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传播
如何应对网络谣言的传播
如何应对网络谣言的传播在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谣言。
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有可能误导公众,还可能对个人、企业甚至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有效地应对网络谣言的传播。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网络谣言,并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公众教育,增强辨别能力公众是网络谣言的主要受众,因此提升公众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至关重要。
政府、媒体、学校等各方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宣传和教育,向公众传播正确的辨别方法和技巧。
例如,要教导公众关注信息来源、验证信息的真实性、辨别信息的逻辑漏洞等。
通过教育,公众将更加理性和冷静地面对网络谣言,避免被其误导。
二、加强监管,打击谣言制造者除了提升公众辨别能力,打击谣言制造者也是应对网络谣言的重要一环。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出台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对网络谣言的界定和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定期对网络平台进行清理,关闭和处理存在谣言传播的账号和网站。
通过加强监管和打击,可以有效减少网络谣言的传播渠道和威胁。
三、强化媒体责任,提供权威信息作为主流媒体,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重要责任。
媒体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确保信息的真实可信。
同时,媒体应积极参与网络谣言的辟谣工作,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为公众提供准确、全面的消息,并配以事实依据,避免谣言传播的误导。
四、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应对网络谣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媒体、网络平台、公众等各方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政府和媒体可以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引导和监督,网络平台可以主动配合政府和媒体的工作,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公众也需要积极主动参与,不信谣、不传谣,发现谣言及时举报和辟谣。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应对网络谣言的传播。
总结起来,应对网络谣言的传播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和努力。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辨别能力;加强监管,打击谣言制造者;强化媒体责任,提供权威信息;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谣言成为了新媒体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
网络谣言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对社会秩序、个人声誉和信息传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探讨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不仅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身心健康,也对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和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1.网络匿名性和无障碍性:互联网为任何人提供了发布信息的平台,没有实名制和严格的审核机制,使得发布虚假信息变得容易。
单纯凭借一部手机或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地发布消息和评论,从而导致谣言在网络上快速传播。
2.人的心理因素:人们具有倾向于相信和传播负面信息的心理。
负面信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更容易被大量转发和传播,从而使得谣言迅速蔓延。
此外,人们对于未知和恐惧的东西更容易产生兴趣,而谣言通常与未知和恐惧感相关,因此更容易引起关注。
3.不完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过载:网络传播的速度之快导致信息的不完全性,人们更容易被不完全的信息片段欺骗。
此外,互联网的大量信息导致人们难以分辨真假信息,容易被虚假信息所影响。
二、网络谣言传播的危害1.扰乱社会秩序:网络谣言往往携带着负面情绪和恶意,对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虚假信息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群体事件甚至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损害个人声誉:个人和组织往往成为网络谣言的主要攻击对象,虚假信息容易破坏个人和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这不仅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交关系造成困扰,更影响到公共舆论对个人的评价。
3.影响信息传播的可信度:网络谣言的传播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使得人们对于网络上的信息产生怀疑。
这对于信息的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障碍,阻碍了有效的社会交流和决策。
三、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发布和传播网络谣言进行打击和制裁。
同时,加大对网络谣言责任的追究力度,加强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策略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策略在数字时代,互联网已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
然而,伴随而来的则是网络谣言的泛滥。
网络谣言不仅影响了社会稳定,还对个人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于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及其治理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谣言的特征1. 传播迅速网络谣言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传播速度极快。
信息通过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迅速扩散,往往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覆盖到大量的用户。
人们常常在没有核实信息源的情况下,就将其转发、分享,从而导致谣言的快速蔓延。
2. 内容多样化网络谣言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社会新闻、医疗健康、政治事件等。
由于人们对各种信息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关注度,因此各类话题都可能成为谣言传播的对象。
例如,关于疫情的虚假消息、关于名人的不实传闻等,都是网络谣言常见的内容类型。
3. 情感煽动性强多数网络谣言往往利用情感来吸引用户注意力,常常在话题上制造恐慌、愤怒或悲伤等情绪。
例如,有关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的信息,常常通过夸张或者虚假的手法,让人感到忐忑不安。
这种情感上的驱动,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转发和分享这些谣言。
4. 受众广泛且多元由于互联网用户群体广泛,各个年龄、职业和背景的人都有可能成为谣言的受众。
尤其是在手机普及率极高的当今社会,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的人在电子设备上获取信息,其接收的信息容易受到异质化影响。
网络谣言的传播渠道1. 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是网络谣言传播最为活跃的平台。
用户在这些平台上分享自己看到的信息,无形中扩大了谣言的传播范围。
