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气象天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了解天文和地理的基本知识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了解天文和地理的基本知识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了解天文和地理的基本知识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的一节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了解天文和地理的基本知识。
本节课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和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1.认识宇宙和地理两个概念,了解其基本含义和联系;2.掌握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运用相关专业术语描述;3.了解地球的四季变化原理及影响因素,培养季节观察和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和学习。
三、教学重点1.认识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基本特征;2.了解地球的四季变化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步骤与内容Step 1 引入1.呈现大自然美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2.导入话题:“你知道什么是宇宙吗?地理呢?宇宙和地理有什么关系?”Step 2 探究宇宙1.通过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引导学生了解太空的存在。
2.介绍太阳系的形成,明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运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不同行星的图片和基本特征,激发他们对宇宙的探索兴趣。
Step 3 认识太阳、月亮和地球1.引导学生掌握太阳是光源,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基本概念。
2.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展示地球自转、公转和倾斜轴的特征。
3.观看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月亮的运动方式和月相的变化。
Step 4 探索地理1.引导学生观察四季变化,了解季节的概念。
2.讲解地球自转、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
3.开展季节变化的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季节变化的规律。
Step 5 总结与展望1.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1.情境引入法:通过观察大自然景象激发学生兴趣。
2.多媒体展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料进行教学辅助。
小学天文教案(五篇材料)
小学天文教案(五篇材料)第一篇:小学天文教案小天文教案课题太阳与太阳系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一.教学导入师:今天我们要乘坐一辆神奇校车,开始我们奇妙的太阳系之旅。
旅途中请大家弄清楚太阳系的组成,并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一些星球的知识,填写好资料卡。
向同学提问,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太阳知识。
二.讲解教材,了解太阳以及太阳系的组成,填写资料卡1.阐述太阳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并且位置不变的星球叫恒星。
2.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和各个行星的特点,并且通过用图片(用磁石固定在黑板上)展示太阳系的全貌和八个行星的独貌以及矮行星和小天体。
让学生通过图片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宇宙的神秘和美丽。
讲解:太阳系中有一大恒星和八大行星,他们是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晶球、钻木取火、陆天海)。
八大行星是这个家族里八个大小不一、性格各异的兄弟。
水星是个小个子,和月亮很相似,上面并没有水。
金星在质量、体积、构造方面则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不过大气很浓密,竟达地球的六十倍。
地球是太阳系里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其它行星不是太热就是太冷,没有维持生命的条件。
(同学们可以看一下图片上地球在宇宙中的样子)火星只有地球一半大小,因为又亮又红,人们叫它“火星”。
木星是九个行星中个头最大的一个,它比其它七大行星加起来还大。
(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个小行星带,这里有无数颗小行星)土星是带有最大最亮光环的行星。
八大行星中有4颗行星有光环,他们分别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大家找找图片中哪颗是土星,同学们真聪明!)天王星和海王星是离太阳系最远的两颗行星。
八个兄弟的感情都很好,他们各自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从不发生矛盾。
初中地理天文实验教案
初中地理天文实验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操作。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道具。
3. 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四季是如何变化的?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课。
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2. 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四、动手操作,探索地球自转和公转(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地球仪和演示道具。
2. 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学生观察并记录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及对地球的影响。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2. 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提出疑问。
3. 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布置作业。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和演示道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气象教案
初中地理气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 学会阅读简单的气象图表,如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3. 掌握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气象现象,提高学生的气象实践能力;2. 学会运用气象资料归纳地区的气候特征;3.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增强学生的气象意识,关注气象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3. 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 气象图表的阅读与分析;3. 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4. 气象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 气象图表的阅读与分析;3. 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难点:1. 气象图表的阅读与分析;2. 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现象,如晴、雨、气温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象。
2. 讲授新课:a)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引导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b) 气象图表的阅读与分析:教授学生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并引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信息。
c) 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介绍常见的气象灾害,如洪涝、干旱、台风等,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气象观测,记录气温、降水等数据,并绘制相应的气象图表。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以及气象图表的阅读方法。
拓展学生对气象科学的了解,鼓励学生关注气象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气象观测、图表绘制等方面的操作技能。
