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5度左右
老年人最适宜的温湿度
老年人最适宜的温湿度温湿度是指空气中的温度和湿度。
它们对于人体的健康和舒适度有着重要影响。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适宜的温湿度更加重要。
本文将探讨老年人最适宜的温湿度范围,并解释其原因。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因此,他们对温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表明,老年人最适宜的室内温度范围应在22-25摄氏度之间。
这个温度范围既能保持老年人的体温平衡,又不会使他们感到过热或过冷。
除了温度外,湿度也对老年人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过低的湿度会导致老年人的皮肤干燥,容易引发皮肤病。
另一方面,过高的湿度会增加空气中的细菌和霉菌数量,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和过敏反应。
因此,老年人最适宜的室内湿度范围应在40-60%之间。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对老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老年人在不同季节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1. 冬季保温冬季是老年人容易感冒和受寒的季节。
为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可以在室内使用暖气设备或电热毯。
同时,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避免空气过于干燥。
2. 夏季通风夏季气温较高,老年人容易出汗和中暑。
为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可以在清晨和傍晚时段打开窗户通风,利用自然风扇降低室内温度。
在室内安装空调设备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调整温度和湿度。
3. 春秋季节调节春秋季节温湿度变化较大,早晚温差较大。
在这个时候,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室内温度。
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避免积聚过多的湿气或干燥。
除了调节室内的温湿度,老年人还应注重个人保健。
保持适当的饮水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减少皮肤干燥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总结起来,老年人最适宜的温湿度范围是22-25摄氏度和40-60%。
通过合理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老年人可以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老年人也应注意个人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持身体健康。
人体能承受的工作环境温度
人体能承受的工作环境温度
人体能够承受的工作环境温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个范围
被称为舒适温度区。
舒适温度区的上限和下限因个体差异、活动水平、湿度、风速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人
体能够承受的工作环境温度范围为20°C至27°C(68°F
至81°F)。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人体的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机制能够
较好地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从而保持身体的舒适感和正
常的生理功能。
当环境温度超过或低于这个范围时,人体
的体温调节机制将会受到挑战,可能导致不适、疲劳、中
暑或冻伤等健康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个体差异很大,有些人对温度的耐受能力
较强,而有些人则较为敏感。
此外,工作强度、穿着、湿
度和风速等因素也会对人体对温度的耐受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在提供工作环境时,应尽量控制温度在舒适范围内,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员工的舒适和健康。
为什么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5度左右
为什么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5度左右?科学研究发现,25℃的环境最适宜人类生活。
