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泊秦淮》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夜晚泊船秦淮河边的所见所感。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泊秦淮》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张继的《泊秦淮》,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泊秦淮》;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3. 通过学习《泊秦淮》,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泊秦淮》;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夜晚泊船的情景引入,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秦淮河边,感受夜晚的美。
2. 朗读:让学生朗读《泊秦淮》,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讲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泊秦淮》板书设计: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泊秦淮》;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1. 《泊秦淮》: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诗歌的意境是夜晚泊船秦淮河边,作者看到商女不知亡国恨,仍然在唱后庭花,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商女的同情。
3.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泊秦淮》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泊b ó秦q ín 淮hu ái[唐] 杜牧烟y ān 笼l ón ɡ寒h án 水shu ǐ月yu è笼l ón ɡ沙sh ā,夜y è泊b ó秦q ín 淮hu ái 近j ìn 酒ji ǔ家ji ā。
商sh ān ɡ女n ǚ不b ù知zh ī亡w án ɡ国ɡu ó恨h èn ,隔ɡé江ji ān ɡ犹y óu 唱ch àn ɡ后h òu 庭t ín ɡ花hu ā。
诗词注释:1、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2、商女:卖唱的歌女。
3、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诗词译文: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等四首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 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 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 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 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 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 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 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知作者
大青草/池塘/处处蛙。 黄梅时节,处处都在下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 上,传来阵阵蛙鸣。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
我只好消磨时间似的用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击,震
落了灯花。
新知讲解
简析:环境描写。首句点
明季节和天气情况。第
明诗意
今译: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 水仍在高唱《后庭花》。
简析:这两句表面是批判歌女,实际上批判颓靡世风 和不知之将亡的统治者。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 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 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 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 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 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 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新知讲解
读诗句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新知讲解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 (今属江西)人,宋代诗人。 其诗风自然活泼、幽默诙谐, 人称“诚斋体”。代表作品 有《小荷》《过松源晨炊漆 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方》等。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语文中考复习素材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理解性默写(一)《泊秦淮》(杜牧)1.杜牧的《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泊秦淮》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杜牧的《泊秦淮》鞭挞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杜牧的《泊秦淮》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6.杜牧的《泊秦淮》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杜牧《泊秦淮》一诗中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8.杜牧在《泊秦淮》中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家国兴亡的主题。
其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引发的历史兴衰之慰,有一种将兴亡之忧融入悲凉意境的沉重感。
9.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夜笼纱”,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10.杜牧《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杜牧在《泊秦淮》中借月亮创设了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这两句诗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12.杜牧在《泊秦淮》一诗中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杜牧《泊秦淮》中借古讽今,批判统治者贪图享乐,抒发忧国忧民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4.杜牧在《泊秦淮》中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再现了一幅朦胧而又清凉淡雅的水乡图。
15.《泊秦淮》中,“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将往昔如梦似幻的繁华朦胧在秦淮的水色里,平添几分凄清的气氛。
语文七年级《泊秦淮》课件
读诗歌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歌女 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 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 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 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
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亡国之音来寻欢作
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
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 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 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泊秦淮
R·七2年),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 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
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 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 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 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 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 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 不同侧面的写照。
主旨探究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泊秦淮 贾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约客》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教案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是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的内容。
这四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泊秦淮》描绘了秦淮河畔的美丽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贾生》通过讲述贾生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以漆公店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约客》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四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领悟诗中的哲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领悟诗中的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文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泊秦淮》,该诗选自教材第四章《古诗鉴赏》。
详细内容包括对诗的逐句解读,背景介绍,生僻字的解释,诗句意境的分析,以及作者感情表达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泊秦淮》,理解其基本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独立进行简单的古诗鉴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句意境的深入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正确把握。
教学重点: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对古诗的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秦淮夜景图片,配以《泊秦淮》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2. 新课内容介绍:详细讲解《泊秦淮》的作者背景,逐句解读诗句,分析生僻字词。
3.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进行分析,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诗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意境。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每组分享对诗句意境的分析,教师点评并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泊秦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泊秦淮》2. 作者:杜牧3. 诗句逐句解读4. 意境分析5. 课后作业:背诵《泊秦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背诵《泊秦淮》。
答案:学生需将《泊秦淮》完整背诵下来。
