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精品课件
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 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 一种契约,便是自运己用对反于复自的己修加辞一,层深责入任浅。出地 [阐品释味了:“责任"的含义。]
有了这责任, 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 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采头用便层是递过进的的苦手痛法日,说明 未子尽。责一任生带应来尽的的苦责痛任无没法有排尽解,。便死也是带 着苦痛往坟墓里去。[品味:
]这种苦痛 却比不运得用普第通一的人贫称、表病达、自老己,的可观以点达,观语排言中肯, 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 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本段中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明自 己的观点的?
本段论述分三层:首先通过举例, 引出责任;然后论述了责任的含义、范 围,明确了人生应负的各种责任;最后
学 只用了一段(4段)?
习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
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
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与痛苦是分不
开的,或者说快乐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
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
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
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
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忱国,那诸圣诸佛的 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 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 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 乐6.不有是人苦说呀:!“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 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 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 “才卸没却有"是,躲并责不任是,卸是了避就推没卸有责。任[品;味“:解除 "是本来有责任,后来经过努力完成了,二 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PPT课文电子课件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
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
议驳论论文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 述中心,提出论点。(引 论)
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就是摆 出论据来证明论点。 (本论)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就是得 出结论。(结论)
预习检查 读一读
精读细研
说一说:苦乐与责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 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 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合作探究
1.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 不同句式和修辞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板书设计
最 背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苦 与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最 乐
人生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
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离 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那么 在这悲喜交织、苦乐参半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何为最 乐?
或许我们甚少去思考,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梁启超先生 的《最苦与最乐》,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卸却( xiè )
监督( dū )
(2)词义
【契】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投合。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 束,漫无边际。
句式示例: ⑴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 课文解读课文分析
最苦与最乐一、内容和结构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初中生学习此文,也必能获益匪浅。
本文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联言命题作文章论点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只在议论一对范畴(如“勇敢与怯懦” “真诚与虚伪”)时才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指向“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
这种辩证思维所把握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全文 5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 1、2 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
第二部分是第 3 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
第三部分是 4、5 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
第一部分的两个自然段,第 1 自然段是主论,第 2 自然段是辅论。
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并且—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
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贫困老死的理由。
第三层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的理由。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因为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或说法,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答案、合理的答案。
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这种方法曾为许多议论高手所采用。
例如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开头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作为辅论的第 2 自然段进一步指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在讨论“面对苦与乐”的主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见解,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今后,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示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普遍道理的,并尝试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方式。
-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如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尝试采用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总结回顾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回顾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增加一个小测试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通过讲述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事情,让学生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理解人生的真谛。
教材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但有时候又容易片面地看待人生。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正确的人生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产生共鸣。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文章、视频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3.课堂练习: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延伸出去,谈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苦与乐,以及如何看待人生的苦与乐。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生的苦与乐是并存的,我们要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最苦与最乐》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一、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
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理解词义1.失意:不得志。
2.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3.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4.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5.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语出《礼记·中庸》。
7.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语出《论语·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语出《论语·泰伯》。
9.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四、问题归纳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 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3、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学习过程一、走进作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二、课文导读(你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吗?)本文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本文的语言洗练简洁,表现在使用了概括力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也表现在该展开则展开,该收敛则收敛。
三、走进课文:(一)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循环()圣贤()卸却()悲天悯人()达guān()péi礼()qì约()监dū()2、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释:放下;重负:重担子。
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
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任重而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已:停止。
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悲天悯人: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
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3、本文的作者是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文体)议论文,选自《< 饮冰室合集> 集外文》。
(二)整体感知4、“最苦”与“最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课文全解
