、薄
荷、细辛、紫苏、广霍香、霍香、荆芥、海金沙
五、含生物碱类成分的生药
有机胺类(Amines) 麻黄、益母草
异喹啉类(Isoquinoline) 黄连、防已、延胡索、黄柏
吲哚类(Indole) 萝芙木、钩藤、吴茱萸、马钱子
莨菪烷类(Tropane) 洋金花、颠茄草
甾体类(Steroid) 川贝、浙贝
萜类(Terpenoids) 川乌、附子
六、含鞣质及多元酚类成分的生药
绵马贯众、山茱萸、五倍子
七、含甾体成分的生药
五加皮、蟾酥、熊胆、麝香、牛黄
八、含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类成分的生药
半夏、天花粉、瓜蒌、冬虫夏草、灵芝、雷丸、全蝎、僵蚕、鹿茸、羚
羊角、水蛭、龟甲、阿胶、蛤蚧、蝉蜕
九、含有机酸成分的生药
金银花、山楂、马兜铃。
常用中药化学成分与结构类型
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 大黄酚、大黄甲素醚等总蒽醌的含 泻下、抗菌 、抗肿瘤、利胆保肝、利尿、止血; 量 大黄素、虎杖苷 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芦荟苷 大黄酚、橙黄决明 丹参酮ⅡA、丹酚酸B 左旋紫草素 秦皮甲素、秦皮乙素 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 紫花前胡苷 异秦皮啶、迷迭香酸 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 五味子醇甲 厚朴酚、和厚朴酚 连翘苷、连翘酯苷A 细辛脂素 黄芩苷 抗菌、降血压、平喘、抗惊厥、免疫抑制; 抗菌、消炎; 外涂或内服后经日光照射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可治白斑病; 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降血脂、润肠通便、抗菌; 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提高免疫力、促学习能力; 抑菌、抗病毒、抗肿瘤、健胃、通便; 保护视神经、降压、 减轻心肌、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 抗肿瘤、抗炎、抗菌活性,抗受孕,抗肝氧化损伤;
中药名
苦参 山豆根 麻黄 黄连 延胡索 生物碱 防己 川乌 洋金花 天仙子 马钱子 千里光 雷公藤 苦杏仁 糖和苷 桃仁 郁李仁 大黄 虎杖 醌类 何首乌 芦荟 决明子 丹参 紫草 秦皮 香豆素 前胡 肿节风 补骨脂 五味子 厚朴 木脂素 连翘 细辛 黄芩 氰苷类
结构类型
双稠哌啶类(具有喹喏里西啶基本结构) 双稠哌啶类(具有喹喏里西啶基本结构) 有机胺类 异喹啉类 异喹啉类 双卞基异喹啉 二萜类 莨菪烷类 莨菪烷类 吲哚类 吡咯里西啶类 倍半萜大环内酯类
《药典》指标成分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 小檗碱 延胡索乙素 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 汉防己乙素(防己诺林碱) 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 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 莨菪碱、东莨菪碱 士的宁、马钱子碱 阿多尼弗林碱 雷公藤碱 苦杏仁苷 抗癌、抗溃疡;
生物活性及作用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
contents
目录
• 各类化学成分概述 • 生物碱类成分 • 黄酮类成分 • 酚酸类成分 • 鞣质类成分 • 其他活性成分
01 各类化学成分概述
中药制剂中化学成分种类
01
02
03
04
生物碱类
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 用,如麻黄中的麻黄碱、黄连
中的小檗碱等。
黄酮类
以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 用为主,如银杏叶中的银杏黄
06 其他活性成分
多糖、皂苷等其他活性成分介绍
多糖
是由多个单糖分子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中药中广泛存在,如黄芪多糖、灵芝多糖等。多糖具有多种 生物活性,如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等。
皂苷
是一类具有苦味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中,如人参皂苷、黄芪皂苷等。皂苷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 等多种生物活性。
02 生物碱类成分
生物碱定义与分类
定义
生物碱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主要为 植物,但有的也存在于动物)中的含 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有似碱的性质 ,所以过去又称为赝碱。
分类