一旦某条信息受到了较高关注,便可能以惊人的速度被复制和扩散。
2. 即时通讯软件诸如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中的群聊功能,使得信息传递更为快速。
这些平台上,用户往往在小范围内分享信息,更容易形成“信任”传播,即拉近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距离,也加快了信息扩散速度。
3. 新闻网站与论坛一些新闻网站及论坛为了吸引点击量,或出于某种目的,会刊登一些带有误导性的信息,从而成为谣言传播的新渠道。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性认知:网络谣言往往利用人们对于新鲜、独特事物的好
奇心和兴趣,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关心。
2. 社会传播:网络谣言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往往通过社交媒体、微信等平台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3. 群体效应:网络谣言往往以群体方式传播,在社交媒体等平
台上,一旦某个人或团体发布了内容,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评论、
转发、点赞等反应,从而扩大谣言的传播范围。
4. 内容伪装:网络谣言的内容往往具有虚假的信息和观点,同
时也会伪装成为某种真实的事件或是消息,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5. 缺乏可信性来源:网络谣言的内容缺乏可信的来源,往往不
具备真实性和可信度,但是在一定情况下,人们会对这种不确定的
信息进行有限的信任。
6. 强化效应:网络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接受者的态度,因为人们往往会受到记忆强化效应的影响,即在相同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们更容易记忆那些具有冲突性和碰撞性质的内容,从而加深
错误信息的印象赢得更多的注意。
通过以上机制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要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网络状态下的辨识能力,以及加
强对于社交媒体的监管和管理。
这样,方可有效减少网络谣言的影
响和影响范围。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与治理策略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与治理策略
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同时也催生了网络谣言的泛滥。
网络谣言不仅会对公众产生误导,影响社会稳定,甚至还会引发恐慌情绪和社会不安。
因此,了解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传播机制
1. 匿名性
网络上的用户大多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发布信息,这种匿名性使得信息发布者不必承担信息真实性的责任,容易滋生虚假信息和谣言。
2. 社交分享
谣言往往会伴随着情感化、引人注意的内容,容易被用户所传播。
在社交网络上,用户通过分享、转发等方式快速传播谣言,进一步放大谣言的影响范围。
3. 算法推荐
部分网络平台的推荐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点击习惯向用户推送信息,一些不负责任的平台可能会故意传播谣言以获取点击量,加剧谣言传播。
治理策略
1. 提高公众媒体素养
加强对公众的媒体素养培训,提高公众辨识谣言的能力,让公众在面对信息时能够理性思考、客观判断。
2. 强化信息真实性验证
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平台对信息进行审核和核实,及时辟谣并向公众发布真实信息,打消谣言的传播基础。
3. 加强监管和法律保护
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对恶意传播谣言的行为进行打击,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发布谣言的法律成本。
4. 倡导理性传播文化
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理性传播文化的建设,引导用户自觉抵制谣言,建立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
通过以上的对网络谣言传播机制和治理策略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网络谣言的危害性,加强对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信息空间。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研究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研究1. 前言近年来,网络谣言作为一种新型舆情现象,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政府和公众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本文旨在探究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治理策略,为消除网络谣言提供参考。
2.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有其独特的机制。
首先,网络谣言利用了现代互联网技术,能够快速地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中传播。
其次,网络谣言具有隐蔽性和低成本。
隐蔽性体现在传播者往往匿名或采用虚坐标识,难以被追溯到来源;低成本体现在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信群等渠道免费传播。
再次,网络谣言能够利用人类的认知偏误进行传播。
人类的记忆、情感和信任等因素容易被网络谣言利用,从而导致网络谣言的快速传播。
3. 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为了应对网络谣言的严重威胁,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理策略。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治理策略:3.1 加强信息发布和管理政府应该积极地向公众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
在信息发布方面,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发布渠道,如政府官网、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
在信息管理方面,应加强对虚假信息、谣言信息的监测和管理。
一旦发现虚假信息,应及时纠正,或采取法律手段追究相应责任。
3.2 提高公众的信息识别能力提高公众的信息识别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辨别谣言信息和真实信息。
政府可以借助广告、宣传等手段,向公众普及信息识别方法和技巧。
另外,支持新闻媒体、公益组织等对虚假信息进行曝光和追责,加强民众的警惕和防范意识。
3.3 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的治理社交媒体平台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
平台应加强审核机制,对虚假信息进行删帖或封禁。
另外,政府也可以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共同打击网络谣言。
最近,一些国家还提出了“网络信息强制清洗”等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4. 结论网络谣言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舆情现象,具有难以控制和缓解的特点。
因此,我们需要联合政府、媒体和公众,采取多种手段,共同治理网络谣言,保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成因
4月19日的2014年湖北七市(州)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考试B卷的
: 第30题选择题。题目赫然写道
▪ 罗斯福让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提 议遭到丘吉尔的反对。丘吉尔认为中国军队太弱 没有这一资格,罗斯福明确告诉丘吉尔这是为了 战后政治秩序的重建,丘吉尔仍然坚持己见。于 是罗斯福提出一个折中方案:让中国军队参加诺 曼底登陆战,若显示其战斗力‘符合一个常任理 事国标准’,丘吉尔便不得反对。丘吉尔同意了, 于是国民党52军在美国援助下进行训练后,参加 了整场诺曼底登陆战役,取得了辉煌战绩。材料 表明中国入常的主要原因是
以“日本地震”和“温州动车事故” 为例
分析谣言的传播进程
▪ 网络谣言的传播一般分“萌生—高潮—衰 落—拖尾”四个阶段
(一)网络谣言的萌生时期