《最苦与最乐》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契qì: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的“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和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理解并内化梁启超的“责任”观念,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较难把握“责பைடு நூலகம்”的深层含义及其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识别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
-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成语的理解,如“忧患意识”,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语境练习来深化理解。
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我着重讲解了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重点词汇。通过案例分析,我发现同学们对这些修辞手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然而,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可能还需要我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这些知识点。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同学们动脑又动手,这种形式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但从成果展示来看,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沟通不畅的问题,导致成果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重点词汇。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责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意义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提到的修辞手法,创作一段关于责任的话。
-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思考,这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是一个挑战。
举例解释:
-在讲解“责任”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如学习责任、家庭责任等,帮助学生具体理解责任的含义。
-对于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挑选课文中典型的句子,如“最苦的是责任未了,最乐的是责任尽了。”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会修辞的效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精选题高频考点(含答案)
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这篇散文是梁启超写的。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答案】A
8.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花儿赋予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
论是身处高山还是匍匐低谷,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乌
云密布,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雍容华贵还是暗香浮动,_____放还是凋谢飘零,________。
①都浸透着优雅与高洁的气质
②都展示着昂扬与淡定的气度
试卷第 2页,总 16页
③都能无喜无忧,从容安然地面对
④都能宠辱不惊,恭敬自如地生活
A.③④②① 【答案】B
(3)____________: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 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4)___________: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答案】 (1)任重而道远: (士)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 (2)无入而
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3)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
试卷第 6页,总 16页
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①圣贤.(_______)
②悲天悯.人(_______)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
①“____”改为“____” ②“____”改为“_____”
【答案】 (1)①(xián) ② (mǐn) (2)毫 豪 缆 揽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关于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的阐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承担起责任,勇于担当。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最苦与最乐》这一课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思考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梁启超所阐述的责任感、担当精神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课文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感觉这部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5.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课文中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梁启超在文章中表达的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理解其深层含义。
-语言表达技巧:分析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以及句式结构,如对比、排比等。
-文章结构分析:掌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明确各段落的功能和联系,学习如何组织文章。
2.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与运用,提高朗读、解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见解。
4.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第15课《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背景、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作者背景: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2.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艰苦”、“责任”、“快乐”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公开课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公开课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苦难与快乐,让学生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懂得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保持乐观的心态。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初中生阅读。
教学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身成长和人生价值。
他们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人生经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从生活中寻找苦与乐,提升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保持乐观的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从生活中寻找苦与乐,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保持乐观的心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苦与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激励性评价: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课堂上敢于表达、乐于交流。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提高朗读效果。
2.教学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学生理解。
3.相关资料: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最苦的事情又是什么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文主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对待苦与乐的态度和应对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苦与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有限,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作者对待苦与乐的深刻见解。教师需通过实例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
-生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会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难以将其灵活运用到口语和写作中。教师应设计相关练习,如造句、短文填空等,加强学生运用能力。
-课文结构的分析:对于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分析课文结构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使用图解、表格等方法,直观展示课文结构,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这说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性格原因或是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苦与乐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苦与乐的基本概念。在文章中,苦与乐是生活体验的两种极端情感,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了解和掌握如何处理这两种情感,对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态度有着重要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和最乐》预习和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十五课《最苦与最乐》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戊戌维新运动(即戊戌变法 )领袖之一。
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
曾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其著作多收入《饮冰室合集》中。
2.作者是一生思考、探索不息的学者。
从《最苦与最乐》我们可以学习卓如先生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味其中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
如果能进一步结合当前的生活现实,联系实际,定能有助于我们培养自己对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认识。
内容主题《最苦与最乐》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便背上身心的重担,是人生最大的苦,而尽责任正是人生最大的乐,时时尽责,更时时快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关键字词揽lǎn:拉到自己这方面或自己身上来。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qìyuē: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条款、文书。
监督jiān dū:监察督促。
排解:解脱。
循环:往复回旋。
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