地理气象科普知识的教学设计
地理气象科普知识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地理气象现象,如气候类型、天气变化、季风、气旋等。
2、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气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如大气环流、热力环流、水循环等。
3、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气象现象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气象问题。
4、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常见地理气象现象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地理气象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复杂气象现象的形成机制,如台风的形成和演变。
地理气象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地理气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
运用多媒体辅助,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直观性。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气象问题,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促进交流和思维碰撞。
3、实验法进行简单的气象实验,如模拟热力环流、水循环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实地观察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如观察云层变化、风向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极端天气的视频,如暴雨、飓风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提问学生对这些气象现象的感受和疑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25 分钟)介绍常见的气候类型,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讲解它们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解释天气变化的原因,包括气压、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详细讲解大气环流的原理,如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介绍常见的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等,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危害。
3、小组讨论(15 分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你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生活和出行?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实验演示(15 分钟)教师进行模拟热力环流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处和冰块处空气的流动方向。
讲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海陆风、山谷风等现象的形成机制。
地理天文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描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 学生能够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互关系。
-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欲。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地球仪、太阳模型、月球模型、天文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如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方向。
3. 教师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公转和自转现象。
- 实验一:地球自转实验,使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模拟地球自转过程。
- 实验二:地球公转实验,使用地球仪、太阳模型和月球模型,模拟地球公转过程。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天文图片和视频,分析地球公转和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有关地球、太阳和月球的资料,撰写一篇短文。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天文和地理现象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天文和地理现象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天文和地理现象一、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天文和地理现象,了解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前导活动1. 观察天空引导学生仰望天空,提醒他们注意天空中的日、月、星等天文现象,并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现象的认识。
2. 地理现象的探究让学生在校园内观察地理现象,如山、河流、湖泊等,鼓励学生描述这些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引入与学生回顾前导活动,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并总结天文和地理现象的特点和作用。
2. 认识天文现象讲解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
帮助学生了解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和位置等。
通过观察与实验,让学生探究太阳的光和热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月亮周期性的变化等。
3. 认识地理现象介绍地球的自然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让学生了解它们是地质变化和自然过程的结果,并解释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 天文和地理现象的关联讲解天文和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如地球的自转和星空的变化、月亮的周期与潮汐的形成等。
通过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天文和地理现象之间关联性的认识。
5. 总结与思考引导学生就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思考天文和地理现象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如何加强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堂实施技巧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有趣的实例和故事,激发学生对天文和地理现象的兴趣。
2. 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和实践,共同探索天文和地理现象。
3.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讲解,增强学生对天文和地理现象的感知和理解。
五、课堂延伸活动1. 参观天文馆或地理展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天文馆或地理展览,让学生亲自体验和观察天文和地理现象,加深他们的印象。
2. 天文地理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进行天文地理知识的竞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加深对天文和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记忆。
地理中学高一年级天文地理教案
地理中学高一年级天文地理教案一、引言天文地理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地球与宇宙的相互关系,包括天体的运行规律、地球的形成演化以及宇宙间的相互作用等。
地理中学高一年级天文地理教案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对天文地理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二、第一节:天体运动与地球变化1.1 了解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天体运动是指天体在宇宙中的运动轨迹和规律。
在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1.2 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要素。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图表绘制,让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形成对地球运动的直观认识。