在这个温度下,人体没有冷热感,身体内的毛细血管舒张平衡,感觉非常舒适。
夏季,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比25℃稍高,是26~28℃。
当气温开始上升,直到超过32℃后,人体开始发热、情绪产生波动。
这个时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调节体温。
但是据有关医学保健方面的测试资料表明,当人的正常体温为37℃时,人体皮肤表面的温度约为33℃左右,那就有问题了,为什么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5度左右,而不是33度左右?根据生理学家研究,室内温度过高时,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热不良而引起体温升高、血管舒张、脉搏加快、心率加速。
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经常在25℃以上,人就会感到疲乏、头晕脑涨、思维迟钝、记忆力差。
同时,由于室内外温差悬殊,人体难以适应,容易患伤风感冒。
反之,如果室内温度过低,则会使人体代谢功能下降,脉搏、呼吸减慢,皮下血管收缩,皮肤过度紧张,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减弱,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
因此,科学家们把人对“冷耐受”的下限温度和“热耐受”的上限温度,分别定为11℃和32℃。
在注意室内温度调节的同时,还应注意室内的湿度。
夏天,室内湿度过大时,会抑制人体散热,使人感到十分闷热、烦躁。
冬天,室内湿度大时,则会加速热传导,使人觉得阴冷、抑郁。
室内湿度过低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人会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和鼻出血等,并易患感冒。
所以,专家们研究认为,相对湿度上限值不应超过80%,下限值不应低于30%。
然而,人的体感并不单纯受气温或气湿两种因素的影响,而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通过实验测定,最宜人的室内温湿度是:冬天温度为18至25℃,湿度为30%至80%;夏天温度为23至28℃,湿度为30%至60%。
在此范围内感到舒适的人占95%以上。
在装有空调的室内,室温为19至24℃,湿度为40%至50%时,人会感到最舒适。
如果考虑到温、湿度对人思维活动的影响,最适宜的室温度应是18℃,湿度应是40%至60%,此时,人的精神状态好,思维最敏捷,工作效率高。
人体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人体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人体适宜的温度夏天是26—28℃,冬天应在18℃—20℃,湿度在45%—65%,科学家发现,25℃的环境最适宜人类生活,在这个温度下,人体没有冷热感,身体内的毛细血管舒张平衡,感觉非常舒适。
人体
人体从思想上来说,是会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周围气氛的制约,并且会产生从想象得出来成果的生物实体。
人体由无机物和有机物构成,无机物主要为钠、钾、磷和水等,有机物主要为糖类、脂类、蛋白质与核酸等。
关于人体美的规律最伟大的发现,是关于“黄金分割定律”的发现,所谓黄金分割定律,是指把一定长度的线条或物体分为两部分。
空气温度湿度标准
空气温度湿度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空气温度湿度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环境要求以及人体舒适度为基础制定的温度和湿度范围,以便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空气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过高或者过低的温湿度会导致人们感到不适和疲劳,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健康。
制定空气温度湿度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来说,空气温度适宜范围为20°C-25°C之间,湿度适宜范围为40%-60%之间。
在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人们容易出汗,如果空调温度太低,会导致人们感到冷而不适,如果湿度太高,会增加人们的体感温度,使人感到闷热不适。
而在冬季,由于气温低湿度小,如果室内温度过低,会使人感到寒冷,如果湿度太低,会导致人们感到干燥不适。
对于不同的场所和用途,空气温度湿度标准也有所不同。
办公室的空气温度通常设置在22°C-24°C,湿度保持在40%-60%,以确保员工在工作时既不感到过于炎热,也不感到过于干燥。
而在医院手术室,空气温度要保持在24°C-26°C之间,湿度保持在50%-60%,以确保手术室内的环境干净、无菌和舒适。