在两个案例中,首例引发大规模关注的网络谣言均出 现在事发 48 小时之内。
(二)网络谣言传播的高峰期
日本地震之后第3天至第5天,共出现6例新谣言,占 样本总量的60%。旧谣言还未得到澄清,新谣言又相继出 现,新旧谣言交织在一起,使得事件真相越发扑朔迷离。
再看动车事故,有8例谣言在这一阶段同时涌入公众 视野,占据样本总量 80%.谣言集中在第3天和第4天出现, 同样在第4天达到谣言数量的最高峰。样本中仅有1例谣 言在第11天才出现,其它9例均在这一阶段处于讨论和散 发的高峰期,与日本地震谣言特征基本一致。
(三)网络谣言的衰退期
第三阶段,从事发第6天至第9天。这一 时期谣言的力量开始衰减。关于日本地震 的3条谣言在这一时期被证实为谣传,人民 网在这一时期澄清“动车事件八大谣言”。 这时参与者由狂热渐趋冷静,当日谣言数 量逐渐减少。
▪ A.罗斯福极力支持 B.美英战后抗苏的需要 C.中国 战场的存在 D.中国军队战斗力强大
网络恶意谣言传播处罚规定
网络恶意谣言传播处罚规定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网络上也不乏一些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制造谣言的行为。
为了维护网络社会的良好秩序和合法权益,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关网络恶意谣言传播处罚规定。
本文将介绍网络恶意谣言的概念,列举一些典型的网络恶意谣言传播方式,并详细讲解一些国家对网络恶意谣言传播的处罚规定。
网络恶意谣言的概念网络恶意谣言是指故意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制造谣言,以达到欺骗、挑拨、煽动等恶意目的的行为。
网络恶意谣言不仅会对个人造成伤害,也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对网络恶意谣言的打击和惩治,纷纷制定相关处罚规定。
网络恶意谣言的传播方式1.社交媒体传播: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Facebook等途径散播谣言信息,迅速扩散影响范围。
2.假冒官方账号传播:冒充官方机构、媒体账号,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获取用户信任后迅速传播。
3.制作假新闻网站:设置看似正规的新闻网站,发布虚假新闻,吸引点击和分享,达到传播谣言的目的。
4.虚假病毒视频传播:制作虚假病毒视频,在网络上疯传,引起公众恐慌和担忧。
国家对网络恶意谣言传播的处罚规定中国1.虚假信息传播:故意造谣,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以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
2.破坏网络信息系统:故意输入、传播计算机病毒、恶意程序,破坏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的,可以处以拘役、罚款等处罚。
3.冒用他人名义散布谣言:个人或组织冒充他人名义编造、传播谣言,对他人名誉造成严重损害的,可以处以拘役、罚款等处罚。
美国1.诉讼:受到恶意谣言影响的人可以通过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恶意传播者承担赔偿责任。
2.告诉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向社交媒体平台举报涉及恶意谣言传播的账号,要求社交媒体平台对该账号进行封禁或删除相关信息。
日本1.虚假信息传播:制作、传播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以处以罚款等处罚。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首先,网络谣言和传言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匿名性和言论自由:网络对于信息传播的低门槛和广泛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发布信息,难以追责。
此外,网络环境中言论自由的特点也使一些人更容易发布不确实的内容。
2.情绪和焦虑的传播:网络使得信息传播更迅速,一旦爆发事件,会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而对于一些热点事件,人们的情绪和焦虑往往会被放大,这也就提供了谣言产生的土壤。
3.信息不对称和传播速度:网络环境中信息的不对称性非常明显,有些消息传播比较迅速,而另一些消息则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这种局面使得一些虚假信息可以迅速占据主流意识形态,而真相则会被掩盖。
其次,网络谣言和传言的传播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clickbait和标题党:为了吸引用户点击,一些网站和自媒体会通过制造夸张、误导性的标题,引起公众的兴趣,并在用户点击后传播谣言和传言。
这种通过制造吸引眼球的标题吸引用户点击的行为也成为了谣言传播的一种机制。
3.恶搞和戏谑:一些人会通过编造谣言和传言来进行恶搞和戏谑。
他们往往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言论自由,发布一些虚假、滑稽的信息,进而引起关注和传播。
4.情绪化和追随效应:网络环境中,人们情绪化的行为更容易受到关注和传播。
一些人在面对一些热点事件时,情绪化的表达和行为容易引起共鸣,进而形成传播的独特机制。
网络谣言和传言对社会和个人都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误导公众的判断,扰乱社会秩序以及个人声誉的受损等。
因此,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对网络上的谣言和传言进行严肃打击,同时,公众也应该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以避免被误导。
网络谣言传播案例分析
网络谣言传播案例分析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大,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以多个网络谣言传播案例为例,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传播的方式和造成的影响。
二、案例一:“健康网传谣”2019年,一条名为“健康网传谣”的网络谣言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谣言宣称某种特殊的保健品能够治愈各种疾病,并配有一名传销人员的喊话视频。
这条谣言一经传播,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信任,很多人开始购买并使用这种保健品。
然而,经过调查,这种保健品并没有任何医学上的依据,也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认证。
大量的消费者因为使用了这种保健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问题,甚至有人因此丧命。
这条谣言的后果不仅是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地危害了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三、案例二:“明星离婚谣言”2018年,一位知名明星的离婚谣言在网络上疯传。
这条谣言某日突然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声称这位明星和他的妻子离婚,原因是家庭矛盾不可调和。
该谣言在短时间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人纷纷表示同情和猜测。
然而,在真相大白后,这个谣言被证明是无中生有,该明星与妻子依旧和睦相处。
但是,虽然谣言的真相已经澄清,但造成的不良影响却无法挽回。
明星与妻子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巨大的不必要干扰,粉丝对事件的关注也让明星倍感压力。
四、案例三:“疫苗安全谣言”近几年,疫苗安全问题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热点。
一些人在网络上散布关于疫苗的各种谣言,声称接种疫苗有毒等。
这种谣言的传播对公众造成了巨大的困惑和恐慌,导致了一些人对疫苗产生了疑虑,不愿意为自己和家人接种疫苗。
然而,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些谣言纯属无稽之谈,却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由于一些人拒绝接种疫苗,一些已经被控制住的疾病再度暴发,给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带来了威胁。
五、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1. 信息源不明确:网络上流传的信息往往没有确切的来源,缺乏真实可靠的官方认证。
网络生活中的网络谣言传播
网络生活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网络生活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和娱乐,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网络谣言的泛滥。