1.3 理解地球倾斜引起的季节变化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倾斜是导致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在这一部分,可以通过演示和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地球倾斜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加深对天文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第二节:地球与宇宙2.1 了解地球的形成演化地球的形成演化是地理学中的基本知识之一。
在这一节课中,可以通过介绍地球的形成过程和地球内部结构,加深学生对地球构造的理解。
2.2 发现地球上的水资源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生命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这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探究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3 认识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地球位于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
在这一部分,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地球与太阳的相互关系,探讨地球受太阳能影响的变化规律。
四、第三节:宇宙探索3.1 了解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太阳系中不仅有地球和太阳,还有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等。
在这一部分,可以通过使用天文望远镜和计算机模拟软件,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2 探索人类的宇宙探索活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天文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小学地理与天文教学计划
小学地理与天文教学计划一、教学主题与目标地理与天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
通过地理与天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和地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地理意识和地球公民意识。
本教学计划的主题是“探索地球与宇宙之谜”,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特点、地理位置以及与宇宙的关系。
二、教学活动安排1. 第一阶段:地球的自然特点活动1:了解大自然中,通过观察校园或周边的自然景观,让学生发现和记录不同的自然物体和现象,如花草、树木、河流等。
活动2:制作模型中,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制作简易的地球模型,包括大陆、海洋和大气层等要素。
活动3:小组合作中,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地图和实地考察的方式,找寻并记录自己学习区域的自然特点。
2. 第二阶段:地理位置活动1:地图上寻宝中,让学生通过给定的地图和线索,找出隐藏在地图上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他们的地理位置。
活动2:我的国家我的家中,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点和位置,并制作简易的展板,向同学们展示。
3. 第三阶段: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活动1:星座漫步中,学生利用天文软件或观察天空,找出不同的星座,并了解他们的故事和传说。
活动2:太阳系探索中,学生制作太阳系模型,了解太阳和不同行星的特点,并探索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三、教材使用地理与天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使用具有生动插图和易于理解的教材来帮助他们学习。
例如,通过使用带有图片和地图的教材,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然景观、地形和不同国家的位置。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多媒体资源,观看相关视频或动画,进一步深入了解地理与天文知识。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形式的评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可以设置小组活动或小组竞赛,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或答题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到地理与天文知识的应用,从而培养他们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索兴趣。
通过本教学计划,学生将不仅仅是从书本中学习地理与天文知识,还将通过实践活动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学习。
中班科学教案天文气象
中班科学教案天文气象中班科学教案:天文气象【引言】天文气象是一门研究天空中的现象以及与天空相关的气候条件的学科。
通过学习天文气象,孩子们可以了解宇宙中的星球、恒星和天体运动。
本节课将引导幼儿认识大自然中的天文气象现象,培养他们的天文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
【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天文气象的概念;2. 培养幼儿对天文气象现象进行观察和探究的兴趣;3. 提高幼儿对季节和天气变化的观察能力;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活动一:探索宇宙】1. 通过图片和真实物体向幼儿介绍太阳、月亮和星星等天文气象现象;2. 引导幼儿观察夜空中的星星,询问他们对星星的看法和疑惑;3. 展示一些星图,帮助幼儿初步认识不同星座,并引导他们发现星座之间的联系。
【活动二:季节变化与天气现象】1. 通过图片、问答和游戏的方式向幼儿介绍四季的变化,如春天的花开、夏天的阳光、秋天的树叶变黄和冬天的雪花;2. 设计观察实验,让幼儿观察并记录不同季节的天气现象,例如天空的颜色、云朵的形状等;3. 引导幼儿讨论季节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例如冬天保暖、夏天戴帽子等。
【活动三:云朵观察与预测】1. 制作云朵观察日志,请幼儿每天记录并描述云朵的形状和颜色;2. 引导幼儿观察云朵的运动轨迹,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3. 根据云朵的形状和颜色,让幼儿尝试预测当天的天气,并进行对比验证。
【活动四:团队合作天文拼图】1. 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幅天文拼图;2. 为每个小组提供天体图片和资料,让幼儿合作辨认并将图片拼成完整的天文图案;3. 引导幼儿分享各自的拼图经验,并展示各小组拼图成果。
【活动五:综合应用】1. 邀请幼儿观看天文学视频或动画,进一步加深对天文气象的理解;2. 发放小册子,让幼儿查找有关天文气象的信息,并进行简单报告;3. 组织幼儿进行天文气象主题的绘画创作,表达他们对宇宙的想象和感受。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幼儿们对天文气象有了一定的认知,学会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探索大自然。
地理天文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地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与宇宙关系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手电筒、PPT课件。
2.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北极星和南极星。
2. 提问:为什么地球仪上的北极星和南极星始终指向地球的北极和南极?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
二、讲授新课1. 地球自转(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的周期:24小时。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差。
2. 地球公转(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2)地球公转的周期:365天。
(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三、分组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
2. 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和公转使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候带。
(2)地球自转和公转使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生物群落。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应用(1)确定地球上的时间。
(2)预测气候变化。