除了一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外,空气温度湿度标准在一些特殊的场所和行业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温室种植业中,空气温度湿度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过高或者过低的温湿度都会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影响。
又如,在食品加工业中,空气温度湿度的控制是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关键,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湿度会影响食品的保存和品质。
在社会生活中,动物园、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展示物品需求制定空气温度湿度标准,以确保展品的保存和观赏效果。
一些科研实验室和生产车间也需要根据工艺要求制定空气温度湿度标准,以确保实验和生产的正常进行。
空气温度湿度标准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还可以保障生产、研究和展示活动的顺利进行。
空气温度湿度标准
空气温度湿度标准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标准因季节和人群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参考标准:
1. 夏季室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相对湿度在40%至50%之间,人体感觉比较舒适。
2. 冬季室内温度在20℃左右,相对湿度在60%至70%之间。
3. 对于老人和小孩,室内湿度适宜范围在45%至50%之间。
4. 对于有哮喘等呼吸道系统疾病的患者,适宜的室内湿度在40%至50%之间。
此外,室内的温度基本上保持在18℃至22℃之间是比较适合的。
请注意,这些标准仅供参考,实际的标准可能会因个人感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人体最佳温湿度区间值
人体最佳温湿度区间值
人体感觉最佳的温湿度区间值因季节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夏天温度保持在23℃~28℃,湿度在30%~60%之间较为适宜。
冬天温度控制在18℃~25℃,湿度在30%~80%之间较为舒适。
而在春秋季节,室内温度控制在22℃~26℃,湿度保持在40%~50%左右,人体感觉最为舒适。
此外,也有研究指出,人体舒适度中的湿度通常在40%~60%之间,而温度在18℃~28℃之间。
当湿度过高时,空气中的水含量会增多,容易导致湿气重、疲惫感增加,并可能增加患风湿的风险。
相反,湿度过低则可能导致皮肤干燥、易痒,甚至引发呼吸道黏膜水分丢失,出现咽痛、咳嗽等症状。
请注意,以上温湿度范围仅供参考,实际的舒适范围可能因个人体质、活动水平、服装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调节室内温湿度时,最好根据个人的感觉和需求来进行调整,以创造一个最为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15-25度论证报告
15-25度论证报告
温度在15-25摄氏度范围内对人类生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这个温度范围通常被认为是人体感觉最为舒适的温度范围之一。
在这个范围内,人们通常感觉舒适,不会感到过热或过冷,这
有利于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
此外,这个温度范围也有益于人们的
健康,因为适宜的温度有助于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循环功能。
从环境角度来看,15-25摄氏度的温度范围也对许多生物和植
物的生长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植物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生长得
更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收成。
此外,这个温度范围也有助于
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对许多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都十分有利。
然而,15-25摄氏度的温度范围也可能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在高温天气下,室外工作的人们可能会感到炎热和不适,而在
低温天气下,人们可能会感到寒冷和不舒服。
此外,如果长时间处
于这个温度范围内,也可能会导致人们对温度的适应性下降,使得
在极端温度下的适应能力减弱。
总的来说,15-25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对人类生活和环境都有着
重要的影响。
这个温度范围在许多方面都有利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同时也有助于许多生物和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在特定情况下,这个温度范围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和缓解这些影响。
