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鲁迅)ppt

合集下载

《藤野先生》ppt课件

《藤野先生》ppt课件
二、(4-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 相处和离别;
三、(36-38)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 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一、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 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 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
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 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C(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不 能用来形容故事情节。)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发生在马里北部加奥地区联合国维和 人员营地的恐怖袭击事件,激起了全世界人 民的无比愤怒和谴责。(删去“和谴责”) B.只要聊起时事要闻,王林经常充当“主 播”,原来他每天都看中央13台的“新闻24 小时”,难怪对时事这么熟悉。(将“原来” 改为“因为”) C.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个人的努力, 也需要他人的帮助,离不开家庭小环境,也 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删去“和发展”)
(4)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bú xùn( 不逊 ),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 影响了。
(5)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 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
nìmíng( 匿名 )。 (6)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 jiézé( 诘责 )干事tuō cí( 托辞 )检查 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 出来。(7)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 为看得他有些qī rán( 凄然 ),便说了一 个慰安他的谎话。
作者先由东京写起,觉得“东京也无非 是这样”,接着以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 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反衬出作者寻求 革命真理的热切心情;写作者回忆起“日暮 里”和“水户”这两个名目,表现了作者忧 国忧民的思想;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同

《藤野先生》ppt课件

《藤野先生》ppt课件

受到优待
耳闻目睹——学者形象 添改讲义(11-15) 纠正解剖图(16-19) 关心实习(20-22) 了解裹脚(23)
弃医从文
匿名信事件(24-28) 看电影事件(29-31)
与先生惜别——善意的谎言,赠照片(32-35)
悬挂照片
离仙台——别后念(35-38)
收藏讲义 多写文章
七、研读课文 (一)在东京
5.再读课文20-22段(关心实习),思考: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 热情诚恳
6.再读课文23段(了解裹脚),思考: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
求实精神
7.小结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治学严谨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七、研读课文 弃医从文
一、简介作者
1、由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鲁迅(1881—1936)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 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现代文学的宗师,被称为“民族魂”。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 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 《华盖集》《坟》等。
七、研读课文 (二)初到仙台
3.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
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4.怎样理解“居然睡安稳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 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环境的不以为然,“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 句子的幽默感。
这部分写了哪几件事?

《藤野先生》PPT优质课件

《藤野先生》PPT优质课件

答案 (例如)主动让座 把他送回家 解析 紧扣语段中“爱〞的主题,根据要求进行仿写即可。
2.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关于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短文。下面是短文的部
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一下。
[A]鲁迅先生深知要想援救中国就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决定用
“笔〞这个武器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B]学医只能救人的灵魂,而从
· ·· ·
D.从某种意义上看,整日窝在宿舍床上抱着电脑醉生梦死打游戏,美其
··
名曰走职业道路、追逐电竞梦想,实质上不过是为自己的沉沦找一个冠
··
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答案 B “抑扬顿挫〞指(声音)上下起伏和停顿转折,不能用于情
节。
2.对“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 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 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只能忍受日本爱国青年的 蔑视。 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六十分以上就容易 被日本学生疑心。 D.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两层荒唐的推理,表达了自己 答对案被日本D人认称为中“国低是能弱儿国〞、的中极国度人激是愤“和低作能为儿弱〞国的国不民是的作无者奈,。而是日 本人,作者是用日本人的口吻来说这一认识。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答案 B A、C、D三项中的加点词语用的都是反语,褒词贬用。
3.以下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B.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C.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悔过 罢!〞 D.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 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答案 A “道〞后面应添加冒号。

《藤野先生》ppt课件

《藤野先生》ppt课件

陌生 ↓ 熟悉 ↓ 亲近
核心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回忆藤野先生?
01. 围绕藤野先生写了哪些具体事件? 02. 结合藤野先生所面对的情形以及相关的表现,说说他是一
个怎样的人? 03. “我”有着怎样的表现?从中体现“我”怎样的情感与态度?
04. 文章中与藤野先生并不直接相关的事情有哪几件?这几件事 情与哪些人有关?
日本“爱国青年”的匿名信事件;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所以”之前与之后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但是作者不但强化了这种因果联系,而 且还特意用了“当然”一词,这种肯定明显是不合逻辑的。
明明不合逻辑却强烈肯定,正是表现出日本人明显的民族偏见。同时也表现了作者 内心的愤慨。 “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 和尚’,说支那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 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藤野先生(日本教授)
1.藤野先生给“我”添 改讲义;
认真负责
2.藤野先生给“我”纠 正解剖图;
严谨治学
3.藤野先生关心“我” 的解剖学习;
热情真挚
4.藤野先生询问“我” 中国女人裹小脚的 事情;
求实问理
5.藤野先生为“我”放 弃医学而悲伤并临 别赠照片;
真挚关爱
“我”(中国留学生)
关心异国青年、 有平等意识,没有 狭隘的民族偏见; 潜心学术、矢志于 学术、热诚希望新 的医学能够传到中 国去的伟大学者。
藤野先生给“我”纠正解剖图;
•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 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 向我和蔼的说道: •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 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 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藤野先生》ppt课件