三、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 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应用。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探索天文与地理现象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探索天文与地理现象【教案】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探索天文与地理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认识基本的天文与地理现象。
2. 了解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基本特点及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3. 探索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和日常生活中的方向感。
二、教学准备1. 投影仪或电视机2. 天文模型或图片3. 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小道具三、教学流程引入(10分钟)1. 教师简单介绍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并展示一幅地球图片。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太阳、月亮和星星是从哪里来的?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探索(20分钟)1. 太阳的特点:- 教师使用天文模型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太阳的形状和颜色。
- 解释太阳是一个非常大的星球,它发出光和热。
- 太阳给地球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使我们生活得很舒适。
- 学生可自由提问,教师解答相关问题。
2. 月亮的特点:- 教师使用天文模型或图片,向学生展示月亮的形状和颜色。
- 说明月亮是地球的伴星,是一个没有自己的光的天体。
- 学生可自由提问,教师解答相关问题。
3. 星星的特点:- 教师使用天文模型或图片,向学生展示星星的形态和数量。
- 解释星星是远在地球外的太阳,但它们离我们很远,所以看起来很小。
- 学生可自由提问,教师解答相关问题。
巩固(20分钟)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师使用模拟道具,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解释地球自转产生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公转引起了四季的变化。
- 学生可自由提问,教师解答相关问题。
2. 地球的四季变化:- 教师使用图片或投影仪展示地球四季变化的示意图。
- 解释春夏秋冬四季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候接受太阳光照的方式不同。
- 学生可自由提问,教师解答相关问题。
3. 日常生活中的方向感:-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方向感的重要性,并提出问题。
- 教师使用实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东西,帮助学生理解方向感。
- 学生可自由提问,教师解答相关问题。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了解天文和地理的基本知识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了解天文和地理的基本知识教案内容: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案了解天文和地理的基本知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掌握地球、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特征;3.认识四季变化的原因和表现。
二、教学重点:1.理解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掌握地球、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图片资源;3.实验器材:手电筒、地球仪。
四、教学过程:【引入】1.引导学生观察夜晚的星空,提问:你们见过那些星星?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天空中?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天文学的概念,解释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中的一切天体。
3.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基本特征。
【教学主体】1.介绍地球的基本特征:(1)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表面特征,如陆地、海洋和山脉等。
(2)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说明自转给我们带来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2.讲解太阳的基本特征:(1)展示太阳的图片,介绍太阳的大小、亮度和温度等特点。
(2)解释太阳光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3.介绍月亮的基本特征:(1)展示月亮的图片,解释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2)引导学生观察月相的变化,解释月亮的表面有山脉和坑洞等特征。
4.讲解四季变化的原因和表现:(1)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变化,如气温、风向和植物生长等。
(2)解释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地轴倾斜引起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变化。
【巩固练习】1.设计多媒体互动游戏,检验学生对地球、太阳和月亮基本特征的掌握情况。
2.观察实验:使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的不同角度和季节变化。
3.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海报或手抄报展示所学知识。
【总结】1.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天文学和地理学的重要性。
2.提醒学生关注天空中的变化,多观察和思考。
3.布置相关作业,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引入实验和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
《天文与地理》知识教案2023
《天文与地理》知识教案2023第一节:天文知识介绍(300字)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及宇宙现象的科学,它包括天体物理学、天体化学、天体力学和宇宙学等分支。
通过学习天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深入探索宇宙的奥秘。
本节将介绍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天体的分类、星座的表示方法、天体运动规律等内容。
1. 天体的分类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和其他宇宙物体。
恒星是由氢、氦等物质构成的巨大星体,如太阳;行星是绕着恒星运动的天体,如地球、金星等;卫星是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如月球等;其他宇宙物体包括彗星、流星等。
2. 星座的表示方法星座是对天空划分的区域,我们通常使用星座图来表示不同星座的位置。
常见的星座有十二星座,如白羊座、金牛座等。
学生可通过观察星空,辨认出不同星座的位置,了解它们的传说故事。
3. 天体运动规律天体运动有规律可循,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天体绕着自身中心轴旋转,如地球的自转导致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公转是指天体围绕着恒星运动,如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
第二节:地理知识介绍(400字)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的科学,它包括地形学、气候学、人文地理学等分支。
通过学习地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演化、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本节将介绍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等内容。
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等层次构成。
其中,内核和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地幔则是由岩石构成,地壳则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和海洋。
2. 地形地貌地球的表面形态多样,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河流、湖泊等。
地形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地壳运动、侵蚀和沉积等地质过程的影响。
3. 气候变化气候是指地球某个地区长期气象条件的总体表现。
地球上的气候多样化,受到纬度、海洋环流、大气环流等诸多因素影响。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学生需要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小学科学教案了解天文与地理的基本知识
