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合集下载

谈谈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谈谈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谈谈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人为本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它强调以人为中心,认为企业的发展和成功需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将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以人的发展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企业要认真对待员工,尊重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并且要以员工为中心,创造一种有利于员工发展的工作环境,给予员工充分的发展机会,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要求企业要认识到员工的社会责任,要尊重员工的权利和利益,及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福利待遇,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使员工的工作更有效率,更有成效。

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旨在把企业的发展结果和员工的发展结果结合起来,让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相互促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的全面发展。

如何科学正确理解以人为本

如何科学正确理解以人为本

如何科学正确理解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是指在各种社会领域中,人的利益应该是最为重要的。

这个概念的提出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趋势,也是中国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科学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便更好地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首先,以人为本不是简单地追求个人感受的最大化。

个人感受的最大化是指个人主观上的幸福感或者快感的最大化,而这种追求在长远和整体利益上可能是不可持续和不合理的。

以人为本应该是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来考虑个人的利益,是一种关注个人权益和整体社会利益的平衡。

其次,以人为本不是片面追求人的物质利益,更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人类不仅需要食物、衣物和住房这些物质需求,更需要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这些都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再次,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视公正和平等的理念。

人类社会中各个群体应该享受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应该因为身份、地位等因素而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这种公正和平等的理念是推进社会公平和进步的基础。

最后,以人为本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持续探索和完善。

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但具体实践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

在各个领域中,需要深入分析人类需求和社会利益的双重关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宜的办法来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

总之,以人为本是一种科学、先进的发展理念,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在理解这个概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整体利益和平衡,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强调公正和平等的价值,同时要持续探索和完善具体实践中的各种方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定义

以人为本的定义

以人为本的定义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

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对同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心情舒畅的工作、健康的身心、享有有效的人权民主平等、具有受教育的机会等。

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

对代际之间来讲,应保持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主要包括:(1)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这要求我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能力与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要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模式,要认识到我们观念上的误区及其根源,改进旧的传统观念和消费模式,特别是要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要通过绿色消费行动,使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保护有益的商品,来引导企业提供这样的商品。

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的典故

以人为本的典故

以人为本的典故"以人为本"提法起源于我国古代。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

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见商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册第八页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

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后来《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

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

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应该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

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尽心》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

以人为本口号

以人为本口号

以人为本口号
摘要:
1.以人为本口号的背景和含义
2.以人为本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3.以人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
4.以人为本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面对挑战,继续推进以人为本的发展
正文:
以人为本,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国家的发展应当关注人的需求,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我国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核心导向。

首先,以人为本理念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深化。

从最初关注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后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政策制定者始终将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

进入新时代,我国进一步提出新发展理念,强调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其次,以人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都有具体应用。

在教育领域,我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医疗卫生领域,我国持续深化医改,努力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在就业领域,我国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和创业。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发
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国内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我们还需继续推进以人为本的发展。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什么是以人为本 毛概

什么是以人为本 毛概

什么是以人为本:毛概引言以人为本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它旨在突出人的价值和尊严,并将人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是指在各个方面的决策中,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并通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整体社会的进步。

在毛概(毛泽东思想概论)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其政治哲学中的核心原则之一。

1. 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首要位置。

这一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意味着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最终目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

这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和公正、经济上的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社会上的平等和公正等方面。

1.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水平的提升、身心健康的保障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等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1.3 体现人的利益和需求以人为本要求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决策中充分体现人的利益和需求。

这意味着要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中考虑人的实际需要,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改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推动人的福祉和幸福感的提升。

2. 以人为本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其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的福祉和幸福。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1 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毛泽东非常注重人民群众的作用和主动性,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动力源泉。

他提倡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自我教育,鼓励人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2 彻底反对剥削制度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他坚决反对压迫和剥削,并希望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幸福的社会。

以人为本 毛概

以人为本 毛概

以人为本毛概引言“以人为本”是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应该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毛概是一个对毛泽东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其中“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被广泛地应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并且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在于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将人民的需求作为决策和政策制定的中心。

这一理念倡导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幸福。

在经济领域中以人为本在经济领域,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权益和利益应该得到充分保障。

这意味着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此外,还需要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高人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

在政治领域中以人为本在政治领域,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权益和利益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这意味着人民有权通过选举和政治参与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利益,政府应该依法保障人民的参政权利和言论自由。

此外,以人为本还注重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廉洁和公正,确保政府服务人民的初心不变。

在社会领域中以人为本在社会领域,以人为本强调社会的底层群众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这意味着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如无业、残疾和老年人等,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以人为本还要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打击各种形式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在文化领域中以人为本在文化领域,以人为本强调人民对于文化的享受和参与应该得到保障。