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要点点拔文章的论点是: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论证时作者将重点放在“快乐”的反面“痛苦”上面,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并将“贫”“失意”“老”“死”等人们常以为的人生最大痛苦一一加以否定排除,然后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答案:“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初中语文:七年级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自读课)(共2课时)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最苦与最乐》是第四单元的自读文章。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中华美德;重点学习略读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对内容与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经过前面两篇教读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略读的一些方法,比如说通过标题猜读内容;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思路。
自读课文就是让学生把学会的略读方法加以运用,以学生为自学为主,教师提供教学支架,加以点拨。
本文是篇议论文,也是本册唯一的论述性文章。
学生对文体特点是不够熟悉的。
如怎样把握作者观点,怎么把握文中论据,怎样分析论证。
教学中要随文而教议论文的一些文体知识。
根据课文要求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略读、图表,快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通过赏析仿写句子,感受文章平实而略带书卷气的语言表达风格。
3、通过辩论,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勇于负责的人。
二、教学目标1、通过略读、借助图表,快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通过赏析仿写句子,感受文章平实而略带书卷气的语言表达风格。
3、通过辩论,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勇于负责的人。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广为流传,读来让人激情澎湃。
它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一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
一、解题《最苦与最乐》是篇议论文。
“苦”与“乐”,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语,加上“最”来修饰,对比鲜明,吸引读者。
这是本文的论题。
全文可能就什么是最苦和最乐的事情发表看法。
二、本文是篇自读课文。
学生完成“自我预习检测学习单”。
这属于预习任务,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
可以提前发放给学生,课堂进行检查。
三、学生计时略读全文,边读边用红笔圈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完成语文作业本“学习任务一”。
设计意图:通过略读,让学生快速找到作者观点,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阅读中,有可能找不到作者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最苦与最乐四川德阳五中肖冬编写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技巧,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学习作者选择论与运用论据的方法。
3.理解作者关于责任的观点,读出自己的真切体会。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运用略读的方法,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样做到人人笔下无而人人意中有的。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要求用着重号标出作者的观点,用[ ]标出论证的部分,用波浪线标出作者扣论点议论的文字,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达观(dá guān):心胸开朗,见解通达纵然(zòng rán):纵使,纵令、即使--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纵使契约(qì yuē):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 ān lǐdé):得:适合。
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循环(xún huán):以环形、回路或轨道运行;沿曲折的路线运行;特指运行一周而回到原处趣味(qù wèi):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
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
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议论文的特点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段(1-2):提出人生最苦是未尽任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第二段(3-4):提出人生最乐是已尽责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第三段(5):阐述责不可卸、尽责则乐的道理。
2.本文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明确:总结固趣: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2.本节课按教学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应怎样弥补?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教学目的1.深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选取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2.理解作者关于责任的观点,读出自己的真切体会。
教学内容与步聚情景激趣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虽然逝世时只有五十多岁,但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我们还能看到周恩来抄写的梁启超的诗——“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可见梁启超在当时的影响力。
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黄,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指辛亥革命)”。
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
郭沫若认为梁任公在当时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梁启超对人影响最深的还是他的思想。
在他的影响下,九个子女,各个菁秀,其中三个成了院士。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是杰出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军官,参加过淞沪会战,25岁不幸早逝;次女梁思庄是我国图书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四女梁思宁,在姐姐梁思懿影响下投身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五子梁思礼是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选取论据的方法,尤其是要深入理想他关于“责任”的思想。
探究生趣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是怎样论证“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的?明确:采用说理论证的方法。
先阐明人生有三件苦事,但都不是最苦;再说明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如果没有完成便是再苦是没有的了。
再通过设问,说明最苦的原因在于受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
2.选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是如何采用举例论证的?请结合相关文字作简要分析:明确:先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作者举了生活中没有尽责的三件事,说明如果没有尽责,就会不敢与之见面,就是在梦里也会有他的影子的缠绕。
3.“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引申论证“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的意义。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1.作者在论证“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有关文字作简要分析:明确: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论证时,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作论据,并通过分析,充分证明了“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为什么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明确:因为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而是否尽责全在于自己。
3.圣贤豪杰、仁人志士一辈子都在忧国忧民,作者是如何论证他们也尽责则乐的?明确:先阐明他们一辈子在感受痛苦,再阐明他们日日在尽责,日日都会得苦中的真乐,即从本质上讲也是尽责就会感到快乐。
三、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1.“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在这里“解除”与“卸”有何区别?明确:“解除”是指尽责之后就没有责任了,“卸”指“推卸”责任。
2.你对文中提到责任不可躲有怎样的看法?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四、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学法指导:议论文理解中心,要抓住论点与扣论点议论的文字。
要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论点在原文中是如何提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论点对自己的启示。
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明确:本文论证了最苦是未尽责、最乐是尽责的观点。
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论证方法,体现作者是论证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2.以《我看责任》为题,写一篇表现自己对责任的看法的文章,要注意借鉴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中的选择论据的技巧。
总结固趣本文表达中心论点是人人必须尽责任,作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却能虽苦却乐。
作者采取设问并加以排除的方式提出论点并加以解说,作者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证观点,先用主要采用举例的方式说明在生活中没有尽到责任是最苦,然后证明尽了责任是最乐,而且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是虽苦犹乐。
最后从责任无可解脱因而人人必须尽责才能最乐的角度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1.预习《古文两篇》十二章,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梁启超的文集。
趣味教学资料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对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
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黄遵宪: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吴其昌: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郭湛波在《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里设立专章分析梁启超的思想,认为其新民说的主旨是要建设新道德—公德,“公德之标准,在利群,要有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人民要自由、自治;要有进取冒险的精神,中国数千年不进步之原因,在一切障碍未铲除,所以要破坏。
并且人民要有自尊心、合群的思想及毅力。
”他并指出,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实代表西洋资本社会的思想,与数千年宗法封建思想一大的洗刷。
”在对梁启超的总体评价上,作者认为:“梁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如在学术史贡献之大,在思想史上的贡献,创设不如康有为,破坏不如谭嗣同,而其思想多来自康、谭二氏,故其思想不深刻,不一贯,随时转移,前后矛盾,然其影响甚大,则因其文笔生动,宣传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