人体最适宜的温度
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根据研究,人体最适宜的温度在18℃-24℃,人体最适宜的健康湿度在45%RH-65%RH之间;当环境湿度低于35%RH时,24小时后流感病毒的存活率仍在10%以上;当环境湿度高于50%RH时,10小时后病毒全部死亡。
流感与湿度有密切关系,健康的湿度可抑制病毒、病菌的滋生和传播,还可提高人体机体的免疫力。
空调器的调控温度为多少最适宜,在赤日炎炎的盛夏,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空调器。
空调器的调控温度为多少最适宜呢?人体皮肤表面温度约为33℃。
据有关医学保健方面的测试资料表明,当人的正常体温为37℃时,人体皮肤表面的温度约为33℃左右,当室内温度高于33℃时就会有热的感觉,而低于33℃时则会有凉的感觉。
然而,当环境条件为温度25℃,相对湿度50%,气流速度0."15米/秒时,人体处于最正常最理想的热平衡状态,也就是说,感觉最为舒适,反应最为良好。
空调器调控温度27℃最佳实际上,人体所感觉到的有效温度,比室内空气的温度要相应略低一些,一般约低1℃~2℃,即空调器的送风温度虽然略为高一些,但是,人体实际所感觉到的温度并没有那么高。
因此,空调器的控制温度调整到27℃左右,这时人体的感觉将更为舒适。
如果单纯追求室内温度过低,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而且多消耗电能,甚至有可能会引起所谓的“空调病”,如关节炎、肩周炎、感冒等。
当室内温度调控得过低,如20℃以下,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较低的室温中(尤其是夏季),就会引发多种不适症,有人会出现下肢酸痛、全身乏力发冷、头痛、咽喉痛、腹痛、腰酸、四肢神经痛,严重者甚至还会发生嘴眼歪斜等症状。
调控温度适宜节电可观同时,经观察还发现,长期在空调环境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人,因室内外温度差较大,容易患感冒、皮肤病、关节炎和肠胃病等。
此外,经试验测得:如果将空调器的温度调控到27℃与调控到20℃相比,耗电量之比将是7:20,即将空调器的温度调控到27℃可比20℃时节省电能约30%左右。
人最适宜的湿度是多少
人最适宜的湿度是多少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个人所需要的湿度是不同的,在正常情况下人最适宜的湿度是多少呢?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一下人的体质分为哪两种,你的体质分为干体和寒体。
寒体所需要的湿度比较小,因为它的体质呈寒性。
而干性的体质就不同了,他需要的湿度比较多。
所以针对不同的体质,我们要特殊的对待。
在诸多气象要素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是气温和湿度。
大气中的温湿度人为是无法控制的,而室内的温湿度却是可以调节的。
那么如何调节适当的温湿度,既能达到节能的目的,又能使您的工作处于最佳状态、身体健康、生活舒适呢?先来谈谈温度,当室内的温度过高时,会影响到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温不良引起体温升高,血管扩张、脉搏加速,甚至出现头晕等症状;温度过低时,又会使人代谢功能下降,脉搏和呼吸减慢,皮肤过紧,皮下血管收缩,呼吸道抵抗力下降。
人体对外界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机体可以借助体温调节保持平衡,但这种调节是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医疗气象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把人体对“冷耐受”的下限温度和“热耐受”的上限温度分别定为11℃和32℃。
再说湿度,夏天室内湿度大时,抑制人体蒸发散热,使人体感到不舒适;冬天湿度过大时,会加速热传导而使人觉得寒冷。
室内湿度过低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而感到口干舌燥,并易感冒。
研究结果表明,人体适宜的相对湿度上限值不超过80%,下限值不低于30%。
然而,人的体感并不单纯受其一项指标的影响,而是两者的综合作用。
因此,从医疗气象上把人的体感分为7个等级来评价室内温湿度是否适宜。
分别是:舒适、稍暖、暖、热、稍凉、凉、冷。
通过大量实验得出最适宜人的温湿度是:夏天温度23℃-28,湿度30%-60%;冬天温度18℃-25℃,湿度30%-80%。
在此范围内人们感觉舒适的占95%以上。
一般情况下,室内温度控制在22℃-26℃,湿度为40%-50%,人体感觉最舒适,而室内温度在18℃-20℃,湿度为40%-60%时,人的思维最敏捷,工作效率最高。
人类可以忍受的温度范围
人类可以忍受的温度范围
人类可以忍受的温度范围因人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
最大温度限制:正常人体腋下温度约为46.5℃,一般最高为37.4℃,热时可达42℃,但最高温度限制在46.5℃左右。
