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环境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环境?P1
所谓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即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野生生物、自然和人工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特性P2
(1)环境的整体性
(2)环境的区域性
(3)环境的有限性
(4)环境的多变性与稳定性
3、环境要素P4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岩石、生物和阳光等。
社会环境要素包括: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等。
4、环境质量P5
环境质量是指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环境,或者构成该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5、环境容量P5
环境容量又称环境负载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或则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6、环境污染的概念P6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7、环境污染的分类P7
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
8、污染物迁移P8
方式主要有:物理迁移、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9、富集P8
有的污染物(如一些重金属元素、有机氯等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一旦被生物吸收,就很难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就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中该污染物的含量达到物理环境的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这种现象叫做富集。
10、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P9
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恶化、固体废弃物垃圾成灾、水资源短缺
11、酸雨P10
酸雨是大气污染物(如硫化物和氮化物)与空气中水和氧之间化学反应的产物。
12、生态恶化P11
森林锐减、土地退化与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
13、雾霾P14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霾则是由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组成的气溶胶系统,二者有很大
差别。
雾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霾则是大量极微细尘粒、烟粒浮游在空中的产物。
14、PM2.5 P15
PM2.5 又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或细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PM2.5 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自然源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海盐等;人为源包括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一次颗粒物由燃煤烟尘、工业粉尘、机动车排气、建筑及道路扬尘等污染源直接排放;二次颗粒物由排放到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氨、挥发性有机物等通过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是大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
15、我国雾霾天气频显的主要原因P15
一是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超出环境承载力。
二是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趋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
三是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凸显。
四是手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不利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持续累积。
16、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P19
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四次飞跃P20
17、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5个阶段P23
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 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
第四阶段:从2002年到2012年
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18、可持续发展P34
1987 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环境
3.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要求适宜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总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现代高度文明的体现。
19、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P38
(1)恢复增长,改变增长的质量;
(2)满足就业、粮食、能源、水和卫生的基本需求;
(3)保证人口的可持续水平;
(4)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
(5)重新调整技术和控制危险;
(6)把环境和经济纳入到决策中。
20、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标体系P39
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
21、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P40
22、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做法
1.坚持政府引导,注重市场调节作用
2.坚持完善政策法规,强化能力建设
3.坚持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4.坚持务实合作,共享可持续发展经验
2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P43
24、“环境友好”理念的提出P44
25、建设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法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26、无锡市建设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任务
积极构建两型产业体系;积极推进集约节约利用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健全公众参与制度体系;积极完善两型制度政策体系
27、生态文明P58
28、生态文明的根本要求P59
29、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P63
30、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P72
“32字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31、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P74
32、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的主要内容P82
3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P84
34、“三同时”制度P88
35、排污许可证制度P91
36、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4个过程P91
37、排污收费制度P94
38、排污收费制度的内容P96
39、自然资源的概念P104
40、自然资源的特性P104
天然性、可用性、有限性、整体性、区域性、多宜性、社会性、可塑性
41、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现状P107
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人均占有资源量少,资源相对紧缺,生存空间狭小;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普遍不足。
42、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P111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体系;综合开发资源,加强资源开发管理;提高可更新资源的生产力;大力发展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替代资源;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43、水危机产生的原因P114
自然条件影响;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水体污染;用水浪费;盲目开发地下水
4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措施P116
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
a.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谁的重复利用率。
b.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c.回收利用城市污水,开辟第二水源。
2.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建造水库、跨流域调水、地下蓄水、海水淡化、恢复河、湖水质、合理利用地下
水
3.加强水资源管理
4.增加下水道建设,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
45、无锡市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调水引流和生态清淤、生态防护林和湿地建设、河道环境整治
46、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P124
土地资源绝对水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
土地类型多样,山地面积大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且生产力的地域差异很大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47、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P125
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促使土地资源退化
土地沙化严重
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
土壤污染
48、森林资源的重要功能P129
森林是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森林是地球的“肺”
森林具有综合的环境效益
森林是生物多样性资源库
49、森林资源破坏对环境的影响P130
环境质量退化;给野生动植物带来不利的影响;引起气候变化、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对热带森林的破坏,加剧了大气温室效应的严重性
50、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P130
森林资源丰富;人均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森林结构不合理;森林地生产力低
51、森林资源的保护P132
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业管理;对森林资源实行以下保护性措施;实施生态建设规划,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
52、中国拥有高等植物34792种,几乎拥有温带的全部木本属。
P134
53、外来物种入侵
是指生物物种有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
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非本土的;第二,该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衍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
54、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P136
55、自然保护区的意义P137
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探索自然规律提供依据和场所、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巨大的经济效益
56、2013 年9月12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该计划被认为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大气治理行动计划。
P140
57、水污染的防治P157
减少耗水量、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发新水
源、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
58、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P165
占用大量耕地,污染土壤;影响城市景观;污染水体;污染大气;火灾隐患;有害生物的巢穴。
59、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P166
60、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必要性P169
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将垃圾分类收集,能有效减少垃圾总量;垃圾分类收集能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1、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P173
对农牧业的影响、对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水资源的影响、对海岸带的影响、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6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P175
1.对中有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2.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4.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
5.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6.对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7.对中国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出了现实的挑战
63、中国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P178
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切实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气候变化区域合作
64、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知道思想P179
65、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P180
66、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P181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提高公众意识、加强樱鬼气候变化机构和体制建设
67、循环经济P187
68、循环经济的特征P188
新系统观、新经济观、新价值观、新生产观、新消费观
69、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R 原则P189
减量化原则(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
70、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P191
发展循环经济是环节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
71、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P193
发展的三个组织层面、发展的三条技术路径
72、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P198
转变观念,宣传教育;搞好规划,调整结构;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引导,强化管理;依靠科技,示范推广。
73、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P201
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
74、清洁生产P206
75、推行清洁生产的措施P208
76、生态工业园的概念P208
77、生态农业的概念P210
78、优先发展循环型服务业P218
79、无锡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目标P222
80、温室气体、碳源、碳汇P227
81、低碳经济的概念P228
82、碳交易、碳交易机制P230
83、推进低碳经济转型P235
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发展低碳能源、大力促进节能减碳
84、加快低碳社会发展P238
85、节能减排P252
86、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P252
87、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任务P255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效水平提高、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