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doc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里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区域1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女口,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1 •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高中地理《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课时安排:1课时2.面向:高二学生3.学生提前预习,根据课前分发的学案——课前自主学习(见附件一)二、教学课题1. 知识与技能(1)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以及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也不一样。
而每个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的发展观,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三、教材分析本节从理论的高度探讨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本节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差异两个方面讲解对人类活动的总体影响。
教材首先介绍了区域这一概念的内涵和主要特征,这是理解后面各章所涉及区域的前提。
然后又从两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方面是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综合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环境要素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分布、发展方向也不同。
第二方面是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典型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会发生变化,由不利于人类活动到促进人类活动,从而对区域内的生产和发展造成影响。
教学重点:(1)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比较,以及区域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域的含义与特征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百度搜索】尽可能多的查找相关案例、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认识区域之间的显著差异。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教学案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人文性:案例中融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关注地理环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5.反思与评价:本案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10.环保意识培养:案例强调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GIS软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内在动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理环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地理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基本理论,理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内在联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授课方案石河子第二中学仲崇玺一、课标要求1、认识地区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样地区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区差异。
3、以某区为例,比较不同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教材解析本章施必修 3 的归纳部分,从总的大的角度阐述了“地区”这一看法,也经过事例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地区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地区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后边分地区研究的学习打下基础。
而在两节中,第一节作为地区研究的主题贯穿了后边各章节的内容,因此应是重点内容,为后边各章节打好基础。
授课重点:1、比较解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2、解析地区不同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授课难点: 1、地区的特点。
2、以两个地区为例,比较解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三、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地区的含义2、经过读图解析,初步掌握解析两个不同样地区自然环境惊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地区的不同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一些本质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地区”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地区,尔后启示学生总结地区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地区归类。
2、以长江三角洲和送嫩平原两个地区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地址、天气、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地区比较的一般方法。
3、引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变化,比较说明地区的不同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感神态度价值观:1、运用读图解析、比较解析方法,培养解析地区差其他解析能力和思想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地区可连续发展观。
课时安排: 1 课时四、授课过程[ 新课导入 ]各地民宅的差异照片欣赏,由学生回答。
设问:为什么存在那么大差异?(天气差异)其实我们的生活与地区亲近相关。
比方,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讨论:围绕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思维碰撞。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发展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小组合作: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地理学科,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具体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认识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的思维和方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明确作业要求、完成时间及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作业的质量。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反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确保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2.小组合作作业:分组进行一次关于本地区人文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要求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人口、城市化、交通等),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报告需包括调查方法、数据整理、分析结论等。
4.阅读作业:推荐阅读与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地理与文明》、《城市经济学》等,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5.课后思考题:针对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布置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如“如何通过改善地理环境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设计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地区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认识地区的含义。
2.经过读图剖析,初步掌握剖析两个不一样地区自然环境差别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地区的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会基本的地区剖析方法。
【自学研究】一、什么是地区:1、地区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必定的和方法区分出来的。
2、地区拥有必定的和界限。
特色,以及必定的面积、3、不一样地区因为的差别,人们的生活特色有很多的不一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等也存在差别。
二、地理环境的差别对地区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域,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地点、、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显然差别。
2、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域中部,长江的;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3、长江三角洲是天气,松嫩平原是天气;长江三角洲以土为主,而松嫩平原以土为主。
4、长江三角洲是耕种业,松嫩平原是;长三角是性工业基地,而松嫩平原是基地。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别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地点差别天气条件差别土地条件差别矿产资源差别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别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生产活动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工业城市和人口交通运输三、地区的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初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人们交通的隔断,土壤令人们的开垦困难,这一期间长江中下游平原耕种农业。
2、跟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域的农业生产获得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3、跟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域因为人口、城市,人均耕地,生产规模,商品率,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降落。
【能力提高】剖析地区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下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参照答案;第一章第一节【答案】一、什么是地区:1、空间、地理差别、指标。
人教版 高中 必修三 教学设计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从容说课“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揭示了区域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着区域发展,是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节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思想,即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类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活动应该因地制宜。