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缺乏真实依据的言论或信息。
它们常常伴随着夸大事实、解读错误、歪曲事实等现象,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生活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现象,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1. 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成为了网络谣言快速传播的温床,平台上的用户可以迅速转发谣言信息,导致信息迅速扩散。
2. 微信朋友圈传播微信朋友圈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分享信息的平台,也成为了网络谣言传播的温床。
人们通过朋友圈转发和评论,不经意地将谣言传播给更多的人。
3. 虚假新闻网站传播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虚假的新闻网站制造和发布谣言,吸引点击量,从而获取利益。
这种传播方式隐蔽且具有欺骗性,更易误导读者。
二、网络谣言的危害1. 造成社会恐慌网络谣言往往具有夸大事实的特点,容易引起公众恐慌和不安情绪,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2. 侵害个人隐私一些网络谣言攻击个人隐私,使个人受到名誉损害。
这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3. 影响舆论导向网络谣言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对舆论导向产生巨大的干扰。
这对社会治理和舆论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应对网络谣言传播的策略1. 增强媒体诚信意识媒体是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应加强诚信意识,严格把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到客观报道,以遏制网络谣言。
2. 加强监管机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管机制,加大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打击力度,维护网络秩序,保护公众权益。
3. 提高公众媒体素养公众应提高媒体素养,增强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仅要减少谣言的传播,还应主动参与到打假工作中,共同维护网络健康环境。
4. 宣传科学知识加强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从根本上减少人们对谣言的盲从和相信。
结语网络谣言在网络生活中传播广泛,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
但只要我们加强信息辨别能力,提高媒体素养,加强舆论监管,共同维护网络健康环境,就能有效应对网络谣言的传播,为网络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快乐。
关于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调研报告
关于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调研报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
然而,与之相伴的网络谣言也日益泛滥,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与优势网络传播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优势:1、信息传播速度快在网络环境中,信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一条新闻或消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让人们能够迅速获取最新的资讯。
2、传播范围广网络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信息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连接,就能接收到来自各地的信息。
3、互动性强网络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推送,而是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评论和分享,形成了强大的互动效应。
4、信息容量大网络能够承载海量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机制网络谣言的产生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1、信息不对称当某些事件的真相不明确或信息不完整时,容易给谣言的产生提供土壤。
2、利益驱动一些人为了谋取个人或团体的利益,故意制造和传播谣言,以达到某种目的。
3、公众焦虑和恐慌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时,公众的焦虑和恐慌情绪可能导致对信息的误判和谣言的传播。
网络谣言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用户可以快速转发信息,使得谣言迅速扩散。
2、网络论坛和社区在这些地方,人们交流频繁,谣言容易在讨论中传播开来。
3、自媒体账号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不经核实就传播谣言。
三、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1、扰乱社会秩序例如,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
2、损害个人或组织声誉不实的谣言可能会对个人的名誉造成损害,也可能给企业等组织带来经济损失。
3、破坏社会信任大量谣言的存在会降低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应对网络谣言的措施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谣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信息公开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从源头上遏制谣言的产生。
网络谣言传播的趋势是什么
网络谣言传播的趋势是什么网络谣言传播的趋势是多样化、快速化和影响力扩大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谣言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对于个人、社会和公众利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网络谣言传播趋势的一些主要特点:1. 多样化:网络谣言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信息载体。
这些多样化的形式使得网络谣言更容易传播和被接受,增加了其传播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2. 快速化: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极快,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通过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谣言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给大量的用户,形成信息爆炸式的传播效应。
3. 匿名性:网络谣言的传播往往具有匿名性,匿名发布者可以隐藏其真实身份,降低承担责任的风险。
这种匿名性使得网络谣言更容易传播,也增加了虚假信息的冲击力。
4. 情绪化:网络谣言往往通过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这种情绪化可以是通过感人的故事、恶趣味的图像或激动人心的言辞等方式,从而引发用户的共鸣,促使他们主动传播。
5. 群体效应:网络谣言的传播往往通过社交网络中的群体效应来实现。
当一个人接收到谣言时,会将其分享给自己的朋友、亲戚甚至陌生人,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
群体效应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大。
6. 引爆点:网络谣言的传播往往具有一定的“引爆点”,即某些事件、话题或人物能够吸引大量用户的关注并迅速传播。
这种引爆点往往是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或者一些备受关注的名人等。
7. 社交媒体平台的角色:社交媒体平台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们为用户提供了传播和分享信息的渠道,也提供了信息获取的重要来源。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也承担着谣言筛查和信息确认的责任,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遏制和打击网络谣言的传播。