这意味着要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广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人民进行自主的文化创造。

以人为本还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结论以人为本的毛概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名词解释以人为本

名词解释以人为本

名词解释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思想理念,强调人类的利益和幸福应该被放在最高的地位。

这个理念体现了人类的价值和尊严,认为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都应该以人的需求和福利为中心。

这种思想是从人类历史和社会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在对人类社会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的。

在现代社会中,“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它强调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应该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目的。

在政治方面,它意味着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权利和自由,鼓励公民参与政治,并通过公正合法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稳定。

在经济方面,它强调企业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员工福利,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责任,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在文化方面,它强调文化创造应该服务于人民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之,“以人为本”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理念,它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理念的实现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

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

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以人为本的意思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

以人为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古而今源远流长、含弘光大。

哲学家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华文明最早实现了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向,奠定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立场。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在向齐桓公陈述成就霸业之道时就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意为霸王之业的开始,是以人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凝固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更是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在不同历史时期,演绎着不尽相同的感人故事,彰显着各自精彩的时代精神。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3位红军女战士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送给乡亲。

“半条被子”的故事虽小,折射的却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

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就是坚持人民至上。

这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的是,立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立场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党始终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涵相近相通,我们党创造性地将传统民本思想精髓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相结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以人为本,才为天下的意思

以人为本,才为天下的意思

以人为本,才为天下的意思
“以人为本,才为天下”是一种强调人的价值和才能的理念。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一些解释:
“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核心地位。

它意味着将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将人的需求、利益和幸福放在首位。

这种理念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目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人的幸福为目标。

“才为天下”强调了人的才能和智慧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的才能和智慧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只有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智慧,才能够创造出更加繁荣、和谐和进步的社会。

综合起来,“以人为本,才为天下”表达了一种关注人、尊重人、依靠人的价值观。

它强调在社会发展中要注重人的需求和幸福,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智慧,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这一理念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在教育中,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培养其全面发展。

在管理中,它强调关注员工的发展和福利,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

在社会政策中,它强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和实施符合人民需求的政策。

“以人为本,才为天下”的理念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需求和幸福,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智慧,以此构建一个更加和谐、进步和繁荣的社会。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是当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综合素质科目考试的必考内容。

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是高频考点,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更是大家以后为人师者所应该践行的教育理念。

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即将到来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一举通过。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与教育内涵1.“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以人为本”的内涵(1)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①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是学生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外界把教育强加给学生。

教育者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成长。

②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刘先江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或者说是前者的自然的要求。

因此,深入挖掘、整合“以人为本”的传统资源,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最先是由管子明确提出的,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却可以追朔到周代,是对殷商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学的一种反动。

在殷商时代,人类刚走出蛮荒状态,对天地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深怀敬畏与恐惧,人们笃信鬼神,听命于“天命”。

一切以“天命”为评判的标准,一切听从“天命”的安排,“天命”成为最高的主宰,完全支配着国家和社会的一切生活。

国事家事天下事,一切都通过“占卜”来做决定,听天由命。

尊崇天命必然导致宿命论,人在天命鬼神面前是渺小的、无助的,人成为其附庸,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在对日常生活、人生命运以及政权更替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在殷纣王的残暴、无知和贪婪及其王朝的覆灭中,周人对天命鬼神观产生了怀疑,开始感觉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逐渐地认识到了天命鬼神的虚无,因此,敬天不如“敬德”。

(《尚书·周书》)从此,人们对天命鬼神的神秘性与恐惧感开始消退,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身,投向“人”本身。

第一个发现“人”,并真正把“人”从天命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是孔子的功劳。

孔子的儒学是以“仁”为中心,以“仁”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

而什么是“仁”呢?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人,这是仁的真谛。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精选】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精选】

• 揭开了人的本质。
• “马克思一步步 地摆脱了黑格尔 和费尔巴哈的影 响,从而形成自 己的关于人的本 质的学说。对于 这一点,学术界 已经达成共识。”
• 提炼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1、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
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 的自觉的活动。”由此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的类本质就是人的“自 由的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的观点。 • 2、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 性的观点,明确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 质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只能由“在一定具体条件下”的“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
• 同时,还可使他们在实践中实实在在地了解 和正确认识国情、社情、民情,提高了支持 和参与改革开放的自觉性,从而促进了学生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 3、注重教育的感染性
•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营造以学生为本的 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做到教育过程的自然化和 情景化。
• 具体说就是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输出 应融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校园环境的核心是 校风、学风。
• 3、人的本质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 (1)人的自然性并不简单的是人的动物性存在或 人的本能,而是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在内的各种自 然特性。
• (2)实践不仅是人的根本属性,而且人类社会生 活也是实践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体现 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属性。
• (3)人是社会历史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在一定 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同时又是历史过程的展开。 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 人的活动而已。” 人是历史的前提,所有历史活 动都是“以人为本”的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 和体现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本质属性。