周围温度限制:在干燥空气中,人体能够承受的最高温度为:在71℃下,人体可以持续整整1小时;在82℃下,可以持续49分钟;在93℃下,只能持续33分钟;在104℃下,可持续26分钟。
人类在环境温度为20~25℃时,可产生最佳热效应。
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人体散热困难,体温升高,即会出现中暑现象。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散热主要依靠汗液蒸发和肺的散热,以及肾的排汗功能。
人体能够承受的最低温度极限视情况而定,通常身体在41~45℃之间能坚持1小时,在50~55℃之间能坚持30分钟,在55~65℃之间能坚持10分钟,在65℃以上能坚持1分钟即可。
- 1 -。
人体忍受最低温度极限
人体忍受最低温度极限
人体忍受最低温度极限因个体差异和环境条件而异,但通常认为人体能够承受的最低温度在-20℃至-25℃左右。
在这个温度以下,人体开始感到极冷,可能出现低体温症状,如震颤、乏力、困惑等。
如果长时间暴露在极端低温环境中,人体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失温、冻伤和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个体的人体忍受最低温度极限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个体的健康状况、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耐寒能力等因素。
一些特殊人群,如新生儿、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保暖措施来维持体温。
此外,人体忍受最低温度极限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风速、湿度、暴露时间等。
在低温环境下,人体通过收缩血管、降低代谢率、减少暴露面积等方式来减少热量流失,但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会导致体温下降,进而影响身体各系统的功能。
因此,在低温环境下,应该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如穿保暖内衣、帽子、手套等,以保持体温。
同时,应注意不要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避免受到低温和寒冷的伤害。
如果出现体温过低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人体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人体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人体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咱们常常忽略了这个。
想象一下,外面热得像蒸锅,汗水流得像小河,真让人心烦意乱。
科学家说,人体最适宜的温度大约在20到25摄氏度之间。
这时候,咱们穿个短袖,感受微风吹拂,简直像春风拂面,心情立马好起来。
再看看湿度,最好保持在40%到60%之间,既不干燥,也不潮湿,感觉就像在温暖的阳光下,既不怕干裂,也不怕被湿透,真是一种享受。
记得有次去海边,湿度特高,汗水跟下雨似的,那感觉可不是一般的难受。
穿着湿透的衣服,走路都有点沉重。
人都像煮熟的虾,整个人都被压得没劲。
可是回想起那种干燥的冬天,嘴巴像沙漠,脸上皮肤干得像老树皮,简直让人心里发慌。
说实话,湿度对人体的影响真是太大了,适宜的湿度能让我们保持精力充沛,工作也能更有效率。
大伙儿可得记住,空气太干或者太湿,都会让人觉得难受,影响情绪,干脆一整天都在“打哈欠”。
温度和湿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
你要是工作环境太热,脑子转得慢,像是被粘住了。
没办法专心,老板说话你听得一知半解,真是尴尬至极。
再想想如果温度适中,空气湿润,工作状态简直像开了挂,能量满满,脑海里灵感迸发,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体验。
无论是坐在办公室,还是待在家里,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生活都能变得如鱼得水,舒舒服服。
家里的空气调节器就像个小精灵,调节着温度和湿度,让我们在家中倍感舒适。
夏天一开空调,瞬间凉爽,真有种“冰雪奇缘”的感觉。
冬天则是暖气的恩赐,外面寒风凛冽,家里却温暖如春,真是享受。
偶尔还可以来点加湿器,保持空气湿润,皮肤水当当的,真是人人都爱的状态。
要是你还在为干燥而苦恼,那赶紧给自己来点儿湿润吧,生活就能变得更加美好。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季节的变化,咱们也得灵活应对。
夏天的话,保持凉爽和适度湿润,既能抵御高温,又能防止中暑。
冬天则是要让室内温暖,同时保持适当的湿度,避免空气太干。
说白了,调节环境就像调节心情,得根据时节变化,随时调整,才能把日子过得舒坦。
室内温度多少度最舒适
室内温度多少度最舒适
一般来说,人体在室内感觉最舒适的温度是15-18℃为宜,如果室内空气不流通或者相对湿度小于35%,且室内气温超过25℃以上时,人体就开始从外界吸收热量,你就会有热的感觉。
