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1).

合集下载

冬不拉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冬不拉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冬不拉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

广泛流行于新疆哈萨克族居住地区。

冬不拉的各种类繁多,大都有整块松木或桦木制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

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型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

此外还应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的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它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又有十几种。

冬不拉是哪个民族的乐器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更多内容请点击:
课外知识、综合知识
文言知识、文学知识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关于哈萨克族的民间传说故事

关于哈萨克族的民间传说故事

关于哈萨克族的民间传说故事1.白天鹅的故事(哈萨克的来历)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卡勒恰哈德尔的首领,深受人们的拥护和爱戴。

后来,因战争失利,部众四散,他身负重伤,单独一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上行走。

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季,戈壁滩上犹如火炉一般。

重伤和饥渴,使他生命垂危倒在戈壁滩上。

突然,天上飞来一只白色雌天鹅。

它给卡勒恰哈德尔几滴口涎,然后把他带到湖边。

卡勒恰哈德尔喝了水,伤病好像完全消失。

顷刻间,这只白色雌天鹅突然变成一位美丽的少女,于是两人结为夫妇。

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哈萨克,意即“白天鹅”。

后来,哈萨克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名别克阿尔斯,次子名阿克阿尔斯,三子名江阿尔斯。

他们的后裔分别为哈萨克族的大、中、小玉兹(玉兹,当于地域性的部落联盟);由于三个玉兹都是“哈萨克”的后裔,所以大、中、小玉兹的人们便以“哈萨克”为自己的民族名称。

2.“姑娘追”的起源姑娘追:“姑娘追”哈萨克语“克孜库娃”,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特殊方式。

青年男女通过“姑娘追”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节空旷、平坦的草甸上举行,远近牧民都骑马前来参观。

据说很早以前,有两个哈萨克部落的头人结成了儿女亲家,在姑娘准备过门那天,来接亲的人有意夸赞他们新郎的马是最好的千里马。

新娘的父亲听后便说:“我女儿骑的马才是最好的马,不信可以比一比,如果你们的马能追上我女儿的马,今天姑娘就过门,否则就改日再说。

”于是比赛开始了。

姑娘因为对小伙子早有好感,于是故意放慢速度假装让小伙子追上,借机进行交流和沟通,返回时她又让小伙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后面追赶,结果把“追姑娘”变成了“姑娘追”。

于是“姑娘追”就由此产生了。

从此以后,哈萨克族有许多青年男女就是通过这种嬉戏式的相互追逐和交流产生了好感,萌发了爱情,并结为终身伴侣。

如今的这种活动已不再拘限于青年男女,有时一些结了婚的成年男女也会参与其中,但一般要求男女双方要年龄相近,因为这样才可以随意的做游戏和开玩笑。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由来和特点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它起源于哈萨克族古老的牧民生活,最初是用来伴奏牧歌和民谣的乐器。

冬不拉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通常由优质的木材和羊皮制成,琴弦则是用马尾鬃或羊肠制成。

冬不拉的外形独特,通常呈现出长颈、扁平的琴身和独特的音箱设计,使其在演奏时能产生清晰悦耳的音色。

冬不拉在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载体,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在哈萨克族的音乐中,冬不拉常常被用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的深情。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哈萨克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它的演奏方法独特、音色优美,在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冬不拉也逐渐走向世界,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媒介,传播着哈萨克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2. 正文2.1 冬不拉的历史传承冬不拉(Dombra)是哈萨克族传统乐器之一,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

冬不拉一般由一根长约1米的木杆组成,上面绷着两根弦,类似于吉他。

冬不拉的音色优美动听,被誉为“哈萨克族的灵魂之声”。

冬不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哈萨克族民族音乐的起源,据传说,冬不拉最初是由一位哈萨克英雄在战场上用来鼓舞士气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不拉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专门的乐器,并且在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和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冬不拉一直是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

冬不拉的传承不仅体现在音乐表演上,更体现在乐器制作、演奏技艺的传授以及对冬不拉的尊重和保护中。

冬不拉的传承历经千年,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是在哈萨克族及相关机构的努力下,冬不拉的传统依然得以传承和发展。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传统音乐方面,哈萨克族有一种独特的乐器叫做“冬不拉”,它是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探讨“冬不拉”的起源、传统演奏技巧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