2. 附加作业:请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泊秦淮》的诗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诗作,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逐句解读和意境分析。
2. 教学目标的深入理解和情感把握。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中的诗句解读和意境分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
大意: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 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
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品诗句
“ 烟 笼 寒 水 月 笼 沙”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 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 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 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 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 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
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亡国之音来寻欢作
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
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 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 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 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 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 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 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 不同侧面的写照。
主旨探究
本诗通过对乱世之中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也照应了诗题;
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
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
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近酒家”
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
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
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歌女的不知亡国之恨的描写,表达诗人对国 家兴亡的担忧以及无助之情。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二)
⼈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泊秦淮杜牧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的清辉洒在⽩⾊沙渚之上。
⼊夜,我将⼩⾈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陵歌⼥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树后庭花》。
赏析:这⾸诗是诗⼈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运⽤⽅⾯也颇见⼯夫。
⾸句写景,“烟”“⽔”“⽉”“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幅朦胧清冷的⽔⾊夜景,渲染⽓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秦淮⼀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
因此昔⽇那种歌舞游宴的⽆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两句由⼀曲《⽟树后庭花》引发⽆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对“商⼥”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迷的达官贵⼈,即醉⽣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管世铭甚⾄称其为唐⼈七绝压卷之作。
诗⼈深夜泊⾈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
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与诗⼈⼼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
这是⼀⾸触景⽣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醉⽣梦死的腐朽⽣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纵情声⾊、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夜泊秦淮,在茫茫沙⽉、迷蒙烟⽔中眼见灯红酒绿,⽿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情,顿⽣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下的晚唐命运。
7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
7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7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1.《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6.《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8.《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2.《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泊秦淮》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泊秦淮》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小说家涂光裕到南京泊船时看到的秦淮河的景色,展现了秦淮河的美丽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该篇课文适合在七年级上学期进行教学,属于教材的写景篇目。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秦淮河的魅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独特结构。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景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意义。
–掌握重要词汇的意思并运用。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对具体景点的形象化理解和描绘。
–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景色与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或者实地采样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2.预习导入(10分钟)–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段美丽的景色,如山水、花草等,让学生提前感受写景的魅力和乐趣。
3.阅读与理解(20分钟)–学生开始阅读课文《泊秦淮》,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精彩描述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词汇解析与运用(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重要的词汇进行解析和讲解,并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用法。
–学生通过造句、语境填空等方式运用所学词汇,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
5.逐段赏析(20分钟)–将课文分段进行解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把握每一段的主题和描写手法。
–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课堂练习(15分钟)–给学生一些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词曲理 泊秦淮
七年级下册 第39首 泊秦淮 〔唐〕杜牧
诗歌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夜泊秦淮时的见闻和感受,讽刺了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
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自己对国第39首 泊秦淮 〔唐〕杜牧
商女①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②。 译文:歌女不懂得什么是亡国之恨,在秦淮河的对岸依然吟唱着《玉树后 庭花》。 课下注释:①商女:歌女。②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 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炼字:一个“犹”字巧妙地将历史、现实与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委婉 含蓄地批判了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
七年级下册 第39首 泊秦淮 〔唐〕杜牧
写法:用典。运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看似指责歌女,实则讽刺不 吸取亡国教训,依旧荒淫享乐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 运的关切与担忧。 情感:表现了诗人对前事的深刻思考,对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 的达官贵人的忧虑与愤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七年级下册 第39首 泊秦淮 〔唐〕杜牧
作家作品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杜牧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
艳曲,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 《泊秦淮》。
七年级下册 第39首 泊秦淮 〔唐〕杜牧
诗歌精讲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译文:迷蒙的轻烟和月色笼罩着清冷的河水和沙滩,夜晚在秦淮河畔停船 靠岸,临近一家酒馆。 修辞:互文。第一句运用互文修辞,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迷蒙的 景象,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
七年级下册 第39首 泊秦淮 〔唐〕杜牧
炼字: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 一起,绘成了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图。 作用:第二句叙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 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典型意义,同时照应诗题;“近酒家”引发思古之 情,引出下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泊秦淮》PPT课件
检查预习
(1)重点词语理解 笼:笼罩。 泊:停船靠岸。 商女:歌女。 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
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2)诗歌大意 浩渺寒江之上笼罩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
洒在白色沙渚上。 入夜时,我将小舟停靠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的地
方。 金陵城里的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
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 花》。
朗读指导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整体感知
《泊秦淮》是一首什么样的作品?它表达了诗人的哪些 思想感情?