面对网络谣言传播的趋势,社会和公众应采取以下措施应对:1. 提高公众的谣言辨识能力。
公众应提高对虚假信息的辨识能力,学会通过多方验证、查证事实、慎重思考等方式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与应对
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与应对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平台上以虚假或夸大内容形式传播的信息。
这类信息因其传播速度快、目标广受欢迎,常常能够迅速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和共鸣,但如果信源不明、语无凭据,甚至会引起社会公众的恐慌和混乱。
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通信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被其影响到,这对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其首要原因是网络本身的特点。
网络是信息传播的最快、最广的渠道之一,提供了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传播方式。
而且网络可以取得自由度极高的信息,一旦谣言易于朝欺骗性、夸大性、恐吓性方向发展。
同时,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关注速度明显提高,要快速获取信息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导致了人们对网络上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
除了网络本身、现代生活节奏快的特点之外,网络谣言的传播还与媒体环境有关。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平台的提供、审核、删除等方面有了很多提升。
然而,依然有很多新网站诞生,其内容审核与管理措施并不健全,甚至被谣言制作人误用。
此外,现代传媒主体效力分散、去中心化,面对多渠道、多平台、细分领域、传播的软硬件同步导致新闻报道能力下降,专业能力不足,在与谣言抗争中有时缺乏切实措施。
因此,对于网络谣言,主流社会各界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以应对。
首先,应该在政策方面引导教育公众。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谣言的宣传教育,增加公众对谣言的识别与分辨能力,设立权威机构对虚假信息网站进行专门监管。
同时,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控力度,及时查处有危害内容的网络谣言,保持网络的良好秩序。
第二,加强网络安全的合作力度,通过技术手段、传播素质和政策法规联动,逐步建立基于证据的谣言辟谣体系。
第三,加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增强其制约信噪比的功能。
传媒人应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完善自律体系,主动辟谣,引导公众积极抵制谣言的传播,保障群众的安全。
作为一个现代化社会面临的新问题,网络谣言需要我们采取综合性、全局性、协同性的策略应对。
社交网络中谣言扩散的抑制机制
社交网络中谣言扩散的抑制机制一、社交网络谣言传播的概述社交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日益增强。
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谣言的快速扩散问题。
谣言的传播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研究社交网络中谣言的传播机制及其抑制方法,对于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和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1 社交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社交网络谣言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深等特点。
首先,社交网络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使得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其次,由于社交网络用户基数庞大,谣言一旦产生,其影响范围往往非常广泛;最后,谣言的传播可能会对个人、企业甚至国家形象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
1.2 社交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谣言的传播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层面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个人而言,谣言可能会导致名誉受损、心理压力增大;对社会而言,谣言可能引发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对国家而言,谣言的传播可能会影响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内部稳定。
二、社交网络谣言传播的机制分析要有效抑制社交网络中的谣言传播,首先需要对其传播机制有深入的理解。
2.1 社交网络谣言的产生社交网络谣言的产生通常与信息的不透明、公众的好奇心以及部分人的恶意有关。
信息的不透明为谣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公众的好奇心则可能促使谣言被不断传播;而部分人的恶意则是谣言产生和扩散的直接推动力。
2.2 社交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谣言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路径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直接转发、评论扩散、二次创作等。
直接转发是谣言传播的最直接方式;评论扩散则通过用户对谣言内容的评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二次创作则是用户基于谣言内容进行再创作,形成新的谣言变种。
2.3 社交网络谣言的传播动力社交网络谣言的传播动力主要来源于用户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
用户的心理因素包括从众心理、求新求异心理等;社会环境因素则包括社会热点事件、特定群体的共鸣等。
三、社交网络谣言扩散的抑制机制针对社交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和机制,可以构建相应的抑制机制。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分析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流传的虚假信息,造成社会恐慌和不良影响。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值得深入探讨。
一、网络谣言的形成特征1.情感化网络谣言通常针对人们的情感需求或情感脆弱点,用语言、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以快速博取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支持。
例如,曾经有一则流言在网络上疯传:吃五颜六色的巧克力饼干会致癌。
这种谣言针对了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和关注,快速传递,引起了社会恐慌。
2.批判性差网络谣言放大了人们的负面情绪,让信众们对权威机构、专家学者等权威声音失去信任,提高了谣言的说服力。
例如,在SARS疫情期间,网络上出现了“政府故意隐瞒疫情”的流言,一时之间掀起了极大的社会议论,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急剧下降。
3.传播迅速网络谣言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快速蔓延传播,很快便占据了用户信息的主流。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有人散布“喝中药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虚假消息,迅速在网络上蔓延开来,一时之间广为流传。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1.传播渠道广泛网络谣言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微信、新闻客户端、博客、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等多种传播渠道迅速传播。