我们来看一下“冬不拉”的起源。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哈萨克族祖先生活在西亚的古代农业文明中,农牧交错的地带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哈萨克族的祖先利用大地的资源,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文化。

乐器“冬不拉”就是哈萨克族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产物。

“冬不拉”是一种弦乐器,形状呈现长颈的琴状。

它的共鸣箱用整块木材雕刻而成,琴弓由马尾毛制成,琴弦由羊肠制成。

制作工艺独特,体现了哈萨克族民间艺术的精髓。

我们来看一下“冬不拉”的传统演奏技巧。

在传统演奏中,冬不拉的演奏者通常使用右手弹奏琴弦,左手按压琴弦,以此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演奏者可以通过琴弦的状态和声音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冬不拉”的音色柔美、深情,能够表达出哈萨克族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牛羊奔腾的豪情壮志。

乐器的演奏者在演奏时,会结合自己的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给观众带来深深的触动。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和国际化的交流,传统乐器“冬不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现代乐团和音乐家开始将“冬不拉”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创作出了许多新颖的作品。

一些年轻的哈萨克族音乐家也开始尝试用冬不拉演奏一些流行的曲目,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针对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哈萨克族政府和相关机构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在哈萨克族地区,冬不拉已成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学校也开设了冬不拉专业课程。

一些冬不拉团体和乐团也在国内外进行演出,将哈萨克族音乐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也是哈萨克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哈萨克族对自己音乐文化的重视与保护。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通过代代相传,已经成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不拉是一种弓弦乐器,形状像小提琴,由琴颈、琴台、琴弓和琴弦组成。

琴颈和琴台呈锯齿形,反映了发源于蒙古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生活的特点。

琴弓则用马尾制成,琴弦则用马肠或者牛肠制成,自然的材料赋予了冬不拉独特的声音和共鸣。

冬不拉可以通过拉扯琴弦和弓弦,发出细腻而富有情感的音乐。

哈萨克族人民经过数十代的努力和创造,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冬不拉演奏技巧和风格。

冬不拉的演奏方式有弹奏、拨奏、拉弦等多种形式,演奏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技巧和手法,创造出不同的音色和音乐效果。

冬不拉的音乐风格主要表达了哈萨克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情感。

冬不拉音乐以其深情而激昂的旋律和宽广的音域,传达了哈萨克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真挚表达。

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冬不拉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很多年轻人对冬不拉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加之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冬不拉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濒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将冬不拉这一重要的民族乐器传承下去,哈萨克族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

首先是加强对冬不拉的普及和宣传,通过举办演奏会、比赛和培训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冬不拉。

其次是培养和挖掘冬不拉的演奏和制作人才,传承传统的技艺和手艺。

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将冬不拉融入到现代音乐中,使之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冬不拉的传承和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哈萨克族传统音乐学校成立,并开办了冬不拉专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冬不拉演奏家和制作师傅。

一些著名的冬不拉演奏家和乐团也在国内外进行巡回演出,推动了冬不拉的国际传播。

冬不拉这一传统乐器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哈萨克族人民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通过加强冬不拉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优秀的传统乐器,不仅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人类的音乐艺术。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1)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1)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

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中亚地区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

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

一般用松木或桑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

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

冬不拉音量不大,但音色优美。

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

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

指法有一弹一挑、两弹两挑、两弹一挑、一弹两挑、连奏、拨奏等,还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内弦配和音)。

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种变化。

尤宜于表现快速乐曲。

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于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表现力非常丰富。

而且它轻便,易于携带,适合于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们的喜爱。

哈萨克族的音乐工作者,对冬不拉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钢丝弦,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

制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

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马头琴mǎtóuqín[a bowed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 scroll carved like a horse's head]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冬不拉的制作

冬不拉的制作

冬不拉的制作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

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简介冬不拉音量不大,但音色优美。

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

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

指法有一弹一挑、两弹两挑、两弹一挑、一弹两挑、连奏、拨奏等,还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内弦配和音)。

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种变化。

尤宜于表现快速乐曲。

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于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表现力非常丰富。

