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气象天文》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气象天文》教案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

教材:《自然地理学》杨达源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化学02(2)班生物02(2)班

任课教师:XXX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方法。

教学时数:48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件演示;学生上网检索、观察记载当地天象物候;讨论。

绪论

教学要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任务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时数:1学时。

重点难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P

1_____4

第一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地理的空间分异规律;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地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密切相关。

复习思考题:1、建立天象、物候观测记载本;2、你对学习好本门课程有何建议?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球系统第一章地球系统是开放系统

教学要点: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内部与外部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教学时数:3学时。

重点难点:太阳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岁差、章动和极移;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内容:P

5——20、P

35----46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理坐标

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

第四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与昼夜;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岁差、章动和极移。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海陆分布;海陆起伏曲线;岛屿;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复习思考题:详见P

20、P

38

“关键词”、“思考题”。

第二章地球大气和气候

教学要点: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的运动,主要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

教学时数:14学时。

重点难点:大气获得能量的途径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热量平衡;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对流层的特点,气温的变化及水平分布;空气湿度、蒸发和凝结,云,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时间变化及地理分布;作用于空气的四种力、气压场、三圈环流、西风带、季风环流以及局地环流形成的机制;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原因;全球的气候带,气候变化的历史及未来气候的变化。

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地10月份天气变化特点以及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自己家乡地气候特征。

教学内容:P

97----165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热能交换

大气的成分,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特点;大气的热能交换。

第二节大气湿度和降水

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云;大气降水。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作用于空气的四种力,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等主要天气系统。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五节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简史;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复习思考题:附后。

第三章地球水(海洋和陆地水)

教学要点: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的起源与海水的理化性质,海水的运动,海平面的变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以及冰川。教学时数:8学时。

重点难点:水循环的过程,洋流的模式和主要洋流,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河流补给的形式及特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流域的水量平衡,湖泊的分类,沼泽的形成过程,地下水的分类,冰川的形成及类型,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水量平衡方程,海洋的起源,海水的理化性质,潮汐、波浪、洋流及大洋水团,海平面变化,河流的水情要素,湖泊和沼泽的水文特征,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全球冰川的分布。

教学内容:P

167----225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

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海洋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潮汐和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第四节海平面的变化(自学内容)

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河流

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补给;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湖泊;沼泽。

第八节地下水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分类。

第九节冰川

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详见P

174、P

190

、P

196

、P

214

、P

225

“关键词”、“思考题”。

第四章地貌

教学要点:地貌的成因及类型,风化作用,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区域地貌,当地地貌简介。教学时数:14学时。

重点难点:地貌的成因,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沙作用;内、外营力作用下各种地貌形态的形成机制;识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形态,分类及分布;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海岸与海底地貌的各种地貌形态;自己家乡地地貌特征。

教学内容:P

321----398

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地貌成因;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节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第三节流水地貌

流水作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

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

第五节冰川与冰缘地貌

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

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

第七节海岸与海岸地貌(自学内容)

海岸地貌;海岸的分类;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第八节区域地貌

地貌形体与地貌类型;地貌系统和地貌体系。

当地地貌简介:敦煌雅丹地貌;祁连山丹霞地貌;临泽沙丘;陇西黄土地

貌。

讨论:你所认识的地貌介绍(或家乡地貌)。

复习思考题:详见P

329、P

338

、P

353

、P

397

、P

402

“关键词”、“思考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