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因此“区域”是地理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地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正确深刻地理解“区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地关系的基础,所以了解“区域”的含义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教材主要是通过“内容提要”的形式来阐释“区域”的概念与特点的,所以学生在认知上会出现感性认识不足,教师不需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可以通过展示多样的区域地图来帮助学生认知和分析区域的类型、区域的特点,为正确认识区域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于区域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区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四种情况:①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如国家、行政区等;②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结构的一致性。
如自然条件一致的气候区、地形区,人文条件相似的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田农业区。
③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和内在的联系,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④区域内部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第二,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以依据划分的要求有大小差异和不同级别(如下图所示),大尺度如国家和地区,例如东亚、中东地区等;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大尺度区域则如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开发区等。
第三,一个区域的性质应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其中开放性是指区域不可能独立存在,都会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而且区域也是在与相关区域的联系中发展的。
区域的不同尺度区域对比是区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要的研究方法,区域对比最为重要的就是区域对比的主题、案例、角度、方法与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通过展示一系列我国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如青藏高原的壮丽、江南水乡的秀美、西北荒漠的辽阔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接着,我会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有哪些影响?”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地理环境问题,关注家乡和国家的区域发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地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请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报告,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国内区域,研究该区域的地理环境对其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请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旅游业发展建议。完成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研究报告。
五、教学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希望通过学习深入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然而,学生对地理环境因素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3的概述部分,从总的大的角度阐述了“区域”这一概念,也通过案例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后面分区域研究的学习打下基础。
而在两节中,第一节作为区域研究的主题贯穿了后面各章节的内容,因此应是重点内容,为后面各章节打好基础。
本节课关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学习,为必修3各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区域研究思维方法的基础,但还需要在后续各章学习中结合更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原理,去加以融会贯通。
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掌握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
3.以河套平原和金竹寨为例,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区域特征;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三本必修课本,目前我们已完成必修1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和必修2人文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必修3,高中地理“必修3”教材是在必修1和必修2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区域,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选择的道路,是对自然地理原理和人文地理原理的应用研究。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本节内容是我们学习后续章节的理论基础。
首先看本节课程标准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探究:过渡: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那么什么是区域?大家一起读一下区域的概念生:(齐读)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师:解读区域的概念,“空间单位”意味着区域有大小,学习区域就需要谈尺度。
人教版必修三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将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地理环境各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详细讲解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如何影响区域发展,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介绍GIS的基本功能,演示如何运用GIS分析地理环境数据,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从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城市布局等方面,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和策略。
(2)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论文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是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三是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深度。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科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GIS、PPT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内容: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详细讲解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介绍GIS的基本功能,引导学生学会运用GIS分析地理环境数据,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相关课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对课标的理解:1、结合实例从内部共性、空间尺度、区域特征及区间差异认识区域并且理解内部的相关联性和差异性;2、通过实例和资料,掌握区域比较区域的差异的一般方法;3、能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依据新课程关于“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中学合作、探究中找快乐,学习地理知识、原理,其最终目的是解决地理问题。
三、教学内容的深度分析1、知识逻辑框架什么是区域?为什么要研究区域?研究区域差异,找出区域优势,制定发展方向即:区域发展受当地、当时的地理环境影响思考以下案例的科学性实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2、知识层级从教材的设计思想来看,教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分析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体现出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写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建构起关于区域研究的知识结构与方法体系,培养综合的、辩证的、动态的地理思维品质。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说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教材分析】1.内容综述2.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如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教学内容详解◆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能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并用简洁的学科科学语言表达。
◇能举出说明该区域特征的地理事象。
◆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用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之间的联系。
◆通过两个特征差异明显的区域比较,说明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4.知识结构【教学过程】〖板书〗一、什么是区域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板书〗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板书〗2.“区域”的特征:⑴层次性。
⑵差异性。
⑶整体性。
⑷可变性。
⑴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又如珠海市既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等。
(2)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共6页)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我将引入一些真实的区域发展实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治理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实例中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结合学生的评价和自我评价,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地理环境要素出发,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2.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地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性。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地理环境分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认识。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反思与评价提高素养:案例中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3.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展示丰富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案例,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直观感受。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合作过程,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掌握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如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并了解它们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掌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主要影响途径,包括资源分布、农业生产、人口分布、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等方面。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相关工具,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5.设计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模拟演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6.强化课后作业与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并及时给予评价与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融入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尝试绘制所选取案例地区的地理环境分析图,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要素,并简要说明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根据课堂讨论,思考所选案例地区在地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要求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环保、资源利用等方面。