若气温超过35℃,这时人体的汗腺开始启动,通过微微潜汗散发积蓄体温,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就会感到头昏脑胀,全身不适和疲劳,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而且酷热难熬。
相反,当气温低于4℃以下,你会感到寒冷。
当室温在8-18℃时,人体就会向外界散热,加上室内微风吹拂流通,室内相对湿度在40%-60%之间,你会感到身体舒适健康。
湿度对人体的影响,在室内舒适温度范围内不太明显。
但在28℃、相对湿度达90%时,你就会有气温达34℃的感觉。
这是因为湿度大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蒸发量少,人体排泄的大量汗液难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无法畅快地散发,因此,你就会感到闷热。
仅仅从相对湿度来讲,人体最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是40%一50%,因为在这个湿度范围内空气中的细菌寿命最短,人体皮肤会感到舒适,呼吸均匀正常。
根据气象专家统计,当相对湿度达30%时,中暑的气温是38℃,当相对湿度达80%和气温在31℃,体质较弱的人有时也会引起中暑,如果冬天遇到低温高湿天气,人们就会感到阴湿寒冷。
最适宜的游泳温度
最适宜的游泳温度最适宜的游泳温度是指在游泳过程中,水的温度能够让人感到舒适、愉快,既不会让人感到寒冷,也不会让人感到过热。
一般来说,最适宜的游泳温度在25℃至28℃之间。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人们在水中可以感到温暖舒适,不会感到寒冷。
当水温过低时,人体会感到寒冷,抵抗力会下降,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
而在水温过高时,人体会感到闷热,容易出汗过多,导致脱水和中暑等问题。
游泳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运动,除了可以锻炼身体外,还能带来放松和愉悦的感觉。
而水温的选择则直接影响到人们在游泳中的体验。
对于儿童来说,最适宜的游泳温度应该在28℃左右。
由于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水温相对较高才能保持舒适。
此外,儿童的皮肤较为娇嫩,水温过低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或感冒等问题,因此在给儿童游泳时,要特别注意水温的选择。
对于成人来说,最适宜的游泳温度在25℃至27℃之间。
这个温度范围下,人们在水中可以感到舒适,既不会感到寒冷,也不会感到过热。
而且,这个温度范围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成人来说都是适宜的,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游泳带来的乐趣。
当然,最适宜的游泳温度也会因个人的体质和环境条件而有所差异。
有些人对温度较为敏感,可能觉得28℃的水温还有些凉;而有些人则对温度较为耐受,可能觉得25℃的水温已经够热了。
因此,在选择游泳温度时,还需要根据个人的感受来进行调整。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泳过程中,水温并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
水质、水流和环境温度等都会对游泳体验产生影响。
因此,在选择游泳场所时,也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能够获得最佳的游泳体验。
总的来说,最适宜的游泳温度在25℃至28℃之间,能够让人感到舒适、愉快。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游泳时都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水温,以保证游泳过程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希望大家在夏季来临之际,能够在适宜的游泳温度下尽情享受游泳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5度左右科学研究发现,25℃的环境最适宜人类生活。
在这个温度下,人体没有冷热感,身体内的毛细血管舒张平衡,感觉非常舒适。
夏季,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比25℃稍高,是26~28℃。
当气温开始上升,直到超过32℃后,人体开始发热、情绪产生波动。
这个时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调节体温。
但是据有关医学保健方面的测试资料表明,当人的正常体温为37℃时,人体皮肤表面的温度约为33℃左右,那就有问题了,为什么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5度左右,而不是33度左右根据生理学家研究,室内温度过高时,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热不良而引起体温升高、血管舒张、脉搏加快、心率加速。