根据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的存在形式 ,可分为有机胺类(氮原子不在环内 )和吡啶类、莨菪类、异喹啉类(氮 原子在环内)等。
常见生物碱及其药理作用
鞣质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及机制
收敛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抗菌作用
鞣质类化合物能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于 水的沉淀物,使皮肤、黏膜和溃疡等表面 的蛋白质凝固,产生收敛作用。
鞣质类化合物对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具 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破坏微生物的 细胞壁或抑制其酶活性有关。
抗炎作用
其他作用
鞣质类化合物能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 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 作用。
执业中药专业一中药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基础
一、糖和苷1.单糖五碳醛糖:D-木糖、L-阿拉伯糖、D-核糖“五阿哥很木”六碳醛糖:D-葡萄糖、D-甘露糖、D-半乳糖甲基五碳醛糖:D-鸡纳糖、L-鼠李糖、D-夫糖“家禽”六碳酮糖:D-果糖糖醛酸: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醛酸2.二塘:蔗糖、麦芽糖3.苷氧苷-醇苷:獐牙菜苷、红景天苷、毛茛苷氧苷-酚苷:天麻苷、水杨苷“天分”氧苷-氰苷:苦杏仁苷氧苷-酯苷:山慈菇A、土槿皮甲酸乙酸“A纸”氧苷-吲哚苷:靛苷“电影”硫苷:萝卜苷、芥子苷氮苷:腺苷、巴豆苷碳苷:芦荟苷、牡荆素“谈目录”4.含氰苷类化合物(苦杏仁苷):桃仁、郁李仁、苦杏仁“逃狱苦”二、醌类化合物苯醌萘醌:紫草菲醌:丹参蒽醌:大黄、虎杖、何首乌、决明子、茜草“紫2丹3飞,大丈夫何患无子”羟基蒽醌类:芦荟三、香豆素类简单香豆素类:七叶内酯、白蜡素、伞形花内酯、秦皮甲乙素、茵芋苷呋喃香豆素类:白芷内脂、补骨脂内脂、前胡内脂“白骨精扶拐杖”吡喃香豆素类:花椒内脂、邪蒿内脂“比较花心邪恶”异香豆素类:茵陈炔内脂、仙鹤炔内脂“异常缺心眼”含香豆素类中药:补骨脂、肿节风、前胡、秦皮“姑节胡琴,香”含木脂素类中药:五味子、厚朴、连翘、细心“五魄连心,木”四、黄酮类黄酮类:黄芩、银杏叶、槐花(芦丁)异黄酮类:葛根素(大豆素)二氢黄酮类:陈皮(橙皮苷)、满山红(杜鹃素)五、萜类单环单萜:薄荷醇双环单萜:龙脑冰片环烯醚萜苷:栀子苷、京尼平苷、鸡血藤苷、梓醇、梓苷裂环环烯醚萜苷:龙胆苦苷、獐牙菜苷“苦到张牙裂嘴”倍半萜:青蒿素、马桑毒素二萜:穿心莲内酯、芫花酯、雷公藤内酯、银杏内酯、紫杉醇“一箭双雕”六、挥发油单萜薄荷:薄荷、艾叶(桉油精)倍半萜:莪术(吉马酮)芳香族:肉桂(桂皮醇)七、皂苷类1.三萜皂苷四环三萜:羊毛甾烷型(猪苓酸A)“养猪”、达玛烷型(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g)“达人”五环三萜:齐墩果烷(人参皂苷Rb0、甘草次酸、柴胡皂苷A/B、合欢皮)“七环在五环后穷酸”乌苏烷、乌苏酸(熊果酸)“五环穷的呜呜哭”羽扇豆烷“五环齐乌羽”2.甾体皂苷:麦冬、知母、菝葜、薯蓣含三萜皂苷的中药:人参、三七、甘草(五环)、柴胡(五环)、合欢皮(五环)、黄芪(五环穷瘦黄)、商陆(四环富商)八、强心苷甲型:香加皮、罗布麻叶乙型:蟾蜍、海葱九、其他成分有机酸类:金银花(绿原酸)“金绿色”、当归(阿魏酸)、丹参(丹酚酸B)、马兜铃鞣质:五倍子蜕皮激素类:牛膝十、化学成分反应1.生物碱“三碘二酸一盐”:硅化铋钾、硅钨酸、苦味酸、雷氏铵盐2.苷类Molish反应:浓硫酸-a-萘酚“流氓试剂”3.醌类Feigl反应(总)、无色亚甲蓝(小分子醌如苯萘“无色小”)、Kesting-Craven(带取代基小分子醌“特殊小KC”)、borntrager(B反应,酚羟基芦荟色变过程)、金属离子反应(大分子醌如蒽醌,区别苯与蒽)4.黄酮类四氢硼钠还原反应(二氢黄酮类专属显色)、铝盐、锆盐、镁盐、三氯化铁、碱性试剂显色5.皂苷显色反应Liebermann:总反应醋酐-浓硫酸:区别三萜皂苷与甾体皂苷三氯乙酸、三氯甲烷、浓硫酸、五氯化锑、芳香醛-硫酸6.强心苷Raymond、Legal、Kedde、Baljet “RLKB”区别甲乙型强心苷K-K反应:游离a-去氧糖呫旽氢醇反应:a-去氧糖7.鞣质鉴别反应:三氯化铁沉淀反应:乙酸铅、乙酸铜、氯化亚锡等重金属、生物碱氨溶液(沉淀反应试剂)炮制方法清炒-炒黄:牛蒡子、白芥子、王不留行、莱菔子、苍耳子清炒-炒焦:山楂、栀子清炒-炒碳:大蓟、蒲黄、荆芥麸炒:枳壳、苍术米炒:斑蝥土炒:白术、山药砂炒:马钱子、骨碎补、鳖甲、鸡内金滑石粉炒:水蛭蛤粉炒:阿胶酒炙:大黄、黄连、丹参、川芎、蕲蛇、白芍、当归醋炙:甘遂、延胡索、柴胡、乳香、香附盐炙:杜仲、黄柏、车前子、泽泻蜜炙:马兜铃、黄芪、甘草、麻黄、枇杷叶姜炙:厚朴、竹茹油炙:淫羊藿、蛤蚧、三七明煅:白矾、石膏、牡蛎、石决明煅淬:代赭石、炉甘石、自然铜扣锅煅:血余炭蒸:人参、天麻、地黄、黄芩、黄精、何首乌(黑豆)煮:川乌、藤黄(豆腐)、附子(盐水、甘草、黑豆)、吴茱萸(甘草)复制:半夏、天南星发酵:六神曲发芽:麦芽制霜:巴豆、西瓜霜煨:肉豆蔻(麦麸)提净:芒硝(鲜萝卜)水飞:朱砂、雄黄。