而且它轻便,易于携带,适合于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们的喜爱。

演奏方法演奏冬不拉,将琴斜置于怀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弹拨。

左手按弦时,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很少使用,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拨弦,其余三指少用,有时也使用拨片弹奏。

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内弦作和弦衬托,有时也相反,还经常用内外弦同时弹奏旋律。

冬不拉的传说很久以前,哈萨克人就居住在靠近一片森林的地方,过着宁静的游牧生活。

结果森林里有一只凶恶的瞎熊,经常跑出来伤害牧人和牲畜,使人们不得安宁,国王派去了几批猎人都被瞎熊伤害了。

国王的儿子名叫“冬不拉”,他请求父王让他去打败瞎熊,由于父王不答应,冬不拉私自带着弓箭、捕兽夹去找瞎熊,并与瞎熊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搏斗,杀死了瞎熊,自己也不幸牺牲。

当牧民们找到王子的尸体时,都泣不成声,谁也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国王。

这时有个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

国王问他:“你知道王子的下落么?”阿肯指着一棵高大的松树说:“尊敬的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

”国王生气地说:“明天它如果不告诉我,我就杀了你!”聪明阿肯在牧民们的帮助下,砍下大树的一个支杈,连夜制作成一把精美的乐器,第二天在大森林前草原上,用琴声歌颂王子的壮举,倾诉对王子的崇敬和怀念。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作为哈萨克族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冬不拉在哈萨克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种弹拨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冬不拉的传承与发展。

冬不拉最早起源于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

在长期的马背生活中,哈萨克族人民发展了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冬不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外形和悦耳动人的音乐,成为了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不拉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和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

在哈萨克族社区中,冬不拉的演奏技巧和曲目是由有经验的老艺人传授给年轻一代的。

通常,年轻人会选择一个有经验的冬不拉演奏家作为自己的老师,并跟随其学习演奏技巧和曲目。

通过这种传承方式,冬不拉的传统艺术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冬不拉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忙碌,年轻一代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冬不拉。

受到现代音乐的冲击,冬不拉在年轻一代中的兴趣逐渐减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冬不拉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一些措施已经被采取。

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大了对冬不拉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通过举办冬不拉表演和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冬不拉。

还有一些学校和艺术机构开始提供冬不拉的教学,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冬不拉的学习中。

一些冬不拉演奏家也积极探索创新和跨界发展的方式。

他们将冬不拉与其他乐器结合,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一些冬不拉演奏家还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力量,将冬不拉的演奏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他们的演奏。

冬不拉作为哈萨克族传统乐器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保护和传承冬不拉,不仅是保护和传承哈萨克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保护和传承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加大对冬不拉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以及创新发展的方式,相信冬不拉这一宝贵的音乐艺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冬不拉

冬不拉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

冬不拉伴奏下的歌声,充溢着强烈的民族气质、性格、理想与追求,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域风情。

歌词中有大量的谚语、比喻、哲言,睿智而通俗,机警而幽默,生动而风趣,朴素凝炼,浅显易懂。

弹奏曲调有的含蓄而内蕴;有的外露而奔放;有的沉稳而缠绵;有的粗犷而强悍,融合了东方与西方音乐的元素,是哈萨克民族历史与现实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

歌词和曲调水乳交融,飞翔在广袤的草原上,因而形成了“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的写照,和从生到死“唱着来唱着去”的民族特色文化。

冬不拉构造音箱是用松木、桑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

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琴弦用羊肠制成,有两根。

现在多改为丝弦、钢丝弦或尼龙丝弦。

并增加和使用铜质品味。

音箱上有发音小孔。

冬不拉发展哈萨克族的音乐工作者,对冬不拉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钢丝弦,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

经改革,音箱上的发音小孔改为大孔。

制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

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冬不拉演奏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

演奏冬不拉,将琴斜置于怀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弹拨。

左手按弦时,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很少使用,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拨弦,其余三指少用,有时也使用拨片弹奏。

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内弦作和弦衬托,有时也相反,还经常用内外弦同时弹奏旋律。