小学科学教案了解天文与地理的基本知识小学科学教案:了解天文与地理的基本知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 掌握天文学和地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激发学生对天文与地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基本知识;2. 理解天文学和地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天文学的基本知识介绍(20分钟)A. 什么是天文学?a.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b. 包括天体运行规律、星球结构等内容。
B. 常见的天文学知识a. 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
b. 星座、行星、卫星等。
2. 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介绍(20分钟)A. 什么是地理学?a.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人类活动的学科。
b. 包括地球的形态、气候、地形等内容。
B. 常见的地理学知识a. 大陆、海洋、河流、山脉等地貌。
b. 气候带、地理分布等。
3. 天文学和地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0分钟)A. 天文学的应用a. 了解季节变化和天气预报。
b. 利用星座观测和导航。
B. 地理学的应用a. 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
b. 学习地图阅读和旅行规划。
4. 学以致用:小实验演示(30分钟)A. 天文学实验a. 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观察天体。
b. 利用日晷或水平仪测量角度。
B. 地理学实验a. 制作一个小型地图,标注重要地点。
b. 使用指南针或GPS进行方位测量。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A. 让学生回答关于天文学和地理学的问题。
B.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师讲解: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天文学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天文与地理的实际应用场景。
3. 实验演示:设计适合小学生的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实验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地理知识教案学习地球的气象要素和气象预报
地理知识教案学习地球的气象要素和气象预报地理知识教案学习地球的气象要素和气象预报一、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气象要素和气象预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们系统地学习地球的气象要素和气象预报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节课预计时长45分钟。
二、知识背景在介绍地球的气象要素和气象预报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
1.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可以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
其中,寒带气候带位于北极和南极附近,气候寒冷;温带气候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气候适中;热带气候带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
2.地球的大气圈地球的大气圈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臭氧层。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其中发生最活跃的天气现象;平流层气流水平,几乎没有垂直运动;同温层的温度基本保持恒定;臭氧层中含有臭氧,起到过滤紫外线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1.气象要素的介绍气象要素是观测和研究气象现象的基本要素,了解气象要素对于分析和预测天气现象至关重要。
常见的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和降水量。
- 温度是反映空气热冷程度的量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 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以相对湿度(%)表示。
- 气压是大气对单位面积上垂直施加的力量,通常以毫巴(hPa)表示。
- 风力是空气相对于地面的运动,通常使用风速来表示。
- 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量,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
2.气象预报的重要性气象预报是根据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用科学方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
气象预报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决策,比如安排户外活动、选择合适的服装、决定航班和船舶起降等。
3.气象预报的方法气象预报主要依靠气象观测和数值模型的分析,结合气象学原理进行预测。
常用的气象预报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经验预报:基于历史资料和经验规律进行的预报,如根据往年同期的气象状况进行推测。
大班班科学教案天文气象
大班班科学教案天文气象【大班班科学教案-天文气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天文和气象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2. 使学生认识到天文和气象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三、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天文学和气象学的区别及它们的研究内容。
2. 启发学生思考天文学和气象学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相关图片或实物。
2. 适当的教学辅助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入天文学和气象学的概念,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接触过的天文和气象现象。
第二步:概念讲解(10分钟)1. 分别对天文学和气象学进行简单的概念讲解,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
2. 引导学生思考天文和气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它们为什么是重要的科学领域。
第三步:学习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实际例子为基础,让学生探索天文学和气象学的应用。
例如,通过分析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天文学的重要性。
2. 通过气象预报等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气象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第四步: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天文学和气象学的应用场景,并展示给全班。
2. 鼓励学生提出他们自己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步: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2.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天文学和气象学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六步:课堂延伸(5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天文学和气象学的内容,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 提供书籍、网上资源等给学生,让他们继续学习和研究有关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
六、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理解和感悟。
《天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天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现象;2.了解天体的运行规律和天文仪器的使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天体观察2.天文基础知识3.天文仪器使用4.天文实验教学过程:引入:教师以“夜空中的星星”为话题,向学生展示一些夜晚的星星图片,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星星会在夜空中闪烁吗?”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思考。
天体观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夜晚的天体观察。
提前选取一个恰当的地点,确保能够观察到夜空中的星星、月亮等天体。
2.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天体,如太阳、月亮、行星等,帮助学生观察和辨认。