中药化学成分分类
中药化学成分分类
中药化学成分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类:
1. 酚类化合物:包括黄酮类、酚醇类、苯丙素类等。
如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异黄酮、黄酮苷等,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炎等活性。
2. 生物碱:包括吲哚生物碱、喹啉生物碱、萜类生物碱等。
如马钱子碱、黄连素等,具有抗菌、抗疟疾、镇痛等作用。
3. 多糖类:如葡聚糖、果胶等,常见于中药中的蔬菜、水果和菌类。
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
4. 挥发油:包括醛类、酮类、酚类等。
如薄荷脑、丁香酚等,具有抗菌、解热、驱虫等作用。
5. 鞣质类:主要是以单宁酸为代表的类化合物,如栲胶、丹皮酚等,具有收敛、解毒、止血等作用。
6. 苷类:包括皂苷、甙类等。
如人参皂苷、三七皂苷等,具有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心血管功能等作用。
7. 生物鹅卵石
这些是中药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分类,不同的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仅供参考)中药主要化学成分分类与药理作用2019
中药化学成分分类与及其药理作用中药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有些成分是一般高等植物普遍共存的,如糖类、油脂、脂类、蜡、酸、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色素、树脂、无机盐类等;另一些则是存在于某些器官中比较特殊的的化合物,如生物碱类、黄酮类、强心苷、皂苷、挥发油、有机酸等,而且大多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
每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但并不是所有化学成分都能产生防治疾病的效用。
通常将中药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分为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
所谓有效成分是指具有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物质,如麻黄碱、小檗碱、黄芩素、薄荷醇等。
有效成分都能用一定的分子式或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熔点、沸点、旋光度、溶解度等理化常数,所以又称有效单体。
如果尚未提纯成单体的化合物,一般称它为有效部分或有效部位。
所谓无效成分是指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它化学成分,它们通常没有(或目前尚未发现有)生物活性和医疗作用,如糖类、酸、油脂、蛋白质、树脂、色素、无机盐等。
但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许多过去认为无效的成分,随着医疗实践和中药研究的进展而发现是有效成分。
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有效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多种成分,不同的有效成分往往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但有些不同的有效成分有相似的作用。
一味中药中所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它们之间可以产生相互作用,如协同作用、制约作用、对抗作用等。
在复方中,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还可能有所变化。
因此,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绝对不能孤立地去认识和研究。
现将植物类中药中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简要介绍如下。
一、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能与酸结合成盐。
大多数生物碱都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在环内,但亦有少数例外,如麻黄碱的氮原子则在侧链上而不在环内。
生物碱具有光学活性、强烈的或特殊的生理作用。
它们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主要为植物界),种类繁多。
目前生物碱结构已搞清楚的有几千种。
化学结构类似的生物碱往往不仅存在科属上的亲缘关联,在药理效用上亦有一定关系。
中药的中药化学成分