冬不拉传说很久以前,哈萨克人就居住在靠近一片森林的地方,过着宁静的游牧生活。

结果森林里有一只凶恶的瞎熊,经常跑出来伤害牧人和牲畜,使人们不得安宁,国王派去了几批猎人都被瞎熊伤害了。

国王的独生子名叫“冬不拉”,他瞒着父王,挺身而出,为民除害,与瞎熊进行了一场轰轰轰烈烈的搏斗,杀死了瞎熊,自己也不幸牺牲。

当牧民们找到王子的尸体时,都泣不成声,谁也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国王。

2019年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doc

2019年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doc

2019年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1、下列依次与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有关的是:()单项选择题A、酥油茶、馓子、青稞酒、馕、萨其马B、马头琴、冬不拉、铜钦、葫芦丝、芦笙C、那达慕大会、开斋节、雪顿节、古尔邦节、泼水节D、《嘎达梅林》、《穆斯林的葬礼》、《格萨尔王传奇》、《阿凡提的故事》、《刘三姐》【答案】D【解析】A项酥油茶是藏族的传统食品,而不是蒙古族的,萨其马是满族的传统食品,而非壮族;B项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不是回族,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不是维吾尔族,芦玺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不是壮族;C项泼水节是傣族的节日,不是壮族;D项《嘎达梅林》、《穆斯林的葬礼》、《格萨尔王传》、《阿凡提的故事》、《刘三姐》分别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的文学作品,所以选择D选项。

2、邓小平完整概括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文献是()。

单项选择题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任务》D、“南方谈话”【答案】D【解析】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完整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故本题答案为D。

3、某品牌电脑标价5500元,小李最终花5400元购得,5400元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

单项选择题A、价格尺度B、支付手段C、储藏手段D、流通手段【答案】D【解析】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我们平常从商品买卖过程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属于这一种。

4、事业单位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是()。

单项选择题A、提供公共事业产品B、服务于公共权力机关C、履行公共管理职能D、执行国家公共政策【答案】A【解析】事业单位的功能实际上就是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是事业单位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相关资料冬不拉1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相关资料冬不拉1

冬不拉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

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修长,上边有8— 10 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

这是哈萨克人民喜欢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

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歌唱性有固定的唱词,旋律婉转、宽广、而明快,善于演奏哈萨克族民间的混淆拍子,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点。

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

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节奏多用混淆拍子。

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

音量较小,一股用于自弹自唱、独奏和合奏等。

哈萨克族的音乐工作者,对冬不拉进行了改革,增添了品位,改用钢丝弦,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 , 制成有高低音不一样的冬不拉。

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演奏冬不拉,将琴斜置于怀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弹拨。

左手按弦时,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极少使用,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拨弦,其他三指少用,有时也使用拨片弹奏。

一般之外弦奏旋律,内弦作和弦烘托,有时也相反,还常常用内外弦同时弹奏旋律。

好久从前,哈萨克人就居住在凑近一片丛林的地方,过着安静的游牧生活。

结果丛林里有一只凶狠的瞎熊,常常跑出来损害牧人和牲口,令人们不得平和,国王派去了几批猎人都被瞎熊损害了。

国王的独生子名叫“冬不拉”,他瞒着父王,自告奋勇,替天行道,与瞎熊进行了一场轰大张旗鼓的格斗,杀死了瞎熊,自己也不幸牺牲。

当牧民们找到王子的尸体时,都泣不可声,谁也不敢把这个信息告诉给国王。

这时有个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来,毛遂自荐地去见国王。

国王问他:“你知道王子的着落么?”阿肯指着一棵高大的松树说:“敬爱的陛下,它知道王子的着落。

《冬不拉》参考资料

《冬不拉》参考资料

冬不拉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是哈萨克族民间传说,讲的是关于哈萨克族一种叫做“冬不拉”的民间乐器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只体形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人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

他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地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

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

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

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这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品德的赞美之情。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在哈萨克族人生活的地方经常有一只瞎熊出没,伤害人畜。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王子不顾国王的阻止去除瞎熊,在搏斗中与瞎熊同归于尽。