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经常在25℃以上,人就会感到疲乏、头晕脑涨、思维迟钝、记忆力差。
同时,由于室内外温差悬殊,人体难以适应,容易患伤风感冒。
反之,如果室内温度过低,则会使人体代谢功能下降,脉搏、呼吸减慢,皮下血管收缩,皮肤过度紧张,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减弱,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
因此,科学家们把人对“冷耐受”的下限温度和“热耐受”的上限温度,分别定为11℃和32℃。
在注意室内温度调节的同时,还应注意室内的湿度。
夏天,室内湿度过大时,会抑制人体散热,使人感到十分闷热、烦躁。
冬天,室内湿度大时,则会加速热传导,使人觉得阴冷、抑郁。
室内湿度过低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人会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和鼻出血等,并易患感冒。
所以,专家们研究认为,相对湿度上限值不应超过80%,下限值不应低于30%。
然而,人的体感并不单纯受气温或气湿两种因素的影响,而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通过实验测定,最宜人的室内温湿度是:冬天温度为18至25℃,湿度为30%至80%;夏天温度为23至28℃,湿度为30%至60%。
在此范围内感到舒适的人占95%以上。
在装有空调的室内,室温为19至24℃,湿度为40%至50%时,人会感到最舒适。
如果考虑到温、湿度对人思维活动的影响,最适宜的室温度应是18℃,湿度应是40%至60%,此时,人的精神状态好,思维最敏捷,工作效率高。
当人的正常体温为37℃时,人体皮肤表面的温度约为33℃左右,当室内温度高于33℃时就会有热的感觉,而低于13℃时则会有凉的感觉。
然而,当环境条件为温度25℃,相对湿度50%,气流速度0.15米/秒时,人体处于最正常最理想的热平衡状态,也就是说,感觉最为舒适,反应最为良好。
所以,除了温度,湿度与空气流通情况也会影响人体对温度的感觉,湿度及空气流通会影响人体散热,如散热与体内产热不平衡,人体就会感觉不舒服。
在南方,相对湿度很高,即使温度不很高,也会使人感觉不爽。
因此,在高温低湿的沙漠与同样温度但高湿度的南方比,可能在沙漠会更舒服些。
科学研究发现,25℃的环境最适宜人类生活。
在这个温度下,人体没有冷热感,身体内的毛细血管舒张平衡,感觉非常舒适。
夏季,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比25℃稍高,是26~28℃。
当气温开始上升,直到超过32℃后,人体开始发热、情绪产生波动。
这个时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调节体温。
除了温度,湿度也很重要,当湿度大于95%,人体感觉非常闷热,体表排汗受阻,散热不佳,皮肤感觉潮湿黏糊,同时呼吸困难,导致人不得不张嘴喘气。
同时心情也开始变得烦闷。
当然,湿度太低也不好,过于干燥的环境容易引起皮肤脱皮。
最适宜人类生活的湿度是45%~65%。
在古代,风水先生们非常重视住宅的朝向和日照,常常追求向阳府第,而嘱人莫住背阴之宅。
风水书中说:何知人家有福份,三阳开泰直射中、何知人家得长寿,迎天沐日无忧愁。
还强调山墙应如何如何,院墙应如何如何等,这些除了获取好的住宅日照,改善住房的卫生条件外,还对保持住宅的气温有极大关系,居室中气温过高或过低都将导致不良的后果。
住宅的小气侯要能保证居住者机体温热的大致平衡,不使体温调节机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能有良好的温热感觉、正常的工作效率和休息睡眠,保持温热平衡或体温调节机能状态正常,是指在住宅内,人们正常衣着,安静或中度劳动的情况下,机体的产热量、体温、皮肤温度、皮肤发汗量、散热量、温热感觉以及其它的有关生理指标(呼吸、脉博等)的变化范围不超过正常的限度。
因此住宅小气候的各个因素都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时间上的空间上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人在居室内在时间较辅助用房内为长,故应以保证居室的微气候适宜为主,适当考虑辅室。
通常认为在住宅中舒适的保证率达65-70%者为适宜的临界标准,保证率达80%-90%者作为最适标准。
通过实验和理论推算,夏季室内的适宜温度为21-32℃,最适范围为24-26℃;冬季室温为19-24℃最为舒适。
这样的温度相当于冬季妇女在室内换衣服时,不致于感到冷的界限。
目前,世界气候整个变得温暖起来,人们的住宅温度感也开始要求高温了。
如在起居室和卧室要求22-23℃,餐厅要求20-22℃,厨房因有热源和要活动,总希望温度保持在20℃左右等等。
夏季室内微气候受太阳辐射,围护结构隔热性能和室内通风情况等影响较大。
因而主要以选择适宜的住宅内部设计和主要房间的合理朝向,创造穿堂风,加强绿化、遮阳、围护结构的隔热作用,必要和有条件时可设置机械通风和空调等,来保证夏季居室具有适宜的温度。
冬季室内微气候主要受室外气温、围护结构传热性能、门窗漏风量和采暖条件的影响,为保证科季室内的温度,一般是采用较厚且保温较好的围护结构,密闭的门窗,以及采暖设备和空调等。
保证室内温度的适宜,最基本和经济的方案是采用合适的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物的围护结构是指外墙壁、屋顶、地板和门窗。