《藤野先生》ppt课件

小结:
藤野先生是一位
(外在形象)的学
者,具有
的可贵品质,而让作者最
为敬佩的是藤野先生
的高尚情怀。
塑造人物
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灵魂
作业布置
描写一个让你难以忘怀的人物。 要求: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 征,塑造生动形象。不低于300字。
藤 野 先

迅生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 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鲁迅《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 名叫藤野严九郎, 是鲁迅在仙台学 医时的先生。
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 《彷徨》《华盖集》 《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 花夕拾》。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提取有用信息,理清行文思 路,概括事件。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主要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 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学习藤野先生正直、严谨、热情的高尚品质和 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 和怀念之情。
读准字音
挟着 樱花 绯红 宛如 掌故 落第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呜呼 凄然 教诲 烂熳 颇冷 解剖 油光可鉴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正人君子 深恶痛疾 恶心 恶习
读准字音
xié yīng fēi wǎn zhǎng gù luò dì jī
xùn
挟着 樱花 绯红 宛如 掌故 落第 畸形 不逊
nì jié wū hū qī
热情诚恳 科学求实
背景材料:
周树人君的时候是中日(甲午)战争之 后,······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 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 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 加以白眼,另眼相待。

《藤野先生》ppt课件(37页)

《藤野先生》ppt课件(37页)

暗线
感情线索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 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 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 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正 直 热 诚
治 学 严 谨
了解裹脚
没 有 民 族 偏 见
4、和藤野先生在仙台惜别之后,作者会时 时记起藤野先生,在文章最后三段,抒发 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 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 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藤野严九郎
什么是白描描写方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
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 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是用 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手法,是指抓住事 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 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手 法
文章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 极了”可以吗?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 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 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 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 讽刺意味。

《藤野先生》PPT课件

《藤野先生》PPT课件

藤野先生背景信息
01
藤野先生的学术背景
02
藤野先生的教学理念
03
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
藤野先生是日本著名的医学家,他 在日本医学界享有盛誉。他的学术 研究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解剖学 、生理学和病理学等,为日本的医 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藤野先生坚信教育的力量,他认为 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因此,他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 思考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培 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藤野先生》
探索鲁迅与藤野先生师生情
目 录
01 课文内容概述 02 人物形象分析 03 主题思想探讨 04 语言与修辞手法解析 05 实验探究环节设计 06 练习题与思考题设计 07 生活中现象与应用 08 总结与反思
课文内容概述
作者生平简介
01 02 03
鲁迅的早年经历
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他自幼聪明好学,对 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求学过程中,他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为 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3 藤野先生与学生的关系
藤野先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他不仅是学生们的知识导师,更是他们人生道 路上的引路人,这种师生关系超越了传统的界 限,展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02 藤野先生的教学方式
藤野先生在教学中采用了独到的方法,他不仅 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 们勇于探索未知,体现了一种先进而富有成效 的教学理念。
人物形象分析
藤野先生特点
严谨治学态度
藤野先生在教学中,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份讲义,他不仅 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鲁 迅。
平等待人原则
藤野先生对待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不分国界与种族,他的这种平等观念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为鲁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26张PPT).ppt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26张PPT).ppt


清风质朴孺子牛,
几番教诲德才厚。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 的散行文章。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 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特征:较强的纪实性、取材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 诗意浓郁、语言优美。
重点字注音
烂熳( màn)
发髻( jì )
绯红( fēi )
解剖( pōu )
杳无消息(yǎo ) 瞥见( piē )
不逊( xùn )
匿名( nì )
芦荟( huì ) 畸形( jī ) 宛如(wǎn ) 诘责( jié )
课文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形象的?
白描 手法
外貌 ——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 ——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 —— 缓慢而很有顿挫
第二位恩师·藤野严
第三位恩师·章太炎
章太炎(学者、革命家):十分爱国,却又明是非, 不会盲目地爱国。他的革命业绩甚至比他在学术上的造 诣还深!太炎先生最令鲁迅敬佩的是他的革命精神,也 影响了鲁迅一生。正直,有革命之志,引原文中一句话 “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后来,退 居于宁静,有人批评他,但在鲁迅心中,老师仍是后世 楷模。
鲁迅对这样一位先生持怎样的感情?从文中找出原句。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 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的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第1课《藤野先生》(共32张PPT)