这一部分有四层意思:第一层(第2—4自然段)国王因为除不掉这只瞎熊心急如焚,一筹莫展。

王子冬不拉自告奋勇去对付瞎熊。

国王“心急如焚,却又一筹莫展”,又不答应儿子去除掉瞎熊,从侧面写出这只瞎熊太凶残,太狡猾,对人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第二层(第5、6自然段)写王子来到瞎熊出没的地方安置好捕兽夹,却被瞎熊破坏掉了。

王子“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他“细心”地安置捕兽夹,“巧妙”地进行伪装,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子胆大心细,为了除掉瞎熊不辞辛苦。

而瞎熊“仔细地嗅”,“小心翼翼”地拨去伪装,用大树枝“朝捕兽夹乱捅”,举起石头“猛砸”,从正面写出这只瞎熊果然狡猾,预示着王子与瞎熊的搏斗即将爆发。

第三层(第7自然段)写王子两箭射中了瞎熊后,与瞎熊搏斗,就在瞎熊的大掌击中王子的同时,王子的匕首也刺死了瞎熊。

王子“拉满了弓”,射出的箭“正中瞎熊前胸”描写出王子不仅勇猛,而且箭法高强;瞎熊“大吼一声”“扑来”“蹿到他面前”“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面对如此凶残的瞎熊,王子毫不畏惧将匕首捅向瞎熊。

课文《冬不拉》资料介绍

课文《冬不拉》资料介绍

课文《冬不拉》资料介绍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

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

这是哈萨克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

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歌唱性有固定的唱词,旋律悠扬、宽广、而明快,擅长演奏哈萨克族民间的混合拍子,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

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

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节奏多用混合拍子。

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

音量较小,一股用于自弹自唱、独奏和合奏等。

《冬不拉》教案设计

《冬不拉》教案设计

关注行业动态,积极参加培训交流活动
参加教育培训
定期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如新教材培训、教学法培训 等。
交流学习经验
主动与同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促进共同成长。
关注教育政策
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政策变化,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教育改革要求 。
反思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改进优化方法
01
反思教学过程
了解这种乐器。
示范演奏
教师现场演奏冬不拉,展示其基本 演奏技巧和表现力,让学生直观感 受冬不拉的魅力。
学生实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尝试演奏冬不 拉,学习基本演奏技巧,培养音乐 实践能力。
巩固练习:实践操作,加深理解
分组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演奏练习,互相交 流学习心得和技巧,提高演奏水
平。
集体演奏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奏,培养他 们的协作精神和音乐表现能力。
鼓励家长参与支持孩子学习
家长课堂
邀请家长进课堂,与孩 子共同学习《冬不拉》 相关内容,促进亲子关 系的同时增强家长对民 族文化的认知。
家庭作业
布置与《冬不拉》相关 的家庭作业,如让家长 与孩子一起查找资料、 一起练习民族乐器演奏 等,加强家校合作。
家长反馈
定期收集家长对孩子学 习《冬不拉》的意见和 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 果最大化。
05
资源整合与拓展延伸
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1 2 3
课件制作
结合课文内容,制作生动形象的PPT课件,包括 背景介绍、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等,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视频资料
搜集与《冬不拉》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民族乐器 演奏、民族音乐舞蹈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民 族文化的魅力。

《冬不拉》PPT

《冬不拉》PPT


1、王子是怎样找瞎熊、布置兽夹的?
把描写他动作的词语找出来,从中你 看出了什么? • (不畏艰辛的为民除害,他决心坚 定,胆大心细。) • 2、写瞎熊的这一自然段删去可以吗? 为什么? • (不可以。这部分写出了瞎熊的狡 猾,可以看出下面王子与瞎熊的搏斗 时危险万分的。)
• ①王子与瞎熊是怎样搏斗的?
自(告)(奋)勇 (坐)(卧)不 宁
一(筹)莫(展)
如(泣)如(诉) (视)死 如(归)
(愁) 眉 不 展
低回(婉)(转)
(冥)思(苦)想
音韵(铿)(锵)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阅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先写 了什么?后写了什么?最后写 了什么?按怎样顺序记叙的?
课文讲的是哈萨克族民间传说: 乐器“冬不拉”的来历。相传在很 久以前,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 奋勇为人民除掉了瞎熊,自己也牺 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 把这件事告诉了国王。为纪念王子, 人们把这种乐器叫“冬不拉”。
冬不拉琴
冬不拉琴
1. “冬不拉”指的是什么? 2. 这种乐器为什么叫冬不拉呢? 3. 这里面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冬不拉”是指: 1.哈萨克族民间流 行的一种弹拨乐器, 形状像半个梨加上 长柄。 2.为纪念王子,把 这种乐器叫“冬不 拉”。
乐器 狡猾 骏马 匕首 捅破 赏赐 安葬 凄凉 依恋
• a瞎熊伤害人畜 • b王子为民除害、壮烈牺牲 • c琴声讲述故事
•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起因——经过 ——结果)记述的
阅读2-10自然段
你认为王子冬不拉是一 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 的?
①“自告奋勇”一词什么意思? • ②联系上文想想为什么王子自告奋 勇去除掉瞎熊? • 提示:(联系第一自然段及国王的表 现,理解“一筹莫展”、“心急如 焚”、“愁眉苦脸”等词语的意思。 明白任务艰难,危险性大,别人无法 完成,替父分忧,为民除害这几个意 思。)