3.学生用望远镜观察夜空中的天体,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天文基础知识:1.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查询有关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并将所得资料整理成报告。
2.学生报告自己的研究结果,并向其他小组展示。
3.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评,以加深学生对天文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天文仪器使用:1.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天文仪器,如望远镜、天文摄影机等。
2.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天文仪器。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观测,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记录自己的观测结果。
天文实验:1.教师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天文实验,如研究星星的亮度变化、月亮的阴影等。
2.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向全班进行展示。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天文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天文学,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和鼓励。
扩展:1.组织天文学科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带领学生参观天文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文学的研究和观测过程。
3.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天文学的最新进展。
师生互动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答题情况和实验数据记录情况。
地理初中七年级地理气象教案
地理初中七年级地理气象教案一、引言气象是地理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通过学习气象,学生可以了解地球气候的特点,理解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培养观察、预测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全面掌握地理气象的基础知识。
二、认识大气1. 大气的组成与成分大气是地球围绕自身旋转的空间中存在的一层气体,主要由氧气、氮气和少量的稀有气体组成。
气体成分的变化导致大气层的不同。
2. 大气的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臭氧层。
对流层和平流层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层次,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重要保护作用。
三、认识气候1. 气候的定义气候是特定地区长期气候情况的统计表现,包括温度、降水、湿度、气压和风向等因素。
2. 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受到地理位置、纬度、海洋流、气候型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地球各个部分的太阳辐射不均匀。
四、认识天气现象1. 天气现象的定义天气现象指的是地球上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内的大气状态,包括晴、雨、雪、阴、风等现象。
2. 形成天气现象的原因天气现象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水汽的含量、温度、空气的湿度和压力等有关。
温暖的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了气象现象多变的天气。
五、了解气象观测与预报1. 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指对天气、气温、湿度、风向、气压和降水量等要素进行观测和记录的过程。
气象观测的结果可用来制作天气预报。
2.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模型来推算天气情况,使人们能够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
六、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1. 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在长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除自然因素外,人类的活动也对气候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中的工业排放、森林砍伐、温室气体排放等行为,导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增强,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
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理气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小学科学教案:天文和地球科学
小学科学教案: 天文和地球科学1. 引言天文和地球科学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教授天文知识和地球科学原理,可以帮助学生对宇宙和地球的奥秘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设计一堂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天文和地球科学课程。
2. 教学目标•理解天体运动及其规律;•掌握基本的星座和行星知识;•理解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与季节变化的关系;•探索太阳能在地球上的作用;•学会使用观察工具进行实际观察。
3. 教案概述本节课将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包括理论讲解、示范实验/演示以及小组活动。
以下是教案中各个模块的内容:模块一:天体运动•讲解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规律;•示范如何通过观测确定日出、日落时间;•小组活动:根据给定的条件,预测特定日期的日出、日落时间。
模块二:星座和行星•简要介绍几个常见的星座和行星;•示范如何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座和行星;•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星座或行星,用卡片、彩绘等方式展示其特点。
模块三: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对季节变化的影响;•示范如何使用模型演示地球公转自转;•小组活动:设计一个模型来解释季节变化原理。
模块四:太阳能利用•介绍太阳能在地球上的应用及其重要性;•示范如何制作简易太阳能炉/太阳能电池板模型;•小组活动:设计一个太阳能产品,并解释其原理和功效。
4. 教学方法与资源•前置知识引入: 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例如讲述有趣的天文故事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
•多媒体技术: 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模拟实验。
•观察工具: 天文望远镜、模型演示工具、简易太阳能炉/电池板等。
•小组合作: 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参与活动和讨论,提高互动性和合作能力。
5. 课堂评估•观察评估: 观察学生在实验、演示以及小组讨论中表现的积极性和准确性;•口头回答问题: 随堂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天文和地球科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小组展示: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设计的模型或产品,并解释其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气象天文》教案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
教材:《自然地理学》杨达源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化学02(2)班生物02(2)班
任课教师:XXX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方法。
教学时数:48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件演示;学生上网检索、观察记载当地天象物候;讨论。
绪论
教学要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任务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时数:1学时。
重点难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P
1_____4
第一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地理的空间分异规律;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地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密切相关。