4.撰写一篇关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字数在800字左右。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教版地理必修3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掌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并能进行简单的案例分析。
3.掌握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评价指标,如区域经济增长、人口变化、资源利用等。
3.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地理知识,简要介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详细讲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介绍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评价指标,如区域经济增长、人口变化、资源利用等。
(4)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实地考察和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设计
(1)课后实践: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区域发展建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的认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
《区域分析方法与区域发展研究》专题——以俄罗斯为例常熟市中学蒋少卿【学习目标】1.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2.学会运用系统思维观点和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及发展变化3.培养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并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探究材料】材料一:俄罗斯地形图材料二:俄罗斯气候类型分布图寒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材料三:俄罗斯自然带分布图苔原带高山植物区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材料四: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图【问题探究】探究一:根据所供材料分析俄罗斯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资源等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关联性,并举例说明。
问题探究二:根据上述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请同学们在空白图上对俄罗斯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和交通等进行合理布局,并说明理由。
问题探究三:思考各地理要素中哪些因素会发生变化,怎么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案例研究】1.俄罗斯在今年3月份出现了暴雪天气,3月份降雪量达到100cm 占整个冬季降雪的1/3,据科学家研究,今年暴雪天气增多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利用下列关键词分析气候变暖为何会引起俄罗斯暴雪天气?关键词:①气候变暖②暖流减弱③海冰融化④湿度增加2. 俄罗斯的北方针叶林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片森林。
一项新研究显示,随着全球变暖和区域气候的改变,这片森林的植被正在发生变化,且速度加快。
这种变化会造成区域继续变暖。
3.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公布,俄罗斯有劳动能力人口数量将每年缩减100万人。
俄罗斯政府为此制定了人口政策规划,目标是要使人均寿命提高到70岁,努力保持俄罗斯人口总数不少于1.42亿人。
4. 俄罗斯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人口调查初步结果表明,俄罗斯多个地方都出现了“人去楼空”的鬼城,近20000个村庄已经无人居住。
从地理分布看,远东地区人口数量大约629万,与2002年相比下降6%。
首都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人口却显著增加。
莫斯科人口去年超过1150万,与2002年相比增加11%;圣彼得堡人口480万,增加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区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2.区域的特点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阅读:书P6《区域的发展阶段》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点击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条件出现相应图片。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30°N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 mm以上,水热充足
2.能够结合图表资料,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列表比较说明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3.能够结合图表资料,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为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4.初步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形成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1)中国气候类型图划分出了几个气候 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
(3)同一气候区内部的气候特征有什么特点?
(4)是否可以将东部的气候区合并为更高一级的气候区?
1.区域的概念、内涵
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
(1)区域的划分基础是差异,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点。
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区域发展,下面我们再来对比探究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如何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研究区域差异的意义: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主是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从而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1.地理环境差异
对比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需要注意以下环节:第一,确定对比的区域;第二,明确所对比区域的空间尺度与空间位置;第三,明确所应对比的要素或主要内容;第四,阅读相关区域地图,获取信息,进行全面对比,综合分析。在区域对比中尤其要注意提高阅读区域图的技能水平,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进行严密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知识拓展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见课件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特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
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案例: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阶段的区域发展。
读书P5-P6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
1.长江中下游平原早期开发的地理环境。
2.开发早期,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农业社会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发展的影响
4.现在,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粮食商品率低 。
──水网稠密,地块小,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城市建设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密集,农业向乳畜业、园艺业转变。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例举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呈现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9幅景观图,大家可以看到地球表面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反映人们对地理环境不同的划分,即不同的区域。
新课学习:
什么是区域?区域有什么特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
一、区域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图。思考如下问题:
“粮仓”地位让位于东北和华北平原;棉花生产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通过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不同阶段农业发展的不同,使我们认识到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不是说随着人类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加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关键要看区域在一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 作者:
———————————————————————————————— 日期:
ﻩ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北京市八一中学 王小丽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实例从概念和特征两个方面说出区域的含义。
在《中国地形图》找到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读书P2图1.2长江三角洲和P3图1.3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完成书P3思考题1、2。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参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人类活动差异表,阅读P2-P3关于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列表进行对比。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件展示:点击农业出现相应图片
讨论:书P4活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