《冬不拉》阅读答案

《冬不拉》阅读答案

《冬不拉》阅读答案《冬不拉》阅读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冬不拉》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相传很久以前,哈萨克族人在一片大森林边上过着游牧生活。

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国王几次派出猎人去伏击这只瞎熊,却都没有成功,许多猎人还被这只瞎熊咬死。

国王的儿子冬不拉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但国王不答应。

第二天一早,仆人禀告国王,说王子不见了。

国王知道儿子已经去找那只瞎熊了,十分担心,连忙派人去瞎熊出没的地方寻找王子。

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终于发现了瞎熊的足迹。

王子在隐蔽处拉满了弓,射出一支利箭,正中瞎熊的脖颈。

瞎熊大吼一声,扔下石头,朝着箭飞来的方向扑来。

王子见状,急忙拔出匕首。

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后来人们在密林深处的一条小道上发现了王子和瞎熊扭在一起的尸体。

大家把瞎熊剁成肉酱,将王子安葬在向阳的.山坡上。

可是,怎么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盼望王子平安归来的国王呢?一个老牧民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

他坐在地上,轻轻拨动琴弦,动人的琴声如同在讲述一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如同英雄视死如归,要上战场;一会儿低回婉转,像是在述说危机到来,战斗即将爆发;一会儿音韵铿锵,好像宣告战斗已经爆发;一会儿又如泣如诉,好像在诉说一个悲剧的结局和人们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从此,哈萨克族有了这种弹拨乐器。

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就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叫“冬不拉”。

1、文中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可以看出王子寻找瞎熊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把文中描写王子与瞎熊搏斗的句子画上“”,从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王子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

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中亚地区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

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

一般用松木或桑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

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

冬不拉音量不大,但音色优美。

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

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

指法有一弹一挑、两弹两挑、两弹一挑、一弹两挑、连奏、拨奏等,还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内弦配和音)。

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种变化。

尤宜于表现快速乐曲。

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于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表现力非常丰富。

而且它轻便,易于携带,适合于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们的喜爱。

哈萨克族的音乐工作者,对冬不拉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钢丝弦,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

制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

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马头琴mǎtóuqín
[a bowed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 scroll carved like a horse's head]
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
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扎木聂,又称扎年。

藏族弹弦乐器。

因其设六弦,故又称六弦琴。

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

据藏文史书《红史》载,扎木聂于唐代从内地传入。

扎木聂,是藏族弹拨弦鸣乐器。

藏语“扎木”是声音,“年”为悦耳好听之意,“ 扎木聂”意为声音悦耳的琴。

曾译称扎年、木聂、占木聂、扎木聂。

因张有六条琴弦,汉族又称其为藏族六弦琴。

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藏族自治州、
县,尤以拉萨、日喀则、拉孜、萨迦和昂仁等地最为盛行。

马骨胡,壮族拉弦乐器。

壮族称冉督、冉列。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

巴乌,是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的吹奏乐器。

流行于云南省红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贵州省黔东南和黔南等地。

有单管、双管之分。

管身粗而长者横吹;细而短者竖吹。

常用巴乌全长30—60厘米
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

“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

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