为使居室利于防寒防暑,围护结构的建筑材料应尽可能选择导热系数小的建筑材料(导热系数小于0.25的建筑材料为保温材料),建筑材料导热系数越小,导热性就越差,热阻就越大,则越有利于建筑物的保温的隔热。
但这些材料往往是些松软的物质,不能起结构支撑作用,所以往往把它们在或附在建筑围护结构层中,形成一种保温隔热结构构造方式,起到了承重和保温隔热的双重作用。
一般说来,这种保温隔热结构的导热系数小于1.5时,便认为其会满足要求。
在夏季炎热地区,通常采用空斗墙和屋顶架空空气层的方法来达到隔热的目的。
封闭在围护结构内的空气层是一个较好的隔热层,它可产生一定的隔热作用。
除了室温以外,人体对建筑材料的触感温度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冷天,我们的皮肤若接触,到浴室里冰冷的瓷砖,身体会觉得发噤,产生一种畏缩的感觉。
人们对冷热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被皮肤的温度所左右。
在住宅中,皮肤经常直接接触的地方很多,这些地方使用什么材料,才不致于在冷的时候使人感到不适是要认真对待的。
有人以实际测量了在脚掌和地面装修材料之间温度下降的情况,当地面温度为20℃时,如果是木地板,则脚掌温度下降1℃。
由于材料不同,温度下降的程度也不同。
从实验结果和日常生活经验得知,当地面为木地板,表面具有17-18℃的温度时,才能使人感到舒适。
换句话说,脚掌的瞬时下降温度如能在1℃以内,则对人才是适宜的。
因此,在住宅中人的皮肤经常触及的地方,应选择那些体感好的材料。
也正因如此,在种种建筑材料充斥市场的现代,人们仍喜欢用木材来做家具、地板、墙裙、楼梯、门窗等一般说来,空气中湿度高会增加机体的传导而流散热量,引起体温下降,神经系统和其它系统的机能活动随之降低,出现一系列病态。
如长期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就容易患感冒、冻疮、风湿病等。
相反,极干燥的空气也不利于人体健康,从医学角度来看,干燥和喉咙的炎症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居室内的相对湿度一般要求为30-65%。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黄金分割点0.618在养生中也起重要作用。
人在气温22℃~24℃的环境下生活感到最适宜.因为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37℃,这个体温与0.618的乘积恰好是22.4℃~22.8℃,而在这一环境温度中,人体的生理功能、生活节奏等新陈代谢水平都处于最佳状态。
哺乳类动物的身体所获得的能量,有70%以上转变成了热。
然后这些热又需要发散到四周的环境里去,否则身体会像任何过热的引擎一样,因为过热而停止了正常的运作。
产热的机制很复杂,这是脑必须监控的另一个复杂过程。
静止状态下,脑以及身体内部器官(比如心脏、肺脏和肾脏)所产生的热超过全身产热的2/3,虽然它们本身的质量只占全身不到10%。
运动的时候,肌肉所释放出来的热可以增大10倍,超过其它热来源。
然而,即使是在这些产热的极端状况下,体温仍然可以保持固定,而且基本的本能反应仍然如常。
这要归功于在体内热产量升高的同时,身体能够把热快速的传递到四周环境中。
热传递机制的细节相当复杂,但基本的原理是:热量是由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
所有的物体都可以辐射出热,也可以吸收热,假如物体的颜色比较深,辐射与吸收的效率比较高,而浅色物体就比较低。
不论是辐射或传导,热的流动率大约与温差成正比。
室温17℃时,你手上的热流到一根铁棍上的热流动率,是室温27℃时的两倍,因为前者和37℃相差了20度,而后者只相差10度。
同样的石头墙壁的房间,在15℃时会让你觉得比在25℃时要冷许多。
根据热传导的机理,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的体温之所以设定在37℃,和我们在20℃的房间中感到舒服的原因一样。
当200多万年以前人类刚出现在非洲时,白天的平均温度在25℃以下。
在这种气候下,当人类的体温超过35℃时,打猎采集这类活动经由新陈代谢过程所产生的热最容易发散出去。
人们可以计算出正常活动时身体的产热率,也可以计算出在四周温度稍微高于27℃时,身体把热传递到环境中的散热率。
两种速率全都随体温而改变;这两个速率在温度为37℃时大约相等,也就是身体得到热的速率与散发热的速率相等。
由于这一点优势,这个温度就被被我们的祖先选定了。
后来,人类穿上了毛皮,又发明了独特的技巧——生火,扩大了温度适应范围,因此能忍受更寒冷的气候。
然而,对气候的适应,似乎只是我们体温保持在37℃的小部分理由。
看看哺乳类和鸟类,这两类动物经历了非常不同的进化史,鸟类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经历的气候、环境肯定各有不同。
但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温大多都是恒定的。
因此恒温产生的原因恐怕还很复杂。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恒温动物保持恒温,能够让复杂的化学反应固定在最佳的状态,这使得我们和其它动物可以胜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复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