中药的中药化学成分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和药理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在中药中,有许多药材含有丰富的中药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对疾病的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一、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中药中广泛存在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黄酮、异黄酮、黄素等。
这些化合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清除自由基等机制,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二、生物碱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另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镇痛、抗菌、抗炎等作用。
比如川乌中的乌头碱、罂粟壳中的吗啡碱等,都是常见的生物碱类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在中药制剂中被广泛应用,对疾病的治疗有着显著效果。
三、挥发油类化合物挥发油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含量较高的一类活性成分,具有抗菌、镇静、抗炎等作用。
常见的挥发油类化合物有茴香醛、薄荷脑、丁香酚等,它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发挥药理作用,对多种疾病有着一定的疗效。
四、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类在中药中常见的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抗炎等多种作用。
如当归中的当归多糖、枸杞中的枸杞多糖等,是常见的多糖类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中药的中药化学成分的介绍,这些活性成分在中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这些成分,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对中药化学成分的进一步研究,能够揭示中药的更多神奇之处,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多有力支持。
中药化学成分类型
中药化学成分类型
中药的化学成分类型非常复杂,而且每一种中药都含有多种不同的化学成分。
这些化学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生物碱类:这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天然含氮化合物,具有很广泛的生物活性。
常见的生物碱包括莨菪碱、阿托品、乌头碱等。
不同种类的生物碱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
2.黄酮类:这是一类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的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花、叶、果实等部位。
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醇、异黄酮、二氢黄酮等。
3.有机酸类:这是一类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作用的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果实和根部。
常见的有机酸类化合物包括没食子酸、苹果酸、柠檬酸等。
4.苷类:这是一类由糖和非糖部分组成的化合物,具有改善循环、抗炎、利尿等作用。
常见的苷类化合物包括皂苷、强心苷、氰苷等。
5.挥发油类:这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挥发油中,具有抗菌、抗炎、解痉等作用。
常见的挥发油类化合物包括樟脑、薄荷醇等。
6.微量元素类:这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如铁、锌、硒等,它们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而且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也会因中药的产地、采摘时间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药物和病情来考虑其化学成分
的作用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成分分类及举例
一、生物碱分类及举例
1、吡啶类生物碱
(1)简单吡啶类:烟碱、槟榔碱、槟榔次碱