2.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往往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迅速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
3.传播范围广网络谣言可以同时传播到无数人的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覆盖面很大,影响很深远。
4.传播流程简单网络谣言可以通过包装、编辑、转发等形式,让信息以正常文本或图文混排形式出现,混淆视听,难以识别。
5.传播方式巧妙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非常巧妙,往往会附加美图、记录、语音等多重载体,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更容易产生危机感,让谣言更容易被传播。
三、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与预防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将其纳入法治监管范畴。
2.落实网络媒体责任网络媒体要认真落实自律责任,制定相关规范和流程,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审核和监管,切实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策略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策略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的不实信息或歪曲事实的言论,其具有迅速传播、难以查证、易引发公众恐慌等特点。
网络谣言的传播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影响公共秩序、损害个人名誉、误导公众判断等。
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谣言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网络谣言的成因信息不对称和传播通道的便利性网络谣言传播的第一步是信息不对称。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利,但信息的真实性却难以保证。
另外,网络传播通道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也为谣言传播提供了土壤。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网络谣言频繁出现和快速扩散。
公众心理因素公众对于新鲜事物和轰动事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证心理,容易被眼前所见而轻信谣言。
同时,部分公众也存在传谣、甚至恶意传播的倾向,这进一步助长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网络谣言传播的路径社交媒体平台在当今社会,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其中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平台更是网络谣言传播的重灾区。
通过用户自发或者有组织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谣言,往往可以迅速引起公众关注。
搜索引擎排名部分网络谣言会通过操纵搜索引擎排名,使得相关不实信息在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进而影响更多人获取虚假信息。
对抗网络谣言的策略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于信息真实性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增强公众抵制网络谣言的能力。
加强舆论引导政府及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发布权威信息、严查虚假信息发布者等方式,引导舆论正确导向,减少网络谣言传播。
强化监管措施对于恶意传播网络谣言行为,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严惩不法行为,并建立相应法律制度对网络谣言进行规范管理。
提升技术手段应对挑战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大数据进行监控分析,及早识别和清除网络谣言内容;利用技术手段改善搜索引擎排名算法,降低虚假信息在搜索结果中的权重。
结语网络谣言作为当今社会一个常见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来治理。
唯有加强媒介素养、强化监管措施、提升技术手段等多方联动的方式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策略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策略如今,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的推动下,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谣言传播迅猛,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网络谣言的定义、传播机制和治理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什么是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以虚假或未经证实的信息形式广泛传播的消息。
其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内容虚假甚至有害,并且通常以制造恐慌、攻击个人或组织的方式进行。
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谣言,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传播机制。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信息时代加速:互联网为网络谣言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
信息可以迅速传递给数以亿计的用户,并可以在短时间内蔓延至全球范围。
用户心理因素:人们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时,往往容易相信和接受那些符合自己认知和偏见的消息。
这种心理因素使得网络谣言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社交媒体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个人和组织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用户通过分享、转发等方式将信息迅速扩散到更多人群中。
缺乏审查机制:互联网传播速度快,监管机构与技术手段跟不上,导致信息发布缺乏有效审查机制。
这使得网络谣言有更大的传播空间。
网络谣言的危害社会稳定受损:网络谣言可以引发社会恐慌、民族冲突等不良后果,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损害公众信任:网络谣言扰乱了公众对真实信息和权威声音的判断,进而导致公众失去信任。
这对社会和政府治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个人利益受损:个人在网络谣言中可能遭受名誉侵害、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
网络谣言治理策略针对网络谣言危害巨大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策略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对网络谣言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识辨能力,培养审慎态度和真实信息获取习惯。
提升技术手段:互联网企业应加强技术研发,在平台层面改进搜索算法、内容审核机制等,限制虚假信息被扩散。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分析报告摘要: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报告通过对网络谣言的定义、传播机制、影响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网络谣言传播现象的特点和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第一部分:网络谣言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性:网络谣言往往基于不实的事实,以迷惑、误导受众。
2. 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传播迅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并影响大量的人。
3. 影响范围广:网络谣言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微信等平台广泛传播,一旦传播出去,影响面极为广泛。