第1课《藤野先生》(共32张PPT)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相识
仙台
相处
北京
离别
3.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 在东京 (1---3) 第二部分: 在仙台 (4---35)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 在北京,怀念 (36---38)
4.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北京 C、在_____________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怀念 感激 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
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
1902年3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 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1904年9月到仙台的 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 文和筹办杂志,直至 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 本住了七年多。 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 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 1912年2月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 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 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 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
预习检测
《朝花夕拾》 ,体裁是_____ 散文 。 《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_____ 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局部:
东京 清国留学生 的厌恶; A、在_____________ ,表达对_____________ 仙台 藤野先生 的交往; B、在_____________ ,回忆与_____________
自读思考: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 型材料的。 2、记叙的中心是什么?线索是什么? 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与藤野先 生的交往为线索。 3、变换了几个地点,以此划分段落层次。 4、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 了他的什么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是在离开日本回国之后,也
就是在写作本文之时说:“那时那地” 的,这表明这是回忆性作品。
⑵“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么, 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 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 服务,为科学服务,“变化了以后”是
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
昧。变化的原因是学医难以治国人的麻
藤 野 先 鲁 迅生
教学目标
1、把握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 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鲁迅语言的感情色彩和 风格特点。 3、学会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 要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 方法。
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 草》、《朝花夕拾》 《呐喊》、《彷徨》 《华盖集》、《坟》 等。本文选自散文 集《朝花夕拾》。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bù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必求良师益友。
疾学在于尊师。
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中那个寿镜吾先生吗?他是鲁 迅先生小时候的启蒙老师。老先生 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 的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 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 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今天让我 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写的回忆性散 文---《藤野先生》,来认识一下这 位老师。
3、 读课文,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1--3 见藤野前。 在东京 相识
第二部分:与藤野 相处 4--35 离别
在仙台
第三部分:对藤野的怀念。 在北京 36--38
4、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 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没 纠正解剖图——尊重科学.严格要求 正 治 有 直学 民 关心实习—— 热情诚恳 热严 族 诚谨 偏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见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 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 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 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记事很注意选用典型事例,如第 二部分第二层就选用了四个典型事例
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下面我
们看看第三层后半部分“看电影事件”
作者终于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
木。
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线:回忆藤野先生(相 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鲁迅先生的爱国情 (思想的变化—弃医从文)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热情赞颂 直抒怀念之情—— 高度评价
藏讲义
怀念付诸行动—— 挂照片
写文章
争怀 的念 勇之 气情 和化 力为 量斗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 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 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 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 进行战斗。
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 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 回忆了1902—1906年 留学日本的片段。鲁 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 救民,但后来却弃医 从文了,在本课的学 习中我们会认识到作 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藤野,名严,全 名藤野严九郎。1901 年10月,藤野先生应 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 学讲师。1904年7月6 日,即鲁迅到仙台前 两个月,藤野由讲师 升为教授。
实在 是 标致 极了。
“实在”表“的确” “标致”表反语 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 力量,这就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 的鄙视和反感。
以下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⑴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 也像绯红的轻云。
比喻 ⑵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 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夸张、比喻 ⑶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
鲁迅上过课的阶梯教室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正门
藤野先生与他的学生在一起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驿站( yì ) 系住( jì ) 教诲( huì ) 芦荟(huì )
瞥见(piē ) 畸形( jī ) 匿名( nì ) 诘责( jié ) 绯红( fēi ) 不逊(xùn ) 杳无消息(yǎo ) 深恶痛疾( wù ) 油光可鉴(jiàn)
整体感知: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 型材料的。 2、记叙的中心是什么?线索是什么? 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回忆藤野先生 为明线,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 3、变换了几个地点,以此划分段落层次。 4、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 了他的什么品质?
弃医从文的原因
受极看 到大电 严震影 重动事 挫,件 伤民 族 自思 尊想 心受
爱 国
祖匿 国名 的信 尊事 严件 受 到 侵个 犯人 与
——
——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 用反语 表讽刺
是低能儿,
分数在六十分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当然”弱国的人就应该是低能儿,这是多么谎 谬的推理,作者运用反语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 因为什么?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 民族自尊心。
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 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 思想上的觉悟。
“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⑴“那”是相对于“这”而言,作 者在一个什么样的时空位置上说“那时 那地”?这个词语表明了文章什么特点?
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 争勇气和力量。
小结 这篇课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 移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全文 结构明白,材料虽多,但安排得井然有序。 在描写方面,本文极有特色,写人抓住特 征,用白描手法入木三分地表现人物,如 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所谓“爱国 青年”。在记事上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 物的品质,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 图”“匿名信”“看电影”等事件。
我能学到:
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叙事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藤 野 先 鲁 迅生
研读赏析
1、就全文来看,作者除了写与藤野先生交往 的事件还写了其他的一些事找出来,体会其 中蕴含的感情。 2、找出让你心胸激荡的句子,感性地读
出来。
事件
清国留学生
我从中学到:
1、辛辣讽刺和含蓄深沉并用的
语言 在仙台受“优待” 2、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幽 默感十足 看电影事件 3、鲜明的感情色彩 匿名信事件 4、蕴意深刻的语句耐人寻味
文中还有一种情况,借助于副词,增 强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试举例。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只不过”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 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