复习思考题:1、建立天象、物候观测记载本;2、你对学习好本门课程有何建议?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球系统第一章地球系统是开放系统
教学要点: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内部与外部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教学时数:3学时。
重点难点:太阳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岁差、章动和极移;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内容:P
5——20、P
35----46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理坐标
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
第四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与昼夜;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岁差、章动和极移。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海陆分布;海陆起伏曲线;岛屿;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复习思考题:详见P
20、P
38
“关键词”、“思考题”。
第二章地球大气和气候
教学要点: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的运动,主要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
教学时数:14学时。
重点难点:大气获得能量的途径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热量平衡;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对流层的特点,气温的变化及水平分布;空气湿度、蒸发和凝结,云,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时间变化及地理分布;作用于空气的四种力、气压场、三圈环流、西风带、季风环流以及局地环流形成的机制;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原因;全球的气候带,气候变化的历史及未来气候的变化。
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地10月份天气变化特点以及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自己家乡地气候特征。
教学内容:P
97----165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热能交换
大气的成分,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特点;大气的热能交换。
第二节大气湿度和降水
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云;大气降水。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作用于空气的四种力,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等主要天气系统。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五节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简史;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复习思考题:附后。
第三章地球水(海洋和陆地水)
教学要点: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的起源与海水的理化性质,海水的运动,海平面的变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以及冰川。
教学时数:8学时。
重点难点:水循环的过程,洋流的模式和主要洋流,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河流补给的形式及特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流域的水量平衡,湖泊的分类,沼泽的形成过程,地下水的分类,冰川的形成及类型,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水量平衡方程,海洋的起源,海水的理化性质,潮汐、波浪、洋流及大洋水团,海平面变化,河流的水情要素,湖泊和沼泽的水文特征,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全球冰川的分布。
教学内容:P
167----225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
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海洋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潮汐和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第四节海平面的变化(自学内容)
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河流
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补给;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湖泊;沼泽。
第八节地下水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九节冰川
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详见P
174、P
190
、P
196
、P
214
、P
225
“关键词”、“思考题”。
第四章地貌
教学要点:地貌的成因及类型,风化作用,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区域地貌,当地地貌简介。
教学时数:14学时。
重点难点:地貌的成因,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沙作用;内、外营力作用下各种地貌形态的形成机制;识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形态,分类及分布;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
海岸与海底地貌的各种地貌形态;自己家乡地地貌特征。
教学内容:P
321----398
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地貌成因;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节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第三节流水地貌
流水作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
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
第五节冰川与冰缘地貌
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
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
第七节海岸与海岸地貌(自学内容)
海岸地貌;海岸的分类;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第八节区域地貌
地貌形体与地貌类型;地貌系统和地貌体系。
当地地貌简介:敦煌雅丹地貌;祁连山丹霞地貌;临泽沙丘;陇西黄土地
貌。
讨论:你所认识的地貌介绍(或家乡地貌)。
复习思考题:详见P
329、P
338
、P
353
、P
397
、P
402
“关键词”、“思考题”。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要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的尺度,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土地分级和分类,土地评价,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难点:掌握对自然地理整体性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原则和等级系统,自然区划的方法,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内容:P
403---413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原则;自然区划的方法;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第四节人地关系研究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复习思考题:详见P
412、P
421
“关键词”、“思考题”。
观云看图、综合练习、总复习 4学时
参考书目:
详见教材“参考文献”;
1、伍光和、田连恕等,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潘树荣、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丁登山、汪安祥等,自然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
5、黄秉维、郑度等,现代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1999
6、王健,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中国云图》气象出版社
8、甘肃气象资料、水资源分异状况、地貌特征——网上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