4. 社会危害性:网络谣言不仅会给个人造成困扰和伤害,还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部分:网络谣言传播的机制1. 群体心理因素:人们在网络上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从而追随、转发谣言信息。
2. 感情情绪因素:谣言往往涉及到社会热点事件或敏感话题,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导致情绪的高涨,从而促使谣言传播。
3. 信息传播渠道: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平台提供了传播谣言的便捷渠道,使得谣言可以快速传播并迅速影响大众。
4. 匿名性:网络上大量匿名用户的存在,使得发起谣言的人可以隐藏身份,减少追责的可能,增强了谣言传播的隐蔽性。
第三部分: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1. 社会影响:网络谣言传播会扰乱社会秩序,干扰社会稳定,助长社会矛盾。
2. 经济影响:谣言影响人们对商品、企业的信任度,造成商家声誉受损,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 个人影响:个人受到网络谣言的侵害可能导致信誉受损,甚至产生心理压力。
第四部分:控制网络谣言传播的对策1. 法律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打击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对违法者给予严厉处罚。
2. 提高媒体素质:媒体应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提高信息报道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减少谣言的传播渠道。
网络谣言传播的趋势是什么
网络谣言传播的趋势是什么网络谣言传播的趋势是多样化、高速化、广泛化和隐蔽化。
首先,网络谣言传播的多样化趋势表现在传播渠道和形式上的多样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谣言的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的电子邮件、论坛、QQ 群等,还涵盖了微博、微信朋友圈、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平台。
谣言形式也日趋多元化,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谣言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
其次,网络谣言传播的高速化趋势体现在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
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幅提升,一条谣言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这种高速传播速度加剧了谣言在网络空间中的影响,增加了舆情助燃的风险。
第三,网络谣言传播的广泛化趋势体现在涉及范围的扩大。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用户数量大幅增加,各类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因此,网络谣言可以广泛传播到各个年龄、职业、地区和群体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有可能受到谣言的影响。
最后,网络谣言传播的隐蔽化趋势表现在传播手段的巧妙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谣言的作者可以通过虚构身份、匿名转发等手段将真实身份隐藏起来,增加了辨识和打击的难度。
同时,谣言传播者可以通过重复传播、制造话题、佐证证据等手法增加谣言的可信度,使得用户更容易相信和传播谣言。
总之,网络谣言传播的趋势是多样化、高速化、广泛化和隐蔽化。
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应当加强谣言辨识和防范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网络素养。
此外,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应加强监管和引导,提供权威信息,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并倡导正确的网络言论环境。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公共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谣言传播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
谣言的历史可谓久矣。
先秦时代的《察传》一文曾生动地描绘了谣言传播的奇景:故狗似獗,獗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2谣言中外皆不能幸免。
1981年,美国首屈一指的日用消费品制造公司――宝洁公司每个月都要接到成千上万个电话,因为外面谣传宝洁公司为了生意兴隆,与魔鬼缔了约,将其利润的百分之十交付给一个信奉撒旦的教派。
这个谣言引发了一场特殊的星球大战,形形色色的宗教组织纷纷出场,到处宣扬抵制刊有这个不祥印记的商品。
31966年,法国北部鲁昂市谣传该市一家遐迩闻名的服装店是贩卖白人妇女的诱饵,于是威胁的电话纷至沓来,无论女经理如何辟谣,也无济于事。
最后她不得不放弃斗争,离开该市,一走了之。
4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接触到谣言。
八十年代物价不稳定的时候,不时风传某某商品要涨价。
人们闻风而动,出现了囤积火柴、食盐的笑话。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又多了一种传播途径――那就是跨越国界与地缘的英特网。
在网络上,人人都是消息传播者,过去被排拒在媒体之外的小道消息、八卦、耳语,如今可堂而皇之的公开传播。
因为英特网的传播特点,谣言的发展达到了极致。
无论从复制的速度和规模来看,谣言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其杀伤力也更为强大。
网络匿名、自由和交互的特点为网民提供了隐藏身份,不必显示任何社会责任感的机会,使得躲藏在网络背后的芸芸众生,没有了面对面的尴尬和法律的顾忌,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垃圾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进行倾泄,于是,网络成了谣言丛生的地方。
以下是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为防再有人受骗,请将这封信传给你所认识的人......。
类似这样的电子邮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作者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一封。
目前世界网民已达3亿人,越来越多的人即将上网。
不过在法律规范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情况下,骗局与谣言充斥网络,其杀伤力已不下于黑客与电脑病毒。
有人因此破财、失身、信誉受损、生活饱受干扰,甚至网络也被利用成中伤对手的舞台……网络中最广为人知,受害最深的大谣言,当属肯德基炸鸡。
当肯德基炸鸡是用基因工程在大桶中培育的快速成长的无头鸡的电子邮件谣言在世界各地传送时,可以想象,这对肯德基是一个多么大的名誉打击。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这类耳语一笑置之,并不会信以为真。
但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甚至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却在网络世界中抱有一种不妨信一次或这很难令人相信,但却值得一试的心态。
在美国也有很多专业人士被骗的例子。
如网络上一篇广为流传的电子邮件:微软公司拟与美国在线进行一种电子邮件资料测试,如果你把这封信转寄给朋友,你就可以获得245美元的回馈;而你的朋友再将信件转寄出去,你又可得243美元........一名在纽约工作多年的财经记者与德州财务公司一名博士级专业人士,分别将此信寄给多名亲朋好友,他们推荐说,这是非常专业的好朋友寄来的信。
但是3个多月过去,他们一毛钱也没有收到。
更可怕的是,在长期的网络虚拟社会中待久了,很多网友每天有谣言饥渴症状,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现出十分难受的神情,希望网上出现够份量的谣言,如同吸食海洛因,有了瘾,定期必须吸食一些。
网络谣言的破坏性和危害是巨大的。
台湾日前公布了一项名为网络10大罪状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外遇、垃圾邮件、网络谣言、网络上瘾症、网络色情、网络并发症、网络赌博、网络购物狂、网络疏离症、网络假民主为网络10大罪状。