《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诗人泊 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 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 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 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沉重忧虑。
品味赏析
简析《泊秦淮》一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 “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 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 地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凄清的景象。
鉴赏评价
简要赏析《泊秦淮》一诗是如何即景抒怀的。 《泊秦淮》这首诗即景感怀。诗人目睹当时的唐王朝国势日 衰,当权者昏庸荒淫,认为其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因而生出 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朦胧、清冷;次句 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 之歌,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 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醉生梦死的豪门贵 族。诗作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 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 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 不同侧面的写照。
七年级语文下册拓展阅读:杜牧《泊秦淮》赏析(徐兆真)(部编本)
杜牧《泊秦淮》赏析徐兆真杜牧(503一852),字牧之,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晚唐多事之秋,国势日危而时风淫康。
他看到封建统治势力的摇摇欲坠,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落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叔策,作为一个有远见、有抱负、有正义感而头脑比较清醒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于是优心仲仲,感慨系之,写下了这首抚景感时、忧国忧民的“唐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写景,但在景物描写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写景和抒情同放在一句话里,这也是古诗写作常用的技巧,诗人写下这七个字,用意也正是为了映衬出自己此时此际的心情。
这一句意思是说,寒凉的秦淮河上弥漫着朦胧的水雾,清冷的月色笼罩着沙滩。
这里的烟、月互文见义,其句式结构与唐人王昌龄《出塞》诗一秦时明月汉时关”相同,并不是烟独笼寒水、月独笼沙滩。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把烟和寒水、月和沙滩分别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充分表现这些景物的特点,让整个画面更加清晰和鲜明。
在一句诗里用了两个“笼”字,很有份量,它准确生动而又形象鲜明地写出了薄雾轻烟笼罩着秦淮河月夜的景色,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
这一句的妙处不仅在于写景生动形象,还在于它徽妙传神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这迷茫、凄清、冷寂的景色中,寄寓着作者的优愁与伤感。
淡薄的轻烟笼罩着秦淮河,这正是作者凄凉感伤心境的写照。
其实,当年的秦淮河是不是这么凄冷?也不见得,它不是还有许多酒家,许多歌女在活动吗?作者正是在这繁华喧闹、歌舞升平的景色中,看到了国颓势衰的趋向,听出了淫靡的亡国之音。
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若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我”的情绪投射到景物上,景物也自然就沽染上了“我”的思想感情。
不但作家笔下的自然景物总是充满感情的,而且一般自然美观赏者也总是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对象上,所谓“寄情于山水之间’,即此之谓也。
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叙事。
既点明了时间(夜)、地点(秦淮河),又照应了题目,所以,这一句貌似平淡无奇,而其实别具匠心,值得仔细玩味。
(优质课件)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泊秦淮》
诗歌鉴赏
总结: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 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 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 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 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全诗内容深厚,感情 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泊秦淮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 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 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唐朝末年, 藩镇割据,战争连连,但统治者目光短 浅,不知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依然过 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诗人面对此种景象, 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的愤 慨。
学习目标
2、表达诗人关心国家命运而无比忧愤的诗句是:
,
。
3、商暗女示不晚知唐亡国国事恨衰颓,隔统江治犹者唱还后沉庭溺花于歌舞升平之中的
诗句是:
,
。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谢谢!
