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第四章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教具、学法学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评价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理念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节课特别突出了“血型发现”的历史,以及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血型的过程,并且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探究输血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功能方面的知识,建构了血液、血管和心脏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体系。
本校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城市,大多都已知道自己的血型,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无偿献血的人,能够观察到献血站和流动献血车的存在,对输血和血型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于血型的发现史及同型输血的原因却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思维敏捷,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所以本节课设计了血型模拟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由于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的比较紧密,这也给本节课的学习注入了生机。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四节,最后一节。
这节课是在学习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血液的知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也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是对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对构建生物学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活动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本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我将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人体的血量与输血的关系。
②说出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原则。
③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同型输血原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②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③通过“为无偿献血设计一则口号”的活动,激发学生关注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情感。
根据课标要求及考试考察方向,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原则。
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在知识的内化、思维与判断上还是存在一些局限,对于某些知识的获取和内化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因此我确立本节课的难点为:
①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②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四、说教法、教具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具体方法如下:
情境带入法----激发学习动机;
谈话法----指导、解惑、启发;
直观演示法----化抽象为形象;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习习惯、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多媒体辅助法----再现、集成、交互、呈现;
练习法----巩固、运用;
模拟法----知识内化、运用。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使用到以下教具:
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饮料瓶、烧杯、红墨汁、胶头滴管。
五、学法、学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只要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学生即可自己去发现真理,这也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
所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他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正如叶圣陶所言:“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
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这种精神,具体的学法如下:
自主学习法----自学教材,完成课堂练习;
探究学习----深入情境探究输血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资源共享,合作完成任务。
观察法----感官感知、体会现象、形成概念。
新课标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学具发挥着从抽象走向形象的桥梁作用。
本节课使用到的学具有:红细胞模型、题卡、粗笔、板卡、教材。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视频导入,1分钟。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
因此,我利用一则无偿献血公益广告视频来导入,通过画面中血液承托起一个生命来感染学生,并顺利将学生带入情境。
第二步,自主学习,交互共享,7分钟。
学到终极看自主,自主学习可谓学习的最高境界。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越是在自主状态下,独立地发挥出潜能,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越有成就感,越能成为自由、健康、无畏的人。
自我实现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帮助人满足这种追求,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体验最大的快乐。
由于本环节知识难度适中,所以,本环节设计成让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补充点拨的方式,具体步骤如下: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题卡第一题。
3分钟。
2、2人交互,互查、纠错。
1分钟。
3、师随机抽查,防假合作。
2分钟。
4、师精讲、点讲、补讲。
1分钟。
第三步,师精讲“ABO血型系统”,学生构建红细胞模型。
6分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
”
1、输血发现史,1分钟。
2、人物链接:兰德斯坦纳。
1分钟。
3、讲授:ABO血型的定义。
1分钟。
3、学生动手构建红细胞模型。
2分钟。
4、讲授:交叉配血实验示意图。
1分钟。
第四步,合作探究,输血关系表,17分钟。
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合作学习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风来,遍地‘合作’竟相开”。
本环节具体步骤如下:
1、自主完成题卡“输血关系表”。
1分钟。
2、组内分工,合作整理,大卡呈现。
6分钟。
4、小组展示。
8分钟。
5、师点讲、补讲、评价。
2分钟。
第五步,观看微课“无偿献血-无尚光荣”。
3分钟。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本节课对于无偿献血部分,通过微课的方式来呈现,更加具有感染性和说服力。
第六步,小组制定宣传口号并口头展示。
4分钟。
宣传口号的创作是对本节课情感教育部分的升华,力求突破难点。
第七步,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2分钟。
通过课堂检测效果,决定作业布置情况。
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
避免作业布置不合理与学生为敌。
七、板书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理论把板书的功能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板书形象直观,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直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听觉,二是视觉。
板书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
借助板书,使学生从单一的听觉刺激转向视觉刺激,并将视、听刺激巧妙结合,将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结合,从而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路,避免由于单调的听觉刺激带来的疲倦和分心。
教师的板书要注重形式美观,书写工整规范,字迹清晰整洁。
重要内容要大写,放在显眼的位置上,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做标记,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以气泡图的形式来呈现,简洁直观,将重要信息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便于记忆。
八、课堂评价
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参与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科学史以及献血有关内容的了解,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献血方面的有关报道和学生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珍爱生命,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初步树立了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感到有待改进的是,学生对模拟实验认识不够充分,个别同学尝试用模拟血清鉴定自己的血型,有一定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