小而言之,网络谣言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添麻烦;大而言之,诚如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所说:新兴的网络媒体是极重要的战略阵地,对国家安全、社会人心影响巨大,网络上的意识形态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和控制策略,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
谣言与网络谣言:定义与特点一、谣言的几种定义及特点。
首先对谣言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人。
在二战期间沸沸扬扬的各种谣言及其对部队和人民士气的作用,使很多研究小组对这个题目产生了兴趣。
这个领域的两位奠基人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
5而纳普则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相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
6彼得森和吉斯特对谣言所下的定义是,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7这三种定义的共同之处是都确认谣言是一种信息,并且是为了使人相信。
但缺点是都忽略了谣言所传达的信息中包含的真实性成份,忽略了谣言最后核实的结果。
据此,法国学者卡普费雷认为: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8最著名的对谣言的定义应归功于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
他认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
9而法国一本相关谣言的刊物在对谣言下定义时,则开宗明义地写道:谣言没有任何根据,这大概才是谣言最难以推翻的定义了10《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11,而《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谣言的定义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还有的人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虚假消息。
12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为大家公认的谣言定义和谣言标准,但综合以上形形色色的谣言定义,可以看出谣言有以下特点:一是必须在一定数量的人群中流传,二是必须为众多人相信,三是它是与事实有出入的消息。
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点。
之所以称之网络谣言只不过因为其发布及主要传播过程是通过网络进行的。
比起网络时代之前的谣言来,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了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现象;它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可以一夜之间到达全球英特网用户;它的产生原因更为多样,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利用网络谣言进行政治斗争的现象,出现了利用谣言影响股市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它的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出现了网络谣言与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交错互动的现象。
二、谣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
一个谣言往往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然后就开始迅速繁殖、流传开来。
一般来讲,一次完整的谣言传播通常经历了形成期、高潮期和衰退期等三个阶段。
在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只有少数人作为谣言的发源地相互议论,随之谣言的传播速度开始加快,迅速传给谣言的次级源地,再传给他人形成一种锁链式传播,这样就进入了谣言传播的形成期。
在形成期,谣言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谣言很快呈燎原之势,参与传播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当谣言为绝大多数公众所接受,传播达到或者接近一种平衡状态,谣言传播就进入到了高潮期。
其后,随着谣言重要性的减弱,谣言传播的频率开始下降,谣言传播逐步进入衰退期,直到谣言完全消失。
网络谣言的产生和发展比起一般谣言来,又有一些特别之处。
网络谣言因为网络传播迅捷、广泛的特点,因而从形成期到高潮期的时间大大缩短。
往往在一夜之间,甚至几小时之内,就可以形成声势浩大,跨越国界的谣言。
如果说一般的谣言是在疾走,在飞奔的话,那网络谣言就称得上是以超音速的速度翱翔了。
而因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网络谣言从高潮期发展到衰退期的时间往往也很短。
从传播速度来看网络谣言呈现一种加速度传播的状态。
在这种速度下,网络谣言往往极为短命,上午的谣言下午即消解并不罕见,网络谣言经常处于昙花一现的状态。
在网络上,还常常出现谣言与真相并行传播的状态。
在过去,谣言与真相往往是相互独立进行传播。
谣言在过去是经由人际口头传播进行,而真相往往通过大众传播和传统媒介进行。
谣言经由的是私人关系网传播,真相则往往是通过公开渠道发布。
到了网络时代,出现了谣言与真相并行公开传播,在同一个舞台竞争的现象。
并且因为谣言传播的非理性因素,谣言还常常压倒真相。
此外,与口传谣言相比,网络谣言的变种也更为丰富。
人们造谣与解释谣言的想象力和天赋在网络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演示。
一个谣言从漏洞百出到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往往不用多久。
在网络上上了别人谣言当的人往往会受?quot;启发,炮制出新的谣言并首先选择在网上进行谣言的传播试验,并从谣言的传播中得到某种畸形成就感的满足。
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同时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
有时即使信息没变,人们对信息赋予的不同解释和评论也能形成谣言的丰富变种。
三、谣言的分类:谣言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种分法。
根据谣言的来源来看,可分为有意捏造的谣言和无意讹传的谣言。
有意捏造的谣言往往是制造者出于某种利益驱动,针对具体目标和对象炮制出的。
而无意讹传的谣言则是因为消息在传递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出现遗漏、颠倒或错误,甚至被传播者进行了任意的增补以自圆其说,这样由虚构、联想和夸张产生的不准确传播,极容易成为谣言的来源。
从谣言传播的后果来看,又能分为有害谣言和无害谣言。
并非所有的谣言都会造成危害和破坏。
有时,谣言能帮助表达民意和了解舆情。
比如,近年关于手机实行单向收费的谣言数度流传,实际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的一种期待心理,使得相关方面不得不数度解释,同时在制订未来政策时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一点。
在战争中,有时能够从谣言中获取某些隐匿的实情。
有时候,谣言的流传能对相关方面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迫使当局做出解释,使公众了解到真相,行使知情权。
比如今年五、六月份在水木清华的BBS上谣传四川某地黑社会组织为了报复社会,专门奸杀女大学生,已杀了20个。
后来发现,原来确实该市发生了好几起学生被害的案件。
从谣言的褒贬色彩来看,谣言可分为黑色谣言、玫瑰色谣言和白色谣言。
谣言大多数总是预告坏事、灾害、死亡、背叛:黑色是谣言的主基调。
但有时也会出现玫瑰色谣言,上述的手机实行单向收费就是典型的玫瑰色谣言。
作者所在高校近期数度传言研究生要涨补助,也属玫瑰色谣言,表达了公众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许,是把欲望当作现实的谣言。
也有白色的谣言,即中性色彩的谣言,如某明星要出家,又如网络OICQ上常传的某某地方某某人生了某种病,请把以下信息传给你的20个朋友,你就会成为阳光天使,你在OICQ上的头像就会变为金色。
根据谣言的内容来划分,又可分为政治谣言、经济谣言、军事谣言、社会生活谣言和自然现象谣言。
政治谣言是相关政治生活的谣言。
它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斗争的产物,往往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而有意捏造,是对相关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的攻击和诽谤。
如1998年10月,马来西亚出现网络谣言,有人假冒政府首席秘书阿都哈林的签名,通过国际网络和寄发信件,唆使及煽动公务员反政府。
阿都哈林不得不公开辟谣,但因为国际网络散播的谣言无从查究,他并没有报警。
经济谣言则是相关经济生活的谣言。
它往往与经济利益相关,会直接导致经济上的得益或失利。