写作背景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 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但是统治集团还在尽情享 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 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是南京城里最有 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酒楼上正 在唱着《玉树后庭花》,触景生情,由过去的历 史想到当前的现实,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思考探究
2、第二句写了“近酒家”之后看到的景象吗?这句在全诗 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
没有。这里只点明了看到了“酒家”,至于酒家是灯 红酒绿,还是顾客癫狂暴饮,这些都留给读者去联想,去 补充。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泊秦淮》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连连,但统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诗人面对此种景象,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的愤慨。
二、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原文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注释《泊秦淮》: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
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水开凿。
秦淮河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
笼:笼罩。
泊:停泊。
商女:歌女。
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五、诗意迷蒙的月色轻烟雾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哪里懂得亡国的悲与恨,还在对岸的酒楼里高唱《后庭花》。
六、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起,描绘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营造了柔和幽静、迷蒙冷寂的气氛。
在夜晚时分,将船停在秦淮河边,这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
说“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斥责“商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总结: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
全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之为“小杜”,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泊秦淮》
作者:杜牧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感受韵律。
2、品读诗歌,体会内涵把握情感。
3、拓展阅读,领会咏史诗的特点。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晚唐杰出的文学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诗文多讽喻时政,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与杜甫(老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诵读诗歌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易错字音:夜泊(bó)秦淮(huái)
2、朗读节奏:七言绝句一般以“四/三”的节奏停顿,再细可以划分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的节奏朗读.
3、诗歌韵脚:沙,家,花(a)
理解诗意
【笼】笼罩【泊】停船靠岸【商女】歌女
【后庭】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烟雾和月色笼罩着(秦淮河)的水和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唱着《玉树后庭花》。
背诵诗歌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背一背诗歌吧!
诗中景物:烟、水、月、沙。
诗中地点:秦淮,酒家。
诗中人物:商女。
诗中典故:后庭花。
阅读提示
这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
首句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次句点题,以“近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
后两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仿佛已从“商女”那里听到了亡国之音,其实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和愤慨。
古诗中常有感慨家国兴亡的主题,像这首诗,就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
阅读时注意寓情于景的手法,体味一下那种兴亡之忧融入悲凉意境的沉重感。
资料链接
写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潘镇的佣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忧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而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
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事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诗人就是在这种情景下触景感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泊秦淮》。
《玉树后庭花》为宫体诗,被称为亡国之音,作者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张叔宝,是南朝陈的最后一个昏庸皇帝。
传说陈灭亡的时候,陈后主正在宫中与爱姬孔贵嫔、张丽华等众人玩乐。
王朝灭亡的过程也是正是此诗在宫中盛行的过程。
品读诗歌
方法指导
1、诗歌的前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深意?
诗歌首句描绘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并通过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勒了一副朦胧的水色月景,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悲凉的意境。
次句点题,以“近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
诗人忆古思今,此景此情烘托了国家兴亡之忧的无线感慨。
2、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
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堪称“绝唱”。
商女是歌女,她们唱什么是根据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林花即《玉树后庭花》,走荒淫误国的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
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用这靡靡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新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讽刺了官僚贵族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关注词语
1、“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中,“不知”一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不知”表面上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感慨,其实间接讽刺了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
从中表现了诗人的忧虑和愤慨。
2、诗歌的最后一句,“犹”字有何深意?
一个“犹”字,形象的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倾向,意味深长。
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
关注手法
1、想一想,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这一句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通过两个笼字,绘成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笔墨是那样的清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2、想一想,“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人在此用了曲笔。
这首诗表面上斥责歌女,其实作者的真正用意是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试想一下,歌女所唱,还不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吗?可见“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听歌的家伙。
“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
曲笔:写文章的时候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抒写其事其情的笔法叫做曲笔。
曲笔,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用曲笔来抒情,可见使抒情更为委婉、含蓄,意境深邃,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