(2)双稠哌啶类(具喹诺里西啶母核):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2、莨菪烷类:莨菪碱(洋金花)
3、异喹啉类生物碱:
(1)双苄基异喹啉类: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
(2)原小檗碱类:小檗碱(多为季铵碱)(黄连)、原小檗碱(多为叔铵碱)(延胡索)(3)吗啡烷类:吗啡碱、可待因
4、有机胺类生物碱(生物碱的氮原子不结合在环内):麻黄碱、秋水仙碱
5、其他类生物碱:
(1)吡咯类生物碱:如党参中党参碱;
(2)吲哚生物碱:如麦角新碱、毒扁豆碱;
(3)喹啉衍生物:如喜树碱;
(4)萜类生物碱:如乌头中乌头碱;
(5)甾体类生物碱:贝母中的贝母碱。
苦参(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山豆根(奎诺里西啶类、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麻黄(麻黄碱、伪麻黄碱)、黄连(原小檗碱)、延胡索(延胡索乙素)、防己(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汉防己乙素-防己喹啉碱)、川乌(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二萜类生物碱)、洋金花(莨菪烷类)、天仙子(莨菪碱、东莨菪碱)、马钱子(士的宁-番木虌碱、马钱子碱)、千里光(吡咯里西啶类)
二、糖类分类及举例
1、单糖
(1)五碳醛糖:D-木糖、L-阿拉伯糖
(2)甲基五碳糖:L-鼠李糖
(3)六碳醛糖:D-葡糖糖、D-甘露糖、D-半乳糖
(4)六碳酮糖:D-果糖
(5)糖醛酸:D-葡糖糖醛酸
2、低聚糖
(1)非还原糖:蔗糖、海藻糖
(2)还原糖:槐糖、樱草糖
3、多糖
(1)水溶:淀粉
(2)水不溶:纤维素、甲壳素
三、苷类分类及举例
1、氧苷
(1)醇苷:红景天苷
(2)酚苷:天麻苷
(3)氰苷:苦杏仁苷
(4)酯苷:山慈菇苷
(5)吲哚苷:靛苷
2、硫苷:萝卜苷、芥子苷
3、氮苷:巴豆苷
4、碳苷:牡荆素、芦荟苷
四、醌类分类及举例
1、苯醌
2、萘醌类:紫草
3、菲醌类:丹参
4、蒽醌类
(1)单蒽核类
①蒽醌及苷类
A、大黄素型
B、茜草素型
②氧化蒽酚类
③蒽酚或蒽酮
(2)双蒽核类
①二蒽酮类:番泻苷A、B、C、D
②二蒽醌类
大黄(蒽醌类)、虎杖(蒽醌)、何首乌(蒽醌)、芦荟(蒽醌)、决明子(蒽醌)、丹参(菲醌)、紫草(萘醌)
五、香豆素分类及举例
1、简单香豆素(7-羟基香豆素=伞形花内酯):
2、呋喃香豆素
(1)6,7-呋喃骈香豆素(线形):补骨脂内酯
(2)7,8-呋喃骈香豆素(线形):白芷内脂(异补骨脂内酯)
3、吡喃香豆素
(1)6,7-吡喃型香豆素(线形):花椒内酯
(2)7,8-吡喃型香豆素(角形):邪蒿内脂
4、异香豆素类:茵陈炔内脂
5、其他香豆素类:
秦皮(七叶内酯、七叶苷、秦皮素)、前胡、肿节风(草珊瑚)、补骨脂
六、木脂素分类及举例
五味子(联苯环辛烯型木酯素)、厚朴、连翘(双环氧)、细辛
七、黄酮分类及举例
1、黄酮类
2、黄酮醇类
3、二氢黄酮类
4、异黄酮类
5、查尔酮类
6、花色素类
黄芩(黄芩苷-水解邻三酚羟基氧化变绿)、葛根(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异黄酮)、银杏叶(槲皮素及其苷、山奈酚及其苷、木犀草素及其苷)、槐花(芦丁-邻二酚羟基易被氧化暗褐色)、陈皮(橙皮苷-二氢黄酮)、满山红(杜鹃素)
八、萜类分类及举例
1、单萜
(1)单环单萜:薄荷(薄荷脑)
(2)双环单萜:龙脑(冰片)
2、环烯醚萜
(1)环烯醚萜苷
①C-4有取代的环烯醚萜苷:栀子苷、京尼平苷
②4-去甲基环烯醚萜苷:梓醇
(2)裂环环烯醚萜苷:龙胆苦苷
3、倍半萜
①单环倍半萜:青蒿素
②双环倍半萜:yu类
4、二萜
①双环二萜:穿心莲内酯、银杏内酯及银杏总黄酮
②三环二萜:雷公藤内脂
③四环二萜:甜菊苷
穿心莲(二萜内脂)、青蒿(青蒿素倍半萜)、龙胆(裂环环烯醚萜苷)、
九、挥发油分类及举例(单萜、倍半萜及其衍生物)
1、芳香族化合物
2、脂肪族化合物:人参炔醇(人参)、癸酰乙醇(鱼腥草素)
薄荷(单萜及其含氧衍生物)、莪术(倍半萜)、艾叶(桉油精)、肉桂(桂皮醛)
十、皂苷分类及举例
1、三萜皂苷
(1)四环三萜皂苷
①羊毛脂甾烷型:猪苓酸A
②达玛烷型:人参二醇
(2)五环三萜皂苷
①齐墩果烷型:β-香树脂烷型
②乌苏烷型:β-香树脂烷型或熊果烷型
③羽扇豆烷型
2、甾体皂苷
(1)螺旋甾烷醇和异螺旋甾烷醇
(2)呋甾烷醇型
三萜皂苷:人参、三七、甘草(甘草酸)、黄芪(黄芪甲苷)、合欢皮、商路、柴胡、
甾体皂苷:麦冬、知母
十一、强心苷分类及举例
C-17不饱和内酯环不同:
1、甲型强心苷(强心甾烯类、五元不饱和内酯环)
2、乙型强心苷(海葱甾二烯或蟾蜍甾二烯、六元不饱和内酯环)
香加皮(甲型强心苷)、罗布麻叶(甲型强心苷)、
C-2上有无羟基:
1、α-羟基糖
2、α-去氧糖
(1)2,6-二去氧糖:D-洋地黄毒糖
(2)2,6二去氧糖甲醚:D-加拿大麻糖
糖与苷元的连接方式
Ⅰ型强心苷:苷元-(2,6-二去氧糖)X-(D-葡萄糖)Y :紫花洋地黄苷A和洋地黄毒苷Ⅱ型强心苷: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 :真地吉他林
Ⅲ型强心苷:苷元-(D-葡萄糖)Y:绿海葱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