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
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中亚地区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
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
一般用松木或桑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
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
冬不拉音量不大,但音色优美。
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
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
指法有一弹一挑、两弹两挑、两弹一挑、一弹两挑、连奏、拨奏等,还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内弦配和音)。
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种变化。
尤宜于表现快速乐曲。
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于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表现力非常丰富。
而且它轻便,易于携带,适合于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们的喜爱。
哈萨克族的音乐工作者,对冬不拉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钢丝弦,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
制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
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马头琴mǎtóuqín
[a bowed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 scroll carved like a horse's head]
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
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扎木聂,又称扎年。
藏族弹弦乐器。
因其设六弦,故又称六弦琴。
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
据藏文史书《红史》载,扎木聂于唐代从内地传入。
扎木聂,是藏族弹拨弦鸣乐器。
藏语“扎木”是声音,“年”为悦耳好听之意,“ 扎木聂”意为声音悦耳的琴。
曾译称扎年、木聂、占木聂、扎木聂。
因张有六条琴弦,汉族又称其为藏族六弦琴。
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藏族自治州、
县,尤以拉萨、日喀则、拉孜、萨迦和昂仁等地最为盛行。
马骨胡,壮族拉弦乐器。
壮族称冉督、冉列。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
巴乌,是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的吹奏乐器。
流行于云南省红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贵州省黔东南和黔南等地。
有单管、双管之分。
管身粗而长者横吹;细而短者竖吹。
常用巴乌全长30—60厘米
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
“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
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