什么是以人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
问题:
什么是以人为本
答案: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阅读】
什么是以人为本?王建武高健生刘巩
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

以人为本词语解释

以人为本词语解释

以人为本词语解释
【解释】:
以人为本是一种思想理念,强调人类的利益和幸福应该被放在最高的地位。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即不仅重视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而且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和内在潜能。

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信任人。

“以人为本”思想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是指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本。

第二个层次是指做到人性化管理。

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把每个员工当作是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

也就是说,既要关注员工的物质利益和福利待遇,又要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文化学习、思想情操、健康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使全体员工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使自己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出处】:“以人为本”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什么是以人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

论什么是以人文本摘要:阐述以人为本的起源,发展,含义,运用及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起源与发展(一)西方的起源与发展“人本主义”(Humanis)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人情”和“万物之灵”。

人本主义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当时的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此命题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对人自身给予肯定。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人本主义思想,并揉合了毕达哥拉斯和埃利亚学派的思想,创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哲学;亚里士多德继承了理性人本主义传统,并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著名命题,使得古希腊理性人本主义传统已基本形成;在经历长时期的神学统治之后,人本主义思想在14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此时期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人的发现”。

以但丁、彼得拉克、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对人的伟大和人的价值进行了热情的讴歌;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彻底的命题,与中世纪“我是我所是”的上帝存在的基础命题根本对立;17-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天赋人权”出发,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抨击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18 世纪的德国康德通过他的先验自我的哲学,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性;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以人学批判黑格尔思辨理性哲学,以人学取代基督教神学,并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根本的世界观,为人本主义的理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自由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即有着各种需要的个人。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以人为本 宗旨

以人为本 宗旨

以人为本宗旨
"以人为本"是指在各项工作与决策中,将人的需求、权益和福
祉放在首位,将人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和核心,以保障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社会各个领域,以人为本的宗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的权益和尊严:将人作为独立、自主和有尊严的个体对待,保护并尊重其基本权益和需求,包括生命安全、教育、就业、健康、住房等。

2. 人的参与与发展:尊重和鼓励人的参与和主体性,让人民通过民主参与决策,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和发展需求,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人的福祉与幸福感: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4. 人的平等与公正:坚持平等原则,不歧视或偏袒任何群体或个体,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机会平等,创建公正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了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尊重,是对人性的体贴与关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指导思想。

通过将人的需求和利益置于首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升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幸福指数。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下面关于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文章是由pincai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家可尽情浏览借鉴,希望能帮到大家。

篇一: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就说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所谓工作“以人为本”是强调实际工作中要以人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教育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我对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考是:关注人的需求,凝聚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技能,促进人的发展。

(一)关注人的需求管理学告诉我们: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大量研究表明人是复杂的。

因此,管理者必须首先了解人的需求。

首先要了解清楚员工在物质上的需求,比如,要关心员工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交通、劳保福利等等;同时,还要了解清楚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

关心他的个人发展目标在那里,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等等。

这样关心了解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且爱护、培养和帮助他们,员工会觉得领导和他们之间的沟通有诚意,他就会产生出强烈的团队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

(二)凝聚人的智慧人都有愿意展现自己智慧的冲动,但是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之中,面对系统的、复杂的问题,单个人的智慧又显得是如此的渺小,甚至于人人都觉得自己的智慧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因此大家就会比较的压制自己的智慧本能的发挥。

如果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把他们的聪明才智的发挥于与个人发展和团队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一些适当的激励措施,个人的智慧就可以在集体中得到巨大的激发,形成一个智慧风暴,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以人为本的解释和意思

以人为本的解释和意思

以人为本的解释和意思
2. 关注人的需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这包括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 求,如食物、水、住所、医疗和教育,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如社交关系、尊重和 认可。
3. 人的发展和成长: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发展和成长。它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力和能力 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应该提供适当的环境和资源来支持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4. 参与和合作: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人们参与决策和合作。它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影 响自己生活的决策,并且通过合作和协作可以实现更大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
以人为本的解释和意思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和组织管理等。它强调 关注人的需求和福祉,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并努力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 社会。
以人为本的解释和意思
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或原则,强调人类的价值和需求应该处于最优先的位置。它是一种关 注人的福祉、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无论其种族、性别、年龄 、社会地位或能力如何。每个人都应该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对待,享有基本的权利和尊重。

以人为本的解释

以人为本的解释

以人为本的解释
以人为本是指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以人的需求、利益和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的生命、尊严、自由、平等、权利和责任放在首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价值和尊严为中心,以人的利益和幸福为宗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思想则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类”概念,而主要是指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世界本原意义上的“本体”,而是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

“以人为本”语出《三国志·先主传》:十二月,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

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

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

先主曰:“吾不忍也。

”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以人为本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

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

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

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三、以人为本是银行发展的主体、动力和目标马克思曾经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银行,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经营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在领导和员工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做到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标。

银行以人为本理念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银行管理主体即银行从业人员的人性化管理;二是对银行管理客体即营业环境的拟人化管理;三是对银行服务的对象即广大客户的人性化营销。

前者是指银行的现代化建设和各项服务实施都必须由银行员工来完成,每个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以人为本的管理能让每个员工都能在自身的领域里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产生最大的服务效益;中者是指银行营业环境的布置更科学合理,各种服务空间和设施设计更符合人性化要求;后者是指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让他们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享受到家一样的感觉,轻松愉快地办完各种业务,并获得精神的极大满足和人格的充分尊重。

因此,首先,应坚持银行发展和员工的全面发展相联系,以员工的发展作为推动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说,“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

虽然我们有时候不愿意,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每一个员工都在为他自己工作。

正是这一基本目标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实现员工的个人目标,表面上来看会影响我们所在银行发展目标的实现,因为,个人得到的多了,银行的成本就会上升、利润自然就会下降。

但这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个人目标的实现并不排斥同时实现银行的目标。

我们过去说,“大河不满小河干”,实际上,“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小河不满大河干”。

《论语•颜渊》中记录了一段鲁哀公与孔子的弟子有若的一段对话,非常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述,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点:“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

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由于追逐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

”一棵大树、一根小草长高、长大的努力从来不会停止,它们会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争取雨露、阳光,去抵御干旱的煎熬、狂风的肆虐、牛羊的啃咬和石头的挤压,直至死去的那一天。

员工也一样,只要自己的价值能得到认可,工作能得到赞赏,辛劳能得到报酬,能力能得到提高,目标能得到实现,就会有永不枯竭的前进动力。

正是这种动力,保证了银行的持续发展,保证了银行在被员工认为是好银行的同时,也能被客户、股东、监管者、管理者、评级机构等认为是好银行,从而最终保证了个人目标与银行目标的一致。

因此,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好银行是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贯穿至管理各个环节的银行,是能帮助他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并随着银行的成长而不断成长的银行,是能使他在工作中获得快乐的银行,是一家值得信赖的银行。

员工是银行进步和发展的主体,银行发展必须通过员工的全面发展来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银行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要求银行在内部创造“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人尽其才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搭建平等开放的沟通平台,营造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的和谐环境,培育团结协作、共同创造的团队意识及氛围,力求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

另外,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更好地“服务客户”作为进步和发展的直接目标。

客户是银行服务的基本对象和主体,更好地“服务客户”理应成为银行进步与发展最直接、最基本的目标和使命。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银行经营模式和产品的创新,客观上要求银行服务须由以产品为主导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在经营机制、组织架构、网点设置、流程设计、产品创新、售后服务等方面加强改革创新,改变目前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的倾向,尽可能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注重提高经营管理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与效率。

因此,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好的银行时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贯穿于经营各个环节的银行,是能够为客户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个性化并在客户个体发展中不断注入动力源泉、推动客户事业和生活发展与进步的银行,是一家值得信赖的银行。

四、以人为本需要求真务实银行实施“以人为本”的治行方略,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需要秉承求真务实的态度。

必须贯彻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落实到经营的每一项产品和服务中。

1、在管理方面:(1)把“以人为本”作为治行的指导思想和推动银行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

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人是银行利润最大化得以最终实现的主导因素。

一个持续成功的银行,只有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充分肯定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从现阶段人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围绕有利于增进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来选择发展的内容和道路,在推进发展的措施上体现人性,考虑人情,尊重人权,做到以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整个组织的协调持续发展,才能打造百年基业。

“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和团结人,把逐步实现并不断提高人的价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归宿点,作为对工作质量的优劣与工作水平的高低的评价尺度。

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懂得“以人为本”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自己的想法、愿望、目标相一致。

“以人为本”的基础了解人。

人是每个领导者需要面对的对象,人的问题是每个领导者应当解决好的现实问题。

所谓“领导”,用最直接的语言说,就是对人的领导,离开人的活动,领导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意义。

了解人是对领导者的最基本要求,也是领导者驾驭事业的前提条件。

我们党历来强调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